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小吃
火燒、切糕、糖葫蘆、果脯、烤鴨、糖瓜、
⑵ 北京天橋附近哪裡有好吃的潮汕牛肉丸
還是來我們潮州吃最好吃、也最地道啊。當然也最實惠。
⑶ 北京哪裡有好吃的鹵煮火燒天橋的已經關了!
說的都不詳細,最正宗的肯定是小腸陳,但是現在商業化太濃,味道基本沒變但是價格偏貴。如果我推薦的話,建議北新橋鹵煮老店。坐13路到東四十二條下車往北走一點兒就是,只有鹵煮,但是要排隊~~~
⑷ 天橋文化的天橋小吃
姜絲排叉 ,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鮮姜去皮跺成細末放入盆中,用涼水和成面團。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到軋面機上軋五六次,直軋到薄片均勻光滑,然後在薄片上撒上細澱粉面,疊起合成長條後,用刀切成寬為2厘米、長5厘米的排叉條,將兩小片疊到一起,中間順切三刀,散開成單片套翻在一起,用溫油炸。將炸好的排叉過蜜,過蜜後的排叉成淺黃色,有酥、甜、香的特點,食用時有姜味。南城南來順的姜絲排叉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還有一種帶鹹味的排叉,原料為面麵粉、蘇打和鹽,也用油炸,做法與姜絲排叉一樣,不同的是它不過蜜,有酥、脆、味微鹹的特點,愛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當下酒菜用。
據《天橋小吃》作者說,舊天橋有專門賣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紙包裝,加上紅商標,時過年送禮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贊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
過去天橋賣這類小炸食的還要吆喝:「買一包,饒一包,江西臘來,臘秦椒。大爺吃了會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腳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樣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聽到了,多喜歡去買。
⑸ 北京的風味小吃有哪些不管是有名的還是私房的。好吃就行。越多越好。。。。
北京烤鴨:有「天下第一美食」之稱,為譽滿中外的佳餚。北京烤鴨有燜爐烤鴨和掛爐烤鴨。燜爐烤鴨是憑爐牆熱力烘烤鴨子。爐內溫度先高後低,烤出的鴨子外皮酥脆,內層豐滿,肥而不膩。掛爐烤鴨是用棗、桃、梨等果木燒烤鴨子。所烤鴨子也是外焦里嫩,而且有一種特殊的香味。
北京涮羊肉:以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之閹割綿羊為最佳。取其磨襠、大小三岔、黃瓜條、上腦等部位之肉,約13斤左右。每斤肉切出一寸寬、四寸長之片約80片。所用佐料有芝麻醬、醬油、醬豆腐、韭菜花、鹵蝦油、香菜、蔥花等。鍋底有海米、口蘑等。同時還佐以粉絲、白菜、凍豆腐、糖蒜等清口之物。
北京烤肉:包括牛肉和羊肉。烤法是用一種烤肉專用工具——鐵炙子。它是由熟鐵製成直徑約二尺的圓鐵盤,下面燒木柴,上面烤肉。先將肉片放入調好的佐料中浸透,桌上放鐵炙子,鐵面用羊尾油擦拭,下面用松木或松塔燒火,上面放蔥絲,把浸好佐料的肉片放在蔥絲上,用特製的長約一尺半的大筷子翻動,待牛肉呈現醬紫色,羊肉呈白色時,即可食用。邊翻邊吃。
北京水餃:是一種北方食品,叫做「扁食」,老北京滿、蒙旗人稱「煮餑餑 」,視為美食,俗語說「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餃子按其包餡可分種: 「葷餃子」:羊肉白菜餡、豬肉韭菜餡、牛肉酸菜餡、牛肉芹菜餡、豬肉冬筍餡、牛肉胡蘿卜餡、豬肉三鮮 (茭白、冬筍、玉蘭片)餡,此外還有海參、蝦仁、玉蘭片三鮮餡,雞、 鴨、口蘑丁三鮮餡等。「素餃子」:即全素煮餑餑,以炸貨(如油果、炸豆腐)、黃花、木耳 、香菇、胡蘿卜、大白菜為餡。
鍋貼兒:將生餃子在鐺上烙成一面焦,謂之「鍋貼兒」。
褡褳火燒:有葷素兩種。這種長方形的火燒互相粘連在一起,就像舊時裝錢物的「布褡褳」,故名褡褳火燒。其味道與餡餅差不多,只是形狀不同而已。
水晶門釘:北京風味小吃中有咸鮮味的門釘肉餅,還有一種香甜風味的水晶門釘,它用發面製成,製作時將發好酵的面加適量鹼面和白糖揉均勻,用白面平鋪在紙上,上籠蒸過取出,晾涼後擀碎過籮,用豬板油切小丁,青紅絲,瓜子仁、葡萄乾與白糖和糖桂花一起搓勻成水晶餡。用發麵包成6.6厘米高,3.3 厘米粗,頂子上頭為圓球形狀,收口朝下,入籠蒸熟。水晶門釘顏色白凈,餡兒呈半透明狀,松軟油潤,甜香可口,門釘肉餅是清真的回民食品,水晶門釘則為漢民食品。
北京年糕:花色品種很多,僅涼糕的品種就有盆糕、餡糕、米糕、豆面糕、塔糕、艾窩窩、豆渣糕、卷糕、藕絲糕、粽子等十多種。涼糕用料有整米、碎米、米粉之分,成熟方法也有蒸煮之別。
艾窩窩最為典型,形似大元宵,是將江米蒸熟,揉成圓團,再把由白糖、芝麻、山楂、豆沙做成的餡包在裡面,外皮滾些干熟米粉。民間有句順口溜:「白粘江米入蒸鍋,什綿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
「驢打滾兒」, 用豌豆粉和黃豆粉(也有用江米粉的),混合蒸熟,卷上豆沙餡,再滾於炒豆面中成型,賣時切段。民間稱說是「紅糖水餡巧安排,黃米成團豆里埋」。
炸醬面: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純是以半肥瘦豬肉丁加蔥、姜、蒜等在油鍋炸炒,加黃稀醬,蓋上鍋蓋小火咕嘟10分鍾。這時,肉丁被黃醬 咕嘟透了,肉皮紅亮,香味四溢。還有木樨(雞蛋)炸醬、炸豆腐丁醬、燒茄子丁醬等素品,油而不膩。面碼兒則是青蒜、香椿芽、豆芽菜、青豆嘴、小水蘿卜纓 和絲、焯過的鮮豌豆、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等。
麻醬面:即芝麻醬面,是老北京人夏天的便飯。面條煮好從鍋里撈出 放入冷水中泡涼,澆上芝麻醬(放鹽,以水調好)、花椒油(用香油炸好的花椒油趁熱放入醬油內)、米醋,再放上腌胡蘿卜絲、青蒜、小水蘿卜 絲、豆芽菜、香椿芽等。吃起來有如扒糕、涼粉的風味。
鹵面:俗稱「打鹵面」。打鹵通常是以煮豬肉的湯或以羊肉煸鍋,放入黃花、木耳、蘑菇,勾芡後潑上雞蛋花兒。 也有不勾芡的,湯內加鹿角菜,成為清湯的澆汁,稱「氽兒鹵」。
螺螄轉兒:半發面抻成細條,放入芝麻醬與花椒鹽,盤在一起,如螺螄狀。把它摁平了,先在鐺上烙,後在碼道烤,烤好後外面脆面裡面暄。當天售不完的螺螄轉兒再烤一兩次,叫「干蹦兒」,用手一拍就碎,吃著蹦焦酥脆。
芸豆卷:芸豆卷本是民間小吃。據傳清光緒年間一個夏日,慈禧太後偶爾聽到紅牆之外有銅鑼聲和吆喝聲,遂問是做什麼的,並喚來賣貨人,品嘗了他的芸豆卷,覺得好吃。於是將此人留在宮內為她專做小吃,芸豆卷也就成為清宮御膳珍品。
豌豆黃: 將豌豆煮爛,去皮,加白糖、桂花、小棗成糊狀,點以石膏,冷卻後切成方塊,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它是北京的傳統夏令消暑小吃,曾是清宮御膳名品。
豆汁兒:一種典型的北京食品。用做綠豆粉或團粉的粉漿,經過發酵而成。食用前,用鍋煮沸。喝時有種特殊的酸味。喝豆汁兒時一般也配食焦圈兒和辣鹹菜絲兒。
焦圈兒:又叫「小油鬼」, 象手鐲樣的雙條面圈,油炸時間稍長,呈褐色時才出鍋,吃起來焦脆酥香。從前北京粥鋪的早點,講究吃馬蹄燒餅夾焦圈兒,喝甜漿粥;喝豆汁兒時一般也配食焦圈兒。焦圈兒是從清宮御膳房傳出來的食品。
薄脆:薄脆也是一種油餅,不過這種油餅特別薄,甚至可到「透明」的程度,吃起來特別脆,故名「薄脆」。
燜子:也是用團粉做的,質軟、透明,既象涼粉,又象豆腐。也是切成小片,放在平底鍋里煎,只用素油。
灌腸:是北京人愛吃的小吃,也是一種大眾街頭小吃。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灌腸分兩種:一種為大灌腸,用豬肥腸洗凈,以優質麵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製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另一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灌腸外焦里嫩,用竹簽扎著吃,頗顯特色。
油茶: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麵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
麵茶:麵茶與「茶」無關,是用小米粉和敉子粉熬成的一種較稠的粥。盛在碗里加一層芝麻醬和少許花椒鹽。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為什麼要用這種吃法呢?這與品嘗麵茶的風味有關。
酸梅湯:是清宮御膳房為皇帝製作的消暑解渴飲料,後來流傳到民間。它比西歐傳入我國的汽水要早150年。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桂花、冰糖、蜜四種。《本草綱目》說:「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它能除熱送涼,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亂、痢疾,神話小說《白蛇傳》就寫了烏梅辟疫的故事。烏梅泡發以後,放上冰糖、蜜、桂花一起熬煎,冰鎮之後就成了酸梅湯。
⑹ 關於北京地方特色食品!
這個嘛
我不太清楚
勸你
最好去問北京本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