❶ 有一句歇后语 好吃不过饺子,下一句是什么
好吃不过饺子的下一句原话是舒服不如倒着,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没有戏言那么顺口,但俗语自然有它独特的魅力,是人们用时间探索总结的经典。
倒着的意思就是躺着,在过去的农村,农民经常为了吃穿奔波,每天干农活可以说是早出晚归,体力活的艰辛相信很多人深有体会,而在干活的过程中如果有机会躺着,那绝对是幸福的一件事情了。
即便实在干活结束,回到家吃完饭后,最舒服的事情也不过是躺在床上,让自己完全放松下来,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在一天忙碌过后,才可以舒服地躺在床上。
(1)好吃不过饺子原创扩展阅读:
在过去的年代里,农村的生活很贫穷,像饺子这种食物只有过年过节的,或者大场合才能吃上一顿,而且那时就觉得吃顿饺子就是非常奢侈的了,平时农民的生活都是土瓜玉米面饼子。
难得吃上一顿白面饺子就是人间美味了,哪像现在天天大米白面的人们都吃腻了,玉米粗粮都成了好东西了。所以这句俗语也是为了表达人们对饺子这种食物的最高称赞,就是没有比饺子再好吃的食物了。这也就是“好吃不过饺子”的由来。
❷ 好吃不过饺子,下一句是什么
“好吃不过饺子”的下半句是:“好活不过躺着”。
这下句可接的真是绝妙,没有什么是比饺子要更好吃的,饺子馅的内容可以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喜好做出千百种花样。
在床上躺着不知道是多少早起上班上学人的梦想,也是最舒服的生活,没有什么能比在被窝里躺着更舒服的了。这句俗语揭露了人们生活最惬意的形态。懂得生活的人才会把生活过得像诗一样,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人生在世,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赚钱后能更好的享受生活。
(2)好吃不过饺子原创扩展阅读
还有像是:“一日夫妻百日恩”这句俗语,下一句是:“百日夫妻似海深”。这句俗语是形容夫妻间恩爱感情的。只要两个人结了婚成为夫妇,那么一日成为夫妇,两个人就要相守一生,永远白头偕老。当你和爱人共同走过一段时间后,你们之间的感情就会如同大海一般深厚。
“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句话,“长出角来反怕狼”。这句话很适用于刚刚参加工作的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形容的是没有任何经验,但却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极限的人就像是刚出生的牛犊。
根本不知道老虎到底有多可怕,所以看见老虎后反倒不会逃跑。而长出角来反派狼形容的是长大以后经验丰富的人,因为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做事时反倒却为手畏脚,小心翼翼。
❸ 散文 | 孔凡莲:好吃不过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
老许和我都爱吃水饺。蘸醋吃,蘸蒜泥吃,就着蒜瓣吃,咋吃都是口口香。每当我将要休班时,老许趁着赶集,买上一大捆韭菜,也不言语一声,扔进冰箱里,这是告诉我想吃水饺了。虽然择韭菜麻烦,为了解他馋虫,也为了自己这张好水饺的嘴,不厌其烦,今儿包,明儿包,后天还包,怎么吃也吃不够。
前两天,下夜班回到家。老许剥了些蒜瓣,散在桌上。腌腊八蒜不到时候呢,这是又馋水饺啦?提前拿出冰箱里的肉馅,洗好藕,睡了一觉,不觉饿,沏上茶,边喝茶,边剁馅。藕不用拿水,用“擦闯子”擦细了,加上葱姜,直接和肉馅混着剁得碎碎的、粘粘的,就OK了。放入花生油,少许酱油,香油,十三香,一个方向搅拌均匀,置一边。然后和面。和好面后,醒面的时间,摆好面板、刀、擀面杖、一碗面粉,以及不锈钢托盘(洒一层薄面粉,放水饺)。馅子里放适量盐,再次搅拌匀了,开始包水饺。一边包着,一边寻思着水饺的香,加之喝着茶,顿觉饿得慌。不到四点,不晌不乏的,下了二十五个饺子。不敢下太多,看着热乎乎的水饺总控制不住筷子,怕吃撑了。把水饺一个不落地消灭掉,然后心满意足地继续给老许包。想着老许下班回来,看到一托盘的水饺,洗干净的蒜瓣,他一定又开心又激动的,念着我善解他意,“蒜计成功",笑了。
当然,老许不只会吃水饺,也会包。
记得有一天,我上白班,他休班。打电话问我想吃什么,我故意说水饺。没想到,下班回家,热气腾腾的水饺端上桌,个个肥头大耳,小猪仔似的。我忍着笑,连连夸赞:不错,不错,挺厉害啊!受不住鼓励夸奖,自此,老许学会了包水饺。我上班没时间,他馋了,高兴了,也会大显身手。
俩孩子上大学之前,由爱吃水饺到厌吃水饺,看到包水饺就撅着嘴嘟囔,又包饺子啊,反正我不吃。我听了,总是很生气,饺子多好吃啊,不吃拉倒。说归说,盛上水饺,想方设法,连哄带骗,让他们吃几个。要不然,再香的水饺也不香了。他们上大学后,放假宅家,寻思人家好不容易吃家里饭,包水饺前先征求他俩意见:吃什么馅的,要不要捣点花生蒜泥,醋里滴不滴香油……也许久不吃我包的水饺,也许念着妈妈的老味道,一盘水饺很快见底儿。看着他们吃得恁带劲儿,心里愣恣儿。
偶尔,我会恍然想起父亲,他也爱吃水饺。那时,我们住在一个小区,老妈每每包水饺,我们娘仨去吃,老许在家我们四口人去吃。有时,老许会陪父亲喝上两杯。没有备菜,父亲会笑着说,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吃饱喝足回家,还打包些带上,给孩子煎着吃。我家包水饺时,同样,会叫上父亲和老妈。再后来,老许和弟弟们去外地上班,每每包水饺,常常叫老妈、侄女、弟媳来吃。那时,大人孩子很热闹。真想,再为父亲包水饺吃,只为他一个人包。可他老人家,再也吃不到了!
(文、图 / 孔凡莲)
孔凡莲 ,喜欢读,喜欢写,喜欢拍照,喜欢听歌。唯求平凡琐碎的日子里用文字温暖自己,温暖他人。
❹ 好吃不过饺子全部顺口溜是什么
好吃不过饺子全部顺口溜有好受不如倒着,谁有不如自己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关于饺子的顺口溜如下:
1、想吃饺子先和面,放面放水竹筷拌。
2、不想皮破放鸡蛋,要想面软放点盐。
3、拌到适当用手和,手不粘来盆不粘。
4、醒面时候忙切馅,肉馅一个方向拌。
5、素馅最后再放油,可把菜汤包里边。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❺ 好吃不过饺子全部语录是什么
好吃不过饺子全部顺口溜有好受不如倒着,谁有不如自己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关于饺子的顺口溜如下:
1、想吃饺子先和面,放面放水竹筷拌。
2、不想皮破放鸡蛋,要想面软放点盐。
3、拌到适当用手和,手不粘来盆不粘。
4、醒面时候忙切馅,肉馅一个方向拌。
5、素馅最后再放油,可把菜汤包里边。
简介
中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西安的酸汤水饺、衡水的猪肉白菜饺,上海的锅贴煎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沈阳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红糖、花生、枣和栗子硬币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红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吃到钱币则是财源不断。
❻ 好吃不过饺子,下一句是什么
完整的说法是:“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如倒着。”
解释分析:因为农村人经常下地干活,一天的劳作很辛苦,而且农村的条件没有像城市那么优越,所以农民们对生活要求也不高,能吃饱喝足就行了。
偶尔吃一顿饺子就是非常美的事情了,而且干完活躺在炕上休息也是最舒服的时候了,所以也就有了“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如倒着”这句歇后语了。
(6)好吃不过饺子原创扩展阅读:
在过去的年代里,农村的生活很贫穷,像饺子这种食物只有过年过节的,或者大场合才能吃上一顿,而且那时就觉得吃顿饺子就是非常奢侈的了,平时农民的生活都是土瓜玉米面饼子。
难得吃上一顿白面饺子就是人间美味了,哪像现在天天大米白面的人们都吃腻了,玉米粗粮都成了好东西了。所以这句俗语也是为了表达人们对饺子这种食物的最高称赞,就是没有比饺子再好吃的食物了,这也就是“好吃不过饺子”的由来。
❼ 好吃不过饺子顺口溜好吃不过饺子顺口溜的由来
1、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如倒着。
2、俗语是民间流传下来的顺口溜,大多数都是在老百姓生活中,口口相传的生活经验或人生哲理。俗语既显出了一种民间传统习俗,又有一定的生活道理。但是随着人们生活的随意性和玩世不恭,很多俗语都被带偏了。其实“好吃不过饺子”下一句,应该是“舒服不如倒着”。
3、饺子是老百姓餐桌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美食,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所以平时吃饺子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古代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有机会吃上一顿饺子。所以一家老小经过一整年的努力,就等着这一顿丰盛的饺子。
❽ 许多人被带偏了,俗语“好吃不过饺子”,下半句是什么
好吃不过饺子的下半句应该是舒服不如倒着,其实这句话也是非常好理解的,首先前半句的意思就是指饺子应该是所有食物当中最好吃的一种。而后半句的意思则是指每天劳作完成以后,躺在床上睡着则是最爽的。
而我们看一看下半句,下半句是舒服不如倒着。在古代人们都是遵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几乎都是如此,所以对于这些辛苦劳作的人们来说,每天最舒服的就是躺在床上好好的睡上一觉了。一年当中也难得有几个休息的日子,在可以休息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在床上好好的享受一下的。
❾ “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的由来是什么
据史料记载,苏联红军在东北对两件事情兴趣,吃饺子,玩嫂子。
所以这是句苏联谚语: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
以前我们宿舍也有一孩子天天拿这个当顺口溜,一吃完饺子就说这个,于是就上网查了这个
❿ 好吃不如饺子完整段子
这句俗语的完整版是: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是河南流传的一句俗语。
农村俗语是农村比较常见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过去和现在的劳动人民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可以说是包含了乡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这些俗语有适应当今的时代,也有落后于现在观念的,但不管怎样都是生活的一种缩影。
(10)好吃不过饺子原创扩展阅读:
相传,饺子最初由东汉时期的南阳人张仲景在冬至那一天发明,叫作“祛寒娇耳汤”,并被张仲景用来舍药救治患有伤寒及耳朵冻伤的家乡人民。
舍药从冬至一直持续到人们冻耳全部康复的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早上,人们为了庆祝新年和冻耳的康复,并感谢张仲景的恩情,就模仿“祛寒娇耳汤”中娇耳的样子制做早上吃的食物,后来这种食物被称为“饺饵”。
纪念张仲景施药济民之恩,是河南民间对于冬至和春节吃饺子习俗流传最广的解释。到了宋代饺子在河南又被称为“角儿”,元代又称之为“扁食”,直到明清才被称为“饺子”。就这样,老实巴交的河南人在美食界一不小心赶了回潮流,成了第一群“下海”吃饺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