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特色小吃 » 劍川有什麼好吃的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劍川有什麼好吃的

發布時間: 2022-11-30 07:17:18

Ⅰ 雲南有什麼特產有什麼好吃的有什麼地方最好玩

特產 貝 母 紅豆杉 雲南貢米

好吃的 過橋米線 永勝油茶 普米飯腸 彌渡卷蹄 納西族 麗江粑粑 竹蓀 洱海魚三味 雲南汽鍋雞 騰沖"大救駕 民族飲食文化之納西族(麗江) 大理雕梅、燉梅 佤族鼠食 白族三道茶 宣威火腿 彝族砣砣肉
最好玩的 要數麗江了 個人認為 嘿嘿
其他還有俊秀挺拔的石林、柔美的高原明珠――滇池、「風花雪月」的大理、麗江典雅的洞經音樂,香格里拉的悠閑自得,雪域風光的清雄險峻、熱帶雨林的蒼翠,傣族少女多情的祝福

Ⅱ 雲南大理劍川一馬鍋頭,回到故鄉村莊守護茶馬古道,做馬幫羅鍋飯

「六月放羊雨水多,自背羅鍋上山坡。好吃不過羅鍋飯,柴又濕來煙又多。」這首山歌里唱的羅鍋飯,就是茶馬古道上的趕馬人,日常吃的「馬幫飯」。「馬鍋頭」趙宗銘帶著我們重走了雲南劍川羊岑段的茶馬古道之後,還盛情邀請我們品嘗馬幫的日常飲食羅鍋飯。


趙宗銘說,西南地區環境復雜、山路崎嶇、氣候多變,馬幫的趕馬人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之中,行走險道,歷經雄關,風餐露宿,出沒於人煙稀少的莽莽群山之中,通常一兩個月才能還鄉。而在這漫長的旅途之中,羅鍋飯就是他們日常的飲食。

趙宗銘說,馬幫一般有兩種組織形式;一種是專業馬幫,另一種是臨時的「拼伙幫」。大的馬幫內部組織嚴密,一般在馬幫里有「大鍋頭」,「二鍋頭」,「 三鍋頭」和趕馬人一起組成,他們在馬幫內各司其職。其中「大鍋頭」是馬幫的首領,「二鍋頭」是馬幫的二號人物,協助大鍋頭辦事,「三鍋頭」負責管理馬幫的經濟收支賬目和生活。而臨時的「拼伙幫」,就要一人身兼多職,且出發前要碰頭約定,旅途中各帶一件餐飲用具,「搭夥」同行。

介紹了馬幫的基本組織以後,只見趙宗銘拿起一個被燒得黑黢黢的鍋,先把洗好的米倒進鍋里,米鋪平以後,又把切成小塊的洋芋鋪滿羅鍋,最後在洋芋上放滿火腿肉。等這一切都做好以後,趙宗銘把羅鍋放在一台藏式火爐上。

他說:「以前生活在雲南壩區和大山裡的少數民族,都愛煮羅鍋飯,一般是把羅鍋支在火塘上的鐵三角架上,還有的是支在三塊石頭或土基磚上,這些地方的火塘一年四季不滅,也因產長時間的煙火熏烤,屋子裡都黢黑一片,火塘上的羅鍋自然也不能倖免。不過馬幫的趕馬人都是在野外做飯,煮羅鍋飯的柴火都是順手撿的。馬幫吃飯也有規矩。一般馬幫朝哪個方向走,生火做飯的鍋樁就要正對哪個方向,燒柴也必須順一個方向,切忌燒對頭柴。」

羅鍋在火塘上差不多煮了半個小時,趙宗銘打開鍋,看了一眼,說還沒有好,要換個方式繼續燒。這次是燒四周了,原來馬幫飯是吊在火上煮的,他是想盡最大可能復原真正的馬幫飯的原始口味。最後一個環節又把整個飯鍋倒過來,這是要羅鍋四周都要火燒烤到,這樣煮出來的米飯才熟的均勻。

差不過又過了十來分鍾,趙宗銘再次檢查羅鍋,這才確認飯終於做好了,打開鍋蓋的那一瞬,米香夾雜著臘肉的相位,香氣撲鼻,直刺味蕾。「以前馬幫在旅途中開飯時,馬鍋頭坐在飯羅鍋正對面,面對要走的方向。大鍋頭第一個添飯,添飯時要平平地舀最上面一層,切忌在飯羅鍋中挖一個深坑,盛完飯的勺子要仰面平放,切忌翻轉過來。」趙宗銘說道。

「趕馬人中途飲食進餐叫「開亮」。吃飯時的第一碗不許泡湯,坐下來不許腳伸直。吃飯吃得快的人,也就是第一個吃完的人,只洗自己的筷子,最後吃完的人要洗碗洗鑼鍋,鑼鍋不能翻撲,一翻撲就不吉利,誰翻撲了餐具,就要罰他請客吃飯,或買香火來消災。」

「因為以前馬幫走的路太險惡了,常常可能遇到不測之事,所以趕馬人都有點迷信。不僅逢廟必拜,祈求神靈保佑,而且馬幫里還有很多禁忌。比如「開亮」時,飯勺不能放在鍋里,如果有人不小心把飯勺放在鍋里,就會被認為過河時馬可能會掉入水中。吃飯的飯勺也不能敲鍋邊,否則可能會有吵架斗毆之類的事情發生。「打尖」時,馬幫里的馬鞍也要順著放,預示著在一路都能順順利利……」

我們一邊品嘗著馬幫飯,一邊聽馬鍋頭講馬幫的 歷史 和文化,在馬鍋頭的講述中,我們想像著千百年前,無數的馬幫,唱著小調,響著駝鈴,闖過了橫斷山的險惡,走過了滇西北的荒蠻,在茶馬古道上默默穿行,橫穿世界屋脊……

【我是夏夢,不跟風,不做白日夢。】

Ⅲ 大理洱海必吃的八種海味

大理洱海必吃的八種海味

大理洱海素有“高原明珠”之稱,由於水質較好,洱海魚蝦蟹躍,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再加上千年來白族人民靠海吃海,活水煮河鮮,對魚的吃法和烹調技術頗有一番研究,鮮香酸辣,各有滋味。所以外地人到大理,都以品嘗洱海魚為快事。現在就介紹沙壩魚(酸辣魚)、砂鍋魚、海稍魚、凍魚、蒸魚這幾種洱海魚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烹飪,供吃貨們品鑒。

1沙壩魚

沙壩,是所有大理人熟悉不過的名字,那是下關郊區山上的一個小村莊。村裡有很多賣魚的飯肆,幾乎所有愛吃魚的大理人都到那裡吃過酸辣魚。沙壩酸辣魚的獨到之處,在於一個“鮮”字,飯店將活魚買回來後,用沙壩山箐冷泉水養上一周,甚至十五天左右,將魚體內的濁物排得一干二凈,經過“排毒養顏”後的魚兒,在口味上自然是更勝一籌。其次,煮魚時所用之水也是來自蒼山的甘泉,味鮮。烹制好後,白色的嫩豆腐、紅色的湯汁、黃色的洋芋塊,混合著麻、辣、酸、香的味道一股腦沖進鼻孔,配上包穀酒,用魚湯汁泡米飯,吃起來相當可口。

2砂鍋魚

沙鍋魚,是大理宴席上的主菜,它以獨特的炊具和豐富的配料製作而成。此菜源於一則軼事:昔日大理城有家飯店名叫“山海酒家”,店裡有一個名叫張小三的跑堂,每天把有錢人吃剩的菜,裝在砂鍋里帶回去。一日,一富商在店中大宴賓客,張小三照往常將剩下的菜帶回家中,正巧家人從洱海里捕到一條魚,便把魚剖洗干凈放進砂鍋同煮,全家人吃後都覺得鮮美可口。張小三茅塞頓開,自創了此道聞名遐邇的砂鍋魚。

砂鍋魚烹調時講究配料比例、刀工,並十分注意工序、配料及火候。趁湯沸將砂鍋端上,香味撲鼻,色彩美觀,鮮美可口,營養豐富,是大理富有地方特色的宴客佳餚。大理砂鈔鍋魚與豆腐煮魚、凍魚,稱為大理的“一魚三吃”,飽負盛名。

3海稍魚

大理州賓川縣海稍湖盛產白鱗魚,肉質細嫩,口感特別好,很多客人不遠千里都到那裡去吃海稍魚。海稍魚有兩種口味:一味為酸辣、一味為清湯,酸辣的湯色暗紅,味重適口;清湯的湯色乳白,清鮮美味。除了口味以外,在食用海稍魚前還須製作麻辣蘸水。即以辣子、花椒面、適量食鹽和切碎的大蒜等作為原料混合拌勻用油炒之後,再用漲沸之香油澆淋,隨之發出一陣脆響之聲,然後乘其沸騰,分發顧客每人一小碟,各自拈蘸魚肉食之。這便使該海稍魚添加了鮮香麻辣、酸甜可口、回味無窮的土特風味。

4凍魚

大理本地方言裡面有這么一句叫“吃凍魚,曬肚皮”,凍魚是當地人十分喜食的一道冷盤。當地居民常常挑選洱海盛產的'二三兩鯽魚,去鱗、肋、腸、肚洗凈,下鍋用魚油煎黃(也可不煎),烹煮時加湯放佐料:醬油、醋、鹽、辣椒面、花椒、蔥、姜、紅糖等。煮到魚入味,湯收濃,盛入大湯碗內,然後置於涼處自然冷凍,次日用餐時在盤中加入腌菜、芫荽,將碗中凍魚扣盤便可上席。凍湯汁有如琥珀一般色澤鮮美、晶瑩剔透,“凍魚”鮮、涼、酸、辣、香、入口即化,色香味俱全。

5粉蒸魚

劍川待客的八大碗中,有一碗人們喜愛的粉蒸魚。

粉蒸魚有八塊,擺在一碗酸腌菜上面,色澤鮮艷,味道香辣。往往人們辣得吐舌頭還要吃。粉蒸魚一般是兩三天之內加工而成。把魚買來後殺了洗干凈,把腦汁、肚雜、血漬等一一清理干凈,切成方塊,然後抹上鹽,料酒等佐料腌著,請客的當天放在大盆里抹上油辣子和厚厚一層粉蒸面,然後一塊一塊夾進大蒸籠蒸,蒸好後用酸腌菜墊底,每碗八塊上桌。色美味香,味道十足。

6弓魚

弓魚早在唐代就作為貢品遠送長安,故又有“貢魚”之稱。明代謫居雲南的著名學者、狀元楊慎,把弓魚贊為“魚魁”。上世紀70年代後因洱海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弓魚急劇減少,現時已很難吃到。現已採取措施,開展保護、管理、科研工作,在洱海上遊河道已有少量繁殖。

弓魚體型不大,肉質軟而細膩,多脂肥厚,入口即化;卵無毒,味美,可供食用,向稱為雲南名產。做法有大理當地砂鍋魚、木瓜魚。

7翠梅酸辣魚

在大理守著洱海吃魚,可謂得天獨厚。雪山融雪匯成了洱海之水,如此水質又滋養了分外鮮嫩的洱海魚。當乘鮮採摘的酸梅翠色猶在,一道以青梅入味,以辣椒為主料的“翠梅酸辣魚”就新鮮出爐了。果酸調和了魚腥,更好的保持了魚肉的口感和營養,與西餐烹魚流行加檸檬片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8木瓜魚

金黃色的濃郁湯底里,兩只鯽魚盡情暢游,空氣中瞬間飄盪著濃郁的酸辣爽三種香味。每鍋里都切了整整一顆雲南特產酸木瓜,勇士們可以夾一片入口,一剎那酸味從舌尖飛躍,這酸爽,彷彿觸電一般,身體不自覺開啟振動模式。湯底中的雲南本地小米椒和泡椒,在端上桌的大理酸木瓜魚中,小米椒和泡椒都會被撈出,辣味殺人於無形。

;

Ⅳ 為什麼說雲南才是真正的飲食王國

我這生到過雲南127個縣市區(只有福貢縣和貢山縣沒去過,雲南共有129個縣市區)的數不清的村村寨寨,所以我有一定的發言權。

①雲南食材是全國最豐富的;

②由於民族眾多,來自各地的人(群)也非常復雜,因此食材的烹飪方法和食用方法也是全國最多的;

③在國內外我到過的地方中,雲南的食物和吃法也是最多的;

④很多國外的大廚師(特別是法國)都願意來雲南的深山老林搜集第一手相關資抖;

⑤雲南人不善於吹,因此把「食府王國」的觀念讓位於廣東四川。

其實,雲南才是吃的王國。所以我們應該說:吃在雲南!!!

我2018年在雲南呆了一整年,對題主說的食材王國有深刻的認識,那我就給題主講一講,我在當中飲食上的美妙奇遇吧。

首先每年春季,雷雨季節開始一直到雨季結束,雲南會有大量的各種蘑菇,當地人稱為菌子。我不說他有多鮮美,我只說第1次被當地人帶去菌子火鍋店吃火鍋,他們有個規矩是當火鍋,菌子煮好吃完了之後,要留1/3的底湯,然後涮其他肉菜等再吃下半場,而我第1次去不知道,把菌子鍋的湯都喝光了……鮮美的讓人感覺,在這世間30多年第1次吃到如此美味的東西。

第2個是從昆明出發到西雙版納出差,中間有個地方叫通關,當地的黃燜雞特別的正宗,有一種說法,黃燜雞就是從那裡發源的,我去吃了一頓。當地自己養的土雞,特別的鮮美,而加了一個小配菜,里邊的豬肉也是當地的土豬,那邊根本不規模養豬的,都是家家戶戶的散養。

然後我到了西雙版納勐臘縣,吃到了當地的路邊攤:舂乾巴,舂雞腳,舂木瓜等等,這是一種帶有越南柬埔寨寮國等風味兒的吃法,吃得我大汗淋漓,滿頭滿身濕透,但是仍然止不住,想要繼續吃下去,尤其是舂檸檬乾巴又酸又辣,再加上牛肉干鮮爽,讓人慾罷不能,我每道菜點了三遍。

最後說一下雲南的燒烤特別的棒,花樣特別的多,吃起來讓人不停,尤其他們夜生活相當豐富,每天坐下來吃頓兒燒烤,喝點小酒,愜意的要命。

好啦,題主,暫時就跟你說這么多了,我要去研究一下怎麼做舂檸檬乾巴了……

雲南特色菜實在太多了,每個地方每個州市縣都有不同的習俗和飲食習慣,真的是有天南海北的地區差異,有滇南小城建水縣的特色 美食 草芽米線,建水西門燒豆腐等,也有滇西高原麗江的老牌名菜——臘排骨!

每年的夏季進入雨季後,雲南大山裡的氣候經過雨水的滋潤和高原太陽光照時間,長出了很多各種各樣的野生菌,這個時候就是開始了野生菌時間:

雷雨季節開始一直到雨季結束,雲南會有大量的各種野生蘑菇,當地人稱為菌子(jie兒)。我不說他有多鮮美,我只說第一次帶去菌子火鍋店吃火鍋,土砂鍋再配上當地的土雞和野生菌一起煮一鍋,武定縣那邊的比較好吃,很出名,他們有個規矩是當火鍋,武定土雞菌子煮好吃完了之後,要留1/3的底湯,然後涮其他肉菜等再吃下半場,中途可以加雞湯菌子一起煮進去把菌子鍋的湯都喝光了這個時候還不夠的話還可以繼續加雞湯和其他時鮮蔬菜繼續煮……鮮美的讓人感覺,我帶著幾個從貴州過來雲南的朋友去吃過一次,個個都直呼過癮啊!

野生菌除了煮火鍋還可以炒好了吃,看圖說話吧:

大鍋灶炒的牛肝菌

青椒和紅椒必須得放多點大蒜一起炒才好吃啊,剛出鍋的炒菌子。

麗江臘排骨確實好吃

君山火腿

劍川老臘肉燉白芸豆

牛肉冷片好下酒啊

掛滿牆的臘排骨

劍川雞蛋卷蒸肉

油炸地參和花生米

乳餅

沙溪古鎮的鹵豬腳

大理劍川的君山老火腿燉白芸豆,

洱源縣的白族火燒豬——生皮,

洱源乳扇等都是有名的 美食 !

說到雲南 美食 ,不得不說版納的涼拌菜和燒烤,版納小烤雞,烤冬瓜豬,香茅草烤魚,傣族手抓飯,潑水粑粑,檸檬魚等那是到了版納必須得吃的。

大理還有一個喜洲粑粑好吃得很。

大理喜洲粑粑也是我最愛的小吃

版納烤魚

版納的烤冬瓜豬

烤牛乾巴

武定土雞火腿菌子燉湯鍋

今天就隨便說一下還有好多地方的 美食 沒說到,下次有機會再繼續分享!

我還要去學習怎麼弄版納烤魚呢。

謝謝支持!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大家好,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希望我的回答會對你有所幫助。

為什麼說雲南是真正的飲食王國呢?

雲南即彩雲之南、七彩雲南.我去過雲南三次,一次自駕游,兩次跟團游。現在每逢節假日都想再去一次,對那裡的風土人情,人文景觀,特色 美食 ,久久不能忘懷.尤其是特色 美食 ,是雲南的代表之一。

雲南是我國民族種類最多省份,少數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25個,最多的是彝族。

每個民族都有他們特色的 美食 ,數不勝數.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幾款雲南最有名的 美食 .

1.過橋米線,說起雲南,大家的第一印象那就是過橋米線了。現在很多省份都有這款小吃,但正宗的還是雲南,雲南的米線油辣十足,相當帶感,口感滑嫩,相當有嚼勁。

2.宣威火腿,宣威的火腿,從外表上看像個琵琶狀,切開看裡面的肉很多,骨頭少。外表皮薄,裡面的肉都是粉嫩的,搭配著白色的肥肉,保證你看到,就想嘗一嘗.

3.汽鍋雞,這是雲南的一道名菜, 歷史 悠久,每到雲南必點的一道 美食 .這道菜主要用的小雞,清洗干凈之後切塊,把它和調味料腌制在一起,讓味道滲入小雞的肉中。把它們放在汽鍋里,慢慢的蒸,需要三四個小時才可以出鍋,這時湯汁和雞肉融為一體,那味道想想都流口水.

4.雲南紅燒雞樅,這是一道雲南特色的菜品,必須來到雲南才有機會品嘗.它不是雞肉,是一種食用菌,味道和雞肉相似,營養價值很高.它脂肪含量低,對人身體的脾胃也有保養作用.

以上就是雲南具有代表性的幾道特色 美食 ,大家有機會可以到雲南品嘗一下,歡迎大家評論,關注。

艾葉農村到處都有,特別的容易找。在我們北方也叫青蒿。

長這樣

有些人說吃艾葉粑粑的話,會在里邊吃出樹枝一樣的東西,這是因為在做艾葉粑粑的時候並沒有把艾葉在水中焯熟,而是直接放在料理機中打成汁了,打的汁不細膩,自然出現小樹枝了。在做艾葉粑粑的時候,一定要先把艾葉放在水中煮20分鍾左右,讓它徹底變軟,然後再放入料理機中榨成汁的話就非常細膩了。

然後准備一些糯米粉,打好的艾葉汁倒入糯米粉中,只要活成軟軟的面團就可以了。南方人做青團的話,有兩種一種是甜的餡料,也就是放入花生和芝麻,有一種鹹的餡料,根據自己的喜好,放上一些肉末或者是其他火腿腸之類的東西都可以。把活好的面團分成小劑子,像我們包包子一樣,把餡料放進去,團成圓的,上鍋蒸20分鍾就可以了!

只能說雲南人太能吃了,太敢吃了,菌子下來之後每年都有人中毒身亡,可還是阻擋不住吃吃吃!還有瓜尖,菜苔炒了非常好吃,而東北也有這些東西卻不知道炒了吃。還有糊辣魚,麻辣魚,酸菜魚等等,真的好吃!

雲南省地形氣候復雜,有動植物王國之美譽,因為物產豐富,自然也就有了豐富的食材。還有雲南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之間的飲食習慣也不一樣,各種 美食 層出不窮,包羅萬象,而且膽大敢吃。花、草、野生菌、各種昆蟲都是雲南人餐桌上的 美食 ,而且很多雲南料理廣東人不一定敢吃,所以雲南人才是真正的食物鏈頂端的王者。

如果你是兩廣或者江浙或者北方清淡口味的地方的人,那麼或許選擇不多,但是如果你喜歡嘗試和各種口味的,那麼雲南絕對全國第一!要深入了解雲南飲食,不但要跑遍雲南,而且必須每個地方一年四季都體驗才行,旅行的那幾天和幾個地方根本無法體會,分不同地方不同季節去逛雲南的菜市場,你就知道多少東西是你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不但食材豐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做法還不一樣,不同的飲食風俗習慣,在這里能看見!現代都市化的飲食,中的西的都有,你也能看見原始人一樣的做法,比如生豬血做的血旺,生豬肝做的肝生、生豬肉做的肉生,甚至生吃豬肉、豬肝、腰子、飲豬血等,有傣族的撒撇、魚生,還有竹鼠、各種蟲子、五花八門的山野菜等等!酸甜苦辣咸都有,尤其是酸,在酸上面雲南人很講究,雲南人喜歡天然酸性的食材或者自己腌制的酸味腌製品,醋之類的除非是沒有才使用,通常是檸檬、酸木瓜、酸筍、酸菜(酸辣咸香,與東北四川的不一樣)、腌酸木瓜絲,然後還有樹番茄、青芒果(酸的)、鼻涕果、酸螞蟻等,另外還有一些酸味的野果也作為酸味材料,滇西有腌酸面和肉,傣族有酸肉。滇西南的男女老少都喜歡酸,一把辣椒粉加點鹽和味精,蘸著就吃青芒果、酸木瓜、多依果、牛奶果、羊奶果、滇橄欖等。至於野生菌,它的傳說在網路上流傳甚廣,不多說。

總之,雲南飲食種類多、季節性的、地域性、民族的,既有東南亞的緬、泰、寮國、越南風味,又有川、貴、湘等西南菜的風格,西北接青藏高原,東部接廣西,絕對是從視覺、感官、味蕾上沖擊你,帶有的原始、野性和狂野絕對在全國其他地方體驗不到,在更多人的眼裡恐怕很多都是黑暗料理!而這里對於喜歡 美食 並勇於嘗試和冒險的人來說是天堂,但是口味寡淡、挑食或者膽小的人可能是地獄!

雲南的 美食 很多,味道偏清單和 養生 。野生菌菇湯和過橋米線都是很不錯的選擇喲。

因為雲南民族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雖然區別不是特別大,但還是有區別的。而且雲南野菜多,我媽就喜歡說,我們窮就吃點山茅夜菜。

Ⅳ 別只盯著大理麗江了!這5個避世小眾古鎮清凈又好吃,你去過幾個

冬日來臨,比起北方

江南水鄉的風景已足夠讓人沉醉

但當寒風襲來

唯有四季如春的地方

才是游小俠嚮往的 秋冬度假地

恰到好處的暖風掠過皮膚

懶洋洋的陽光灑在腳邊

喝茶、逛集市、看山、看海

有個地方的日子和天氣一樣

總是溫暖又治癒

一提到「冷了能去哪兒」

那必須是雲南

但這次游小俠給你們

挖到了 比麗江、大理更值得去的

5個雲南小眾古鎮

人少景美、恬靜安寧、還有超棒的 美食 !

辛苦一年,是時候來一趟犒勞自己的旅行了


01.諾鄧古村

「比諾鄧火腿更有名的,是鹽馬古道」

雲南大理市雲龍縣


大部分人知道諾鄧

是從《舌尖上的中國》的 諾鄧火腿 開始的

這個深藏在滇北高原深處的白族古村

1300年來未曾更名

它藏在離大理古城200公里的雲龍縣

至今 家家戶戶都養馬

從這些馬匹身上,依稀可見從前

作為鹽馬古道文化符號的馬幫的影子

諾鄧,意為「有 的地方」

明清時期開始,這里的人就長期以煮鹽為生

曾一度是滇西地區的 經濟重鎮

雨季一過,村子裡的人就開始煮鹽

這口深度約20米的 諾鄧鹽井

已經在村子裡存在了上千年

「雲龍一大怪,諾鄧火腿敷著泥巴賣」

鹽鹵下沉澱的泥漿是製作火腿的寶貝

據說這種稀泥有保鮮、增香和防蟲的作用

諾鄧火腿 是雲南除宣威火腿

鶴慶圓腿之外的 「三大名腿」 之一

腌制 歷史 始於唐、盛於宋

南詔時期就已經是 宮廷貢品

早在前清時代,就經「南方絲綢之路」

出口緬甸、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諾鄧的鹽不咸,火腿味道鮮香

每個部位都有不同的吃法

3年以上的火腿可以生吃

而諾鄧自產的井鹽是腌制火腿的制勝關鍵

火腿飯團、萵筍炒火腿、火腿燉雞

……

要吃火腿有關的菜,來諾鄧就對了!

諾鄧的三四百戶人家

主要分布在村中的山窪和西北陽坡上

特別是 北山坡上的民居,依山構建、層層疊疊

前後人家 樓院重接、台梯相連

往往是前家的後門即通向後家的大院

村中的街巷道路 因山就勢、縱橫交錯

清一色的石板鋪成的

盡管開了不少民宿,但都保留了古樸的外觀

所有的物品都靠騾子馱進村子

聽到騾子走過的叮當聲

有一種遠離塵世的靜謐感

古村保留了大量國內罕見的

完整的唐、宋、明清傳統建築群落

玉皇閣 是滇西地區現存

極少見的 三層閣樓式古建築

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古代是著名的道教宮觀

大殿頂層現存的藻井繪畫 「二十八星宿圖」

可謂「諾鄧一絕」

在研究中國古代宇宙觀

及天文、藝術、建築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

時間充裕的小夥伴一定要來諾鄧

感受一下這個千年白族古村的質朴原味


02.沙溪古鎮

「茶馬古道上僅存的集市」

雲南大理市劍川縣


沙溪古鎮坐落於大理與麗江之間

位居《孤獨星球》中國50個最美小鎮榜首

它濃縮了2400多年的馬幫歲月

其中的寺登街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古集市

它曾是南詔國、大理國、唐帝國

和吐蕃之間的要沖

後來時移世易,繁華落幕

直到來自瑞士的古建修復團隊

將其精心修復,保留了古鎮原有的樣子

將它打造成了現代版的「桃花源」

古戲台 是寺登四方街上

最中心、最具特色的古建築

也是沙溪古鎮的標志性建築

每逢節日,白族兒女身著節日盛裝

彈著龍頭三弦,齊聚四方街

在戲台上載歌載舞

坐落在寺登四方街西北側的 歐陽大院

是當地大戶歐陽鏡 (當年馬幫的頭兒)

在清末民國初建蓋,有100多年 歷史 了

是沙溪古鎮里保存非常好的私人宅邸

附帶一座馬店、兩個花園,佔地1300平

歐陽大院是典型白族建築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圓形瓦頂可以防火

白族古建築上稱為 「琉璃瓦」

只有極富人家才用得起

沙溪古鎮四古橋之一的 玉津橋

始建於明末清初

它靜靜地橫亘於沙溪的護城河黑惠江上

巍然挺立、造型古樸

玉津橋日落也異常唯美,非常值得等待

漫步沙溪古鎮

這里 巷陌清凈、古色古香

沒有過多的商業氣息

有的只是恰如其分的舒適感

街頭巷尾藏著許多有趣的小店

手沖咖啡、創意料理、當地特色菜

這里是浮躁都市者的世外桃源

是旅居避世者心中的烏托邦


03.和順古鎮

「大馬幫馱來的翡翠之鄉」

雲南保山市騰沖市和順鎮


和順古鎮,這座在滇緬邊境

守望了600多年的古城,是西南最大的僑鄉

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曾經的馬幫重鎮、面向南亞的第一鎮

和順人世代出國闖盪

以馬為連接 中印緬 的主要交通工具

誕生了翡翠大王、棉紗大王、穀米大王等雄商巨賈

被稱為「大馬幫馱來的翡翠之鄉」

古鎮依山勢而建,四面 火山環繞

山清水秀、垂柳拂案、如詩如畫

有濕地、龍潭、瀑布、峽谷等各類奇觀

這里至今仍然保持著古樸的風格

遠離凡俗安靜而祥和

被《中國國家地理》等聯合推薦為

「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之一

除了江南水鄉般的徽式風情

還有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其中的 寸式宗祠

是典型的南亞風格建築

連建築原料都是從國外用馬幫馱回

寸氏宗祠的南亞風格大門

艾思奇紀念館的歐式窗戶

「彎樓子」民居的英國鐵藝

與「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的雲南古民居

恰到好處地融為了一體

記得趕趕早集

逛累了走進隨處可見的 和順茶館

品品用龍潭水、栗炭火烹制的各色茗茶

就這樣慢下來晃晃悠悠住上幾天

圓個城市人的田園夢


04.白沙古鎮

「世界級的古納西王國」

雲南麗江市白沙鎮


白沙古鎮北鄰玉龍雪山,是納西族的古都

保留著原生態的納西村落

被稱為 「世界級的古納西王國」

白沙古鎮離麗江古城只有10公里

曾經是麗江政治、經濟、商貿和文化的中心

卻比麗江古城多了一些

鮮為人知的古樸氣息

白沙壁畫 是鎮上最著名的景點

繪制從明初到清初,延續了300多年

融會了藏傳佛教繪畫中流暢絢麗的風格

是壁畫藝術中的珍品

白沙的 紡織和手工刺綉 也曾非常發達

歷史 上納西刺綉主要用於

地方部落酋長和達官貴人的日用品

畫作和藏式唐卡等

青石路面蜿蜒曲折,小巷深處別有洞天

來白沙,街邊小店閑坐喝茶、慢慢閑逛

參觀納西小院,體驗古鎮的原汁原味


05.黑井古鎮

「南詔王族御用鹽場」

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


龍川江畔、五馬橋旁

有一座古鎮比諾鄧更會「做鹽」

它自古以來產貢鹽,因鹽而興、因鹽而盛

它就是位於楚雄「恐龍之鄉」祿豐縣的黑井古鎮

這里是目前 亞洲恐龍遺骸 最多的出土地

地處「萬山相與峙,一水送煙溪」的龍川江邊

是西南絲綢之路上著名的 「千年鹽都」

也是雲南四大古鎮之一

素有「明清 社會 活化石」之稱

古鎮的數百米老街

是販鹽馬幫來往歇腳打尖的必經之地

「朝暮煙雲浮半空,一門一窗一鋪台」

黑井街道上,隨處可見房屋下的鋪台

當地人在自己臨街街面砌出平台,出售物品

往來鹽幫要買東西便出手,錢貨兩清

據《康熙黑鹽井志》記載

「有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間,中一牛倍肥澤,後失牛

因跡之,至井處牛舔地出鹽,後牛入井化為石」

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

遂稱此地為「 黑牛鹽井 」,後稱「黑井」

古鎮還有 古鹽棚、古鹵水池

老曬鹽台、古法制鹽、鹽馬古道

是中國唯一的「千年古鹽文化博物館」

武家大院 是黑井 最著名的一處明清建築

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

至今保存完好,它是當年黑井鎮上

有錢有勢的大鹽商武氏家族的宅第

大院依山而建,布局獨特

呈「王」字型,縱一橫三、規模宏大

99間房子108扇門,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

是雲南罕見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

大龍祠 建於黑井鹽業最興旺的明代

後被雍正皇帝親賜「靈源普澤」牌匾

匾上雕有9個龍頭

是雍正對當時黑井的鹵水惠澤普天下的評價

祠前平台是俯瞰黑井古鎮的最佳視角

過去一碗 稀豆粉 ,加一勺辣子

就是運鹽馬幫的早飯

入口濃郁的黃豆香還帶著柴火味兒

如今有了 豆黃米線、油煎洋芋

鹽焗雞、燒豆皮、灰豆腐、炸糯米腸

談不上極致的美味,卻也妥帖地安撫人們的胃

從昆明坐上每天一趟發往黑井的直達火車

來這個 千年鹽都

感受繁華落盡後的 歷史 韻味

5個小眾古鎮,你去過幾個又最愛哪個?

久違的慢生活

從住進雲南的古鎮開始

趁人少,去雲南度個「避冬」假吧!

編輯@丁丁

*本文圖片已獲本人授權使用,版權歸作者所有盜圖必究

Ⅵ 大理有什麼好吃的,雲南大理美食推薦

大理好吃的東西呢!可能不同人的口味不一樣,下面我給你簡單推薦下:
在大理你能吃到的:乳扇,鄧川是最出名也是最正宗的;大理砂鍋魚,你在大理應該都能找到;白族八大碗,這個我覺得要吃到原味的比較困難,你看看有沒人結婚去搭一下,白族一般都會讓吃的,畢竟結婚是喜事。喜洲粑粑,這個你得到喜洲才能買到,路邊上好多人賣;涼粉,大理劍川有家王記是我吃過最好吃的涼粉啦;大理耙肉餌絲,這個你應該也很容易找到;大理海稍魚也是很容易找到的;大理生皮,個人口味,反正我吃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