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蟬能吃嗎怎麼做好吃
知了可好吃了,高蛋白低脂肪,咱們武漢人就愛吃它,有干炒的,有五香的,入口嘎嘣脆,雞肉味
這不過咱還是比不過江浙人,單就浙西南的麗水一地,知了一天就要被吃掉上萬斤,而且還是供不應求。
壹周君近期看過一則報道,活知了的市場價是5毛錢一隻,現在不少農民已經開始人工飼養知了啦,這真是一個發家致富的新路子
知了的學名叫做「蟬」,武漢人習慣叫它「知了」,全國各地的叫法都有不同。北京人叫它「熱熱兒」、天津人叫它「伏天兒」、上海人叫它「賀知了」、山東人叫它「知了猴」、河北人叫它「知了兒」、河南人叫它「螞知了」、南京人叫它「遮留「,福建人叫它「蟬蚱」,還有廣東人叫它「啞蟬」......
這其實只是一部分叫法,大家有興趣可以網上翻翻,全國各地關於「蟬」的叫法都超過了100種,但很多都只有發音,而缺少規範文字的。
大家還記得《西遊記》中,唐僧的前世叫什麼?金蟬子!所謂「金蟬脫殼」,民間也將脫殼變身的蟬作為長生、再生的象徵。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其實吳承恩是在說知了
極高的營養價值高和滋補葯效的功能啊
在山東、河南、河北一帶,「油炸金蟬」是一道地方名吃,去 旅遊 的童鞋一定不要錯過!
可以吃的,小時候的夏天,一群小夥伴在蟬聲里籠起一堆火,這些自以為「知了」的傢伙會飛蛾一樣撲火,然後成了我們「打牙祭」的 美食 ,蟬的聲音,蟬的味道,是我故鄉童年記憶的味道。
蟬和天牛郎一樣都是非常美味的,當然能吃。它們有著高蛋白低熱量的特點。以前村子裡的溝邊,場邊,田間地頭都很多,是村裡人解饞的好東西。現在已經很難捉到了。
它們的吃法差不多,可以油炸,火烤,油炒,都很好吃。小時候條件不好,缺油,有時把逮到的瑪知了直接埋到做飯的柴火灰里,聞到香味了,扒出來,抖掉灰,剝去殼就吃,也很美味。大概困難時覺得食物格外好吃吧。
能吃呀,我們這叫「傑拉歐」,小時候每年都吃幾回,但有少數人吃了過敏。
以前每到暑假,也是蟬開始湧出地面的高發時節,每天晚上去樹林里找蟬,是我們暑假最大的樂趣。
蟬基本都是晚上出來爬出洞,再爬上樹蛻皮,吃過晚飯,七八點鍾,拿著手電筒就去樹林里捉蟬,轉一圈下來,基本上都能捉個二三十隻,回來第二天就吃了它。
也不是什麼時間段的蟬都能吃,就那種剛爬出地面到樹上,剛剛脫皮,翅膀還未變硬的,無論煎炒都好吃。其次就是未脫皮的,還帶著硬的外殼,用油炸了也好吃,殼都炸焦了,非常的香。
因為都是晚上把蟬找回來,如果活著把它放一夜,第二天就會變成會飛的知了,就太老了。所以在它未脫殼前不得不把它溺水,等到地第二天再做成菜。
最簡單的吃法就是炒,多放點油,把蟬放進去不停的翻炒,等熟的差不多,再用鏟子使勁的按壓,把蟬壓扁,這樣更焦更入味。
還有就是拌上麵粉,再鍋里煎,有麵粉的焦香也有蟬肉的香味。(現在好饞呀,幾年沒吃了)
現在每到夏季,菜市場也有人捉來賣的,一般是五角錢一個,當然你也不可能買到活的,有的會在冰箱把它冷凍一夜。第二天再來賣。
蟬在我們這還都是野生的美味,只有夏季才能吃到,而且現在越來越少,每次回老家,晚上村裡轉一圈也找不到了幾個,都不夠做一頓的,隨手就給了鴨子,所以幾年都沒吃過了。
蟬多數人都能吃,可偏偏有人就是過敏,我閨女三歲那年,我僅給她吃了一個,半天臉上就腫了起來,沒有其他不適,還去衛生室打了針。
還有一個我表妹,她吃了一次,說夜裡非常難受,惡心肚子不舒服,沒看醫生,幾個小時就好了,這也是我僅知道的兩個不能吃蟬都人!沒吃過的人與過敏體質的最好還是不要嘗試!
蟬能吃的,最好吃的方法就是用油炸酥了撒一點點鹽巴原汁原味很香。另一種就是用燒烤乾料沾著吃就是另一種風味。
您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眾所周知,北方人吃的最多的是知了猴,就是從土裡剛剛爬出來還沒有變成蟬之前的樣子。
一到盛夏,一家老小晚飯匆匆結束,拿上鐵鍬竹竿手電筒等一系列工具就到小樹林里轉悠,就為了第一時間逮到美味的知了猴!夏季夜晚的村莊顯得尤為熱鬧,到處都是人到處都閃著電筒的光。知了猴油炸一下非常香,也是特別好的下酒菜!那麼很多人會問,知了猴好吃那知了也就是蟬能吃嗎?答案是肯定的啊!以前在老家,大中午我堂哥就扛著一根又長又粗的大竹竿跑到我家叫著我弟弟一去粘知了。知了在中午叫的最歡也容易被看到,竹竿上放一些麵糊之類的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粘到知了。一個中午可以粘到很多。按道理說,知了比知了猴還要好吃,因為它只有一層殼了,肚子裡面空空的!放油鍋里一炸撒上一層食鹽甭提有多香了!
現在農村抓知了的人越來越多,知了也越來越少了!價格從我們小時候五分錢一個漲到現在的六七毛可見越來越珍貴了!不管是知了猴還是蟬味道確實很不錯,不過有些蛋白質過敏體質的人一定要注意不要多吃或者盡量不要食用哦!
蟬是可以吃的,而且特別美味,吃起來特別香。蟬俗稱知了猴或知了龜,素有唐僧肉的美譽。因為蟬含有很豐富的蛋白質,還附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是老人、病後、孕產婦等,上好的滋補佳品。
吃蟬要吃蟬的幼蟲,這時候它們還不會飛,行動緩慢,只是盤踞在樹上,很好捉。長出翅膀以後,就不好吃了,而且長出翅膀以後,看著也很惡心,所以,蟬長出翅膀以後基本沒人吃的。蟬的吃法也很多,可以油炸,也可以炒著吃、燒著吃、烤著吃等等。我們最常見的就是油炸或干煸。
油炸蟬蛹:
蟬是南方的特產,不同於北方的蠶蛹,蟬多與六月末羽化成蟲,成長期為60--70天。剛成蟲的蟬是最好吃的,越早吃越有營養。到了八月中旬以後,蟬就要開始產卵,這時候就不要再吃了。進入產卵期,就已經長出翅膀,肉變得又少又硬,沒什麼營養,味道也不好了。
吃蟬一定要注意事先清潔。新鮮的蟬身上也會有細菌或病菌,清洗時最好使用鹽水,這樣可以有效殺死蟬身上的細菌。在買蟬的時候,也要注意,千萬不要買顏色變紅的蟬,這樣的蟬會含有毒素,吃後容易發生中毒的現象。如果想嘗一嘗蟬的美味,就在夏季去買新鮮的蟬吃吧,那時候的蟬才新鮮,吃起來也最美味!
能吃,我們常火里烤著吃,或是炒著吃。炎熱的夏天,中午時分,我們常拿個網兜捉知了,捉來的知了先玩一陣子,然後就這樣整著吃,可香了。
童年就是在期盼每年夏天能捉蟬吃蟬中渡過的。我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傍晚的時候就開始捉蟬了,家家戶戶都喜歡吃,但也有個別人是不吃的。
首先讓蟬蛻殼,但不能讓它變黑變老,那就不好吃啦。早上的時候把脫了殼的蟬白白嫩嫩的放到烙餅的鍋里,用小火焙焦,油也不能太多,焦了以後撒一點鹽。就已經特別好吃了
聽老人一輩的人說吃這個還能消食呢。現在太少了,都吃不到啦!
知了就是蟬,在農村每到出知了的時候。都會出去粘些知了。多了放冰箱里。每到節假日。拿出來。叫油一炸,又酥又香。蘸著花椒面吃,真有一凡風味。
⑵ 夏天最好吃的昆蟲除了知了猴,還有什麼好吃的昆蟲
盛夏已到,各種各樣的瓜果蔬菜都紛紛地在上市中,像桃子、李子、西瓜等,其實除了這些植物之外,像一些昆蟲啥的,現在也特別多,愛吃昆蟲的人福利可真不小呢,油炸螞蚱、知了猴這些,味道也都是相當不錯的,不過說到昆蟲美食的話,誰能比越南人更愛吃,在我國的話,可能只有東北人能跟他們相匹敵了吧。
盛夏已到,各種各樣的瓜果蔬菜都紛紛地在上市中,像桃子、李子、西瓜等,其實除了這些植物之外,像一些昆蟲啥的,現在也特別多,愛吃昆蟲的人福利可真不小呢,油炸螞蚱、知了猴這些,味道也都是相當不錯的,不過說到昆蟲美食的話,誰能比越南人更愛吃,在我國的話,可能只有東北人能跟他們相匹敵了吧。
油炸甲殼蟲酥香脆嫩,比知了猴要好吃得多,這種天然的野味,大家看到有可別錯過哦,既能除害,還能滿足自己的胃,難怪東北人都愛吃,越南人也搶著吃。
⑶ 蟬的做法和配方 蟬好吃的秘方其實很簡單
1、蟬又叫知了,這種昆蟲干基蛋白含量在70%以上,脂肪約7%,維生素及各種有益微量元素均高於一般肉類食品。只需要通過簡單的油炸就可以成為時髦的美味佳餚。
2、需要准備的配料為:金蟬、面、 鹽、 雞精、花椒粉和孜然等。
3、將蟬清洗干凈,加入麵粉 鹽 雞精 花椒粉拌勻,使蟬上裹上麵粉,腌制幾分鍾。麵粉量不要太多,調味根據自己的口味添加。
4、鍋里倒油,待油熱後倒入蟬,用筷子把它們分離開,不然會粘在一起。
5、炸成金黃色就可以出鍋了,再撒上孜然,一道美味的油炸金蟬就完成了。
⑷ 什麼樣的蟬可以吃
蟬(學名:Cicadidae;英文名:Cicada、Cicala 或 Cicale)是昆蟲綱半翅目頸喙亞目的其中一科,俗稱知了(蛭蟟)或借落子。因各地方言不同,別稱也有相應的變化,更多請查看基本信息欄中的別稱。生活於世界溫帶至熱帶地區(已紀錄約 2000 余種蟬)。一些分布於沙漠地區的種類,當體溫過熱時,會從背板(tergum)排出多餘的水分,進而達到冷卻及散熱的效果。
雄蟬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不斷發出尖銳的聲音。雌蟬不發聲,但腹部有發音器。幼蟲生活在地下吸食植物的根,成蟲吃植物的汁液。蟬屬不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發育)類,由卵、幼蟲(若蟲),經過一次蛻皮,不經過蛹的時期而變為成蟲。
蟬其皮曰蟬蛻,富含甲殼素、異黃質蝶呤、赤蝶呤、腺苷三磷酸酶,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咳嗽音啞。咽喉腫痛。風疹瘙癢、目赤目翳、破傷風、小兒驚癇、夜哭不止等症,據《中國葯材學》記載,還有益精壯陽、止咳生津、保肺益腎、抗菌降壓、治禿抑病待等作用。
蚱蟬老熟若蟲變化為成蟲時,羽化蛻除的外殼稱蟬蛻,又稱「蟬蛻」或「蟬皮」,其主要成分含甲殼素及蛋白質,味甘、咸、寒,入肺、肝經,是重要的辛涼解表中葯。
知了性寒、味香,具有散風宣肺、解熱定驚等功能。知了營養豐富,味道好,成為時髦的美味佳餚,可以在幼蟲變成蟬之前煎炸食用,也可先用食用鹽腌制後煎炸食用。
蟬體含營養物質豐富,干基蛋白含量在70%以上,脂肪約7%,維生素及各種有益微量元素均高於一般肉類食品,可稱其為當今食品中蛋白王。
蚱蟬又叫知了,其蟬蛻及雄蟬都可以入葯。剛出土的老齡幼蟲營養豐富,蟲體蛋白質含量58-58%、脂肪含量10-32%。這幾年已把蟬擺上餐桌,作為保健食品,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價格愈來愈高。每隻鮮蟬0.3-0.5元。僅靠野生資源已不能滿足需要,所以今已開始人工飼養,有關人士認為,蟬將成為人類重要的綠色食品之一。人工養蟬投資小、技術容易掌握、省工時、高效益、無風險,是農村新的致富項目。
⑸ 白蟬和爬叉哪個好吃
白蟬和爬叉相比白蟬好吃。白蟬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知了猴的蛋白質含量相對來說少一點,因為還沒有長成。所以白蟬更好。
⑹ 蟬的做法都有哪些怎樣做才能最好吃
蟬又叫知了,可以用來吃,蒸炸煎煮,都可以用來做知了,但是一般來說炸出來的是最好吃的。小時候我就特別的喜歡吃油炸知了,嘗起來特別好吃,自己去樹林裡面,然後捉知了,然後再炸。
你們在炸的時候油不要放太多,因為太多的話就浪費了,而且,我們在放的時候可以給他裹一層麵粉,因為他在冰箱裡面,其實是可以凍很久的,所以我們要炸好,然後把它放到冰箱裡面儲存,而且能夠保留它原有的自然風味。有空的話,我們可以自己在家裡面嘗試一下油炸知了,做出來確實是非常好吃,他不像螞蚱那樣看著讓人難以入口,炸出來的樣子還是非常的讓人想吃。
⑺ 你認為吃帶殼知了與無殼知了哪個好吃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知了是蟬科昆蟲,一種漸變態生物,一生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它可以吃的時候應該是若蟲階段,這個階段的知了也叫作:知了猴、知了龜、金蟬、節老龜、四季牙、爬叉等。在很多地方都有吃知了的習慣,甚至有人專門養殖,作為一種 美食 受到很多人歡迎,因其營養價值高,有唐僧肉的美譽。
每年的6、7月知了倔土而出後會沿著樹木過其他枝幹往上爬,然後就會蛻殼羽化,變成蟬。帶殼知了是捕獲時還沒有完成蛻殼的,沒帶殼的是蛻完殼的知了。
如果是我的話,我認為剛剛蛻完殼還未羽化的知了更好吃,原因如下:
1、剛剛蛻完殼的知了會更嫩,角質化得外殼脫落後,無論是油炸還是其他方式製作,口感都更好,更柔軟細膩。但是蛻殼知了會羽化成蟬,時間長了它的身體變硬,這時候就不好吃了。
2、剛剛蛻殼的知了更干凈衛生,味道更鮮美。知了長期埋在土裡, 與土壤接觸,出來的時候身上會沾有泥土,洗凈後也會帶有泥土的氣息。
3、可以有更多的製作方法,而帶殼的可能就油炸會更酥脆美味,而因為沒有蛻殼,所以有些做法可能就不太適合,硬殼會影響口感。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知了殼又叫蟬蛻,是一味中葯,帶殼吃也會有很多好處,具體情況因人而異,建議親自品嘗,很容易知道自己喜歡哪種口味!
這個問題我有獨特的見解,那首先是帶殼與不帶殼這個問題,據我所知,都是帶殼的好吧,只能說是未蛻殼之前是幼蟲,蛻殼之後是成蟲了,以我的經驗未蛻殼的知了好吃,因為那是的肉質比較軟,營養價值比較高,不管是油炸還是爆炒味道都是不錯的,而且蛋白質含量比較高,蛻了殼的我感覺就沒那麼好吃了,首先肉質有點發硬,而且有點柴,而且蟬翼也變大了,不好吃,也容易滋生寄生蟲,所以蛻殼的就不建議在食用了,這也是我的一些建議,希望有所幫助,謝謝大家。
帶殼知了與無殼知了哪個好吃?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因為我們不能說一個人喜歡什麼樣子的,大家都得喜歡吃什麼樣子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口味。不過相對於我來說,我更喜歡吃帶殼的知了。帶殼的知了我們這里叫知了猴,是知了的幼蟲,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叫法,現在這個季節正是收獲它們的好時候。
前幾天回了一趟老家,最大的原因就是去抓知了猴。在暑期知了猴是大量出來的時候,每年這個時候總是回家一兩趟,不過今年回家的時候卻沒有抓到多少,家鄉的一些大樹都被砍了,知了猴在很小的時候失去了依靠的大樹,沒有了滋養他們的液汁,也就無法生長下來,現在已經很少有知了猴的出現了。
在我們老家,每到傍晚的時候,都是全家人出動,一人拿著一個手電筒去抓知了猴,兩三米遠,就有一個人,人的密度遠遠超過了知了猴的密度,所以一晚上一個人能夠抓到10個就算是比較好的了,再回想一下小時候,一晚上一家人能夠抓100來個,一個整個夏天如果去賣的話,一個5毛錢,還能賣好幾百塊錢呢,現在抓的都快不夠自己吃了。如果是傍晚抓到的知了猴,大多數都是帶殼的知了,像是很多朋友都能抓到凌晨,那個時候抓到的大多數都是無殼知了。
抓到的知了猴,放在油鍋里一炸,再加上一些愛吃的調料,簡直是太美味了,帶殼的知了吃起來,口感會有些硬,有很多小朋友如果吃知了猴都會提前把知了猴的幾個爪子掐掉,如果不掐掉爪子,小朋友們可能嚼不爛會卡到。其實帶殼的知了猴,營養會更加豐富,因為知了猴的殼,營養也是非常豐富的,每年,我媽媽都會把知了猴的殼收集起來,還能賣不少錢呢。
無殼的知了猴吃起來,會更加酥脆一些,我們吃的無殼知了可不是已經變黑的知了,變黑的知了,已經不能吃了,知了猴在脫殼的時候。或者是剛剛脫完殼的時候,抓起來,這個時候吃是比較好的,在我們那裡小朋友一般都比較喜歡吃無殼知了。無殼知了在我們那裡是不賣錢的,只有自己吃,因為它身上那一層非常值錢的殼去掉了。
我們抓到知了猴之後,都會把它們先泡在清水裡面,第2天清洗干凈,直接放進油鍋中炸著吃或者吃不完直接放進冰箱里。抓來的知了猴,如果不及時泡起來的話,它會變成知了飛走了。
帶殼的知了和無殼的知了,吃起來口感都是非常不錯的,要說哪個好吃,還得自己品嘗之後才知道。
帶殼的知了更好一點。
1,口感好。
帶著殼的知了在油炸過後會更加酥脆。這就要求你要用高溫的油,在金蟬下鍋後要仔細觀察。知了的顏色變成金色的時候要翻轉一下。這樣不會把知了炸的黑黑的。
2,營養價值高。
知了殼又叫蟬蛻,是中醫里的一味葯材。有清熱解毒,除濕驅寒的功效。好多東西的營養價值都是在皮或是殼裡面。比如說蘋果,番茄。
3,方便保存。
在鄉下,知了還是很多的。大家一般都是吃過晚飯,就帶著手電筒,瓶子,竹竿去樹林里抓了。很容易抓到的,抓的多了一次不完。這時候就可以把它們清洗過後放在冰箱里冷藏起來了。這樣能保存很長時間。
帶殼吃和不帶殼吃那就要看自身的消化系統強不強大了,不帶殼吃的口感會比較好,比如蝦,我們通常人吃蝦的時候都喜歡把殼剝了去,這樣吃口感很好,其實人們往往都忽略了蝦殼的營養價值,它含有豐富的鈣,但是不容易消化,所以可以適當食用,不宜多吃。
而我們一般在吃知了的時候都是一口連肉帶殼一起吃掉,可能是因為知了小的原因不容易剝殼的緣故吧,當然了也有較真的會把殼剝了去,其實知了在經過油炸以後殼會變得清脆,不會影響口感,甚至要比沒殼更好吃。
再有就是知了的殼有很大的葯用價值,在中葯中又叫蟬蛻,是一種可以入葯同時又可以食用的葯材,營養價值很高,所以我們在吃知了的時候還是帶殼吃較好。
問題是我沒吃過,不知哪種好吃些,有機會可以都試試。
沒吃過不發表意見,但是我覺得還是不帶殼的東西應該好吃吧。另外我從不吃這些東西。本人大多數是吃素
吃帶殼的比較有嚼勁?不帶殼的吃起比較入味點各有各的特點吧?
知了的通常吃法有椒鹽,香煎,我個人比較喜歡椒鹽的,炸至金黃色帶殼吃酥脆,本身知了就是一種含有很高蛋白質的食物,我是不會浪費的。
帶殼的油炸,不帶殼的炒燜焗都可以,看個人口味
⑻ 你吃過多少種昆蟲,最美味是哪個
吃過很多中昆蟲吃過知了螞蚱蠶蛹昆蟲,覺得最美味的還是知了肉質豐厚味道鮮美也是最營養,知了真的非常好吃沒吃過的一定要嘗試一下
吃過很多中昆蟲吃過知了螞蚱蠶蛹昆蟲,覺得最美味的還是知了肉質豐厚味道鮮美也是最營養,知了真的非常好吃沒吃過的一定要嘗試一下吃過很多中昆蟲吃過知了螞蚱蠶蛹昆蟲,覺得最美味的還是知了肉質豐厚味道鮮美也是最營養,知了真的非常好吃沒吃過的一定要嘗試一下吃過很多中昆蟲吃過知了螞蚱蠶蛹昆蟲,覺得最美味的還是知了肉質豐厚味道鮮美也是最營養,知了真的非常好吃沒吃過的一定要嘗試一下吃過很多中昆蟲吃過知了螞蚱蠶蛹昆蟲,覺得最美味的還是知了肉質豐厚味道鮮美也是最營養,知了真的非常好吃沒吃過的一定要嘗試一下吃過很多中昆蟲吃過知了螞蚱蠶蛹昆蟲,覺得最美味的還是知了肉質豐厚味道鮮美也是最營養,知了真的非常好吃沒吃過的一定要嘗試一下
⑼ 竹蟬和金蟬哪個好吃
竹蟬和金蟬相比竹蟬好吃。因為竹蟬體型相比於金蟬更小,在烹飪製作時會更容易入味,並且在烹飪之後會更加的酥脆以及美味,所以竹蟬更好吃。蟬是半翅目蟬科動物。蟬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半翅目,蟬科的一類生物。目前已知大約有3000種。
⑽ 農村常見的「知了猴」,是帶殼的好吃,還是不帶殼的好吃
每到夏天的時候「知了猴」這種應季才有的食材就備受關注,不過可能隨著現在城市化越來越快,很多人的生活都遠離了茂密樹林,所以有些朋友可能沒怎麼見過「知了猴」。再加上「知了猴」本身就算比較生僻的食材,一些現在的年輕小夥伴就更陌生了,這次我們就借著這個題目來了解一下「知了猴」!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知了猴」的外殼不就是蟬蛻嗎?那可是一味葯材,不是好東西嗎,為什麼不能多吃?】
我覺得咱們可以稍微拋去一些固有印象,然後思考一個問題:葯都是好東西嗎?
對於生病的人來說,對症下葯是必須的,所以對於病人來講,可以說是「對症的葯是好東西」。但是身體健康的人為什麼要吃葯呢?
葯對於病人來說都還得必須有個「對症」的前提,那才能被稱為是「好東西」,那身體正常的人可實在是找不出吃葯的理由。所謂的「有病治病,沒病強身」之類的觀點,這不是早期那些推銷保健品的商家才會有的嗎?
而且蟬蛻這個東西其實也沒那麼容易消化吸收的,古時候的用法也幾乎都是研碎磨粉,直接嚼著吃的太多的話,對於消化吸收也是一個負擔,所以完全沒有必要為了蟬蛻什麼的而刻意多吃「知了猴」。而這類昆蟲食物都含有異種蛋白,比較容易引起過敏,我個人就有一點這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