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特色小吃 » 什麼時候做醬最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什麼時候做醬最好吃

發布時間: 2022-10-17 11:32:35

Ⅰ 陽歷11月怎麼做大醬更好吃

你說的完全正確,你可以直接使用一些黃豆或者綠豆進行浸泡,浸泡之後將它加一些鹽腌制一下就可以了,這種醬製作出來的時候特別的可口。

Ⅱ 東北大醬怎麼做最好吃,

東北大醬
四月二十八,廟會的最後一天,東北城鎮鄉村家家戶戶的主婦幾乎都忙著製作一種家制的大醬,名曰「下醬」。選擇這一天,不僅是藉助那個「八」字的諧音「發」,但不取其俗氣且帶有銅臭味兒的那個「發」,好讓那些擱到了時候的醬塊兒順利「發酵」,更主要的還是節氣使然——端午左右,雨季之前,東北最美好的季節來到了,穩中有升的溫度才能保證大醬里的毛黴菌正常而快速地發酵。
相傳,下醬的傳統起源於滿族人。就像火鍋的吃法一樣流傳下來,經久不衰。至今,滿族人依然下正宗的「盤醬」,即在煮醬豆之前先將黃豆炒熟,其餘做法與普通大醬沒有太大出入。由於東北地區的氣溫常年較低,不利於細菌繁殖,因而人們有生吃蔬菜的習慣,用茄子、芹菜、亦或海帶蘸醬均不足為奇。各家的餐桌上更是少不了一大盤應時應季的「蘸醬菜」。那些青菜鮮拂誘人,青翠欲滴,用它蘸上青花小碟中金黃濃香的大醬,既開胃又可口,能吃下一碗飯的,至少還得再來一碗。
東北人嗜醬如命。從前生活水平不高,青菜小蔥蘸醬權當主菜。而今一日三餐即使七碟八碗俱齊,煎炒烹炸少得,甚至東北的大燉菜少得,卻少不了一碟咸香適口的大醬。
我的父母都是南方人,但他們已經在東北生活了四十幾年,早已入鄉隨俗,惟獨下醬這一點例外。或許是家中沒有老輩人傳承,或許是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使然,我們家基本不吃生的蔬菜,並且從來不下醬。我記得母親曾經試著下過一回,那也僅僅是一次嘗試,很不成功。那看似簡單的下醬過程,實在是有很多技巧和秘訣可言。那裡面既有代代相傳的因素,又有自我理解與適當發揮的因素,同樣是炒豆、煮豆、絞豆、做醬塊兒、封醬塊兒,直到四月二十八那天的正式下醬,這一系列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溫度、濕度、力度的掌握,井水與自來水的選用,碘鹽與不加碘鹽的區別,鹽和水的比例等等,都要把握得恰倒好處,處理得一絲不苟。待到上述一系列工作逐一完成,頭一兩個月里,還得需要一位有耐心的專人,每天至少一次坐在醬缸旁「打爬」、「撇沫兒」,這個任務同樣艱巨,不可忽視。至於雨天給醬缸蓋蓋兒,晴天撤蓋兒,就不屬於有難度的技術類活兒計了。
在北方,菜園門口、庭院南邊的朝陽地帶,以及樓房的陽台內,都常年放置一口大小不一的醬缸。三久天也不必挪動,醬缸當然不會上凍。而衡量這家主婦合格與否的重要標准,就是品嘗她「親手」下的大醬、腌的鹹菜和做的斗包兒。尤其是品嘗她家發透了的生醬的味道。民間有種說法:大戶人家的醬一定好吃。更為准確地講,是家中人口多,環境相對窩囊,不太干凈利落的主婦下的大醬更香一些。聽起來似乎有悖常理,但很多事起初就是這么奇妙,待到後來就變得順理成章了。雖然我們家不下醬,卻總斷不了大醬可供調味兒。鄰里們每每總在自家的大醬剛剛發好的時候,就誠心誠意地邀我們去刀醬,又很合適宜地誇耀自己家的大醬如何地好吃,那口氣和神情,並不亞於誇獎自己家的孩子。而我和弟弟常常是在拿著空碗出門前先商量妥去哪家,因為討醬吃也有學問:一定要把每個邀我們去刀醬的人家都走遍,並且還得有規律地輪上幾遍,不論那家的大醬味道怎樣,吃多吃少倒在其次。這樣,每家都會認為自己家的大醬不錯。看看,去收不是自己種的莊稼,雖然事先省了力氣,卻得大大動些腦筋才行。
都知道山東人引以為榮、與之豪爽之氣一脈相承的「煎餅卷大蔥大醬(此醬定然與東北大醬有區別)。在東北,就因地而易,換成了「大楂子」就大蔥蘸大醬了。與玉米面相比,玉米楂更能體現東北人的粗線條,更能顯示其粗獷的個性。一大鍋挾著雲豆香氣的大楂子,上面浮著魚泡般的咸鴨蛋,在配上飯桌上一大堆翠綠可人的時鮮青菜,最不能少的,是那盤剛剛出勺、香氣四溢的雞蛋醬。這樣的場面你是不是邁不開步了?當然,好客的主人更會熱情邀你入坐。無須什麼山珍海味,甚至沒有炒菜,你卻覺得這樣的吃法很新穎很對路,與東北的環境和人文很相配很和爐。有些像阿成先生說的殺豬菜的吃法——很開牙很土匪的那種。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個陰雨天的黃昏,老師派我去班上那對孿生姐妹家通知一件要緊的事。我費了很大週摺才輾轉找到她們家。正趕上她倆在吃晚飯——大楂子拌大醬,連棵青菜也沒有。可是,她倆竟然吃得那麼起勁兒,一碗接一碗,本來我就分不太清楚她倆誰是誰,這下搞得我更是看花了眼,居然忘了剛在家裡吃過晚飯,不自覺地隨著她倆面前那個越來越空的醬盤子變得飢腸起來。回家後馬上說給父母聽,還要去鄰家討一碗大醬回來試試,看自己像她倆那樣只拿大醬當菜,能吃下幾碗大楂子。母親笑我是吃多了炒菜,起膩了,就像幾歲時拿蛋糕跟別的孩子換大餅子一樣可笑。父親則很形象地學著地道的東北人家的做菜程序:先去菜園里摘菜,洗凈後再刀上一小碟大醬,根本不見動大勺就喊開飯。他們的話我定然沒聽進去多少,不然,至今回想起那個黃昏的情景,依然如同印在腦際那般深刻。
別看我家不下醬,可是我確實很喜歡吃大醬,特別是我親手做的用瘦肉和紅辣椒炸出來的熟醬。在外面上學時,每次離家,都要帶走滿滿一大罐子,那也吃不到放假。因為在食堂吃飯,同學們你一勺、他一勺地「幫忙」,進度就快得驚人。到了三十多歲去京城學習,還少不了帶上一瓶自製的辣醬。一到飯時,必得將它擺上餐桌,就著食堂不甚可口的菜下飯。有幾個男生吃得多了,便有些不好意思,問這醬的名字,打算照著買。當他們得知這是我自己做的時,還以為我騙他們呢!我還因此結交了不少文友。印象最深的要數那位初次見面就很大方地吃我辣醬的武漢學姐。那次晚飯,我倆都去晚了,恰巧坐同一張餐桌。她贊不絕口地吃下三小勺後,給了個很中肯的評價:這樣的醬吃著太香,很容易上癮。正是這罐極其普通的辣醬,奠定了我與她日益深厚的友誼。
東北大醬是相當當的調味品。用它可以做醬茄子、醬豆角,還可以炒菜乃至蘸餃子。所以,由東北遷到南方工作和生活的人,回到故鄉時,最喜歡吃自己家剛從醬缸里舀出來的大醬——那久違的、原汁原味兒醬香,讓超市裡林林種種的老乾媽、阿香婆們相形見絀。遊子們帶走的東西里,當然少不了大醬。更有甚者,坐飛機都不怕超重,用便於攜帶的塑料桶十斤二十金地滿滿裝上,翱翔於藍天。由此可見他們對大醬的獨鍾之情。
每逢飯時,隨意穿行於東北的尋常街巷,炸醬的香味兒不時飄來,縷縷不絕。在日益崇尚返樸歸真的今天,蘸醬菜越來越博得人們的青睞。我在此引用幾年未回國的同學的哥哥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家鄉的變化可真大,人的變化也很大,沒變的就只是媽媽下的大醬了。

Ⅲ 做麥醬的時候什麼時候做好呢

夏天曬醬的黃金時間釀造的麥醬最好,但在平均溫度15度左右的室內,也釀造出了好味道的麥醬。

准備材料:麥子、辣椒、生薑、酒麴、食鹽、蒜。

1,首先我們把小麥洗凈後,放入冷水容器里浸泡稍脹發1小時。

2,蒸鍋入適量水,放上蒸格,蒸格內鋪上干凈的棉紗布,再將浸泡瀝水後的小麥倒入蒸格內,蓋上鍋蓋,大火燒開上大汽後,大火蒸制15分鍾。

3,然後把蒸好的麥子倒到容器中,自然的放涼,如下圖所示。

4,在容器內鋪平, 蓋上蓋子,然後中間擱上幾根筷子,從利通風發酵。

5,五天後發酵完成(小麥長出密密長長的白色菌毛,家中自製有少許雜色屬正常現象)。

6,然後把發酵好的麥子平鋪好,放在太陽下曬至全乾,如下圖所示。

7,然後用食品加工機,將熟干小麥攪打成粗中有細的顆粒,如下圖所示。

8,大紅辣椒洗凈瀝水,去蒂晾乾水分後,用刀切成碎;也可用食品加工機攪打成未。菜壇洗凈,晾乾水分。注:大紅辣椒汁用於濕潤干熟小麥粗細粉。

9,將小麥粗細粉倒入稍大容器內,加入大紅辣椒碎,加上食鹽後拌勻。

10,加入大蒜碎、干紅辣椒粉、生薑碎充分攪拌,攪拌均勻,如下圖所示。

11,用勺舀入菜壇內,滿度離壇口5厘米即可,以免發酵後溢出,蓋上外蓋,註上壇沿冷水即成。密封發酵,置陰涼處保存1個月後即可食用。

Ⅳ 幾月份做黃豆醬最佳

七月中勻做黃豆醬最佳,最合適,這個時候最熱了,發的黃豆特別好,我們家每看在這個時候做,做出來的黃豆醬特別好吃,又軟又香甜。

Ⅳ 西瓜醬是什麼時候做,也就是幾月份做最好。請做過的朋友指點

1、西瓜醬最適合的製作時間是每年七月中下旬,這個時候西瓜大量上市,是最適合製作西瓜醬的。

2、材料:黃豆20斤,西瓜40~60斤,生薑5斤,鹽5斤,其他佐料適量即可。

3、先將黃豆挑選洗干凈後,放入鍋中煮至八分熟,將煮後的黃豆放在竹簾或者涼席上,然後用紗布蓋住,放在溫暖弱光的條件下自然發酵,大概7至10天後,豆子上長出1至2厘米的白色菌絲,然後觀察豆子上是不是均勻的長出黃色的霉醭,然後搓掉外層黃色的東西。

4、再將西瓜去皮切碎,切好姜絲,將鍋中煮開鹽水,加入姜絲和黃豆在燒開,冷卻後加處理好的西瓜,然後將這些放入干凈的缸中發酵,要保證不要沾上油和生水,然後缸口裹上紗布,要保證透氣,每天用木勺上下攪拌,一個月後醬香濃郁即可食用。後續如果想加入八角,桂皮也是可以加入的。

5、這種方法製作的醬周期短,過程簡單,並且味道獨特。悶黃豆的時候不必在密閉的環境中,夏天只要在室溫自然條件下就可以了。

Ⅵ 西瓜醬是什麼時候做,也就是幾月份做最好。請做過的朋友指點

西瓜醬最適合的製作時間是每年七月中下旬,這個時候西瓜大量上市,是最適合製作西瓜醬的。

Ⅶ 幾月份做醬塊子

一般二月份做醬塊子。

時間上基本是2月烀醬,然後等待自然發酵,4月初八、十八或者二十八開始下醬,整個5月都是打發的過程,通常下醬一個月以後,發酵好了就可以吃了。兩個農歷4月,是第1個4月下醬還是第2個4月下醬,要看溫度,溫度適宜可以考慮前4月,東北的溫度時冷時熱,氣候不穩定,可以考慮後4月下醬。

還要看存放的位置,存放的位置白天陽光充足,可以選擇初八下醬,容易發酵,如果不能保證陽光充足,略晚一點氣溫上升後再下醬,最晚不能晚於4月二十八,沒有五月下醬的,五月下醬溫度日漸升高,容易發酵過度。

小貼士:

1、最好選擇新鮮的黃豆做出來的大醬才香,陳黃豆不容易發酵,而且做出來的大醬味道也不及新黃豆好。

2、烀醬的時間最少要24小時以上,這個過程是反復的煮,目的是讓黃豆越煮越紅,做出來的大醬的顏色才漂亮。東北的黃豆醬很有名,顏色黃里透紅,醬香濃郁,色正味濃,炸個雞蛋醬,來上一盤蘸醬菜。用來燉菜比調味料要好吃,而且沒有任何添加劑,吃得健康。

Ⅷ 做醬什麼時間做的好吃

材料;黃豆、鹽、水。 將大豆黃豆精選,剔除壞的、變質的豆粒和其它雜質,清水洗凈,放進鍋里加水煮熟,待湯焅凈,切不可焦糊,豆粒用手一捻極酥爛,熄火燜至次日上午,豆燜成呈紅色。然後用攪肉機絞成均勻豆泥。醬泥干濕適宜,過干則難以團聚成坯,影響正常發酵;水分過多則醬坯過軟難以成形,坯芯易傷熱、生蟲、臭敗。醬坯大小一般以三斤干豆原料為宜,約為30公分長的橫截面積20平方公分柱體,易於發酵酶變。於室內陰涼通風處晾至醬坯外干(約三、五日),然後在醬坯外裹以一層牛皮紙(防止蠅蟲腐蝕、灰塵玷污等),放在陰涼的地方通風處,坯件間距約一寸,醬坯多時可以分層摞起,但以細木條隔開,約一周時間將醬坯調換位置繼續貯放如前。發到一定的程度,裡面都長白毛了才好。待之農歷四月十八或二十八開始下醬。去掉外包裝紙後將醬坯入清水中仔細清洗,刷去外皮一切不潔物;然後將醬坯切成盡可能細小的碎塊,放入缸中。缸要安置在窗前陽光充分照射之處,為避免地氣過於陰涼,一般要將醬缸安置於磚石之上。隨即將大粒海鹽按二斤豆料、一斤鹽的比例用清凈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澱,注入缸中,水與碎醬坯大約是二比一的比例。然後用潔凈白布蒙住缸口。三天以後開始打耙。每天用醬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訂了一塊板)打耙,大約堅持打耙一個月時間,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每次二百下左右,把沫子盛出來丟掉,直到將發勁兒(醬液表面生出的沫狀物)徹底打除為止,每天打耙醬會變的很細,等醬發了就可以吃了。此間,要特別注意避免「捂了醬頭」——醬液發酵過勁兒而產生異味。為了通風防雨,缸口上要罩上一頂「醬缸帽子」。農村醬帽的傳統製法是就地取材用秫秸或葦子秸編成大草帽形狀,既透氣又防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