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攻略 » 吕内堡最好吃的地方
扩展阅读
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薯仔不炒丝怎么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吕内堡最好吃的地方

发布时间: 2022-09-30 23:53:37

㈠ 巴赫去了哪些地方求学在求学过程中吃了哪些苦

巴赫家族几代人都是宫廷乐师,但从巴赫的曾祖父起又都是地位卑微,靠音乐谋生的贫民阶层,由于家庭贫困,巴赫只能靠自己刻苦学习来接受音乐教育。小巴赫为了得到他哥哥保存的一叠名家乐谱,前后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家人睡熟后,伏在桌上整夜抄谱,谁知被哥哥发现,全部烧掉。为此,小巴赫哭了好几天。不久,他独自离家到汉堡镇,向当时有名的风琴师求教,后来,巴赫成了着名的风琴演奏家。(选自《中国大网络全书》)
巴赫生于在德国艾森纳赫,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由于他嗓音美妙,经济拮据,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
1703年,巴赫受聘为阿恩斯塔特市的管风琴师,但由于在演奏中的大胆作风和与当地合唱团的矛盾,并不为当局所好。1705年,巴赫到吕贝克聆听布克斯特胡德的演奏。1707年,巴赫辞职,前往慕尓豪森市任职,同年结婚。1708年,前往魏玛。
巴赫1723年到莱比锡担任教堂乐长,现存他的大部分宗教音乐作品都出于该时期。1747年,巴赫到柏林旅行,与腓特烈大帝会面并作《音乐的奉献》。
因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开始研究很多有影响的作曲家的作品并从中受益。这主要通过对音乐的聆听,阅读,抄写,复制,加工,模仿和对作曲媒介,形式,种类的接受。卡尔·菲利普·埃曼努埃尔·巴赫还说:

“虔诚的他通过自己额外的填充形成了自己风格......仅仅是通过模仿 他在青年时代就已经成了一位了不起的赋格作曲家......经过许多演出......没经过系统性学习的他已经掌握了管弦乐队的编制。”
(选自维基网络)

㈡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的一生是怎样的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年11月17日~1976年3月24日),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1943年,参加攻占西西里和登陆意大利,1944年统率盟军进入法国,6月6日指挥盟军进攻诺曼底,取得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的胜利。后晋升陆军元帅,受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蒙哥马利生前曾几次会见毛泽东,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蒙哥马利始终是一位谨慎、彻底的战略家。他坚持在每次出击以前,在人力、物力上做好充分准备,虽然对于战争来讲,延缓了进程,但却稳妥可靠,并保证了他在部下当中的声威。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出生在伦敦肯宁敦区圣马克教区的一个牧师家庭。1901年14岁时才正式上学,文化成绩低劣,但体育成绩极棒。1907年奇迹般地考入了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08年12月毕业后,加入了驻印度的皇家沃里克郡团,当一名少尉排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哥马利曾在法国、比利时战场服役。曾负重伤,差点送命。1918年大战结束时,任师司令部中校一级参谋。1920年1月,蒙哥马利跨进坎伯利参谋学院的大门,同年12月毕业后,参加过爱尔兰战争。1926年1月,被调回参谋学院任教官。1934年调任奎塔参谋学院主任教官。

1937年起调任第9步兵旅旅长,因带兵有方,得到当时南部军区司令韦维尔的赏识。1938年10月任驻巴勒斯坦第8师师长,参与镇压巴勒斯坦人的武装暴动,被晋升为少将。1939年8月,调回国内接任以“钢铁师”着称的第3师师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蒙哥马利率第3师随同英远征军横跨英吉利海峡,进入法国。1940年5月,德军闪击西欧时,他与法、比军队并肩作战,后被迫随英远征军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蒙哥马利曾参加指挥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先后任第5军、第12军军长。12月又升任英格兰东南军区司令,负责选拔、调整、培养各级指挥官,严格训练部队,提高军事素质。

1942年7月,北非沙漠中的英国第8集团军,被“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德国非洲军团击败,退守埃及境内的阿莱曼地区。1941年8月4日,丘吉尔任命蒙哥马利将军为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他得到丘吉尔的支持,英国的密码破译专家向他提供隆美尔的战术计划的全部概况。蒙哥马利精心积聚力量,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阿拉曼地区率部与德、意军队激战,挫败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从而扭转了北非的战局。他由此声誉大振,被人们称之为捕捉“沙漠之狐”的猎手。随后第8集团军与盟军配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全歼北非残敌。阿拉曼战役后,蒙哥马利受封为爵士,并晋升为陆军上将。

1943年7月,他率英军第八集团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9~12月,协同美军实施进军意大利南部的战役。

1944年1月,调任第21集团军群司令兼地面部队司令,参与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计划制定工作。1944年6月,蒙哥马利协助艾森豪威尔指挥诺曼底登陆。9月1日晋升为陆军元帅。此后,率领英国和加拿大部队转战法、比、荷、德。1944年9月指挥制定计划并指挥市场花园行动作战,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

1945年他指挥第21集团军群横渡莱茵河进入德国本土,5月他代表盟军在吕讷堡荒原接受德军北方兵团的投降,任驻德英国占领军司令和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英方代表。

1946年成为嘉德勋爵士并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1948~1951年任西欧联盟常设防务机构主席。1951~1958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副司令。

1958年,蒙哥马利结束了50年的军旅生涯而退休。他是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

1960年和1961年,两次访问中国。1960年5月24日,蒙哥马利访华。5月27日晚上,毛泽东主席在上海会见了蒙哥马利。1961年9月蒙哥马利第二次访华。这一次中国外交部做了周密安排:9月9日至20日访问包头、太原、延安、西安、三门峡、洛阳、郑州、武汉,回北京后由周恩来跟他会谈,届时再同毛泽东见面。周恩来还特意要熊向晖以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的名义参加接待小组,陪蒙哥马利去外地。周总理说:"要放手让蒙哥马利看,旧中国遗留下的贫穷落后和新中国取得的成就都是客观存在的,让他自己看后去做结论,从本质上了解中国。"

1976年3月25日,在英格兰汉普郡奥尔顿逝世。终年89岁。

蒙哥马利着有《蒙哥马利回忆录》、《通向领导的道路》、《战争史》等书。

蒙哥马利元帅(1887~1976)因打败“沙漠之狐”隆美尔成就了一世英名,但他的爱情之路却相当坎坷。蒙哥马利年青时讨厌社交生活和宴会,全身心地扑在了事业上,因此他认识的女性寥寥无几,到了38岁仍然没有结婚。有的人开玩笑说:“军队就是蒙哥马利的妻子。”然而这一切在1926年发生了改变。

这年1月,蒙哥马利来到了有“欧洲屋脊”之称的瑞士度假。一天,蒙哥马利望着白雪皑皑的远山,思绪如潮,兴致盎然,他把雪捏成结实的雪团,朝不远处的一个木桩砸去。雪团与木桩撞击,瞬间变成了雪花,颇有一番情趣。这时,他突然听到一位女性叫“好”的声音。他回头一瞧,一位美丽的女子出现在眼前,他顿时被这位充满活力的女性所吸引。但一向不懂得怎么与女人打交道的蒙哥马利,一时不知所措,错过了表白的机会。

回到英国后,蒙哥马利始终对那次邂逅念念不忘。一年以后,蒙哥马利忍不住再次来到瑞士,寻觅那个令他神魂颠倒的女子。也许是天赐姻缘,蒙哥马利恰好又在同一个地方遇到那个深深印在他脑海中的可爱女子。

这一回,蒙哥马利了解了她的一切。她名叫贝蒂,丈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留下两个男孩儿。蒙哥马利一方面对贝蒂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另一方面又为她的坚毅、温柔、端庄和纯真所吸引。蒙哥马利丝毫没有嫌弃这位曾结过婚,又带着两个孩子的女性。随着两人的交往日甚,蒙哥马利愈发不能自拔,终于鼓起勇气对贝蒂表白了自己的爱意,贝蒂愉快地接受了蒙哥马利的爱。1927年7月27日,40岁的蒙哥马利与39岁的贝蒂喜结良缘。

结婚以后,蒙哥马利与贝蒂相亲相爱,一家人生活得甜甜蜜蜜。第二年,蒙哥马利喜得贵子,取名叫戴维。这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儿十分招人喜爱,为这个本来就很幸福的家庭增添了新的快乐,也让蒙哥马利领略到更多的生活乐趣。

然而贝蒂自从生了戴维之后,身体一直不太好。1937年的一天,贝蒂在陪儿子玩耍时不慎被一只虫子叮了一下,当时贝蒂并没有在意,谁知当晚她的腿就开始肿痛,不得不被紧急送到医院就诊。诊断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她竟然得了败血症。蒙哥马利闻讯后心如刀绞,此后他尽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医院,给妻子以体贴入微的照顾和感情安慰,但妻子的病情却日渐严重,毒素沿着贝蒂的腿慢慢向上蔓延。在征询蒙哥马利的意见后,医生给贝蒂做了截肢手术,但病情仍未好转。1937年10月19日,贝蒂安然死在蒙哥马利怀中。

爱妻的病逝对蒙哥马利是一个沉重打击,使他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从此,他把对妻子的深爱转到了儿子身上,并且用主要精力专心研究战争,投身于军人的事业上。当几年后蒙哥马利从失去妻子的悲哀和痛苦中恢复过来时,有些人悄悄在私下议论:“蒙哥马利大概又要结婚了。”蒙哥马利听后说:“我不相信一个人能有两次恋爱,像我对贝蒂这样的爱,永远不可能有第二次。”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一直到他1976年逝世为止,蒙哥马利再没有对任何一位女性动过心。

㈢ 有一位少年,童年时期就失去了双亲,与他相依为命的哥哥也只能靠辛勤的演奏来赚取生活费,家境十分贫寒,

伟大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成功地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今天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我实在想不出还有谁的音乐能如此包罗万象,如此深刻地感动我。用一句不太确切的话说,除了技巧与才华,他的音乐因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其中的人道主义)而更加宝贵。如果天天演奏柴可夫斯基那种愉悦感官的旋律,我将不胜其烦。”——格伦˙古尔德《论约翰˙塞巴斯德安˙巴赫》

生平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今日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带的爱森纳赫。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并且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据此写了着名歌剧《唐~豪塞》。而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在此将《圣经》译成德语。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

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一个年仅10岁且丧失双亲的孩子居然是以这种方式来向自己的家庭索取宝贵的知识,多么可悲而又可敬啊!奇怪的是,如此高尚而执着的追求竟打动不了他的兄长——当他发现了弟弟的秘密时,立却暴跳如雷,不仅无情地没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还严厉地惩罚了他,毫无自省与怜悯之心。

巴赫15岁时,终于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回顾巴赫的成长道路,我们可以发现,他曾向许多有名的音乐家请教,但却从未得到过一位正式的老师长期的指导。正因如此,他才如同一只辛勤的蜜蜂,到处寻找与吮吸营养,成尽辛劳,在所不惜。后来,当有人问起他的艺术是怎样才达到如此完美的境地时,他简单而严肃地回答:如果谁像我这样下一番苦功,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地。

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由于他嗓音美妙,经济拮据,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处于一种封建贵族割据的分裂状态,一个城堡便有一国诸侯,领土不大的德国居然被瓜分在352个各自独立的小国。大大小小的领主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与豪华,一般都设有歌剧团呀宫适乐队。民间艺术家们为求生存,大都沦为宫廷或教会的乐工、奴仆(当时的德国,无论在宫廷还是教堂,都把乐师当作与勤杂工、看门人、厨师等完全相同的奴仆来看待),巴赫自然也在动难逃。尽管他辗转各地,频繁地更换工作地点,但始终未能摆脱卑微的仆役地位。

巴赫从未居过高位,不过总能养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远不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甚至不如弗朗兹·李斯特和弗雷德里克·萧邦)那样驰名。并不是巴赫所有的雇主都能赏识他的才能。莱比锡教会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乐家”,只是他们未能雇上最初认定的两位人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让巴赫担任歌咏班领唱一职!但在几年以前,他要辞去魏玛公爵庭中的风琴手和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另谋新职,公爵对此耿耿于怀,结果将他投入狱中。巴赫度过了三个多星期的铁窗生活,公爵终于慈悲大发,将他释放。

德国大剧作家、政论家莱辛曾经这样讲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艰苦的阶层里。老天好像臆要在这样的阶层里比其他阶层里出更多的天才似的。确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贫困与死亡像一对可怕的魔影紧紧相随。他不仅从未享有富裕舒适的生活,而且从9岁起就因父母相继去世而开始感受到死的阴郁,长大成人作父亲后,又眼睁睁地将自己孩子中的11个送进坟墓(他先后两次结婚,共生有20个孩子)。

巴赫二十一岁时同他的叔伯二妹结为伉俪,他们一共生了七个孩子,但是当巴赫三十五岁时妻子不幸夭折。翌年他鸾凤再续,可是他的第二个妻子非但不能帮助抚养头七个孩子,反而又给他生了十三个。巴赫死后只留下九个儿女,其中有四个成为真正着名的音乐家。这的确是一个音乐天才之家!

巴赫晚年为医治眼睛曾两次作了手术,结果不仅未能重见光明,反而摧垮了身体,终于在1750年7月28日离开了人间。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他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魏玛时代(1708-1717),可以说是创作臻于成熟的阶段;柯登时代(1717-1723),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许多贡献卓着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个阶段;而莱比锡时代(1723-1750),是巴赫将宗教艺术推至最高境界的时期。

巴赫笃信宗教,是个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乐曲为教会服务,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他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赞颂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他的音乐最初就是从被称作赞美诗的路德圣咏而产生的。通过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结合了当时流行的通俗之声。在音乐形式上他无意创新,而是把现有的形式推上顶峰。

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音乐大体上无人问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极为欣赏巴赫的天赋)。新的音乐风格在发展,巴赫的“旧式”乐曲一时声消音灭。但是1800年以后,人们对巴赫乐曲重新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他的声誉和名望与日俱增。在今天这个非宗教的时代里,巴赫远比他在世期间的名望更高。一位两百年前在风格和主题方面都被认为是旧式的作曲家,今天却受到了广泛的颂扬,这确是一件怪事,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一般认为巴赫是所有着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艺术家。他谙熟他的时代的所有音乐形式,并对其中任何一种都能运用自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例如他对旋律组合法(同时演奏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曲调的方法)在艺术上的精通程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外,他的管弦乐作品逻辑性强,变幻多样,主题贴切感人,旋律丰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赞颂。

大多数严肃的音乐学生感到,巴赫作品结构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比大多数其他作曲家那些更易理解的作品具有更加无穷的魅力。许多偶尔对音乐感兴趣的人认为他是阳春白雪,但是应该指出他的追随者并非少数几个音乐名流,他的唱片可能比除贝多芬以外的任何其他古典作曲家的都要畅销。从长远观点来看,巴赫或贝多芬的作品远比一位风靡一时的“流行”作曲家的作品拥有更多的听众,因为“流行”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倏忽即逝。

巴赫在古典作曲家中的地位应排在何处呢?单巴赫的作曲技巧以及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上,他足以驰骋在任何音乐家之上:贝多芬带给人们的是上帝的怒火,莫扎特带给人们上帝的欢笑,所以他们的音乐更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巴赫带给人们的却是上帝的语言,华丽高雅而不做作,繁复的曲调之中蕴含的作曲技巧几乎在他后来的任何作曲家身上都找得到他的影子,卡拉扬曾经说过:“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听巴赫的音乐,这好似清泉流淌经过心灵的音乐有助于我校正听力。”诚然,巴赫的音乐听上去是很“不友好的”,但是,如果您是位音乐爱好者的话,不听巴赫的音乐就好像错过了整个巴洛克。
巴赫的音乐如其人,清泉一般的音调总是含蓄地表达感情,当你在仔细分析其乐式时,感情也许在你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已经到了你的心底。巴赫的音乐创作更是为后人做了铺垫,就好像哲学家或数学家一般。当贝多芬第一次听到巴赫的音乐时,他说:“这哪是小溪(Bach)啊,这明明是大海呀!”

与另一位巴罗克音乐大师亨德尔相比,他们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巴赫所走的道路,显然要曲折许多。他们出生的时间仅相差26天,出生的地点仅相距150公里。亨德乐因父亲反对他学习音乐而偷偷躲在阁楼上凭借月光练琴,而巴赫则因大哥不肯给他乐谱不得不悄悄地在月光下抄写。他们都成为巴罗克音乐的代表人物,而在晚年都双目失明。

亨德尔爱交际,好活动,对周围世界有着广泛的兴趣,并善于适应环境。他不仅在意大利赢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国更是声名显赫,受人尊敬。

相比之睛,巴赫内向、安静,终身为教会与宫廷服务,不出国门一步,生时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正如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所言: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虎到拿来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巴赫的音乐作品包罗万,除歌剧外遍及当时所有的音乐领域(这一点叠民亨德尔截然不同,亨德尔成功的道路正是从歌剧起始)。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

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Fugue)、《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的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马太受难乐》(Matthauspassion)、《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在音乐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将复调音乐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亨德尔则偏重于主调音乐),在这个领地里,可以说他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地。

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

巴赫在世时,作品不为人们所理解,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伟大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震动。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复活了。肖邦在举行他的音乐会之前练习巴赫的作品,李斯特把巴赫的一些管风琴作品改编为钢琴曲,舒满是巴赫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这个组织承担了出版这位大师作品的完整版本的巨大任务。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其中,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重大音乐比赛的参赛曲目。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㈣ 巴赫在求学过程中吃了那些苦

伟大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成功地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今天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我实在想不出还有谁的音乐能如此包罗万象,如此深刻地感动我。用一句不太确切的话说,除了技巧与才华,他的音乐因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其中的人道主义)而更加宝贵。如果天天演奏柴可夫斯基那种愉悦感官的旋律,我将不胜其烦。”——格伦˙古尔德《论约翰˙塞巴斯德安˙巴赫》

生平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今日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带的爱森纳赫。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并且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据此写了着名歌剧《唐~豪塞》。而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在此将《圣经》译成德语。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

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一个年仅10岁且丧失双亲的孩子居然是以这种方式来向自己的家庭索取宝贵的知识,多么可悲而又可敬啊!奇怪的是,如此高尚而执着的追求竟打动不了他的兄长——当他发现了弟弟的秘密时,立却暴跳如雷,不仅无情地没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还严厉地惩罚了他,毫无自省与怜悯之心。

巴赫15岁时,终于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回顾巴赫的成长道路,我们可以发现,他曾向许多有名的音乐家请教,但却从未得到过一位正式的老师长期的指导。正因如此,他才如同一只辛勤的蜜蜂,到处寻找与吮吸营养,成尽辛劳,在所不惜。后来,当有人问起他的艺术是怎样才达到如此完美的境地时,他简单而严肃地回答:如果谁像我这样下一番苦功,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地。

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由于他嗓音美妙,经济拮据,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处于一种封建贵族割据的分裂状态,一个城堡便有一国诸侯,领土不大的德国居然被瓜分在352个各自独立的小国。大大小小的领主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与豪华,一般都设有歌剧团呀宫适乐队。民间艺术家们为求生存,大都沦为宫廷或教会的乐工、奴仆(当时的德国,无论在宫廷还是教堂,都把乐师当作与勤杂工、看门人、厨师等完全相同的奴仆来看待),巴赫自然也在动难逃。尽管他辗转各地,频繁地更换工作地点,但始终未能摆脱卑微的仆役地位。

巴赫从未居过高位,不过总能养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远不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甚至不如弗朗兹·李斯特和弗雷德里克·萧邦)那样驰名。并不是巴赫所有的雇主都能赏识他的才能。莱比锡教会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乐家”,只是他们未能雇上最初认定的两位人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让巴赫担任歌咏班领唱一职!但在几年以前,他要辞去魏玛公爵庭中的风琴手和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另谋新职,公爵对此耿耿于怀,结果将他投入狱中。巴赫度过了三个多星期的铁窗生活,公爵终于慈悲大发,将他释放。

德国大剧作家、政论家莱辛曾经这样讲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艰苦的阶层里。老天好像臆要在这样的阶层里比其他阶层里出更多的天才似的。确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贫困与死亡像一对可怕的魔影紧紧相随。他不仅从未享有富裕舒适的生活,而且从9岁起就因父母相继去世而开始感受到死的阴郁,长大成人作父亲后,又眼睁睁地将自己孩子中的11个送进坟墓(他先后两次结婚,共生有20个孩子)。

巴赫二十一岁时同他的叔伯二妹结为伉俪,他们一共生了七个孩子,但是当巴赫三十五岁时妻子不幸夭折。翌年他鸾凤再续,可是他的第二个妻子非但不能帮助抚养头七个孩子,反而又给他生了十三个。巴赫死后只留下九个儿女,其中有四个成为真正着名的音乐家。这的确是一个音乐天才之家!

巴赫晚年为医治眼睛曾两次作了手术,结果不仅未能重见光明,反而摧垮了身体,终于在1750年7月28日离开了人间。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他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魏玛时代(1708-1717),可以说是创作臻于成熟的阶段;柯登时代(1717-1723),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许多贡献卓着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个阶段;而莱比锡时代(1723-1750),是巴赫将宗教艺术推至最高境界的时期。

巴赫笃信宗教,是个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乐曲为教会服务,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他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赞颂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他的音乐最初就是从被称作赞美诗的路德圣咏而产生的。通过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结合了当时流行的通俗之声。在音乐形式上他无意创新,而是把现有的形式推上顶峰。

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音乐大体上无人问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极为欣赏巴赫的天赋)。新的音乐风格在发展,巴赫的“旧式”乐曲一时声消音灭。但是1800年以后,人们对巴赫乐曲重新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他的声誉和名望与日俱增。在今天这个非宗教的时代里,巴赫远比他在世期间的名望更高。一位两百年前在风格和主题方面都被认为是旧式的作曲家,今天却受到了广泛的颂扬,这确是一件怪事,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一般认为巴赫是所有着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艺术家。他谙熟他的时代的所有音乐形式,并对其中任何一种都能运用自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例如他对旋律组合法(同时演奏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曲调的方法)在艺术上的精通程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外,他的管弦乐作品逻辑性强,变幻多样,主题贴切感人,旋律丰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赞颂。

大多数严肃的音乐学生感到,巴赫作品结构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比大多数其他作曲家那些更易理解的作品具有更加无穷的魅力。许多偶尔对音乐感兴趣的人认为他是阳春白雪,但是应该指出他的追随者并非少数几个音乐名流,他的唱片可能比除贝多芬以外的任何其他古典作曲家的都要畅销。从长远观点来看,巴赫或贝多芬的作品远比一位风靡一时的“流行”作曲家的作品拥有更多的听众,因为“流行”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倏忽即逝。

巴赫在古典作曲家中的地位应排在何处呢?单巴赫的作曲技巧以及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上,他足以驰骋在任何音乐家之上:贝多芬带给人们的是上帝的怒火,莫扎特带给人们上帝的欢笑,所以他们的音乐更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巴赫带给人们的却是上帝的语言,华丽高雅而不做作,繁复的曲调之中蕴含的作曲技巧几乎在他后来的任何作曲家身上都找得到他的影子,卡拉扬曾经说过:“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听巴赫的音乐,这好似清泉流淌经过心灵的音乐有助于我校正听力。”诚然,巴赫的音乐听上去是很“不友好的”,但是,如果您是位音乐爱好者的话,不听巴赫的音乐就好像错过了整个巴洛克。
巴赫的音乐如其人,清泉一般的音调总是含蓄地表达感情,当你在仔细分析其乐式时,感情也许在你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已经到了你的心底。巴赫的音乐创作更是为后人做了铺垫,就好像哲学家或数学家一般。当贝多芬第一次听到巴赫的音乐时,他说:“这哪是小溪(Bach)啊,这明明是大海呀!”

与另一位巴罗克音乐大师亨德尔相比,他们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巴赫所走的道路,显然要曲折许多。他们出生的时间仅相差26天,出生的地点仅相距150公里。亨德乐因父亲反对他学习音乐而偷偷躲在阁楼上凭借月光练琴,而巴赫则因大哥不肯给他乐谱不得不悄悄地在月光下抄写。他们都成为巴罗克音乐的代表人物,而在晚年都双目失明。

亨德尔爱交际,好活动,对周围世界有着广泛的兴趣,并善于适应环境。他不仅在意大利赢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国更是声名显赫,受人尊敬。

相比之睛,巴赫内向、安静,终身为教会与宫廷服务,不出国门一步,生时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正如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所言: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虎到拿来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巴赫的音乐作品包罗万,除歌剧外遍及当时所有的音乐领域(这一点叠民亨德尔截然不同,亨德尔成功的道路正是从歌剧起始)。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

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Fugue)、《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的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马太受难乐》(Matthauspassion)、《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在音乐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将复调音乐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亨德尔则偏重于主调音乐),在这个领地里,可以说他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地。

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

巴赫在世时,作品不为人们所理解,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伟大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震动。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复活了。肖邦在举行他的音乐会之前练习巴赫的作品,李斯特把巴赫的一些管风琴作品改编为钢琴曲,舒满是巴赫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这个组织承担了出版这位大师作品的完整版本的巨大任务。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其中,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重大音乐比赛的参赛曲目。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年表

1685 出生
3月21日,出生于图林根爱森纳赫,二天后受洗
1692 7岁
开始入学,尽管经常缺课,但成绩优良,在此期间跟其父学习一些管弦乐器的演奏基本知识,并经常去乔治教堂礼拜
1695年10岁
父母双亡。由又名约翰。克里斯托夫并奥尔得鲁夫任管风琴的长兄抚养。他给小巴赫上了最早的正式键盘乐器课
1700 15岁
凭借自己优美的嗓音在吕衲堡米夏尔斯教堂附属学校的贫团男童唱诗班中获得一个席位,变声后在吕衲堡学习音乐知识。
1702 17岁
回到图林根。此时已经是一位相当不错的管风琴手。
1703 18岁
3月,被魏玛公爵约翰。恩斯特雇佣,成为一名乐队队员。8月,受聘为阿恩施塔特教堂的管风琴师。
1705.10-1706.1 20-21岁
步行前往吕贝克,向管风琴大师D.柏格兹特胡德讨教。
1707 22岁
10月7日,与堂妹玛丽亚。芭芭拉。巴赫在多恩海姆结婚(近亲结婚啊………)
1708 23岁
2月4日 ,出版第一首作品-----康塔塔NO.71《上帝是我王》,又市议会出资印刷
1709 24岁
10月31日,主持布拉西钨丝教堂管风琴重建工作落成典礼。
1713 28岁
2月,在魏玛参加一次宫廷庆祝会,演奏第一首世俗康塔塔《何事使我愉快》BWV208
1714年 29岁
3月,升任乐队长,职责是每月创作一首康塔塔。
1717 32岁
辞去魏玛职务,应聘担任克滕的利奥波德亲王的乐长,并移居克滕。
1720 35岁
创作《键盘乐器小曲集》,《法国组曲》中的几首,《创意曲》。
7月,玛丽亚。芭芭拉。巴赫去世。
1721 36岁
完成《勃兰登堡协奏曲》
1722 37岁
完成《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
1723年辞去克腾职务并受人莱比锡城教堂音乐乐长一职。5月,演出康塔塔NO.75《穷人嗷嗷待哺》
1724 39岁
演出《约翰受难曲》
1729 44岁
创作《马太受难曲》
1733 48岁
创作《B小调弥撒》
1735 50岁
《意大利风格协奏曲》和《B小调法国序曲》问世
1736 51岁
11月,成为萨克森选帝侯的宫廷作曲家。
1739 54岁
主持莱比锡大学音乐社。《管风琴弥撒曲》问世。
1742 57岁
创作《戈德堡变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汇编完成。
1746 61岁
出版《许布勒众赞前奏曲》
1747 62岁
5月,前往波茨坦看望儿子埃曼努埃尔,并为晋鲁士腓特大帝演奏。6月将根据《从天堂我来到人世》而作卡农式变奏曲的手稿交给其学生L.C米茨勒创办的“音乐科学会”,旋即出版
1750年
7月28日,在缠绵病榻数月之久后,在莱比锡与世长辞(准确点晚上8点10分),未完成《赋格的艺术》,该书未完稿于1751年出版

㈤ 蒙哥马力将军的外号到底是什么

沙漠之鼠
“沙漠之鼠”即是蒙哥马利的外号,也是英国陆军第7装甲师的标志图案和绰号。该师在二战北非战场与“沙漠之狐”隆美尔统帅的德国非洲军团对抗,在蒙哥马利元帅的指挥下大败德军,从而一战成名。由于该师的标志是一个白色的小老鼠,所以从此被称为“沙漠之鼠”。原本默默无闻的英国陆军第7装甲师成了英国的王牌部队之一。该师目前装备“挑战者2”型主战坦克,先后参与了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白色的“沙漠之鼠”标志始终涂刷在该部队坦克的车身上。但该师的编制规模已经从战争时期的师缩小到旅了。

1887年11月17日,英国伦敦一个牧师的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婴儿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贝纳德?洛?蒙哥马利。他的祖父罗贝特爵士,曾是印度战争中的英雄,外祖父却是一位忠厚的长者。他的父母在性格上也是迥然不同。父亲是一位有圣者之风的主教,而母亲则是一位意志坚强,为人严肃的家庭主妇。这些不同类型的人,对幼年时期蒙哥马利的成长都有重要影响,其中,母亲对他心理素质的形成影响最大。
少年时期,他是一个令人讨厌的顽皮孩子,为此经常挨打。14岁那一年,他才正式上学,学习成绩极差,这不是因为他智商太低,而是桀鹜不驯的性格使他变成了劣等生。但是,他的体育却格外出色。他善于游泳,板球和橄榄球也都很出众。也许是因为他的性格与职业军人的素质有某种吻合之处,蒙哥马利向往军旅生涯,20岁时考入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1908年12月,他毕业后,被分配到驻印度的皇家华维克夏团服役,任少尉排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参加了1914年10月的伊普尔会战,战斗中负了伤,并获得了服务优异奖章。这是他荣誉的起点。伤愈之后,他任师司令部的上尉参谋。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青年时代的蒙哥马利有重大影响。战争进一步激起了他对戎马事业的热爱,更坚定了献身于此的信念。因此,这段时间的实践对他以后漫长的军事生涯是举足轻重的。1920年1月,他进入参谋大学深造,同年12月毕业后,被分配到步兵第17旅任少校参谋,并参加了爱尔兰战争。1926年1月,被调回参谋大学任教官。1930年,陆军部选派他做步兵教材的重编工作。1938年10月,奉调到巴勒斯坦任少将师长。1939年8月,又接任远征军第3师师长职务。1927年7月27日,蒙哥马利与卡弗太太举行了婚礼,此时他已40岁。新娘是一位已有两个男孩近40岁的寡妇。但俩人婚后相敬如宾,10年后卡弗太太去世,给他留下了9岁的儿子戴维。此后,蒙哥马利一直过着独身生活。
蒙哥马利不吸烟,不喝酒,也没有其它业余爱好,他把敏锐的智力全部用在军事专业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20年间,蒙哥马利潜心研究战争理论与实践。他有近似狂妄般的勇敢和自信,但对部属却仁慈而富有人情味,他性格孤独,不善交际,但却能以自己的卓越表现赢得部下的拥戴,他治军严格,善于用人,信奉“一种能凝聚士兵于共同目的之下的能力与意志,一种能激发鼓舞信心的性格”,不拘泥于细节琐事,以便有充沛的精力决策重大问题,他是一位众口皆碑的好教官,也是一位杰出的师长和守备区司令。尽管他才能出众,但人事关系却非常一般。这一方面是由于蒙哥马利的自命不凡,得罪了周围的同行们,另一方面英国军界的保守思想暗流容不得他的激越雄心和创新意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率领第3师随布鲁克军横渡海峡,出征西欧,参加了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战斗。在希特勒的“闪击战”面前,多数指挥官惊慌失措,控制不了部队,蒙哥马利却能在混乱中保持冷静,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所以尽管他人际关系恶劣,但凭着其超群的军事造诣,却巩固了国内的基础,布鲁克,邱吉尔等英国军界、政界的名人,都成为了蒙哥马利的坚定支持者。出征西欧失败后,英军于1940年6月撤回国内,不久蒙哥马利即升任第5军和第12军军长,接着又在英国感到威胁最大的东南部任守备区司令。在完成这些使命的过程中,蒙哥马利都表现出一个军事家的才干。
1942年7月1日,北非沙漠中的英国第8集团军的新任司令官受到德国战斗机的攻击而毙命。于是,本已奉命指挥“火炬作战”的蒙哥马利,在24小时之后又奉命飞往开罗,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第8集团军是一支由澳大利亚、南非、印度和英国人组成的部队。失败的阴影、沮丧的气氛笼罩全军。蒙哥马利受命于危难之间,到任后立即整顿部队,分析敌情,把新的目标和必胜信心灌输给官兵。他命令部队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得从阿拉曼战线撤退。他针对隆美尔引诱盟军装甲部队先攻击、后用火炮击毁盟军装甲目标,从而使德军的装甲部队主宰战场的惯用战法,一反过去的战略战术,采取以逸待劳的方针,进行阵地防御战,迟滞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8月31日,隆美尔的部队补足了油料之后,向盟军发起攻击。蒙哥马利在战前做了严密认真的准备,并靠自身的洞察力和新建立起来的情报网,对德军的这一行动了如指掌。他简单、精确的诱敌计划,预备队的慎重集中,装甲兵力的严密控制,严峻环境下的沉着应战,很快使英军化被动为主动。在德军装甲纵队预定出发前两小时,英国皇家空军夜航轰炸机对处于集结状态的德军运输车辆实施破坏性攻击。战斗开始后,英空军又专门对付行进中的德军坦克,使德军遭到了重大伤亡。经过两天的激战,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反被包围,无力重新发动进攻。蒙哥马利乘机由防御转入进攻,严令部队紧紧抓住德军的一切弱点给以致命打击。在作战中蒙哥马利身先士卒,经常奔波于各战场。他不戴头盔,却戴一顶澳大利亚军帽。这顶在英军高级指挥官中独一无二的贝雷帽,发挥了异乎寻常的作用。它成了蒙哥马利的外部标志。官兵们在前线见到它就会受到鼓舞。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英国第8集团军重振军威,连连奏捷,素有“沙漠之狐”称号的德军名将隆美尔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地位。1942年10至11月,经过几番交战,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军团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英第8集团军赢得了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的重大胜利。英军以伤亡1.3万人,损失100门火炮、500辆坦克的代价、歼灭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5万余人,摧毁火炮1000门,坦克500辆左右。蒙哥马利由此声名大震,被称为“沙漠之鼠”。1942年11月至1943年底,蒙哥马利转战西西里和意大利。这段时间,他虽无特别的建树,又在西西里无端地指责过美国名将巴顿和布莱德雷,公开对美国人的军事能力表示不信任,曾引起不少非议,但总的说来还是胜多败少。
1944年1月,蒙哥马利被任命为盟军集群司令(包括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各一个集团军),负责准备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作战――诺曼底登陆战役。这是他戎马生涯的又一光辉时节。他充分发挥出色的组织才能、过人的意志、敏锐的眼光和称职的指挥官所必备的“简单观念”,在设于他母校圣保罗的指挥部里,精心制定了代号为“霸王行动”的战役计划。为了实现战役的突然性,盟军曾采取许多措施隐蔽地集中兵力兵器和迷惑德国人。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战役开始,7月24日,盟军占领了宽100公里,纵深30一50公里的登陆场。这个登陆场的面积虽然比蒙哥马利制定、经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批准的预定登陆面积要小一半左右,但在占有绝对制空权的条件下,盟军仍能在这个登陆场上集中大量兵力兵器,使德军的一切反扑都归于失败,从而实现了总的战略企图。
此后,蒙哥马利指挥盟军集群在比利时、荷兰和德国西北部作战。1945年任英国驻德国占领区总司令,1946―1948年任帝国陆军总参谋长。1948―1951年任西方盟国防务会议总司令委员会主席。1951―1958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驻欧武装部队第一副总司令。
蒙哥马利于1958年退休后,在家乡渡过了他的余生。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雄,在英国人的心目中,至今仍是一位引以为荣的传奇式人物。

㈥ 德国有哪些特色小吃

德国人是饮食爱好者,爱吃腌制肉食品,仅香肠就有一千五百多种,其菜肴品种在各地不尽相同。北部地区以海产品和家禽为主,人们熟知的菜肴有:塞馅比目鱼(Geftillte Steinbuttschnitte)、栗色酱汁比目鱼丸(Steinbuttkl Osschen in Sauerampfersauce)、葡萄干酱汁梭子鱼(Hecht in Rosinensauce)、炭烤波罗的海鲑鱼(Ostseelachs in Silbe folie vom Holzkohlengrill)和搅打乳脂红水果甜点(Rote Grtitze mit Sahne)。

还有一些国际上熟知的德国菜肴,如牛肉饼三明治(Deutsches Beefsteak)、薰火腿(Lachsschinken)、肉馅松饼(Schwabische Maultaschen)等。甜点也多种多样,如黑森林樱桃甜饼等。优质奶酪产卡美茵兹(Mainz)、明斯特(Mtinster)、吕讷堡(Luneburg)和哈茨山区(Harz mountains)。

㈦ 欧石楠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

欧石楠(学名:Erica)是杜鹃花科欧石楠属的植物。全球大约有七百多种的欧石南,当中大部分都产自南非,被称为“南非特有种的皇后”。

欧石楠喜光线充足,较耐寒,喜酸性,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欧石楠源于非洲南部及欧洲北部、地中海地区。现存最多欧石楠的群生地,以德国北部的自然保护区吕讷堡石楠草原最为闻名。

㈧ 你了解巴赫的求学过程吗简要写一写他到过哪些地方求学,吃了哪些苦

了解,他到了汉堡求学,他不顾哥哥的蔑视,隐着月光在屋顶上看书,常有野生动物陪伴,终于学会了哥哥一直练不会的铺子,是个个十分惊讶。

㈨ 德国菜肴的分布地域及地域特点

——大口吃肉,绝对名不虚传!
德国的节庆和集市总是和啤酒烤香肠划上等号,这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其实这不过是德国美食世界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只有亲自前来德国,才能真正体会大千世界的所有滋味。现在就踏上德国美食发现之旅吧!您一定会为德国美食的多样性深深折服,在这片饕餮天堂中流连忘返。

德式九大碗——德国人的圣诞节大餐

埃尔茨山脉地区的圣诞节将在平安夜达到节日的高潮,因为人们将在这天晚上欢聚并享用传统大餐“Neunerlei”(九大碗)。顾名思义,这顿大餐由九道菜组成。它们代表着忆往昔,思未来,还展示出过去一年人们都获得了哪些成就。其中包括小扁豆或豌豆、烤肠配德国酸菜、鲱鱼或鱼排配苹果汁、薯仔沙拉配小香肠、甜羹、黄米粥或野蔷薇果实汤、烤猪肉配丸子、碎面包粒牛奶配碎坚果、面包配盐和梅干。

巴伐利亚州名菜烤猪肘配酸菜——德国人最爱

猪肘子是德国人的最爱,那有嚼劲的肉皮,那入口即化的肥肉,那细腻的瘦肉,肘子包含了这一切,还有那鲜香的肉汤,这些都是美味的来源。而酸菜富含乳酸、维他命A、B、C、矿物质和纤维,并含有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酸菜能开胃、帮助消化,尤其是与份量不算少的德国肉类套餐搭配时,更能降低菜肴的油腻感,让每一口都能保持鲜嫩的美味,所以吃猪肘的标配必须是一只烤的金灿灿大肘子,加香喷喷的薯仔球,再来上一口酸菜。哦,吃的时候别忘了喝上一口啤酒。

延续至今的传统美味——卡塞尔老肉肠

卡塞尔老肉肠被当地人称为“Ahle Wurscht”(念作:阿勒伍史特)。这种生肉肠通常选用生长周期较长的猪,是北黑森地区的传统肉制品。长达三到十二个月的风干时间,让这种肉肠散发出独特的味道。在位于 Kassel-Calden(卡塞尔卡尔登)的 Landfleischerei Koch(州立肉店及餐厅)中,设有“Ahle Wurscht-Museum”(卡塞尔老肉肠博物馆),游客们可以在其中参观香肠的制造工艺,了解美味背后的更多奥秘。
圆形铁架烧烤——萨尔州特有美食

萨尔州人最热衷的活动莫过于烧烤。“人类在思考,上帝在引导,而萨尔州人在烧烤。”从这句谚语中,萨尔州人对烧烤的热爱可见一斑。尤其是在暖和的季节里,明火将大块猪肉烤出阵阵香味,弥漫在整个城市的上空。快来参加萨尔州的民间节日吧,在六月份第一个周末的 Saarlouiser Emmes(萨尔路易斯艾美世狂欢)等诸多庆典中,尽情感受德式圆盘铁架烧烤的魅力!

产自吕讷堡草原的特色美食——欧洲盘羊

吕讷堡草原是欧洲最有名的地区之一,当地的饮食文化中有许多突出的特色美食。除了薯仔、芦笋和蜂蜜,Heidschnucke(欧洲盘羊)也深得美食家们的热爱。这种羊肉具有鹿肉般的肉感,细嫩顺滑,口齿留香。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品种古老的羊极其适应草原地区的沼泽地环境。在欧洲,吕内堡草原欧洲盘羊这个名字就是肉质的保证。
柏林特色美食——街角的土耳其肉夹馍

柏林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遍布街角的土耳其肉夹馍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在 Mustafas Gemüsekebap(穆斯塔法蔬菜烤串店),您还可以买到最好的素食肉夹馍。如果您不喜欢土耳其肉夹馍,还可以选择旁边的 Curry 36(咖喱 36)。这家店生意十分火爆,有时您只能看到一串长长的人龙。

600 年的美食沉淀——图林根烤香肠

德国人烹制图林根烤香肠已有 600 年的历史。早在歌德生活的年代,这种美食便已进入人们的视线。然而,除了猪肉、墨角兰、葛缕子和大蒜外,近 3,000 家图林根肉铺均对其他原材料守口如瓶。唯一能够确定的是:香肠必须用木炭烤制,重约 150 克。如果您来到此地,一定要尝尝图林根的这种“外带小吃”,别忘了加上正宗的图林根芥末!此外,据位于 Arnstadt(阿恩施塔特)的首座烤香肠博物馆中的史料,有关图林根烤香肠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 1404 年。
咖喱香肠——从天堂到地狱

德国的街边美食非咖喱香肠莫属,而咖喱香肠的诞生地就在柏林。1949年,一个名叫霍伊维尔的女士从英国士兵手里获得咖喱粉,从而发明了这种后来风靡全德国的香肠,其原料有切碎的香肠,番茄酱,咖喱粉等。咖喱香肠是柏林饮食文化的凝聚。如果想品尝最原汁原味的咖喱香肠,位于 Schönhauser Allee(舍恩豪瑟大道)的 Konnopke's Imbiss(科诺普克快餐店)一定不会令您失望。这家店成立于 1930 年,店里的咖喱酱分为五种辣度,层层递进的刺激口感被人们戏谑地称为“从天堂到地狱”。怎么样?你也垂涎欲滴了吧?如果仅仅品尝一番已经无法满足您对咖喱香肠的神往之情,不妨前往咖喱香肠博物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吧。从让人忍俊不禁的香肠沙发,到充满着嗅觉体验的调料收藏间,您将体验到有关咖喱香肠的一切乐趣。在这里您甚至可以亲自动手,大快朵颐。
征服世界的法兰克福香肠

法兰克福香肠是法兰克福最有名的美食,并作为法兰克福的代表性产品走向世界各地。传统的法兰克福香肠由猪肉制成。由于采用了特殊的熏制方法,它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味。法兰克福香肠早在 13 世纪便已在法兰克福街知巷闻,一般是加以芥末或山葵精制而成,有时人们还会将其与黑面包或薯仔沙拉一起食用。
白香肠——12 点之前的美味享受

巴伐利亚白香肠由小牛肉和猪肉搭配洋葱和新鲜欧芹精制而成,是巴伐利亚州最出名的特色美食。传统吃法是将香肠放在热水中加热,再佐以甜芥末酱、Brezel(椒盐卷饼)和一杯巴伐利亚啤酒,坐在巴伐利亚的露天啤酒馆中,享受轻松惬意的上午时光。熟练的食客们甚至还可以用嘴吸出香肠皮中的肉,只有初尝者和新手才需要用刀叉协助。以前没有冰箱的时候,所以的东西都是趁着新鲜赶快吃掉,而白肠的一条规则就是 禁止听到12点的钟声 ,所以在这里旅游的时候,买了白肠就要在中午12点之前吃掉哦。
图林根薯仔丸子

“Ein Genuss von ganz besond´rer Größe sind die Thüringer Kartoffelklöße”(别样的享受尽在图林根薯仔丸子)- 这句话在图林根世代相传,充分说明了图林根薯仔丸子作为一道传统美食在这个地区的无上地位。正宗的图林根丸子特点鲜明:生薯仔刮丝煮熟然后捣成泥,将黄油烤制的小面包切成丁,再将喷香松脆的面包丁塞进薯仔泥丸子中,就完成了这道独一无二的美食。在 Heichelheim(海歇尔海姆)新开的 Thüringer Kloßwelt(图林根丸子世界)中,您可以在现场展览中了解图林根薯仔丸子的诞生史。当然,在丸子工厂直销店里、在小吃店内、在超大型的丸子形流动小吃摊中,不计其数的丸子正在等待着您的光临品鉴。
Gefillde(格费尔德团子)、Hoorische (霍利舍丸子)

自矿工时代起,家常菜便在萨尔州享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名为格费尔德团子和霍利舍丸子这两道采用薯仔烹制而成的经典菜,更是当地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享用完营养的大餐后,不妨运动一番,比如在美食之路上闲逛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条路将萨尔州最美的自然景观和烹调文化联系在一起,二者相得益彰,别有韵味。
法兰克福绿酱——七种香料的混合体

法兰克福人对绿酱Grüne Soße的喜爱超乎想象!市场上充斥着制作绿酱所需的7种草本植物,甚至还建起了绿酱纪念屋!法兰克福绿酱多和鸡蛋、薯仔、牛肉一同装盘,带着大自然的清新。据说这是歌德最喜欢的一道菜,也是他母亲的拿手好菜呢! 一年中,人们一般在 Gründonnerstag(濯足节),也就是 Karfreitag(耶稣受难节)的前一天,开始享用这种食物。此后餐桌上将一直见到它的身影,直至秋天的第一场霜降。在法兰克福,这道菜甚至还拥有一座纪念碑。每年五月,这里还会举办 Grüne Soße-Festival(绿酱节),节日期间将会对最美味的绿酱进行表彰。
德国馄饨——施瓦本特色美食

关于施瓦本馄饨的发源,民间有许多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Kloster Maulbronn(毛尔布劳恩修道院)的僧侣们不愿在大斋节期间放弃吃肉, 他们将禁止食用的肉类塞进面团中,避免被主管僧人发现,因此这种食物得名为:Maultasche(“毛尔”肉馅包)。这样的典故也为德国馄饨带来了另一个通俗的别称:“Herrgottsb’scheißerle”(欺瞒上帝的小花招)。
艾费尔多朋饼

出产自艾费尔的多朋饼其实是一种薯仔煎饼,是德国典型的特色美食。这种薯仔煎饼的基本原料主要包括薯仔丝、肥肉和洋葱。在德国,艾费尔居民无疑是首先想到将薯仔煎饼团放进烤箱长时间烤制成美味的群体。他们将薯仔丝面团放进铸铁烤盘(当地人称之为 Döppe,读作:多朋)中,然后像烤蛋糕一样将其烤成颜色鲜亮的烤饼(当地人称之为 Kooche,读作:库赫)。

高档的营养佳品——鳗鱼

鳗鱼上百年来一直是下萨克森州内陆渔业的“主材”。在 Weser(威悉河)、Elbe(易北河)、Steinhuder Meer(施泰因胡德湖)或 Zwischenahner Meer(茨维什安讷尔湖),鳗鱼是渔民们维持生计的来源。他们不仅靠销售新鲜捕捞的渔产品为生,而且还通过熏制等手段,将鳗鱼变成远近知名的一道美食,提高了鳗鱼的商品价值。以油脂含量丰富、营养价值极高的鱼肉为基础,当地发展出许多特色美食。
汉堡鱼市——美味是早起的动力

“孩子他妈!吃鳗鱼还是得到汉堡啊!” Aal-Dieter(鳗鱼迪特,汉堡鱼市着名商贩)卖力地叫喊着,引来人群笑声一片。鱼市上,Fischbrötchen(鱼肉面包)和 Rollmöpse(腌鲱鱼卷)可谓是供不应求。人们可以在这里购买到物美价廉的水果、蔬菜和植物, 甚至还可以找到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和如同跳蚤市场般价廉物美的稀罕物。每个星期天早上 6 点至 9 点半,汉堡易北河沿岸的早起者和夜猫子都会选择来鱼市填饱肚子。汉堡鱼市也许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鱼市,但肯定是最热闹的。游汉堡没去鱼市就等于没去汉堡!
威廉港的海员菜式——大杂烩

大杂烩是北德传统菜式,如今被视为难得的美味。对海员们而言,他们过去没有办法很好地为船上的食物保鲜。但用腌牛肉熬成的粥、腌渍的甜菜、洋葱和薯仔却可以长期保存,因此就有了大杂烩这道菜。关于这道菜,还有许多传说和故事。北海边的城市威廉港每年都会举办世界最大的大杂烩品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