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汉朝传统的食物
后汉三国时期 诸葛亮发明了 馒头 我觉得应该算吧
② 汉中的四大小吃分别是什么,你能给大家聊聊吗
汉中的四大名小吃应为:汉中面皮(又被誉为中国版料理)、汉中菜(大锅)豆腐、枣糕馍或核桃馍(中国版披萨)、锅贴。作为一个地道的汉中人,以及和汉中相关的人几乎都吃过,我也不例外。下面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汉中面皮在汉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些汉中面皮店悬挂的面皮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多认为面皮出现和刘邦有关。
汉中面皮以大米、面粉、红薯粉为原料,蒸制而成,伴以小菜和佐料,就着汉中菜豆腐吃。
过去汉中城市和农村一般吃凉拌面皮,最近几十年才开始吃热面皮。面皮作为一个致富的产业,不光在陕西汉中,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汉中面皮成了大众早餐餐桌上重要的美食小吃之一。
汉中锅贴
总而言之,汉中面皮、汉中菜豆腐、枣糕馍或核桃馍、汉中锅贴应属于汉中的四大名小吃。
(晏子原创,欢迎互动交流!)
③ 汉口哪里有比较好的素菜馆
首先欢迎这位朋友来武汉玩,呵呵,非常高兴啦。
下面大概介绍一下武汉: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和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最大城市和内外贸商端口,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工业、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汉,通常是对长江、汉水汇合处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的合称,总面积8467.1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863.62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
那么游武汉,到底玩哪些地方比较好呢?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地方必去:
1、东湖
东湖公园位于湖北武昌东郊,它的前身是着名声乐教育家周筱燕女士家的“海光农圃”,解放以后被辟为公园,1982年该区被国家国务院列为省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东湖湖岸曲折,婀娜生姿,其面积是杭州西湖的六倍。碧波万顷、青山环绕、山水交融的美丽景观是东湖风景区的真实写照,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于1954年春天视察东湖时曾题词:“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园内分为听涛、磨山、落雁、白马、珞洪、吹笛六大景区,主要景点有寓言园、音乐喷泉、行吟阁、长天楼、九女墩、湖光阁、水天一色、曲堤凌波等。从湖边的各个码头上能乘船去湖对面的磨山植物园游玩。
如何去:乘公汽14路,63路、501路,701路,电车8路,市内旅游专线1路
票价: 磨山景区 40元 听涛景区 30元(以前去的价格,不知变化了没,别忘了带学生证,可以半价的)
2、黄鹤楼
武昌蛇山上的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历史上的黄鹤楼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诗碑廊、古肆商业街组成。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吟诗作赋,其中崔颢的千古佳作《黄鹤楼》诗使黄鹤楼名扬天下。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1981年10月武汉政府重建黄鹤楼,1985年6月落成,高大雄伟、金碧辉煌,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雄踞于黄鹤楼前,与它隔长江相望的则是高24层的晴川饭店和龟山上的电视塔,这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大为增色。
交通:旅游一号线、64路、36路、12路、49路、15路及各路经长江大桥的公交车均能抵达。
门票:50元
3、归元寺
武汉的佛教名寺归元禅寺,为清顺治15年(1658年)由白光法师兴建,取“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的佛偈而命名,其与宝通寺、莲溪寺、正觉寺合称武汉四大丛林(丛林意为“众僧聚居一处有如众木相依为林”)。
寺庙坐落在武汉市汉阳区翠微路西端,占地46900平方米,殿舍200余间,庙里的建筑、佛教经典以及各种佛像历经“文革”浩劫而完整保留了下来,其中罗汉堂供奉的500尊金身罗汉为该寺的重点特色之一。
归元寺以建筑完美、雕塑绝妙、珍藏丰富而声震佛门,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许多外国游客包括各国政要如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康弘等都曾先后来此观赏,并分别向该寺赠送礼品。
交通:可以乘旅游一号线或者坐车到汉阳钟家村下车,问路人就知道了
门票:平时10元;五一(1-7号)、十一(1-7号),春节(正月初一-初七)20元;正月三十、正月初八、正月十五晚上开放40元。
顺便说一下:归元寺里做的素斋很有名,到了那儿一定得尝尝,还有门口很多人推销香火,不要买了,里面不让烧,买了白白浪费了,门口那些看相的算命的也不要理他们。
三个必去的地方说完了,下面说说武汉其它值得一去的地方吧~
1、汉口江滩
汉口江滩经过一期二期三期的修建,现在已经有相当规模了,绝对值得一去,江边看腻了,也没事,沿长大道上都是解放前的英法德意日等国的建筑,是一个了解各国建筑风格的很好机会。洞庭街上还有着名的“八七”会议会址、宋庆玲故居等。
2、江汉路步行街
从汉口江滩一路沿江上行至武汉关就可以看到步行街了,那是武汉最繁华的地段,人气超强~附近还有名建筑如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即南洋大楼,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六渡桥下首、民众乐园旁边,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
3、武昌户部巷早点一条街
武汉人称吃早饭为过早,而武汉早点品种很多,汇集了南北方的各种口味,最具特点的早点有面窝、三鲜豆皮、热干面、伏汁酒(一种用酒酿和鸡蛋花冲成的甜汤),还有烧卖、汤包、牛肉线粉、炸酱面、豆丝、水饺、汤圆等,都是一些价廉物美的早点心。而武汉的户部巷早点一条街上,各种特色早点应有尽有,放开肚子吃吧。
上面提到武汉特色小吃,那就顺便说说武汉的食文化吧:到了武汉一定要吃到这四样东西: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小桃园的瓦罐鸡汤、四季美的汤包,这四家店都开在汉口的商业闹市区,而且还开了不少分店,只要一打听,每个武汉人都会很热情地给你指路。此外,汉阳归元寺里的素菜馆也很有名。
武汉比较着名的家常菜有排骨汤和清蒸武昌鱼,前者是用那种黑黑的大瓦锅,将新鲜的排骨和莲藕、海带一起煨几个小时,在没有藕的季节则以薯仔代之,这种汤醇白鲜香,十分好喝;吃武昌鱼时请注意一定要吃清蒸的活鱼,那样才能品出正宗武昌鱼的鲜味。
提示:武昌区的彭刘杨路(离黄鹤楼很近)上的武昌酒楼以烹制武昌鱼着称,可以去尝一尝。武汉的沃尔玛超市里有真空装的武昌鱼,可以带回家给家人尝尝。
时间较仓促,可能还有很多没有说到,请武汉的朋友们一一补充……
④ 回民餐厅菜谱上基本都有哪些菜
回民经常吃牛羊肉、鸡肉等食物。下面介绍一下几种回民餐厅常见食物:
1、新疆丸子汤
又叫三鲜丸子汤。丸子汤的汤可是很讲究的,要把牛肉的牛骨头一起熬制很久才能出来如此美味的高汤。
丸子汤一上来,先喝一口汤,让整个身体都热火起来,口口都透着鲜啊;做丸子也得是绝活,用新鲜牛肉入料,炸熟炖到汤里,外脆里嫩的,口口都透着香啊;再吃块冻豆腐,豆腐里吸足了汤,吃下去真是回味悠长。
此外汤里理是精华荟萃,阿魏菇、牛肉片、粉块、粉条、鲜蔬菜等,口十分丰富,有的香糯、有的爽滑、有的劲道。
丸子汤还要配上一道新疆名吃:油塔子。这里的油塔子是用牛油做的,酥香可口,配上它,一道价廉物美丸子汤盛宴就可以轻松享受了。丸子汤在乌鲁木齐一般是18元左右一份,另外赠两个油塔子和咸菜。
回族忌口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遵从伊斯兰教教条,教条规定他们不准吃猪肉,因为在伊斯兰教徒看来猪是懒惰和肮脏的动物,另外,也不吃狗肉,驴肉。
回民只吃鸡鸭鱼,牛羊等肉,海鲜也吃,但是回民吃的鸡鸭,牛羊肉必须要经过阿訇宰杀才能吃,而且只吃现杀的,不吃死了一段时间的动物尸体。
⑤ 汉中有哪些美食求推荐。
汉中美食:汉中浆水面,西乡牛肉干,汉中麻辣豆腐鱼。这三种都比较推荐。
1、汉中浆水面。
被誉为汉中一绝,其特色是“活鱼快做”,鱼鲜肉嫩,入味爽口,红油漫浸柔辣不腻,麻中透香回味悠长。融合了麻婆豆腐的底子加上豆瓣鱼的神髓。制成后的成品,麻香四溢,口感酸软,入口即满口鲜香。“去汉中旅游,到褒河吃鱼”已成为人们饱眼福、享口福的一句常说的话。
⑥ 中国的名菜美食有哪些
山 东 菜
简称鲁菜,素有‘北方代表菜‘之称。春秋战国时,鲁地就以治馔着名,历经汉唐,成为‘北菜‘主角。宋代所谓‘北食‘,主要即指鲁菜。元明清时还宫廷御膳支柱。现代仿膳仍多有鲁菜特色。主要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组成。济南菜以爆、烧、炒、炸见长,菜品以清、鲜、脆、嫩着称,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剂。胶东菜擅长爆、炸、扒、蒸,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其名菜有九转大肠、糖醋黄河鲤鱼、德州扒鸡、油焖鱼、清氽赤鳞鱼、煎白条鱼饼、韭青炒海肠子、福山烧小鸡、烤小雏鸡等。
广 东 菜
简称粤菜。源于西汉。《淮南子》载:‘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南宋《岭外代答》也说越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宋末王朝南迁,众多御厨骤集羊城,促成了粤菜的长足发展。今粤菜已名播中外,有‘吃在广州‘之说。粤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组成。擅长爆、炒,多变化,配料丰富,讲究鲜、嫩、爽、滑。潮州菜以烹制海鲜见长,汤菜更具特色。刀工精细,口味清纯。东江菜,朴实大方,有乡土味,下油重,味偏咸。粤菜对鱼虾、禽兽、野味等烹制均有特长,尤其对蛇的制作,更有独到之处。其名菜有豹狸烩三蛇(俗名龙虎斗)、片皮乳猪、潮州冻肉、东江盐焗鸡、满坛香、鼎湖上素、大良炒牛奶、炒田螺等。
安 徽 菜
简称徽菜,由皖南、沿江、沿淮三种地方风味所组成。相传起于汉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以烹制山珍野味着称,重油,重酱色、重火工。多用砂锅木炭煨炖,故有‘吃徽菜,要能等‘之说。皖南菜擅长烧、炖,芡大油重,朴素实惠。沿江菜善烹河鲜、家禽,讲刀工,重形色,尤以烟熏技术见长。沿淮菜咸中带酸、汤汁浓重。徽菜名菜有无为熏鸭、符离集烧鸡、徽州丸子、腌鲜鳜鱼、毛峰熏鲥鱼、清蒸鹰鱼、奶油肥王鱼、蜂窝豆腐等。
北 京 菜
简称京菜,由本地菜与山东菜、宫廷菜融合发展而来。它从元、明、清宫廷御厨和王府家厨逐步流传演变而成。元代,由于其符合蒙古王公口味,一跃而登大雅之堂。入明以后,其势不衰。到清代蔚为大观,以满汉全席为京菜高峰。做法以烤、爆、炸、溜、炒为主,兼用烧、烩。菜肴质地讲究酥、脆、鲜、嫩。选料广泛,刀法精细,烹调讲究,造型美观。主咸,兼合其他口味。名菜有烤鸭和涮羊肉等,有‘国菜‘之誉。
四 川 菜
简称川菜,以成都风味为正宗,包含重庆菜、东山菜、江津菜、自贡菜、合川菜等。相传汉魏六朝,川菜即具特色,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以小煎、小炒、干烧、干煸见长,以味多、味广、味厚着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誉。调味多用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味重麻、辣,麻味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其名菜有回锅肉、鱼香肉丝、灯影牛肉、夫妻肺片、水煮牛肉、清蒸江团、干煸鱿鱼网、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怪味鸡块等。
浙 江 菜
简称浙菜,由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菜所组成,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南宋时在‘南食‘中占主要地位,明清时更大为发展。杭州菜以爆、炒、烩、炸为主,工艺精细,清鲜爽脆。宁波菜以‘鲜咸合一‘,蒸、烤、炖制海味见长,讲究嫩、软、滑。绍兴菜长于烹制河鲜、家禽,入口香酥绵糯,汤味浓重,富有乡村风味。浙菜名菜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赛蟹羹、香酥焖肉、丝瓜卤蒸黄鱼、三丝拌蛏、两湖莼菜汤、油焖春笋等。
江 苏 菜
简称苏菜,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三种地方菜组成。早在二千多年前,吴人即善制炙鱼、蒸鱼和鱼片。一千多年前,鸭为已金陵美食。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南京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扬州菜清淡适口,刀工精细;苏州菜口味趋甜,清雅多姿。其名菜有烤方、水晶肴蹄、清炖蟹粉狮子头、金陵丸子、黄泥煨鸡、清炖鸡孚、盐水鸭(金陵板鸭)、金香饼、鸡汤煮干丝、肉酿生麸、凤尾是、三套鸭、无锡肉骨头、陆稿荐酱猪头肉、沛县狗肉等。
福 建 菜
简称闽菜。由福州、漳州、厦门、泉州等地方菜所组成。以清汤、干炸、爆炒为主,调味常用红糟,味重甜酸。名菜有佛跳墙、闽生果、七星丸、桔烧巴、太极明虾、烧生糟鸡、高丽海蚌、梅开三度、白炒鲜竹蛏、菊花鲈鱼球、干炸三肝花卷、淡糟炒鲜竹、桔汁加吉鱼、雪花鸡。
以下是各种信仰风俗菜
巴蜀田席
四川农村民间喜庆宴席,又称三蒸九扣席。始于清代中叶,最初是秋后农民为庆丰收宴请乡邻亲友举办的。以后发展为婚娶、祝寿、迎春以及办丧事时聚宴应用的筵席。因其源于田野乡村而得名。
田席一般多用猪、鸡、鸭、鱼和自产的蔬菜瓜果为原料,烹制成丰盛而朴素实惠的菜肴。上席的菜肴以蒸扣为主,习惯称为‘三蒸九扣‘或‘八大碗‘、‘九斗碗‘。
四川田席的许多菜,后来被一些城市餐馆吸收消化,成为大众川菜,如:清蒸杂烩、攒丝杂烩、鲊肉、扣肉、扣鸡、甜烧白、咸烧白、夹沙肉、酥肉、清蒸肘子等。
寺 院 菜
主要是指素菜,以非动物原料(蛋、奶除外)烹制的菜。其兴盛发展与佛教有关。佛教本无吃素的戒律,自释迦牟尼弟子提婆达多提倡素食,传入我国后,为汉族信徒所接受。自此入寺吃素成为佛教教规。我国佛教僧尼所制食馔荤素均有,如宋代金山寺僧佛印的烧猪肉,清代扬州小山和尚的大烧马鞍桥,法海寺的烂烧猪头等,都是以荤取胜,但更多的是以素闻名。佛寺素宴为持斋茹素的佛门僧众善男信女所重。素食之风盛于南朝梁代,当时已达相当水平。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有素食专章,是我国第一部素菜谱。起初,僧尼素食只限于寺院内部食用,或做佛事人家招待僧尼进用。后来,朝山进香的施主、香客来了,需就地素食,于是有些较大的寺院就兼营寺食了。再后来又扩大到市肆和宫廷,形成寺院素菜、宫廷素菜、民间素菜三大流派。如宋代汴京、临安肆上已有素食店,宋人林洪《山家清供》所载傍森鲜、玉灌肠、东坡豆腐等,都是颇具特色的素菜。清宫廷饮食中也有素菜,光绪朝御膳房素局就有厨师二十七人,专门制作素菜。素菜的特点,一是为寺院所创,执鼎者多是僧厨;二是忌用动物性原料和韭、葱、蒜等植物原料;三是以荤托素,即吸收荤菜烹制技术,仿制荤菜菜形,借用荤菜菜名。其名菜有罗汉斋、鼎湖上素、素鱼翅、酿扒竹笋及八宝鸡、糖醋鱼、炒毛蟹、油炸虾等,象形菜如孔雀、凤凰、花蓝、蝴蝶等花色冷盘菜。
宫 廷 菜
我国的宫廷风味菜肴,主要以几大古都为代表,有南味、北味之分。南味以金陵、益都、临安、郢都为代表,北味以长安、洛阳、开封、北京、沈阳为代表。其共同特点是华贵珍奇,配菜典式有一定的规格。这种传统从商周以来一直保留。如《礼记·内则》中说的‘八珍‘(所指有许多不同说法,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号鸟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两千多年来,一直沿用不衰。不过具体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唐代的水陆八珍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之说,不仅有陆产,而且有水产。以后的迤北八珍、天厨八珍,野味占主导地位。到清代,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跳出宫廷,出现于市肆,有山八珍、海八珍、上八珍、下八珍等名目。元明以来,宫廷菜主要是指北京宫廷菜,其特点是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形色美观,口味以清、鲜、酥、嫩见长。着名的菜点有溜鸡脯、荷包里脊、四大抓、四大酱、四大酥、小糖窝头、豌豆黄、芸豆黄等。现在北京的仿膳仍经营这种传统的宫廷风味菜点。西安也仿制成功了唐代宫廷菜,对外供应,主要有长安八景、龙凤宴、烧尾宴、沉香宴等四种宴席,有五十多个品种。
谭 家 菜
谭家菜是中国最着名的官府菜之一,由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人所创。谭氏为广东人,一生酷爱珍馐美味,他与儿子刻意饮食并以重金礼聘京师名厨,得其烹饪技艺,将广东菜与北京菜相结合而自成一派。
谭家菜咸甜适口,南北均宜,调料讲究原汁原味,制作讲究火候足、下料狠,菜肴软烂、因而味道鲜美、质地软嫩。
谭家菜近两百种佳肴,其海味菜最为有名,尤其是谭家菜中的清汤燕菜更有其独道之处。
清 真 菜
回族菜的总称。因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居住地都建有清真寺,故名清真菜。约有上千年的历史。所用肉类原料以牛、羊、鸡、鸭为主。制法以溜、炒、爆、涮见称。习用植物油、盐、醋、糖调味。其特点是清鲜脆嫩,酥烂浓香。尤以烹制羊肉最为擅长,其‘全羊席‘更是脍炙人口。名菜有哈尔尾、卷煎饼、秃秃麻失、八耳塔、古剌赤、碗蒸羊、酿烧味、酿烧兔、琉璃肺、聚八仙、水晶羊头、涮羊肉、烤羊肉片、五香酱羊肉、清焖羊肉、酥羊肉、煨牛筋、锅烧填鸭等。
宫 观 寺 院 菜
中国的宫观寺院菜泛指道家、佛家宫观寺院烹饪的以素食为主的馔肴。汉晋以后,道佛宫观寺院遍布名山大川,其间多有斋厨、香积厨、善烹三茹六耳及瓜果蔬茹。豆腐问世以后,寺院菜更是名目繁多。宋元至明清,竟有‘全素席‘和以素托荤的素鸡、素鱼、素鸭、素火腿等菜肴。到现在,上海的‘玉佛寺‘,扬州的‘大明寺‘,新都的‘宝光寺‘等处,仍有不同风味的宫观寺院菜。
宫观寺院菜的烹饪特色有以下几点:就地取材,擅烹蔬菽,以素托荤。多品种汇集而成的素席,在就地取材、擅烹蔬菽,以素托荤的特色上再现得更充分。
⑦ 满汉全席都有些什么菜
满汉全席一共有108道菜式:
(一)蒙古亲藩宴
茶台茗叙 :古乐伴奏、满汉侍女、敬献白玉奶茶
到奉点心 :茶食刀切、杏仁佛手、香酥苹果、 合意饼
攒盒一品 :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干果蜜饯八品)
四喜干果:虎皮花生、怪味大扁、 奶白葡萄、 雪山梅
四甜蜜饯:蜜饯苹果、 蜜饯桂圆 、蜜饯鲜桃、 蜜饯青梅
奉香上寿:古乐伴宴、焚香入宴
前菜五品:龙凤呈祥、洪字鸡丝黄瓜、 福字红烧里脊、 万字麻辣肚丝、年字口蘑发菜
饽饽四品:御膳豆黄、芝麻卷、金糕、枣泥糕
酱菜四品: 宫廷小黄瓜 、酱黑菜、糖蒜、腌水芥皮
敬奉环浆: 音乐伴宴、满汉侍女敬奉、贵州茅台
膳汤一品:龙井竹荪
御菜三品: 凤尾鱼翅、红梅珠香、宫保野兔
饽饽二品:豆面饽饽、 奶汁角
御菜三品: 祥龙双飞、爆炒田鸡、 芫爆仔鸽
御菜三品:八宝野鸭、佛手金卷、炒墨鱼丝
饽饽二品: 金丝酥雀、如意卷
御菜三品: 绣球乾贝、 炒珍珠鸡、 奶汁鱼片
御菜三品: 干连福海参、花菇鸭掌、五彩牛柳
饽饽二品:肉末烧饼、龙须面
烧烤二品: 挂炉山鸡、 生烤狍肉、 随上荷叶卷、 葱段、甜面酱
御菜三品: 山珍刺龙芽、莲蓬豆腐、草菇西兰花
膳粥一品:红豆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信阳毛尖
(二)廷臣宴
丽人献茗:狮峰龙井
干果四品:蜂蜜花生 、怪味腰果、 核桃粘、苹果软糖
蜜饯四品:蜜饯银杏、蜜饯樱桃、蜜饯瓜条、蜜饯金枣
饽饽四品:翠玉豆糕、栗子糕、双色豆糕、豆沙卷
酱菜四品:甜酱萝葡、五香熟芥、甜酸乳瓜、甜合锦
前菜七品:喜鹊登梅、 蝴蝶暇卷、姜汁鱼片、五香仔鸽、糖醋荷藕、 泡绿菜花、 辣白菜卷
膳汤一品:一品官燕
御菜五品:砂锅煨鹿筋、鸡丝银耳、桂花鱼条、八宝兔丁、 玉笋蕨菜
饽饽二品:慈禧小窝头、金丝烧麦
御菜五品:罗汉大虾、串炸鲜贝、葱爆牛柳、蚝油仔鸡、鲜蘑菜心
饽饽二品:喇嘛糕、杏仁豆腐
御菜五品:白扒广肚菊花里脊山珍刺五加清炸鹌鹑红烧赤贝
饽饽二品:绒鸡待哺 、豆沙苹果
御菜三品:白扒鱼唇、红烧鱼骨、 葱烧鲨鱼皮
烧烤二品:片皮乳猪、维族烤羊肉、 随上薄饼、 葱段甜酱
膳粥一品:慧仁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珠兰大方
(三)万寿宴
丽人献茗:庐山云雾
干果四品:奶白枣宝、 双色软糖、 糖炒大扁、 可可桃仁
蜜饯四品:蜜饯菠萝 、蜜饯红果、蜜饯葡萄、 蜜饯马蹄
饽饽四品:金糕卷、小豆糕、莲子糕、豌豆黄
酱菜四品:桂花辣酱芥 、紫香干、什香菜、 暇油黄瓜
攒盒一品: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
五香酱鸡盐水里脊、红油鸭子、 麻辣口条
桂花酱鸡蕃茄马蹄、 油焖草菇、椒油银耳
前菜四品: 万字珊瑚白、 寿字油焖大虾、 无字盐水牛肉、 疆字红油百叶
膳汤一品: 长春鹿鞭汤
御菜四品:玉掌献寿、明珠豆腐、首乌鸡丁、百花鸭舌
饽饽二品: 长寿龙须面 、百寿桃
御菜四品: 参芪炖白凤 、龙抱凤蛋、 父子同欢、 山珍大叶芹
饽饽二品: 长春卷 、菊花佛手酥
御菜四品: 金腿烧圆鱼、 巧手烧雁鸢、桃仁山鸡丁、蟹肉双笋丝
饽饽二品:人参果、核桃酪
御菜四品: 松树猴头蘑、墨鱼羹、荷叶鸡、 牛柳炒白蘑
烧烤二品: 挂炉沙板鸡 、麻仁鹿肉串
膳粥一品: 稀珍黑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茉莉雀舌毫
(四)千叟宴
丽人献茗:君山银针
干果四品:怪味核桃、水晶软糖、五香腰果、花生粘
蜜饯四品:蜜饯桔子、蜜饯海棠、 蜜饯香蕉、 蜜饯李子
饽饽四品:花盏龙眼、艾窝窝、 果酱金糕、双色马蹄糕
酱菜四品:宫廷小萝葡、 蜜汁辣黄瓜、桂花大头菜、酱桃仁
前菜七品:二龙戏珠、陈皮兔肉、怪味鸡条、天香鲍鱼、三丝瓜卷、虾籽冬笋、椒油茭白
膳汤一品:罐焖鱼唇
御菜五品:沙舟踏翠、琵琶大虾、龙凤柔情、 香油膳糊肉丁、黄瓜酱
饽饽二品:千层蒸糕、什锦花篮
御菜五品:龙舟鳜鱼、 滑溜贝球、 酱焖鹌鹑、蚝油牛柳、川汁鸭掌
饽饽二品:凤尾烧麦、五彩抄手
御菜五品:一品豆腐、三仙丸子、金菇掐菜、溜鸡脯、 香麻鹿肉饼
饽饽二品:玉兔白菜、四喜饺
烧烤二品:御膳烤鸡、 烤鱼扇
野味火锅:随上围碟十二品
一品 : 鹿肉片 、飞龙脯 狍子脊、 山鸡片、
野猪肉、野鸭脯、鱿鱼卷、鲜鱼肉、
刺龙牙、大叶芹、刺五加、 鲜豆苗
膳粥一品:荷叶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五)九白宴
丽人献茗: 熬乳茶
干果四品: 芝麻南糖 、冰糖核桃、五香杏仁、 菠萝软糖
蜜饯四品: 蜜饯龙眼、 蜜饯莱阳梨、蜜饯菱角 、蜜饯槟子
饽饽四品:糯米凉糕、芸豆卷、鸽子玻璃糕、奶油菠萝冻
酱菜四品:北京辣菜、香辣黄瓜条、甜辣乾、雪里蕻
前菜七品:松鹤延年、芥末鸭掌、麻辣鹌鹑、芝麻鱼、腰果芹心、油焖鲜蘑蜜汁蕃茄
膳汤一品:蛤什蟆汤
御菜一品:红烧麒麟面
热炒四品:鼓板龙蟹、麻辣蹄筋、乌龙吐珠、三鲜龙凤球
饽饽二品: 木犀糕 、玉面葫芦
御菜一品:金蟾玉鲍
热炒四品:山珍蕨菜、盐煎肉、香烹狍脊、湖米茭白
饽饽二品:黄金角、水晶梅花包
御菜一品:五彩炒驼峰
热炒四品:野鸭桃仁丁、爆炒鱿鱼、箱子豆腐、酥炸金糕
饽饽二品:大救驾、莲花卷
烧烤二品: 持炉珍珠鸡、 烤鹿脯
膳粥一品:莲子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洞庭碧螺春
(六)节令宴
丽人献茗:福建乌龙
干果四品:奶白杏仁、 柿霜软糖、酥炸腰果、 糖炒花生
蜜饯四品:蜜饯鸭梨、蜜饯小枣、 蜜饯荔枝、 蜜饯哈密杏
饽饽四品:鞭蓉糕 、豆沙糕、 椰子盏、鸳鸯卷
酱菜四品:麻辣乳瓜片、酱小椒、 甜酱姜牙、酱甘螺
前菜七品:凤凰展翅、 熊猫蟹肉虾、籽冬笋 、五丝洋粉、 五香鳜鱼 、酸辣黄瓜、陈皮牛肉
膳汤一品:罐煨山鸡丝燕窝
御菜五品:原壳鲜鲍鱼、烧鹧鸪、芜爆散丹、鸡丝豆苗、珍珠鱼丸
饽饽二品:重阳花糕、松子海罗干
御菜五品:猴头蘑扒鱼翅、滑熘鸭脯、素炒鳝丝、 腰果鹿丁、 扒鱼肚卷
饽饽二品:芙蓉香蕉卷 、月饼
御菜五品:清蒸时鲜 、炒时蔬、 酿冬菇盒、荷叶鸡、山东海参
饽饽二品:时令点心 、高汤水饺
烧烤二品:挂炉烤鸭、烤山鸡、
薄饼、 甜面酱、 葱段 、瓜条、
萝葡条、 白糖、 蒜泥
膳粥一品:腊八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7)汉产哪些素菜好吃扩展阅读:
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着名的中华大宴。干隆甲申年间李斗所着《扬州画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满汉全席以东北·、山东、北京、江浙菜为主。世俗所谓“满汉全席”中的珍品,其大部分是黑龙江地区特产(或出产):如犴鼻、鱼骨、鳇鱼子、猴头蘑、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以及其他珍奇原料等。后来闽粤等地的菜肴也依次出现在巨型宴席之上。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闽菜,12道广东菜。北菜54道:12道满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东菜。
满汉全席其实并非源于宫廷,而是江南的官场菜。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说:“ 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第一份,头号五簋碗十件——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烩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辘轳锤、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一品级汤饭碗。
第二份,二号五簋碗十件—— 鲫鱼舌烩熊掌、米糟猩唇、猪脑、假豹胎、蒸驼峰、梨片拌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签、一品级汤饭碗。第三份,细白羹碗十件—— 猪肚、假江瑶、鸭舌羹、鸡笋粥、猪脑羹、芙蓉蛋、鹅肫掌羹、糟蒸鲥鱼、假斑鱼肝、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鱼肉肉片子汤、茧儿羹、一品级汤饭碗。
第四份,毛血盘二十件—— 炙、哈尔巴、小猪子、油炸猪羊肉、挂炉走油鸡、鹅、鸭、鸽、猪杂什、羊杂什、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鸭、鹅、白面饽饽卷子、什锦火烧、梅花包子。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彻桌,鲜果十彻桌。所谓满汉席也。”
这是扬州“大厨房”专为到扬州巡视的“六司百官”办的。从文字资料分析,满汉全席应源于扬州。此种满汉全席集宫廷满席与汉席之精华于一席,后来就成为大型豪华宴席之总称,菜点不断地予以增添与更新,又成为中华美食之缩影。
⑧ 古代人吃什么蔬菜
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共有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主要作物。战国时代的名着《吕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纪作品)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的文章,其中《审时》篇谈论栽种禾、黍、稻、麻、菽、麦的得时失时的利弊。禾就是稷。
最重要的是谷子。
在我国商代的文字甲骨文里,谷子称为禾(■),象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也称为■,这就是稷的原始字形。甲骨文的年字,写作■,在禾字下面多了一些须根,象谷子连根拔起的形状。连根拔起表示收获,用禾的一次收获代表一年,这表明谷子是商代的首要作物
黍在甲骨文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而且商代的统治阶级是饮酒有名的,出土的酒器也很多,酒用黍酿造,可见黍在商代极为重要。
麦和黍相反,在甲骨文和《诗经》里,麦的出现次数远比黍少。春秋以后,麦的重要性已渐渐地超过黍。麦有两种吃法:麦饭和面食。麦饭在汉代有些地区是一种常吃的食物。古代把各种面食通称为饼,按照当时的解释,麦粉叫做面,用水合面叫做饼。战国初年的书里已经有做饼的记载。秦代有卖饼的小商人。大概从战国到汉代,在北方,麦的栽培已相当普遍,和谷子或大豆轮栽;在粮食中间,它的重要性次于谷子而和大豆相上下,或者还超过大豆。南方原先很少种麦,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到了南宋,全国小麦总产量可能已经接近谷子,或者超过谷子而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
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估计来推算,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多一点。这虽是一个粗略的估算,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麦在明代粮食作物中仅次于稻而居第二位。
大豆在《诗经》里出现的次数,不及黍和麦,而多于麻和稻。豆饭和豆叶汤尤其是一般穷人经常吃的东西。在河南西部,大豆甚至成为主粮。《氾胜之书》里说:大豆保证有收获,容易种植。氾氏主张农家应当每人种五亩大豆,以防荒年。汉代文献里有指出麦和谷子或大豆轮载的,可能大豆的播种面积确实不小。
大麻子在古代是供食用的,所以当时的人们才把它作为五谷之一,到南北朝时代还有吃麻粥的。但是麻在谷类中最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纤维。古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那时中原没有棉花,苎麻的生产只限于南方,北方的布几乎全是用大麻织成的。《氾胜之书》有种枲(xǐ喜)法(枲即大麻的雄株),《齐民要术?种麻》篇,都是专对栽培纤维用的大麻说的。
稻在南方,很早就是首要作物。《史记?货殖列传》里说: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吃的是大米饭,喝的是鱼汤”。现在虽然没有唐宋时代的粮食统计,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至迟到北宋时,稻的总产量已经上升到全国粮食作物的第一位。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甘薯原来写作甘藷。原产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传播到其他各国。所以最初传入中国时称为番薯。甘薯的传入我国,据现在所知,最早是广东东莞县人陈益。《陈氏族谱》记载,陈益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去安南,万历十年(1582年)夏设法带着薯种回东莞,在家乡试种成功。以后很快向各地传播。
高粱也叫蜀黍,现在北方俗称秫秫,在古农书里也有写作蜀秫或秫黍的。其实蜀黍、秫秫、蜀秫、秫黍、在北方人读起来,发音是相同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名词的不同写法。从现在可以查到的书来看,高粱这一名词最早见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说是俗名。蜀黍这一名词较古,最早见于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三世纪)。在此以前的古书里没有提到过。后来见于唐陆德明的《尔雅音义》(七世纪前期),但《唐本草>和唐人诗里仍没有提到。宋人诗里才提到蜀黍。元代的农书里才谈到蜀黍的栽培法。从文献记载来看,似乎到宋元时代才广泛地栽培,到了金末元初,在北方已经相当重要。
马铃薯马铃薯又名洋芋(或作阳芋),在山西俗称山药蛋,广东叫做荷兰薯或爪哇薯,原产南美洲。有人在1650年在台湾看见马铃薯。我国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于福建《松溪县志》(1700年),其次为湖北《房县志》(1788年)。可能最先是从南洋群岛传入我国,后来还有从别路传入的.
燕麦燕麦原产东欧及西亚。我国很早就有栽培。《尔雅》里所说的雀麦,就是燕麦。一般所称的莜麦,亦作油麦,就是普通燕麦中的裸燕麦(另有皮燕麦)。燕麦在我国栽培不很多。我国主要产区为北方的牧区和半牧区。
荞麦荞麦原产黑龙江至贝加尔湖一带。我国晋以前的书中没有记载,最先见于《齐民要术》的《杂说》中。但《杂说》不是贾思勰的原文,可能贾氏还不知道荞麦。此外,最先见于唐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七世纪)。较后的唐人诗中就一再提到了。但据考古发掘,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掘出东汉前期或中期的荞麦实物。荞麦至迟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到唐代已有推广,到了宋元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南北各地都有栽培,在有些地区甚至成为主粮之一。
豌豆豌豆原产地中海沿岸。有人以为《尔雅》所说“戎叔谓之荏菽”是指胡豆,也就是豌豆。荏菽见《诗经》,实在是大豆。豌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张揖《广雅》(三世纪),又名豍(bēi卑)豆。豍豆在东汉崔豍《四民月令》(二世纪)中已有记载,可以证明至迟在汉代就已传入我国。元代农书中强调豌豆收获多,一岁之中成熟最早,近城市的还可以摘豆角卖,鼓励多种;并说山西人用豌豆掺上少量的麦混合磨成面,可作饼饵,不问凶年丰年,都可食用,实在是救济饥荒的宝贝。
蚕豆蚕豆原产里海以南和非洲北部。我国明代以来的书中相传:蚕豆是张骞通西域时传入中国的。这完全是后人的推测,没有根据,古书中往往是豌豆和蚕豆的名称不一致,随俗而异,如王祯《农书》中所说的蚕豆,实际上是豌豆,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蚕豆(至今还有称豌豆为蚕豆的)。确指蚕豆的记载,最先见于北宋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1057年),叫做“佛豆”。现在四川仍称为胡豆,发音和佛豆极相象。蚕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南宋杨万里(1124—1206年)的诗序中。从我国的一些古书记载来看,这种作物可能在宋初或宋以前不久传入我国,最先栽培于西南川、滇一带,元明之间才广泛推广到长江下游各省。
绿豆绿豆原产我国。这一名词最先见于《齐民要术》(534年前后),当时已广泛用作绿肥作物。可能在秦以前已有栽培,秦以前到汉代的书中提到的小豆,就包括了绿豆。元王祯《农书》也是把绿豆当作小豆的一种。有人说绿豆原产印度;但是印度古代的文字梵文中并没有绿豆这个名词,印度栽培绿豆并不早于中国。元明两代的书中说,南北都有绿豆,北方最多,用途很广,可作豆粥、豆饭、豆酒,可以炒食,磨粉作面食,做粉丝、粉皮、豆芽菜等。
⑨ 武汉有些什么好吃的特产,武汉的特色菜是什么
1 江滩 许多的旧建筑、使领馆、旧银行、名人故居,不用购门票,还可以泡吧、看电影、小吃;很多的人放风筝。
2 长江大桥 桥两头一个使黄鹤楼,另一个是龟山、古琴台如天气晴好,桥山能看到长江二桥。
3 龙王庙 汉江水汇入长江的交界处,景色美丽,非常适宜观江景。
4 晴川阁,有名啊
5 归元寺 游人最感兴趣的是数罗汉。
6 武汉大学 现在是樱花盛开的时候了,校园的风景如画,来武汉,千万不要错过。
7 东胡 现在的季节最好玩的是植物园、磨山。东胡泛舟等水上项目不错。
8 来武汉的游客,都会被朋友带到首义路一条街、户部巷小吃街逛逛,晚上则去吉庆街消夜。
武汉好吃有:热干面、豆皮、面窝、糯米鸡、排骨藕汤,现在最火的是虾球(小龙虾去头后煸烧的)
可带回家的特产有:精武鸭劲,现在有真空包装的卖
武昌鱼干,超市里有卖
孝感麻糖,湖北特产,有黑、白芝麻片等品种。
红湖野生连子,是很好的保健品,超市有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