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蘇州有什麼好吃的美食
蘇州好吃的美食有:一、生煎;二、陽澄湖大閘蟹;三、楓鎮大面等。 生煎在吳地流傳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陽澄湖大閘蟹青背、白肚、金爪、黃毛,個體強壯厚實,煮後呈亮橘紅色,口味鮮甜;楓鎮大面的面湯鮮滑,香味醇厚,因為吊湯的時候除了常見的肉骨、鱔骨外,還加入了蝦腦、螺螄肉等。
一、生煎
生煎在吳地流傳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在蘇州這種饅底金黃、硬香帶酥、饅身白色、松軟可愛、一咬湯鹵滿口的民間食品,也有吃了還想吃的時候,這是在啞巴生煎臨頓路分店的店堂里的媒體介紹,可見生煎對於蘇州人是一種口福。

Ⅱ 蘇州有什麼好吃的特色美食
蘇州美食:
1、楓鎮大肉面
這碗面起源於蘇州的寒山寺所在的楓橋鎮,因為好吃逐漸被食客傳播開來,也被譽為蘇州最難做得最精細最鮮美的白湯面。一口下去,湯的鮮美,肉的嫩香,去腥去膩的酒釀三者融為一體,真的叫絕。
Ⅲ 蘇州好吃的美食攻略
蘇州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種植水稻、小麥、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下面就由我為大家提供蘇州好吃的美食攻略,希望大家喜歡!
1、碧螺蝦仁
以太湖流域活河蝦與洞庭東、西山名茶碧螺春烹制而成,具有濃厚的蘇州地方特色。
蝦仁主要選用東山一帶白殼蝦最佳,主要是將活蝦擠出蝦仁,加上精鹽、雞蛋清、干澱粉製成的漿汁,待熟豬油鍋燒至五成熱時,將蝦仁溜至呈乳白色,漏勺瀝去油,再以旺火復炒,此時加預先用5克碧螺春茶葉泡出的茶水及味精,不可多炒,僅顛翻數下即出鍋裝盤。同時以泡過的茶葉作圍飾邊,綠白相映,形美味鮮。
2、叫化雞
叫化雞是江蘇常熟名菜,又稱黃泥煨雞。相傳明末清初時,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偶得一雞,苦無炊具、調料,無奈,宰殺去臟後,帶毛塗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後敲去泥殼,雞毛隨殼而脫,香氣四溢。適逢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路過,試嘗,覺其味獨特,歸家命其家人稍加調味如法炮製,更感鮮美。此後,遂成為名菜,並一直流傳至今。
3、母油雞
又稱熝鍋油雞,是常熟王四酒家的傳統名菜。油雞選用肥壯的「四黃」新母雞,用玉梁、桂皮、八角、小茴香、山奈、姜黃等配料,精細製作而成,食用時淋上油鹵,用醬油蘸食。
4、太湖銀魚
春秋戰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清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與梅鱭、白蝦並稱為太湖三寶。銀魚形似玉簪,色如象牙,軟骨無鱗,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鐵、核黃素、鈣、磷等多種成分。日本人稱其為「魚參」。銀魚可炒、可炸、可蒸、可做湯。銀魚炒蛋、銀魚氽湯、銀魚丸子、芙蓉銀魚等都是蘇式菜餚中的名菜。
蘇州美食不要忘了點心小吃。采之齋的酒釀餅,排隊的人不得了。再來就是葉受和的棗泥麻餅,還有豆腐干、粽子唐、素火腿、唐三道等,都值得一試。蘇州小巷裡有許多充滿生活氣息的小攤子,最常見的就是臭豆腐乾和蘿卜絲餅、三角包等蘇州小吃,可以說是平民的美味。
蘇州時令美食
1、青團子
清明節時,吳地民間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的獨到之處就是青團子的上色用的是一種叫「青」的.野菜。「青」採回家後,拿去洗凈,用鹽水燙熟,滿屋子便都彌漫著一種淡淡的青草味芳香。青團蒸熟後,比一般未加青的團子顯得既香且糯,特別好吃。
2、雞蛋
清明節里吃雞蛋、撞雞蛋,寄寓著人們對於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雞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生育與生命的象徵。
所以在清明節吃雞蛋變成了已婚卻還未有孕的婦女,都會吃上幾個雞蛋,以示想要快快生子的寓意。
3、醬汁肉
醬汁肉相傳在200多年前已有應市,當初叫酒燜汁肉,是用紅胭脂作為著色原料,後來改用紅米著色,進而改稱為醬汁肉。蘇州醬汁肉,肉香甜肥潤,爛而不糊,油而不膩。最有名的店鋪是陸稿薦熟食店。
4、螺螄
清明螺即田螺、螺螄。清明前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此時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鵝」和「清明螺,頂只鵝」的說法。
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如用針挑出食,叫「挑青」。把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滾動聲響能嚇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5、馬蘭頭
又名路邊菊、雞兒腸、紅梗菜、螃蜞頭等。馬蘭頭有白梗、紅梗之分,以紅梗為佳。馬蘭頭味汁,性平,微寒。功能養肝血,清肝火,清熱解毒。有良好的補血和明目作用。
蘇菜的經典菜品
淮安的長魚席,即黃鱔席,品種達百種之多。揚州的三套鴨、溜子雞、鹵雞、清燉甲魚、火煮干絲、糖醋鱖魚、雙皮刀魚、文思豆腐、清燉獅子頭,鎮江的水晶餚蹄、清蒸鰣魚,靖江的肉脯,宜興的汽鍋雞,
南京的金陵鹽水鴨、燉菜核、板鴨、松子肉、鳳尾蝦、蛋燒賣,蘇州的松鼠鱖魚、三蝦豆腐、白汁元魚、蒓菜塘魚片、胭脂鵝、八寶船鴨、雪花蟹汁、油爆大蝦,常熟的叫花子雞,無錫的鏡箱豆腐、櫻桃肉、梁溪脆鱔,板浦的荷花鐵雀。
徐州的易牙五味雞、符離集燒雞、霸王別姬、鴛鴦雞、蔥燒孤雁、樂天鴨子、紀妃伴龍顏、地鍋草雞、古沛郭家燒雞、徐州三鯉、徐州四孔鯉魚、龍門魚、梁王魚、彭城魚丸、愈灸魚、金蟾戲珠、魚腹藏羊肉、魚汁羊肉、黿汁狗肉、東坡回贈肉、新沂捆香蹄、太虛丸子、開陽炒苔菜、眾星捧月、冬瓜四靈、西楚貢菜、油炸金蟬、長壽面、烙饃、蝴蝶饊子、小孩酥、蜜三刀、稚羹、啥湯、辣湯、丸子湯、熱粥、帝王粥、古邳粥、雲母羹、龜打,桂花楂糕、苔干、豐縣蘋果,沛縣冬桃、沛縣廣電冷麵,兩來風辣湯,睢寧香腸,邳州銀杏等。
Ⅳ 蘇州推薦啥好吃的呀
1.松鼠桂魚
松鼠桂魚是蘇州傳統特色名菜,選用桂魚為主要原料,配以干澱粉,番茄醬,糖等輔料。制出的松鼠桂魚色澤橘黃,外焦里嫩,酸甜適口。
2、叫化雞
叫化雞是蘇州常熟的地方名菜,其酥爛肥嫩,風味獨特,還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等豐富營養。
3、太倉肉鬆
太倉肉鬆纖維細長,品質柔軟,味道鮮美,入口即化。具有清香可口,肉質乾燥的特點,便於攜帶保存。
4、蘇式蜜餞
蘇式蜜餞素以選料講究,製作精細,形色別致,風味清雅而聞名中外,色、香、味三者俱佳。
5、蘇式糕點
蘇式糕點,品種甚多,類別已有炙、烙、炸、蒸。操作工藝上已有酥皮摺迭,生物發酵、漿皮鬆酥、松糕揉韌、包餡成形等。
6、蘇式糖果
蘇式糖果是蘇州市的著名傳統小吃,它是採用植物果料、花料等原料,與麥芽糖、白砂糖精製而成。
Ⅳ 蘇州十大必吃美食
蘇州十大必吃美食
去一個地方旅遊少不了品嘗當地的美食,眾所周知,蘇州有很多特色的美食,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蘇州十大必吃美食,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1、蒓菜湯:
蒓菜湯太湖蒓菜素與鱸魚齊名,《晉書》中曾有這增的記載:西晉文學家張翰在北方做官,時間一長因想起了昔日蒓羹鱸魚,竟然棄官回了江南故鄉。“蒓鱸之思”也成了思鄉戀家的典故。明末清初,太湖沿岸的居民已經會人工培植蒓菜,每年自清明至霜降均收獲。目前在冬春季節,則有瓶裝蒓菜應市。吳縣花果食品廠的瓶裝蒓菜,還獲外貿名優產品稱號。蒓菜,嫩滑、鮮美,又有補血、清熱、潤肺、利尿、解毒等等功效。為蘇式菜餚中的著名湯菜,加不同輔料即可成為不同名湯,如前面介紹的“蒓菜塘片”外,還有蒓菜湯等。
2、䰾肺湯:
木瀆石家飯店的十大名菜之一,也是蘇州傳統名菜。䰾肺湯,原稱斑肝湯。䰾魚,太湖水域特產,狀似河豚,背部青灰色且有斑點,因虎又秀“斑魚”;受驚後腹部會鼓起如球,俗稱“泡泡魚”。䰾魚至多第10厘米左右,但頭大,剝去外皮,魚肉細嫩鮮美,尤其取肝做湯,素屬佳餚。䰾肺湯以斑魚肝、火腿絲、青菜心等精烹而成,斑肝金黃,菜心碧綠,相映成趣。斑肝肥嫩,入口而化;熱湯鮮美,勝過雞湯。此菜已被列入《中國名菜譜》。肺湯的來歷還與於右任先生有不解之緣,1929年他同友人在木瀆石家飯店用餐,對斑肝湯大加贊賞,即席賦詩中有“多謝聞名遐爾”。李根源先生還特意為石家飯店題寫了“䰾肺湯館”四字。䰾魚季節性很強,每年8至10月上市,且必須活魚取肝,因而此菜只在吳中有。蘇州且有“秋時享福吃斑肝”古諺。
3、碧螺蝦仁:
碧螺蝦仁以太湖流域活河蝦與洞庭東、西山名茶碧螺春烹制而成,具有濃厚的蘇州地方特色。蝦仁,以東山一帶白殼蝦為佳,活蝦擠出蝦仁,加上精鹽、雞蛋清、干澱粉製成的漿汁,待熟豬油鍋燒至五成熱時,將蝦仁溜至呈乳白色,漏勺瀝去油,再以旺火復炒,此時加預先用5克碧螺春茶葉泡出的茶水及味精,不可多炒,僅顛翻數下即出鍋裝盤。同時以泡過的茶葉作圍飾邊,綠白相映,形美味鮮。
4、陽澄湖大閘蟹:
據說,背殼上的明顯的笑臉,是陽澄湖大閘蟹的標志之一。陽澄湖蟹的青背上象塗上一層明油,粗看,近似灰色;細看,灰中帶青,青而發亮,由於這種色彩大方潔凈,惹人喜愛,又被人稱作“蟹殼青”。和其他螃蟹相比,陽澄湖大閘蟹顯得神氣多了,簡直象個威風凜凜、光彩照人的“鐵甲將軍”。陽澄湖的蟹形態有四大特徵,當地人不用辨,一眼便識得:一是青背,蟹殼成青泥色,平滑而有光澤;二是白肚,貼泥的臍腹甲殼,晶瑩潔白,無墨色斑點;三是黃毛,蟹腿的毛長而呈黃色,根根挺拔;四是金爪,蟹爪金黃,堅實有力,放在玻璃板上,八足挺立,雙螯騰空,臍背隆起,威風凜凜。就在離開陽澄湖數公里的雉城湖,湖蟹產量亦多,但受海潮影響,肚不白,毛微黑,肉質遠不如陽澄湖蟹好吃。同一境域的湖蟹,尚且不能相比,其它地區的螃蟹,更是大為遜色了。
5、響油鱔糊:
指烹調後的鱔糊端上餐桌,熱油尚在盤中“辟叭”作響,素稱特色名菜。江南水鄉,黃鱔遍及河道水灘甚至田間溝邊。蘇州菜餚中以黃鱔為原料的有不少,膾炙人口的有刺毛鱔筒、生炒鱔片、爆鱔絲等等,響油鱔糊有名就在“響油”上。取活的鱔經沸水燙泡後,劃出鱔絲,將炒鍋內熟豬油燒至七成熱,投入蔥花煸得,然後放入鱔絲炒透,加紹酒略燜後,加入高湯燒2分鍾左右,放精鹽、醬油、食糖,蓋鍋燒10分鍾後收稠用濕澱粉稀勾芡,出鍋裝盤時在鱔糊中撥出一條凹槽,放入蔥花,並將姜絲、蒜泥、火腿未製成三角形飾邊。同時在另一鍋內將一勺麻油加溫,待八成熱時,迅速舀出澆水鱔糊凹槽,立即端上餐桌,撲上胡椒粉。此菜廚師與服務員要配合默契,否則,油溫一降就聽不見響聲了,會使客人掃興。蘇州民諺有:“小暑黃鱔賽人參”。六、七月間的黃鱔,倍受美食青睞。
6、桂花雞頭米:
桂花雞頭米頭是蘇州的傳統甜點,雞頭米,與雞無關,只是一種水生在蘇州葑門南塘的稀有特產,也稱為芡實。雞頭米,也算與雞有關。由於芡實果實上花萼退化的部分形如雞喙,所以大家就給了它“雞頭米”這個親切也貼切的俗名。其果肉色呈玉白,顆粒如珠,甜潤軟糯,即稱雞頭肉,是由農婦手工從果殼中剝出來的。由於費人工,雞頭米本身又是可與銀耳相媲美的滋補品,所以價格相對較貴。桂花雞頭肉,用雞頭肉、桂花糖、綿白糖為主輔原料,製成後香甜可口,是當地老百姓十分喜愛的甜品。以前,雞頭米都在時令的秋季上市時才吃的到,現在,在一些南貨店也可以買到一些曬乾的雞頭米,以方便遊客旅途攜帶。
7、常熟叫花雞:
常熟叫化雞,又稱煨雞,是富有傳奇色彩的吳地名菜,蜚聲海內外。相傳明末錢牧齋攜柳如是隱居虞山,一日散步山道,聞得異香,見一乞丐正在用松枝烤雞,雞身塗滿泥巴,烤熟後剝掉泥巴,雞毛一起隨泥帶掉,雞肉經火烤香氣撲鼻,丐人一無炊具二無佐料,以此帶毛雞塗泥燒烤竟然如此之妙。錢回家後,即命家廚如法炮製,不過雞肚中加入了佐料,柳如是品嘗後嘆道:“寧食終身虞山雞,不吃一日松江魚。”後來,常熟著名的山景菜館,精研創制了這道名菜,因鄉紳們認為“叫化雞”有失大雅,改稱煨雞,但人們習慣稱叫化雞。叫化雞選用當地著名的鹿苑雞(即四黃雞),宰殺後去毛洗凈,腋下開口,去內臟洗清,雞膛內加干貝、香菇、蝦米、火腿片等輔料,以及蔥、姜、酒、糖等調料,用荷葉捆紮外裹黃呢,放烤爐中煨烤。食時敲開泥殼,裝上盤,淋上芝麻油,隨帶芝麻甜醬、蔥白段蘸食。煨雞皮色有光澤,異香撲鼻,雞肉酥爛,味透而嫩,原汁原味,上筷骨肉即離,腹藏配料,鮮美異常,具有獨特風味。叫化雞不僅是常熟名產,還被江蘇省列為名特產品。
8、櫻桃肉:
蘇式菜餚講究“四季有別,按令上市”,以豬肉為原料的菜餚也是如此,冬令是美味醬方,春季則推“櫻桃肉”。將五花肋條豬肉洗凈,入鍋加清水旺火燒煮,至肉皮發軟取出,然後用刀在皮上剞十字花紋,刀痕深至第一層瘦肉。然後在鍋中墊竹算,肉皮朝下置其上,加豬肉湯、蔥結、薑片、精鹽、紹酒及紅曲水,蓋鍋中為燒30分鍾,加冰糖用小火燜至酥爛,再加冰糖用中火收稠,取出肉抽去肋骨,揀去蔥姜,皮朝下扣入蓋碗中澆鹵汁,碗加蓋入籠蒸5分鍾,取出後倒入盤中。同時,用菜油煸炒豌豆苗,將綠油油的豌豆苗圍在盤邊,一盤猶如剛從樹上摘下的“櫻桃”鮮艷奪目。此菜色如紅棗,皮爛肉酥,入口而化,咸中帶有甜酸。
9、生煎:
在吳地流傳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在蘇州這種饅底金黃、硬香帶酥、饅身白色、松軟可愛、一咬湯鹵滿口的民間食品,也有吃了還想吃的時候......”——這是在啞巴生煎臨頓路分店的.店堂里的媒體介紹,可見生煎對於蘇州人是一種口福。 說到蘇州的生煎饅頭,論名氣和口味當數啞巴生煎。之所以稱其為啞巴生煎,是因為老闆是位老實厚道的聾啞老人,由於做的生煎好吃,食客漸漸地淡忘了他的名字,而直呼其為啞巴生煎。啞巴生煎既是蘇州市區遠近聞名的小吃名點,也是蘇州餐飲業一塊響當當的招牌,60年的經營歷史夠得上“老字型大小”了。啞巴生煎老店早年開在閶門皋橋頭,“文革”期間遷至東環路蘇安新村(工業園區蘇安新村24幢對面),現在的啞巴生煎分店很多,其中臨頓路(臨頓路溫家岸12號)的分店人氣最旺,三五十人排隊等候是常有的事,生意十分紅火。
10、松鼠桂魚:
松鼠桂魚以桂魚(又稱鱖魚、石桂魚)加工製成,活殺後去脊骨,在魚肉上剞成菱形狀刀紋,深至及皮,蘸干澱粉後,經熟豬油二次炸制,呈渾身金黃,肉粒翻開如毛,頭昂口張,魚尾微翹,形如松鼠,趁熱將鹵汁淋桂魚身時,會發出哧哧之聲,猶如松鼠歡叫。因其色、香、味、形俱佳,堪稱蘇幫名菜中主角之一。據傳,松鼠桂魚由松鼠魚鯉魚演變而來。當初乾隆皇帝下江南,閑逛至松鶴樓,為應酬皇帝硬要吃魚,廚師急中生智,將供於趙公元帥神案上的鯉魚,炸烹而成。後來以骨疏刺少、肉質細嫩的桂魚替代了鯉魚,松鼠桂魚成為宴席名菜。蘇州名廚又在烹飪上精益求精,光是佐料調料就有河蝦仁、熟筍丁、得菇丁、青豌豆、豬肉湯及酒、醋、鹽、糖、豬油、麻油、蔥段、蒜瓣、干澱粉、濕澱粉…達十五六種之多。松鼠桂魚,被拍攝《中華三味》的日本友人譽為松鶴樓“首席名菜”,1983年11月在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上,被列為江蘇表演菜點之一。唐詩中有“桃花流水鱖魚肥”,因而品嘗松鼠桂魚最佳時節,當推每年三、四月間。
;
Ⅵ 去蘇州一定不能錯過的美食,都有哪些不錯的推薦
「姑蘇小吃名堂多,味道香甜軟酥糯。生煎饅頭蟹殼黃,老虎腳爪絞連棒……」蘇州人講究精細,小食點心,樣樣細致美味,讓食客永遠存著一點回味和思念。下面分享一些蘇州的美食推薦。
一,蘇式鮮肉月餅
南方人少有不愛蘇式月餅的,看起來金黃油潤,吃起來皮層酥鬆,口味甜咸多樣。甜餡料有松子仁、核桃仁、玫瑰花、赤豆等;咸餡料有火腿、蝦仁、香蔥等。其中惹最多人回味無窮的,恐怕還是鮮肉月餅。老字型大小的攤位前,常年都能見到等待月餅出爐的隊伍,中秋佳節更是供不應求。
二,楓鎮大面
鮮有一碗面,會像楓鎮大面這樣帶給食客撲鼻的酒香,因為吊湯的時候除了常見的肉骨、鱔骨外,還加入了酒糟和螺絲。澆頭是一塊燜肉,但也和普通的燜肉不同,它是白色的,做法復雜,且燜制時不能放醬油,純粹靠鹽調味。於是,燜肉肥美,入口即化;面湯鮮滑,酒香醇厚。
七,油氽緊酵
「氽」(tǔn)是流行於江浙滬一帶的烹調術語,又稱浸炸;緊酵,指用酵量少,蒸後緊實,氽後外脆內松。蘇州人更樂意稱它"興隆饅頭",含興旺發過之意。也正因著這份美好的含義,故在冬令上市,作為春節親友間的饋贈吃食,往往供不應求。
八,小餛飩
小餛飩是江南人家最尋常可見的小點。幾乎透明的皮薄如縐紗,中間透出一點粉紅色的肉餡,盛在最常見的白瓷湯碗里,清澈的湯里撒上些碧綠生青的蔥花蒜葉、嫩黃的蛋皮絲,又或再添少許紫菜和蝦皮,湯鮮味美,意猶未盡。
Ⅶ 蘇州必吃13道平價蘇幫菜,體驗什麼是「不時不食」
巧食蘇州,不能不說蘇幫菜。
無論是明代的京蘇廣三式,還是清代四大菜系,或者民國開始的八大菜系,蘇式菜都是其中之一。
那蘇幫菜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呢?
從做法上,蘇幫菜尤其以蘇錫常為代表的蘇南地區,經典用燉、燜、煨、焐的方式。
從食材上,蘇幫菜注重保持原汁原味,時令時鮮。
各種新鮮蔬果上市的春夏,簡直就是蘇州吃貨最開心的季節。
每一口,都是濃郁的季節氣息。
五卅酒家是隱藏在十全街上的、很接地氣的家庭式菜館。
酒店一共三層,進店在門口可以看到魚蝦蟹是現撈的,店內餐位間比較局促,加起來差不多10張桌子,所以等位也是經常的事。
而且,酒家下午休息,只經營午市和晚市,不特地算計好時間,還是很難吃上的。
這家是個私營小館,口味有蘇幫菜的特色,但有一些創新。若不是好友推薦,我這個外來人是斷斷不會了解這里今兒到這里吃飯的。
醬油蝦
南方有豐富的河蝦資源,吃蝦,很少吃海蝦。春夏交界的時節,河蝦上市,還有蝦籽。所以龍井蝦仁、三蝦面就開始大量上市。
五卅酒家的食客,不少都是沖著這道菜去的。按份量收費,小小的河蝦竟然也有比較身材顯得大大的 鉗子。肉滑滑嫩嫩的,用醬油調味,比常吃的清炒蝦仁味道重,比較適合北方人口味。
水煮腰花
也是有名的菜,腰花切的薄,做菜速度快,口感嫩而脆,沒有奇怪的味道。
薺菜蝦仁豆腐湯
薺菜新上市,新鮮極了。因為蝦仁物價貴,所以很多店都會用豬肉配蝦仁。
這道湯重點當然不在蝦仁,在豆腐。
嫩薺菜和嫩豆腐一起做的羹湯,熱且濃,特別適合飢腸轆轆的胃。
炒金花菜
北方人最羨慕的,是南方豐富的蔬菜種類,不節不時,四季都有不同的菜成熟,四季都有新鮮的菜吃。
在雲南,餐館里點菜都是看今天市場進了什麼食材,來下單。
蘇州夏初,應季的百姓菜就是金花菜。
素炒,菜的味道非常好,葉子也嫩。
晚餐時段,蘇州老城區的很多館子都早早排上了隊,尤其挨著山塘街、平江路的那些名店,等位需要耐心。
不過,吃蘇幫菜,總有去處。
很喜歡養育巷,路很寬,高大的樹木在天空中交錯著肩膀,辟出一路的蔭涼。
老閶門在碼頭那邊也有一家店,不過太火爆了。而這家的食客更多是蘇州本地居民。隔壁還有一家裕興記,真是讓人開心呢。
店裡裝修十分有風格,細節體現了濃濃的姑蘇韻味。
時令油爆筍
春筍真是好吃,在蘇州逛市場,攤位上的筍大大小小,白白嫩嫩,讓人看了就開心。
既然趕上了,就一定要嘗嘗。這道菜,讓我體驗到了蘇州菜的「甜」。
第一口,真脆真好吃;第二口,怎麼這么甜?第三口,原來是用甜提了鮮。
這之後就再也停不下筷箸了。
母油船鴨
蘇州人活得精緻有情趣,「泛舟夜遊」之風自蘇州山塘始,而遊玩和 美食 怎麼能拖得了關系。因泛舟夜遊,而興起了風格獨特的船菜。
「母油船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母油」即頭抽醬油,醇厚鮮美,尤以伏醬秋油為佳。
這道菜要用太湖錦鴨來製作。
這種鴨子大而肥壯。要取整鴨,搭配豬蹄、肥膘等,加母油焐煨而成。
盆里裝的鴨,整齊的形態具在,但是用筷子一夾,酥爛脫骨。
湯汁因為加了豬蹄和肥肉,所以特別濃郁,顏色也是喜人的醬油色。
白什錦
這道菜看名字以為是道素菜,其實是真真的葷菜。只是用料清淡,也不加深色醬油,顯得清清白白。
數不清用了多少食材,豬肚、蹄筋、魚片、蘑菇、蝦仁、蛋皮、春筍,很美味。魚片很整,一方面是食材新鮮,另一方面就體現了廚師水平。
太監弄位於觀前街上,往來的遊客非常多,過於熱鬧。不過幾家老字型大小,倒是沒有為了迎合遊客,而失了自己的口味。
老正興、對面的新聚豐,幾步之遙的得月樓、松鶴樓,是蘇幫菜的知名老字型大小。老正興在上海的主打本幫菜,還是米其林一星推薦。
蘇州太監弄餐廳位於二樓,餐具和裝修都很普通,很傳統的中國餐廳風格,那就是沒有風格。
那菜如何呢?
蒓菜銀魚羹
太湖銀魚潔白如銀,鮮嫩可口。傳說銀魚是孟姜女變的,可在太湖一代,老人們都說,銀魚是美女西施遇害後,化成的,漫遊在娘家和夫家相鄰的太湖之中。
這道菜的另一主角,蒓菜,也是太湖的一大特產。
嫩莖和葉背有膠狀透明物質,所以口感是滑滑的。
正興醉雞
爽口,雞皮的油膩已經吃不出來了。
也是很清淡的一道菜。
響油鱔糊
個人超愛的,店員會幫忙把姜絲拌勻。姜絲和響油的作用都是一樣的,就是去鱔魚的土腥味。
和北方的響油鱔糊中,只能看到細細的鱔魚絲比起來,這家的盤子里,都是寬寬的鱔魚段。
而且並沒有魚刺!
超過癮!
桂花糖藕
是蘇州最常見的小吃之一,糯米藕市場里都能買到,加了桂花蜜汁,就是桂花糖藕。
藕很新鮮,很好吃。
清蒸獅子頭
一份獅子頭六個,個頭不大,但是入口即化了。
最鮮美的是墊底的白菜和白菜湯,鮮到欲罷不能。
薺菜炒口蘑
家裡會用薺菜包餃子,但是沒想到在蘇州吃到了炒口蘑這樣的組合。口蘑和薺菜都是時節下的食材,又鮮又嫩。
蘇州人會生活,秉承不時不食的原則,創新出許多經典的 美食 ,這一點,並不比宣傳很好的日本餐飲差。
Ⅷ 蘇州有什麼小吃
蘇州小吃主要有生煎、蘇式鮮肉月餅、蘇州豆腐乾、蘇州糕團、油氽緊酵、糖粥、酒釀餅、蟹殼黃、海棠梅花糕、蘇州粽子、豬油年糕。
生煎
生煎也叫生煎饅頭,是一道常見的風味小吃,生煎皮酥、汁濃、肉香、精巧。上面撒上了一層碧綠的蔥花和清香的芝麻,輕咬一口,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全部的美味在口中久久不肯散去。
蘇式鮮肉月餅
蘇式鮮肉月餅是江蘇傳統名點,屬於蘇式糕點,餡完全是由鮮肉組成,皮脆而粉,又潛伏著幾分韌,豐腴的肉汁慢慢滲透其間,可謂一絕。蘇式月餅用小麥粉、飴糖、食用植物油或豬油、水等制皮,小麥粉、食用植物油或豬油制酥,經制酥皮、包餡、成型、焙烤工藝加工而成。
蘇州豆腐乾
鹵汁豆腐乾是江蘇蘇州小吃,傳統風味,有超過八十多年的歷史。創始人是現在生產「津津牌」鹵汁豆腐乾的廠家,「津津牌」鹵汁豆腐乾由此得名。「津津牌」鹵汁豆腐乾,精選上等原料,配以優質輔料,使用傳統技法和先進工藝生產而成;其鹵汁豐富,吃口鮮甜,軟糯適中,風味獨特,兼有姑蘇鹵菜和蘇州蜜餞的特色。
蘇州糕團
蘇州糕團黃天源牌是蘇州當地比較知名的特產之一,用米粉製作的糕團歷史悠久。蘇州糕團是蘇州小吃中比較有名的點心,製作精良、口味糯香甜軟、花式繁多而揚名於世,"色、香、味、形"都獨樹一幟,頗受歡迎。
油氽緊酵
油氽緊酵又稱緊酵饅頭,傳統名吃,經油炸的就叫油氽緊酵,是一種鮮肉為餡的蘇式食品,油氽緊酵又稱緊酵饅頭。緊酵,即指做包子麵皮時,用酵母不多,經蒸制後膨脹松軟程度低。因此,緊酵饅頭蒸熟後雖不及一般包子軟松膨脹,但一經油炸,卻能繼續膨脹,且能外脆內松,汁多味鮮。
糖粥
糖粥亦稱紅豆粥,江蘇蘇州傳統小吃之一,用紅糖和小米熬成的一種米粥,口感順滑,湯汁粘稠。冬至節吃紅豆粥的習俗,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經有了,據說是為了預防瘟疫。糖粥是甜而不粘,稀而不薄,極是爽口,而焐酥豆並不是粒粒的赤豆,而是烏黑油亮而起沙的豆沙厚漿,非但甜,且有豆沙的口味,非常特別。
酒釀餅
釀餅是江蘇蘇州地方傳統名點,春季的時令點心,外觀和小月餅相似,面是用清酒釀來發的,由於氣候的原因,往往只適合賣一季,最佳的品嘗時節是在清明前後。酒釀餅有葷、素之分,品種主要有玫瑰、豆沙、薄荷等味。酒釀餅以熱食為佳,特點是甜肥軟韌,油潤晶瑩,色澤鮮艷,滋味分明。酒釀餅有葷、素之分,品種主要有玫瑰、豆沙、薄荷等味。酒釀餅以熱食為佳,特點是甜肥軟韌,油潤晶瑩,色澤鮮艷,滋味分明。蘇州著名老店同萬興製作的酒釀餅比較出名。
蟹殼黃
蟹殼黃是江蘇傳統風味小吃,俗稱小麻糕,蟹殼黃因其形圓色黃似蟹殼而得名,餡心有薺菜、蔥油、白糖、明油豆沙等4種。其特點:形似蟹殼,色呈金黃,油多不膩,香脆酥鬆,糖餡甜醇,咸餡味鮮。蟹殼黃做法主要由三種,海派的作法有甜有咸:甜的主要以白糖豬油做餡,也有放玫瑰、棗泥、豆沙什麼的。
海棠梅花糕
梅花糕是江南著名的風味特色小吃,入口甜而不膩、軟脆適中、回味無窮。因其形如梅花,便賜名梅花糕,流傳至今。梅花糕和海棠糕類似,此糕呈金黃色,形如梅花,松軟可口,老少皆宜。海棠糕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以花生為製作主料,海棠糕的烹飪技巧以烘烤法為主,口味屬於甜味。
蘇州粽子
蘇州粽子是蘇州傳統名點,端午節食俗。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製作精細等特色。如豬油夾沙粽子,選用上等紅小豆,煮熟後去皮濾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適量的油脂製成餡,裹扎時餡里還夾有一塊肥肉,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
豬油年糕
豬油年糕,江蘇省著名的傳統小吃,色彩鮮艷,甜糯軟滑,肥美可口,玫瑰味濃郁。蘇州稻香村有名的四色年糕按色澤和口味分為桂花豬油年糕,薄荷豬油年糕以及棗泥豬油年糕。
Ⅸ 蘇州有什麼好吃的特色菜
蘇州最出名的菜:
1、雪花蟹斗
這個菜我感覺應該放在第一的,因為靠近陽澄湖大閘蟹的出產地,這個食材以及做法,都應該是最好的吧,個人是這么認為。 雪花蟹斗是在"芙蓉蟹"的基礎上創造的一款名菜。不知情的人,粗粗一眼之下,只見雪白發蛋,殊不知其下的蟹斗才是這道菜最精妙的部分。蘇州廚師擅長出蟹粉,將蟹肉和蟹黃合炒成蟹粉,以蟹殼作為容器,再以火腿等配料點綴,精巧鮮艷。
2、醬方
比較喜歡這道菜,就把他放這個吧,因為確實好這口,不吃就饞啊。
一款傳統的經典醬方足有一千克,選用太湖地區家豬的五花肉,腌24小時後,放鹵汁里燒3個小時,皮Q肉緊,味道濃郁,除了豬肉的選擇,入味的醬油也頗有講究,一定要用黃豆醬油入味的"醬方",才能呈現深褐色的光亮色澤。
3、蘇州鹵鴨
又是一道以鴨為主料的傳世冷盤,色澤醬紅,皮肥不膩,肉質鮮嫩,香酥入味。尤其蘇幫菜招牌的松鶴樓,早在60多年前,就有書記載:"每至夏令,松鶴樓有鹵鴨出……尋常菜館多以鵝代鴨。松鶴樓則曾有宣言,謂苟能證明其一骽之肉為鵝而非鴨者,任客責如何,立應如何。"松鶴樓至今仍保持著嚴謹的選料作風,挑選上好的白鴨,令食者盡享這道菜餚的精華所在。
4、碧螺蝦仁
茶葉入饌,自古有之。恰逢蘇州西山特產碧螺春,碧螺蝦仁用心碧螺春的清香茶汁做調料,與河蝦仁一起烹調而成,充分體現了江南美食的"食不厭精"。河蝦的鮮與茶的香互相纏繞,別具韻味。
5、西瓜雞
這道曾在蘇州當地持續風靡四五十年的名菜,因著只能在夏天吃,且必須當天烹煮當天吃,不能貯存又無法攜帶,因此知道的人還真不那麼多。西瓜與母雞共蒸,瓜的清香滲入雞肉,雞肉又能保持原有的鮮嫩,考究點的店家還會在西瓜皮上雕圖刻畫,極富美味與觀賞性。
6、䰾肺湯
"䰾肺湯"用斑魚的魚肝、魚肉和魚皮入湯,原名"斑肝湯"。"䰾肺"指的則是斑魚肝,原來有位國家領導人是陝西人,把"斑肝"聽成了"䰾肺",則改名叫了"䰾肺湯"。斑魚是太湖特種水產,在桂花開時形成魚汛,花謝則去無蹤影,民間早有"秋天享福吃斑肝"的諺語。現在斑魚大多是人工養殖,故一年四季都能品嘗到。石家飯店嚴格按照古譜"剝皮去移,分肝、肉兩種"烹飪,是唯一有技藝的"活化石"名菜。
7、松鼠鱖魚
正宗的"蘇州鱖魚"用的是新鮮太湖野生鱖魚。早在唐代張志和的《漁父之歌》里就描述過鱖魚應市的景況"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肺。"清乾隆六次下木瀆都品嘗這道菜,鱖魚改刀後洗凈油炸,用新鮮番茄汁入味上色(一說如夕陽下攀爬的松鼠,色彩呼應),入口先是咸鮮味濃郁,轉而酸甜,是蘇州菜的典型代表。
8、響油鱔糊
蘇州水旺,早年在水田裡隨處都有黃鱔。響油鱔糊看似是家常菜,其實大有講究。水燒開後,把活鱔下鍋燙,燙到鱔魚嘴巴微開,撈出來用骨頭刀剔出鱔骨,切成2寸長的鱔段後下油鍋煸炒,加上料後要煮3分鍾,最關鍵的是最後上桌時澆滾燙熱油,要聽得到響聲才算合格。
9、母油船鴨
蘇州船宴素享盛名,這母遊船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整隻鴨子走油後,放入香菇、冬筍、豬肉絲等輔料,澆入蘇州著名的母油(選優質醬油從三伏曬制到秋天後,挑其中最好的一層"母油"),在砂鍋中煨制而成,原汁原味,香飄十里。菜的色面更是好看,醬紅的鴨子,雪白的冬筍,粉紅的豬肉,烏黑的香菇,碧綠的青菜。
10、黃燜河鰻
黃燜河鰻最早就是松鶴樓的名菜,有書面記載稱"以城中松鶴樓最腴美"。它加的河鰻原料選用太湖鰻魚,燜至後色醬紅、皮肥糯、肉潔白,與黃燜著甲,黃燜栗子雞並稱"三黃燜"。一般是大鍋烹制,小鍋分次復燒後上席,味更濃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