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特色小吃 » 東北什麼山珍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東北什麼山珍好吃

發布時間: 2022-12-11 08:55:08

⑴ 東北山野菜都有哪些

東北山野菜都有婆婆丁、貓爪子、東北蕨菜、猴子腿、刺嫩芽等。
1、婆婆丁:又名蒲公英。菊科,夏日在長白山,漫山遍野都有它的身影。蒲公英植物體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鹼、有機酸、菊糖等多種健康營養成分。蒲公英可生吃、炒食、做湯,是葯食兼用的植物。
2、貓爪子:別名貓爪子菜、展枝唐松草,一般採摘鮮菜後用開水焯一下炒食或蘸醬食用,其口感極好,氣味濃郁、清香,逐漸成為餐桌上的高檔山野菜之一。
3、東北蕨菜:又名牛毛廣,是我國東北地區一種名貴的天然野生草本植物,學名為桂皮紫箕、野豌豆、巢菜、元修菜,俗稱貓兒蕨、蘭莖苔,屬紫箕科紫箕屬多年生蕨類植物。薇菜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鉀、鈣、磷等微量元素,還有稀有的促脫皮甾酮、鞣質等成份。
4、猴子腿:又名長白山蹄蓋蕨,多年生蕨類植物,株高80-90cm,分綠紫兩個品種。根狀莖短、直立。葉簇生,葉柄長達40cm,下部具有褐色披針形鱗片。孢子囊群長圓形。猴腿營養豐富,含多種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無機鹽、蛋白質和脂肪。
5、刺嫩芽:屬多年生落葉小喬木,別名:刺龍芽、刺老芽。嫩芽為食用部分,食用方法多樣。它味美香甜,清嫩醇厚,野味濃郁,是著名的上等山野菜,被譽為「山野菜之王」。深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的稱贊。可稱得上是「美味山珍」。刺嫩芽的嫩芽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

⑵ 東北山珍蕨菜味美百搭 怎麼做都好吃

“春來采野菜,秋到打山貨”,蕨菜就是上百種山野菜中的一種。蕨菜蕨菜產地有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等地,當然要說營養成分那要算東北的最好。東北蕨菜主要在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僅東北地區蕨菜品種大概有七八種之多,各個地區性狀、品質也不盡相同。那麼蕨菜的營養價值都有哪些?食用方法又都是什麼?接下來就來給大家詳細地介紹一下。

蕨菜蕨菜產量最高的要屬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大興安嶺的嶺東地區,此地區蕨菜成大片生長,一片十幾畝至幾十畝隨處可見。蕨菜獨特的地理環境、四季分明的氣候環境,以及最適合蕨菜生長的土壤,才使得東北野生蕨菜的營養豐富,更有益於身體健康。蕨菜蕨菜又名龍頭菜、蕨幾菜、拳頭菜、如意菜,是指蕨菜的嫩莖,屬於鳳尾蕨科。喜生於淺山區向陽地塊,多分布於稀疏針闊混交林。早春新生葉拳卷,呈三叉壯。柄葉鮮嫩,上披白色絨毛,此時為採集期。

蕨菜蕨菜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保健蔬菜,是兼有食用與葯用價值的純天然的野生野味山野菜,不但富含人體需要的多種維生素,還有清腸健胃,舒筋活絡等功效。因而素有“山珍”、“山菜之王”的美譽,是世界公認的健康綠色食品,長期食用野生蕨菜可以治療高血壓,頭昏關節炎等症狀。蕨菜蕨菜,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炒食、涼拌均可,被稱為“山菜之王”。

蕨菜蕨菜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炒食、煮湯、熗拌、鹽漬都很鮮美,食用蕨菜的烹飪方法大體有3種:

1、鮮食採下蕨菜後,先用開水焯二三分鍾,然後單獨或與豬肉炒食。

2、鹽腌選擇粗細整齊、色澤鮮艷、柔軟鮮嫩的蕨菜,洗凈、晾乾,然後放進壇子里,加入適量的鹽末和姜絲等腌漬,可隨時取用。

3、干制把採下的蕨菜稍加蒸煮,再攤開曬干(或烘乾),然後收藏保存。食用時先用水泡發,再加以烹制即可。

⑶ 東北的小雞燉蘑菇的蘑菇,選哪一種最好吃

我老家是遼寧葫蘆島,有海撥916米高的大虹螺山,碧坡綠嶺,松濤林海,山中有片片榛樹,多種山珍草葯,不同季節摘不同蘑菇,伏天摘松蘑,立秋摘榛蘑,秋分前後摘紅蘑,粉蘑。這些蘑都很香,村民自摘備干自用,余者賣掉還有可觀收入。可單炒,可配菜,都可燉雞肉。放哪種蘑看就餐者得意什麼口味的蘑。好吃不由得意。圖1是榛蘑,圖2是松蘑,圖③是紅蘑,當地市場價150元左右一斤。(圖1,圖2,圖源網路)(圖3是我家的紅蘑)

東北的小雞燉蘑菇,最好吃的蘑菇應該是雞腿蘑,這種蘑菇是東北野生蘑菇,這種蘑菇非常稀少,價格也很高,每斤干蘑菇大約在四百元左右,這種蘑菇一般長在廢棄的金礦廢墟上,產量特低,上秋的時候雞腿才長成上市,雞腿蘑吃的時候,要用溫水泡開,注意泡蘑菇的水千萬別丟,要在燉雞時會用到的,雞腿蘑菇泡好後,把用泡蘑菇的水把小笨雞燉上,等快好的時候,把雞腿蘑菇放入,這種小雞燉蘑菇是是最好吃的了。

一般人家如果買不到這種蘑菇,就用幾十元一斤的棒榛蘑燉,味道也很好吃。在東北濃密的大森林中,有原蘑、松蘑等很多種,都是最好的野味山珍!

我是吉林人,我個人感覺最好吃的還是長白山野生元蘑。

長白山野生元蘑是元磨的一種,元蘑別名凍蘑、黃蘑、冬蘑。長白山野生元蘑是長白山地區獨有的菌類,它是蘑菇中僅次於猴頭蘑的上品蘑。

長白山野生元蘑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

長白山野生元蘑子實體叢生或疊生,肉質。菌蓋寬5~21厘米,扁半球形,後平展成扇形、腎形或半圓形。元蘑的形狀像扇子,直徑7 15厘米,它的顏色變化很大,幼時菌面深褐色,以後呈暗灰色或淡灰褐色,長成後變為黃褐色,菌肉肥厚、白色;菌柄極短而偏生,基部有白色茸毛。菌肉白色,味極鮮。曬干後,成黃色大塊,溫水泡便恢復鮮時形狀。

長白山野生元蘑是極少數不能人工培育的食用菌之一,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等營養成分,滋味鮮美,有較高的食用價值。主要營養成份經測定100克元蘑中含水10.2克,蛋白質7.8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69.0克,粗纖維7.0克,灰粉5.1克,鈣21毫克,磷220毫克,鐵3.2克,胡蘿卜素0.01毫克,硫胺素0.12毫克。

長白山野生元蘑味道與海鮮相似,用元蘑做菜餚,葷素兼宜,有炒、燉、燴、燒等多種吃法,堪稱「素中有葷」的山珍。經常食用具有加強肌體免疫,增強機體抵抗能力,益智開心,益氣不飢,延年輕身等作用。元蘑入葯,具有舒筋活絡、強筋壯骨的功能,主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絡不舒等症。

榛蘑為真菌植物門真菌 蜜環菌 的 子實體 。榛蘑滑嫩爽口、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被一些發達國家列為一類食品。榛蘑呈傘形,淡土黃色,老後棕褐色。榛蘑7 8月生長在針闊葉樹的干基部、代根、倒木及埋在土中的枝條上。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山區林區淺山區的榛柴崗上。被人們稱為「山珍」、「東北第四寶」。

小雞燉蘑菇當屬榛蘑最為合適。榛蘑是北方的一大特產。營養,香味濃郁。特別是曬干後,那種蘑菇特有的濃香更厚重。

用榛蘑燉小笨雞,也是招待客人的一大招牌菜。

雞肉純香,榛蘑味濃,土豆粉條筋道。一盤小雞燉蘑菇一上桌,瞬間蘑菇就被挑吃完了。都說蘑菇比肉香。

小雞燉蘑菇,最佳配檔,當屬東北產的榛蘑。

東北的小雞燉蘑菇、 雞要用自家散養的笨雞、這樣的雞肉質鮮美筋道、不材不膩、無飼料味、

蘑菇要用榛蘑、 (一種野生菌、通常在榛子樹下生長、所以民間叫它 榛蘑 )

燉的火候也很關鍵、燉久了雞肉過熟、吃著沒嚼勁、蘑菇一定要用曬乾的蘑菇才具有榛蘑特有的菌香、

燉熟後、雞肉里融入了蘑菇的鮮、蘑菇里沁入了雞的香、

是東北菜的一個代表、

東北菜

小雞燉蘑菇常用的蘑菇有:榛蘑、花臉蘑。其中花臉蘑,肉厚、滑溜、味道鮮美被視為珍品,但比較稀少,只能在個別地區才能品嘗。榛蘑生長條件沒有花臉蘑那麼苛刻,東北山區收采量較大,味道也相當不錯。尤其是干品燉小雞,味道鮮美,與花臉蘑相差無幾,所以榛蘑成為東北菜小雞燉蘑菇的品牌蘑菇。

榛蘑為真菌植物門真菌 蜜環菌的子實體。榛蘑滑嫩爽口、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被一些發達國家列為一類食品。榛蘑呈傘形,淡土黃色,老後棕褐色。榛蘑7 8月生長在針闊葉樹的干基部、代根、倒木及埋在土中的枝條上。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山區林區淺山區的榛柴崗上。被人們稱為「山珍」、「東北第四寶」。

祛風活絡,強筋壯骨。用於腰腿疼痛,佝僂病,癲癇。

東北正宗的小雞燉蘑菇採用的是榛蘑。榛蘑是東北特有的一種蘑菇,主要生長在榛子樹下,個頭小,成片生長,還記得小時候下雨後上山采榛蘑,都是拿水桶裝,女人在山上采,男人拿扁擔挑回去。

榛蘑味道鮮美,可以炒著吃也可以曬干後做小雞燉蘑菇,原來農村沒有冰箱,夏天蘑菇無法保鮮,人們只能曬干保存,作為冬天的素菜補給,所以原來人們印象中的小雞燉蘑菇都是指曬干後的榛蘑。

近年來,農村生活水平提高,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冰箱,很多人將新鮮採摘的榛蘑煮熟後放入冰箱冷凍層保鮮,冬天拿出來炒肉吃還是燉小雞都是難得的美味。

你的家鄉有什麼特產?不妨留言介紹一下。

來答一下。大吉大利 今晚吃雞。雞在東北也是吉利的意思,所以小雞燉蘑菇是東北聚會的硬菜,尤其是用為招待新姑爺,所謂姑爺領進門,小雞嚇斷魂,足見影響力了吧。

作為東北菜形象擔當,小雞燉蘑菇裹著鄉土氣息。你以為她真的土得掉渣?其實人家是東北菜中的小公舉,低調高貴。雞肉吸收了蘑菇的山野清氣,蘑菇飽飲了雞湯的濃香。二者相遇,天造地設。

但正宗的小雞燉蘑菇一定是榛蘑,細桿小薄傘的那種,榛蘑可以最大程度襯托出雞肉的鮮香,名副其實的山珍野味。而不是香菇,或者是其他蘑菇,如果你吃到了這樣的菜,那可以斷定這不是正宗的東北飯店。你只有吃到了正宗的小雞燉蘑菇,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東北人必須放榛蘑了。

東北大片的森林,正是榛蘑生長的理想環境,榛蘑就能從活的樹木基部冒出來,但我們吃的是干制後的榛蘑,別看它有些黑乎的話,但卻是無上的美味。

最好是准備一口東北大柴鍋,硬木柈子生得火旺。一隻二斤重小雞配二兩干榛蘑就可以了。將雞肉放開水中焯,雞肉出浮沫後撇凈即可出鍋。雞塊下鍋,炒至變色,加調料,放榛蘑,倒清水,扣鍋蓋。還可以加些東北土豆寬粉,耐煮,湯汁會比較濃稠。花椒和八角等香料要少,鹽要少,否則會掩蓋食材本身的鮮味。咕咚咚四五十分鍾後,就可以吃了。

(xtm)

⑷ 東北山野菜有哪些

1、婆婆丁,又名蒲公英。菊科,夏日在長白山,漫山遍野都有它的身影。蒲公英植物體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鹼、有機酸、菊糖等多種健康營養成分。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蒲公英可生吃、炒食、做湯,是葯食兼用的植物。可用作葯用,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散結。

⑸ 東北特產有哪些土特產

東北特產有:哈爾濱紅腸、東北野生蘑菇、黑木耳、榛子、東北酸菜等。
1、哈爾濱紅腸
紅腸是一種原產於俄羅斯、立陶宛等國,用豬肉、澱粉、大蒜等材料加工製作的香腸。因顏色火紅得名。味道醇厚、鮮美。
2、榛蘑
野生「榛蘑」學名蜜環菌,別名蜜蘑、蜜環蕈、櫟蕈,是迄今為止為數不多的被人們所認知但仍然無法人工培育的野生菌類,堪稱名副其實的「山珍」,被人們稱為「東北第四寶」。
3、黑木耳
木耳,別名黑木耳、光木耳。真菌學分類屬擔子菌綱,木耳目,木耳科。色澤黑褐,質地柔軟,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4、榛子
榛子,又名山板栗、尖栗或棰子,為樺木科榛屬落葉的灌木或小喬木,高約1-7m。榛子的果實為黃褐色,接近球形,直徑0.7-1.5cm,成熟期在9-10月。
5、東北酸菜
東北酸菜是東北地區的一種家常特色食物。採用大白菜腌制而成,極具東北地方特色。

⑹ 東北地區最有名的土特產是什麼

白山黑水的大東北,最有名氣的土特產是什麼?黑木耳、榛子、核桃、藍莓、林蛙、河蟹、海參、人參,山珍海味實在太多了,多到數不清啊。我估計要是都寫下來,最少得三千五千文字。有山有水有人家,最有名氣的土特產還是長白山一帶,大小興安包括他們的余脈。東北山區森林總蓄積量約佔全國的1/3,所以各種山貨占據土特產的一半。

黑木耳作為東北最知名的土特產,始終占據外帶禮品的第一名,據不完全統計,到東北遊玩的朋友,基本都會買木耳和蘑菇,因為不少南方朋友對於北方的干蘑菇表示不太會烹飪,所以很多朋友買壓縮木耳。

木耳分春木耳和秋木耳,秋木耳厚重,口感更好一些,春木耳更嫩,更鮮,各有所愛吧,東北蘑菇品種實在太多了,最著名就是松茸、榛蘑、紅蘑、黃蘑(也叫元蘑),有一些是長白山地區獨有的菌類。

各種蘑菇是燉雞的好食材。50-80元,價格不等。

蠶蛹子在南方好像很少,東北土特產算一份吧。分黃色和黑色兩種,不太容易保存,天氣稍微熱一點,它就變成蛾子飛走了。

人參更是東北三寶之首,人參貂皮鹿茸是以前的東北三寶,現在東北網購三寶是木耳、榛子、蘑菇,舊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新三寶:人參、貂皮、鹿茸,還有一說法就是東北山貨三寶是林蛙油、熊膽、蜂蜜。反正人參始終是東北三寶之首,大家公認的東北土特產,別的地方無法生產也無法種植。人參分為(園參,山參、白參,紅參,林下參、鮮參)

走進東北山區,就會發現到處都是養蜂人,蜂蜜是東北山區的最佳 美食 ,有時候不知道真假。

說起人參,就得說一下人參酒,這酒也是東北的土特產,雖然東北酒沒有南方酒那麼精緻和雅興,但是東北白酒充滿了激情,一口悶下去,如荼似火。俗稱悶倒驢,這種純糧食白酒在東北叫做小燒,不論是玉米酒還是高粱酒,東北酒買不上高價,就是百姓日常消費價格。純糧食白酒三塊五塊也能打一斤,裝瓶里十塊八塊一瓶。鄉里很多老饕,早上就來二兩白酒,到東北一定帶點本地白酒,保證各地有各地的風味,絕不雷同。

林蛙是東北山區最名貴的野味,以前是保護動物,現在各地都養殖林蛙,著名的哈士蟆油就是雌林蛙肚子的輸卵管附件,大補特補就吃這個。還有一種稀少的野味,叫做地蝲蛄,類似小龍蝦,以前是一個害蟲,現在基本給吃絕跡了。

東北除了山區,還有廣闊的草原,各種草原的奶製品絕對是味道一流,還有牛肉干,都是值得帶回去的特產。

東北除了人參,還有海參,遼寧海參作為世界獨有的 美食 ,一直備受關注,各島的海參都是非常好的野生海參,價值不菲哦,一包淡干海參就要幾千塊呢,即食海參也有很多種類,很適合帶回家吃吃。即食海參不用烹飪,只需煮一下,蘸點海參汁醬油即可。

東北民俗加上東北特有食材造就了東北的風味 美食 ,鐵鍋燉雞,鐵鍋燉大鵝,鐵鍋燉豆角,玉米面大餅子,都是東北土特,別的地方真沒有,如果開發一個罐頭裝的燉菜,讓遊客帶回家就更好啦!我以前去過淄博,博山有一種酥鍋,非常類似東北燉菜,有罐頭裝的呢。特別好吃。

東北三省面積遼闊,依山傍水,有海鮮、有河鮮、有山貨、有大米,數不清的地方特產 美食 ,山貨永遠是東北禮品商店的頭牌,榛子、核桃、栗子、大棗、藍莓等等。只要走進商店,保證眼花繚亂。

榛子和松子是山貨裡面的硬通貨,價格不等,售價多錢都有,所謂一分錢一分貨。東北盛產梅花鹿,所以鹿副產品(鹿茸,鹿鞭,鹿筋,鹿胎膏等)也是東北山貨裡面的硬通貨。

蘋果是東北水果的主力,各種梨子也暢銷,除了干貨之外,鮮果也是東北主要特產,蘋果、久保桃、草莓、水蜜桃、白桃、白梨、鴨梨、蘋果梨、李子、杏子、大櫻桃、如果一樣水果來一斤,能吃上一個月。有些山區還有各種水果乾,蘋果乾和梨乾,現在很少見到了。

遼寧也是最大的鮮食葡萄生產基地,每逢秋季,各種葡萄數不勝數,但是東北沒有葡萄乾,大概是不具備那個生產條件。

東北還有一種面條,其他地方真沒有,就是我們說的冷麵,朝鮮族的 美食 之一,它主要原料是蕎麥面、小麥面、玉米面、高粱面、榆樹皮面和土豆澱粉製作。按照不同原料,有好幾種顏色,但是很少有人會買,因為買回家,基本不會做,所以現在有類似方便麵一樣的速食冷麵,帶著冷麵靚湯一大包,回家煮一下即可食用,非常方便。很多土特商店都有售賣。

美味源自大自然,自然嗮乾的小魚是拌菜的鮮味來源,如果到了大連丹東盤錦營口錦州一帶,各種小魚小蝦都是特產,魷魚絲、烤魚片、腌鮁魚、烤大蝦,蜆子干、扇貝干,他們都是暢銷的海味特產。

如果到了內陸縣城,您會看見農村大集有曬乾的小河魚,都是大自然的美味。

東北市場有一種干魚,也算是東北特產,別的地方真沒有,它叫明太魚,正式名稱為黃線狹鱈,是鱈形目鱈亞目鱈科狹鱈屬,算是一種鱈魚吧。主婦可以用明太魚做幾十種種菜式,據說門窗上掛滿線繩捆綁的干明太魚是家裡富裕的象徵。

東北農村的煙葉很受老漢們的歡迎,城裡人不喜歡,帶回去也沒有用,但是算一種土特產吧。

東北是大醬的發源地,基本市面上有兩種大類,東北大醬和朝鮮族大醬,朝鮮族大醬與傳統的東北大醬不一樣哦,更具發酵的深度,味道也是足足的。現在做大醬都是商業化工廠化了,家庭作坊的味道漸漸消失,農村大醬將來得成為非遺 美食 了。土特產商店一般沒有這樣散醬,只有農村才有。

以前去過附近的農村大集,裡面專門有幾個店鋪賣農村大醬,三種大醬各有風味,朝鮮族大醬也分好幾種,東北大醬分為農村大醬和豆瓣醬,味道也不一樣,大醬真要細分下來,得有幾十種,不論是什麼品種大醬,每家做得大醬都不一樣味道,您說奇怪不?

東北糧食類的特產首推東北大米,代表特點是:香、甜、軟、糯。東北大米飯泛著油光而且不沾碗,剩飯不回生,米飯透明發亮,南方基本是秈稻米,粘性差;東北基本是粳稻,米性粘,優良大米品種加上肥沃黑土地和優質水土,東北大米更香更甜更好吃,東北大米在南方很受歡迎,老百姓也非常喜歡吃。

東北熏醬菜全國有名,豬頭肉、豬大腸、豬舌頭,熏雞、燒雞都是重口味的硬菜,小作坊生產,也是一家一個味道,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家家桌上都有熏醬拼盤。

香腸絕對是東北的特產,尤其是哈爾濱紅腸,只要去過哈爾濱的朋友,必須人手一包紅腸帶回家。據說哈爾濱紅腸大大小小廠家有幾百家了。東北除了紅腸之外,還有各種肉製品,這些東北人的最愛。

真正的土特產都在農村。很多人想尋找有名氣的土特產,但凡有點名氣的東西,都有腦子靈的人去大批量生產,這樣它就失去了傳統的味道,往往最真實的感受都是兒時的記憶,長大了,再也找不到了。所以很多人去追求笨雞、笨鵝、笨雞蛋呢,越淳樸的東西越受群眾喜愛,往往是最不容易得到的東西,吃起來才是最香的。

東北三省地處北緯42度到46度的黃金地段,世界公認的北緯42度是黃金種植產區 ,東北一年四季分明,廣闊的黑土地加上半年的寒冷冬季,夏季及秋季光照充分、晝夜溫差很大,利於作物的營養積累,最後看到這了,您是不是特別想到東北玩一圈,吃一點山珍海味,玩一次冰雪叢林探險,順便帶點山貨土特產回家。


攝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農村與城市的農貿市場

東北的土特產極其豐富,以前人們經常會說,東北三寶是人參貂皮烏拉草,除了這些還有東北大米,東北餃子,榛子,木耳,粘豆包,酸菜等等。這些土特產已經走向全國各地,讓外地朋友也可以品嘗到我們東北土特產。

我覺得更重要的「土特產」是東北文化的輸出,每年春晚都會有東北的語言類節目,讓更多人通過節目了解到東北人的性格和處事方式,東北人的幽默感是與生俱來的,南方朋友覺得身邊的東北朋友個個都是 搞笑 明星,其實,那隻是我們的日常,所以東北這個地方是一個快樂的群體,我們願意給你帶來快樂,願意讓大家記住我們!在這片黑土地上,東北人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著東北的幽默,去感染周圍的人,如果你不開心了,找個東北朋友嘮嘮嗑,保准兒你忘記痛苦,很快找到快樂!東北人就是這樣的存在

東北地區最有名的土特產是什麼? ①鹿茸

鹿茸十分珍貴,可以泡酒或者葯用,燉菜煮湯的時候,放里2片,不論是味道還是營養,立刻就提升了,還可以達到滋補的作用。

②人參

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有大面積的野生深林,這里出產的人參,質量好,特別名貴。

③野生蘑菇

東北的蘑菇有名,有榛蘑、黃蘑、元蘑、猴頭菇等,營養豐富,味道超級好。東北著名的小雞燉蘑菇就是選自大興安嶺的榛蘑,吃過一次就忘不了。

④東北野生木耳

你吃過野生的木耳嗎,來著東北深山的野生木耳,能顛覆你的味覺。它不光營養豐富,葯用價值也很高,口感像肉一樣香嫩,有「素中之葷」的美譽。

⑤哈爾濱紅腸

黑龍江哈爾濱的紅腸,受到了俄羅斯製作方法的影響,採用豬肉、蒜等原料,色澤紅亮,口感醇香,來到哈爾濱出差的朋友,都會帶一份紅腸給家人。

簡單回答了以上5種東北最有名的特產,當然了東北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特產有很多,無法一一介紹,希望題主能夠滿意。

東北特產有很多:

1-乾果類:榛子,松子,山核桃

2-山貨類:圓蘑,榛蘑,木耳

3-特產葯材:人參,鹿茸,五味子,刺五加

4-特產糧食:東北大米,東北大豆,小米,高粱米,小黃米,大黃米,蕎麥

5-東北特產食品:鄉村豆腐,東北大白菜酸菜,黑龍江鰉魚,大馬哈魚,明太魚

6-東北山野菜:蕨菜,貓爪子,猴腿子,廣東菜,刺老芽,柳蒿芽,木耳菜,山胡蘿卜,橘梗,野芹菜等

太多了,就別說東北三寶人參鹿茸貂皮,還有東北八大珍,林蛙,飛龍,猴頭菇,松茸,野生木耳,刺老芽,廣東菜,松花江撅魚,熊掌,狍子肉,丹東營口的海鮮也是全國品質最好的

北特產有很多:

一,有乾果類:榛子,松子,山核桃等二,山貨類:圓蘑,榛蘑,木耳等。三,特產葯材:人參,鹿茸,五味子,刺五加四,特產糧食:東北大米,東北大豆,小米,高粱米,小黃米,大黃米,蕎麥面。五,東北特產食品:鄉村豆腐,東北大白菜酸菜,黑龍江鰉魚,大馬哈魚,明太魚六,東北山野菜:蕨菜,貓爪子,猴腿子,廣東菜,刺老芽,柳蒿芽,木耳菜,山胡蘿卜,橘梗,野芹菜等其中最有名的土特產就是東北長白山的人參。是大家都有所耳聞的。 視頻裡面有詳解說的不對的歡迎大家指正哈。

東北大米。

東北三寶《人參》《鹿茸》《烏拉草》是有名到大部分人都應該知道。

下面介紹其他一些土特產供大家參考。土特產也並不一定是當地獨有的。

《松茸》

松茸,學名鬆口蘑,別名松蕈、合菌、台菌,隸屬擔子菌亞門、口蘑科,是松櫟等樹木外生的菌根真菌,具有獨特的濃郁香味,是世界上珍稀名貴的天然葯用菌,我國二級瀕危保護物種。

東北叫《金姑娘》,學名《酸漿果》

酸漿果又名燈籠草、錦燈籠、紅姑娘、鈴兒草。為茄科植物酸漿的果實。酸漿果以其果實之味酸而命名。多生長於路旁及田野草叢中。具有清熱解毒、利咽化痰作用。

《榛子》

榛樹,屬樺木科,榛屬植物,又稱山板栗、尖栗、棰子等。

《蘋果梨》

蘋果梨的最大特點是甜酸適度營養豐富,口味鮮美香甜,果大肉多,肉色乳白細膩,質地脆而汁多,果核小。

《大豆醬》

大豆醬,又稱黃醬、豆醬,北方地區稱大醬。大豆醬的生產原料為大豆、麵粉、食鹽和水,經過制曲和發酵等過程而製成。優質大豆醬為紅褐色而帶有光澤,具有醬香及醋香。大豆醬是常用的烹調原料,適用於爆、炒、燒、拌等烹調方法

《冷麵》

冷麵是朝鮮族世代相傳的特色食品

⑺ 東北山野菜排名

東北山野菜排名如下:

1、刺老芽(刺嫩芽、刺老鴉、龍牙楤木)。

刺老芽從春季到夏初均可採摘,以春末季節嫩葉拳曲未伸展品質最佳。它的嫩芽風味獨特,味道清新,被人們譽為是「樹上人參」「天下第一山珍」。刺老芽的做法很多,可以洗干凈後生吃、炒菜,焯水後蘸醬吃,或者加工成不同風味的小鹹菜。

2、猴腿菜。

猴腿菜,因為它的莖葉表面有一層棕黃色的毛,和猴子腿有幾分相似,所以人們叫它猴腿菜。猴腿菜主要有兩種顏色,一種全株綠色,另一種全株深紫色。猴腿菜常被不認識它的人當成蕨菜,實際上它都屬於蕨類植物,但品種並不相同。比蕨菜好吃一些。

3、廣東菜(黃瓜香)。

廣東菜,被譽為「林海山珍」。是因為早年廣東人來東北收購這種蕨菜,所以叫:廣東菜,因食之有黃瓜淡淡的清香味,所以,又叫:「黃瓜香」。被譽為「林海山珍」。廣東菜不僅可以拿來清炒,還可以直接涼拌或者炒肉,味道都非常美味。

4、蕨菜。

蕨菜葉芽、嫩莖營養豐富,富含人體需要的多種維生素,蕨菜的食用部分是未展開的幼嫩莖葉,常常利用鮮品和干製品炒菜做湯,蕨菜食用前經沸水燙後,再浸入涼水中除去異味,便可食用。經處理的蕨菜口感清香滑潤,再拌以佐料,清涼爽口,是典型的綠色食品。

⑻ 東北三寶和東北四珍有哪些

東北三寶是指歷史上關東地區的3種土特產:人參、貂皮與烏拉草。不同年代不同地區對東北三寶有不同的說法,曾有過「人參、鹿茸與靰鞡草」的提法。

靰鞡草即烏拉草,因為烏拉草逐漸失去實用性,所以東北三寶後來改為:人參、貂皮、鹿茸角。

有種說法是這樣的:「人參、貂皮與鹿茸角」這三寶是有錢人的說法,「人參、貂皮與靰鞡草」是窮人的說法。因為關東地區天氣寒冷,窮人把靰鞡草填在鞋子里,能保證腳不被凍壞,所以靰鞡草是窮人的寶。而富人有溫暖的棉靴,就不認為靰鞡草是寶了。

人參,又叫「人葠」,俗稱「棒槌」,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為珍貴葯材,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由於人參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得名。

在古代,人參有許多別名,如:神草、王精、地精、黃精、血參、人銜、人微等,人們所說的「百草之王」是從滿語中翻譯過來的。滿族人稱人參為「奧而厚達」,「奧而厚」是草類總稱,「達」為首領、頭人之意。

在我國醫葯史上,使用人參的歷史十分久遠。早在戰國時代,良醫扁鵲對人參葯性和療效已有了解;秦漢時代的《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葯中上品;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共有113方,用人參者即多達21方;相傳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曾有《月池人參傳》專著。

按照生長方式,人參有野山參、移山參、園參3種;按照炮製方法,人參可分為:紅參、白糖參、生曬參、保鮮人參、活性人參等。其中,野山參即為我國關東地區人參。

在歷史上,野山參主要分布於太行山脈上黨一帶,長白山脈及其迎山區和大、小興安嶺一帶的林區。現在野生人參主要分布在遼寧東部山區,吉林的長白山脈及近地山區和黑龍江的大小興安嶺一帶的林區。

人參中含有人參皂甙、人參寧、揮發油、人參酸、甾醇等多種成分和許多有機物、無機物及維生素等,有其他葯品所不能比擬的特殊葯用價值和療效。能補血養氣、固津生液、調節神經、開心明目、益智安神、降壓健胃等,對於治療久病衰弱者非常有效。

人參不僅有獨特的葯用價值,還可以製造許多方面的深加工產品,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此外,在文學名著中,有關人參的傳說故事更是不可枚舉,如:《西遊記》中豬八戒吃人參果;《紅樓夢》中王夫人翻櫃找人參等。

傳說中,人參是一種「土行孫」式可在地下行走的植物,挖掘之時要小心翼翼地圍捕,防止它跑掉。

人參每次出土,相隔數十年。人參總在地下隱居百年以上,需要在林間、岩下、腐土、低溫、背陰向陽、倚水又排水良好,每日陽光照射三至五小時等條件下,才有珍貴的結果。東北土話「七兩為參,八兩為寶」,表示大的優質的人參來之不易。

貂是一種極其兇猛的動物,形似家貓,體重約1000克,體長約40厘米。貂又分為紫貂和水貂兩種。所謂紫貂又稱黑貂、林貂,東北地區稱為「大葉子」,因皮毛略呈粽褐色,所以得名。在我國,紫貂主要生活在大小興安嶺以及長白山的針闊葉混交林帶中和新疆阿爾泰山余脈,數量極少。

貂皮具有「風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雨落皮毛毛不濕」的三大特點。素有「裘中之王」的美稱。貂皮屬於細皮毛裘皮,皮板優良,輕柔結實,毛絨豐厚,色澤光潤。用它製成的皮草服裝,雍容華貴,是理想的裘皮製品。

在貂皮中,又以紫貂皮更為名貴,由於紫貂皮產量極少,致使其價格昂貴,所以才有「裘中之王」的美稱,也由此又成為了富貴的象徵。

梅花鹿是一種中型的鹿類,它全身都是寶,所以古時候人們把鹿稱作「神獸」。但是鹿身上最珍貴的東西要算是鹿茸了。

鹿茸就是未骨化的生長在雄鹿的額上的角,它是一種有組織的結構,為真皮衍生物。鹿茸含有豐富的復合蛋白質和激素,以及磷酸鈣、膠質軟骨素等化學成份,是一種高級補品和名貴葯材。

鹿茸能溫腎壯陽,生精益血,強筋補髓。主治虛勞贏疲,血虛眩暈,腰膝酸痛,萎滑精,虛寒血崩等病。

由於原動物不同,鹿茸可分為梅花鹿茸和馬鹿茸兩種,梅花鹿茸的質量要好於馬鹿茸。按枝叉多少及老嫩不同,鹿茸又可分為鞍子、二杠、掛角、三岔、花砍茸、蓮花等多種。二杠茸質量好,但產量低。馬鹿鹿茸主要產於大興安嶺。梅花鹿鹿茸主要產於長白山,均出自東北。

作為舊東北三寶之一的烏拉草主要產於關東森林地區沼澤或三江平原草甸沼澤中。根狀莖緊密叢生。稈三棱形,基部具有光澤的褐色葉鞘。

葉細條形,對折,邊緣粗糙。其葉細長柔軟,纖維堅韌,不易折斷,為草鞋、草褥、人造棉、纖維板等的良好材料,將原植物莖葉錘打後放入氈靴中,有極好的禦寒作用。

舊時關東人用皮革縫制、內絮捶軟的烏拉草做防寒鞋,「烏拉」是滿語,皮靴的意思,烏拉草鞋成為關東普通百姓心愛的「草履」,它曾經溫暖了一代又一代關東人。

熊掌、林蛙、飛龍、猴頭蘑是東北山珍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被稱為「四珍」。

熊掌又名「熊蹯」,是熊科動物黑熊或棕熊的腳掌,是我國珍貴的傳統食材。

《孟子》記載: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熊掌經干制而成的。熊掌多連皮帶毛,並有前後掌之分。前掌較小,長約15厘米至20厘米,掌花明顯,膠質多,掌面較寬肉質較香。後掌較長,長約二三十厘米,掌花不明顯,掌面較窄,氣腥略臭,質量不及前掌。

在我國,熊掌主要產於黑龍江、吉林等地。

林蛙又名雪蛤,是生長於關東長白山林區的一種珍貴蛙種,由於其冬天在雪地下冬眠100多天,故又稱「雪蛤」。林蛙油又稱「雪蛤油」,就是雌性林蛙的輸卵管,俗稱哈士蟆油或哈蟆油,為林蛙的精華,葯用價值極高,是集食、葯、補為一體的純天然綠色佳品。

清史《遼海叢書》記載:

哈士蟆形似田雞腹有油如粉,可做羹,味極美,唯興京一帶(撫順東部區清原、新賓)有之。

明代時林蛙被列為四大山珍之一。從清代起作為貢品上貢朝廷。

飛龍,又叫榛雞,是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一種鳥類,屬於鳥綱松雞科,體形很象鴿子,雄鳥體長近40厘米。肉質潔白細嫩,前胸肌脯碩大豐滿,頸骨長而彎曲,腿短有羽毛,爪面有鱗。

飛龍鳥多棲息於灌木叢或松樺樹混交林中,雌雄成雙成對,形影不離,有「林中鴛鴦」的美稱。飛龍常作為上等湯菜,肉雪白細嫩,味道鮮美異常。

東北俗話中的「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其中龍肉就是指飛龍的肉。

清代時,榛雞是專門給皇帝進貢的珍品,後被賜名「飛龍」和「歲貢鳥」。

猴頭蘑又叫「猴頭菇」,是生長在關東深山林區齒菌科的一種菌類,因外形似金絲猴的頭,因而得名。

猴頭菇是我國傳統的名貴菜餚,其肉嫩、味香、鮮美可口,有「素中葷」之稱,也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的美譽。猴頭菇菌傘表面長有毛茸狀肉刺,長約1厘米至3厘米,子實體圓而厚,新鮮時白色,干後由淺黃至淺褐色,基部狹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徑3.5厘米至10厘米。

猴頭菇進入人們的飲食生活由來已久,古籍《臨海水土異物志》記載:「民皆好啖猴頭羹,雖五肉臛不能及之」

相傳在3000年前的商代,已經有人採摘猴頭菇食用。但是由於猴頭菇「物以稀為貴」,這種山珍只有宮廷、王府才能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