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美食 » 原平市哪里的老豆腐好吃
扩展阅读
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薯仔不炒丝怎么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原平市哪里的老豆腐好吃

发布时间: 2022-10-02 06:30:11

Ⅰ 50种忻州本地美食,你吃过哪几种

山西面食闻名天下

忻州自不例外

作为晋北咽喉的忻州

面食制作精巧、花样众多

忻州小吃丰富,种类较多

吃过五十种,才算是忻州人!

排名不分先后

忻州瓦酥
忻州的瓦酥名声大振,成为山西地地道道的名特产品。瓦酥以其质酥脆,味香郁,堪称炉食一绝。常食有建胃壮身的功用,且物美价廉,久存而色味不变,成为广大食客喜食的饼类之一。
原平锅盔
原平锅魁因在 历史 夺当地炉食之魁而得名,其状若块,约三寸长,寸许宽,卷边滚圆。不包馅的称空心锅魁,包馅的另有名称。应市的多是甜馅锅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锅魁。锅魁饼面橙黄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加之包馅的不同,又各具风味,使人久食不厌。
忻州高梁面鱼鱼
“高粱面鱼鱼”是高粱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手搓制成光滑如“小鱼”般的形体,是山西晋中、吕梁、晋北忻州地区百姓粗粮细做的经典面食,尤其是忻州一带,这是人们招待客人的“佳肴”。因山西人叫“高粱面”为“红面”,因此,“高粱面鱼鱼”也叫“红面鱼鱼”。
河曲酸粥
酸粥能开胃健脾,护肤美容,妙不可言。相传河曲这一带的妇女即使不用化妆品,皮肤也白嫩细腻的原因就在于此。
保德碗托
保德碗托又名灌肠。是用荞麦面制成的荞面碗托,分白面碗托和荞面碗托,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制而成。其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风味独特,是忻州地区风味小吃之上品。
代县麻片
代县麻片是一种美味可口的特色传统名点。在清代颇有名声,并有面铺专营此业,生意兴隆。其片有二寸长,半寸宽,色淡黄,薄如叶,质脆味香,驰誉省内外。暇时小食三片五片,美口止饥,耐人寻味。
繁峙疤饼
疤饼,是山西别具一格的特色风味饼食,名闻遐迩。因饼上遍布疤痕而得名,亦名籽饼,圆饼呈金黄色,面皮上均匀地布满圆形小坑,状若疤痕,其味香甜,其质酥脆。
五寨猪黑肉炖粉
制作方法是取猪的红熟肉,加薯仔、粉条、豆腐和调味作料。在高压锅里炖足够长时间,直到肉和薯仔炖烂为止,老幼皆宜食用。
神池麻花
神池麻花是山西省神池县特色传统名点,色泽金黄,香甜酥脆,根大股匀。看去色鲜美,闻之香扑鼻,吃起来脆而不硬,酥而不散,香甜耐嚼,回味无穷。神池麻花在食品业中着称甚久,蜚声北方各地。
代县黄酒
代县特产多,尤以黄酒最为出名。早在宋代酒业专着,《西游记》中就有代州黄酒的记载,上世纪90年代代州黄酒曾畅销华北市场,成为当时酒类消费 时尚 。2008年,代县黄酒酿造技术成功入选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定襄蒸肉
定襄蒸肉是山西定襄塞北的一种特色名吃,相传为当地进贡宫廷之贡品,现在也是当地民间宴席必备佳肴之一。食材主要以精瘦猪肉为主,辅以淀粉、植物油及各种调味品制成。具有肉香扑鼻,多食不腻等特点。
忻州香瓜
忻州香瓜是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的特产。忻府区种植香瓜 历史 悠久,据县志记载,民国24 年开始种植,因其甜、脆、沙而名声在外,有“瓜田十里香”“知味停车,闻香下马”的美誉。忻州香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繁峙黄米
黄米本是北方一种粮食,照字典的解释,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煮熟后很黏。黄米、小米同出北方,主要产于黄土高原,但在北方人眼里,黄米是要高于小米的。人们拿它当江米使,有些地方还拿它做糕待客。初加工时就能做出许多花样,再细加工,或煎,或炸。黄米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营养的粗粮。
神池羊肉
神池羊肉具有香味浓郁的特点,其肉质鲜嫩、肥瘦相间、肥而不腻、食之爽口。煮沸后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具有清香之味,食而不腻。
神池胡麻
神池胡麻籽粒扁平,前端鸟嘴状,表面平滑,色泽紫黑光亮、较肥大(长3-5mm,千粒重6.8-7克,比异地胡麻高0.83g左右),耐贮藏,脱水快,抗虫蛀,出油率高,所以神池胡麻籽品质独特,清光绪《神池县志》载:“胡麻,子肥大,其色紫黑,甚佳”。
忻州糯玉米
忻州糯玉米,山西省忻州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忻州地处山西省北中部,是中国最早引进种植糯玉米并加工的地区,忻州又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其温度和光照条件极适宜于甜糯玉米的生长发育所需气象条件,同时忻州昼夜温差大形成甜糯玉米糖份积累多,香甜软糯,品质极佳。忻州甜糯玉米集杂粮、蔬菜、水果三性为一体,倍受人们青睐,在全国享盛誉。
岢岚柏籽羊肉
用柏籽羊肉做成的肉菜、肉馅,不膻不腻,而且有一种柏树的馨香,风味独特,回味无穷。“柏籽羊肉”,除具有一般羊肉所包含的营养成分外,还含有八种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吃了这种肉,能调血理气,安神补心。
孙家湾香椿
走进孙家湾村,只见大街小巷和家家户户的院落里,都生长了一种全市少见的树种——香椿。香椿树自古有之,香椿菜从来都是一道上等的 美食 。虽然无籍可查,但据孙家湾人说,他们村的香椿曾经还是专供宫庭制膳的贡品。香椿的“香”是一种特别的香,究竟怎样特别呐?吃过的都知道,实在无法形容,孙家湾香椿一比就明白了。
岢岚红芸豆
红芸豆为山西特产,颗粒硕大、色泽鲜艳,兼有营养药用价值,历来是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畅销货;岢岚县地处晋西北高寒山区,
代县酥梨
代县金酥梨,是由原忻县地区果树站从安徽砀山县良梨公社引进酥梨,植于代县。由于生长环境的变换,酥梨的品种特性亦发生了明显变化,梨形比原产地美观,梨质比原产地好吃,果肉变得松脆,汁多味甜。司保存到第二年梨花盛开的季节。代县全县金酥梨有5000多亩10万余株,年产量50吨,远销澳门等地。
偏关羊肉
偏关县牧草资源丰富,当地山羊主要靠吃含有高蛋白的苜蓿草和天然药材植物,羊肉品质不言而喻,肉质细嫩,红白分明,营养丰富,味鲜而不腻,质嫩而不膻,具有壮阳、补血、治虚之功效。
宁武一窝丝
宁武人吃“一窝丝” 历史 悠久。近几年来,农村的富裕程度越来越高,白面、胡油家家不缺,“一窝丝”在全县农村兴盛起来,成为人们迎宾待客的佳品。由此,又创造了与此相似的“一窝酥”,与“一窝丝”号称食品中的双绝。
河曲海红果
20世纪80代初,河曲县被评为“海红果之乡”“海红果故里“。据《河曲县志》记载,海红果已有800余年种植 历史 ,现存200余年树龄的果树,果实色泽鲜艳、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海红果是国内的稀有果类,它主要含有钙、铁、锌、硒、总黄酮等18中有益余人体 健康 的微量元素,河曲当地人称“长寿果”、“钙果。
神池月饼
神池月饼是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中秋节传统特产,以香鲜酥甜闻名忻州乃至整个山西。神池月饼被认定为“山西名小吃”、“山西名点”,以其“皮酥馅香、口味浓郁、松软不腻、久存不变”的特色赢得了晋陕蒙一带民众的喜爱。其制作技艺入选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保德羊杂碎
保德羊杂碎首先在选羊上很讲究,要选上等的山羊。在配料上也很有一套,据说烧羊杂碎都是在夜间,老板要偷偷的放十几味中药和数种调料,至于加的什么,那绝对是秘密。在煮的火候上也要掌握的非常好,过了有些腻,欠了不适口,要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河曲开河鱼
河曲开河鱼是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的特产。开河鱼不仅色泽明亮,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更是晋西北九曲十八弯河曲县着名特色菜。
宁武油炸糕
宁武油炸糕是山西省宁武地区一道传统特色糕点。山西多数地区都产黍子。黍子上碾去壳成黄米,磨成面谓之糕面,用此做此油糕便是晋北各地的风味食品,亦是逢年过节待客的好茶饭。

五台山万卷酥
万卷酥,山西五台山的传统特色糕点, 历史 悠久,凡来五台山游览的人们,都要品尝的糕点,负有盛名。吃起来酥脆绵润,香味四溢。

五台山豆腐丸子
天越来越冷的时候,五台山的人们忙了一天,回到家,最常吃的菜之一就是豆腐丸子.热乎乎的豆腐丸子跟烩菜炖在一起,加上一杯好酒,可以驱寒保暖。
保德红枣
保德油枣已有380多年的栽培 历史 。传说在该县潘家乡有棵老油枣树,清代康熙皇帝出巡时曾吃过这棵树上结的枣,并留言:“一穷二白的保德州,唯有鲤鱼大油枣”。自此,保德油枣便成了贡品,每到秋季收枣的时候,地方官就向老百姓征收鲜枣进京上贡。
静乐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工艺讲究,成形美观与口感劲道完美结合,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便成了地地道道的 美食 ,就连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时,也以品此为人生快事。
西张豆腐干
忻州西张豆腐干闻名北方地区,其制作工艺独特,精选黄土高原无污染地区优质黄豆为原料,采用忻州西张村流传上百年的传统制作方法,结合现代工艺精制而成,其咸香爽口,硬中带韧,营养丰富,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含有钙、磷、铁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静乐银盘蘑菇
.静乐银盘蘑菇 是静乐天然野生食用菇中的娇娇者,它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管岑山、金字山、草冒山、万花山等深山老林中,在毫无污染的环境中生长,其质脆味美,营养丰富,具有防衰老、抗病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功能,尤其有益儿童智体发育和老年人疾病的预防。
五寨豆腐
豆制品加工历来是五寨人的拿手好戏,而在繁多的豆制品中,又最数豆腐。其制作精细,已有几百年的 历史 。加上境内清涟河水顺山而下,芦芽山野生植物诸好黄芪、党参、灵芝草等随水流冲刷汇入河流,使水质甘甜清纯,此水用来加工豆腐,洁白细嫩,富有多种营养。
莜麦饺饺
莜麦饺饺是宁武人民十分喜欢的一种传统食品。此饺子包馅不同,风味也各异,但莜面固有的醇香不变。其做法是用刚烧开的滚水将莜面和成盆光、面光、手光的三光面团,用两手搓成直径7-8cm薄如饺皮的圆形面片,菜料包入其内,用手指捏好口封,放在蒸笼,上锅蒸15-20分钟,即可食用。
北芪黄酒
北芪黄酒产于代县酒厂,为山西省地方名酒。1984年、1988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产品销往山西、内蒙等地。北芪黄酒距今已有千余年的 历史 。金代名士礼部尚书赵秉文(号闲闲老人),在其《代州书事》中有“金波沉醉雁门州,端有人间六月秋”之诗句描述代州黄酒。那时的酒,只是初级黄酒,生产规模小,属于家庭酿制。
东峪磨盘柿
“磨盘柿” 历史 悠久,相传,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9年)房山就有柿树栽培。以果实个头大,形状似“磨盘”而得名,
代县核桃
代县核桃生产 历史 悠久,品质尤佳,以其果型美观、个头大、皮薄、脱壳利、出仁率高、口感好的特点,畅销四海,享有较高声誉。素有“智力神”、“长寿果”、“万岁子”之美称。
定襄荞面河捞
定襄荞面河捞,除具有汤清味美,浓香宜人、冷热均可,四季皆宜等特点外;还有利口开胃、增强食欲、润肤乌发、清火去郁、强肾健脾、秘等特殊功效。自古以来便有“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吸引远近顾客之说。
定襄黄烧饼
定襄黄烧饼隶属山西十大特色名饼之一。它是一种面制炉烤的实心扁圆形饼子。直径约三寸,厚半寸,整体厚薄均匀,油而不腻,酥而不硬,软而不紧,甜而不淡,嚼而不粘,具有独特的香、甜、软、脆,以及利口等特点。
繁峙白水大杏儿
白水杏,又名赵庄白水杏,多生长于山西省繁峙县赵庄村。以个头大而闻名,大的有四五两的,小的也在一两以上,平均也在二两五以上。杏淡黄透白,略缀红色,皮薄肉厚,质细汁多,含纤维少,味甜醇香。被选为繁峙论坛吉祥物。
代县熬鱼
代县熬鱼的的鱼骨酥软、鱼肉鲜美软滑,口味极佳。一般情况是一进代县熬鱼馆,就能看见一口大锅,里面热汤嘟嘟,横七竖八地熬着肥大的草鱼,令人即刻垂涎欲滴!!!

静乐藜麦
山西静乐县求证获知,藜麦是唯一可满足人类全部营养需求的珍稀粮食,因种植环境独特,全球产量仅70000吨,人均仅10克。我国目前只在静乐试种成功,种植面积两年翻了10倍,也不过3000吨。

坡头香椿
中国人食用香椿久已成习,汉代就遍布大江南北。椿芽营养丰富,并具有食疗作用,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痢疾等。
南庄花椒
南庄花椒不同于晋东南一带的小花椒,它皮厚、个头大、味灵。品种主要有黄金椒、大红袍和老笨椒。南庄花椒味灵无杂味,又易储运,晒干后三、五年味道不变,是调味品中的主料。除此之外,还具有温中散寒、除温、止痛和配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疮疥等药用价值。
五寨茴子白
茴子白即卷心菜、甘蓝。五寨茴子白久负盛名,有“五寨的茴子白,岢岚的葱”之美称,它不仅个头大、包头紧,而且味甜质脆,营养价值高,其维生素C的含量仅次于辣椒,而高于菠菜、萝卜等一般蔬菜,多年来一直被当地百姓做为冬季蔬菜。
涔山芥菜
涔山芥菜质细而坚实,味辣而酸甜,外形光滑美观,白绿相间,无蛆无虫,个大块重,品质优良,营养丰富,闻名于晋北一带。
河曲冻西瓜
河曲冻西瓜,瓜瓤似晶莹的冰块,瓜味尚存,甜性已经很微,按当地说法,冻西瓜主要是吃皮的。

原平南阳紫皮蒜
原平紫皮蒜,是蒜中上品,紫皮蒜产于原平磨头村一带,当地群众在滹沱河畔肥沃的沙土地精心种植,培育出的蒜,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包衣紧密,品质上乘。
原平张村茄子
张村茄子磨头蒜,东营的葫芦不用看。这首顺口溜,在原平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张村茄子好在哪里?一个个黑里透紫。匀丢丢尺数长短,大而不重,老且皮薄。蒜拌茄子,三摇两搅自成泥,荤炒素烧也适宜。想当年,内蒙、大同一听说是张村茄子,不问价格抢着买。

以上50种 你吃过哪几种?

最爱哪一种 美食 说出你的理由

请留言给我哦

忻州最出名的是烂腌菜!

用怀白、红萝卜丝、花椒、泡椒、咸盐等浸泡腌制九九八十一天,汲取地窖里的日月精华而成!

初闻一股子粑粑味道,吃起来却是香的很。

有一种烂腌菜,里头的蛆虫越多证明腌烂了,大家就不要吃了!

Ⅱ 什么是平原老豆腐啊好吃吗

平原老豆腐。平原老豆腐作为平原的传统名吃之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平原老豆腐与“豆腐脑”没有什么区别,但老豆腐绝非豆腐脑所能比拟的。在豆腐的制作上豆腐脑稍嫩,老豆腐稍老;在汤的制作上,豆腐脑所配用的汤以酱油水为主,而老豆腐的汤则是放入好几味材料,精心熬制而成。

平原老豆腐

平原老豆腐的特点:洁白明亮。嫩而不松,油而不腻,辣而不呛。油清而不淡。有肉味而不腥。盛入碗中,豆腐似雪如玉,卤像玳瑁琥珀,红中透白,红白相间。食之香气扑鼻。

历史发展

汉代刘备在平原做县令时,冬季的一个清晨,刘关张三人习武归来,见一二八女子在街头哭啼,问起缘由,答曰:家贫,做豆腐维生,昨日玩耍,弄丢豆包布(做豆腐用的工具),今日只做到豆脑,父急,殴之。刘关张怜其家贫,取银两资之,遂添加清酱(就是现在的酱油)食豆脑,大悦,以为美食,备名其名,曰“平原老豆腐”。延续至今。经历千年的经营,平原老豆腐制作技术越加独到。

“至清朝,干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德州平原吃了一次老豆腐,当场下旨让那个做老豆腐的人进宫,加入了御厨“豆腐帮”。老豆腐从此扎根北京,被冠名为“北京老豆腐”。真正地道的老豆腐还是出自山东平原,据当初入宫人的后代讲,当时,怕对不起祖宗,没敢把秘方全部用上。就这样,《故都食物百咏》中还赞北京老豆腐:“云肤花貌认参差,已是抛书睡起时,果似佳人称半老,犹堪搔首弄风姿”。意思是说:“老豆腐较豆腐脑稍硬,形状则相同。豆腐脑如妙龄少女,老豆腐则似半老佳人,”可谓诙谐。

制作方法

传统的平原老豆腐的制作:选豆、选水、滤浆、制剂(平原老豆腐一般不用石膏)、制浆、点脑。这个工序几乎各地一样,平原老豆腐的独到之处在于:水,是黄河边上深井里子时的水;当然,要用卤水点豆腐的。

平原人老豆腐的精妙之处在于:老豆腐的卤和油,制法独特颇具功力。卤用酱油、精盐加水,放入葱、花椒、八角、茴香、丁香、桂皮、姜等十几种佐料,再加入老母鸭和一种肉丝(老者自己说忘记了什么肉丝)熬制。油用优质棉籽油在温火上熬,除去油沫杂物;数小时之后,放入葱、甜酱、花椒、茴香等佐料。另备用优质红辣椒烹制的辣椒油。配料盛碗时,放入少量鸡精(一般不放香菜)。将豆腐脑用平勺片入碗内,加卤和油后即可。

影响

在平原,有些居民早餐基本以老豆腐为主,既好吃又实惠,百吃不厌。或许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平原老豆腐和其他的豆腐脑啥的没区别(这说明他没吃过)。但对平原人来说是有着极其特殊的感觉的。多少游子(包括海外华人)古稀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喝碗平原老豆腐。

Ⅲ 太原哪里的老豆腐好吃呢

作为太原的地道早点,当然少不了“麻叶儿、老豆腐”。

“老豆腐”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但各有其名,有叫“豆腐脑”的,有叫“豆花儿”的,而太原人把这种豆浆经凝固剂点浆后形成的固状物叫“老豆腐”。

在太原市有这样的老话和说法:“杏花村里老白汾,太原城内六味斋”、“不吃六味斋,不算到太原”。市中心的柳巷商业街是人气最高的,是那种古香古色的百年老店,虽然是名店,但是分量还是给得非常足,让人吃起来相当过瘾。

早晨一碗热呼呼的老豆腐,再把油条使劲摁进去蘸着丢进嘴里,幸福啊。

Ⅳ 哪位好心人知道,体院北居住区的哪家豆腐脑(老豆腐)好吃口味跟以前国营早点部豆腐坊的味道一样!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从安、夏槐

Ⅳ 山西特产

山西特产有以下这些:

1、平遥牛肉特产

平遥牛肉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美食文化的精华之一,古汉时就有“卖刀买犊,卖刃买牛,游刃有余”地对牛肉加工的描述,而风味独特、久负盛名的平遥牛肉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远销亚洲各国。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山西名特产

Ⅵ 山西美食,麻烦罗列一下

山西境内名吃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名吃中,首推头脑,这是由明末清初着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为医用食品,对人体有着滋补作用,效果甚佳。

太原“认一力”蒸饺、平遥牛肉、太谷饼、闻喜煮饼、芮城麻片、太原羊杂割汤、灌肠,高平烧豆腐、介休贯馅糖、忻州瓦酥、平阳泡泡糕都有独特风味,是名吃中上品。山西面食,刀削面、拉面、刀拨面、擀面、剔尖、猫耳朵、河捞等各种面食,都具有山西特色。

保德碗托

保德县盛产荞麦,所制荞面碗托,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风味独特,为忻州地区风味小吃之上品。

碗托的制法:将荞麦精粉用盐水拌成面穗,再加水调成糊状,盛于碗内,用急火蒸至半熟时,搅动一次,以防沉淀,熟后冷却即成。荞面碗托宜凉调,宜热烩,或浇以素汤,或拌以肉酱。不仅是待客之佳肴,还有疏通肠胃,清燥热,通便之功用。外地人到此,无不以一尝为快。现保德县城专营此业者甚多,还有在外地高摊应市,深受食客欣赏。

神池麻花

神池麻花,为五台山区的名食之一,于食品业着称甚久,蜚声北方各地,其配料是酵肥三份,水二份半,油半份,糖、碱少许。炸时用葫油,要清澈澄净,以不起沫不冒大烟为宜。神池麻花看去色鲜美,闻之扑鼻而香,吃起来脆而不硬,酥而不散,香甜耐嚼,回味无穷。

繁峙疤饼

疤饼,因饼上遍布疤痕而得名,亦名籽饼,始制于明代。其用料有白面、戎油、白糖、鸡蛋及苏打等。制作时将和好的面擀成直径半尺左右的薄饼,烘烤在铁锅内。在铁锅内铺一层碰砂,放一层饼,进行烘烙。熟后的圆饼呈金黄色,面皮上均匀地布满圆形小坑,状若疤痕,其味香甜,其质酥脆,为别具一格的风味饼食,名闻遐迩。

原平锅魁

原平锅魁因在历史夺当地炉食之魁而得名,其状若块,约三寸长,寸许宽,卷边滚圆。不包馅的称空心锅魁,包馅的另有名称。应市的多是甜馅锅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锅魁。锅魁饼面橙黄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加之包馅的不同,又各具风味,使人久食不厌。上原平锅魁供不应求,除畅销本省外,还直达京津,北上内蒙,南下四川等地。

河曲酸粥

相传河曲的酸粥的由来纯属一种偶然,李自成起义大军进京路过此地,当地老百姓皆大欢喜,家家户户泡米为大军士卒准备饭菜,谁知由于情况有变,大军临时改变路线,绕道而过,可老百姓泡的米太多,一时半活儿吃不完,放的时间长了就发了酸,老百姓也舍不得扔掉,就用发了酸的米煮成粥吃,谁知意外地发现这用发酸了的米煮的粥并没有影响其食用价值,后来人们便故意将米泡酸做粥食用,慢慢地发现这种酸粥能开胃健脾,护肤美容,妙不可言。难怪这一带的妇女即使不用化装品皮肤也白嫩细腻。

猪黑肉炖粉

取猪的红熟肉,加薯仔、粉条、豆腐和调味作料。在高压锅里炖足够长时间,直到肉和薯仔炖烂为止,老幼皆宜食用。

代县麻片

代县麻片,在清代颇有名声,并有面铺专营此业,生意兴隆。其片有二寸长,半寸宽,色淡黄,薄如叶,质脆味香,驰誉省内外。暇时小食三片五叶,美口止饥,耐人寻味。麻片选料严格,要用上等面粉、去皮芝麻仁、纯麻油或葫油、良好的蜂蜜与白糖。其做法是,将面拌糖、和油、揉蜜水、擀皮、涂蜜、撒芝麻,然后上锅烘烙。制作精细,遂为佳品。

定襄蒸肉

猪肉、薯仔煮熟切碎,再加粉面、调味作料揽拌混合,放入碗里再蒸。食用时加热切成块,味香迷仙。

忻州瓦酥

瓦酥的形状象瓦片。长约十厘米、宽约四厘米、厚约五毫米,内外一色金黄,化纹显明,背面着有“忻州瓦酥”四字。每公斤约有五十二至五十八块。

配料标准:标准粉五十六斤,鲜鸡蛋黄十五斤,食油二十七斤八两,砂糖粉十二斤九两,生产成品一百斤。

制作方法:先将鸡蛋去蛋清,留蛋黄。蛋黄内不能带入蛋清,否则容易起泡。蛋黄打好后,放入全面容器内,用水棒搅动均匀,然后将全部砂糖和近一半的食油倒入全面容器内,继续搅动,待油、糖面完全混合均匀为止。余下的一半面粉倒在面案上,面中间挖一坑,每次取容器内搅匀的蛋黄二三斤,放入面坑内,合成面团,软硬适宜,用面棍擀开后,切成瓦酥条状,在专用模具内,磕制成形。半成品放入油锅后炸制,炸成金黄色即可出锅。出锅后趁热用森棒压制成瓦状。

山西的刀削面、猫耳朵与拨鱼儿

刀削面在山西有特技,中国境内,除山西本地,也只有北京、西安才有卖刀削面的。刀削面是首先要面和得好,揉得匀,又要它坚实得像一块白石。卖刀削面的都备有一盘面基堆在案子上,随卖随削。所谓削,便是用快刀像削萝卜皮一般,沿着边一片片的把面削成四五分厚、两三寸长的棱形面片,然后按客人的吩咐做成炒的、烩的或凉拌的。这种面片是实面的,所以很有咬劲,炒的用韭黄、冬笋、肉丝,烩的用口蘑玉兰片(嫩笋干),拌的用水萝卜(一种华北特产的含水份多肉质细嫩的萝卜)、鸡丝,腴滑脆韧,兼而有之,各种吃法,各有妙处。手艺高的削面师傅,常常做特技表演,朋友在一次宴会上约了当地的名厨前来献艺,在酒菜上完,照例出压席面饭时,削面师傅便托出一块和好的面基,用小圆托盘盛着顶在头上,两手各执一利刀,左右开弓的削起面来,他完全凭感觉和手劲,使头上的托盘随着他的刀锋旋转,削下的面片,都是长短厚薄大体匀净的,然后送进厨房加以调制。我们在旧金山吃日本料理“铁板烧”,看见厨司当众切割烹调,做出各种手势,便大加称赞,如若和山西这种削面功夫比一下,那就是小巫见大巫,都要认山西的为奇技了。

猫耳朵和拨鱼儿是山西住户人家的日常主食,做法的高下,调味的好坏,就很难有一定的标准。一般而论,猫耳朵极像意大利的一种做成贝壳形的通心粉。据说意大利的这种出品,就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学会了捏猫耳朵,回去以后仿制的,后来便由机器生产了。猫耳朵是把面和得软软的,搓成大拇指的条子,再压成蚕豆大的小块,然后用拇指食指捏着一转,便被卷成像猫耳朵一样。在开水里煮熟它,捞起来再配作料大火一炒,耳卷里吸存着汤汁,味道饱和,吃起来十分鲜美。配料各随其便,一般人家爱用韭菜肉丝和虾米,就很够味,讲究的用虾仁、蟹肉、冬菇、火腿,就随心所欲,没有止境的了。

拨鱼儿和中国南方人煮面疙瘩大体相同,不过做功要细致些。面是和得很稀的,锅里烧好一锅汤(荤素都可以),山西人用枝竹筷,顺着碗边把向下流的面浆,拨乱成细长条,落进沸汤里(南方人用汤匙舀,成为不规则的块子,所以称为“面疙瘩”),随下随熟了。直筷子在圆碗边乱落面浆,总是两端尖中间胖的面条,在沸汤中翻动,就像游鱼一样,所以便叫做“拨鱼儿”了。我也看过一次不用筷子拨,而是由厨司凭手法控制面浆流量的。他把面浆像纸片一样,落进滚汤中,受热便自然两边卷缩起来,成为一条延续不断的空心面,堪称绝技,据说再没有第二人了。中国有些独到的本领,但是他不肯传人、这真是封建社会制度的恶果。

柳叶儿和杭州的“片儿川”形式相似,把面擀成薄片,然后切成狭长的斜方形,像柳树叶一样,再用高汤烹烩,这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压韭茄子

压韭茄子也是大同地区的风味小菜,深受民间百姓喜爱,是春夏季节的可口小菜。

制作压韭茄子方法也很简单,先将茄子用清水洗净,去掉茄柄和萼片,用刀纵向在茄子上切开深1厘米的口子5~6条;然后上笼蒸制,至软硬适中出笼,均匀地摆在木板上,再用另一块板子压住,上再放重物压制脱水,到不滴水为止。料,有蒜泥、韭菜段、生姜末及其他调味料放在一起拌匀。将脱水后的茄子拌上调制好的调料分层码入坛内,压紧、封口,3个月后就可食用。这种腌制菜色泽鲜嫩、香味透人、咸淡适口、清香宜人。

绛县五香牛肉

绛县五香牛肉大约有50余年的历史,是绛县回民饭店的传统名吃,集众家之长精心制作,风味独特,远销太原、西安、北京、上海等地。

绛县五香牛肉的加工程序为,先将活牛屠宰后,按部位分割。洗净后,兑入适量盐和食用硝,在大罐中腌制。夏天一般为3~7天,冬天一般为1一3个月,主要是按肉质的老嫩确定时间,使生牛肉充分入味。

加工时,将腌制好的牛肉投入汤锅中,并按比例加入调料,上火蒸煮8小时即成。

此店的老汤最少已有20多年的历史,所以加工出的牛肉里外均为绛红色,其特点为:肉色绛红,油而不腻,瘦而不柴,酥而不散,咸淡适口,香味鲜醇,别具一格。

灵丘熏鸡

灵丘熏鸡是灵丘县的传统风味名品,已有260多年的历史。

传说,清朝雍正年间(1730年),一位官吏到灵丘县做官,由厨师李进才、李有才兄弟二人服侍,兄弟俩最拿手的就是制作熏鸡。后来这位官吏告老还乡后,李氏兄弟就在城里住下,开了一间饭馆,专制熏鸡出售。以后又传给了李玉成。到了清朝末年,其子李运继承了父亲的传统技艺,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同时,自己又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使他的熏鸡制作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烹制加工时又加入了多种中药,所以这种熏鸡具有益脾健胃、补虚理气、消食健脾、因精养神的效用,很受百姓的欢迎。

加工灵丘熏鸡首先要选用膘肥体壮的活鸡,宰杀后,用70℃水烫煺鸡毛,在臀部开一小口掏出内脏后洗净,将一翅别入口腔内,再从刀口伸出,将另一翅别在背后,鸡头则向胸内盘回。煮制时,将陈年老汤烧开,将生鸡按大小分层放火锅内;然后将白豆蔻、紫豆蔻、肉豆蔻、肉桂、公丁香、砂仁、陈皮、良姜、花椒、大料、小茴香按一定比例放入纱布袋,放入汤锅中,最后加入适量的酱油、白酒及其他调料,用温火煮沸,再用小火焖煮,煮制的时间长短,根据鸡的老嫩而定,当年鸡约3~4小时,老鸡时间稍久一些。

将煮制好的鸡放在特制的铁床上,然后将烧红的炭块放到熏池里,再把老柏木锯末撒在红炭块上,还有粗糠也撒在柏木锯末上,把铁房放在熏池上面,盖上罩子,熏40分钟即可。

灵丘熏鸡应趁热吃,不走油,不跑味。切食时刀口很是讲究,先从鸡身中间左右切成两半,然后再把前脯、后腿切成细条,将腿、翅剁成小块,很是独特。

太原酱肘花

太原酱肘花是太原市历史传统名品之一。酱肘花古称“缠花云梦肉”,早在唐朝时就有。宋代陶谷《清异录》曾记载:“唐书臣源拜尚书令,上烧尾宴,家有食单,择其异者略记……缠花云梦肉(卷镇)……”。在当时已作为珍肴,国宴实食用,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此品系将肘肉卷压缠捆,卤酱成熟后切片冷食,因横断面有云波状花纹,故称缠花云梦肉,俗称为“酱肘花”。

酱肘花当属老字号“福记六味斋酱肘鸡鸭店”制作的最好,这个已有50多年历史的老店,因其选料严格,加工精细,保持了历史传统工艺和风味,所制的酱肘花有独到之处,于1982年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酱肘花色泽漂亮、气味馥郁、皮嫩肉烂、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香而味长,是老百姓合家团聚、佐餐下酒的佳品之一。

制作酱肘花要用猪肘、海盐、碎盐米、花椒、生姜、桂皮、大茴香等多种原料。

制作时先将肘子煺尽猪毛,去骨,洗净后用凉水浸泡2—3小时,控净水分后用盐米和花椒反复揉搓,腌渍1日后,再将肘子逐个卷成膀臂的棒柱状,皮朝外再用细麻绳反复缠捆。然后将卤酱的老汤上火烧开,撇去浮沫,将肘子及调料袋放入卤锅,烧开后用小火焖煮2小时,捞出晾凉。将卤汤撇去油,过箩后再将肘子垫篦于锅内摆放好后,上火用小火煮2小时,此为二次酱卤,时间到后改用小火焖1小时,捞出晾凉。将肘子捞出稍晾,去掉缠捆的绳子,再将酱汁刷在肘花上面,使之挂在肘花表面,待晾凉后呈酱褐色,食时横断顶刀切薄片即可食用。

山西腐乳

山西腐乳表面深红色,内里为杏黄色,具腐乳特有的香气,酒香、酯香浓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它以香美醇厚、咸淡适口、不酸不苦、不硬不碎、质地细腻等优点,畅销城乡市场。

腐乳为我国特有的发酵豆制食品,较早见于明《蓬栊夜话》,称为“醢腐”,即酱豆腐。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载:“腐乳,又名菽乳,以豆腐液过加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心。”1000多年来,一直相传至今。山西腐乳就是根据干豆腐加盐成熟后为腐乳演化来的,虽然上不了大雅之堂,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不可缺少的必备品之一。既可作佐餐小菜,又是菜肴的调味品。

头脑

头脑是太原市特有的一种名早点,为汤状食品。在一碗汤糊里,放上三大块肥羊肉,一块莲菜,一条长山药。汤里的佐料有黄酒、酒糟和黄芪。品尝时可以感到酒、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补、活血功能。每年农历白露到立春期间,太原市各清真饭店大都有“头脑”上市,但“清和园”的最有名气。

闻喜煮饼

是闻喜县生产的着名糕点类食品,已有300多年历史。煮饼外裹一层芝麻,滚圆状。将芝麻团掰开,便露出外深内浅的栗色皮层和绛白两色分明的饼馅,可拉出几厘米长的细丝。营养丰富,酥沙不皮,甜而不腻,久不变质,越嚼越香。

高平烧豆腐

烧豆腐是高平的一种特有传统食品,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传,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括被秦将白起一举打败,40万赵军降卒被白起坑杀。白起的残暴激起了后世人们的憎恨,便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火烧水煮而食之,以泄心中之愤。不料,人们食后颇觉新鲜,别具一番风味。于是“烧豆腐”在高平境内流传下来。现在,“烧豆腐”不仅在高平境内颇为人们所欢迎,还常常用“烧豆腐”来待客。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率八路军经高平时,当地群众家家都做“烧豆腐”慰问子弟兵。解放后,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高平视察工作时,都要尝尝高平的“烧豆腐”。

酸菜黑圪条

酸菜黑圪条,当地人又叫浆水菜黑圪条,是晋城的一种地方名吃。旧时由于当地白面紧缺,人们为了调剂生活,用白面包高梁面擀成面条,又因晋城酸菜腌得好,用酸菜作卤配以黑圪条。撒上香菜、芝麻、也可加入辣椒。口味酸香辣俱全,高梁面特有香味胜似精米白面,使人越吃越爱,越吃越香。久之,成为晋城一种地方大众化名吃。

曲沃腊牛肉

曲沃腊牛肉是清真食品,风味独特,别具一格,是古晋都(现曲沃)的历史传统名产。相传,此品种为曲沃城内回民马氏所创制,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因其是放在独轮小车的盘子内。车前悬挂有“清真”二字的小木牌,旁插一柄大红伞,所以本地人称“清真小车腊牛肉”。这一传统风味受到当地人民及外地客人的喜爱。

在制作腊牛肉时,先将新鲜牛肉放入清水中浸泡,洗净后再放入缸中,用食用硝和盐腌债一周左右,然后连肉带骨一起放火锅内煮,加适量的盐和十全大料;肉煮好后,剔去骨头,再将肉压制成整块,之后就可推上小车上市了。用的刀具是月牙刀,肉切得很薄,或现吃或上席,客人自便。

太原东坡茄子

制法:

(1)将茄子去皮,切成厚4厘米,宽6厘米见方的块。

(2)在茄块平面剞大十字花刀,深度1/2,然后放进六成热油锅中炸透,至金黄色时捞出,锅中放少量油;再放入肥瘦肉末,煸炒变色,然后放入葱、姜、冬笋末同炒;加盐、酱油、白糖、味精,调好味后,将肉末放入碗中成十字形,将炸好的茄块刀面朝下,放十字肉末旁成正方形,加少许鸡汤淹没茄块。

(3)上笼蒸30--35分钟,扣入盘中,原汁勾水粉芡,淋点明油在茄块上即成。

特点:味咸甜,香鲜软嫩。

黄河鲤鱼

黄河鲤鱼尤以保德天桥峡及河曲县唐家会一带所产之鲤鱼最负盛大名。特点是嘴大、鳞少、脊梁上有一道红线,肉肥味美。独具风味,捕鱼盛大期在清明时节,谓之“开河鱼”。黄河鲤鱼,一般1.5公斤,大可二、三公斤。据传古时天桥每年捕鱼可获万斤。自明代以来,黄河鲤鱼被列为贡品。清代诗文曾有“水产能充土贡饶,鲤鱼冬日出天桥”之句。

台蘑

五台山的五座山顶生产的蘑菇国产地而得名为“台蘑”。它在山珍之中与张家口加工厂的“口蘑”一样驰名中外。台蘑有香信、银盘两个品种。雨后,在湿润而凉爽的空气中丛生簇长的台蘑,菌盖伞形,菌肉细嫩,白生生的,散发着深深的清香味儿。台蘑晒干后则由白变黄。由于台蘑肉体肥实,菌盖、肉质肥嫩,油性大,营养价值高,不论干鲜烹饪,都别有风味。入筵席串汤可解肉腻、舒肠胃。素食可解馋、治病、长寿,是五台山上佛教徒每餐必不可少的佳肴。台蘑的优点,清香味儿连东北“三大蘑”,福建大红菇和戈壁滩上的阿魏蘑都难于比拟。当地群众有“一家喝其汤,十家闻其香”的说法。

同川梨

同川梨主要有黄梨、夏梨、油梨三个品种。产地:山西原平市同川。黄梨和夏梨具有皮薄质细、核小汁多、味道浓香和颜色鲜黄的优点,含里在7-13%之间,含酸量在0.1-1%之间。油梨果实扁圆形,平均呆生三两左右,外形美观,果面黄绿,向阳面有时带有红晕,贮藏后变为黄色,甜而微酸,稍有香味。这三种梨都可一直储存到第二年梨化开,消耗量只有14-15%。故有“金瓜”之称,古代为上贡之品。

砍三刀

砍三刀,又名油布袋,色呈金黄,绵甜利口,是五台山人春节期间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关,家家制作,户户蒸食,代代相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五台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常年以玉米为主食。为了改变这种单调乏味的饮食,五台人便创制了一种粗粮细作的食品。炸制时,为使麻油渗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称“砍三刀”。又因其吃起来油香四溢,故又称“油布袋”。

应州牛腰

雁门关外的应县城内,不仅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应州木塔,而且还有一种名叫牛腰的传统食品,颇负盛名。应县在唐五代以后一度成为北方的经济、军事重镇,辽金时期属西京道,经济十分繁荣。后几经战乱,逐年荒凉凋敝。但到清代中期,这里经济又有了起色。当时应县是北方省区佛教徒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的必经之地,且过往游客、商人甚多。起初当地有麻花、黄糕、面饼几样食品,饭馆生意十分清淡。当时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因生意不景气,非常着急。一天他做面饼时,由于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白面和糖稀和起来,做成了面团,但和起来,无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试着捏成小饼放入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象煮熟的牛腰。于是他试着又做成牛腰形状,一起炸好,端给客人们品尝,立刻受到人们的好评。从此于义就专门做起了这种食品,他的饭铺也就因此兴旺起来,其技艺也代代相传至今。

羊杂割

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民间风味小吃。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太原)杂割料全,熬煮、对汤时均加了葱、姜、香菜澄,还有的加粉条、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大同)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烧麦

烧麦是晋南地区传统名食,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早在干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浮山烧麦馆,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种名菜。某年除夕之夜,干隆从通州私访归来,到浮山烧麦馆吃烧麦。这里的烧麦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干隆食后赞不绝口,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烧麦馆。从此烧麦馆名声大振,身价倍增。

豆沙糕

豆沙糕创制于清末,由豌豆、栀子、柿饼制成。相传当年太平天国义军攻克河南济源后,招募当地青壮年入伍,率兵北上攻占了晋城、长治等地,继续向晋南挺进。部队驻扎曲沃时,一些济源籍伤残士兵看到曲沃地肥景美,市井繁荣,便不思故乡,留居曲沃,为谋生而经营起豆沙糕生意。到了民国年间,豆沙糕担摊比比皆是,成为独具风味的地方小吃。他们还编了口头禅:“来到曲沃县,住在大东关,抄弄一副担,赚点豆沙钱。”经营豆沙糕,既不占地盘又不需开门铺,原料易取,薄利多销。

老劲子麻花

明末清初,永济县张营乡的永宁村,有个姓陈的人,自制麻花出售,远近闻名,人们称他的麻花为“老劲子麻花”。原来老劲子家很富有,由于他重名轻利,卖了数十年麻花,把家当给卖穷了。他制作的麻花根大股匀,酥脆味美,价格又便宜,零吃的人很多。他每天担上两个大揽筐,走村串巷沿街叫卖。一天,碰着两个衙门的公差,要把他的麻花全买下。老劲子说:“我要卖给家家户户众人吃,不能让你们独享。”公差生气了,将他的揽筐一脚踢翻,把麻花摔碎。老劲子便叫来一伙人把麻花全吃了。公差见大家吃后不要钱,很纳闷,就把这事报给县官,县官听后说:“此人重名轻利,就不用管他了。”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话:“老劲子的麻花,彦子的红白戏,谁吃谁看谁喜欢”。老劲子麻花的制作技艺经代代改进,质量不断提高,已成为永济的独特食品之一。

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干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销售,颇受欢迎。

解州羊肉泡馍

解州关帝庙闻名全国,解州的四大名吃——羊肉泡馍、黍面油糕、炒面油茶、猪油葱花扯面也名传四方。而这四大名吃中,又以羊肉泡馍最为着名。 解州羊肉泡馍选料上乘,作料齐全,工艺独特精细,汤汁新鲜,味美可口,因而它“看着美,吃着香”,受到四方客人的称赞。有诗云:“原汤优汁味鲜美,去寒暖胃添精神。夏天吃了防胃寒,冬天吃了暖全身。”据说,当年慈禧太后西去长安,听说解州羊肉泡馍很有名气,就派专使到解州为其取之。

晋南醪糟

晋南醪糟闻名遐迩,最早出现在霍山南麓洪洞城的小吃摊上,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来此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人山人海,解渴生津的醪糟便应运而生。洪洞醪糟之所以有名,是由于它使用的霍泉水和此水灌溉生长的糯米,还因为用独特的灶具与奇特的酿制方法。烹制洪洞醪糟,需先制作一个特别的风匣炉,状如打铁炉,炉口直径26厘米左右,通炉膛前方,焊接一节长约33厘米,前细后粗直径3.3厘米的铁皮烟管,另外还需一个大的黄铜瓢。用独特的原料和灶具烹制的洪洞醪糟,色纯味正,清香悠长。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洪洞醪糟已有藕粉醪糟、清汤醪糟、蛋花醪糟、桂圆醪糟、三仙醪糟等十余个品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大众化羹汤。

“三倒手”硬面馍

相传光绪26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皇西逃,行至临晋县城,已饥饿难奈。适逢谢氏一家“三倒手”馍铺的硬面馍刚出笼,慈禧尝后,连声称赞味道好。到长安后,仍向往“三倒手”馍,便将之列为贡品享用。从此,“三倒手”美名远扬。“三倒手”硬面馍制作工艺复杂,系手工操作,经过3次倒手,使面粉充分发酵,因而达到了层次分明,圆润饱满,入口醇馨,味美香甜的上佳效果。 “昔日慈禧用膳毕列为贡品,今朝人们食用后无不赞赏”这幅对联贴在运城市区南环西路个体工商户谢斌祖传“三倒手”的门前,昔日的贡品已经走入百姓人家的生活中,它的味美、口醇、色香正将“三倒手”硬面馍推向更高一层的名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