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好懷戀以前吃過的溜粑,有的地方也管這個叫米粑粑
米粑簡介
米粑,又有稱米粑粑,湖北江漢平原地區又叫溜粑。因為均以成對合起出售,所以也有稱作為對粑。
是很有特色的湖北特色小吃,發米粑以米為主要材料。以成對出賣而稱對耙,小孩則叫粑粑。從江漢平原流廣於整個湖北地區,成為大家愛吃的一種甜品。
如果在湖北各地的小巷口看到一輛板車,上面置一大灶,灶上一口大平鍋,那就是做米粑粑的了。
米粑粑是把大米磨漿後發酵,在平底鍋里用小火慢慢烘烤而成的一種小餅。
剛出鍋的米粑粑外殼金黃焦脆,內肉潔白軟潤,吃起來糯糯甜甜,十分可口。
怎麼樣理解這上面幾個稱呼名詞
粑:把各種可使用原料通過各種方式加工成外形如餅的食物。湖北地區常用的餅形食物的方言稱呼。
米粑:顧名思義,主要原料是米做成的餅形食物。
溜粑:這個要從這道小吃的工藝上去理解了。這是湖北江漢平原地區常見的叫法。這道小吃的製作工藝主要是用大勺舀起釀好的米漿在平底鍋上溜成兩灘餅。就是溜成的粑粑,所以依此簡稱為溜粑。(下面會具體提到這道小吃的製作工藝,這里簡單帶過,只為介紹本名)
米粑粑:這應該算是一種方言習慣吧,這個也不太好追溯背景和歷史來解釋清楚。一般此類疊詞都表示比較親熱的叫法,比如吃飯飯、睡覺覺、小乖乖,或者有的父母喊自己小孩兒的時候喜歡喊小孩兒名部分的疊詞,比如軍軍、苗苗等。
米粑的家庭簡單做法
材料:大米、麵粉、白砂糖
工具:稍微大點的勺子、平底鍋
1、將大米放在水裡泡一天一夜,自然發酵到有米香味道即可。(有的是將米打成漿活了麵粉後放些酵母粉和蘇打粉,個人比較喜歡自然發酵的,沒有酵母味道而且時間夠了攤出的餅一樣有蜂洞。)
2、將冷水泡過發酵一天一夜的米放入打汁機,攪拌成米漿;然後放入適量的白砂糖。(當然啦,這是家庭作坊,過去小販的做法是用石磨碾漿。)
3、將鍋燒熱,用小勺放同樣的量溜成兩個圓餅形。這第一手下鍋主要是先試試看兩個能否成型,有小蜂洞出現即成功。
4、接下來等量的兩勺米漿先後順序下鍋。兩張粑粑在米漿下鍋的時候稍微挨近些,能一小部分重合在一起。等上面干後,將先溜下鍋的那一塊鏟起來扣合在後面下鍋的那一塊上,差不多一會兒即可起鍋。
5、這就是自己在家裡見到做米粑(米粑粑/溜粑)的簡單工藝方法了。
⑵ 湖北米粑粑是怎樣一種美食做法又是怎樣的呢
大米是武漢小吃,主要原料是大米,將大米磨成大米發酵,然後放到鍋里烤的好吃的。大米表面是金黃色,吃起來表面脆,還有淡淡的酒香。因為他的這些特質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小貼士:
1.用碎壁機研磨的米粉有顆粒,不需要體質,用有顆粒的米粉製作的米籃味道更好
2.這個食譜上的糖量很少,吃起來不甜。參考時,建議增加10g到15g。個人會更加關注營養和健康,烹飪時盡量減少油、鹽、糖
3.倒入米草前,可以在電熱糕上抹一層油,炒年糕更香,顏色也更漂亮
4.米漿必須發酵後製作,口感才會更香
⑶ 家鄉的特產--米粑(作文)
我家在四川,我的家鄉的特產有辣椒、花椒、竹筍等東西。雖然這些東西都很好吃,但是我還是最喜歡我家鄉的特產之一—米花糖。
有一次,我爸爸在回老家時,買了好幾包米花糖,我見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立刻撲向米花糖,開始狼吞虎咽的吃起來。可是,晚上我竟然忘了刷牙,第二天我的牙痛得厲害,原因是我昨天吃的米花糖太多了,連我都數不清,更重要的是我昨天晚上忘了刷牙才造成的。我爸爸無計可施,只好用必殺技:帶我去醫院看牙醫。
米花糖這么好吃,可是它是怎麼做的呢?不知道吧,這個你要請教我,米花糖主要以糯米和白糖做成的,先把糯米蒸熟,晾乾後使它仍成原米狀,然後每5公斤糯米與200克飴糖兌成水,在鍋內焙制,等水干後,再用砂炒,這時一粒米可以漲到四粒米大小,再用糖做成糖漿,再把米放進去,加上一些花生仁,拌勻之後再拿出來,這時美味可口的米花糖就ok了。
米花糖不但美味可口,還有減肥、補充營養呢,米花糖真是十全十美呀。
我喜歡我家鄉的米花糖,更喜歡它香甜可口的味道,我還喜歡我的家鄉,也是米花糖的故鄉—四川,因為它是我的故鄉,還是米花糖的出產地,你說我能不喜歡這個地方嗎?
⑷ 為什麼重慶人很喜歡吃烙米粑
自復工後隨著國內游的再次火熱,具有美食之都美稱的山城重慶,是不少遊客的重點選擇。 提到重慶,必不可少的就是重慶美食,而重慶人的美食眾多,主要是麻辣為主,重慶火鍋、重慶面、酸辣粉、毛血旺、麻辣魚、尖椒雞。。。。。。
還有一些是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的,其實重慶美食不只是麻辣,還有經典傳統甜食,比如重慶特產三角粑和傳統小吃泡粑,兩種都是以大米為原材料,在保留大米原本的營養物質同時,米漿經發酵後,營養價值更高。此兩種甜食屬於微甜,含糖量很低,一般吃貨甚至感覺不到是甜食,經常吃也不會發胖,而且很好消化。
⑸ 為什麼三角粑比油條更受重慶市民的喜愛你覺得三角粑好吃嗎
為什麼三角粑比油條更受重慶市民的喜愛?你覺得三角粑好吃嗎?好吃奇歪歪三角粑是重慶三大經典傳統美食之一,重慶人的經典傳統早餐,三角粑配豆漿營養又健康。三角粑是泡粑的升級版,以大米為主料,再用專業的鍋煎烤,三角粑得名於直角三角形的形狀,剛烤出來的更好吃!是無數重慶人的童年美食記憶代表!
⑹ 為什麼重慶特色三角粑在中國米粑品種當中也是相當美味的
重慶特色三角粑是純大米發酵的,營養健康,口感很香脆,經黃色很誘人,上班族都喜歡的早餐,搭配豆漿味道更好
⑺ 米粑——月是故鄉明
上大學的時候每次回學校總犯愁,帶點啥回去給同學們嘗嘗呢?大家來自全國各地,帶來的特產湊在一起,趣味橫生。內蒙牛肉干配著嫩江大麴,頗有水滸裡面大快朵頤的架式;湖南燈芯糕就著蕭山蘿卜絲吃起來酸酸甜甜;唐山糖糕就著陝西烤面餅(具體啥名字我也不記得了),甜到齁……搭配是隨機的,所以口味是變化無窮的。我一般都是帶著茶葉回去,就是當地的綠茶,產自全國十大茶樹良種繁育基地的萬畝茶園里,卻不在十大名茶之列。倒不是除了茶葉就沒別的特產,而是有些特產想帶卻沒法帶。
吃飯,是個問題。軍訓時雲南一哥們說了句讓北方同學大笑,男方同學苦笑的話。他說吃了十幾年的米飯,到這來成了一道菜。當時食堂以蓋澆飯居多,菜和湯汁一起淋在做好的米飯上。說實話,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飯菜分開的人來說,快捷有餘而口感欠佳。人在異地,哪能不不起蒓鱸之思。想念家裡的飯,那麼尋常的味道,有那麼讓人想念。說到早點,我吃到榨菜餡的包子之後,徹底崩潰了,直接饅頭就鹹菜不就好了嘛!後來上班了,有幾次加班就吃的這個,感覺比那包子好。記得小學初中的時候,早飯很簡單,一碗白米粥,入口軟綿,再配著包子饅頭米粑,撥一點鹹菜,那個美滋滋。
米粑是啥?一說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我們那很好吃的一種食物。做法和餃子比較像,都是皮包餡,形似月牙,比餃子大,所以我們也叫它餃子粑。做餡的食材沒有嚴格要求,蘿卜絲配乾的小河蝦,鮮味無窮;摘個南瓜刨出絲,也是甚得人愛。主要是用一年四季都有的豆腐和肉,加上時令蔬菜,就有很多種搭配。秈米磨成粉,加水調和成團,再分成小團,手捏或用壓板壓成類圓的皮,托於掌中,加入餡,向中靠攏,捏合。細致的做法還會捏出翻邊,入鍋蒸熟,看起來有種剔透的感覺。這在平時做來吃很方便,一些節日更是必不可少。例如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半這些特殊日子。當地小孩出生滿100天的時候,家裡會做很多米粑,邀請村裡鄉親來幫忙做,一起吃。來人一般也會帶著小禮物,人有親疏之分,禮自然有貴賤之別,並不計較,哪怕是一句祝福,都是祈求寶寶健康成長,長命百歲。做粑,是要全家出動的。有人做餡,有人揉粉,有人壓皮,有人包制。小時候也學著把手洗凈,抹點香油來幫忙,卻總是包破皮,得補上一塊,丑呼呼的還賊寶貝,出鍋了自己吃。這是可以邊吃邊做的,一般第一鍋的新出的,要先拿去敬祖,敬司命,剩下的再盛碗盛盤,開吃。那時候灶台上水汽繚繞,媽媽左手拿著盛水的瓢,右手蘸一下,拿一個出來。這樣一來不粘手,二來不破皮。媽媽總是擔心我們小孩子餓了,總是抓的飛快,其實燙的很。
每次配的餡和皮,不一定都是剛好。如果懶得去加餡補皮,餡多了就當菜吃,皮多了就可做成實心的或者加入白糖和芝麻粉,做成甜的。實心的蒸熟後,可直接吃,就是不怎麼有味道,可以切片煮或者炒,味道都很棒。有一回在外婆家吃,皮特後,我說像吃實心粑。外婆笑道是外公做的「大將軍」。確實,這是主食,大人們一頓可以吃很多,然後下地幹活。我一直覺得這個比吃飯省事,不存在挑食的情況。雖然好多小孩子都會有一段時間餡和皮只吃其一。外面早點店裡也會做來賣,個頭一般都比家裡做的要小,油水也很少。餡都是生的,直接蒸熟。做餡都是做十分熟,等到出鍋時,蔬菜的新鮮口感缺失。後來餡便只炒至幾分熟,再蒸熟味道要好很多。同時加入炒梳的雞蛋提香增味的以及米粉里摻玉米粉的方法使米粑口感得到提高。當然不論哪種餡,都是出鍋食用最好。二次加熱後味道和口感都會打折。
貌似只有我們那片才有,後來我在合肥發現一種和它很像的,叫三河米餃,卻也不是一種東西。在外的人都會想念這口吃的,還吃不到,以至於有人帶著米粉出門。長大離家,歸去甚少,每次母親都用做粑來慶祝團聚。這是一場簡單而又隆重的家宴,那個小時候那個一般看著灶里的火,一邊催問熟沒熟的男孩,現在總怕累到她,又饞的很。
⑻ 袁氏香酥米粑怎麼樣
無意中看到這家傳統米粑店,老闆正在現做米粑粑,買了一個嘗嘗。嗯,好吃,熱乎乎滴,外酥內軟,不錯~不錯~估計只有熱的時候才好吃呢,涼了外皮就皮了肯定不酥滴。。。那就木口感啦。
⑼ 米粑到底是江西哪裡的,哪個地方的最正宗
有都昌米粑、景德鎮米餃、鄱陽米粑,口味稍有差異,但做法都差不多。米粑作為一種小吃,以前都在飯店或者小攤上買的。現在已經有人在微信和淘寶上買了。有個叫「親如歸」的公眾號就是鄱陽人弄的,專門賣鄱陽米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