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攻略 » 嘉定娄塘好吃的地方
扩展阅读
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薯仔不炒丝怎么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嘉定娄塘好吃的地方

发布时间: 2022-06-02 04:47:38

1. 嘉定安亭哪里有比较好吃的饭店啊

安亭吃的当然是 安亭镇上的新源路吃的一条街了。太多的饭店了,口味也多的很。自己到那可以好好选选。

2. 嘉定古镇、小吃

古镇:1。南翔 那里有古漪园 玩点:吃小笼包 兜镇上 公交:沪唐线 北嘉线到南翔下即可 2。马陆:我故乡。。目前只有葡萄园可以值得去 看看果园 不过目前还没熟 再等等吧 其他的么要么去宏基广场兜兜 不过没什么的 3。安亭:汽车城,工业为主,不过安亭小吃很多 有美食街 交通:嘉亭线等 到了打个的即可 4。嘉定:清河路为主吧 真的没什么 5。其他的都比较远也没什么可去的 必去的小吃:南翔小笼包 安亭美食街 个人建议:我们这毕竟是郊区 能玩得不多 所以放松心情为主吧 呵呵 手打得累死了 祝你玩好

3. 娄塘古镇怎么样

一个还算原汁原味的江南老镇,在上海已经不太看得见了。娄塘作为嘉定县的第五个建制镇(七十年代是嘉定、安亭、南翔、真如4个建制镇)我到是一直有所耳闻。九十年代初在嘉定工作时,有很多朋友是娄塘人,一起谈到江南古镇文化时(那时的嘉定镇的韵味也很浓、如西大街、州桥一带)也就经常会提到娄塘镇,可惜的是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去成。近几年来,看了不少新开发建设的所谓古镇,个个雷同,大所失望。这才激起要去娄塘的的欲望,从上海市区过去的话乘沪唐专线到娄塘下车即可。现在由于娄塘撤消了镇的建制,这里的时空就好象凝固了一般,就像回到了七、八市年代的江南小镇,也没有商业的喧哗,生活在一种安逸之中。所谓的“教化嘉定,食娄塘”到是没有发现,这里的饭店餐馆、酒肆茶楼也找太不到。“娄塘街,条条歪,七曲八弯十七八个天井堂”也已经打了折扣。一句话,要去尽快!

4. 上海嘉定安亭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嘉定有汇龙潭,秋霞圃,南翔有古漪园,现在时间不对,8~9月份可以去马陆农家摘葡萄,巨峰葡萄有名的。安亭有赛车场,据说可以跑跑卡丁车,具体需要再问一下。

5. 上海哪个古镇最值得去,哪些比较推荐

上海有六大古镇:朱家角古镇、七宝古镇、枫泾古镇、新场古镇、金泽古镇、泗泾古镇。推荐枫泾古镇、新场古镇。

一、朱家角古镇

六、泗泾古镇

泗泾古镇,位于上海松江区。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素有“百年上海,千年泗泾”之说。

6. 上海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哪地方特色小吃推荐一下

在此列一下个人认为上海值得一去的9家小吃店

1.万寿斋——理想海派小吃店--三鲜大馄饨

也许你会觉得这家店不是很好找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小店不干净,还人挤人的

也许你会觉坐在门口的老阿姨不讲卫生

用刚刚收过钱的手在抹布上抹两把就继续包那些看起来白白胖胖的大馄饨

但是这里的三鲜大馄饨不会让你失望,肯定是上海最好的三鲜大馄饨了

大大的个头,饱满的身材,丰富的馅料,本帮的味道,实惠的价格

走进处在山阴路的老式上海民居小洋房夹缝之中,处在法国梧桐的树荫之下的传统小店

给穿着白褂子带着老花镜的老阿姨3.5元钱,

来一碗三鲜大馄饨,QQ的甜甜的香香的饱饱的。。。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上海的小吃店。。。(也许,旁边还坐着对穿中山装、旗袍的老夫妻?^_^)

地址:虹口区山阴路123号(四达路吉祥路间)人均¥10。

2.兰桂坊——上海滩面之王者--黄鱼煨面,雪菜黄鱼羹,炸猪排,桂花酒酿圆子

这个兰桂坊和那个香港的兰桂坊可是两码事情

这里说得是一家本帮面菜馆,是在虹桥,这个上海美食密度最高的地方

这里的面,是上海第一的,当然,价格,也是不菲的

招牌黄鱼煨面,劲道的面,鲜美香嫩的去骨黄鱼,贝壳类熬出来的海鲜汤,赞。

炸猪排,事先浸过酱汁,嗜甜的人一定喜欢,沾点辣酱油煞是美味

雪菜黄鱼羹,真的可以这么形容,鲜的眉毛掉下来

桂花酒酿圆子,黑糯米+“黑洋沙”+桂花糖,香气四溢,甜中带点咸

作为爱面之人不可不去的一家店

另外,别拿阿娘来比较,那纯粹是两码事

地址:长宁区娄山关路417号(近仙霞路口)人均¥50

3.绿波廊——上海正统点心--桂花拉糕,眉毛酥

这里说的绿波廊指的是九曲桥边上的老店

¥50一人的下午茶点心套餐,可谓是上海的小吃大全

桂花拉糕上海第一,清香可口

眉毛酥这个在其他地方几乎绝迹的东东这里也有,好吃的很

还有其他数种上海特色的小吃,如小笼等也是不错

在这里,也许味道算不上顶级,但是这种城隍庙的纯粹老上海感觉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三五知己,在这里品品茶,吃吃本帮小点心,聊聊天,很是写意

但是,作为国营店,服务么,自然还是有待改进。。。

地址:黄浦区豫园路125号(城隍庙九曲桥),人均¥50。

4.美新点心店——汤团上海第一--鲜肉汤团

上海最好的汤团在哪里?不是那个在豫园里面名气响响的宁波汤团店

而是在陕西路上的美新点心店呵呵

这里的汤团,皮薄、糯,看上去几乎有晶莹剔透的感觉

鲜肉的馅料尤其出色,肉紧,汤鲜,感觉还带微量酱油,怎一个美字了得~

黑洋沙的口感细腻,甜而不腻,也是好东东

搞笑的是这家店还有些派头,中午有休息时间的说,到底是国营老字号啊

地址:静安区陕西北路105号(威海路口),人均¥10

5.阿娘面馆(泰和饮食店) ——上海最火的面馆--黄鱼面+雪菜,蟹粉面

说到店家的派头,就不得不提上海最火最火的面馆--阿娘面馆

这家小店,当年是只有马路东面的6、7平米的小店面

后来发达了在马路对面也开辟了一块20个平米不到的战场

说它有派头原因有二

第一,一年之中有寒暑假,三伏天和过年期间休息各一个月

一天之中有营业时间段,早6-9,中午11-14。

(不过听说现在由于生意太好,放假以及营业时间有所调整)

第二,吃碗面要拿号码,一般来说,吃饭高峰时间需要等40个左右的号

那差不多要等至少是50碗面,一般是40分钟左右呵呵

我想全上海找不出第二家这样的了,不过也许正是上海人的“钆闹猛”的习惯所致吧呵呵

不过实话实说,这家店的面的确是值得称道的,标准的苏式白芯面,劲道

浇头中的黄鱼+雪菜可谓绝配,鲜美无比,秋季的蟹粉面也很赞

但是,汤,说到这个汤,我,觉得是味精很多的,虽然那位号称慈眉善目,但是,在我看来却是人精的阿娘口口声声说自己的汤从来不放味精。。。我个人其实是不喜欢这家店的,却还不得不把这家给写进来, 说实话,如果你是作为一个上海的年轻的爱吃之人,而且有点点那么的小资、小情调,这家店是应该作为小吃店的典型来观摩学习实践探讨的,绝对是上海小吃扫盲班必修课程之一,绝非吹捧,阿娘面馆的地位的确如此,阿娘面馆文化?阿娘面馆现象?虽然我也不喜欢去排个半小时和5、6个人挤一个小桌子去吃这碗面呵呵,

地址:卢湾区思南路19号(近淮海路),人均¥15

6.佳家汤包——上海最龌龃却最拥挤的小吃店——虾肉汤包

前面说到阿娘面馆排队领号码,这里再说说佳家汤包排队领扑克牌~呵呵,我没有打错,是领扑克牌,不知道是不是佳家的老板娘有打牌的嗜好,竟然想出这个排队的方法。按照花色黑桃红桃草花方块A-K的次序来排队,如果你拿的是方块2,现在正好排到红桃Q,那说明你还要等15个人次的才能吃上~有创意吧呵呵~不过也说明了排队的人实在是多啊。。。

说说味道,这里的汤包最大特点是皮薄汤多,馅紧味鲜,味道最赞的是虾肉汤包,猪肉的鲜美、虾仁的海味这种配合的确恰到妙处,不过这里的环境实在是上海小吃店中比较差的,5、6个平米的小店面,脏兮兮的桌子,脏兮兮的地面,经常可以看见有只猫串来串去,小强偶尔也出来探个脑袋。。。

地址:黄浦区河南南路638号(文庙路口) ,人均¥15

7.北万新--上海的包子--肉包

在我看来,生煎也好,小笼也罢,还比如包子,不单单是看馅料,现在馅料的口味往往差别不是很大,其实皮和底是很重要的,而且好坏明显,而且,打个比方,一般家或者单位附近总有一些小店,做的包子味道其实也不错,馅料好吃,但是如果和北万兴的一比,从外表你会觉得平时吃的皮怎么那么黄啊,吃口也是天差地别,一个有点粘牙,一个入口松软,这里的包子可以用“嫩”来形容,白白小小的,馅料是不加酱油的肉,味道鲜美精致,典型的上海包子。

地址:卢湾区淮海中路462号,人均¥5

8.章氏餐馆--锅贴上海第一--锅贴,鸡蛋排骨

章如花是小绍兴创始人之一,是小绍兴章润牛的妹妹 。以前也是一起开小绍兴白斩鸡的,不过不知道为何自己又开了个章氏,而且就在小绍兴隔壁,一边卖鸡一边卖小吃点心,环境类似于振鼎鸡,白斩鸡味道好,5元起卖,虽然吃口略逊小绍兴但是比起振鼎鸡是好上不少,锅贴值得品尝,2.2元4只,是我吃到最好的了。馅料新鲜,汤汁足,而且不粘牙,皮脆是我吃到的上海最佳锅贴。鸡蛋排骨就是炸猪排也要推荐下,和兰桂坊的有得一拼啊,而且还很厚,嫩嫩的非常好吃,综合来说,是个有钱途的连锁店,可惜4家分店都在虹口,影响不是很大。

地址:虹口区凉城路457号,人均:¥15

7. 娄塘镇的娄塘镇人文

上海市嘉定区的娄塘古镇水系发达,除了横沥河和娄塘河两条主河道分别南北与东西方向穿镇而过外,还有四通八达的河道。如东西方向有漕河泾、芥菜泾、田泾、顾泾河、黄姑塘、吉泾塘、大治河等7条重要河道;南北方向有项泾河、双塘河、野泥泾、斜泾、孙浜等5条重要河道;以及许多天然小河流和人工挖掘的小河道,使娄塘古镇的水系纵横交叉,密如蛛网。而主河道又与长江、浏河出海口相通,一天中有两次潮汐,加上发达的水上运输,对娄塘民用水构成了威胁。因此,民间普遍采用挖井引水的方法,创造了冬暖夏凉的“过滤水”来饮用。这正是数百年前生活在娄塘的人的聪明过人之处,于是娄塘古镇的井就有了它的故事。
一 、大井塘的古井
娄塘古镇有近20条街,只有在瞿家弄北端与小北街(今改称大北街)和官街(今改称西大街)的交汇处有一口古井。该井建于明末清初,即17世纪40-50年代。井的直径约70公分,四周用青砖砌成,深达数米,在井的上方有整块麻石凿成的井圈,井圈底座呈正方形,离四边一定距离、以正方形中心点为圆心由大逐渐收缩呈馒头状,高约60公分,中间开有一个能放下水桶的井口,这样的井圈,为处于人流如梭的集市最繁华之地的来往行人和小孩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数百年来从未发生过有人跌落井中的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口古井的水,清澈如镜,深不可测,口感良好。虽然水位时有高低涨落,但从未断过水源。因此,古井都以大井塘称之,形容它的量之大、水之清、味之纯、形之美、饮之喜。数百年来这口古井已成了娄塘古镇的公用水源,除了“品泉楼”常年作为泡茶的饮用水以外,还任由附近居民取水使用,还供附近商店和集市时来往行人饮水之用等。这口古井长年累月地为娄塘镇的居民和来往赶集的人默默地服务,虽然现在它已经不存在了,但娄塘古镇的人们始终怀着深深的感情将它牢记在心中。
以大井塘为名的古井,是娄塘古镇街上唯一的一口井。当它与“娄塘街,条条歪”,以及街道条条相似又相通的街道特色融合在一起之时,却产生了奇妙的效应。据说初来乍到的游人都说娄塘镇的街上有好多井,共有18口之多!这些就构成了大井塘古井的故事。
二 、民宅的井
娄塘古镇上的民宅,由于前辈们注重饮用水的传统,形成了挖井是建房造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传统性特点,由此也构成了广泛地分布于全镇各个民宅的井系。以我在娄塘镇上的老家而言,就有3口井之多。其中一口井是在娄塘建镇时期的老房子内,该井离大井塘的古井约50米,井的直径比古井小,井圈则是用整块大理石凿成的,呈六角形,专供我们陈家欣甫、璋甫、英甫、锦甫等四房共用。该井建造的年代与大井塘古井差不多,距今也有600多年历史,可算是民宅的古井了!它经过数百年无数次的使用,井圈与吊绳之间经过长年累月的摩擦,井口已经磨得极其光滑,而且还勒出了许多凹槽,这就是民宅古井的历史见证。其他两口则分布于宣家后门(今劳动街)新房子的前厅天井和书房的小天井里。前者除了我家自用外,还无代价地供家庭无井的邻居使用。这几乎是娄塘古镇有井户与无井户之间的惯例,是邻里间互相帮助的传统美德的承传,使民宅的井文化在长期培育中得到升华。后者因所处位置比较隐蔽,是一口不经常使用的备用井。我家主要用于夏天冰西瓜,只要将西瓜放入网线袋内,用一根绳子扎牢,并使绳子延伸到井外,让西瓜浮于井面,放置半天拉上来即可吃到冰冷适度的西瓜了。正因为这口井不经常使用,井壁四周长出青苔,乃至蜗牛沿壁爬行等,正应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自然规律,此井的水出现不纯,每年需要在黄霉天前后在井中放入石灰,以清洁井水。又如住在小北街的唐梅仁(我外公)家,也有3口井;住在张家浜的潘家大户,有四口井;住在篾作弄的张田华(是农户)家,有1口井,等等。本人虽然不可能列出全镇民宅古井的数量,但估计一定会达到3位数。当今的有关部门可以对此做一番调查,以利于发扬传统的井文化。现在娄塘镇新盖的房屋已经用上了自来水,对古民宅的井更加需要加强保护,才能将古镇的井文化发扬光大。
三、 井文化的开发
井文化的开发,一方面,要在古字上做文章,如将民宅古井的建造年代给以铭记等。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吊水列为旅游内容之一。在这里,我先说说我小时候学吊水的故事。
我在8岁以前,家长怕我用吊桶吊水,水没吊上来,人反被水拉下井去,危险性太大而不允许。到了9岁,我帮着继祖母提水,才有了学习吊水的机会。见我继祖母吊水,只要将水桶放下井去,手上左右晃两下,向下一沉,一桶水就满了,左右手再交替拉着吊绳往上提,满满的一桶水就吊上来了。我也学着继祖母的方法,放下井去的吊水桶在手上晃来晃去不知多少回,水桶里就是进不了多少水,弄了好长时间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正是“看人挑担不吃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才知道吊水要掌握晃、沉、拉的角度、时间和力量的配合,掌握不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打上半桶水。我想:如果让来娄塘的旅游者在古井尝试一下吊水的乐趣,并用自己吊上来的井水洗上一把脸,漱一次口,体会一下冬暖夏凉井水特有的风味,使大家在快乐中接受古镇的井文化,何乐而不为呐!
娄塘古镇是上海嘉定北部地区的一个中心城镇,已经有600多年建镇历史。在当地流传着 “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教化嘉定,食娄塘,武举出在徐家行”的民谣,由此可知,娄塘古镇是以“食”闻名。
我自小生于娄塘,并在娄塘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今天来回顾“食娄塘”,其现实意义在于发掘它在“食”方面的文化内涵。从历史角度来看,“食娄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是:
一、社会性“食娄塘”
所谓社会性“食娄塘”,是指当时流行于娄塘古镇的社会饮食文化。在20世纪40年代的娄塘古镇流行的是孵茶馆及其相辅相成的茶文化,进酒店喝酒及其形成互补的酒文化,每日一集及其形成的相应集市商业文化等,其中当时流行的各类特色小吃,更为四面八方赶集来的新老客户增添了新的吸引力,从而构成了娄塘古镇社会性的饮食文化。前三者本人已在《娄塘古镇的集市文化》一文中作过阐述,在此仅补充一点娄塘古镇当时的一些特色小吃。
如开在宣街后门(现为劳动街26号对门)的糕饼店,以右边为作坊,当场在操作台上制作各式糕点,其中尤以杏仁酥的杏仁味香且浓,甜度适中,入口即化而广受欢迎。而小北街的蒋福泰、双福兴等糕饼店则都是前店后作坊,花色品种众多,我们小时候特别喜欢吃他们店制作的寸金糖(以白糖、金桔末为内芯,中层为饴糖,外裹芝麻,约一寸长的芝麻糖),制作工艺高明,成品真是又甜、又香、又脆、又不沾牙,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消闲食品。还有许多特色食品,如“鸡蛋糕”,它是放在一只由7个约6厘米直径的小圆形组合而成的铁模子里做的,原料除了经过发酵的、加入少量鸡蛋的面粉以外,还有白糖拌过的生猪油、红绿丝、赤豆细沙、西瓜子仁等,现做现卖。店主先在7个小圆模子中抹上一点油,然而轮流加入一层鸡蛋面粉,制于炭炉上烘,面粉略干时,再在上面加上豆沙、猪油,之后上面复上一层鸡蛋面粉,最后洒上白糖拌的红绿丝和西瓜子仁,用一块同样大小的铁板盖住,在炭炉上翻一个身,继续在炉子上烘,等到其中的面粉香气四溢,即再翻转到原位,打开铁盖,7只色彩鲜艳、视觉丰富、香气扑鼻的“鸡蛋糕”一只一只地用铁针挑出来,就出售给等候的顾客了。完成一炉约要10分钟,用两套模子轮流操作,要吃这样一只“鸡蛋糕”,排队等待5-6分钟才可以享到口福。其他如“油炸桧”,也与众不同,其独到之处是色泽金黄,长约30厘米,粗约5厘米,立起不弯,香脆爽口。如将油条折断成三四节,从木桶中取出蒸熟的糯米摊到湿布上,撒上少许白糖,再将折断的油条放在糯米上用力合拢包裹成团,就叫糍饭团,如再要上一碗豆腐花,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还有沿街叫卖的油煎臭豆腐、绉纱鲜肉小馄饨、熏“癞头”(即熏癞哈蟆)等的货郎担。正是举不胜举。虽然那是50多年前的事了,说明当时娄塘古镇社会性饮食文化的盛行。
二、家庭性“食娄塘”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因此,家庭性的“食娄塘”必然是构成社会性“食娄塘”的基础。在20世纪40年代的娄塘,虽然社会性饮食十分发达,但动辄上馆子办酒请客的却并不多。这个怪现象的产生,乃是古镇有着深厚的注重家庭饮食文化的牢固基础。无论是殷实富裕家庭还是一般家庭,在过年过节都由当家主妇操办酒席。一是图个团圆吉利;二是能够节约开支;三是注重家庭饮食的文化传统。如唐荣兴南北货店过年请客或正月初五开门做生意请财神酒,从我记事起就由当家大媳妇曹怀珍操办,一个大家庭人员再加上近亲、店里的伙计等动辄就是五六桌,无论是“六六顺”——六拚盆、六热炒、六大碗,还是“发发发”——八冷盆、八热炒、八大碗,还是十全十美,无论是冷盆、热炒、点心、汤煲,色香味俱全,绝对可与当今一些名店大师烧出来的菜相媲美。我的母亲唐文圭是唐荣兴南北货店老板唐梅仁的大女儿,自小在家耳闻目睹,嫁到我家成为当家主妇后,无论是过年过节,四五桌酒席也是自己动手,手艺绝不亚于我大舅母曹怀珍。虽然40年前我在杭州建立了自己的家,至今已有了第三代。但我家每次过年仍然保持着娄塘老家的家庭饮食文化传统,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并由我这个家庭主男操持,配菜、炒菜都注重色香味,并带有家乡的口味,年年如此。现附上2002年2月10日小年夜家宴菜单(四拚冷盆:麻油海蜇、白切羊肉、五香酱鸭、鲜汁酥鱼、漕汁卤蛋、烧烤鸡肫、糯米香藕、农家豆腐。十热炒:红烧头尾、木耳蹄筋、咖喱鸡块、油爆春笋、青椒目鱼、蛋丁海参、酱爆牛蛙、冬菇冬笋、火腿虾仁、荤素菜心。点心:八宝饭、什景蜜饯荸荠水果羹等),以飨读者。正是这种传统的家庭饮食文化,使“食娄塘”的文化内涵在外地也得到承传。
此外,娄塘古镇各家一旦来了客人,除了待茶以外,还要留客人吃了小点心(如馄饨、面条、糕点等)才让离开。这种热情的待客之道,也是娄塘古镇延续多年的家庭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风俗性“食娄塘”
风俗性“食娄塘”是指由社会风俗习惯形成的饮食文化。如农历正月初一二三的春节、正月半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祭祖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君节和除夕夜接灶君节等传统习俗。剔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则贯穿着丰富的饮食文化。我家正月初一吃糊涂面(是将青菜、糯米小汤圆、油豆腐以及过年的剩菜等放在一锅煮的面条),一年开始就糊涂一次。当家人在初一二三要带了礼品到至亲家拜年,同时待在家的主妇则要拿出果盒(内装糖果、糕点、干果、水果等食品)来接待拜年的至亲,这是一个相互拜年,互送礼品,互祝一年平安、恭喜发财的节日。我们小时候过年是快乐的日子,年初一向长辈行礼说声新年好,就可拿到压岁钱,还可拿大把大把的糖、花生、瓜子、蜜枣等另食,吃个不停,所谓饱新年,大概就是如此吧!正月半的元宵节,则是家家户户做汤团,吃汤团(有豆沙、全肉、菜肉等为馅的汤团,也有如玻璃弹子那样大小用来煮酒酿的汤圆,还有如珍珠大小的珍珠桂花小汤圆。邻居之间还互送汤团,共庆节日。清明节和七月半一样,则是祭祖宗的节日。一般均备好酒菜和糕点,既作上坟祭品,又邀请至亲来家吃饭,谓之 “吃清明”或吃祭饭。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俗称端五。家家都裹粽子,吃粽子。粽子内有的包入红枣、肉、豆沙等,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则裹入高梁、麦片等。此外,还有吃“三黄”的习俗,即吃咸蛋黄、黄鱼和饮雄黄酒等。中秋节除了家家吃月饼(吃的都是当地糕饼店做的苏式月饼)外,也有许多人家全家团聚一起吃夜饭过中秋节。重阳节,则是吃重阳糕的节日。我家在重阳节前几天就要淘好糯米和粳米,将这些糯米和粳米按比例均匀混合后放在匾里,摊开凉燥,然而集中起来,置于石磨旁,由一个人一手把向,另一只手连续将一把米、一把米地抓置于石磨进口里,另一个或两个人牵磨,使石磨连续旋转,才能将米磨成粉。到重阳节前一天,将磨好的粉加上白糖或者红糖拌匀,就可放在蒸笼里蒸,蒸熟即是可口的重阳糕了。考究的人家还在白糖糕的中层放上一层或两层糖拌过的生猪油,即制成猪油白糖糕;若在红糖糕中层放上一层或两层糖拌过的赤豆,或将赤豆混入红糖拌匀的米粉中则制成了赤豆糕。我家不仅重阳节蒸糕,在农历12月23日前也要蒸糕,说是年年升高(蒸糕)。农历12月23日是送灶君节,灶君是供在两眼灶或三眼灶烟囱旁的小小灶君宫里,这天的傍晚,要点上香烛,供上糕点,最后请灶君下来,放进纸桥中,还送纸元宝,放在一堆芝麻杆上,点火焚烧前还要请灶君上天多说我家好话,保佑我家岁岁平安。这是向灶君行贿的一种民间形式。到除夕前1、2天,还要买一个新的纸灶君,置于原位,同样点上香烛,供上糕点、酒菜,名谓“接灶君”。接了灶君后才可以全家或再请至亲一起吃年夜饭了。这些习俗所形成的的饮食文化,成了“食娄塘”文化内涵的又一个组成部分。
集市文化本应是专家学者探讨的话题。本文作者仅想通过自身的经历阐述一些认识。
关于上海嘉定的娄塘古镇,从我小时记事起,该镇每日从天蒙蒙亮开始,四面八方的人向镇上汇集,八点钟左右则形成高峰,人流集中地始于瞿家弄口的大井塘、经小北街、到大北街,这一路段的人流比肩继踵,就是以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直至九十点钟才陆续离散。而在高峰期间,正好是我上小学之时,从宣街后门(今劳动街) 家里出发,经小北街才能到娄塘小学(今娄塘中学)去上学 ,必须靠大人花九牛二虎之力地护送,才能挤过人如潮涌的小北街,当时集市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另据嘉定县娄塘镇修志领导小组编写的《娄塘镇志》记载:娄塘的集市自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年)已经形成,其“一日一集”能够维持数百年长盛不衰,以茶、酒、商为内涵的集市文化对娄塘古镇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茶馆与茶文化
娄塘古镇是疁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茶馆与茶文化的发展迎合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附近周边地区辐射、汇合的需要。在1940年时,我记得镇上的茶馆就有10多家之多。除品泉楼和会仙园两处比较有名气外,在官街(今西大街)城隍庙的东辕门和西辕门内原属城隍庙的东西厢房就各有1家茶馆,在宣后门街有王兆吉、长脚夫妇开的、都是3、4开间门面的茶馆,前者还兼营水烟、旱烟、糖果、糕点,以及盆浴等,以吸引茶客。其他则分布在小北街、大北街、小东街等处。茶馆的生意从天蒙蒙亮开始,直到9、10点钟,每日茶客云集,谈天说地,传播着各式各样的信息——从世界新闻、全国和地方要闻、当地传闻、民间迭闻、乃至婚丧喜庆、生儿育女、夫妻打架、婆媳争吵等等,茶馆为发展茶文化提供了一个自由论谈天地,反之茶文化也促进了茶馆业的发展,促进了集市文化的发展。
二、 酒店与酒文化
酒店与酒文化和茶馆与茶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共同点均是以相互传播和交流信息为其文化内涵,它们间的差别仅在于酒店以酒为载体,茶馆则以茶为载体而已。
宣后门街徐阿岳开的四开间门面的酒店,除供应糟烧、陈酒和土白酒等外,还提供受顾客欢迎的多样化的、价廉物美的下酒菜,如水煮落花生、花生米、炒螺丝、茴香豆等等,与对门的长脚夫妇开的茶馆一样,天天顾客盈门,十多张桌子仍应接不暇。顾客酒兴上来,谈兴更足,较之茶馆有过之而无不及。该酒店从天亮开始营业,直至午时才落市。小北街的万国庄酒店除了供应各式酒菜外,还供应阳春面,以此来吸引顾客。在大北街的万国庄老店,更以糟缸制品如糟猪肚、糟猪肠、糟猪肺、糟猪心、糟猪头等特色菜置于门口,糟香四溢,顿时将人们的味觉细胞调动起来,顾客纷至沓来,既可外卖,也可入内饮酒品尝。冬至以后更以供应肥羊大面着称,入座者边饮酒、边品面,高谈阔论,尽兴发挥,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扩散汇集,使集市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 商店与商业文化
据民国《嘉定县续志》记载,清代末年,镇上市街南北长0.75公里,东西长1公里余。有大小商店一百几十家,尤以提供各类食品的店最多,故有“食娄塘”之称。在我少年时期,商店自宣街后门,转北至瞿家弄大井塘,再转东进入小北街、大北街等街道的商业最为繁盛。
除了上述的茶馆和酒店以外,还有以经营山珍海味(包括香菇、真菌、木耳、扁尖、海参、鱼翅、虾米等);南北干货(包括桂圆、荔枝、核桃、黑枣、红枣、西瓜子、干果、黄花菜等) ;生活食用必需品(包括油、盐、酱油、醋、红糖、白糖,味之素、烧酒、黄酒、粉丝、香烟、旱烟、水烟等);以及各种颜色的纸张、对联、香烛、灶上用的大铁锅,乃至豆饼、菜仔饼等农用肥料等商品的南货店。其中最有名气的有:宣后门街的陈公茂源、大井塘的陈复兴、小北街的唐荣兴西号、唐万兴西号(或叫唐万兴)、大北街的唐荣兴东号、唐万兴东号(或叫老万兴)等三开间门面、雇有数名店员的老店。这些店以经营品种多,服务对象广,讲究诚信,以“货真价实、老少无欺”为内涵的商业文化使其延续发展了近百年。这些店的伙计要有出手快、包装快、报价快,称的货物份量要准,包扎要牢又要好(无论是三角包、四角包、八角包还是腊烛包都要做到落地不散、不变样)的做生意本领,才能在集市高潮中多做生意,做好生意。而唐荣兴的老板唐文坛更写得一手好字,在店内即时泼墨为顾客拟写对联,成为娄塘集市中的另一景色;此外,唐荣兴的唐老太太和小老板唐文墉更有一手捏臼的绝活,他们免费为脱臼者捏臼,更吸引了大众的围观,不仅使唐荣兴的商业信誉大增,更使集市文化渗透并宣扬了乐于助人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