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傳統美食推薦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期,原意為一個歡樂的日子。本文整理了重陽節傳統食物,歡迎閱讀。
菊花酒
重陽這天,我國民間各地有飲菊花酒這一習俗,九月初九,「九」與「酒」諧音,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在《西京雜記》記述,漢高祖時,宮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因此菊花酒也是有非常良好的寓意,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可以與家中年長老人小酌一杯「吉祥酒」,好喝可不宜貪杯哦!
羊肉面
重陽節要吃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
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溫,可以禦寒。
栗子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兩樣是專在重陽節時食用的,一為花糕,一個是栗子糕。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製作而成的。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爛後搗成泥,並准備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餡,將栗子泥分成3份,製成上、中、下為黃色,中間夾有紅、褐兩色五層的栗子糕。吃的時候,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澆在上面即可。
吃螃蟹
「秋風起,蟹腳癢」,秋天是吃螃蟹的季節,重陽節也是吃螃蟹的一天。在我國不少地方,重陽這天都是要吃螃蟹的。這個時候的螃蟹正肥美,滿膏滿黃,就連蟹肉也非常飽滿,吃一口太滿足了。
❷ 重陽節有哪些美食
重陽節的美食有重陽糕、栗子糕、菊花酒。
1、重陽糕:
重陽糕,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是重陽節傳統節令食品。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
重陽糕在南朝時已有文字記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製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並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現在仍流行。重陽糕以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酵,更點綴以棗、栗、杏仁等果饢、加糖蒸制而成。
2、栗子糕:
北京有重陽節吃花糕的習俗,花糕又稱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滿整栗子而得名。還有一種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製作的。
製作時以栗子泥夾金糕片和澄沙餡而成。糕分5層,上中下為黃色栗子泥,呂間夾紅、褐兩色的金糕、澄沙。色澤艷麗,質地松軟細膩,香甜適口。北京又一順飯庄製作的此糕,1997年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3、菊花酒:
重陽佳節,中國民間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入准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
(2)初九做什麼好吃的擴展閱讀:
重陽節風俗:
1、登高旅遊
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2、佩茱萸
插茱萸、戴菊花的風俗,在唐代已經普遍流行。
3、射箭
從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在重陽節當天,帝王官僚們除了登高作詩,舉行宴會歡樂外,還有了射箭、縱馬、圍獵等活動。像陳後主就是沉迷於聲色之外,還喜愛走馬射箭,亡國時還要再獵一圈。到了唐代,重陽射箭圍獵活動依然盛行。
4、放風箏
風箏也叫"鷂",在中國有兩千年的歷史。閩南語中有一句話:"九月九,風吹滿天嘯",就是形容重陽以後,風箏滿天飛的情形。
❸ 臘月小九美食有哪些
臘月小九美食有吃餃子、燉雞湯、臘肉、清蒸魚、火鍋等。
1、臘月指的就是陽歷的十二月份,因為不管是哪一個月他都有對應的一個別稱,所以他們指的時間都是一樣的,臘月初九吃什麼要看一下是哪裡的人。
2、北方人在臘月初九這一天會吃一些餃子,因為臘月初九的時候就象徵著年,已經快到年末了。
3、臘月小九美食有吃餃子、燉雞湯、臘肉、清蒸魚、火鍋等。
注意。
臘月初九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習俗和寓意,但同樣需遵守在臘月中的一些禁忌,比如不搬家、不動土、不定親、不打碎物品等等。
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余月、極月、清祀、冬素、大呂等30多種稱呼。
❹ 關於重陽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大家對於 重陽節 了解多少呢?重陽節就在農歷的九月初九,如今是一個專屬於老人的節日,知道重陽節吃什麼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關於重陽節吃什麼傳統食物,以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重陽糕
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羊肉面
「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
螃蟹
螃蟹富含蛋白質,被稱之為優質蛋白質食物。蟹肉較為細膩,且螃蟹脂肪含量很低,但脂溶性維生素A、E和B族維生素較高,特別是蟹黃中富含維生素A,有益於視力及皮膚健康。這對需要補充營養的人大有益處。
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重陽節還有吃螃蟹的習俗。鄭板橋詩:「佳節入重陽,持螯切嫩姜。」就是重陽吃蟹傳統的佐證。重陽佳節正值九月,秋菊飄香,螃蟹膏黃味美,肉肥細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節。
石榴
重陽節吃石榴也正是時候,石榴形狀如瘤,皮內有子,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食用,其口味大致有酸、甜兩種。石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其中維生素C以及維生素B族的含量居高,蛋白質、脂肪以及鈣等含量也不低,其中維生素的含量要比蘋果高出很多倍。石榴汁含有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助消化、抗胃潰瘍、軟化血管、降血脂和血糖,降低膽固醇等多種功能。可防止冠心病心病、高血壓,可達到健胃提神、增強食慾、益壽談話派延年之功效,對飲酒過量者,解酒有奇效。
重陽節習俗
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 傳說 「桓景登山避災」。
登山祈福
遠古時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習俗。《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文獻記載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 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按照天地日月運行規律,農歷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間爭相趨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重陽節登高避災之神話傳說始於東漢,傳說當時河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荒謬 故事 ,見於南朝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代替茱萸),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古時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仍盛行,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無論是祭祖活動還是登高遠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強人們 文化 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辭青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 清明 節)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如果說上巳節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間有 清明節 「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享宴求壽
重陽節的求壽之俗,有現存文獻記載的最早見於漢代。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在祭天祭祖的基礎上加入了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重陽時節的大型飲宴活動,其實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祭祀宴飲發展而來。
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 兒童 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插茱萸等古俗則是民間登山驅風邪的行為,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用天然葯物茱萸等調整體魄健康,使其適應自然氣候變化。
關於重陽節吃什麼傳統食物相關 文章 :
★ 2020重陽節吃什麼
★ 2020重陽節吃什麼菜
★ 2019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 關於重陽節的有關知識
★ 重陽節的節日小知識
★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
★ 九九重陽節為什麼給父母送東西
★ 2020重陽節喝什麼酒
★ 寒露節氣有哪些習俗
❺ 大年初九吃什麼
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中國傳統農歷節日之一。那麼在大年初九應該吃些什麼食物呢?下面我給大家帶來大年初九的吃俗,歡迎大家閱讀。
大年初九吃什麼?
紅龜粿
紅龜粿,漢族民間糕粿食物。流行於福建、台灣地區。為節日祭祀之糯米制食品,扁平約巴掌大小,紅色外壓龜印內包餡,以植物葉為墊。類似相關的食品有「紅片糕」、包卷狀,切為小塊一般只作為甜點用。閩南人作為節日祭祀之供品外。一些廟宇也會用之為祭祀品,比如:祭祀法主公一般最好的供品都用紅龜粿。
閩南做法
先將浸泡過之糯米研磨成米漿形狀,倒入米袋綁緊壓干去除水份,待半干後拿出。緊接著加入紅花米攪拌成紅色,再加以揉搗。揉搗完成後、再細分約巴掌大小一塊一塊,包入內餡(甜一般為甜豆沙,咸則有各種口味)後放入粿印壓平印出龜印。再將紅龜粿背面抹油平放於弓蕉葉上,再置入籠床後置於灶上大鼎,以熱水蒸汽炊熟。一般吃起來口感同如麻糬、甜軟Q。在紅龜粿的表皮除了印有花紋外,還會印有吉祥意味的漢字,如代表福運、官祿和長壽的福祿壽等。
南洋做法及習俗
材料主要是糯米粉團,加入一些色素或班蘭葉汁液,再包入煮好的甜餡料(如:綠豆、紅豆、椰絲、花生),或咸餡料,然後放在剪好的香蕉葉上拿去蒸熟。南洋紅龜粿也是屬於娘惹糕的一種,有些人製作時,會使用椰漿代替水,使其帶有清淡的椰香味。目前紅龜糕以被當地的土生華人(Penerakan/BabaNyonya)社群內化至娘惹糕的一種
因為紅龜粿代表福氣、榮祿和長壽,所以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在祭拜時,必備的貢品,尤其在每逢農歷正月初九天公誕與正月十五元宵節。綠豆餡的紅龜粿也會出現當地華人社區的彌月禮盒內,在早期的娘惹社區中,她們不會直接透露嬰兒的性別,而是透過紅龜粿的形狀來表示,烏龜型的則代表是男嬰,桃子型的代表是女性。另外在喪禮上,也會出現黑色的紅龜粿.
做法
先將浸泡過後的糯米研磨成米漿,倒入米袋綁緊壓干去除水份,待半干後拿出。緊接著加入紅花米攪拌成紅色,再加以揉搗。揉搗完成後、再細分約巴掌大小一塊一塊,包入餡後放入粿印壓平印出龜印。再將紅龜粿背面抹油平放於弓蕉葉上,再置入籠床後置於灶上大鼎,以熱水蒸汽炊熟。一般吃起來口感同如麻糬、甜軟Q。
類似的產品有紅龜粿、麻糬、冰麻糬、炸麻糬、草仔粿。潮汕人的「紅殼桃」粿也與此類似,只是餡料是咸香味十足的炒飯(燜飯)或者淡淡鹹味的豆陷。
龜印模具
把捏好的糯米包上餡料,往龜印上一扣壓,一個布滿花紋的「龜糕」就成形了,龜糕在閩南的一些祭祀節日上很盛行。
大年初九的習俗
忠信燈街鬧花燈
「正月初九鬧花燈」,這是河源市連平縣忠信、大湖、油溪、三角、綉緞、高莞等6個鄉鎮約定俗成的村民共同鬧花燈的大喜日子。
連平縣忠信墟鎮人山人海,車水馬龍,街道兩旁均懸掛著一盞盞絢麗多彩、爭奇斗艷的花燈,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忠信燈街擺放的花燈呈現出購銷兩旺態勢,上千盞花燈很快被人搶購一空。
據史載,「忠信燈街鬧花燈」始於明末清初,自那時起,每年農歷正月初九日,粵北九連山重鎮「忠信街」(現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都要舉行一項「鬧花燈」的文化娛樂活動。
沿街展銷的.忠信花燈別具一格,顧客多數只顧挑花燈大小式樣,一般不計價還價,只要賣主說個「合適」價錢,顧客便樂意照付,因為顧客要的是「好彩頭」,
賣主亦在成交後說一通恭喜之類的好話,聽的人自然皆大歡喜。吊燈、賞燈是忠信地區特有的一種傳統習俗。忠信花燈設計新穎、造型美觀、製作精緻,是忠信民間繪畫、美術、剪紙、書法、對聯、詩詞等方面綜合表現的藝術。
忠信地區鬧花燈一般在正月初九至十八之間,也有進行到農歷二月初二的,儀式有「上燈」、「暖燈」和「化燈」。
據當地村民介紹,古時候吊燈、賞燈一般以家中添了男丁才舉行鬧花燈儀式,現在當地老百姓家裡不管生男生女,還是喜遷新居、修繕祖祠,
總之,各地大凡有好事、喜事,家家都會沿襲吊燈、賞燈習俗,舉行隆重的鬧花燈儀式。
天公生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誕辰,俗稱「天公生」
「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每逢他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自午夜零食起一直到當天凌晨四時,都可以聽到不停地鞭炮聲。祭拜天公的儀式,相當隆重,在正廳天公爐下擺設祭壇,
一般都是用長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紙再迭高八仙桌為「頂桌」,桌前並繫上吉祥圖案的桌圍,後面另設「下桌」。
「頂桌」供奉用彩色紙製成的神座(象徵天公的寶座),前面中央為香爐,爐前有扎紅紙面線三束及清茶三杯,爐旁為燭台;其後排列五果(柑、橘、蘋果、香蕉、甘蔗等水果)、六齋(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綠豆等)祭祀玉皇大帝;下桌供奉五牲(雞、鴨、魚、卵、豬肉或豬肚、豬肝)、甜料(生仁、米棗、糕仔等)、紅龜粿(像龜形,外染紅色,打龜甲印,以象徵人之長壽)等祭玉皇大帝的從神。
在祭拜天公之前,全家大小都得齋戒沐浴,初九當天,更禁止家人曬衣服,尤其是女褲、內衣或倒垃圾桶,以表示對玉皇大帝的尊敬;祭品如果要用牲畜的,一定要用公雞、不能用母雞。若是要還願時,必須用全豬或全羊。
友些虔誠的家庭以為在家裡祭拜還嫌不足,會連夜趕往各地的天公廟禮敬,像台南終義路的天壇、高雄的天公壇、木柵指南宮等,每年的農歷大年初八便燈火通明,熱鬧非凡。
天公生當日也有「安太歲」的儀式,當年生肖沖犯太歲的人便可以到廟中,寫上自己的姓名、年歲,再添一點香油錢,委由廟方負責供奉即可。
另有一個安太歲的方法:年初時在家裡用平日盛米的米筒圍上紅色片作爐,寫上「太歲星君到此」,再每日供奉即可。
❻ 九月初九重陽節吃啥 重陽節有哪些好吃的
1、花糕:從宋代流傳至今,與「高」諧音,因此又有「步步高升」的意思,與重陽節要登高的意義類同。
2、螃蟹:秋季是螃蟹最肥美的季節,在重陽節里也是人們喜愛吃的。
3、菊花酒:重陽節有喝菊花酒的習俗,因為酒剛好音同「九」,乘著九月九日這個節日,人們喝菊花釀造而成的菊花酒,聞著菊花香。
4、羊肉面:重陽節吃羊肉面,是因為入秋季,天色漸冷,時常要吃羊肉進補,對身體有好處的同時,也慢慢形成了羊肉面的吃法,麵食是北方人的最愛。
5、菊花糕:實際上是起源於潮汕,在重陽節這一天吃菊花糕歷史已久,主要是因為其清香軟糯,入口即化,外觀比別的糕點更加美觀。
6、石榴:重陽節吃石榴也正是時候,石榴肉中帶籽,寓意多子多福,其富含維生素,在水果中的含量要高出蘋果許多倍。
❼ 山西重陽節棗花糕怎樣做好吃
棗花糕其實並不是糕,是用白面蒸的饃,只是這饃不同於平時吃的饃,是嵌有紅棗的花饃,一般都是在過年時才蒸的。棗花糕的發面過程與平常蒸饅頭是一樣的。做法一般是先擀一個圓圓的面片作底子,上面四周鑲嵌紅棗,中間也平鋪一層棗,棗上面再鋪一層薄薄的面片,然後一層一層往上疊加,如果想把花糕做得厚些,就循環往復多加幾層。
小貼士
我做的棗花糕面多、棗少,如果想吃更多的棗,可以把卷棗的面抻得更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