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知道的早茶,哪家比较强
推荐的早茶首先是味道好,最好还有传统味,价钱也不算太贵的。
翠园,美心阁: 都是香港美心集团的。品质非常稳定,两家就在太古汇和太古汇旁边,有什么不同呢? 呃~~装修! 其实个人认为粥底和肠粉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美心阁的粥底较稠,肠粉较厚、不够滑。 两家的价格应该是一样的,算贵,但是呢,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正态分布的。80分的食物10块的话,90分的就可能是50块,99分的可能是500块了。尤其是酒家。小食店倒未必这样。 翠园美心阁的风格,应该说和个人口味,算清淡,味道偏甜向。 她最最不好的地方是,调味太一致,估计很多点心,材质不一样,但是调味的方式是一样的..... 至于传统方面,要试试白粥 银丝面 这些不显眼的东西恰恰是认真和基础,还有肠粉。个人认为酱油和粉的调配,广州比她家好吃的,只可能是荔湾区消失了的元祖银记了。不过说到拉肠粉是另外的专题了. 翠园最没特色的是北姑牛肉球 其他的,还都能试试。翠园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敢让你太上火,蒸、煮是强项,这个个人认为跟利苑是比较明显的区别。 拿破仑是很多人喜欢的,奇怪。燕麦芝士饼更好吃啊~~
凯悦:不知道有木有写错字... 也是一个集团了,红城堡,维家斯,万菱汇 她家的早茶,也是比较稳定的,风格和翠园不一样。凯悦是那种有点创新的同时,传统点心还做得算可口,还有自己特色食材菜式的酒家。蜂巢糕伴三花奶,广州最好。怪味猪手和鱼汤青菜也是很有水准。还有就是她弄鱼弄得不错,不过这个不是茶点了.凯悦的价钱不比翠园便宜多少。相对而言,油腻一点点,无国界一点点。
利苑:这个真的好贵...但是大名鼎鼎! 广州的彩苑,兴悦似乎都是师从利苑的. 利苑,就像是粤菜的宗师一样,一副她就是传统的样子就对了。喝茶方面,那个龙虾汤泡饭挺赞的,还有豉油王炒面,其他传统的点心嘛,有水准,都好吃,但我个人而言真没感觉值那么贵啊!!其实我认为到利苑应该是吃饭的,汤,炒,焖这些考功夫的,才是强项。而且利苑算是浓味的,够镬(锅)气!够惹味!
2. 早茶有什么好吃的
早茶好吃的东西如下:
1、水晶虾饺
说起广式早点,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绝对是虾饺,虾饺是广式早茶最受欢迎,点餐最多的点心。皮薄如纸晶莹剔透的外皮,隐约可以看到鲜嫩微红的虾肉馅,吃起来外皮有弹性,虾仁很Q弹,爽滑清鲜,怎么会有这么完美的搭配呢!别以为虾饺看着简单,其实很考验点心师傅的手艺的,所以这也是高级面点师里一个传统的培训项目。
3. 北京有哪些喝早茶的好地方
北京其实有很多吃早茶的饭店,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
在东城吃早茶的朋友可以去:
1。金鼎轩(亚运村店)
地址: 北京朝阳区安慧北里逸园15号(安慧桥北大屯路口向东)
电话: 010-64978978 64978168
2。金鼎轩酒楼(团结湖店)
地址: 北京朝阳区团结湖南路15号
电话: 010-85968881
3。唐宫海鲜舫(西藏大厦店)
地址: 北京朝阳区北四环东路118号西藏大厦1楼
电话: 010-64985543
4。潮福城
朝阳区建国路乙108号雅诗阁公寓1楼 1,4,11路朗家园下
电话 010 65669936
4. 北京哪里可以喝早茶,要正宗点的~~
只要是北京人都会先来上一句,吃了吗您内?然后再问一句,北京有早餐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有,而且相当的美味。北京的早茶品种比较多。味道也很纯正,甜品就是甜品,不会有甜中带咸的滋味。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北京有哪些喝早茶的好地方。
其实北京的早茶不如早餐。毕竟早茶是广东地区的特色,我认为,在北京还是放弃早茶试试早点吧。豆浆油条,包子,豆腐脑,再沏上一壶大碗茶,晒着朝阳,岂不更是一件美事。
5. 每天都需要吃早餐,你觉得最好吃的地方的早餐是哪里呢
1:最有争议早饭—北京。
做为13朝古都,欢迎来到君主的宝地,都是现代生活的福地。洛阳最好吃的早餐,藏到散发出雾气腾腾的热风里,藏到邻里关系三言两语的寒暄中。一碗汤,一份饼丝,渐渐地吃了,再和颜悦色地打一个饱嗝,轻装前行,洛阳人这一天的幸福快乐,才算真正逐渐。
6. 藏族茶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色
大家都知道,藏族由于其气候与地理的原因,藏族地区很少产茶。虽然茶产量很低,但是茶依然成为了藏族男女老少每天必不可少的饮料。现在我们煮茶的方式和藏族人民煮茶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茶叶传入藏族后,藏族人民喜欢在煮茶时加入点其他的东西跟茶一起煮,这样让他们感觉味道更加好。那么现在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藏族的茶文化吧。
藏区绝少产茶,而茶却是藏族男女老幼的最佳饮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藏族有句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又说“饭可一天不吃,茶却不能一顿不喝”。由此数百年来形成的茶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多彩,极富民族特色,在世界茶文化园地中是一枝奇葩。
茶叶是如何传入西藏的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四五世纪时,吐蕃王朝军队曾攻占到中原边州,夺得了大量茶叶,却不知其用途。《藏汉史集》中记,茶在松赞干布之曾孙都松芒波杰在位时(公元676-704年)传入吐蕃,当时是作为一种保健药物而受到赞普的喜爱。他说:“在我患病期间不思饮食,只有饮用小鸟衔来的这根树枝泡的水比较奇妙。它能养身,是一种治病良药。”公元781年唐德宗时“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氵湖者。’”由此可知,早在5世纪以前,吐蕃社会还没有饮茶之习俗,只是把茶叶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药品而被王室所珍藏。自唐开元后,内地僧人坐禅“务于不寐,又多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效仿,遂成风俗。”随着唐蕃之间友好往来,有的汉僧到藏区传法,有的则经吐蕃去印度求法,使饮茶习俗传入吐蕃。
据《汉藏史集》记载:“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贡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但更多的是流传在王宫贵族间和寺庙里。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在位时实行灭佛,僧人们各自逃生。离开寺庙的僧人又将饮茶之习俗传入民间。而茶之止渴、消食、少睡、去腻等诸多功能,正好适用于藏族需求,因而深受人们喜爱。这是饮茶习惯传入民间的最早时期。至晚唐,唐蕃关系进入了一个较稳定的和平友好阶段。
唐朝的丝织品和茶叶与吐蕃的马牛交换,民间贸易在陇、蜀、洮、岷等一带活跃起来。安史之乱以后,唐蕃间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大量运往藏区。五代、宋、金时期,河西大部分地区为吐蕃等少数民族所占据,与宋廷“贡赐”不断,主要以马茶为主,并建立茶马互易市场。口角厮啰境内的风俗“独知用盐为滋味,而嗜酒及茶”。
元、明时期,盛行茶马交易,并于公元1372年明廷设置“茶马司”。清初“茶马互市”制度建立,从此,茶叶源源不断地输入藏区。茶叶和饮茶习俗就这样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由宫廷到寺院再传入民间,并形成了一种藏民族新的文化形态茶文化。
煮茶的讲究
藏族一般用茶粗枝大叶的大茶和砖茶,安多藏区多饮大茶,对产自湖南益阳的砖茶也受欢迎。砖茶为长方体,重量不等,有的达两公斤左右,其最大特点是宜长途运输,便于携带。验其优劣时,看其表面的粗细和薄厚坚硬程度,细而硬则为优质;其次看中间闪烁金色蕾花之多少。煮茶时,先在壶中加入冷水,投入适量茶叶加盖烧开,然后小火慢熬。茶水呈深褐色、入口涩而不苦为最佳。“茶无盐,水一般”,所以绝大部分藏区喝茶时要加入适量盐。此为清茶,是最普通的一种。另有几种别致的煮法,第一种,煮茶时还加入草果、姜片、花椒等一起熬煮。
此茶治伤风头痛,味道鲜美可口。第二种是将一种带有药味、细嫩的草叶(形似柳叶),炒成黄色,加入茶汁中久煮,俗称“荩芥茶”,有治伤风头痛之功效。第三种是奶茶,将鲜奶加入已煮好的茶汁中加热即可,其茶味鲜中带甜,可补充人体之营养。第四种是在茶汁中加入红糖,该茶对产妇有很好的治疗保养作用。还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酥油茶了。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的粗制奶油。本来油水很难结合,但藏民族创造性地用反复搅制方法令其二者水乳交融,从而使高原地区有了最佳饮品。它那诱人的香味,入口滑润的感觉,不但藏族喜爱,也使许多喝过的人赞不绝口。
饮茶的乐趣
在甘南,一般每人每天要饮三次茶:早晨喝早茶:在碗底放一撮炒面,少量曲拉(奶渣)和一小片酥油,再倒入茶水。等茶喝够时把碗底的炒面与茶水搅成糊吃掉,此吃法叫“斗麻”。早茶对大多数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喝茶本身。第二次是在中午,午餐后饮几碗茶,消食解腻、生津提神。再就是晚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喝边谈,直到尽兴。闲时家人一起喝;来客时,给客人斟的茶中要放一小块酥油,以示尊重和欢迎;老人们聚在一起,可从早到晚地喝茶、闲谈、诵“六字真言”。
每逢春种秋收,农民们用三块石头垒起灶,架锅煮茶喝,驱乏解困;牧民在草原上熬茶,茶香伴着花香,另有一番情调;适逢各类节日,人们出游于野外,祭祀神灵、祈求平安,一连数日,载歌载舞。“清香的糌粑如蜂蜜,黄黄的酥油赛花朵;茶儿浓来花儿香,人生无茶无欢娱。”僧人更缺不了茶。寺院中通常每日集体饮茶三次,即早中晚的诵经礼佛活动后,这由寺院统一烧。如遇祈祷法会、跳神期间,供茶次数不定。平时在学习、诵经、辨经、静修时也不断饮茶,以解舌燥、驱倦意、头脑清醒、心情平和。
喝茶的礼节
藏民族本来就重礼节、讲友谊,饮茶时同样讲究长幼、主客之序。斟满茶先敬父母长辈,茶碗要洁净,不能有缺口、裂纹或旧碗,以双手敬,用双手接。喝过茶后要及时斟满、斟茶时要右手提壶,左手掌心向上,茶水不能溅出碗外,更不能发出“当当啷啷”的响声。
在藏族百姓家中,有时要请僧人来念经或做法事,僧人的茶具是专门为其购置的,其他人不得使用。这也说明,僧人作为佛法僧三宝之一,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适逢探亲访友时,礼物中不可缺茶;客人进屋,杯里斟的是茶;订婚时带上茶,表示感情不移,生活美满;有些地区的新娘子初踏婆家门首先要进厨房熬茶,请父母亲友们品饮;给寺院供奉时更离不开茶……所以,藏族在认为“有茶就是幸福”的同时,形成了许多有关茶的礼仪。
茶碗的区别
据《汉藏史集》载,饮茶习俗传入西藏后,赞普就请来汉地工匠,用藏地的原料做了六种碗,并分上中下三等,碗上分别绘有鸟衔茶、游鱼和鹿等图案的碗起名为夏布策、南策、襄策;其它三种普通碗分别起名为特策、额策、朵策。依古老之传统,至今藏民族饮茶还是普遍使用磁碗,最上等的以灿黄色为底,绘有龙凤、八吉祥图、八瓣莲花座和雄狮等图案,供活佛高僧使用;老人、长辈、客人,一般用浅蓝色为底,绘半透明花纹色或白底上绘牡丹等花朵图案的;还有木碗,造型美观花纹细腻,有的还镶、包着银质花边,显得格外高贵、富丽,此碗实用、携带方便,散热慢等,很受欢迎。
茶的作用
古代藏族喝茶也研究茶。《汉藏史集》中将茶按生长环境,施肥种类等差异分为16种,而且对每种茶的气味、颜色、功能等特点分别作了翔实的考证。其中对茶之作用有如下记载:能治疗涎病、风病、血病、胆病、魔病;去胆热、平寒热、去痴愚、解毒……甚至对茶的反作用也有研究,一种被称为“扎那扎都”的茶“饮之使人得胃病和风病”。
从科学的角度讲,茶里含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适当饮用是非常有好处的。过去藏民族大多饮食为牛羊肉和糌粑,喝茶有助于消化维持酸碱平衡,弥补了饮食中存在的缺陷。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7. 不知道这些,你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标准的吃货(藏族饮食文化)
有的时候命运就是这么的瞬息万变,不可捉摸,我成了西藏大学的一名学生。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天,不可思议,有着梦想成真的激动不已,我终于要坐着火车去拉萨啦! 忘了告诉你,我是个标准的吃货(偷笑ing),从拉萨站出来后,顾不得其他,直奔了最近的一家藏餐馆(早在网上查了个遍,火车上也打听了一路,嘿嘿~),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和品尝,更多的是为满足好奇心。
后来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知道了藏民有着自己不一样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的样式。在此与您交流与学习,若有错误之处,望加斧正。
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和我国其他纬度相同的地区相比,海拔相对较高、空气稀薄、降水量少、光照强。),养成了西藏人民不一样的饮食习惯。他们把茶叶、酥油、糍粑和牛羊肉作为很珍贵的食物。此外,青稞酒和各种奶制品也是藏族人民常吃的食品。下面我来一一介绍。
茶百道 酥油茶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饮品,偶尔会喝一些清茶、甜茶和奶茶作为调剂品。
酥油茶藏语称“加隋玛”,是藏族的传统饮料,由砖茶、盐巴和酥油做成。无论是日常饮用还是招待客人俱佳。我亲眼见过同学的老爸是怎么做茶的,叔叔先将事先准备好的砖茶用水久煮啊煮,等变成红红的浓汁,在将他们倒进一种特制的的圆木桶里,在放入合适量的酥油和食盐,用专门的棒棰在里面上下反复抽打,看着很有意思,忍不住想去参与一下,可是怕坏了茶的品质,就放弃了。当酥油和茶汁充分溶解后,倒进茶壶里放在文火上,随喝随倒即可,屋子里酥油茶香味扑鼻。 酥油茶的营养价值很高。喝了它能抵御寒冷、消除疲劳等等。 同学的阿爸告诉我,藏族百姓早上必须喝上几口酥油茶才去工作。一般日饮5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我觉得藏族对茶水的需要量如此之大,是生活环境及气候特点所致。
那次去他家拜访,同学的阿妈(家庭主妇)将阿爸煮好的清香可口的酥油茶端了出来,我们有说有笑的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后来得知喝此茶有一套规矩,通常是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幸亏当时我是我是用双手接杯)。还有就是边喝边添,不能一口喝光。不过主人总是将客人的茶杯添满。如果你不喜欢或不想喝则不必动,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等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你就摆着,离开时再一饮而尽就可以了。这样才符合藏族人民的习惯和礼貌。
其实北京的藏餐厅也售卖酥油茶,可是酥油味好像淡了些。我在藏族同学家里喝到的纯正酥油茶,淡褐色,香气浓,表面浮有油花,喝起来顺滑油润、有淡淡咸味,越到后来砖茶的味道越彰显。 此外,他们的炊餐灶具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别具风格。就拿酥油茶桶来说,几乎是每个藏族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具。桶由两部分组成,即筒桶和搅拌器。筒桶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相同,外面箍以铜皮,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十分精美大方。搅拌器是在比筒口稍小的圆木板上安一根比桶稍高的木柄构成,圆木板上有四个直径4厘米的小孔,搅拌时,液体和气体可以上下流动。 (来自新浪网介绍)
除了酥油茶,我更喜欢的还有青稞酒和酸奶。
酒文化 藏族人民生活很喜欢喝青稞酒青稞酒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它近似于黄酒,藏语称“羌”,用青稞酿制而成,不经蒸馏的一种低度酒,度数一般不超过20度。可分为青青稞酒和黄青稞酒,分别由生青稞和熟青稞酿造而成。在藏地的一些农家乐体验式旅游中,旅游者可亲手体验制作工艺,它简单的很,就是将淘净的青稞煮熟待稍凉后加上酒曲放进陶罐内,随后将罐封闭好并用藏毯等覆盖使罐内青稞升温发酵,数日后开罐加适量清水然后再封闭一二天即酿成,酿好的青稞酒喝起来有甘醇微酸之感。但是也有经过蒸馏的,度数可高达到五六十度,后劲也很大,比这在此劝解您一定要弄清楚再夸海口! 藏族有着绵延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经开始酿酒,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藏族酒文化。
� 招待客人时:按习俗,藏族把敬青稞酒作为接待贵客的一种诚挚礼节。凡到藏族朋友家作客,主人皆以青稞酒款待。我的旅游英语老师是藏族,一次课上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风俗习惯:通常主人会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客人必须双手接过,不可推辞,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以拇指和中指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迎接客人时主人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在喝酒时,其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最后,把满杯酒一口喝干,藏语叫“松只尼达”,意思是三口一杯。这样做,主人才觉得你看得起他,否则,主人会认为你没有礼貌或瞧不起他。你喝得越多,他就越高兴。说明他酿的酒越好。藏族敬酒时,对男客一般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藏族同志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曲调优美,男女老少都会唱,从头至尾基本无重复。
节假日和庆典场合:节日饮青稞酒,几乎不饮白酒,啤酒只在城镇较为流行。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很丰富也很特别,每酿完新酒,必先用其敬神,在向年长的人敬献。敬酒的人一般要用两只手捧着酒杯要举过他们的头顶,敬献给你想敬酒的人,特别是对长者更应该遵循该礼节。受酒的人也要用两只手接过酒杯,这是一种礼貌。 酒宴上敬酒也是一项习俗,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家庭的主要成员敬酒,在大的酒席上,会有专门的人倒酒,他们要唱着歌来敬酒,直到把客人灌醉。说道酒歌,藏族的酒歌非常好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意。
酸奶 酸奶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以内地的酸奶不同,他们的酸奶更加浓稠白皙,嫩的像豆腐一般,有的时候放在器皿里倒都倒不出来。吃的时候要使用勺子作为工具。开盖后有一种芳香的气味,质地细腻,口感很棒!营养价值高,具有抑菌、降低胆固醇等功效。听说还可以拌着米饭吃,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还未敢尝试过。
永远的糌粑 对于藏族,有这样一种说法:哪里有藏人,哪里就有糌粑。 � 糌粑是藏族民间传统食品,原料以青棵为主。(青稞的生命力极强,即使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也能够顽强生长。)糌粑藏语音译意为“炒面”。与北方的炒面很相似,但是在制作流程上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先炒后磨,通常不除皮。选好青稞或豌豆、燕麦后淘净,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好后称为糌粑面,和我们的生面粉是一个道理。将青稞晒干炒熟后经过水磨加工即成糌粑。根据口味磨成粗细不等也可去皮磨成精制糌粑。糌粑分青稞糌粑、豌豆糌粑和混合糌粑几种,以青稞精糌粑为上品,一般是过节或招待客人食用。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或清茶等搅拌均匀,中指按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状,直接用手往口里送。刚开始不好掌握,不过在藏族朋友那里习得一个好方法,就是加一小团酥油,就比较好成型也不易沾在手指上了。也有用青稞酒调糌粑的,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别有风味。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它粮食制品。它的营养丰富,便于贮藏,出门带着它特别方便,只要抱着木碗、腰间别着糌粑口袋,再配上一点茶水就可以了,不用再麻烦生火做饭。不过我认识的一名藏学博士曾劝诫我,如果不是从小就吃,最好少食,因为它是一种高纤维食品,对于没吃过的人会比较难消化一些。(制作方法主要来自于网络搜索)
也有在面疙瘩里放些野菜或牛肉一起成型的,叫做“土巴”。土巴除了糌粑特有的清香外,还增加了韧劲,更加耐嚼,营养也更丰富。土巴可谓藏族的团圆饭,一般在腊月二十九享用,类似于内地的饺子。有些面团土巴里会包有石子、辣椒、木炭、毛线等。每一样都有特定的含义,石子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毛线表示心肠软,木炭表示心肠黑,辣椒表示嘴如刀。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于是在哄堂大笑中,节日的气氛也就愈热闹起来。�
肉类 藏族的人通常以吃牛肉、羊肉为主。因为西藏是在很遥远的西部地区,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所以牛羊肉这种高热量的食物成为他们生活饮食的大部分,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高温下取暖。 其中手抓羊肉色、香、味、形具全。手抓羊肉一般选用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开锅后立即捞出。火候以开锅肉为宜,肉赤膘白,肥而不膻,吃起来又鲜又嫩,十分可口。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割肉时,刀口要向内,刀口向外对着别人是种不礼貌的表现。咀嚼时嘴巴需闭合,大张嘴或是出声也都是不礼貌的。吃完肉,每个人还需用舌头将碗筷舔干净,表示这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有始有终,并且注意卫生。羊尾和胸叉是献给最珍贵的客人;未来女婿第一次登门,未来的岳父、岳母一定要敬一段羊脖子,颈椎骨节相连的羊脖子很难将肉吃尽,但藏族青年不会被难倒,能吃得好象骨头上从来没长肉似的,只有这样才被认为是有本领的好女婿,所以在草原上流传着“羊脖子考女婿”的习俗。(这部分内容我没接触过更没体验过,所以就网络的) ��
藏族还喜欢吃风干的牛羊肉。在拉萨的太阳岛有一条美食街,店门口挂满了风干肉。入冬后的牛、羊肉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我从风干肉店老板那里了解到,表面为深红色,撕开却略显白色,表明已无水分则为佳品。前车之鉴,吃的时候千万记住一定要撕成丝,否则腮帮子肯定会酸疼一两天! 藏族在吃肉方面还是有很多禁忌的。一般只吃牛肉和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其是忌吃狗肉,有些地方也忌食五爪类和飞禽类。刚到藏区就有好多同学告诉我,他们是不吃鱼、虾等水产海鲜的,他们觉得鱼类的身上有转生的灵魂,不过在拉萨的一些餐馆里我也偶尔看到过食鱼藏族。
总之 ,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雪域高原,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寻求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从古到今,形成了他们自己惯有的饮食习惯,藏族人对于家乡菜的偏好是强烈的,甚至是偏执的。离乡的人身处喧嚣,也仍然坚持每日的糌粑和每日的酥油茶。
不过如今,藏餐无论是在烹饪技术还是样式上越来越推陈出新,多样化,藏区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也趋向于多元化,大米、面粉已被城市居民所接受,还增加了蔬菜、酒类、糖果、糕点等消费品。越来越能满足不同口味的人群。
笔者推荐食物 :姐姐薯仔,措姆凉粉,古树酸奶,藏面,酥油茶和甜茶,藏血肠,凉拌牦牛肉……
8. 北安丰早茶哪家好吃
北安丰早茶唐宫海鲜舫家好吃。
因为是一家老牌早茶餐厅,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这里经常会出一些特色美食值得品尝的有榴莲酥和凤爪烧鹅、奶黄包以及杨枝甘露等,口味还不错。所以北安丰早茶唐宫海鲜舫家好吃。
安丰属于江苏省兴化市,安丰地处大丰区、盐都区、兴化市三地交界处。
9. 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与特点(包括国内和国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蒙古族的茶和傣族的竹筒香茶等等,无不显示出各民族强烈的文化色彩。好茶还须好水来冲泡,从古至今,中国各地的名茶历来受到了文人墨客的赞誉。各种茶叶有各种冲泡和饮用的方法,是否得法,很有讲究。煮茶、点茶、泡茶、品茶、喝茶、吃茶都各有不同的含义。当你置身于典雅古朴的茶馆中,观赏着各种茶艺表演时,定会有心旷神怡的感受。
各民族饮茶习俗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所以,最懂得饮茶真趣。客来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礼,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下面,将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饮茶习俗,分别介绍如下。
一、汉族的清饮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抵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香气、滋味,欣赏茶姿、茶汤,观察茶色、茶形为目的,自娱自乐,谓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细啜缓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劳动之际,汗流夹背,或炎夏暑热,以清凉、消暑、解渴为目的,手捧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茶。
不过,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佐料,属纯茶原汁本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1.杭州的品龙井
龙井,既是茶的名称,又是种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谓"五名合一"。杭州西湖龙井茶,色绿、形美、香郁、味醇,用虎跑泉水泡龙井茶,更是"杭州一绝"。品饮龙井茶,首先要选择一个幽雅的环境。其次,要学会龙井茶的品饮技艺。沏龙井茶的水以80℃左右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泡茶用的水以山泉水为最。每杯撮上3-4克茶,加水7-8分满即可。品饮时,先应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细看杯中翠叶碧水,观察多变的叶姿。尔后,将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龙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看罢、闻罢、然后缓缓品味,清香、甘醇、鲜爽应运而生。
2.潮汕啜乌龙
在闽南及广东的潮州、汕头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钟情于用小杯细啜乌龙。乌龙茶既是茶类的品名,又是茶树的种名。啜茶用的小杯,称之若琛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用如此小杯啜茶,实是汉民族品茶艺术的展现。啜乌龙茶很有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诸如风炉、烧水壶、茶壶、茶杯,谓之"烹茶四宝"。泡茶用水应选择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现冲。经温壶、置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啜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两腋生风",回味无穷。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是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凡"有朋自远方来",对啜乌龙茶,都"不亦乐乎"!
3.成都盖碗茶
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盖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
饮盖碗茶一般说来,有五道程序:
一是净具:用温水将茶碗、碗盖、碗托清洗干净。
二是置茶:用盖碗茶饮茶,摄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见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红、绿茶等,用量通常为3-5克。
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开水冲茶冲水至茶碗口沿时,盖好碗盖,以待品饮。
四是闻香:待冲泡5分钟左右,茶汁浸润茶汤时,则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盖,随即闻香舒腑。
五是品饮: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盖,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润喉,提神消烦,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4.昆明九道茶
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所以,又称迎客茶,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是赏茶:将珍品普洱茶置于小盘,请宾客观形、察色、闻香,并简述普洱茶的文化特点,激发宾客的饮茶情趣。
二是洁具:迎客茶以选用紫砂茶具为上,通常茶壶、茶杯、茶盘一色配套。多用开水冲洗,这样既可提高茶具温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清洁茶具。
三是置茶:一般视壶大小,按1克茶泡50-60毫升开水比例将普洱茶投入壶中待泡。
四是泡茶:用刚沸的开水迅速冲入壶内,至3-4分满。
五是浸茶:冲泡后,立即加盖,稍加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六是匀茶:启盖后,再向壶内冲入开水,待茶汤浓淡相宜为止。
七是斟茶:将壶中茶汤,分别斟入半圆形排列的茶杯中,从左到右,来回斟茶,使各杯茶汤浓淡一致,至八分满为止。
八是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依次敬茶示礼。
九是品茶:一般是先闻茶香清心,继而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细细品味,以享饮茶之乐。
5.羊城早市茶
早市茶,又称早茶,多见于中国大中城市,其中历史最久,影响最深的是羊城广州,他们无论在早晨上工前,还是在工余后,抑或是朋友聚议,总爱去茶楼,泡上一壶茶,要上两件点心,美?quot;一盅两件",如此品茶尝点,润喉充饥,风味横生。广州人品茶大都一日早、中、晚三次,但早茶最为讲究,饮早茶的风气也最盛,由于饮早茶是喝茶佐点,因此当地称饮早茶谓吃早茶。
6.北京的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风尚,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地、田间劳作,都屡见不鲜。这种饮茶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名闻迩遐,如今中外闻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场,就是由此沿习命名的。
大碗茶多用大壶冲泡,或大桶装茶,大碗畅饮,热气腾腾,提神解渴,好生自然。这种清茶较粗犷,颇有"野味",但它随意,不用楼、堂、馆、所,摆设也很简便,一张桌子,几张条木凳,若干只粗瓷大碗便可,因此,它常以茶摊或茶亭的形式出现,主要为过往客人解渴小憩。
大碗茶由于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自然受到人们的称道。即便是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饮茶方式。
7.藏族酥油茶
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也在居住。这里地势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称,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旱,他们以放牧或种旱地作物为生,当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茶成了当地人们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喝酥油茶便成了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至于酥油,乃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而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制作时,先将紧压茶打碎加水在壶中煎煮20-30分钟,再滤去茶渣,把茶汤注入长圆形的打茶筒内。同时,再加入适量酥油,还可根据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捣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类,最后还应放上少量的食盐、鸡蛋等。接着,用木杵在圆筒内上下抽打,根据藏族经验,当抽打时打茶筒内发出的声音由"咣铛,咣铛"转为"嚓,嚓"时,表明茶汤和佐料已混为一体,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随即将酥油茶倒入茶瓶待喝。
由于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并加有多种食料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在西藏草原或高原地带,人烟稀少,家中少有客人进门。偶尔,有客来访,可招待的东西很少,加上酥油茶的独特作用,因此,敬酥油茶便成了西藏人款待宾客的珍贵礼仪。
又由于藏族同胞大多信奉喇嘛教,当喇嘛祭祀时,虔诚的教徒要敬茶,有钱的富庶要施茶。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所以,在西藏的一些大喇嘛寺里,多备有一口特大的茶锅,通常可容茶数担,遇上节日,向信徒施茶,算是佛门的一种施舍,至今仍随处可见。
8.维吾尔族的香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劳动,主食面粉,最常见的是用小麦面烤制的馕,色黄,又香又脆,形若圆饼,进食时,总喜与香茶伴食,平日也爱喝香茶。他们认为,香茶有养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饮料。
南疆维吾尔族煮香茶时,使用的是铜制的长颈茶壶,也有用陶质、搪瓷或铝制长颈壶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这与北疆维吾尔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样的。通常制作香茶时,应先将茯砖茶敲碎成小块状。同时,在长颈壶内加水七、八分满加热,当水刚沸腾时,抓一把碎块砖茶放入壶中,当水再次沸腾约5分钟时,则将预先准备好的适量姜、桂皮、胡椒、芘�等细末香料,放进煮沸的茶水中,经轻轻搅拌,经3-5分钟即成。为防止倒茶时茶渣、香料混入茶汤,在煮茶的长颈壶上往往套有一个过滤网,以免茶汤中带渣。
南疆维吾尔族老乡喝香茶,习惯于一日三次,与早、中、晚三餐同时进行,通常是一边吃馕,一边喝茶,这种饮茶方式,与其说把它看成是一种解渴的饮料,还不如把它说成是一种佐食的汤料,实是一种以茶代汤,用茶作菜之举。
9.回族的刮碗子茶
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西北,以宁夏、青海、甘肃三省(区)最为集中。回族居住处多在高原沙漠,气候干旱寒冷,蔬菜缺乏,以食牛羊肉、奶制品为主。而茶叶中存在的大量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不但可以补充蔬菜的不足,而且还有助于去油除腻,帮助消比。所以,自古以来,茶一直是回族同胞的主要生活必需品。
回族饮茶,方式多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称"三件套"。它有茶碗、碗盖和碗托或盘组成。茶碗盛茶,碗盖保香,碗托防烫。喝茶时,一手提托,一手握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这样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二则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称也由此而生。
刮碗子茶用的多为普通炒青绿茶,冲泡茶时,除茶碗中放茶外,还放有冰糖与多种干果,诸如苹果干、葡萄干、柿饼、桃干、红枣、桂圆干、枸杞子等,有的还要加上白菊花、芝麻之类,通常多达八种,故也有人美名其曰:"八宝茶"。由于刮碗子茶中食品种类较多,加之各种配料在茶汤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续水后喝起来的滋味是不很一样的。一般说来,刮碗子茶用沸水冲泡,随即加盖,经5分钟后开饮,第一泡以茶的滋味为主,主要是清香甘醇;第二泡因糖的作用,就有浓甜透香之感;第三泡开始,茶的滋味开始变淡,各种干果的味道就应运而生,具体依所添的干果而定。大抵说来,一杯刮碗子茶,能冲泡5-6次,甚至更多。
回族同胞认为,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
10.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及其边缘的一些省、区,喝咸奶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茶习俗。在牧区,他们习惯于"一日三餐茶",却往往是"一日一顿饭"。每日清晨,主妇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供随时取饮。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制作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25克左右。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入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巴。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后都有很大的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味。蒙古族同胞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互相协调,才能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为此,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大凡姑娘从懂事起,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得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要不,就会有缺少家教之嫌。
11.侗族、瑶族的打油茶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他们世代相处,十分好客,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却都喜欢喝油茶。因此,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选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应预先制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锅底发热,放适量食油入锅,待油面冒青烟时,立即投入适量茶叶入锅翻炒,当茶叶发出清香时,加上少许芝麻、食盐,再炒几下,即放水加盖,煮沸3-5分钟,即可将油茶连汤带料起锅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这又香、又爽、又鲜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好。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茶汤,捞出茶渣,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最后是奉茶,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由于喝油茶是碗内加有许多食料,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茶,还不如说吃油茶更为贴切。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的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还赞口不绝!
12.土家族的擂茶
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区一带,居住着许多土家族同胞,千百年来,他们世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茶法,这就是喝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相传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正值炎夏酷暑,当地正好瘟疫蔓延,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也不能幸免。正在危难之际,村中一位草医郎中有感于张飞部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便献出祖传除瘟秘方擂茶,结果茶(药)到病除。其实,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说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药,是有科学道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古代相比,现今的擂茶,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今制作擂茶时,通常用的除茶叶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还要加些生姜、食盐、胡椒粉之类。通常将茶和多种食品,以及佐料放在特制的陶制擂钵内,然后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转,使各种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倾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即调成擂茶。少数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将多种原料放入碗内,直接用沸水冲泡的,但冲茶的水必须是现沸现泡的。
土家族兄弟都有喝擂茶的习惯。一般人们中午干活回家,在用餐前总以喝几碗擂茶为快。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视喝擂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不过,倘有亲朋进门,那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必须设有几碟茶点。茶点以清淡、香脆食品为主,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鱼片之类,以平添喝擂茶情趣。
13.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quot;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14.哈萨克族的奶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还有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茶在他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看成与吃饭一样重要。他们的体会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劳动有劲;三天无茶落肚,浑身乏力,懒得起床"。
哈萨克族煮奶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铝锅或铜壶,喝茶用的大茶碗。煮奶时,先将茯砖茶打碎成小块状。同时,盛半锅或半壶水加热沸腾,随着抓一把碎砖茶入内,待煮沸5分钟左右,加入牛(羊)奶,用量约为茶汤的五分之一。轻轻搅动几下,使茶汤与奶混和,再投入适量盐巴,重新煮沸5-6分钟即成。讲究的人家,也有不加盐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这样才算把一锅(壶)热乎乎、香喷喷、油滋滋的奶茶煮好了,便可随时供饮。
北疆民族兄弟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如果有客从远方来,那么,主人就会立即迎客入帐,席地围坐。好客的女主人当即在地上铺一块洁净的白布,献上烤羊肉、馕(一种用小麦面烤制而成的饼)、奶油、蜂蜜、苹果等,再奉上一碗奶茶。如此,一边谈事叙谊,一边喝茶进食,饶有风趣。
喝奶茶对初饮者来说,会感到滋味苦涩而不大习惯,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半月,就会感到喝奶茶实在是一种补充营养和去腻消食不可缺少的饮料,对于当地牧民。
15.苗族的八宝油茶汤
居住在鄂西、湘西、黔东北一带的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人们,有喝油茶汤的习惯。他们说:"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倘有宾客进门,他们更为用香脆可口,滋味无穷的八宝油茶汤款待。八宝油茶汤的制作比较复杂,先得将玉米(煮后晾干)、黄豆、花生米、团散一种米面薄饼)、豆腐干丁、粉条等分别用茶油炸好,分装入碗待用。
接着是炸茶,特别要把握好火候,这是制作的关键技术。具体做法是放适量茶油在锅中,待锅内的油冒出青烟时,放入适量茶叶和花椒翻炒,待茶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即可倾水入锅,再放上姜丝。一旦锅中水煮沸,再徐徐掺入少许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时,加入适量食盐和少许大蒜、胡椒之类,用勺稍加拌动,随即将锅中茶汤连同佐料,一一倾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这样就算把八宝油茶汤制好了。
待客敬油茶汤时,大凡有主妇用双手托盘,盘中放上几碗八宝油茶汤,每碗放上一只调匙,彬彬有礼地敬奉客人。这种油茶汤,由于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一碗到手,清香扑鼻,泌人肺腑。喝在口中,鲜美无比,满嘴生香。它既解渴,又饱肚,还有特异风味,是我国饮茶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10. 扬州早茶哪里比较好吃富春茶社价目表上的客点是什么意思
最有名的早茶店当属富春,不过当地人喝早茶却很少去富春,而是选择花园茶楼、冶春茶社、共和春、锦春、毛牌楼等馆子。扬州老食客已经给各家茶楼排好了座次:富春的三丁包好,冶春的翡翠烧卖好,花园茶楼的肉包好,毛牌楼的豆皮包好,锦春的青菜包好。推荐馆子基本上富春、锦春、共和春、冶春、毛牌楼这些口碑较好的茶楼你都得去尝尝,还有卢氏古宅餐厅,喝早茶位子是需要等的,包子总体口味带点甜味,即便不是汤包,开口之后也饱满多汁。人均20-30 元可以吃撑。
蒋家桥
这家店呢,他家的混沌最有特色了,尤其是那个肉馅,有个特别的香味,让人欲罢不能,不过现在看起来不怎么样了,可能是做大了,没有以前那么好吃了,很多时候总感觉太油,也不怎么脆了,所以很多时候,就让人觉得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