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小吃 » 福州元宵节有什么好吃的
扩展阅读
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薯仔不炒丝怎么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福州元宵节有什么好吃的

发布时间: 2022-10-30 20:50:33

㈠ 福州元宵节吃什么

元宵节之际,许多人都会吃元宵,但老一辈福州人在元宵之夜,吃的可不是元宵,而是吃“三粿”,也就是糖粿、芋头粿(肉丸)和菜头粿,这就是过去的老福州们元宵节要吃的传统食物。

1、糖粿

福州语音译词,因其味其态而得名,即传统年糕,汉族传统农历年春节应时米食。福州当地,每至除夕,或提前在廿七、廿八就已经有人厝(人家)开始量米磨浆蒸年糕了。

2、芋头粿

芋粿是福建福州、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的着名汉族小吃品种。它是用芋头擦成丝,加调料以及米浆蒸好切块,再经过油炸制成的一种食品,是福州人早餐和点心不可或缺的一道小吃。

3、菜头粿

菜头粿即萝卜糕。菜头系萝卜俗名,菜头粿是福建地方汉族年糕的一种,每逢过年时节,各家各户都有蒸制。菜头粿外酥内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腻,若将菜头粿切片,锅里放油,油热放入菜头粿,煎至微黄翻面,再煎至微黄,此时蘸辣椒酱风味更佳。

㈡ 福州小年吃什么

1:福州小年吃什么——甘蔗

福州人祭灶还要专门供甘蔗,而且一定要完整地保留甘蔗头。这是因为相传在宋朝时,吉庇巷(今吉庇路)有一个叫郑性之的穷书生,祭灶那日买不起供品,看到别人家中丢掉的甘蔗头,就捡了起来。

回家后,他点上香,用那截甘蔗头当供品,又剪了一匹纸马,在纸上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公上天后,把此事告诉了玉帝,玉帝听后十分同情郑性之。第二年,他便中了状元。如今福州人爱用带头的甘蔗祭灶,寓意吉利。

2:福州小年吃什么——灶糖灶饼

按照老福州的习惯,外公、外婆要在祭灶这一天向外孙、外孙女送灶糖灶饼以及花花面壳(面具),此俗富含民间亲情,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这个习俗已经渐渐淡漠。

3:福州小年吃什么——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年节食品。年糕多为方块状,颜色有黄、白两色,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

4:福州小年吃什么——米齐

尾牙以后,老福州的家家户户就开始做米齐。浸泡糯米,用石磨碾磨出米浆后,装入一个大大的白色米袋(只透水,不透物);用石头或椅子将水分压出,让里面的糯米成团。

糯米成团后,逐一揪块压扁,包入适量红糖糯米馅,收口搓成圆形,按在正方形的艳山姜叶上,入蒸笼蒸熟;出笼后,再用筷子逐个点上红点,有见喜太平的寓意。

㈢ 福州元宵节吃什么

福州元宵节吃元宵。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体甜馅料,将其切成小块,蘸水后在糯米粉中反复滚圆至大小合适,它的表面是干的。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㈣ 春节传统特色美食有哪些

春节传统美食:饺子、元宵(汤圆)、年糕、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蜂糕、米糕、云片糕、粘豆包、鱼、关东糖……
维吾尔族春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㈤ 福州都有些什么特色小吃位置都在哪

最好吃的鱼丸
1、在塔巷
2、在茶亭街和交通路的交叉口那里!!
3、古街的贵鱼丸东泰路上有一家专卖连江鱼丸的店,味道不错!
4、在西门那个路口西北角的一家,它的馅很好吃,皮也不算差.
5、永和鱼丸最好吃的元宵
1、在横街,横街就在台江文化宫斜对面,怡丰布行对面
2、三保市场旁边 依土捞化和同利肉燕,美食街上都有

最好的捞化
1、应该是鼓山浦东的智安捞化
2、井大路的"依土捞化最好吃的葱肉饼
1、在横街,横街就在台江文化宫斜对面,怡丰布行对面...
2、在8中旁边,往台江方向继续走3分钟.快到工人文化宫的对面街
3、在利嘉城和天丰电子诚之间的小弄子里!你过去就能闻到香味了!!

最好吃的虾干饼
1、在北大路十字路口旁
2、在利嘉城去旧电子城的小巷子里
3、津泰路路口对面的锅边糊和虾酥也棒极了

最好吃的煎包
在杨桥路与通湖路交界口上!最好吃的烧卖小笼包
1、在津泰路肯德基对面叫李卿包点店
2、鼓东路“五月香棕子店”很不错

酱排骨 温泉路“家常饺子馆”的建瓯光饼 五一中路民航大厦后南湖花园旁的燕丝 同利扁肉
1、交通路口的"尚干依心扁肉"
2、马尾亭江镇医院斜对面的依姆扁肉全福卅第一流!(该店只买扁肉别无他货杂炖 水部高升桥头猪杂 水部高升桥边

主食类(面、饭等)
1、省府路上的过桥米线很不错,
2、西洪路老福州也行
3、东百往西100米,杨桥路上新开的face2face面馆,味道好极了!!!

粥:
道山路上竹园最好吃的饺子
1、在鼓东路的天天过年饺子馆
2、在华屏路6号204室
3、铜盘白龙宾馆对面的孙大妈饺子馆的猪肉白菜最好的荷叶饭
津泰路麦当劳对面夜市穿过之后路口对面的一个小巷子里的黄记最好吃的牛杂
在达道路亚细亚对面!最好吃的牛排
1、在亚细亚对面的武仔牛肉
2、广达路,高桥路口斜对面,六建牛排馆
3、省府路那家染房的牛排很好

最好的荔枝肉
在黄巷和南街交界!

最好吃的水煮活鱼
1、“菜根香”(六一路邦辉桑拿对面)的,连汤都能喝(不是红油汤)
2、在东街口的老重庆
3、在东泰路的东泰川菜
4、井大路唐姐火锅对面的重庆小辣椒卤田螺!!!
温泉派出所旁边 说实话,我没怎么吃过,没机会

㈥ 福州最好吃的汤圆在哪里

木金肉丸,是1921年由姚木金创办的老字号,在道山路口通向妇幼保健医院的巷子里。肉丸是用芋头、薯粉、猪肉、红枣、芝麻、红糖等为原料,加工成一粒粒或一笼笼蒸熟。每个包有甜咸可口的肉陷,甜度适当,十分可口。 .井大路口附近有一家细妹元宵店,虽然店面从外表看有些粗糙,但做的元宵确实不错。在福州,汤圆和元宵是不同的,汤圆是甜的,而元宵是咸的。薄薄的元宵皮里裹着新鲜的猪肉,咬一口元宵,香滑的油水溢出来。津泰路上的安泰楼做的元宵也非常好吃
记得采纳啊

㈦ 福建人元宵节吃什么

福建人年夜饭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食物,如福州吃太平燕和年糕,泉州人围炉吃海蛎,莆田第一道开席菜焖豆腐等,你想了解福建年夜饭吃什么吗?

在福州等闽中一带,长面是过年饮食中必备的食物。现年80多岁的福建民俗专家方炳桂说,长面,也叫长寿面。正月初一,福州人第一顿饭必须吃细长面,寓意“长年平安”。

相传这一习俗始于汉武帝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信奉“人脸人中长,寿命长”的说法,而脸即面,“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一过年习俗还演化成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

在闽西,鸡肉是客家人过年的重要菜肴,吃鸡肉在这里有特别的讲究。按客家人风俗,鸡头应由长者吃,鸡翅膀要给出门做活的男人吃,鸡腿通常要留给读书的孩子吃。

此外,客家人把过年餐桌上发生的诸事都看作“大吉大利”,如酒洒倒在桌上视为发财,碗被摔碎当作会添丁,筷子掉落了看成是有食缘等。

在泉州等闽南地区,过年餐桌上一定要有芥菜,芥菜在闽南方言中也称“长年菜”;也有人家的餐桌上摆“韭菜”,“韭”与“久”谐音,寓意长寿。由萝卜和面粉做成的萝卜粿在闽南人的过年餐桌上也必不可少,闽南人称萝卜为“菜头”,意为“好彩头”。吃蔬菜时,通常不用刀切,整条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以祝父母长辈长寿。

(7)福州元宵节有什么好吃的扩展阅读: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㈧ 福州过小年吃什么

民间里过小年比较热闹的就是数老福州了,按照老福州的习惯,到了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灶糖灶饼,那么除了灶糖灶饼,福州过小年还吃什么?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列出福州人过小年都吃些什么。

福州过小年吃什么 篇1

老福州的年货花样很多,比如萝卜卡、芋泥、春卷、肉燕、佛跳墙等等,但最看重的有三样,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会准备,那就是灶糖灶饼、米齐(读zie)以及年糕。

福州小年吃什么——甘蔗

福州人祭灶还要专门供甘蔗,而且一定要完整地保留甘蔗头。这是因为相传在宋朝时,吉庇巷(今吉庇路)有一个叫郑性之的穷书生,祭灶那日买不起供品,看到别人家中丢掉的甘蔗头,就捡了起来。回家后,他点上香,用那截甘蔗头当供品,又剪了一匹纸马,在纸上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公上天后,把此事告诉了玉帝,玉帝听后十分同情郑性之。第二年,他便中了状元。如今福州人爱用带头的甘蔗祭灶,寓意吉利。

福州小年吃什么——灶糖灶饼

按照老福州的习惯,外公、外婆要在祭灶这一天向外孙、外孙女送灶糖灶饼以及花花面壳(面具),此俗富含民间亲情。方炳桂说:“可惜现在外公外婆都不太了解这些习俗,反倒觉得无事可做了。”

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述职,用年糖年饼为灶公践行,让他为百姓多说好话,在北方被称作过小年,福州人则把它当作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关于祭灶,福州老话是:“官三民四曲蹄五,祭菜祭荤有先后。

裁得蔗鞭焚纸马,送君骑去上青天。”也就是说,身份不同,在腊月祭灶的时间也不同,缙绅(有官职的'人)之家为腊月二十三,编氓(平民)为腊月二十四,疍民(水上居民)为腊月二十五。用牲畜当祭品的叫“祭荤灶”,用蔬果当祭品的叫“祭菜灶”。老百姓常用的有灶糖灶饼(年糖年饼)、甘蔗、荸荠、豆腐、菠菜、腐竹等。祭灶日供完了灶公灶婆,就可以享用这些食品了。

福州小年吃什么——年糕(女儿要给娘家送)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春节食品。年糕多为方块状,颜色有黄、白两色,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吃团圆饭时,年糕是必备主食,此外鱼丸、肉燕、线面也可作为主食。

已经出嫁的女儿,每年春节还要给娘家送年糕,感谢他们的抚养之恩。当然这还不够,她们还要给父母送上草鱼、猪蹄、线面、鸭蛋、福橘等。这些年货都有着美好的寓意:送年糕,希望娘家生活年年高;送草鱼,希望父母年年有余;送猪蹄,希望父母腿脚健实;送线面,希望父母健康长寿;送鸭蛋,希望父母平平安安;送福橘,希望父母福气多多。

为了让年糕更好吃,生活逐渐富足的老福州人也让年糕有了升级版——“金包银”,做法也相当简单,5—6分钟即可完成。具体来说,就是把年糕切成块,放在打好的蛋液里沾一下,然后放到油锅里炸,等到年糕表面颜色变得金灿灿时就可以出锅了。

福州小年吃什么——米齐(全家齐做乐融融)

现在很少有人家会自己动手做米齐,都是买现成的。尾牙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为做米齐、炊糖粿(年糕)而忙碌。磨浆、洗甑、揉粿叶,每个环节都能闻到浓浓的年味。小孩通常会围在家长身边,观摩做米齐的全过程:浸泡糯米,用石磨碾磨出米浆后,装入一个大大的白色米袋(只透水,不透物);用石头或椅子将水分压出,让里面的糯米成团;揪一块压扁,包入适量红糖糯米馅,收口搓成圆形按在正方形的艳山姜叶垫上,入蒸笼蒸熟;出笼后,再用筷子逐个点上红点,有见喜太平的寓意。

做米齐的本意是供奉祖先,大年三十供过祖先以后可以吃到正月,可以煮也可煎炸。此外,老福州还有相互讨米齐的风俗,其实也不是因为穷困,而是为了讨个吉利。他们会把讨回的米齐分给孩子们吃,以求新一年平安发财。

福州小年吃什么——送灯

福州话里“灯”与“丁”谐音,意在希望女儿早生贵子,所以就有了“亲家舅送灯”的习俗。“送灯”的时间在年后,一般在正月十一左右,娘家在这段日子必须送花灯到女儿夫家。“送灯”很有讲究。姑娘出嫁头一年,送的是“观音送子”灯,第二年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送“状元骑马”灯。

如果第二年仍未生养,就加一盏桔灯,这是因为福州话“桔”与“急”谐音。如果已有子女,一个孩子就加送一盏,灯的盏数要超过子女数量,如关刀灯、走马灯、绵羊灯等。送灯时,将灯挂在两根甘蔗两头,由亲家舅扛着到亲家母家里去,灯送到时,亲家母或姐夫要煮太平面给亲家舅吃,还要给压岁钱。

旧时,老福州在备好以上三大样年货以后,还会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到一些老字号继续添置所需年货。例如德余京果店(主营食杂,如冬粉、肉皮等)、民天食品店(主营调味品)、兰记酱鸭店、玉春酒库、聚春园菜馆(卖佛跳墙等)、苏苏酱鸭店、都会腊味店、鼎日有肉绒店、蔡大生炮仗行、大同烛行、庆香林香烛店、依幼鱼丸店、同利肉燕店、欢我颐(卖糕饼)、美且有糕饼店、五和瓜子店、世利花生店、赛园橄榄店、中亭街鱼货一条街等等。这些老字号当时的生意相当兴隆,目前仅鼎日有肉绒店、聚春园菜馆、同利肉燕店等少数几家在仍在营业,不少已经不复存在。

福州过小年吃什么 篇2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福州小年的时候家家必备的年节食品。年糕多为方块状,颜色有黄、白两色,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尾牙以后,老福州的家家户户就开始做米齐。

浸泡糯米,用石磨碾磨出米浆后,装入一个大大的白色米袋(只透水,不透物);用石头或椅子将水分压出,让里面的糯米成团。糯米成团后,逐一揪块压扁,包入适量红糖糯米馅,收口搓成圆形,按在正方形的艳山姜叶上,入蒸笼蒸熟;出笼后,再用筷子逐个点上红点,有见喜太平的寓意。

(8)福州元宵节有什么好吃的扩展阅读: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在北宋时,小年不叫小年,叫“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南宋时则称为“小节夜”。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