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攻略 » 北京提笼架鸟哪里好吃
扩展阅读
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薯仔不炒丝怎么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北京提笼架鸟哪里好吃

发布时间: 2022-11-01 17:24:27

Ⅰ 说说北京人的吃文化—寻食探味之二

要说北京人吃得讲究,那很多外地人不服气,很多南方人对北方人吃的粗犷是难以忍受的。要说北京人爱吃、喜欢吃,这点作为北京人还是有相当自信的,当然有这个文化基因的地区还很多,比如川渝。吃在北京人的生活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 娱乐 。吃什么并不一定很重要,但和谁一起吃很重要。约上发小瓷器或者三五好友,一起喝酒、吹牛X、侃大山,那绝对是一种人生的享受和很好的放松。

之所以把发小瓷器和三五好友分开说,也是有所不同的。发小瓷器指的是童年的玩伴,也许是一个胡同的邻居,也许是小学、中学的同学。这种朋友,从小一起成长,没有太多的利益污染,比较单纯。还有一种就是步入大学走向 社会 后交往的朋友,这种也可以称为好友,当然有利益相交的,有价值观认同的,有性情投缘的,但反正一起高兴就是。之所以要分这么细,因为和不同的人,吃什么、怎么吃还是很不一样的。

我这代人,年轻的时候如果几个好友说今天去哪玩,那意思就是去哪吃,边吃、边侃大山吹牛X。这种“吃”,对于我们就是一种 娱乐 。就算是看个电影,K个歌什么的,那也必须要加上一顿饭才叫完美。和发小瓷器一起,更多的是吃老北京小吃,吃苍蝇馆,吃童年味道,吃最家常最亲民的特色小饭馆。点菜不会点贵,只会点爱吃的。选饭馆也不在乎档次,一定要在乎味道。味道不在乎高大上,但一定要有家的味道,老北京的味道。如果是和好友吃,那就不太一样,终究要照顾山南地北的口味、喜好,所以选择面就会广一些,更能兼顾大家口味。但真正的好朋友,去的也绝对不是什么上档次的大酒店,一定是去有特色,有味道的小馆子。其实从彼此吃饭也能看出友谊深浅,关系亲疏。

说老北京讲究吃,那南方人肯定不同意,确实北京的饮食比较粗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饮食文化都和地理、 历史 、人文分不开的。北京虽然是几朝古都,但这些朝代要不是农民起义建国的,要不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从人文上来说确是没有精细饮食文化的基础和条件。要从地理来说,作为北方内陆之地,以前基本没有什么海鲜可吃,要吃那只能是泡发海产品的干货,口味自然没法精细。而北方苦寒之地,在温室大棚普及之前,冬天基本没有什么新鲜蔬菜可吃,所以就会有很多酱菜、腌菜、冬储菜,为了保存,自然是口感厚重,味道单一。在没有现代物流、冷藏、种植技术之前,老北京能吃的食材还是很有限的,比如最有名的老北京涮羊肉,其实涮菜也就是羊肉片、冻豆腐、白菜、粉条这些东西,就着芝麻烧饼吃,其食材品种自然无法和四川火锅的丰富涮菜相比。

虽然食材有限,但因为有八旗子弟养尊处优的文化氛围,在有限的食材下,也自有吃的“讲究”。各种老字号就是吃得讲究的体现,吃什么食物自有出名、擅长的字号。如便宜坊的烤鸭,六必居的酱菜,都一处的烧麦,柳泉居的豆包,等等。

北京的吃食还分宫廷和民间小吃两条线。满清时期,内城也就是后来的东西城,住的都是满清权贵、富户,而南城也就是后来的宣武、崇文都是贫苦百姓。所以以前正宗的老北京小吃大都集中在南城地界,尤其以贯通南北、连接内外城的前门大街为最。内城则是大饭庄多一些,小吃少一些。贫民百姓,多是卖苦力为生,所以老北京小吃,多是各种便宜的下脚料,但口味油腻厚重。穷人吃来,又便宜又解馋又充饥。比如卤煮火烧、炒肝、豆汁、炸灌肠、羊杂等等都可以看出穷人 美食 的 历史 痕迹。清末民初,清廷瓦解,其宫廷菜、民族菜及小吃也开始随着御厨的星散流传到民间。如栗子面小窝头、萨琪玛、豌豆黄、杏仁豆腐等,这类的小吃就比较讲究原料和制作工艺了。不过时至今日,这些都相互融合,成为统一的“老北京小吃”。

北京作为几朝首都,其饮食虽然限于条件,比较单调,粗犷,但也因次极具包容性、融合性。各地风味汇聚,然后又根据北京本地的食材、口味、气候加以改良。北京菜其实菜系风格并不明显,北京更多的是家常菜和小吃,没有什么特色分明的菜系、席宴。如果硬要说北京菜系,其实很多是鲁菜演变而来,但根据北京的口味、地域条件进行了改良。容各地风味,学百家之长,这也是北京现代 美食 的特点吧。

既然说吃是一种 娱乐 ,其实吃的讲究就不是首要,而吃的氛围则更加重要。前几年相当火爆的大排档文化就相当符合北京人把吃作为 娱乐 的需求。几个好朋友找个露天的苍蝇馆,几盘家常凉菜加上烤串,配上啤酒、二锅头,都是简单的大众食材,但哥几个一起喝酒吹牛,多少烦恼可以挥之而去,多少压力可以冰消云散,多少感情就在吃中发酵,更加醇厚。

北京人不讲究穿,标准的北京人夏天是大背心、大裤衩、凉拖鞋,西装革履的不是卖保险就是房地产中介。穿的吊儿郎当的不是因为穷,而是觉得穿不是多重要的事情。你看许多老北京穿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其中不乏拆迁户、大老板,家财千万亿万并不稀奇,反而讲究穿的多是暴发户或新北京人,一身名牌的还真和老北京人尿不到一起。也正因为这种气质,所以北京人吃饭不讲究排场,大饭店、大酒楼那是工作需要才去,真是哥几个聚聚,那绝对是去小地方、小馆子。

北京人不是很讲究玩(提笼架鸟那也是八旗遗风,和南城的老北京土着文化还有差别),但很讲究吃,这个吃不是吃多贵、对好,而是吃对、吃美、吃舒服,是把吃作为 娱乐 手段,作为培养感情的媒介。当然随着 社会 的变迁,文化也自有不同,老北京吃文化的内涵也在变化,但骨子里的 情感 、记忆,还是有的,而且是短期内不可能消失的。

Ⅱ 提笼架鸟逛市场,风行T5作为我的专用座驾,一定要亮相!

老北京人都有个爱好,那就是提笼架鸟!我也喜欢,虽然岁数不及老大爷的年龄,但从小受父亲的熏陶,一直喜欢花鸟鱼虫这玩意儿,今天这不刚好周末休息,准备去市场看看最近上了什么好货!
事实验证了它的颜值绝对够用,出门也很抢眼的。刚提回来的时候就给隔壁的邻居稀罕够呛。前脸的栏删格是那种很粗犷的线条,可能本人体格结实的原因,喜欢的东西也都是结实,稳重的。
说走就走!但出门得有个腿儿才行,我的座驾是前不久刚买回来的东风风行T5,让我最喜欢这车的有3点,第一是外观设计比较时尚且与众不同,我买的时候看过好多车也对比过好多4S店,最终还是觉得东风风行T5这款车比较好看,而且也很适合自己,尤其是夸张的前脸设计,以及运动的流线造型。
外观比较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我跟朋友一起看车,朋友也说这个车外观很不错,不会太老气,简单大气中规中矩的
内饰很简单,操作也容易,很好上手,新款升级超大的感情大屏幕,有配置车联网一些高端的性能我觉得还是挺新大陆的
全新的车型,在动力上应该也加了功夫,试驾的时候。我试了一下油门就知道它的起步动力很顺,不卡,油耗方面个人可以接受,毕竟好的东西带来的油耗也是不低的,但是我还是觉得值得的。
第二点就是这车的空间了,我前不久买了个鱼缸,1.8×2米的,最开始我没有车,所以不太敢买,因为这东西怕运输途中弄碎了,买了车就不一样了,而且风行T5将后排座椅放倒后,直接可以放下那个鱼缸,储物空间方面非常的不错。
个人觉得性能好的同时舒适型也同样重要,毕竟都是相互的。开车人就能懂,皮质挺软的,弧形设计比较贴合人体乘坐,总体满分。
第三点就是开起来的感受了,我这人比较喜欢安静,开车也是一样,风行T5刚好就属于那种安静的车,开起来后,它的隔音降噪技术很棒,几乎听不见外界的噪音,而且动力也很强劲。
再买几个小金鱼[嘻嘻]
鱼缸就不买了,家里有两个了

Ⅲ 2014年北京什刹海有什么好玩的

俗话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又被称为“后海”的北京什刹海历来是老北京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因其环境优美,且民俗风韵十足,两百余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官宦、名家甚至方外之人来此或修府第,或建庙宇,更为什刹海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而今,北京的都市味越来越浓了,能看到老北京旧时民风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了,可就在这什刹海,依然能够听到秋日里清脆的虫鸣,依然能能看见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缩影,依然能够咀嚼京味文化旅游节就要在这里开幕了。“游什刹海,看老北京”,品茗、荡舟、游王府、逛胡同,一份纯正的京腔京韵,将在金秋的什刹海大放异彩。

醇亲王府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岸,府邸分为正院、住院、花园及马圈四部分。另外在府后建有醇贤亲祠堂一所,占地共约八十余亩。

特别是府内的西花园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国母宋庆龄的故居就建在醇亲王府的西花园,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年,给这座古色古香的园林留下了许多痕迹,增添了不少亮色。

康熙年间,明珠的府邸花园正是坐落于此。园中假山、竹林、小桥错落有致,南楼前临水有“明开夜合”树七株,其中两株二百余年前的古木,据说是明珠长子纳兰性德亲手所植。年轻的纳兰性德常常邀集北京的文人名士相聚于此吟诗填词,今日立身树下,思古之情油然而生,眼前仿佛人影依稀,耳畔边似回响着当年的唱吟之声,“阶前双叶合,枝叶敷华荣”。后来明珠获罪,这府花园又被和坤所占,嘉庆即位后,花园和附近的府邸一起被赐予成亲王,并特许成亲王引后海水入园。现在我们看到的“恩波亭”就是成亲王时修建的,平安石上“岁岁平安”四字便出自成亲王之手。光绪年间,这座府邸又赐给了“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其在成亲王府的基础上添改修缮,建成醇亲王府。

今天,醇亲王府已经成为什刹海边的一道风景线,众多的游人慕名前来,只为心中那一份对历史的眷恋和对古迹的景仰。

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先生一生中的最后10年是在什刹海西北隅护国寺街9号度过的,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占地716平方米。如今已成为人们缅怀大师的观光景地。

这是一座两进的北京小四合院。共有房屋37间。现有馆藏文件3万余件。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原状陈列。

郭沫若纪念馆

千竿胡同往北大约30来米,前海西街18号,这里便是一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晚年居住过的地方。1963年秋天,郭沫若迁居此处,在什刹海西畔这座古朴的北京四合院里走完了人生最后14个年头。

走进纪念馆,草地上,郭沫若的铜像安坐在藤萝架前,双手轻轻放在膝头、目光平静而坦然。驻足绿荫下,闹市里久违的鸟鸣声,不绝于耳。

院内最为显眼的当数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银杏和牡丹,那些曾经与主人朝夕相处的一草一木,浸润在主人真诚与博大的情感世界中。人垂花门进四合院,东西两厢已辟为陈列室,以图片和实物展示着诗人、学者兼战士不平凡的一生。正房的客厅、办公室、卧室依旧是主人在世时的陈列。暖郎环绕小小的月季园,通向最北面的房间,正中的一间是郭沫若夫妇研磨书法的地方。伟人已去,故园依旧。一卷卷书稿,一幅幅书法佳作,保留着他的神韵。

广化寺

衣冠杂沓,车马骈阗的什刹海,历来是扎根皇城的佛教僧侣弘法结缘的首选之地。皆因梵刹林立,故名什刹海。什刹之一,饱经700年沧桑的佛门古刹广化寺,坐落在鼓楼后西侧后海北岸的鸦儿胡同31号。广化寺坐北朝南,东临银锭桥,西傍宋庆龄故居,占地1.38万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分中、东、西三大院落。整座寺院建筑严谨,僧房毗连,形成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寺内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广化寺始建于元代,后经明清三次修建,清宣统元年(1909)曾在此筹建京师图书馆,鲁迅先生曾在此任职。1921年8月对外开放。1982年北京佛教协会成立并将会址设在此寺。1986年,北京佛教协会在广化寺西路祖堂内肇建了北京佛教音乐团,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演奏“京音乐”即佛教音乐,并培养后继者。如 今,广化寺不仅是信徒们礼佛的地方,佛教音乐、礼佛仪式等也已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什刹海民俗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刹品禅宗 敬祠忆先贤

汇通祠

汇通祠也就是现在的郭守敬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西海(积水谭)北沿的汇通河畔。元朝时期,这里水面辽阔,风景秀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元大都城内、京杭大运河最北码头,漕运船只可直达这里。汇通祠坐朝南,有山门一间,歇山调脊灰筒瓦顶,石券门,棋盘木门两扇,前殿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硬山调大脊灰筒瓦顶。后院有二层后罩楼,祠后原有一暗红色的巨石一块,通体花纹如云,叩之如铜。巨石纹路中隐约似有一鸡一狮,人们俗称:“鸡狮石”。

1988年9月27日汇通祠竣工。占地1100平方米的汇通祠按原建筑形式恢复修建。内有石狮、石亭、剑碑,假山叠石,错落有致,曲径路道,别具匠心,石壁洞岫,宛自天开。一座小岛重现人间,清水绕岛而过,随着湖水的流逝,仿佛又回到了久远而灿烂辉煌的历史。

恭王府花园

位于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花园,想当年曾是干隆宠臣和坤的私宅,后由慈禧赐给了恭亲王亦忻并因此得名恭王府。

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6万多平方米,府邸、花园两部分,拥有格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势非凡。其花园又名锦翠园,园内设计、布局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全园以“山”字形假山拱抱,三面堆土叠石为山,中路以房山石堆砌洞壑。立于山顶,居高临下,更可观全园景观。

如今,恭王府以其富丽堂皇、幽深秀丽,已是名扬四海,吸引着远近宾客。

逛胡同,品北京风韵

胡同、四合院是旧北京城的象征。不管你是北京土着还是远方来客,都会被那份浓浓的京韵所吸引。

由前海西街郭沫若故居出发,顺前海北沿过银锭桥登鼓楼。然后再乘车过鸦儿胡同到银锭桥墩,一路上,提笼架鸟的老头儿,跳皮筋的小姑娘,端碗炸酱面蹲在院门口边吃边聊天的小伙子,这种惬意的生活让人留连忘返。

逛胡同,不能不去金丝套,是指以银锭桥分界的前海北沿、后海前沿、柳荫街与前海西街之内的地区,有18条胡同蜿蜒曲折。沿途蜿蜒的玉河水流淌着社会奔腾不止的变迁;特色各异的小桥又赋予你诗人般的遐想;古庙旧寺让你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对无知世界的敬畏;王府花园记录了得意的自恃和落魄的无奈;幽深的胡同孕育了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

登城楼,听历史钟声

始建于1272年的北京钟鼓楼,七百余年一直矗立在北京城中轴线上。两楼一高一矮、一横一竖相映成趣,飞檐走阁、振翅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韬伟略。钟鼓楼曾是元、明、清三代报时的中心,起着所谓“以时出治,声与政通”的作用,看到它仿佛听到了那萦绕在京城上空的厚重钟声,让人震憾!

说什刹海,不能不提德胜门城楼。明、清时期,每逢出兵打仗,兵士们都要从德胜门出发,由此开赴作战前线,借个“德胜”的口彩。现在,站到德胜门上,展现在眼前的则是一派生机盎然的科技园区,社会前进的脚步搭上科技的翅膀从此将不可阴遏。从城门望北还可以看到护城洒的垂柳碧波和关厢景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和科技园区的相互彰映还真有点不同一般!

泛轻舟,享惬意人生

夜幕降临,什刹海里还有不少游船,点点船火,阵阵琴声,仿佛置身秦淮河畔。什刹海的摇橹船是仿照“清明上河图”中的船形打造的,古色古香。游客在北海公园北门对面荷花市场码头上船,由头戴斗笠、身着黄色短衣的船夫摇船,船上点起古老的马灯,船头怀抱丝竹乐器的小姐弹拨出轻柔动听的民间乐曲。橹船穿过古老北京着名的景观“银锭桥”,游客饮茶小吃,同时观赏两岸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俗生活景象。最为精彩的是日落日升,船行什刹海后海,游人点起蜡烛纸河灯放入水中,灯浮水面沿船尾浮动,忽明忽暗灿烂一片。丝竹声中岸上游人驻足观看,船上游客畅饮尽兴,恍如回到唐宋年间江南西湖的月夜……

美景需有美相伴,才显得生活惬意。正巧,烤肉季、竹园宾馆、历家菜等名吃,就在是什刹海畔。

Ⅳ 北京特色的小吃

炒肝是由开业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会仙居”发明的,1900年前后,他在原来售卖的“白汤杂碎”(俺没见过这种小吃,已经被历史洪流淘汰了,顾名思义,估计做法跟现存的羊杂碎汤相似,不过原料是猪下水)基础上,去掉心和肺,并且勾了芡,从而形成流传至今的炒肝。

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兴居在会仙居对面开业,因为选料更精、采用味精、酱油等当时的新式调料代替原来的口蘑汤等,生意逐渐盖过了会仙居,1956年两店合并,就只剩下天兴居的招牌了。

小吃名进了歇后语的似乎并不太多,炒肝就是其一,足见当时它的受欢迎程度。旧时有“会仙居的炒肝——没早没晚”、“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的说法,原来会仙居的炒肝价廉物美,而且营业时间长,从早到晚不间断,随时去都能吃得满意而归;至于第二条歇后语就更不用解释了,猪同志又一次体现了“浑身都是宝”的献身精神,俺用实际行动表示了对他的支持和钦佩,说完了卤煮说炒肝,各位看官也知道俺的饮食取向了吧。

“炒肝”是名实不符的典型例子,主料是猪大肠,肝不过是点缀而已,而且也没有个炒的过程,完全是煮制而成。不过俺记得曾经有人撰文指出,这里的“炒”来自某满语的音译,实际意思就是煮,京城着名糕点铺稻香村的“炒红果”的炒也是同样的意思。如今懂满语的人已凤毛麟角,俺不幸没有成为这毛啊角啊的一员,也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暂引此说,请有识者为俺解惑吧。

炒肝的做法很简单,将洗好的肥肠切段煮熟,出锅前时加入肝片、味精、酱油、醋、水淀粉及蒜泥等,具有汤汁油亮、蒜香扑鼻、肥而不腻、稀而不澥的特点。因为蒜泥很细,故有“吃蒜不见蒜”之说。这是资料上的说法,俺的味觉告诉俺,实际上各炒肝店或多或少地都加了点糖,更加提味。此外各炒肝店共同的缺点是肝片普遍比较老,口感不够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的炒肝都在锅底下长期加温以保持售卖时的温度,肝自然就老了。正宗的吃炒肝方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托着碗底,转着圈嘬,好处是肠、肝和芡汁分布均匀,虽然动静儿挺大,但周围人都这么干,您要是悄没声儿地闷头吃,反倒显得格格不入了。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家俺觉得还算不错的炒肝店,评价完全出自个人口味:

1,天兴居。最老牌儿的炒肝店,特点是大肠的火侯掌握得恰到好处,碗还是那种最传统的高桩小瓷碗。以前俺老去,因为是正宗名门,俺的要求比较高,用挑剔的眼光来看有两点不足:首先是没有大小碗之分,就一种规格,一碗两块;此外偶尔会发现肝片并不全是肝尖,白玉微瑕。地点在前门往南约300米,过“都一处”后,顺路东的鲜鱼口街向东约150米路北,店内墙上还贴着炒肝的介绍和天兴居的由来

2,凯琳饭馆。俺觉得比天兴居的蒜味更浓些,口味偏咸,包子一般般。上文提到过,他那里的卤煮也不错。地址在虎坊桥路口西100米两广路路南,紧挨着湖广会馆饭庄

3,鼓楼脚下一饭馆。对着鼓楼吃炒肝的感觉真的很好,要是碰上迈着方步、提笼架鸟的一位爷,准得迷惑一下是不是又回了咱大清帝国。有两次周末早上去过,都排队二十余人。芡汁挺鲜,可俺觉得实质性内容偏少,蒜味似乎还应该更浓些。大碗2.5元,小碗1.7元。饭馆好象没名字,但挺好找,地点在鼓楼东北墙外,钟楼湾胡同的路牌正对着,门口有炒肝、卤煮火烧的招牌,下回俺准备试试那里的卤煮

4,安乐林炒肝赵。离俺家比较近,最近去得勤些,跟以上三家有明显区别:芡汁颜色浅、整体口味淡;加了姜末;猪肝片比其它地方更大更醒目。虽然跟正宗的炒肝略有不同,但给的多,实惠,大肠在碗里的密度很大,口轻和加姜都恰好符合俺的要求。盛肝儿师傅的动作颇有些表演成分,大勺上下挥舞,盛肝儿的时候全身似乎没有一处不使劲的。大碗两块,小碗一块五。地点在南二环景泰桥(天坛南门)往南约500米,蒲黄榆路口奔西约400米,景泰路与安乐林路交叉口的东北角。

您要有什么觉着不错的炒肝馆,也跟俺们分享分享吧,让咱们把吃炒肝的传统发扬光大。早上起来往早点摊儿前一站,甭管有钱没钱,见着师傅就说:“二两包子一碗肝儿”,一口纯正的北京腔儿,倍儿有面子。您说吃这得多少钱……怎么也得十块吧……十块?!那是仨人吃的,四块钱封顶,您还别嫌便宜,您得分析这吃炒肝儿人的心理,好这口儿啊。所以咱们吃炒肝儿的原则就是:不求最贵,但求最香!

Ⅳ 北京秋天吃什么这盘传承120年的味道,不去吃一次对不起自己

十几年前的北京,

琉璃厂附近,

还没今日这般热闹。

每天一大早,

冯老就推着他那辆小车,

从老旧的四合院里出来,

严冬酷暑,雷打不动。

不去公园锻炼,

也不提笼架鸟、玩核桃,

冯老心里惦念的只有一件事儿:

自家的爆肚生意。

“每天都要去,

看一眼没什么事儿,

心里才算踏实。”

冯老本名冯广聚,

京城百年老字号“爆肚冯” 的,

第三代传人。

立秋之后,

北京人讲究“吃秋”,

“要吃秋,有爆肚。”

来点香菜

蘸着秘制酱料吃,

脆嫩鲜香,清口养胃。

看似简单,

却深见功夫。

260斤的羯羊,

最多出三两肚仁,

选料要精。

寒冬腊月,

清洗肚子也必须用凉水。

手在结冰的水里泡着,

经常洗着洗着就没了知觉。

先用凉水冲,

再翻开百叶清洗,

然后清水泡、换水,

如此三五次,

还不能撕破肚子表皮。

裁肚子也有学问。

牛肚切片,羊肚切丁,

百叶要分成几扇,

顺着纹理切,

照着韭菜叶儿的宽度来。

爆肚讲究现吃现做。

水要量大、滚开,

火力要极旺。

见熟就赶紧用笊篱颠翻,

四五秒功夫就可以出锅。

“所有做小吃的人,

都是选料精,投料准,公益性严格,

缺一味料都不干。”

冯家的蘸料,不但爽口,

还加入祖传配制的中药,

只有冯广聚跟大儿子,

掌握秘方。

120多年来,

燃料从柴火变成煤,

又变成天然气,

那盘爆肚的味道却从未改变。

冯广聚十岁起,

就在父亲的爆肚摊上学手艺。

洗、泡、裁、切、爆,

深得父亲真传。

但是50岁以前,

冯广聚一直在工厂里工作,

一门心思投身技术革命。

直到一位归国老华侨,

费劲心力找到他。

就是想吃上一口,

小时候吃过的爆肚。

冯老就在自己家里,

亲自为他做了一盘。

老华侨吃得热泪盈眶,

冯老心里也潮湿了。

“这一代一代,

传下来的手艺,

不能到我这里就断了啊!”

1985年,

在老华侨的资助下,

断代30几年的“爆肚冯”,

在前门廊坊二条重新开张。

开张第一天,

就门庭若市。

狭长的廊坊二条胡同,

挤满了排队的食客。

老北京们闻着味儿,

从胡同里涌出来;

离家的游子听着风儿,

从外地急着赶回来,

只为这口儿时的老味道。

“还是那个味!”

“可惜我家老头子吃不到了!”

“我小时候就在门框胡同那儿吃,

那会儿还是您父亲和大伯在那儿摆。”

门框胡同,

老北京前门地区,

宽不过三米,

长近百米的小街巷。

民国时候,这条街巷上除了“爆肚冯”,还有“奶酪魏” 、“豆腐脑白”、“羊头马”等20几家北京老吃。走出来的,却只有“爆肚冯”一家。

斑驳的青墙灰瓦,

红绿油漆的大木门,

冒着热气的铜锅儿,

侃着大山的北京老炮儿。

在冯老看来,

那些久违的老味道,

才是北京应该有的味道。

1989年,

年近花甲的冯广聚决定:

寻找那些小吃传人,

恢复传统老字号,

一起振兴北京老小吃。

他没想到这一寻找,

就是十年。

他找到那些曾经的老街坊,

劝他们出山。

“做小吃又累,

又赚不了几个钱,

干不了啦!”

劝一次不听就劝两次,

费尽了唾沫星子,

磨破了嘴皮子。

没钱重新开张,

冯广聚帮着凑钱;

没精力重拾手艺

冯广聚忙着出力,

还经常耽误自家生意。

家人不理解。

“自己赚自己钱就好了,管别人做什么?”

冯老心里有自己的算盘:

一个“爆肚冯”不叫北京小吃,

这些“老味道”在一起,

才是北京小吃。

“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不能到咱们这儿断了!”

正是这句话,

戳到了传承人们的心窝子里。

2006年,在冯广聚的不断努力下,“奶酪魏”、“豆腐脑白”、“羊头马”、“年糕钱”···十几家原门框胡同老字号聚集在一起,在后海一处四合院里重新开张,名曰:九门小吃。

老北京人终于可以,

像儿时童谣里唱得那样:

“吃那茶汤、爆肚和油散,

尝那杂碎、灌肠和鱼丸。”

除了请小吃传人出山,

冯广聚还在50年国庆盛宴,

把北京小吃送上钓鱼台国宾馆。

这是胡同小吃第一次,

登上大雅之堂。

一生光明磊落,

为老北京小吃,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2014年,冯老病重昏迷,家人怎么都叫不醒。“豆腐脑白”传人白桦对老人说:“你快起来吧,九门小吃城要开会啦!”老人立刻睁开眼睛:“开什么会,几点开?”

白桦鼻子一酸,

“冯老是我们的主心骨,

他要走了,

不知谁还能带我们啊。”

“爆肚汤沸燃旧符,

门框胡同引鸿儒。

小食虬伏鲲鹏志,

老骥惜别梦酒壶。”

2014年,

12月29日21时31分,

冯广聚在北京逝世,

享年82岁。

“货真价实、精益求精,

不能砸了自家这块招牌。”

是冯老常跟后辈说起的话。

“商品如人品”,

也被“爆肚冯”第五代传人,

冯老的长孙冯博当做座右铭。

只是再也没有人,

能像老爷子那样,

为了重振老一辈的事业,

肯花费近20年的心血,

无怨也无悔。

2016年6月24日,

北京东华夜市关张。

这条有着上百个小吃摊的夜市,

只有三分之一是老北京小吃。

外地小吃的疯狂席卷,

年轻传承人不愿接班,

老北京小吃,

再次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不仅是老北京小吃,

面临的问题,

这是每一个急速现代化的城市,

都在面临的问题。

冯广聚用几十年坚守,

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小吃界,

真正的良心。

他一生最大的梦想,

就是可以把老北京所有的小吃,

都放在一起,做个“小吃宴”。

如今老爷子走了,

只希望他的梦,

不要一起走。

Ⅵ 老北京提笼架鸟有多讲究

养鸟的人在提鸟的时候,如果走在路上看到了同时养鸟人的话,养什么样的鸟就会有什么样的姿势。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北京盛行了一种养鸟的习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基本上每天早晨在河边或者在城墙脚下,都几乎可以见到提着鸟笼穿着长袍的人,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遛鸟。大家可能在电视剧里面都看过,比较老一点的人都喜欢养鸟,而且这些养鸟的人都会想要跟同是养鸟的人去交谈。在老北京玩鸟的人其实大多都是比较有身份的人,毕竟鸟也不是人人都买得起的。

Ⅶ 北京哪家的老北京炒肝最好吃

炒肝是北京特色风味小吃。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儿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的北京小吃,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蒜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

1,天兴居。最老牌儿的炒肝店,特点是大肠的火侯掌握得恰到好处,碗还是那种最传统的高桩小瓷碗。以前俺老去,因为是正宗名门,俺的要求比较高,用挑剔的眼光来看有两点不足:首先是没有大小碗之分,就一种规格,一碗两块;此外偶尔会发现肝片并不全是肝尖,白玉微瑕。地点在前门往南约300米,过“都一处”后,顺路东的鲜鱼口街向东约150米路北,店内墙上还贴着炒肝的介绍和天兴居的由来。
2,凯琳饭馆。俺觉得比天兴居的蒜味更浓些,口味偏咸,包子一般般。上文提到过,他那里的卤煮也不错。地址在虎坊桥路口西100米两广路路南,紧挨着湖广会馆饭庄。
3,鼓楼脚下一饭馆。对着鼓楼吃炒肝的感觉真的很好,要是碰上迈着方步、提笼架鸟的一位爷,准得迷惑一下是不是又回了清国。有两次周末早上去过,都排队二十余人。芡汁挺鲜,可俺觉得实质性内容偏少,蒜味似乎还应该更浓些。饭馆好象没名字,但挺好找,地点在鼓楼东北墙外,钟楼湾胡同的路牌正对着,门口有炒肝、卤煮火烧的招牌,下回俺准备试试那里的卤煮。
4,安乐林炒肝赵。离南二环比较近,最近去得勤些,跟以上三家有明显区别:芡汁颜色浅、整体口味淡;加了姜末;猪肝片比其它地方更大更醒目。虽然跟正宗的炒肝略有不同,但给的多,实惠,大肠在碗里的密度很大,口轻和加姜都恰好符合俺的要求。盛肝儿师傅的动作颇有些表演成分,大勺上下挥舞,盛肝儿的时候全身似乎没有一处不使劲的。地点在南二环景泰桥(天坛南门)往南约500米,蒲黄榆路口奔西约400米,景泰路与安乐林路交叉口的东北角。

Ⅷ 什刹海和地安门有什么好玩的啊

什刹海又称十刹海、十汉海或石版海,由西海、后海、前海组成,为一自西北斜向东南的狭长水面。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北海公园后门对面。
俗话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又被称为“后海”的北京什刹海历来是老北京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因其环境优美,且民俗风韵十足,两百余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官宦、名家甚至方外之人来此或修府第,或建庙宇,更为什刹海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而今,北京的都市味越来越浓了,能看到老北京旧时民风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了,可就在这什刹海,依然能够听到秋日里清脆的虫鸣,依然能能看见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缩影,依然能够咀嚼京味文化旅游节就要在这里开幕了。“游什刹海,看老北京”,品茗、荡舟、游王府、逛胡同,一份纯正的京腔京韵,将在金秋的什刹海大放异彩。

醇亲王府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岸,府邸分为正院、住院、花园及马圈四部分。另外在府后建有醇贤亲祠堂一所,占地共约八十余亩。

特别是府内的西花园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国母宋庆龄的故居就建在醇亲王府的西花园,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年,给这座古色古香的园林留下了许多痕迹,增添了不少亮色。

康熙年间,明珠的府邸花园正是坐落于此。园中假山、竹林、小桥错落有致,南楼前临水有“明开夜合”树七株,其中两株二百余年前的古木,据说是明珠长子纳兰性德亲手所植。年轻的纳兰性德常常邀集北京的文人名士相聚于此吟诗填词,今日立身树下,思古之情油然而生,眼前仿佛人影依稀,耳畔边似回响着当年的唱吟之声,“阶前双叶合,枝叶敷华荣”。后来明珠获罪,这府花园又被和坤所占,嘉庆即位后,花园和附近的府邸一起被赐予成亲王,并特许成亲王引后海水入园。现在我们看到的“恩波亭”就是成亲王时修建的,平安石上“岁岁平安”四字便出自成亲王之手。光绪年间,这座府邸又赐给了“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其在成亲王府的基础上添改修缮,建成醇亲王府。

今天,醇亲王府已经成为什刹海边的一道风景线,众多的游人慕名前来,只为心中那一份对历史的眷恋和对古迹的景仰。

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先生一生中的最后10年是在什刹海西北隅护国寺街9号度过的,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占地716平方米。如今已成为人们缅怀大师的观光景地。

这是一座两进的北京小四合院。共有房屋37间。现有馆藏文件3万余件。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原状陈列。

郭沫若纪念馆

千竿胡同往北大约30来米,前海西街18号,这里便是一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晚年居住过的地方。1963年秋天,郭沫若迁居此处,在什刹海西畔这座古朴的北京四合院里走完了人生最后14个年头。

走进纪念馆,草地上,郭沫若的铜像安坐在藤萝架前,双手轻轻放在膝头、目光平静而坦然。驻足绿荫下,闹市里久违的鸟鸣声,不绝于耳。

院内最为显眼的当数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银杏和牡丹,那些曾经与主人朝夕相处的一草一木,浸润在主人真诚与博大的情感世界中。人垂花门进四合院,东西两厢已辟为陈列室,以图片和实物展示着诗人、学者兼战士不平凡的一生。正房的客厅、办公室、卧室依旧是主人在世时的陈列。暖郎环绕小小的月季园,通向最北面的房间,正中的一间是郭沫若夫妇研磨书法的地方。伟人已去,故园依旧。一卷卷书稿,一幅幅书法佳作,保留着他的神韵。

广化寺

衣冠杂沓,车马骈阗的什刹海,历来是扎根皇城的佛教僧侣弘法结缘的首选之地。皆因梵刹林立,故名什刹海。什刹之一,饱经700年沧桑的佛门古刹广化寺,坐落在鼓楼后西侧后海北岸的鸦儿胡同31号。广化寺坐北朝南,东临银锭桥,西傍宋庆龄故居,占地1.38万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分中、东、西三大院落。整座寺院建筑严谨,僧房毗连,形成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寺内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广化寺始建于元代,后经明清三次修建,清宣统元年(1909)曾在此筹建京师图书馆,鲁迅先生曾在此任职。1921年8月对外开放。1982年北京佛教协会成立并将会址设在此寺。1986年,北京佛教协会在广化寺西路祖堂内肇建了北京佛教音乐团,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演奏“京音乐”即佛教音乐,并培养后继者。如 今,广化寺不仅是信徒们礼佛的地方,佛教音乐、礼佛仪式等也已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什刹海民俗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刹品禅宗 敬祠忆先贤

汇通祠

汇通祠也就是现在的郭守敬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西海(积水谭)北沿的汇通河畔。元朝时期,这里水面辽阔,风景秀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元大都城内、京杭大运河最北码头,漕运船只可直达这里。汇通祠坐朝南,有山门一间,歇山调脊灰筒瓦顶,石券门,棋盘木门两扇,前殿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硬山调大脊灰筒瓦顶。后院有二层后罩楼,祠后原有一暗红色的巨石一块,通体花纹如云,叩之如铜。巨石纹路中隐约似有一鸡一狮,人们俗称:“鸡狮石”。

1988年9月27日汇通祠竣工。占地1100平方米的汇通祠按原建筑形式恢复修建。内有石狮、石亭、剑碑,假山叠石,错落有致,曲径路道,别具匠心,石壁洞岫,宛自天开。一座小岛重现人间,清水绕岛而过,随着湖水的流逝,仿佛又回到了久远而灿烂辉煌的历史。

恭王府花园

位于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花园,想当年曾是干隆宠臣和坤的私宅,后由慈禧赐给了恭亲王亦忻并因此得名恭王府。

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6万多平方米,府邸、花园两部分,拥有格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势非凡。其花园又名锦翠园,园内设计、布局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全园以“山”字形假山拱抱,三面堆土叠石为山,中路以房山石堆砌洞壑。立于山顶,居高临下,更可观全园景观。

如今,恭王府以其富丽堂皇、幽深秀丽,已是名扬四海,吸引着远近宾客。

逛胡同,品北京风韵

胡同、四合院是旧北京城的象征。不管你是北京土着还是远方来客,都会被那份浓浓的京韵所吸引。

由前海西街郭沫若故居出发,顺前海北沿过银锭桥登鼓楼。然后再乘车过鸦儿胡同到银锭桥墩,一路上,提笼架鸟的老头儿,跳皮筋的小姑娘,端碗炸酱面蹲在院门口边吃边聊天的小伙子,这种惬意的生活让人留连忘返。

逛胡同,不能不去金丝套,是指以银锭桥分界的前海北沿、后海前沿、柳荫街与前海西街之内的地区,有18条胡同蜿蜒曲折。沿途蜿蜒的玉河水流淌着社会奔腾不止的变迁;特色各异的小桥又赋予你诗人般的遐想;古庙旧寺让你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对无知世界的敬畏;王府花园记录了得意的自恃和落魄的无奈;幽深的胡同孕育了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

登城楼,听历史钟声

始建于1272年的北京钟鼓楼,七百余年一直矗立在北京城中轴线上。两楼一高一矮、一横一竖相映成趣,飞檐走阁、振翅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韬伟略。钟鼓楼曾是元、明、清三代报时的中心,起着所谓“以时出治,声与政通”的作用,看到它仿佛听到了那萦绕在京城上空的厚重钟声,让人震憾!

说什刹海,不能不提德胜门城楼。明、清时期,每逢出兵打仗,兵士们都要从德胜门出发,由此开赴作战前线,借个“德胜”的口彩。现在,站到德胜门上,展现在眼前的则是一派生机盎然的科技园区,社会前进的脚步搭上科技的翅膀从此将不可阴遏。从城门望北还可以看到护城洒的垂柳碧波和关厢景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和科技园区的相互彰映还真有点不同一般!

泛轻舟,享惬意人生

夜幕降临,什刹海里还有不少游船,点点船火,阵阵琴声,仿佛置身秦淮河畔。什刹海的摇橹船是仿照“清明上河图”中的船形打造的,古色古香。游客在北海公园北门对面荷花市场码头上船,由头戴斗笠、身着黄色短衣的船夫摇船,船上点起古老的马灯,船头怀抱丝竹乐器的小姐弹拨出轻柔动听的民间乐曲。橹船穿过古老北京着名的景观“银锭桥”,游客饮茶小吃,同时观赏两岸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俗生活景象。最为精彩的是日落日升,船行什刹海后海,游人点起蜡烛纸河灯放入水中,灯浮水面沿船尾浮动,忽明忽暗灿烂一片。丝竹声中岸上游人驻足观看,船上游客畅饮尽兴,恍如回到唐宋年间江南西湖的月夜……

美景需有美相伴,才显得生活惬意。正巧,烤肉季、竹园宾馆、历家菜等名吃,就在是什刹海畔

很多啊,我家就住那里 地安门背面是钟鼓楼 这两年让上了 过年的时候那敲新年钟声 之后西边有什刹海 后还酒吧一条街 近五年出名了 夏天的时候很多酒吧都吧椅子摆在外面 还有特色 我朋友到北京 我都带着去那儿 还有就是地安门有很多好吃的呦 有福瑞林蛋糕店 什么地瓜坊 秋栗香(栗子) 还有北京最着名(其实最贵)的小吃--九门
之后就是公园了 什么中山啊 北海啊
什刹海,恭王府花园,后海酒吧一条街,荷花市场
地安门的南边 有北京着名的景山公园,知名景点
本人建议 北京特色一个是什刹海上的野鸭岛 一个是九门 一个是好吃的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