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脏不好吃什么可有治疗效果....跑步是否有益增高
多营养学家推荐以鱼、谷类、水果、蔬菜、豆类、坚果和种子为主的地中海式饮食。美国《新闻周刊》日前刊登文章说,如果你的饮食与之迥异,那么你应该考虑在餐桌上增加以下5种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食品,同时还应少吃3种食物。
应该多吃的5种食物:
鱼——美国心脏学会推荐多吃鱼,尤其是鲑鱼、鲭鱼和长鳍金枪鱼之类含脂肪较多的鱼,每周至少吃两次。这些鱼富含Ω-3脂肪酸,能减少冠心病风险。
大豆——最近研究人员发现,大豆、豆奶、豆豉之类的豆制品可以降低人体内的总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允许豆制品生产商在产品包装上声明,每天摄入25克大豆蛋白可以减少心脏病风险。
豆类和坚果——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对一组心脏病发作后的幸存者进行调查。他们的最新调查报告发现,每天吃三分之一杯干豆能使心脏病再次发作的几率减少38%。杏仁、山核桃和花生都有助于保护心脏,但每天只适合吃一把(大约42.5克)。
燕麦——燕麦中含有的纤维不仅能降低人体内的总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而且还能降低血压。这两种因素都容易引起心脏病。
大蒜——大蒜含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的化合物。研究人员还指出,大蒜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抗氧化的作用,能防止心脏病发作。
不宜多吃的3种食物:
红肉:这些肉类含有大量阻塞动脉的饱和脂肪,不利于心脏健康。
汽水:汽水含有大量单糖和热量,是引起儿童和成人肥胖的食品之一。
薯条:薯条含有饱和脂肪和转脂肪,会引起人们肥胖,增加心脏病风险。
跑步增高:
先小步跑,同时双手放在肩上,双臂屈肘向前转动;然后快速跑跳25-50米。重复4-6次,每次之间稍事休息。
另外介绍一些增高的方法吧~(看我这人多好!)
增高体操。这套体操归纳起来只有12个字:
热身、行走、跑步、伸拉、垂吊,跳跃。
热身增高:
身体保持正直,然后上体前倾,双臂伸直用力向后上方挥动。
行走增高:
大幅度摆臂,有力地向前走。
伸拉增高:
踮起脚后跟,双臂伸直向上伸拉,然后向各方向伸拉。重复6-8次,中间稍事休息。
垂吊增高:
在单杠上悬垂(20秒到1分钟),双腿并拢。身体先向左、右转动,再向前、后摆荡,最后做引体向上(女孩做此练习双脚可以不离地)。每次做4-6分钟,每个动作重复6-8次。还有一种方法是,上体保持正直,深蹲,然后向上跳起时抓住单杠,幷利用惯性做引体向下(单杠的高度和双手之间的距离应根据个人情况而定),重复数次。
跳跃增高:
向上跳,争取每次跳得比上一次高,或力求达到某一规定高度。向下跳,从稍高的地方向下跳,落地时尽量弯屈双腿,然后双脚用力蹬地,再向上跳起,各做30-60次。
注意事项:认真做好热身运动,防止损伤。循序渐进,可先选择部分练习,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全套练习。从一开始就要注意按照规定数量做好动作。不可随心所欲。每做完一节操,要稍事休息,让呼吸平稳、肢体充分放松。做完全套操后,平躺在地板上,绷紧背部和臀部肌肉,腰略挺。每周做操不少于3次,每次35-45分钟持之以恒,必有佳效。
㈡ 心脏不好的人一般吃什么
我个人也是心脏不怎么好
应该多吃的这几种食物:鱼,大豆,豆类和坚果,燕麦.大蒜,洋葱,!多食水果蔬菜,少食高脂的食品,多做有氧运动,祝你早日康复!
㈢ 心脏病人饮食上应当怎样调解谢谢
谨记十六个字:心理平衡、合理膳食、忌烟限酒、适当运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很重要。要避免过度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在饮食结构上少吃油腻、高脂高糖食物,多吃清淡、低脂低糖食物,尽量不吸烟不饮酒,做适量运动,以不致腰酸背痛的运动量为宜。节日期间还要规律服药,随时储备急救药品,一旦发病尽快拨打急救电话。
心脏病人在日常饮食中要做到三少和三多:
三少:
1、少食 就是限制进食的数量和种类。心脏病人多半体重超重,因此应有意识地控制每日热量摄取量,减轻体重。建议每次进食不宜过饱,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引发心脏病发作。此外还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过凉过热的食物,以减轻胃肠刺激。
2、少脂 : 就是尽量少食用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如油类、肥肉类食品,动物内脏等。过多的脂肪可以造成肥胖、高血脂,长期高血脂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胆固醇含量多少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过高会发生冠心病、脂肪肝、高脂血症等病,应适当加以控制。在饮食方面,应避免动物性食品,少吃肥肉、奶油、黄油等脂肪类食物,少吃动物肝脏、脑、鱼子、墨斗鱼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应多选用豆类食品,因黄豆中含有卵磷脂及无机盐,对防治冠心病十分有利。
3、少盐 吃盐过多,会导致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负担,对预防心脏病不利,因此每日食盐量最好不要超过6克。
三多:
1、多补充膳食纤维素 膳食纤维素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物质,但它能促进胆酸从粪便中排出,减少胆固醇在体内生成,有利于冠心病的防治。纤维素主要存在于蔬菜中,以竹笋、梅干菜、芹菜、韭菜为代表,粮食作物中以黄豆、燕麦含量较多。国内认为,每天纤维素应吃15~30克左右,才能满足需要。据国外报道,如每天摄入26克纤维素,就可降低女性患心脏病的危险,同时心肌梗塞的危险也相对降低。
2、多补充维生素 丰富的维生素有助于心脏健康。如维生素C能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还能促进胆固醇生成胆酸,从而降低血中有害的胆固醇。维生素E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过氧化,保护心肌,预防血栓。维生素PP(即尼克酸、烟酸)能扩张末梢血管,防止血栓形成,还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绿叶蔬菜中富含维生素C;肉类、谷物、花生、酵母中富含维生素PP;油脂、豆类、蔬菜中富含维生素E。
3、多补充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数量不多,但作用很大,心脏病人同样离不开。硒能保护心脏,防止病毒感染,是心脏的守护神。铬能强化胰岛细胞,预防糖尿病,还能抑制胆固醇吸收,从而减缓或阻止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此外,钙、镁、钾、碘等矿物元素也对保护心脏有益。
心脏病人必须合理饮食
应有合理的饮食安排。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营养有关,所以,从心脏病的防治角度看营养因素十分重要。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心血管病流行虽然不能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却是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而得到的一种惩罚。如被西方国家视为垃圾的西式快餐,富含高热量、高饱和脂肪酸,现在却在我国广泛流行,博得了不少孩子的青睐,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健康。我们应该更多地效仿祖先,多吃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淀粉、蔬菜和水果),少吃动物性食物(鱼类除外),尤其要少吃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多的食物,远离麦当劳、肯德基类“不健康”食品。
健康饮食标准表
(健康饮食应符合以下要求)
1.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
2.脂肪的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30%。
3.少吃或不吃蔗糖、葡萄糖等精糖类食品。
4.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新鲜蔬菜、植物油。
5.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油、动物内脏等。
6.饮食要高钾低钠,鼓励食用豆制品,饮茶。
7.饮食有规律,不可过饥或过饱。
8.适当摄入纤维素食物(包括谷类淀粉类)以保持大便通畅。
心脏病饮食:心功能不全的浮肿、心悸甚时应予低盐饮食,不要过多饮水,应予以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发作后,应予流质饮食、保持安静、戒烟。平常为预防高血压也应低盐饮食,少食动物性脂肪代之以植物油,并进行减肥,有糖尿病者应参照糖尿病饮食。
心脏病人在家中休养时的护理有如下措施:
(1)精神上给予安慰、鼓励和支持,避免激动和紧张,消除忧郁心情。
(2)要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睡眠时可使用高枕头或半卧位
,根据病情和医师意见安排适当的活动。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和活动下肢。
(3)饮食护理:①少食多餐,严禁吃的过饱,每日食物可分4—5次食用;②选用低热量、低盐、富含维生素、易于消化、不易产气的食物;③轻度心衰病人每日食盐控制在5克左右,严重者还要减少,不吃腌制食品,最好不吃用碱或小苏打制作的食品:④适当控制总热量,蛋白质也要适当控制,可向医师请教;⑤心衰病人因呕吐、适于不振、胃肠淤血以及食用利尿剂而常常缺钾,可食用含钾高的海带、紫菜、瘦肉、桔子等;⑥适当补充维生素B1和维生素C有利于保护心肌。
(4)家中有条件时可间断给氧,每天数次,每次15-20分钟,有利于改善心肌缺氧。
(5)坚持按医嘱服药。
(6)注意预防感冒,流感等传染病,必要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
合理的搭配饮食
配制合理的饮食就是要选择多样化的食物,使所含营养素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
1.粗粮、细粮要搭配:粗细粮合理搭配混合食用可提高食物的风味,有助于各种营养成分的互补,还能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程度。
2.副食品种类要多样,荤素搭配:肉类、鱼、奶、蛋等食品富含优质蛋白质,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两者搭配能烹调制成品种繁多,味美口香的菜肴,不仅富于营养,又能增强食欲,有利于消化吸收。
3.主副食搭配:主食是指含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食作物食品。主食可以提供主要的热能及蛋白质,副食可以补充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4.干稀饮食搭配:主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干稀搭配,这样,一能增加饱感,二能有助于消化吸收。
5.要适应季节变化:夏季食物应清淡爽口,适当增加盐分和酸味食品,以提高食欲,补充因出汗而导致的盐分丢失。冬季饭菜可适当增加油脂含量,以增加热能 配制合理饮食的方法:
①根据具体情况(如性别、年龄、劳动强度),确定每日总热能及营养需要量。
②根据碳水化合物(占60%~70%)、脂肪(占20%~25%)、蛋白质(占10%~15%)所占一日总热能的比例,分别计算其需要量。
③确定每日需用的营养素后,根据食物所含的营养素计划每日膳食。
④根据经济及供应情况确定每日供给主食和副食的数量。
⑤最后计算出全部食物的各种营养素含量,并与供给标准相对照。若相差在±10%幅度内,即符合要求。
饮食应合理搭配
在社会物质比较丰富、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怎样吃得更科学或者说更有益于健康,是当前人们关注的话题。有人将当前人们在饮食方面的追求,概括为“吃杂”“吃粗”“吃野”和“吃素”四大特点。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还是应该将这四大特点结合,合理搭配,可能会更符合人们对各种营养的需求,对中老年人来说,合理搭配显得更重要。
粗细搭配
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粮食及其加工品的合理搭配,可以提高其生理价值。粮食在经过加工后,往往会损失一些营养素,特别是膳食纤维、维生素和无机盐,而这些营养素也正是人体所需要或容易缺乏的。以精白粉为例,它的膳食纤维只有标准粉的1/3,而维生素B1只有标准粉的1/50;与红小豆相比二者少得更多。因此,老年人在主食选择上,应注意粗细搭配。至于什么样的比例最好,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将来也不可能有,还是因人而异为好。不过,多吃杂粮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小米和红小豆中的膳食纤维比精白粉高8倍~10倍,B族维生素则要高出几十倍,这对于增强食欲,防止诸如便秘、脚气病、结膜炎和白内障等都是有益的。我国很多地方的“二米饭”(大米和小米 )、“金银卷(面粉和玉米面)”都是典型的粗细搭配的例子,是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的。
荤素搭配
动物油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较多,应与植物油搭配,尤应以植物油为主(植物油与动物油比例为1∶2)。动物脂肪可提供维生素A、维生素D和胆固醇,后者是体内合成皮质激素、性激素以及维生素D的原料。据最新的研究报道,胆固醇还有防癌作用。每天进食少量动物油应是有益无害的。又如,老年人容易缺钙,不妨经常用鲜鱼与豆腐一起烹调,前者含有较多的维生素D,后者含有丰富的钙,将两者合用,可使钙的吸收率提高20多倍;鲜鱼炖豆腐,味道鲜美又不油腻,尤其适合老年人;而黄豆烧排骨,其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可提高二三倍。再如,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蔬菜与肉类的搭配,如黄瓜肉片、雪菜肉丝和薯仔烧牛肉等,由肉类提供蛋白质和脂肪,由蔬菜提供维生素和无机盐,不但营养素搭配合理,而且色泽诱人,香气四溢,更使人食欲顿增。
酸碱搭配
我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留下了很丰富的饮食文化,有待于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去发掘、提高。比如,南方有些地区讲究把鳝鱼与藕合吃。原来鳝鱼含有粘蛋白和粘多糖,能促进蛋白质吸收和利用,它又含有比较丰富的完全蛋白质,属酸性食物;藕则含有丰富的天冬酰胺和酪氨酸等特殊氨基酸,以及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属碱性食物。这一酸一碱,加之两者所含营养素的互补,对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起着很好的作用。实际上,我国人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烹调习惯,有很多是属于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搭配的。总的看来,动物性食物属酸性,而绿叶菜等植物性食物属碱性,这两类食物的搭配对人体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荤素搭配的优点所在。因此,一些西方的科学家极力推广中国的菜肴搭配和烹调方式。
㈣ 心脏不好的人,应该注意什么
心脏不好的人,平时的注意事项是非常多的,接下来就告诉大家一些平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果说是先天性心脏病的话,那么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平时可以注意锻炼,但是不建议做剧烈运动。长期的锻炼的话,可以缓解我们心脏的不舒服,并且可以阻止其他的并发症。
并且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吃到撑,最好是在七分饱左右就可以了。吃到撑的话,不仅是我们的身体会出现一些情况,我们的心脏问题也会非常的严重的,希望大家都能够知道这些问题。生活当中做一些有氧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也可以帮助我们恢复缓解心脏不适的现象。
㈤ 患有心脏病吃什么药最有效呢
【认识心脏】
人体“发动机”
●心脏是一个强壮的、不知疲倦、努力工作的强力泵。心脏之于身体,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
●如果按一个人心脏平均每分钟跳70次、寿命70岁计算的话,一个人的一生中,心脏就要跳动近26亿次。一旦心脏停止跳动而通过抢救不能复跳,那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终止了。
●心脏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全世界1/3的人口死亡是因心脏病引起的,而我国,每年有几十万人死于心脏病。
【早期症状】
察颜观色早发现
俗话讲,无病早防,防患于未然;有病早治,亡羊补牢未为晚。心脏的防病与治疗关键是“早”。
那么如何在早期发现心脏病呢?那就是察颜观色:心脏病除常见的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人们熟知的症状外,常常还有一些体表征兆。注意观察这些先兆症状,就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这些体表征兆包括:
◆呼吸作了一些轻微活动时,或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咳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脸色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鼻子如果鼻子硬梆梆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肿大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有病。
◆皮肤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蛋白增多。
◆耳朵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头颈如果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肩膀天气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有可能是冠心病。
◆手脚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患者。
◆下肢中老年人下肢水肿,往往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的表现。此外,如果时常心悸、气喘,只有蹲位才得以缓解,这是紫钳性心脏病的特有表现。
重视胸闷与心慌
我发现,不少老年人对自己的一些症状缺乏认识,而一些年轻人对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也不是很重视,往往认为没什么关系,忍一忍就过去了。正是这些想法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有一位40岁左右的高校领导,平时自觉心脏不适,却不加重视,结果猝死了,英年早逝,非常可惜。如果他及时就诊、及时治疗,结果就会大不相同。所以说,只要积极治疗,心脏病的治愈和缓解还是很乐观的。
【高发人群】
1.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大于55岁的女性。
2.吸烟者。
3.高血压患者。
4.糖尿病患者。
5.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6.有家族遗传病史者。
7.肥胖者。
8.缺乏运动或工作紧张者。
【生活方式】
虽然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病史等危险因素难以改变,但是如果有效控制其余危险因素,就能有效预防某些心脏病。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管理,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脏病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1954年,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患了严重的心力衰竭。他的私人医生怀特博士建议他改变某些生活方式,如减肥、戒烟,并坚持锻炼等。虽然政务繁忙,艾森豪威尔还是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并坚持不懈。不久后,居然恢复了全日制工作,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由此可见,科学的生活方式,不但会预防疾病,还可能减轻疾病程度,病人的生活质量也完全有可能恢复到患病前的水平,甚至比以前更健康。
建议大家注意事项可包括:
控制体重
研究表明:体重增加10%,胆固醇平均增加18.5,冠心病危险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增加86%,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比没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
戒烟
烟草中的烟碱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过量吸烟又可使血压下降)、心脏耗氧量增加、血管痉挛、血液流动异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这些不良影响,使30—49岁的吸烟男性的冠心病发病率高出不吸烟者3倍,而且吸烟还是造成心绞痛发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戒酒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证实乙醇对心脏具有毒害作用。过量的乙醇摄入能降低心肌的收缩能力。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酗酒不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会导致心律失常,并影响脂肪代谢,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改善生活环境
污染严重及噪音强度较大的地方,可能诱发心脏病。因此改善居住环境,扩大绿化面积,降低噪音,防止各种污染。
避免拥挤
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无论是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还是冠心病、风心病,都与病毒感染有关,即便是心力衰竭也常常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加重。因此要注意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尤其是在感冒流行季节,以免受到感染。
合理饮食
应有合理的饮食安排。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营养有关,所以,从心脏病的防治角度看营养因素十分重要。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适量运动
积极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维持经常性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身体正常的代谢,尤其对促进脂肪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应根据心脏功能及体力情况,从事适当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增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脏器机能,防止血栓形成。但也需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活动量应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状为原则。
规律生活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特别提醒】
提醒一:多食素
很多人认为我们人类是食肉动物,因为我们基本上天天吃肉。但是人类进化和人类历史研究却证明,人类的身体结构及生理功能更像食草动物。大家一定觉得奇怪,那么不妨看一下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比较。
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身体结构的主要差异(表格)
食肉动物 食草动物
肢体有爪 无爪的手或蹄
牙齿锐利 平钝
肠短 长
饮水方式舔 饮
降体温方式喘气(无汗腺)出汗(有汗腺)
获取维生素方式 自身制造 从食物中得到
一比较就一目了然了——人类不像食肉动物而更像食草动物。虽然在长期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成为杂食动物,但食草动物的基本特性一直没有明显变化而保留至今。但是在近200年来,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的食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人们开始远离素食和谷类食品,摄入过多的肉类。与人类进化历史相比,这种变化太快了,以至与“食草”为特征的人类基因和生理功能无法适应以肉类食品为主的环境。这种不适应最终导致产生包括现代心脏病在内的许多新的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经济发展→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病流行”是有明显因果关系的三部曲。最典型的例子是瑙鲁。瑙鲁原来是一个贫穷的小岛,60年代末发现了稀有矿产,这个国家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没想到几年以后,瑙鲁出现了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病大流行,50岁以上的人群70%患有糖尿病,成为世界之最,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经济发展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可能。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心血管病流行虽然不能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却是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而得到的一种惩罚。如被西方国家视为垃圾的西式快餐,富含高热量、高饱和脂肪酸,现在却在我国广泛流行,博得了不少孩子的青睐,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健康。我们应该更多地效仿祖先,多吃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淀粉、蔬菜和水果),少吃动物性食物(鱼类除外),尤其要少吃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多的食物,远离麦当劳、肯德基类“不健康”食品。
健康饮食标准表
(健康饮食应符合以下要求)
1.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
2.脂肪的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30%。
3.少吃或不吃蔗糖、葡萄糖等精糖类食品。
4.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新鲜蔬菜、植物油。
5.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油、动物内脏等。
6.饮食要高钾低钠,鼓励食用豆制品,饮茶。
7.饮食有规律,不可过饥或过饱。
8.适当摄入纤维素食物(包括谷类淀粉类)以保持大便通畅。
提醒二:适宜运动
心脏发病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是缺乏运动。在同一环境里生活的人,经常坐着不动的,患冠心病比经常活动者高出2倍。
运动对心脏有什么好处呢?运动可以促使心脏的小血管扩大、延长、增多,改善心肌的供氧状况,改善血液中脂质代谢。运动还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提高心肌的工作能力和心脏的代谢功能。此外,还能提高血液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血凝过高,对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很有帮助。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防治心脏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要保护心脏,我们建议以下一些锻炼方式:
体育锻炼表
1.散步: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具有增强心功能,降低血压,预防冠心病的效果。对于参加运动时会引起心绞痛的人来说,可以改善病情。每次散步可坚持20分钟至1小时,每日1~2次,或每日走800~2000米。身体状况允许者可适当提高步行速度。
2.慢跑:慢跑或原地跑步亦可改善心功能。至于慢跑的路程及原地跑步的时间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必强求。
3.太极拳:对于高血压病、心脏病等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一般而言,体力较好的患者可练老式太极拳,体力较差者可练简化式太极拳。不能打全套的,可以打半套,体弱和记忆力差的可以只练个别动作,分节练习,不必连贯进行。
体育锻炼注意事项:
1.任何人,如果在运动结束10分钟后,心跳次数每分钟仍在100次以上,则不应再加大运动量,应根据情况适当减少运动量。
2.运动量应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
3.进餐与运动至少间隔1小时以上。
4.运动最适宜的温度是4℃-30℃。
5.运动时若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刻停止,必要时需就医。
此外,有一点要提醒大家,不宜清晨锻炼。根据国外学者测定,上午6时至9时是冠心病和脑出血发作最危险的时刻,发病率要比上午11时高出3倍多。另外,人体在上午时段交感神经活性较高,随之而来生物电不稳定性增加,易导致心律失常,可能出现室颤,引起猝死。还有,人的动脉压在上午较高,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作。所以,大家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避开心血管事件“高峰期”,将时间安排在下午及傍晚进行。
提醒三:心态平和
情绪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对什么年纪的人来说,不良的情绪都是非常不利的。人的情绪一旦紧张、激动,会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加,结果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亦明显增加,加重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病情。更严重的是,这些变化有时会导致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
大喜大怒都是忌讳的。中医学认为,暴喜伤心,心气涣散,会出现一系列心气不足的症状,如心悸、乏力、胸闷气短、脉结代等症状。严重者则会出现冷汗不止,四肢不温,脉微欲绝及心悸、胸闷、胸痛等心阳欲脱的症状。此种变化类似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相反,怒则气逆,气的运行受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血瘀的结局是不通,不通则痛。大怒导致的一系列反应,类似于冠心病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等。由此可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
古人所提倡“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可说是保养心脏的一个座右铭。要经常与人交往,通过交谈、来往,了解社会,了解环境,体会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老年朋友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种花、养鱼,下棋、书画,以此陶冶性情。
提醒四:坚持服药
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心脏有病不能等到发作时才去医院,平时就要坚持服药。只有常服药,才是控制病情的最佳手段。许多冠心病人身边都备有一盒麝香保心丸,但一半以上的人都不吃,有的还舍不得吃,都要等到心绞痛发作了才吃,有的自认为自己还没到需服药的程度。这其实是一个用药的误区。麝香保心丸是一种常服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的药物,只有常服才能改善心血管机能,逆转心脏肥厚,保护心脏功能,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
㈥ 心脏病者饮食要注意哪多吃什么快·~~
看来你也是为父母了
患心脏病人要忌盐(氯化钠),这似乎是人们的普通常识,其实不是所有的心脏病人都要忌盐的。当某些病人发生心力衰竭,出现全身浮肿,血压升高以及心脏扩大伴心功能不全的情况下,体内水份和钠离子潴留。此时,如不忌盐,钠离子增加,加重水的潴留,使浮肿更明显。因此限制盐的摄入是防止体内水份潴留的关键。
心脏病人发生心力衰竭时,每天饮食中的含盐量应减至0.5~1.0克。那些少盐食物如米、红薯、薯仔、面粉均可选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可以自由取食,肉、鱼、蛋类需适量食用。
心脏病人,对于饮食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含油脂类高的食物,更要敬而远之。至于哪些食物要特别注意呢?首先味精、盐类含量高的食物要避免。其次是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海鲜类、内脏类、肥肉、肉皮、油炸食物、蛋类制品、奶油等,都应尽量避免。
简而言之,凡是动物具有壳的、脚愈多只的,都不宜摄取,如蚌壳类、花枝、螃蟹、虾等,都是高胆固醇的食物。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在正常情况下,每天至少要饮一千二百毫升水。众所周知,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等,都是干净、卫生、安全的饮用水。但对于老年人来说,饮用低矿化度优质天然矿泉水最为适合。
优质天然矿泉水是地层深处与含有特殊成分的岩石长期接触,并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溶解了某些对人体有保健作用,能增强人体代谢,提高抗病能力,延缓衰老,对某些疾病也有医疗作用的地下水。
老年人由于机体衰败,特别是在盛夏,老年人气血虚弱,免疫功能低,常有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疾病。因此老年人要主动喝水,每天至少要喝四杯,喝水最好选择优质天然矿泉水。因为,优质天然矿泉水中的微量元素。例如,锌、铁、钙、硅、铜、锶、锂等参与人体内酶、激素、核酸的代谢,具有巨大的生物作用。硅对心血管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甚至多种癌症具有想象不到的医疗能力;锌对糖尿病患病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铁可预防贫血和癌症;锶、锂可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提高抗病能力;铜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保健有明显疗效。老年人早晨起来后,空腹时饮一杯温热优质天然矿泉水,能降低血液浓度,使动脉管壁变宽,利于血液正常循环,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常吃干果能减少心脏病发病率
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的饮食要求是什么?
高血压病和心脏病患者的饮食调养,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问题:
(1)控制食盐量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和钠。如钠盐摄入过多,在某些内分泌素的作用下,能引起小动脉痉挛,使血压
升高。同时,钠盐还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如果食入钠盐过量,体内水分储留,就会增加心脏负担。因此,每日饮食中钠盐供应量以低于3克为宜;咸菜、榨菜、酱豆腐等过咸的食品以少吃、不吃为佳。
(2)控制热能供应量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应多食用含热量低的食物。因总热能过高时,血清胆固醇通常升高。如患者体重过重,应节制饮食。
(3)限制脂肪量和胆固醇量每日膳食中,尽量避免食用含动物性脂肪及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油脂、肥肉、肝、
肾、脑、肺、蛋黄、鱼子等。以食用植物油及豆制品为宜。但植物油也不可过多,因过多的植物油也会促使患者肥胖。
(4)忌食刺激性食物饮食中尽量少用生姜、辣椒、胡椒面等辛辣调味品,严禁吸烟、饮酒,去掉喝浓茶、浓咖啡等不良
嗜好。
(5)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常吃一些新鲜蔬菜、瓜果、豆芽、海带、紫菜、木耳等食物,有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经常食
用芹菜、草莽、西红柿等食物,可降低血压。心脏病患者宜多食山渣、金樱子、草萄果等水果。
风湿性心脏病要忌的饮食因素
(1)禁止食用苦寒及辛辣食物:风心病病人多属心脾阳气不足,如过食苦寒食品,会损伤人体阳气,加重病情。此外,因辣椒、芥末等食品,能使心跳加快,增加心脏负担。且这类食品能导致大便秘结,因排便困难过于用力,可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发生不测。�
(2)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严格控制食盐的用量,对各种用盐腌制的食品量也应严格限制,以免造成体内水钠潴留,加重心脏的负担。
(3)戒除烟酒、浓茶和咖啡:因为香烟在燃烧时,可以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当一氧化碳吸入体内后,可以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并可与血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其输送氧气的功能下降,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对心脏不利。而酒、浓茶、咖啡等兴奋刺激性饮料,可使血压升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导致心率加快,甚至诱发心律紊乱,从而加重心脏负担,使心肌瓣膜功能受到损害。所以,风心病人应禁烟及兴奋刺激性饮料。
西红柿有助于降低心脏病突发的风险
芬兰医学专家认为,经常食用西红柿和西红柿制品有助于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芬兰库奥皮欧大学营养学家蒂娜·利萨宁最近发表学术论文指出,西红柿对人体健康有益是因为它含有番茄红素和类胡萝卜素。这两种维生素在西红柿酱中也不会受到破坏或消失。该论文着重论述番茄红素与降低患心脏病风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也是该大学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冠状动脉病危险因素研究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根据对库奥皮欧地区700名中年男子的跟踪观察发现,血液中番茄红素水平低的男子犯心脏病的风险是正常男子的3倍多。与其他国家相比,芬兰人从食物中摄取的番茄红素较少,上了年纪和男性公民中不少人呈“西红柿缺损”。相反,年轻人由于经常吃比萨饼番茄红素增多。利萨宁认为,如果在吃其他蔬菜和食物的同时,多吃西红柿和比萨饼对身体是有益无害的。
早些时候,库奥皮欧大学的医学专家研究发现,番茄红素能够阻止颈椎动脉壁增厚。
喝低脂奶:降低心脏病发生的危险性
科学家研究发现每天至少饮用四杯低脂牛奶将能够降低心脏病发生的危险性。
但是Mark A. Pereira说,也并不是所有的奶制品都对心脏健康有益。那些脂肪含量较高的奶制品,如全奶,将会增加人体中的LDL胆固醇。他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益的奶制品是指那些脂肪含量在2%以下的产品,而全奶中脂肪含量大约为4%。他还说,那些每天饮用四杯奶制品的人发生肥胖的可能性平均降低大约40%到60%。
Pereira在美国心脏病学会第41界心血管流行病学和预防年会上说,对我们所观察到的奶制品有益于健康这一现象的一种解释是饮用奶制品就可能减少对汽水和其他高糖饮料的饮用量。 这一研究结果来自于对年轻人冠状动脉发病危险的研究,这项研究中包括了2909名黑人和白人志愿者,他们的年龄在18到30岁之间,志愿者来自于Birmingham、Chicago、Minneapolis、Oakland等地区,在为期十年的随访期内(1985-1986年到1995-1996年)对志愿者进行五次临床检查,同时调查其饮食情况。
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Pereira说,每天四次以上饮用高质量的奶制品额那些人身体较瘦、血压相对较低,良性胆固醇水平较高,糖尿病发病减少。最重要的是每天饮用奶制品能够降低胰岛素的耐药性,对胰岛素的耐药性常常会导致Ⅱ型糖尿病或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而Ⅱ型糖尿病是一种已知的心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美国心脏病学会营养、康复和代谢委员会主任Ronald M. Krause警告说,Pereira的发现来自于一项观察性研究,因此我们很难判断饮用奶制品和心脏病发病危险性降低之间的因果关系。
㈦ 请问,心脏病人吃什么东西比较好
下面介绍一些有益保护心脏健康的好食品。
一、坚果类:杏仁、花生等坚果富含对心脏有益的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二、薏苡仁:属于水溶性纤维的薏苡仁,可以加速肝排除胆固醇,保护心脏健康。
三、黑芝麻:黑芝麻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能维持血管弹性,预防动脉硬化。
四、黄豆:黄豆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体内脂肪和胆固醇代谢。
五、玉米:玉米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六成的亚麻油酸,是良好的胆固醇吸收剂;玉米放在中药里则有利尿作用,并有帮助稳定血压的效果。
六、马铃薯:该食品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和钠、钾、铁等,尤其钾含量最为丰富,每100克中含钾502毫克,是少有的高钾蔬菜。心脏病特别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多伴有低钾倾向。常吃马铃薯,既可补钾,又可补糖、蛋白质及矿物质、维生素等。
七、菠菜:本品丰富的叶酸,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此外,菠菜中的铁以及微量元素,还可起到补血之作用。
八、芹菜:芹菜所含的芹菜碱,可以保护心血管功能。吃芹菜要吃叶子,因为叶子才是营养精华所在。叶子的维生素C比茎高,且富含植物性营养素、营养价值高。芹菜也是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能够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
九、木耳:食用木耳能刺激肠胃蠕动,加速胆固醇排出体外。此外,黑木耳中含抗血小板凝结物质,对于动脉硬化、冠心病及阻塞性中风有较好的保健效果。
十、海带:海带属于可溶性纤维,比一般蔬菜纤维更容易被大肠分解吸收运用,因此可以加速有害物质如胆固醇排出体外,防止血栓和血液黏性增加,预防动脉硬化。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海外版
㈧ 老人心脏总是心跳不稳,要吃什么中药
你好:有可能是血压高引起的.你母亲血压高吗?由于不是很清楚她的状况,你可以参考一下下面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健康饮食应符合以下要求)
1.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
2.脂肪的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30%。
3.少吃或不吃蔗糖、葡萄糖等精糖类食品。
4.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新鲜蔬菜、植物油。
5.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油、动物内脏等。
6.饮食要高钾低钠,鼓励食用豆制品,饮茶。
7.饮食有规律,不可过饥或过饱。
8.适当摄入纤维素食物(包括谷类淀粉类)以保持大便通畅。
适宜运动
心脏发病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是缺乏运动。在同一环境里生活的人,经常坐着不动的,患冠心病比经常活动者高出2倍。
运动对心脏有什么好处呢?运动可以促使心脏的小血管扩大、延长、增多,改善心肌的供氧状况,改善血液中脂质代谢。运动还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提高心肌的工作能力和心脏的代谢功能。此外,还能提高血液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血凝过高,对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很有帮助。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防治心脏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要保护心脏,我们建议以下一些锻炼方式:
体育锻炼表
1.散步: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具有增强心功能,降低血压,预防冠心病的效果。对于参加运动时会引起心绞痛的人来说,可以改善病情。每次散步可坚持20分钟至1小时,每日1~2次,或每日走800~2000米。身体状况允许者可适当提高步行速度。
2.慢跑:慢跑或原地跑步亦可改善心功能。至于慢跑的路程及原地跑步的时间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必强求。
3.太极拳:对于高血压病、心脏病等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一般而言,体力较好的患者可练老式太极拳,体力较差者可练简化式太极拳。不能打全套的,可以打半套,体弱和记忆力差的可以只练个别动作,分节练习,不必连贯进行。
体育锻炼注意事项:
1.任何人,如果在运动结束10分钟后,心跳次数每分钟仍在100次以上,则不应再加大运动量,应根据情况适当减少运动量。
2.运动量应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
3.进餐与运动至少间隔1小时以上。
4.运动最适宜的温度是4℃-30℃。
5.运动时若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刻停止,必要时需就医。
此外,有一点要提醒大家,不宜清晨锻炼。根据国外学者测定,上午6时至9时是冠心病和脑出血发作最危险的时刻,发病率要比上午11时高出3倍多。另外,人体在上午时段交感神经活性较高,随之而来生物电不稳定性增加,易导致心律失常,可能出现室颤,引起猝死。还有,人的动脉压在上午较高,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作。所以,大家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避开心血管事件“高峰期”,将时间安排在下午及傍晚进行。
心态平和
情绪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对什么年纪的人来说,不良的情绪都是非常不利的。人的情绪一旦紧张、激动,会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加,结果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亦明显增加,加重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病情。更严重的是,这些变化有时会导致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
大喜大怒都是忌讳的。中医学认为,暴喜伤心,心气涣散,会出现一系列心气不足的症状,如心悸、乏力、胸闷气短、脉结代等症状。严重者则会出现冷汗不止,四肢不温,脉微欲绝及心悸、胸闷、胸痛等心阳欲脱的症状。此种变化类似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相反,怒则气逆,气的运行受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血瘀的结局是不通,不通则痛。大怒导致的一系列反应,类似于冠心病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等。由此可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
古人所提倡“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可说是保养心脏的一个座右铭。要经常与人交往,通过交谈、来往,了解社会,了解环境,体会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老年朋友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种花、养鱼,下棋、书画,以此陶冶性情。
主治心脏病、冠心病(早博、心律不齐):每日用猪心一个,切开,放入莲子芯2克,绿豆皮3克,包好蒸熟后,切片蘸调料,分早晚吃完,隔日一个,连吃5个猪心。
下面是高血压的注意事项:
一、 合理膳食 1. 饮食对于高血压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可以使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
2.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宜忌: ①碳水化合物食品: 适宜的食品---米饭、粥、面、面类、葛粉、汤、芋类、软豆类。应忌的食品---蕃薯(产生腹气的食物)、干豆类、味浓的饼干类。②蛋白质食品---牛肉、猪瘦肉、白肉鱼、蛋、牛奶、奶制品(鲜奶油、酵母乳、冰淇淋、奶酪)、大豆制品(豆腐、纳豆、黄豆粉、油豆腐) 应忌的食物---脂肪多的食品(牛、猪的五花肉、排骨肉、鲸鱼、鲱鱼、金枪鱼等、加工品(香肠) ③脂肪类食品 适宜的食品---植物油、少量奶油、沙拉酱 应忌的食品---动物油、生猪油、熏肉、油浸沙丁鱼 ④维生素、矿物质食品 适宜的食品---蔬菜类(菠菜、白菜、胡萝卜、番茄、百合根、南瓜、茄子、黄瓜)水果类(苹果、桔子、梨、葡萄、西瓜) 海藻类、菌类宜煮熟才吃。
应忌的食物---纤维硬的蔬菜(牛蒡、竹笋、豆类) 刺激性强的蔬菜(香辛蔬菜、芒荽、芥菜、葱、芥菜) ⑤其他食物 适宜的食品---淡香茶、酵母乳饮料 应忌的食物---香辛料(辣椒、咖喱粉) 酒类饮料、盐浸食物(成菜类、成鱼子) 酱菜类、咖啡 3 高血压病人应注意的饮食习惯 ① 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② 限制脂肪的摄入。
烹调时,选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风,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③ 适量摄入蛋白质。高血压病人每日蛋白质的量为每公斤体重1g为宜。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如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④ 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薯仔、茄子、海带、莴笋。含钙高的食品: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⑤ 限制盐的摄入量:每日应逐渐减至6g以下,即普通啤酒盖去掉胶垫后,一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量指的是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潴留。⑥ 多汔新鲜蔬菜,水果。
每天吃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至4两。⑦ 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产鱼等。二 适量运动 运动对高血压的重要性:有句话说:“年轻时,用健康换取金钱,年老时,用运动换取健康。”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有持续运动的习惯:最好是做到有氧运动,才会有帮助。有氧运动同减肥一样可以降低血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都是有氧运动。
1、进行运动的注意事项: ① 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② 注意周围环境气候:夏天:避免中午艳阳高照的时间;冬天:要注意保暖,防中风。③ 穿着舒适吸汗的衣服:选棉质衣料,运动鞋等是必要的。④ 选择安全场所:如公园、学校,勿在巷道、马路边。⑤ 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小时。2、运动的禁忌 ① 生病或不舒服时应停止运动 ② 饥饿时或饭后一小时不宜做运动 ③ 运动中不可立即停止,要遵守运动程序的步骤 ④ 运动中有任何不适现象,应即停止 三 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高血压。
治疗高血压的偏方
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山楂片10克,白菊花5克,开水泡饮,一日二次,一日二次,连用一个月,也可常用。忌蛋黄、肥肉、油腻。
该偏方不仅易找、易买、易用,而且疗效神奇,又无副作用。不妨试一试,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㈨ 40多岁的男性有轻微心脏病的人吃那些食物比较好
心脏病没有特效药,还是以保养为主!
不要喝酒吸烟,少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和脂肪过高的食物,少生气。
心脏病是我国的第二号杀手,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健康饮食是预防心脏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介绍一些有益保护心脏健康的好食品。
一、坚果类:杏仁、花生等坚果富含对心脏有益的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二、薏苡仁:属于水溶性纤维的薏苡仁,可以加速肝排除胆固醇,保护心脏健康。
三、黑芝麻:黑芝麻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能维持血管弹性,预防动脉硬化。
四、黄豆:黄豆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体内脂肪和胆固醇代谢。
五、玉米:玉米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六成的亚麻油酸,是良好的胆固醇吸收剂;玉米放在中药里则有利尿作用,并有帮助稳定血压的效果。
六、马铃薯:该食品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和钠、钾、铁等,尤其钾含量最为丰富,每100克中含钾502毫克,是少有的高钾蔬菜。心脏病特别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多伴有低钾倾向。常吃马铃薯,既可补钾,又可补糖、蛋白质及矿物质、维生素等。
七、菠菜:本品丰富的叶酸,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此外,菠菜中的铁以及微量元素,还可起到补血之作用。
八、芹菜:芹菜所含的芹菜碱,可以保护心血管功能。吃芹菜要吃叶子,因为叶子才是营养精华所在。叶子的维生素C比茎高,且富含植物性营养素、营养价值高。芹菜也是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能够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
九、木耳:食用木耳能刺激肠胃蠕动,加速胆固醇排出体外。此外,黑木耳中含抗血小板凝结物质,对于动脉硬化、冠心病及阻塞性中风有较好的保健效果。
十、海带:海带属于可溶性纤维,比一般蔬菜纤维更容易被大肠分解吸收运用,因此可以加速有害物质如胆固醇排出体外,防止血栓和血液黏性增加,预防动脉硬化。
参考资料:http://www.120hang.com/zhuanti/xinzangbing/
预防心脏病记住8点 :第一,减肥。肥胖者患心脏病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体重的人,特别是“苹果形”身材(腰臀肥胖)的人更危险。只要老人减肥3—5公斤,心脏状况就会有很大改善。同时,专家告诫较胖的老人,不要指望自己一下子变成超级模特,要通过平衡饮食和锻炼逐渐达到减肥的目的。
第二,少吃蛋黄。一个普通大小的蛋黄约含胆固醇200毫克。老人胆固醇较高的话,一周最多只能吃两个蛋黄。
第三,多运动。每天适度运动20分钟,可使患心脏病的几率减少30%,快走的效果最好。
第四,戒烟。吸烟者患心脏病的比例是不吸烟者的两倍。研究发现,戒烟2—3年后,患心脏病的风险就会降至与不吸烟者一样的水平。
第五,注意饮食。平时生活中坚持吃低脂肪食品,如瘦肉和低脂乳制品等。
第六,适量饮酒。1周喝3—9杯酒为适量,对心脏有好处。但要注意别贪杯,因为饮酒过度会引发心脏病。
第七,当心糖尿病。有糖尿病的人患心脏病的比例是其他人的4倍。因此,老人要定期体检,对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
第八,控制情绪。脾气暴躁,遇到突发事件不能控制自己,也容易诱发心脏病。
大豆可降低心脏病风险. http://disease.100kang.com/5/1/18/4/447865.htm
大蒜能够预防心脏病
http://disease.100kang.com/5/1/18/4/433695.htm
补充B族维生素可降低心脏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http://disease.100kang.com/5/1/18/4/447707.htm
提醒一:多食素
很多人认为我们人类是食肉动物,因为我们基本上天天吃肉。但是人类进化和人类历史研究却证明,人类的身体结构及生理功能更像食草动物。大家一定觉得奇怪,那么不妨看一下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比较。
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身体结构的主要差异(表格)
食肉动物 食草动物
肢体有爪 无爪的手或蹄
牙齿锐利 平钝
肠短 长
饮水方式舔 饮
降体温方式喘气(无汗腺)出汗(有汗腺)
获取维生素方式 自身制造 从食物中得到
一比较就一目了然了——人类不像食肉动物而更像食草动物。虽然在长期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成为杂食动物,但食草动物的基本特性一直没有明显变化而保留至今。但是在近200年来,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的食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人们开始远离素食和谷类食品,摄入过多的肉类。与人类进化历史相比,这种变化太快了,以至与“食草”为特征的人类基因和生理功能无法适应以肉类食品为主的环境。这种不适应最终导致产生包括现代心脏病在内的许多新的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经济发展→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病流行”是有明显因果关系的三部曲。最典型的例子是瑙鲁。瑙鲁原来是一个贫穷的小岛,60年代末发现了稀有矿产,这个国家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没想到几年以后,瑙鲁出现了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病大流行,50岁以上的人群70%患有糖尿病,成为世界之最,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经济发展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可能。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心血管病流行虽然不能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却是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而得到的一种惩罚。如被西方国家视为垃圾的西式快餐,富含高热量、高饱和脂肪酸,现在却在我国广泛流行,博得了不少孩子的青睐,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健康。我们应该更多地效仿祖先,多吃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淀粉、蔬菜和水果),少吃动物性食物(鱼类除外),尤其要少吃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多的食物,远离麦当劳、肯德基类“不健康”食品。
健康饮食标准表
(健康饮食应符合以下要求)
1.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
2.脂肪的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30%。
3.少吃或不吃蔗糖、葡萄糖等精糖类食品。
4.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新鲜蔬菜、植物油。
5.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油、动物内脏等。
6.饮食要高钾低钠,鼓励食用豆制品,饮茶。
7.饮食有规律,不可过饥或过饱。
8.适当摄入纤维素食物(包括谷类淀粉类)以保持大便通畅。
提醒二:适宜运动
心脏发病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是缺乏运动。在同一环境里生活的人,经常坐着不动的,患冠心病比经常活动者高出2倍。
运动对心脏有什么好处呢?运动可以促使心脏的小血管扩大、延长、增多,改善心肌的供氧状况,改善血液中脂质代谢。运动还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提高心肌的工作能力和心脏的代谢功能。此外,还能提高血液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血凝过高,对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很有帮助。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防治心脏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要保护心脏,我们建议以下一些锻炼方式:
体育锻炼表
1.散步: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具有增强心功能,降低血压,预防冠心病的效果。对于参加运动时会引起心绞痛的人来说,可以改善病情。每次散步可坚持20分钟至1小时,每日1~2次,或每日走800~2000米。身体状况允许者可适当提高步行速度。
2.慢跑:慢跑或原地跑步亦可改善心功能。至于慢跑的路程及原地跑步的时间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必强求。
3.太极拳:对于高血压病、心脏病等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一般而言,体力较好的患者可练老式太极拳,体力较差者可练简化式太极拳。不能打全套的,可以打半套,体弱和记忆力差的可以只练个别动作,分节练习,不必连贯进行。
体育锻炼注意事项:
1.任何人,如果在运动结束10分钟后,心跳次数每分钟仍在100次以上,则不应再加大运动量,应根据情况适当减少运动量。
2.运动量应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
3.进餐与运动至少间隔1小时以上。
4.运动最适宜的温度是4℃-30℃。
5.运动时若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刻停止,必要时需就医。
此外,有一点要提醒大家,不宜清晨锻炼。根据国外学者测定,上午6时至9时是冠心病和脑出血发作最危险的时刻,发病率要比上午11时高出3倍多。另外,人体在上午时段交感神经活性较高,随之而来生物电不稳定性增加,易导致心律失常,可能出现室颤,引起猝死。还有,人的动脉压在上午较高,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作。所以,大家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避开心血管事件“高峰期”,将时间安排在下午及傍晚进行。
提醒三:心态平和
情绪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对什么年纪的人来说,不良的情绪都是非常不利的。人的情绪一旦紧张、激动,会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加,结果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亦明显增加,加重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病情。更严重的是,这些变化有时会导致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
大喜大怒都是忌讳的。中医学认为,暴喜伤心,心气涣散,会出现一系列心气不足的症状,如心悸、乏力、胸闷气短、脉结代等症状。严重者则会出现冷汗不止,四肢不温,脉微欲绝及心悸、胸闷、胸痛等心阳欲脱的症状。此种变化类似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相反,怒则气逆,气的运行受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血瘀的结局是不通,不通则痛。大怒导致的一系列反应,类似于冠心病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等。由此可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
古人所提倡“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可说是保养心脏的一个座右铭。要经常与人交往,通过交谈、来往,了解社会,了解环境,体会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老年朋友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种花、养鱼,下棋、书画,以此陶冶性情。
提醒四:坚持服药
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心脏有病不能等到发作时才去医院,平时就要坚持服药。只有常服药,才是控制病情的最佳手段。许多冠心病人身边都备有一盒麝香保心丸,但一半以上的人都不吃,有的还舍不得吃,都要等到心绞痛发作了才吃,有的自认为自己还没到需服药的程度。这其实是一个用药的误区。麝香保心丸是一种常服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的药物,只有常服才能改善心血管机能,逆转心脏肥厚,保护心脏功能,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
㈩ 心脏不好,有什么药可以吃的
因为不知道你多大,心脏不好是什么 引起的,所以所有的都和你说说。 营养学家推荐以鱼、谷类、水果、蔬菜、豆类、坚果和种子为主的地中海式饮食。美国《新闻周刊》日前刊登文章说,如果你的饮食与之迥异,那么你应该考虑在餐桌上增加以下5种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食品,同时还应少吃3种食物。 应该多吃的5种食物: 鱼——美国心脏学会推荐多吃鱼,尤其是鲑鱼、鲭鱼和长鳍金枪鱼之类含脂肪较多的鱼,每周至少吃两次。这些鱼富含Ω-3脂肪酸,能减少冠心病风险。 大豆——最近研究人员发现,大豆、豆奶、豆豉之类的豆制品可以降低人体内的总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允许豆制品生产商在产品包装上声明,每天摄入25克大豆蛋白可以减少心脏病风险。 豆类和坚果——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对一组心脏病发作后的幸存者进行调查。他们的最新调查报告发现,每天吃三分之一杯干豆能使心脏病再次发作的几率减少38%。杏仁、山核桃和花生都有助于保护心脏,但每天只适合吃一把(大约42.5克)。 燕麦——燕麦中含有的纤维不仅能降低人体内的总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而且还能降低血压。这两种因素都容易引起心脏病。 大蒜——大蒜含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的化合物。研究人员还指出,大蒜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抗氧化的作用,能防止心脏病发作。 不宜多吃的3种食物: 红肉:这些肉类含有大量阻塞动脉的饱和脂肪,不利于心脏健康。 汽水:汽水含有大量单糖和热量,是引起儿童和成人肥胖的食品之一。 薯条:薯条含有饱和脂肪和转脂肪,会引起人们肥胖,增加心脏病风险。 症状往往是诊断疾病的先导。心脏病亦如此,病人的感觉,也可为医生提供重要线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把某些不相干的症状,与心脏病联系起来,是常有的事情。有不少人以为,心悸就是心脏病。其实,虽有心悸但心脏却是健康无恙的。因此,把心脏病症状说清楚,对唤起人们的注意和消除不必要的疑虑是必要的。 疲劳:是各种心脏病常有的症状。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疲劳可轻可重,轻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碍工作。但心脏病疲劳没有特殊性,它与其它疾病所致的疲劳难以区分。 疼痛: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的病人均可感到胸部疼痛。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心绞痛往往以劳累、激动、饱餐为诱因突然发作,疼痛部位多在胸部正中,有压迫、灼热或挤压感,甚至是一种濒临死亡的窒息感,有的可放散在左肩、背及左上臂内侧。疼痛持续时间短,3—5分钟消失,最长不超过20分钟。 气短:气短是心脏病常见症状。最显着特点是劳力性气短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劳力气短就是气短与活动有关。心脏病人常说,我上二层楼都心慌、憋气,受不了;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即夜间睡卧不平,有时从梦中憋醒,端坐且喘息一会儿方可缓解。 紫绀:皮肤、粘膜、耳轮周围、口唇鼻周、指端发紫。 水肿:全身或下肢水肿,有时还会出现胸腔或腹腔的积水。 心悸:病人常感心悸,尤其在活动以后。但心悸在有其它疾病或没有病时也可发生,故心悸对诊断心脏病意义不大 心脏病突发急救 首先要了解心脏病发作的症状有哪些:胸前压迫样疼痛并可能放射到双臂颈及下颌;心跳不规则、呼吸困难;焦虑恐惧;眩晕;恶心呕吐;大汗;口唇甲床苍白或紫绀;皮肤苍白青紫及意识丧失等。 确认是心脏病发作,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进行急救措施。 1.检查呼吸道:呼吸及循环。如果患者没有呼吸脉搏及心跳,应开始心肺复苏。 2.保持患者镇静、舒适、解开颈、胸、腰部比较紧的衣服。如果患者神志丧失,应把他摆成恢复性体位(支撑患者的头部并使其处于腹卧位,将靠近你这一侧的上臂及膝关节屈曲,轻轻地将头部后仰以保证呼吸道的通畅)。保持患者温暖,必要时可用毛毯或衣物盖信其身体。用凉的湿毛巾敷在其前额上。注意:不要摇晃病人或用冰水泼病人以试图弄醒他。不要让他进食及喝水。 3.持续监测其呼吸及脉搏,必要时开始心肺复苏。 【认识心脏】 人体“发动机” ●心脏是一个强壮的、不知疲倦、努力工作的强力泵。心脏之于身体,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 ●如果按一个人心脏平均每分钟跳70次、寿命70岁计算的话,一个人的一生中,心脏就要跳动近26亿次。一旦心脏停止跳动而通过抢救不能复跳,那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终止了。 ●心脏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全世界1/3的人口死亡是因心脏病引起的,而我国,每年有几十万人死于心脏病。 【早期症状】 察颜观色早发现 俗话讲,无病早防,防患于未然;有病早治,亡羊补牢未为晚。心脏的防病与治疗关键是“早”。 那么如何在早期发现心脏病呢?那就是察颜观色:心脏病除常见的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人们熟知的症状外,常常还有一些体表征兆。注意观察这些先兆症状,就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这些体表征兆包括: ◆呼吸作了一些轻微活动时,或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咳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脸色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鼻子如果鼻子硬梆梆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肿大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有病。 ◆皮肤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蛋白增多。 ◆耳朵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头颈如果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肩膀天气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有可能是冠心病。 ◆手脚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患者。 ◆下肢中老年人下肢水肿,往往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的表现。此外,如果时常心悸、气喘,只有蹲位才得以缓解,这是紫钳性心脏病的特有表现。 重视胸闷与心慌 我发现,不少老年人对自己的一些症状缺乏认识,而一些年轻人对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也不是很重视,往往认为没什么关系,忍一忍就过去了。正是这些想法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有一位40岁左右的高校领导,平时自觉心脏不适,却不加重视,结果猝死了,英年早逝,非常可惜。如果他及时就诊、及时治疗,结果就会大不相同。所以说,只要积极治疗,心脏病的治愈和缓解还是很乐观的。 【高发人群】 1.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大于55岁的女性。 2.吸烟者。 3.高血压患者。 4.糖尿病患者。 5.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6.有家族遗传病史者。 7.肥胖者。 8.缺乏运动或工作紧张者。 【生活方式】 虽然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病史等危险因素难以改变,但是如果有效控制其余危险因素,就能有效预防某些心脏病。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管理,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脏病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1954年,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患了严重的心力衰竭。他的私人医生怀特博士建议他改变某些生活方式,如减肥、戒烟,并坚持锻炼等。虽然政务繁忙,艾森豪威尔还是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并坚持不懈。不久后,居然恢复了全日制工作,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由此可见,科学的生活方式,不但会预防疾病,还可能减轻疾病程度,病人的生活质量也完全有可能恢复到患病前的水平,甚至比以前更健康。 建议大家注意事项可包括: 控制体重 研究表明:体重增加10%,胆固醇平均增加18.5,冠心病危险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增加86%,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比没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 戒烟 烟草中的烟碱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过量吸烟又可使血压下降)、心脏耗氧量增加、血管痉挛、血液流动异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这些不良影响,使30—49岁的吸烟男性的冠心病发病率高出不吸烟者3倍,而且吸烟还是造成心绞痛发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戒酒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证实乙醇对心脏具有毒害作用。过量的乙醇摄入能降低心肌的收缩能力。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酗酒不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会导致心律失常,并影响脂肪代谢,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改善生活环境 污染严重及噪音强度较大的地方,可能诱发心脏病。因此改善居住环境,扩大绿化面积,降低噪音,防止各种污染。 避免拥挤 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无论是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还是冠心病、风心病,都与病毒感染有关,即便是心力衰竭也常常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加重。因此要注意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尤其是在感冒流行季节,以免受到感染。 合理饮食 应有合理的饮食安排。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营养有关,所以,从心脏病的防治角度看营养因素十分重要。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适量运动 积极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维持经常性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身体正常的代谢,尤其对促进脂肪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应根据心脏功能及体力情况,从事适当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增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脏器机能,防止血栓形成。但也需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活动量应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状为原则。 规律生活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特别提醒】 提醒一:多食素 很多人认为我们人类是食肉动物,因为我们基本上天天吃肉。但是人类进化和人类历史研究却证明,人类的身体结构及生理功能更像食草动物。大家一定觉得奇怪,那么不妨看一下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比较。 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身体结构的主要差异(表格) 食肉动物 食草动物 肢体有爪 无爪的手或蹄 牙齿锐利 平钝 肠短 长 饮水方式舔 饮 降体温方式喘气(无汗腺)出汗(有汗腺) 获取维生素方式 自身制造 从食物中得到 一比较就一目了然了——人类不像食肉动物而更像食草动物。虽然在长期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成为杂食动物,但食草动物的基本特性一直没有明显变化而保留至今。但是在近200年来,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的食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人们开始远离素食和谷类食品,摄入过多的肉类。与人类进化历史相比,这种变化太快了,以至与“食草”为特征的人类基因和生理功能无法适应以肉类食品为主的环境。这种不适应最终导致产生包括现代心脏病在内的许多新的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经济发展→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病流行”是有明显因果关系的三部曲。最典型的例子是瑙鲁。瑙鲁原来是一个贫穷的小岛,60年代末发现了稀有矿产,这个国家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没想到几年以后,瑙鲁出现了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病大流行,50岁以上的人群70%患有糖尿病,成为世界之最,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经济发展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可能。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心血管病流行虽然不能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却是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而得到的一种惩罚。如被西方国家视为垃圾的西式快餐,富含高热量、高饱和脂肪酸,现在却在我国广泛流行,博得了不少孩子的青睐,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健康。我们应该更多地效仿祖先,多吃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淀粉、蔬菜和水果),少吃动物性食物(鱼类除外),尤其要少吃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多的食物,远离麦当劳、肯德基类“不健康”食品。 健康饮食标准表 (健康饮食应符合以下要求) 1.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 2.脂肪的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30%。 3.少吃或不吃蔗糖、葡萄糖等精糖类食品。 4.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新鲜蔬菜、植物油。 5.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油、动物内脏等。 6.饮食要高钾低钠,鼓励食用豆制品,饮茶。 7.饮食有规律,不可过饥或过饱。 8.适当摄入纤维素食物(包括谷类淀粉类)以保持大便通畅。 提醒二:适宜运动 心脏发病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是缺乏运动。在同一环境里生活的人,经常坐着不动的,患冠心病比经常活动者高出2倍。 运动对心脏有什么好处呢?运动可以促使心脏的小血管扩大、延长、增多,改善心肌的供氧状况,改善血液中脂质代谢。运动还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提高心肌的工作能力和心脏的代谢功能。此外,还能提高血液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血凝过高,对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很有帮助。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防治心脏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要保护心脏,我们建议以下一些锻炼方式: 体育锻炼表 1.散步: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具有增强心功能,降低血压,预防冠心病的效果。对于参加运动时会引起心绞痛的人来说,可以改善病情。每次散步可坚持20分钟至1小时,每日1~2次,或每日走800~2000米。身体状况允许者可适当提高步行速度。 2.慢跑:慢跑或原地跑步亦可改善心功能。至于慢跑的路程及原地跑步的时间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必强求。 3.太极拳:对于高血压病、心脏病等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一般而言,体力较好的患者可练老式太极拳,体力较差者可练简化式太极拳。不能打全套的,可以打半套,体弱和记忆力差的可以只练个别动作,分节练习,不必连贯进行。 体育锻炼注意事项: 1.任何人,如果在运动结束10分钟后,心跳次数每分钟仍在100次以上,则不应再加大运动量,应根据情况适当减少运动量。 2.运动量应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 3.进餐与运动至少间隔1小时以上。 4.运动最适宜的温度是4℃-30℃。 5.运动时若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刻停止,必要时需就医。 此外,有一点要提醒大家,不宜清晨锻炼。根据国外学者测定,上午6时至9时是冠心病和脑出血发作最危险的时刻,发病率要比上午11时高出3倍多。另外,人体在上午时段交感神经活性较高,随之而来生物电不稳定性增加,易导致心律失常,可能出现室颤,引起猝死。还有,人的动脉压在上午较高,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作。所以,大家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避开心血管事件“高峰期”,将时间安排在下午及傍晚进行。 提醒三:心态平和 情绪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对什么年纪的人来说,不良的情绪都是非常不利的。人的情绪一旦紧张、激动,会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加,结果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亦明显增加,加重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病情。更严重的是,这些变化有时会导致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 大喜大怒都是忌讳的。中医学认为,暴喜伤心,心气涣散,会出现一系列心气不足的症状,如心悸、乏力、胸闷气短、脉结代等症状。严重者则会出现冷汗不止,四肢不温,脉微欲绝及心悸、胸闷、胸痛等心阳欲脱的症状。此种变化类似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相反,怒则气逆,气的运行受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血瘀的结局是不通,不通则痛。大怒导致的一系列反应,类似于冠心病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等。由此可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 古人所提倡“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可说是保养心脏的一个座右铭。要经常与人交往,通过交谈、来往,了解社会,了解环境,体会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老年朋友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种花、养鱼,下棋、书画,以此陶冶性情。 提醒四:坚持服药 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心脏有病不能等到发作时才去医院,平时就要坚持服药。只有常服药,才是控制病情的最佳手段。许多冠心病人身边都备有一盒麝香保心丸,但一半以上的人都不吃,有的还舍不得吃,都要等到心绞痛发作了才吃,有的自认为自己还没到需服药的程度。这其实是一个用药的误区。麝香保心丸是一种常服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的药物,只有常服才能改善心血管机能,逆转心脏肥厚,保护心脏功能,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