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小吃 » 哈萨克牧民有什么好吃的
扩展阅读
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薯仔不炒丝怎么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哈萨克牧民有什么好吃的

发布时间: 2022-05-23 19:58:02

① 哈萨克族传统美食有什么

奶疙瘩。熏马肠

②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是什么

1、哈萨克族的风俗

哈萨克族人非常喜欢喝奶茶,更有“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能一日无茶”的说法。在哈萨克族聚居的地方,老年人不论男女与贫富,都非常受人尊重,晚辈们见到他们,要行礼问候,用“阿克萨哈勒”、“阿帕”等尊称代替其名。

2、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至今还保留着崇拜月亮的宗教习俗。像许多古代民族一样,哈萨克族也崇拜火,祈求灯火,将火称为“火母”来崇拜。因为他们认为火是一种神圣的力量,自有其深刻的内涵,具有驱除妖邪的神力,是尊贵的。认为火是哈萨克族人的救星,具有让他们摆脱灾难的力量。

历史

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

从13世纪初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乌孙、克烈、乃蛮等部落也被迫西迁。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各有部分地区是哈萨克人的牧地。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金帐汗国新的割据局面,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的白帐汗国于14世纪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

哈萨克族的祖先建立过区域性政权,这个政权在历史上称哈萨克汗国。1456年,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部离开乌兹别克汗国,东迁蒙兀尔斯坦(东察合台汗国)。这些脱离乌兹别克汗国的牧民,被称为哈萨克人,他们在新的牧区建立起以克烈汗为首的哈萨克汗国,人口有20万。

③ 哈萨克族喜欢吃什么

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

④ 新疆哈萨克牧民的饮食有什么特色

哈萨克族的饮食有浓郁的牧区特点,特别是牧民用奶和肉制作各种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肉在哈萨克牧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视马肉为肉中的上品。对肉的吃法有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是手抓肉,清炖羊肉、熏马肠。熏马肠是先将马肉切成块,用调料拌均,再塞进马肠子,熏蒸而成。其制品能历久不变质,吃时煮熟,味道鲜美,熏马肠是哈萨克人最喜爱的肉制品,也是哈萨克人招持客人的上等食品。
奶制品种类较多,主要有酥油、奶疙瘩,奶皮子,奶豆(奶酷),酸奶等,在夏季牲畜奶多的情况下,牧民将其制 成马奶和酸奶喝。其制作方法简便,营养丰富,饮之解渴 消暑,是哈萨克人招待客人的上乘饮料。奶茶是哈萨克人必 不可少的, 他们烧如)茶讲究先用慢火烧茶水,烧的时间越长越好,喝时再兑奶放酥油。 哈萨克人的主食以面为主,其制品有馕、包尔沙克、油饼、面条等,几乎每家都有烤馕炉。由于受条件限制,牧民 很少吃菜,但对葱、洋葱和薯仔却情有独钟。

⑤ 新疆150个美食

江苏电视台 发表于:07-01-04 10:10

1234567

一个脑壳里有包、特二、特脑残的人
[涂鸦吧] 随风[河北.芦应村] 生日快乐!(图)[涂鸦吧] 我也会思念[邯郸天使乐园儿..] [风儿吹动了帆,船儿推开了岸..[剧情坊] 国家机密2剧情介绍[填补空白的时空] 生活中,很多情感.缘于习惯.[朝阳电脑] 花馍欣赏[石门飘落站] 【石门往事】曾经发生在三八节的故事[113师炮兵团战...] 有人认识我吗?当年当兵的我...

1、苏甫
“苏甫”是新疆的俄罗斯族人制作的一种汤菜的名称。汉族称其为“苏甫汤”。“苏甫”的原料有牛肉、葱、包心菜、马铃薯、西红柿、胡萝卜和桂树的干叶等等。制作之时,先将牛肉用凉白水煮开,去血沫,快熟时再放包心菜、马铃薯、西红柿、胡萝卜、桂树的干叶和盐,其中桂树的干叶在其中起者极其重要的作用,使“苏甫”保持一种特殊的香味,是不可缺少的,配合“苏甫”的主食是“列巴”(俄式黑面包)和“斯米旦”(经发酵后的生奶皮)。吃的时候将“斯米旦”抹在“列巴”上就汤吃。另外再佐以用青西红柿、胡萝卜、黄瓜、包心菜腌制的酸菜更加美味。

2、喀瓦普
烤肉称为"喀瓦普"。维吾尔族烤肉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孜合喀瓦普"(烤肉串)、"吐努尔喀瓦甫"(馕炕烤肉)、"塔瓦喀瓦甫"(馕托肉)。“孜合喀瓦普”就是维吾尔民间传统的烤羊肉串,同样既是街头的风味快餐,又是可以上席待客的美味佳肴。正宗的串烤肉也和烤全羊一样色泽焦黄油亮,味道微辣中带着鲜香,不腻不膻,肉嫩可口。用料的讲究不似烤全羊那样严格,二者的区别在于烤制规模的大小和具体方法上。串烤肉,首先将净肉剔下来切成薄片,每一片有瘦有肥最好。然后将它们肥瘦搭配,一一穿在铁钎子上。过去,做串烤肉用的钎子都是用红柳的细条截削而成的木钎。现在,这种原始的木钎不容易看到了。把肉穿好之后,便将它们疏密均匀地排放在燃着无烟煤的槽形铁皮烤肉炉子上,一边扇风烘烤,一边撒上精盐、孜然和辣椒面,上下翻烤数分钟即可食用。近年来,在墨玉、库车和乌鲁木齐二道桥市场等地出现了串烤肉的另一种形式,民间称它为“米特尔卡瓦布”,意为“1米长的串烤肉”。这种串烤肉确实名符其实,钎子足有70-80厘米长,肉块儿也大,立在馕坑里烘烤,一次可烤出十几串,味道鲜嫩可口,吃起来更为过瘾,因为这一大串足顶那小的7到8串烤肉。所谓炒烤肉,就是用上述那些调料用锅炒出来的羊肉片。另外还有烤羊排将羊排骨剁成约5厘米见方的块,在烤肉炉上烤约10分钟,其味道比烤肉更独特。

3、羊羔肉
这是一种美味的肉食品,选料为当年的羯羊或者周岁里的羊。做法是宰杀羊后,去其皮和内脏,洗净后放在大锅里煮。煮肉方式有“冷水煮”和“开水煮”,不论哪种方法都要捞去浮在汤上的血沫,等快熟时再放入盐。其味道鲜嫩而可口,是待客的上品。为了增加口味,有时也放一些黄萝卜、恰马古(蔓莆)、西红柿以及芫荽等,这样炖的肉,汤更加鲜美。通常维吾尔族群众在吃完羊肉后,还要喝上一碗肉汤,以佐消化。

4、奶茶
奶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哈萨克、蒙古、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等民族都非常喜欢喝奶茶。他们常说:“无茶则病。”又说:“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新疆各少数民族酷爱喝奶茶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在牧区和高寒地区肉食较多,蔬菜很少,需要奶茶来帮助消化,这是其一;冬季寒冷,夏季干热,冬季大量饮奶茶可以迅速驱寒,夏季可以驱暑解渴,这是其二;其三,牧区人口稀少,各个居民点之间距离较远,外出放牧或办事,口渴时不容易找到饮料,离家前喝足奶茶,途中再吃些干粮,可以较长时间耐渴耐饿。奶茶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或羊奶。奶茶的一般做法是:先将砖茶捣碎,放入铜壶或水锅中煮,茶烧开后,加入鲜奶,沸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叶,加盐即成。但也有不加盐的,只将盐放在身边,根据每个人的口味放入盐量。在少数民族家中喝奶茶有许多讲究,客人中年纪最大的坐首席,递茶时也先递给他。你喝完第一碗奶茶,如果还想喝,则把碗放在自己面前或餐布前,主人会立即接过碗给你盛第二碗;如果不想喝了,则用双手把碗口捂一下,这表示已喝够了。如果你不懂规矩,而老是把碗摆在餐布前,好客的主人就会一直不断地为你添奶茶,直到你“求饶”时为止。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如果您确实不想再喝时,用手势表示,主人也是会理解的。

5、赛热克阿希
又称凉面或者黄面,属夏令风味小吃,面中有一主要原料叫蓬灰,来源于戈壁上的“臭蓬蒿”,这是一种野生植物。秋天到来,人们把蓬蒿收集起来,放在坑中烧。蓬蒿流出的汁液冷却后会凝结成块状(即蓬灰)。制作凉面时,先用淡盐水、土碱水和面加入蓬灰水,边加边拉,揉到面团柔软光滑有韧性时即可,然后放在案板上扬,青菜葫芦去皮,掏籽切丝,另菠菜、芹菜切段。把面拉成细条下锅,煮熟后捞出,过两次凉水,淋少许清油拌开。炒勺中水烧开,下葫芦煮熟,加盐,打鸡蛋花,放入菠菜,和湿淀粉勾芡成卤汁,芹菜段入油锅炸熟,分别将油辣椒粉,鞭泥、麻酱以水稀释。吃时凉面盛于盘中,浇卤汁,放醋、蒜、油辣椒、麻酱,最后放芹菜段。面柔软而有筋道,拌料酸中有辣。

6、曲曲
曲曲是深受维吾尔族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它跟汉族人所说的馄饨相仿,在制法和用料上却有它的独特之处。先用上等白面粉和面,擀成薄片,切成四平方厘米的方片。再把肥羊肉剁成肉泥,用肉泥、洋葱末加盐、胡椒粉、孜然粉和少许肉汤拌和成馅。切羊尾油成小方丁(哨子)。用面片逐个包馅,先成饺子状,把两头从底部弯曲捏合。在肉汤煮开时,放入包好的曲曲。煮熟时,把切好的羊尾油丁倒人煮开的汤中,放香菜即可舀出盛碗。吃起来别有一番口味。若是早晨要上一碗曲曲再吃上一个馕,到了中午也不会感到饿的。曲曲皮薄馅嫩,配用羊肉原汁原汤,且汤清味鲜,风味别具,在新疆城乡到处可以吃到。

7、阔尔达克
是维吾尔族用羊肉、黄萝卜、薯仔等炖的一种菜,是维吾尔族在喜宴、逢年过节用来招待亲友的一种理想食品。将羊肉垛成小块,放锅里炒,放少许洋葱、花椒、姜等调味品,然后放入黄萝卜、薯仔,炒至7成熟,倒水炖。这种菜味美,香气四溢,色彩丰富,一般常用馕来就这种菜吃。

8、沙木萨
即烤包子,是维吾尔族同胞喜 爱的食品。城乡巴扎的饭馆、食摊,多销售这两种食品,很受顾客欢迎。有趣的是,当薄皮包子蒸熟揭笼或烤包子从馕坑取出那阵子,厨师常提高嗓门,拉着声喊: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包子哎……"。据说这个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是几百年前的名厨,他做的烤包子、薄皮包子真是誉冠西域。于是后人就拿他的名字作为招徕顾客的牌子.烤包子主要是在馕坑烤制。包子皮用死面擀薄,四边折合成方形。包子馅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葱、孜然粉(孜然,是新疆地产的一种香料,带有特殊的辣味,为制作羊肉尖菜肴时的调味佳品)、精盐和胡椒粉等原料,加入少量水,拌匀而成。把包好的生包子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即可烤熟,皮色黄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鲜油香。另外还有一种叫“果西格吉德”的烤包子。

9、卡娃包子
比起饺子,好象少了一些精致,但要想勾起你的胃口却也绰绰有余了。这就是流传于南疆地区的典型风味小吃——卡娃包子。涂抹过羊油的包子皮蒸过以后颜色越发显的鲜亮,隐隐透出它丰富的“内涵”,用羊油、胡萝卜丝、皮芽子、胡椒等制成的鲜美的馅,让你一目了然,与其说这是维吾尔人民传统的广告形式,倒不如认为这就是新疆饮食的实质更贴切些,淳朴、实在。这可是以前那些暴虐的王公贵族和上层的官僚才能吃到的美味。不过现在你要上一盘撒上胡椒的卡娃包子,在来那么一杯热腾腾的酥油茶,也照样能体验那种尊容华贵的王者气息。

10、马奶子
在盛夏的草原,最爽口的饮料莫过于被哈萨克牧民称做“克木孜”的马奶子。马奶子是夏日草原牧民的家常饮料,哈萨克牧民挤了鲜马奶用一种特制的皮囊发酵酿制而成,喝起来略带酸味,微有酒香,可以帮助消化,有丰富的营养。

11、皮提尔塔曼
意为薄皮包子(死面包子)。薄皮包子色白油亮,皮薄如纸,肉嫩油丰,伴有洋葱浓郁的香味,非常可口。透过皮几乎可以看到里面的馅,吃时犹如包子皮融化在嫩肉油香中一般。这种包子的皮不用发面,而是用温盐水和面而成,面皮擀得很薄,几乎可以透亮。先将上好的料羊肉切成小指尖大的肉丁,将洋葱剁碎,加以胡椒粉、盐水,拌匀成馅。面粉用凉水和成硬面,切成小面剂子后,用走槌擀成薄片,甩去面粉粒,包馅成鸡冠形(略带花边),入笼屉用旺火蒸20分钟即熟。薄皮包子除了单独食用外,还常和抓饭在一起食用,即在抓饭上放几个薄皮包子,这是维吾尔族用来招待亲朋好友的上等饭。维吾尔人吃薄皮包子,很少单吃,常和馕或抓饭一起吃。和馕吃时,先把薄馕放在笼屉里蒸馏少许,发软后,把包子置于馕之上,就着吃;和抓饭一起吃,则把包子放在抓饭碗里,忽儿吃抓饭,忽儿吃包子,随意自如,香味各异,也十分有趣。但不论何种吃法,吃时,都要在薄皮包子上散适量胡椒粉,意在提味隔膻,增加人们的食欲。还有一种风味独特的薄皮包子,叫"卡瓦曼塔"(葫芦包子),馅用葫芦(这种葫芦,脖子长、皮呈酱黄色、略带甜味,是维吾尔族喜食的蔬菜)、牛羊肉拌少许洋葱、精盐、清油及胡椒粉等佐料,皮同薄皮包子。这种包子馅里汁多,咬一口其汁顺嘴往下淌。每当这种葫芦上市,维吾尔族便开始做这种包子,秋季还储存葫芦,以备冬季食用。

12、帕尔木丁
帕尔木丁是维吾尔族人民传统的风味食品。它色泽黄亮,形象美观,皮酥脆,肉鲜嫩,咸中带甜,颇受人们欢迎。帕尔木丁是用面粉、肥羊肉、炼羊油(少许)、洋葱(皮牙)、鸡蛋、精盐、孜然粉、胡椒粉等原副料,在馕坑烤制而成。制作帕尔木丁,先把肥羊肉成切小丁,洋葱切碎加盐、胡椒粉孜然粉和少量清水拌匀成馅;在面粉中加酵面和鸡蛋、适量谈盐水和面,稍饧,分成等量小块,擀成圆面皮;与馅做成马鞍桥型。沾醋贴的馕坑内壁上,贴完,盖严馕坑口。约五分钟,揭开盖,再烤约二十分钟,帕尔木丁呈金黄色,取出抹少许炼羊油即可食用。

13、馕
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西亚各国。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依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烧饼很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即可烤制。馕多以发酵的面为主要原料,辅以芝麻、洋葱、鸡蛋、清油、牛奶、盐、糖等佐料。馕的种类很多,皆因和面和添加剂成分、馕的形状、烤制的方法等不相同而名称不同。最大的馕为"艾曼克"(片馕)馕,直径足有40-50厘米,是馕中之王。最小的馕为"托喀其"(油馕),做工较为精细,里面放油、牛奶、鸡蛋等,香脆,久储不坏、不干,见茶水就酥,是维吾尔族旅途生活中的方便餐,这种馕也作为节日食品。最厚的馕为"格尔德"(窝窝馕),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一个窝。此外,也用死面做馕,将清油或羊油揉入面里,擀薄后烤制;还有一种馕是把冰糖水涂在表面的甜馕。另外还有一种将肉馅和在或包在发酵的面粉中烤制的馕,俗称"肉馕",是馕中佳品。馕由于含水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加之香酥可口,富有营养,也为其他民族所喜爱。

14、馓子
油馓子是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的风味名点之一。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一盘黄澄澄的多层的圆柱形的油馓子。当客人来到的时候,宾主互致节日问候。客人入座后,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馓子递到客人面前,然后斟上香喷喷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给客人泡上主人喜欢食用的新疆石河子产的方块糖。客人吃着油馓子喝着茶,主人高兴地连声说:“热合买提,热合买提。”(汉语“谢谢”的意思),感谢客人的光临。油馓子色泽黄亮,香脆味甘。现在过春节,有的汉族人家也请少数民族邻里巧手帮做油馓子,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见油馓子亦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喜爱的名点美食了。

15、油塔子
顾名思义,油塔子形状似塔,是维吾尔人喜爱的面油食品。一般做早点配合粉汤吃。塔子色白油亮,面薄似纸,层次很多,油多而不腻,香软而不沾,老少皆宜。油塔子的制作不很简单,需要一定的技艺。有经验的厨师先用温水和好面,加些许酵面揉成软面,热处发约小时,再加碱水揉好稍醒,视制作需要,揪成若干个小团,外抹清油待用.制作开始时,先取其中的一块,平铺在面板上,擀薄拉开,利用面团良好的延展性和韧性,拉得越薄越好。然后再在薄如纸的面上抹一层炼羊尾油。这里有讲究:天热时,要在羊尾油里加适量羊肚油,因羊肚油凝固性大,不至于天热油溶化而流出面层;天冷时,羊尾油中加少许清油,清油不易凝固。这样制作的油塔子油饱满,且不流不漏,保持了油塔子浓香丰腴的独特风味。在里面撒少许精盐和花椒粉,将面边拉边卷,卷好后搓成细条,再切成若干小段,然后拧成塔状,入笼屉用火蒸25分钟,即可启笼食用.

16、拉条
拌面,俗称拉条,一种不用擀、压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制成的小麦面制品+佐餐的拌面菜(味道好极了)。 制作拉条要把握四个关键,一是和面时盐要适量,盐少了容易断,多了拉不开。二是面不能硬也不能太软。三是面和好后要在表面摸上清油,盖上湿布或盖子至少放半小时以上,2-3小时更佳。四是拌面菜一定要以青椒炒肉或芹菜炒肉或菠菜炒肉等,否则就不好吃。拉条驰名世界,深受各国人民喜爱,但拉条子水平差异巨大,最好吃的拉条应该是自己做的,很简单,只需要做几次,就会得心应手,不过面粉一定要从新疆邮购(这就是外地拉条不好吃的原因之一),因为新疆小麦生长期长,面粉筋骨好,适宜做拉条。

17、波糯
即羊肉抓饭,原料是用新鲜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做法是先将羊肉剁成小块用清油炸,然后再放洋葱和胡萝卜在锅里炒,并酌情放些盐加水,等二十分钏后,再反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锅内,不要搅动,四十分钟后,抓饭即熟。做熟的抓饭油亮生辉。味香可口。维吾尔族群众把抓饭视为上等美餐。 “抓饭”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兄弟民族执行宾客的风味食品之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先请客人们围坐在炕上,当中铺上一块干净餐布。随后主人一手端盆,一手执壶,请客人逐个淋洗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待客人们全部洗净手坐好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布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饮”。现在有些家庭执行汉族客人,一般都备有小勺。关于抓饭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有个叫阿布艾里.依比西纳医生,在他晚年的时候,身体很虚弱,吃了很多药也无济于事,后来他研究了一种饭,进行食疗。他选用了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盐后小火焖熟。这种饭具有色、味、香俱全的特点,很能引起人们的食欲。于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后,身体渐渐地恢复了健康,周围的人都非常惊奇,以为他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后来,他把这种“药方”传给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便成为现在的维吾尔族人普遍吃的抓饭了。 这个传说是否真实,我们且不去考究,但抓饭是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食品,却是实实在在的。羊油、洋葱、胡萝卜和大米都是含多种维生素的补品,特别是胡葛卜被人们称为“小人参”和“地参”。用这样的原料做的饭,当然补人了。现在维吾尔群众中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除了选用植物油外,还用动物羊油,骨髓油和酥油来做抓饭。当然用骨髓油做的抓饭营养价值最高了。在用肉方面,除了用羊肉之外,还用雪鸡、野鸡、家鸡、鸭、鹅和牛肉。雪鸡肉的抓饭味道最佳。不过,有的抓饭也不放肉,而选用葡萄干,杏干,桃皮等干果来做,称之甜抓饭或素抓饭,同样美味可口。到了夏天,维吾尔族人吃的抓饭花样还更多一些。南疆的维吾尔族人喜欢在抓饭里放一种“毕也”(木瓜),有的还放鸡蛋和菜。最有趣的是在做好的抓饭上放一些酸奶子,称之“克备克波糯”,它既是上等的充饥之物,又是消暑解热的。食品不过,现在维吾尔族人最讲究的要算“阿西漫吐”,也就是包子抓饭。在每碗抓饭里放上五、六个薄皮包子。抓饭和薄皮包子都是维吾尔族的上等饭,把这两者合在一起,真是好上加好,锦上添花。只有来了贵宾和亲朋好友,主人才会做这种饭来招待客人。

18、烤全羊
烤全羊是新疆最名贵的菜肴之一,之所以如此驰名,除了它选料考究外,就是它别具特色的制法。新疆羊肉质地鲜嫩无膻味,在国际国内肉食市场上享有盛誉。技术高超的厨师选用上好的两岁阿勒泰羯羊,宰杀剥皮,去头、蹄、内脏,用一头穿有大铁钉的木棍,将羊从头至尾穿上,羊脖子卡在铁钉上。再用蛋黄、盐水、姜黄、孜然粉、胡椒粉、上白面粉等调成糊。全羊抹上调好的糊汁,头部朝下放入炽热的馕坑中。盖严坑口,用湿布密封,焖烤一小时左右,揭盖观察,木棍靠肉处呈白色,全羊成金黄色,取出即成。全羊烤成后即放置餐车上,烹制者在羊头上挽系红彩绸,打成花结,羊嘴放置香菜或芹菜。餐车备有小刀,服务人员推车围绕餐桌转动,恭请客人启刀食肉。烤全羊色泽黄亮,皮脆肉嫩,鲜香异常,是维吾尔族人民招待贵宾的佳品。在南疆和田、且末等城镇巴扎上,设有现烤现卖的烤全羊摊档,专门剁块零卖。

19、肚子烤肉
更为有趣的要数“肚子烤肉”。何谓“肚子烤肉”呢,就是把羊肚子洗净后,把羊肉剔下来塞进肚子里,再倒进些盐水把肉块拌匀,然后把口系牢,埋进用篝火烧热的沙子里烤熟的肉。烧烤的只是那肚子,肚子在这里真正成了“饭锅子”。人们尝了这种烤肉后都赞不绝口,说只有吃到这种肉时,才能享受到羊肉特有的、天然的鲜嫩香昧,那独特的滋味是任何其它方法烹制而成的肉食无法替代的,或许,这是最原始、传之最久远的食俗之一吧!

20、清炖羊头、羊蹄
是维吾尔族带有原始风味的一种小吃。它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取新鲜羊头、羊蹄、烧去全部羊毛,洗干净,去掉羊角和羊蹄壳后,放入锅内不加任何佐料煮,熟后蘸盐吃。它以风味独特深受新疆各族群众的喜爱,在新疆广大城乡到处可见到这种小吃。此外还有炖羊杂碎。

21、面肺子、米肠子
维吾尔族不仅能用牛羊肉做出种类繁多的风味食品,而且还能以羊的内脏作原料,烹制出鲜香异常的美味来,灌面肺、灌米肠就是代表。面肺和米肠是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也是待客的佳品。现在这种独特的风味小吃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喜爱。其作法是,首先将羊肺、羊肠洗净,羊肺里灌清油、面浆、鸡蛋等,肠子灌用羊肝、羊心、羊肠油加佐料与大米搅拌加水的馅,用水煮熟即成。灌面肺软嫩、灌米肠糯鲜,香喷可口,风味独特。

22、玉古热
即汤面,是维吾尔族日常的面食之一,品种很多,最具特色的是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热"。这种饭和面时要放鸡蛋,面要擀得很薄,然后切成细条,一般用羊肉汤下面,另外将肉切成块或作成丸子,下到汤里,并放一些西红柿和香菜,这种汤面汤鲜、面软,容易消化,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点,能消除疲劳,增进健康。

23、
额河烤鱼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喀纳斯,因出产“大红鱼”“狗鱼”等珍稀鱼类而倍增神秘色彩。 以“大红鱼”“狗鱼”“五道黑”“花翅子”为主料的额河烤鱼,属额河流域的本土特色烧烤。采用地方民族特色传统配方。以盐、孜然、辣面、食用油、烤腰子、烤肉、烤馕为配料烤制而成。麻而不木、辣而不火、油而不腻、香美鲜嫩,另人回味无穷,在配以当地自制的“俄罗斯太太”啤酒一起食用,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这可是连新疆人自己都很难一饱口福的极品地方小吃呦!

24、烤鸡蛋
鸡蛋也能烤着吃?不错,尝过和田地区巴扎上的烤鸡蛋的人,无不交口称赞烤鸡蛋的美妙。烤鸡蛋需用柴灰,火候要把握的恰倒好处,否则鸡蛋就会烤爆,弄的清黄四处乱飞。

25、 东拜吉干
“东拜吉干”是南疆喀什、阿图什一带维吾尔人的独特美食,也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斯坦等民族的佳肴。“东拜”是“背”的意思,“吉干”是肝子。这种食就是把熟羊尾油切成薄片,再在上面放煮熟的薄片羊肝。“东拜吉干”就是肥羊尾油上面加一块羊肝的意思。有人还取了个漂亮的名字叫“雪花羊肝”,就更加形象了。这种美食的做法比较简单。羊宰杀后,用新鲜的羊肝和羊尾油同羊肉一切煮,煮熟后,把羊肝切成薄片,羊尾油也切成薄片,然后按羊尾油片的大小,把羊肝薄片放在羊尾油上面,并撒些孜然、精盐、胡椒粉等调味品。羊肝煮后味淡,羊尾油却腻而人畏,奇怪的是两者和起来吃时,却产生香而不腻的效果。所以,这种美食往往使人“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主人在招待这种美食时,还有一些讲究,一般按来客的人数准备羊肝和羊尾油片的份,保证每位客人都有一份。在递给客人这份美食时,是把羊肝和羊尾油放在小薄片馕上,连馕一起送到客人的面前。另一个讲究是在请客人吃肉之前,要先请客人品尝这种美食,意思是过一会吃的羊肉是专门为客人宰的羊,既不是买来的羊肉,也不是陈肉。这也是对客人尊重和热情的一种表示。所以,如果你吃到这种美食,就知道主人专门为你宰羊了。塔吉克斯坦族在结婚宰羊招待客人时,还专门做了这种美食,除了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和尊重之外,还有对新郎和新娘祝福的意思,希望他们永远不分离,百年和好。所以,当客人吃这种美食时,主人会十分高兴。

26、玉米勒
南疆的维吾尔族对远道来的客人,第一顿饭常常做“玉米勒”来招待。据说,这种饭可以帮助客人清除旅途的疲劳,增进健康。“玉米勒”是“细面”的意思。这种面线如汉族的银丝挂面,但却不是挂面,而是手工擀的面,从和面到擀面都要有技术。和面是要放鸡蛋和盐,面要和的硬、擀的薄,薄的几乎透亮,然后切成银丝挂面那样细,而且要粗细均匀,下到锅里不断不烂。一般要用羊肉汤下面,讲究的要羊肉排骨做汤,另外还要选用新鲜精羊肉,剁碎后加洋葱末,做成珍珠丸子下到汤里,,并要放些青辣椒丁、西红柿片和香菜末。这种汤面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点,面很软,容易消化,汤鲜美而可口,面汤里有青、红、绿等色彩,看了另人悦目。经过路途颠簸的客人吃了这种饭,疲劳顿消,精神大振。维吾尔主人选用这种饭待客,常受到客人的青睐。对患感冒的人,也常做这种饭,吃起来,既软又有营养,有利于增加食欲。

⑥ 中亚五国的人,一日三顿吃甚么

哈萨克人的饮食有着浓厚的游牧生活的特点,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过去,奶类和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面食是次要的食物,很少吃蔬菜。肉食主要有绵羊肉、山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野兽肉和野禽肉也是人们补充的肉食。做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种。
最普遍的是吃手抓羊肉,其作法是把连骨羊肉切成大块,连同羊头、肚、心、肝、肺等一块放进铁锅加水同煮。水沸后,撒去浮沫,加入适量的盐,再用文火烧,熟后将肉切成小块,用手抓着吃,各人根据个人的口味随时增加盐末。
烤肉主要在招待客人和外出狩猎时食用。客人光临后,哈萨克人就宰杀肥羊,取出其内脏,用火烤全羊。猎手们在野外打猎,常把猎肉放在火堆上烤熟后食用;牧民们在野外放牧,砍几根木棍,上端削尖,串上切成薄片的野生动物肉,放在火上烤熟吃,别有一番风味。
熏肉是为了长时期保存而制作的一种肉制品。"熏"作为一种烹调方法,是指将已经熟处理的肉类主料,再用烟熏制,使主料色泽加重、油亮,并带有烟的特有芳香,便于携带和贮存。熏肉时,放一些盐,有的还放野葱。加放野葱熏干的肉,味道更为鲜美。每到深秋季节,羊肥马壮,牧民们都要宰杀羊马牛,把大部分肉熏制后存放到冬季食用。还用马肉灌成腊肠,能够存放很长一段时期。除了吃肉以外,牧民们也吃米、面调制的食物,如烤饼、抓饭、"包尔沙克"(羊油炸面团)、"库卡代"(羊肉面片)等。他们很少吃蔬菜,偶尔吃些沙葱或者野菜。
在牧区,哈萨克族的奶制品种类很多,有奶疙瘩、奶皮子、奶酪、酥油等。酥油大多用牛奶或者羊奶制成,做好后储藏在宰后洗净的羊胃里。
牧民们最喜欢喝奶茶,奶茶是用砖茶再加牛奶或羊奶、盐等煮成的。除了喝奶茶之外,有时也喝鲜奶。把刚挤下来的鲜奶煮沸饮用,味道鲜甜,营养价值高。另外,奶子还可以制成各种奶制品,如奶油、奶豆腐、奶疙瘩等。
哈萨克族面食有馕、包吾尔萨克、馓子、油饼、面条等。米食有抓饭、炒小麦、小麦饭和小米饭等。馕,是用发酵面团做成的圆饼,放进馕坑内用红火炭烤制,也有的家庭用圆煎锅烙制。
包吾尔萨克(油子),用奶或用盐水调制成发酵面团,然后拧成条状,并用刀切成菱形,放进烧沸的牛油或羊油锅内,炸至呈黄色取出。包吾尔萨克多为节庆或招待客人而作。
烧小麦,炒前除掉麦皮,放羊油炒后捣成粉,再放羊尾油,与茶水拌着吃。
小麦饭,把除皮的小麦舂成半碎,放进锅内加水煮熟,再放入溶稀的酸奶疙瘩或放点酸奶和肉,牧民们喜欢在秋冬季吃这种食品。
此外,还有许多其它食物,如用小米和糖、羊油等调拌做的"吉尼特"。夏秋两季还用小麦和奶汁酿成酸粥做饮料。
哈萨克牧民为了适应经常变换牧场和迁移住所的草原生活,往往特制出一些便于携带的方便食品。有一种用小米炒熟制成、用水冲饮的"米星茶",就是这种方便食品,说是茶,实际上是稀汤。吃完肉食后饮用会感到特别舒服。而且,因为小米中含有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都较多,故常饮用能弥补在草原上长期缺乏蔬菜所造成的营养不足。还有"柯柯"(哈萨克语),也是用小米或麦粒炒熟制成的食品,质脆而味香,往往和肉食一起食用,十分耐饥,放牧时随身携带,食用方便。哈萨克族是一个性情直爽而热情好客的民族,对前来拜访的客人,不论相识与否,哈萨克人都要竭诚招待。招待来客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对贵宾要宰杀毛色身黄头白的活羊。
塔吉克斯坦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饲养牛、羊,兼事农业,在山谷里种植青棵、豌豆、小麦等作物,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日食三餐,主要食品有肉、面、奶,农区以面食为主,牧区以肉食为主。喜将面和奶或米和奶一起制成主食,许多日常食品与维吾尔族相似。塔吉克斯坦族的日常饮食,一般注重主食,不大讲究副食,很少吃蔬菜。牧区饮食以奶制品、面食和肉食为主;农业区则以面食为主,奶和肉食为辅。面食主要是用小麦、大麦、玉米、豆子等面做成的馕。每日早、中、晚三餐。农民们一般早上喝用牛、羊奶和砖茶煮成的奶茶,吃少许馕;中午吃用玉米面、青稞面煮的糊糊,或者吃肉片面条;晚餐是正餐,多是肉、抓饭、抓肉、甜面糊等。牧民们的早餐是一般是奶茶,午餐是酸奶和馕。塔吉克斯坦族的饮食品种大都与牛、羊奶、酥油等奶制品分不开,主要有奶粥(西尔布林济)、奶面片(西尔太力提)、奶面糊(布拉马克)、酥油面糊(哈克斯)、酥油奶糊(扎忍)、酥油青稞馕。副食很少,不大习惯食用蔬菜。在一些海拔较高的乡村也没有瓜果可吃。茶的消费量很大,以红茶和绿茶为主。在泽普等地农业区的农民园艺比较发达,夏秋季常常能吃到甜瓜、西瓜、葡萄、桃、杏等瓜果,冬季也常备有各种干果待客。
乌兹别克人的食物主要是肉食和奶制品,蔬菜吃得较少,多吃羊、牛、马肉。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馕和奶茶。主食主要有抓饭、馕、纳仁、海勒瓦、包子、烤包子、凉面等。 馕的做法与汉族的烤烧饼相似,用面粉略加盐水稍稍发酵后烤制而成。许多人在面内加入牛奶、清油、羊油或酥油,外脆内软,称为油馕。此外还有肉馕、窝窝馕、片馕等。奶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烧奶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先将茶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烧煮,搅匀,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适量的食盐即成。饮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一日三餐中,早餐比较简单,多以切小块的馕泡奶茶。抓饭是乌孜别克族招待宾客的风味食品之一。用大米、新鲜羊肉、清油、胡萝卜、洋葱等原料做成。
吉尔吉斯、土库曼与哈萨克、乌兹别克人餐饮习俗其实差别都不大。

⑦ 抛撒“包尔沙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包尔沙克”是什么传统美食

哈萨克族的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馃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适应于畜牧业生活,如:冬肉,哈萨克族语称“索古姆”,是入冬后宰杀的马、羊肉制成;

马奶子,民间也称酸马奶,是哈萨克族日常饮用的名贵饮料,在节日和婚宴中,更是不可缺少的饮料;奶疙瘩,哈萨克族民间日常食用的零食。

⑧ 新疆有什么特产好吃的

  1. 新疆特产有:新疆葡萄、特级哈密大枣、新疆特级葡萄干、和田枣、熏马肠、极品松籽、白杨老窖、飞鹅、酸奶子、花园蟠桃等。

  2. 新疆葡萄甲天下,尤其以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最负盛名,西域种植葡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火洲闻名遐迩的“清凉世界”--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3千米的火焰山峡谷中。

⑨ 哈萨克族都有哪些风味小吃

手抓羊肉,用新疆人的说法,新疆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走的是金光道”。新疆是全国最大的黄金产区,天山南北水草丰美,高山上冰雪融化,形成条条河流。这里的羊肉,品质之优,自不用说。

马奶子,乳糖发酵成的马奶子酒,是一种粘状的雪白液体,喝起来有点酸,而酒精度只有二度左右,喝多了,也不至于醉得上不了马。

羊油炸制的面点“包尔萨克”,包尔萨克是哈萨克族的一种小吃,常常配了奶茶一起享用,就像包子和稀饭一样。哈萨克族牧民热情好客,一般招待客人的食物就是包尔萨克和奶茶。

奶茶,草原奶茶是所有奶茶的鼻祖,用砖茶混合鲜奶加盐熬制而成。北方草原气候寒冷,喝热的咸奶茶可以驱寒。草原奶茶风味独特,奶香浓郁,益于健康。

奶疙瘩,奶疙瘩有两种,一种是甜奶疙瘩,一种是酸奶疙瘩,可带油可不带油。做法大都是靠手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做法。哈萨克族牧民做奶疙瘩时,先将牛或羊奶发酵,把发酵后的酸奶倒入锅里熬,然后装入布袋里吊起来,使其水分滴尽,用手捏成小块,放到铺有芨芨草编制的席子上晾干即成。

奶皮子,奶皮子是在牛、羊奶煮熟后,等奶冷却,取下奶子上面浮的一层奶皮。这种熟奶皮子多为家庭制作,大多是抹在馕上或是放在奶茶中食用。新疆哈萨克、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家庭早晨喝奶茶时,喜欢喝带有厚厚奶皮的奶茶,其味香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