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特色小吃 » 什麼口糧好吃又簡單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什麼口糧好吃又簡單

發布時間: 2022-10-24 18:30:35

⑴ 軍糧好吃嗎

不怎麼好吃,這個東西就是特殊情況下吃的東西

⑵ 流浪貓吃什麼貓糧好

轉眼又到了天氣漸寒的季節,似乎今年的冷空氣來得格外的早些,小區里總是能看到零零散散的流浪貓。很多小夥伴喜歡餵食流浪貓,去感受那份生命對你的信任。但同時也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時間越長,越覺得喂不起,的確,流浪貓食量大,數量多,一袋貓糧幾天就喂完了。

⑶ 寶寶美食做法大全簡單

一歲寶寶食譜大全及做法
在一歲以前,寶寶的口糧主要以奶粉為主,但一歲以後,寶寶的口糧主要以輔食為主。為保障寶寶的口糧,媽媽一定要學會更多的食譜,讓寶寶吃得營養健康。那一歲寶寶可以吃什麼呢?下面分享一些粥類食譜給媽媽:

鵪鶉粥

材料:大米30克,凈鵪鶉1隻,水適量。

做法:將鵪鶉清洗干凈,去皮切成塊,再用干凈的煲湯袋裝著,和米一起用水浸泡2個小時,再倒入鍋中,用中火煲45分鍾,熄火後等5分鍾就可以了,注意將湯袋拿掉,直接喂寶寶吃粥。

栗子粥

材料:大米粥1小碗,栗子3個,精鹽少許。

做法:將栗子的外皮剝去,放在鍋中加水煮熟,再與大米粥一起煮,時間大約為30分鍾,熟後加少許精鹽,就可以喂給寶寶吃了。記得將栗子弄碎再給寶寶吃,粥可以直接吃。

雞肉末碎菜粥

材料:大米粥1/2碗,雞肉末1/2大匙,碎青菜1大匙,雞湯、鹽、植物油少許。

做法:將雞肉末、碎青菜放入鍋中加水煮熟,在與大米粥、雞湯,加鹽、植物油一起熬煮,熟後即可食用。

魚松菠菜粥

材料:大米25克,魚肉鬆15克,菠菜10克,清水250毫升。

做法:大米、魚肉鬆、菠菜一起剁碎,加清水和少許鹽一起熬煮幾分鍾,熟後即可食用。

小魚蛋花粥

材料:米飯少許、小魚10克、雞蛋半個。

做法:將米飯、小魚、雞蛋一起放入鍋中熬煮,等熟後攪拌均勻,加鹽就可食用,記得魚有骨頭,要去掉。

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
如果寶寶愛吃粥,媽媽可以收集多一些食譜,變著樣式給寶寶做。那適合一歲寶寶吃的粥還有哪些呢?分享一歲寶寶營養食譜給媽媽:

綠豆薏仁粥

材料:大米50克,綠豆20克,薏仁20克。

做法:將薏米、綠豆清洗干凈,用水浸泡一夜,然後第二天倒入鍋中加大米熬煮,直到綠豆煮爛,稍涼後就可以喂給寶寶吃了。

鴨粥

材料:青頭雄鴨一隻,粳米適量,蔥白3根。

做法:將青頭雄鴨殺死,拔掉表面的毛,切開去除內臟,清洗干凈,去掉骨頭,切成塊,與粳米一起煮,加蔥白就能食用。

肉糜粥

材料:豬瘦肉、粳米適量,食鹽少許。

做法:將豬瘦肉清洗干凈,放入絞肉機中攪成肉末,接著與粳米一起熬煮,熟後加鹽食用即可。

魚粥

材料:青魚、帶魚或鰻魚一條,食鹽、蔥、酒少許。

做法:將魚清洗干凈,去除魚鱗,放在鍋中蒸熟,接著去骨取魚肉,放入鍋中加粳米一起熬煮,記得加食鹽、蔥、酒等配料,就能做成魚粥。

蛋花粥

材料:雞蛋1個、粳米適量。

做法:將雞蛋倒入鍋中,加粳米一起熬煮的,等熟後加鹽和熟油再煮一會兒。

豬肝泥粥

材料:豬肝適量,鹽少許,粳米適量。

做法:將豬肝清洗干凈,用刀切成泥狀,與粳米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熬煮,熟後即可喂給寶寶吃,營養健康。

1歲寶寶營養輔食
給寶寶做輔食是一件開心的事,能讓寶寶吃得健康。但有的媽媽由於缺乏經驗,不知道怎麼做。其實,媽媽可以先get起一些食譜,再製作。那適合1歲寶寶的營養輔食有哪些呢?

豆腐

材料:豆腐50克,青菜葉10克,熟雞蛋1個,澱粉10克,精鹽、蔥姜水各少許。

做法:將豆腐煮熟,弄碎,加剁碎的青菜,澱粉、精鹽、蔥姜、水一起熬煮,接著把蛋黃研碎,撒一層在豆腐泥上,蒸10分鍾,即可喂給寶寶吃。

牛奶蛋

材料:雞蛋1個,牛奶1杯。

做法:將雞蛋打碎,蛋黃和蛋白分開,打發至起泡,加入牛奶、白糖,攪拌均勻,倒入鍋中煮熟,即可食用。

鮮茄肝扒

材料:豬肝100克,紫心番薯250克,番茄2隻,麵粉50克,生抽、鹽、糖各少許,澱粉、水各適量。

做法:豬肝清洗干凈,番薯連皮洗干凈,製作時,先用鹽、糖腌制豬肝,再煮熟番薯,弄成泥狀。豬肝也要弄成泥狀,等弄好後把它們混合在一起,煎至兩面呈金黃色。最後把番茄放進鍋中略炒,用水澱粉勾芡,淋在肝扒上即成。

1歲嬰幼兒食譜
1歲嬰幼兒需要補充足夠的營養,才能滿足身體發育的需求。作為媽媽,應該做營養的輔食給寶寶吃。那適合1歲嬰幼兒吃的輔食有哪些呢?下面繼續分享給媽媽們:

魚蛋餅

材料:雞蛋半個,凈魚肉20克,凈蔥頭10克,黃油6克,番茄沙司10克。

做法:將蔥頭切碎,魚肉煮熟,雞蛋磕入碗內,加研磨成泥的魚肉和切碎的從頭一起攪拌均勻,接著在鍋中放黃油,倒入原料,煎煮,就能做成魚蛋餅了。

珍珠湯

材料:麵粉40克,雞蛋1個,蝦仁10克,菠菜20克,高湯200克,香油2克,精鹽2克,味精少許。

做法:將雞蛋磕破,蛋清和麵粉揉合成面團,擀成薄皮,搓成小球,接著蝦仁、菠菜洗凈,放入鍋內,加精鹽煮熟,淋入雞蛋黃,加菠菜末,煮一會兒,即可喂給寶寶吃,營養健康。

魚松

原料:凈魚肉75克,花生油4克,醬油1.5克,精鹽、白糖、料酒各少許。

做法:將魚肉洗凈,放在鍋內蒸熟,接著去骨、去皮,放入鍋內,邊烘邊炒,再加精鹽、料酒、白糖,即可做成美味的魚松,入口即化,寶寶愛吃。

黃魚小餡餅

原料:凈黃魚肉50克,雞蛋1個,牛奶50克,蔥頭25克,植物油、澱粉各適量,精鹽少許。

做法:將黃魚肉洗凈,剁成魚泥放入碗內,加調料攪拌成魚肉餡,放在平底鍋中加油煎至兩面呈金黃色,即可喂給寶寶食用。

⑷ 有什麼經常喝又喝不膩的口糧酒推薦嗎

白酒在我國的歷史已經非常悠久了,一直發展到現在,不論是從工藝上還是從口感上都有了質的飛躍。經過多年的沉澱,白酒也在許多國人心中有了無法取代的地位。

西鳳酒也算是我國的名酒之一了,品質還都是有保障的。像綠瓶的西鳳酒,走的就是親民路線,包裝簡單,價格便宜,鳳香純正,酒體無雜味,好喝又便宜,想喝鳳香型白酒的一定不要錯過。

⑸ 美國mre軍糧,幾號套餐好吃。

MRE是自熱單兵口糧,不是樓上說的壓縮口糧,不通的套餐配菜是不同的,具體那個好吃這個不怎麼好回答,畢竟每個人口味不同不是,看某寶上說5號還不知道是10號的比較適合我們國人的口味,同時,如果想吃MRE還是考慮好了在買,比較一個套餐就要100多大洋,我買了兩個,花了我將近300,唯一好的就是熱量高,一個套餐我們平民可能可以吃上3-4頓左右

⑹ 有沒有美味便宜又管飽,可以旅行時候吃的干糧或食物推薦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吃零食的人,除了當地的小零食外,我還常常自備一些干糧(還不是因為窮?!)。所以,下面給大家推薦幾款方便易帶易夠買的小零食。

1、 泡麵

泡麵是萬能的充飢食物,如果沒有開水,就可以當做乾脆面來吃。印象中很深的一次旅行是在青海,等晚上11:00的火車去新疆。其實那天沒有很餓,但是出來旅行的人都三五紮堆開水泡著泡麵的時候,泡麵味混合著車站雜亂的氣息,令人迷醉。我也跟了一把風,才深深發覺,泡麵竟然如此美味,是寒風里的一絲慰藉。

零食目前推薦到這里,希望大家在零食的相伴下越來越月半。

⑺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士兵打仗攜帶什麼口糧

一直來都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足可見在戰爭當中,糧草的地位和作用是多麼的高。

我們現代的軍隊伙食都已經比較好了,平時訓練有相當科學的配比的大鍋飯,戰時有高科技含量的壓縮餅干。

但是在古代的軍隊裡面並沒有那麼好的條件,科技和生產力水平都達不到,那他們的伙食自然也是很差的。作為要上戰場打仗的士兵最起碼得吃飽飯才能打仗,不吃飽飯就等於拖著身體上去送死。

古代士兵的口糧按照我們現在來看是極度不均衡的,但是也是也沒有辦法的事情。

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主食為主的,像蔬菜、水果、肉蛋等等大部分情況下幾乎都是沒有的,但是偶爾還是要補充一下振奮士兵士氣的。我們來看一下古代的士兵們到底吃的是什麼?

早期農業不發達,漁獵為主

在中國早期的時候,農業並不發達,僅有的那一點點的糧食都是供給達官貴族等有錢、有地位的人食用,連一般的百姓都見不到糧食,更別說支撐龐大的軍隊口糧了。所以早期的古代軍隊打仗和游牧民族差不多,就是打到哪兒就搶奪哪裡的資源。

蒙古軍隊還會將風干牛肉研磨成粉末,這樣可以進一步節約空間,水泡可食。

他們的軍糧可是中原軍隊的士兵可望而不可即的,這也是蒙古人作戰兇猛的原因之一,因為軍糧又扛餓,能量又足,有大量的蛋白質和礦物質。

古人也很早就認識到礦物質對於人體的重要性,古代有俗語“三天不喝鹹菜湯,覺得兩腳晃當當。”

最主要的補充就是食鹽,所以以鹽為主的鹹菜和醬菜是中國古代士兵最主要的副食。

醬菜和鹹菜既含有大量的鹽分,又可以調味使得難以下咽的干糧容易吃下去,還便於儲存,是軍隊最好的輔菜了。

早在唐朝以前吃小米菜粥的時候就會將鹹菜或者醬菜加進去,還可能會有臘肉(情況極其的少)。到了後來唐朝軍糧出現燒餅,醬菜和鹹菜則更加的重要了,基本上成為和干糧一樣地位的軍糧,一般配合運輸、攜帶。

前面說了部分朝代的軍糧分配,其實不完全,漢代的時候的軍糧分配每兩石的糧食會配備兩斗的醬,這是綁定的。

在明朝的時候有圈圈餅還有泡飯,士兵們會將豆豉摻雜大量的食鹽搗碎成為泥巴狀,然後用手團成餅狀曬干。每次吃飯的時候掰開一小點點就可以當做菜來使用了,因為很咸所以很下飯還有獨特的醬香味。

雖然中國人進入了農業社會擺脫了游牧和漁獵,但是不代表士兵們都是死的,有機會的時候他們依然還是會出去打獵和打漁。從前面可以看出來,中國古代軍糧當中基本上沒有禽肉蛋奶,所以捕獵在古代的軍隊當中相當的普遍。

軍糧當中除了有糧食、醬還有鹽,那你難道不會發問“我打仗帶鹽幹嘛?又不能直接吃?不是有醬嗎?”。這里的鹽就是用來打獵過後腌制咸魚、鹹肉的。

不僅僅是禽肉蛋奶,蔬菜水果也基本沒有,因為沒辦法長途運輸,所以採集蔬菜、水果、蘑菇什麼的士兵們也會干,反正身在貧瘠之地缺食少糧的不放過任何可以加餐的機會。

總結

從古代的士兵的伙食,可以看出來古代的士兵非常的慘,糧食基本上都是最差的還不管飽,基本上每頓只能吃干糧配大醬混個半飽。如果想要改善伙食,就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出去打獵、打漁和採集瓜果蔬菜。

古代各軍隊的作戰力和軍隊的軍糧有著密切的關系,基本上成正比,秦朝糧食充足軍隊作戰能力強,南宋後期拖欠邊關軍糧軍隊作戰能力弱,還有就是蒙古人打仗兇猛。

所以在古代邊關戰士都是最偉大的,干著最多的事情吃著最差的東西,很多時候甚至都沒有飯吃。

⑻ 米粉可以做什麼美食

米粉可以製作成米粉羹,還可以製作豌豆泥、炸米粉條、米粉小餅干、也可以製作奶香南米粉羹。米粉做薯條需要將雞蛋、米粉混合,揉成一個比較硬的面團,再用擀麵杖擀成薄片,切成長條,放入烤箱160度烤15分鍾即可。

⑼ 讓你忘不掉的童年小吃是什麼

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記憶,而在童年記憶中,小吃無疑是最深刻的記憶。在我童年裡,有幾樣小吃,伴隨了我整個童年,他們分別是:

其實, 童年小吃不僅代表了吃貨經歷,而且也能反映兒時家庭的辛酸與甘甜。 童年小吃承載了許多過去,希望未來還買得到這些小吃。

1 蒿子粑粑:

安徽這邊的特產?反正六安這邊就有,但是我很多外省的朋友都表示沒聽過。這個食物還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很好吃,算是我對於家鄉的一種記憶。

2 鄉巴佬:

這個應該很多人都吃過吧。小時候就喜歡吃,但是家裡大人不給,說是不衛生。但我們小孩經常偷著買,不貴,最少五毛,最貴也不過兩塊。

3 南德方便麵:

油炸食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在我們這塊很暢銷,但是上了初中以後莫名其妙的就沒有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廠家倒閉了。

4 果凍:

這東西算是奢侈品了。要是家長買了果凍,估計家裡的小孩都得樂死。

5 辣條:

這個不多說,大家都懂。但是我們那時候一毛錢就可以買到一片或者一根,吃的那叫一個津津有味啊。

6 飲料: 健力寶 芒果汁

在匯源和可口可樂還沒有暢銷的年代,基本每年過年的飲品都是芒果汁或者健力寶。這兩年沒怎麼看到了,而且質量也變得越來越差,以前逢年過節都當做禮品送人的。

7 QQ糖:

現在還有,只是年紀大了,很少會吃了。

8 茶桃:

我們這里屬於南方丘陵地帶,適合種茶樹。上面結了像桃子一個的果實,還有茶干,也是很不錯的零食。

9冰塊:

此處無圖: 圖貼不上來

既然說到童年記憶,怎麼能少的了冰塊?一毛錢一袋的糖精汽水,炎熱的夏天,放在冰櫃里那麼一凍,再拿出來的時候,冰冰涼,又解暑又便宜,一袋就能消磨一個下午。記得我們小時候最喜歡喝這個啦。不過和鄉巴佬一樣,大人都是不給吃的。的確也很不衛生,想想我們能長大,也是抵抗力強啊。

寫的時候還覺得有些懷念以前。雖然小時候總感覺日子很長,老師很煩人,媽媽很嘮叨。但是長大了才發現,原來這些都是我們人生不可多得的寶藏。人總是不斷長大,不斷變老,最後走向死亡,但是童年珍貴的記憶,卻是始終伴隨著我們。有些東西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漸漸消失,有些東西一直都在,但是我們卻已經不是從前的我們。最主要的還是開心吧,保持一顆童心。雖然生活很難,但一定要記得小時候的大笑哦。祝大家身體 健康 ,萬事如意啦。

我是廣東陽江人,說到童年念念不忘的小吃的真的很多呢, 豬腸碌 ,䬱字榪,灰糍,酒杯印,葉貼,番薯餅,炒粉,芋頭糕,豆康糍,油糍,油麻角,炒米餅,一邊寫一邊流口水,感覺自己從小就是吃貨一枚,長輩疼我的方式就是帶我去吃好吃的,現在想起來好幸福啊!

豬腸碌(最愛)

豬腸碌我的最愛,每次趁墟的時候必吃,平時都很難買到,那時候!也是一毛錢一小條,好吃的要命,現在回家必吃的小吃!

傳統的豬腸碌是用米粉皮包著豆芽、蝦皮、炒河粉、蛋皮等再在河粉皮上撒上一些芝麻,淋一些肉香汁即可食用。上碟時可以整條吃,也可切成段,再蘸上特殊的調料,如辣醬、番茄醬,味道咸中帶香,非常美味。吃豬腸碌的時候,蘸上辣度適中的辣椒醬,保證了口感的豐富性,吃起來不會過分單調。

䬱子榪

灰糍

番薯餅

以前小學放學的時候總愛去門口阿姨擺的小攤里買上一塊,記得只需要2毛錢,味道贊爆!

炒粉

芋頭糕

葉貼

油麻角

陽江粉酥(炒米餅)

豆康糍

當一個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時,總會情不自禁地回憶曾經的過往,內心無法克制的是滿滿的回憶殺!有的人喜歡回首曾經的小學、初高中的求學生涯,亦或是大學時的美好青春時光;也有的人喜歡回憶曾經的初戀或 情感 糾結……

對於我這種從小到大看見食物就兩眼放光的吃貨來說,我的回憶里永遠是跟「吃」有關的事物,而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整個童年吃過的那些小吃。
出生在那個貧困年代且在農村的我們,童年的回憶里除了漫山遍野的野菜野果和野味,還有父母親手工製作的美味,以及街上出售的食品。

雖然那些個小吃,帶著那個特殊年代深深的、讓人心酸的烙印,卻讓我此生忘不掉!盡管,有些小吃如今我們依然可以吃到,但是心境和味道卻不同了!
柳鋼雪條 (1) 之所以記憶最深刻的是廣西柳州柳鋼雪條,是因為當時它比任何品牌的冰棒都做得好。不僅冰棒的甜度適中、甜味自然(有些牌子的冰棒居然會甜到苦),而且在相同高溫的天氣下,它要比其他牌子的冰棒耐化近一倍時間(我們小時候曾經做過無數次實驗)。
柳鋼雪條 (2)那時候的夏天,總會有賣雪條的用自行車馱著一泡沫箱,走村竄巷地吆喝。 那年代柳鋼雪條只有白色和綠豆兩種口味,白色的兩分錢一根,綠豆的三分錢一根。如同「鋼」一樣堅硬的柳鋼雪條,讓我們童年的夏天增添了一抹甜滋滋的味道。

爆米花 小時候,一聽到有人吆喝「爆米花啰!」村子的小孩就心花怒放地裝起小半布袋玉米或大米,興沖沖地扛去爆米花處排隊。當那簡陋的爆米花設備「嘭」的一聲炸響時,米花就可以吃了。不過,我特別害怕那炸響聲,每次都遠遠看著不敢近前,如今想來依然心有餘悸!
米花糖 (1) 童年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米花糖,而圖中這款「紅糖米花」是最「古老」、也是最經典的,酥香脆口,甜到發膩。但是比較容易粘牙,我們那時換牙的年齡,常常有小夥伴吃此款米花糖時把牙給黏掉了。
米花糖 (2)我們讀四五年級後就開始有了圖中的「白糖米花」,雖然它造型有方有圓非常漂亮,但它價格要貴一些,而且沒有紅糖的味道甜,所以那時它並不受我們青睞。 米花糖 (3)現在好像叫「米果」,小小一條的,價格也不貴,我們幾個小夥伴有時湊錢買一小包,裡面可以有好幾個,每人可以吃一個解饞。

米花糖 以前這種小米花生糖,只有準備過年時,才有外地人挑來村子裡或圩日時到街上賣。酥脆、甜度適中,也不粘牙,挺好吃的。
米花棒 (1) 也有叫它「金箍棒」的。好像我讀小學時就一兩分錢一根。我家的七親八戚特別多,因此過年我得的壓歲錢也不少,所以我那時幾乎隔天就買一根解饞。
米花棒 (2)米花棒的顏色好幾種,以前也搞不清楚它那些顏色是怎麼弄上去的,只是單純的認為花花綠綠的特別好看。還有一種圓形的「米花片」,薄薄的一片,好像是兩分錢可以買五片,我們那時超級喜歡它。可惜我沒有找到圖片發出來,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它?
花生糖 那時候,這種花生糖只有過年時才手工製作的,很甜但比較硬。其實我們小孩子因為換牙的原因並不喜歡它,已經上初高中的哥哥姐姐和大人們比較喜歡吃。
芝麻糖 這種用芝麻和糖漿(有時也加些花生仁)製作而成的零食,也是在冬天農閑或過年時才做的。
牛皮糖 我們那時吃這種糖特別開心,偶然得到一塊如獲至寶,然後可以吃上一整天。它特別Q彈,嚼扯很久都不會斷開,有時我們一邊用力咬住,一邊用手拉扯得老長,笑死個人去。

打紅薯窯 那時候我們天天變著花樣吃紅薯芋頭,尤其冬天放牛時,一幫小夥伴分工合作,幾個到別人採挖過的地里撿漏,幾個找柴火,幾個拿泥塊壘窯。把窯燒紅後熄火,然後把紅薯芋頭丟進窯中,再把窯砸塌、夯實密封。
約一小時後再扒開窯泥,烤熟的那些紅薯芋頭那個香啊,至今仍然讓我回味無窮!
蒸紅薯芋頭 那時紅薯芋頭既是我們的零食,又是我們的主食,上學時我們那破布書包或褲兜里總是揣著幾個。周末在家裡吃,我們就弄些壇酸水、辣椒段、醬油、蔥花、香菜做成味碟,吃芋頭時蘸一蘸,真是絕配!
糯米糍粑 (1) 過年時,幾乎家家戶戶都要用糯米舂上好幾十斤糍粑,留著過年走親訪友送禮,或年後春耕勞作時的口糧。白色的糍粑是原味,黃色的糍粑,以前我家是用黃梔子泡水後再泡糯米,糍粑又香又漂亮。
糯米糍粑 (2) 冬天烤火時,隨手放上一個鐵支架,擺上幾個糍粑烤得外酥里軟,再蘸上白糖或者蜂蜜,好吃得不要不要的! 粉利 吃的時候切條或切塊,打邊爐或跟臘肉、蒜苗一起炒又香又勁道,很好吃。
糯米軟糕 這種由糯米、糖漿、芝麻做成軟糕,軟軟糯糯的,無牙的老人或小孩特別喜歡吃。
艾粑粑 (1) 每年清明前後,家裡的大人總要去野外採摘嫩艾葉,然後焯水、切碎後跟糯米粉一起搓均勻,再一個個包上餡、放柚子葉墊底,然後上鍋蒸十多分鍾就熟了。
艾粑粑 (2)蒸熟後不能立即吃,因為艾粑粑剛剛蒸熟又燙又軟爛,還特粘牙。需晾十五分鍾後再吃,此時艾粑粑軟糯、勁道、香甜可口。
糯米粑( 又叫 大肚糍或大肚粑) 可以包各種餡料,甜的鹹的,酸菜餡、韭菜餡均可,反正喜歡什麼口味就怎麼包。
蔥油饃 用蔥花和米漿(或麵粉)、鹽調好,再用一圓形模具攤上調好的米漿,放油鍋中炸熟即可。
花生酥餅( 也叫 月亮酥餅) 用一個圓圓的鐵磨具,將調好的麵粉漿倒入其中,撒上花生米,再放油鍋中小火炸至酥脆。小時候,七天才有一圩集,父母趕圩時總會給我們帶回一兩碗米粉或是幾個蔥油饃、花生酥餅。
韭菜餅 韭菜餅做法與蔥油饃和花生酥餅做法相似,只是要用韭菜芯(韭菜花梗)切碎後再做。
脆果 (又稱 麻蛋果、油果 ) 是用糯米粉、白糖搓成小疙瘩後,放油鍋里小火炸至酥脆即可。又酥脆又香甜,冬天時,我們小孩子總喜歡揣幾把放兜里當零食吃。而我們廣西許多地方打油茶也少不了它呢!
白鴿蛋 這種又脆又甜膩的小吃,不知道我們那裡的人為何這樣稱呼它,或許是因為它的外形跟鴿子蛋大小小相似吧!
酥角 一般裡面是空心的,薄薄的一層酥皮,一咬就碎裂開來,挺好吃的!也有人喜歡裡麵包些花生芝麻餡,但是沒有空心的吃得暢快。

酥餃 一般有甜咸兩味,裡麵包花生仁芝麻之類的餡,口感香、酥、脆。不過製作過程比較費時,所以以前家裡的大人都懶得做,一般在臨過年時,就上街買幾斤酥餃備做年貨。
開口棗 (也叫 開口笑 ) 以麵粉、雞蛋、白糖以及白芝麻為原料製作,再放入油鍋中炸至香酥即成。

貓耳朵 用麵粉、白糖、紅糖、雞蛋製作而成的貓耳朵,「嘎嘣脆」的感覺是我們童年過年時最最期待的小吃。
麻通 這種主要原料由糯米、白糖、芝麻、茶油、飴糖等製作而成,因其中間空心如通草,因而得名「 麻通 」。麻通是由廣東傳到我們廣西的小吃,由於它的製作過程比較復雜而繁瑣,因此我們也只有過年才能吃到。
糯米餅 糯米餅是廣西柳州的傳統小吃,主要原料由糯米粉、白糖、芝麻、花生等經過手工製作而成。以前臨過年時,我們柳州郊區的農村每家都要做幾十斤,但是現在很少有人做了。不過,街上有專門製作這些傳統小吃的店鋪,什麼時候想吃都可以買得到 。只是買的再也沒有曾經自己家製作的那種感覺和味道了!
壇酸 (或 紅糟酸 ) 我們廣西柳州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不少壇壇罐罐,不是腌酸的就是腌制各種醬料或鹹菜。這些腌製品不僅是我們夏天送粥的小菜,更是製作菜餚時的絕好配料。
酸嘢 盡管家裡泡有無數的壇酸,但我們這些小孩子趕圩時,是必定要在街上吃一小碟「碎酸」才肯回家的。 碎酸 ,也可以說是 雜酸 。顧名思義,也就是把各種瓜果蔬菜切碎後腌制而成的酸嘢。因為街上的酸嘢會加以白糖或糖精調味,並且腌制時間短,因此味道酸酸甜甜的又十分脆口,與家裡的壇酸有天壤之別,我們那時特別上癮。
柳州酸嘢 如果你以為柳州除了螺螄粉就沒別的 美食 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在柳州人的眼裡,酸嘢跟風靡全國的 「柳州螺螄粉」 一樣,能讓吃過的人「中毒」匪淺!柳州酸嘢似乎「無所不能」腌泡,各種辣椒、瓜果、蔬菜均可腌製成色澤誘人、酸甜脆口的酸嘢。
盡管那個年代我們十分貧窮,但是柳州人「窮穿窮住但不能窮吃」生活「哲理」,讓我的童年生活豐富多彩,也使我這吃貨不愁吃喝。懷念啊,我們的童年啊!

我的童年沒有棒棒糖,也沒有薯條蝦片,我童年的零食現在的孩子都不吃了,回想起那時候的味道,現在再也找不到了。

還記得夏天的時候去摘一種像葡萄一樣的野果,我也不知道它的學名叫什麼,那時候都稱它叫「狗奶」,酸酸甜甜的特別好吃。我都是摘慢慢的一小碗,還不捨得一起都吃點。

樹上的槐樹花和榆錢,也是小時候的 美食 ,都是一把一把的往嘴裡塞,有的時候還會吃的鼻子出血,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是因為上火吧。那時候,感覺樂趣無窮。

到了春天,我們會三五成群的去采「毛毛仗」,到了冬天,我們去去地里挖「地梨」在爐子上烤著吃,想像那時候的童年,忘了所有的苦澀,記憶里已經全都是樂趣了。

說起童年的小吃,不同時代出生的人們都有自己的記憶,有的刻骨銘心!本人出生於四十年代,那時全國還未解放,農村農民還都單干,那時農村還很窮,能吃飽肚子就不錯了。在我的記憶中,最好吃的就數純玉米面的大餅子配煮熟的冒油的咸芥菜頭。那時,不吃帶菜的大餅子就是不錯的了,這是上學必帶的干糧。另外好吃的小吃如:高糧地里長的黑古密,地里刨的葦子根,春季的桑甚子,秋天的杏,桃,夏季的冰塊。最好吃的要數玉米面粥鍋底的鍋巴,用香油一伴特別好吃。再就是春季燒麥穗吃,麥穗燒完,用手搓一下吃粒,特別香。別小看這些小吃,這可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因為那個時代天是藍的,水是綠的,沒有化肥農葯,沒有添加劑,大氣沒污染,喝的是純凈水。大家發現沒有:為什麼現在活在世上八十歲左右的老人特別多?就是因為這些老人在那個年代從小身體就打下了一個好底!(個人經歷)

童年的小吃,今天也還能吃得到,但是味道和感覺卻不再是以前那樣了,就好比小時候一塊錢就能買到的快樂,現在一萬都不一定買得到。童年畫在手腕上的表,雖然不會轉動,但是卻帶走了我最美麗的時光。

說到童年小吃,我腦海里依稀回盪起了小時候經常說的那些民謠「種田得吃白米飯,種地得吃好芋頭,早早起來燒兩個,姊姊妹妹爭吼吼」。這個要用我們桂柳話來念才有味道,這裡面說的就是芋頭,童年我喜歡把芋頭放到廚房的火堆旁邊用熱灰蓋住芋頭,烤得香香的,那味道是無法忘懷的。至於為什麼說姊姊妹妹爭吼吼指的就是兄弟姐妹之間爭搶烤芋頭了,那時還沒有辣條,或者說沒有錢去買零食,烤芋頭、烤紅薯自然就成了小朋友們爭搶的對象。

另外一個就是「涼粉」,我們當地叫涼粉,實際上就是神仙豆腐,小時候和小夥伴們組隊去山上找神仙豆腐的葉子回來做涼粉,大人指導過一次我們就會做了。特別是在夏天,雖然沒有空調冰箱,但是有井水,井水也是冬暖夏涼的,做好了涼粉放一些白砂糖,用井水來「冰鎮」,那真是降溫有解暑,而且還特別解饞,天然無公害的綠色食品,它的果子也可以吃,甜甜的。現在雖然還可以做,我們那也還有,不過現在吃的感覺可比不上小時候那滿滿的幸福感了。

再說一個,玉米粑粑,這個玉米粑粑不知道有多少人吃過,我們以前自家種的玉米來粑粑,不過這個就只能是大人們做了,小孩子做不了。我們叫做「包穀粑」,就是用新鮮玉米打成漿,加白糖蘇打,用新鮮玉米葉子包起來蒸熟,這樣的玉米粑粑玉米味特別濃,而且香甜可口,小時候好不容易才讓父母幫做一次呢,而且玉米要新鮮嫩的,老了就不行了,一年吃上一兩次就不錯了。

其實對於我們農村的孩子來說,忘不掉的童年小吃就是那些農家作物製作的食品以及山上的野味野果野菜。不過還有一個我得強調,那就是「筒筒糖」,說這個名字恐怕很多人不知道,但是你看我描述和圖片就懂了。用自家的大米去給人家用機器現場加工成一根根空心圓柱狀米棒,咬起來脆脆的,放久了就不好吃了,而且很甜,很香,每次有人來做,村裡都會排隊拿米去加工。

我是一個90後,雖然現在的90後大多數已然結婚生子,馬上就要步入中年了,但是回想起小時候,童年的味道是真的很難忘記的,即便有些已經叫不出名字,但是味道依然記憶猶新,下面我就簡單的說一下90後的那些忘不掉的童年美味。

1.無花果

這個無花果可不是樹上長出來的無花果,而是一個小零食的名字,吃起來酸酸甜甜,很有食慾,感覺像是吃蘿卜絲,反正是挺好吃的,我上學的時候總會在小賣鋪花2毛錢買上一包,上課的時候偷偷吃。

2.猴丹王

小時候很喜歡看《西遊記》,以至於看到孫悟空就激動不已,拿著棍子耍上一下,在小賣鋪無意間發現了包裝外面貼著孫悟空的猴丹王,裡面的成品就像《西遊記》裡面太上老君煉成的仙丹,吃起來酸酸甜甜,那個時候5毛錢一盒,可以吃整整一個下午了。

3.乾脆面

小時候吃乾脆面並不是真的想吃,而是為了收集裡面的卡片,集全一整套可以兌換大獎,反正我是沒有集全過。

4.泡泡糖

小時候的泡泡糖,我大致記得分為兩種,一種是包裝裡面帶有粘畫,一種是那種圓球狀的泡泡糖,吃泡泡糖就是為了吹泡泡,長長和小夥伴比看誰吹的泡泡大。

5.吸管糖

吃這種糖的時候還是很費勁的,需要使勁的往嘴裡吸,實在吸不動了,就用嘴去咬斷,吃到嘴裡酸甜,那味道真的很好。

小時候的美味小吃真的很多很多,說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雖然有些美味已經消失了,但是只要一看到熟悉的包裝,那味道自然又都回來了,難怪現在有很多那種回味童年味道的小店!

廣東南雄人。家鄉的 美食 真的很多。最常見的就是酸筍。外地人會說很臭。煮菜特別美味

童年的時候太早,沒有趕上好時候,生產隊剛剛解散,地分到個人手裡不久,大傢伙都在玩命種地,做小生意的幾乎沒有。小吃都是自家產的。當然沒有現在擔心的食品安全。

剛開始吃窩頭,玉米棒子就是好吃滴。中秋的時候玉米就可以煮著吃了,一大鍋一大鍋的當飯吃。時間一長就不是美味,於是就放在灶坑裡燒,吃起來不錯,就是吃完了臉都黑了。燒著吃的還有秋後的螞蚱,從地里回來的時候,抓幾只,放在灶坑裡燒了吃。就一點點肉,不夠塞牙縫。

後來弟兄幾個合作,抓了半袋子,奶奶就用油鍋炸酥了,晾在條盤上,蘸著椒鹽吃了很長時間,差點就吃飽了。深秋時分,我們就去抓蟈蟈,這時候蟈蟈都是大肚子,炸好了撕開,一肚子小米粒一樣的籽,香噴噴,有嚼勁。剩下幾只會叫的,放到蟈蟈籠里,沒有k歌達人,聽蟈蟈唱歌也不錯。

冬天最好吃的就是炒黃豆,有甜口,有咸口,晚上能咯嘣咯嘣吃個夠。炒生了咬不動,嘎嘣一聲腮幫子疼,炒糊了苦。炒黃豆需要高超的技術,尤其是把糖裹到豆上,更要掌握火候。

我們小孩也有自己自創的小吃。

拿一根粉條,放到爐子上燒,冬天屋裡都是生爐子,那時候沒有暖氣,爐子里的火苗舔上粉條,刺啦一聲,粉條就突然膨化,粗了兩倍,一股香味沖鼻而起。美滋滋的把膨化的一頭放到嘴裡吃掉,還要哼哼唧唧的表示美好。然後接著再燒,當時還沒有燒烤,我們卻在享受燒粉條。

烤紅薯就不說了,那是傳統,大家都熟悉。我們還會把生紅薯切成片,放到房頂上晾乾,吃起來咯噔一下,看起來像厚厚的薯片。出門的時候兜里揣幾片,吃多了就屁聲不斷。

冬天還有一個真正的小吃,叫熬糖稀。胡蘿卜放到鍋里煮,一直煮,直到變得非常粘稠。具體流程記不太清楚,因為我只是負責燒火。最後呢,就准備好秫秸棒,兩根一挑,粘稠的糖稀就可以吃了。

吃之前,還有一道工序,就是不停的攪,越攪越黏,糖稀開始變得透明。當然,你也可以讓它幻化成各種造型。最後不免口水四溢,吃掉糖稀。因為難得,總是舔一口,攪半天。捨不得吃掉,不停的玩,最好是在別的小孩面前表演。

⑽ 自熱米飯好吃不

自熱米飯好吃嗎?
只能說出門在外還可以,畢竟比泡麵好吃多了。
自熱米飯雖然比泡麵好吃,但是自熱米飯的價格比泡麵貴很多,一份自熱米飯15元錢左右,而且份量少,飯量大的人根本吃不飽,另外味道和現炒的菜就著米飯吃差很多。方便麵一桶4塊錢,而且泡麵湯還可以就著其它干糧吃。自熱米飯的性價比相對來說很不高。
另外自熱米飯的操作相對泡麵而言復雜了些,泡麵只需擠開調料包倒上開水就OK了,自熱米飯冬天熱的慢,而泡麵不管天氣冷熱,基本上都是三四分鍾泡好,而且有熱湯的飯菜吃起來更滋潤。
自熱米飯做的口感不咋樣,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行軍糧,只不過民間對行軍糧很好奇,而且這種技術又不是什麼尖端技術,所以就軍轉民面向市場,要知道軍隊在條件允許下都是吃現做現吃的,每個連配備一個做飯的小餐車掛在運兵車後面拖著走很方便。行軍糧都是在後勤補給跟不上的情況下應急的,這種自熱口糧首先就是要保證熱量然後是保存時間,至於口感味道還真不是首要的。
另外市面上賣的自熱米飯分量也不多,菜的分量更少,自熱口糧中也就自熱炒飯還行。超市裡賣的自熱米飯價格不便宜,口感味道客氣的說都很一般,而且份量也不多。有這個錢還不如在火車上吃盒飯呢。所以目前市場上見得到的自熱米飯不被消費者認同也是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