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小吃 » 什么时候做酱最好吃
扩展阅读
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薯仔不炒丝怎么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什么时候做酱最好吃

发布时间: 2022-10-17 11:32:35

Ⅰ 阳历11月怎么做大酱更好吃

你说的完全正确,你可以直接使用一些黄豆或者绿豆进行浸泡,浸泡之后将它加一些盐腌制一下就可以了,这种酱制作出来的时候特别的可口。

Ⅱ 东北大酱怎么做最好吃,

东北大酱
四月二十八,庙会的最后一天,东北城镇乡村家家户户的主妇几乎都忙着制作一种家制的大酱,名曰“下酱”。选择这一天,不仅是借助那个“八”字的谐音“发”,但不取其俗气且带有铜臭味儿的那个“发”,好让那些搁到了时候的酱块儿顺利“发酵”,更主要的还是节气使然——端午左右,雨季之前,东北最美好的季节来到了,稳中有升的温度才能保证大酱里的毛霉菌正常而快速地发酵。
相传,下酱的传统起源于满族人。就像火锅的吃法一样流传下来,经久不衰。至今,满族人依然下正宗的“盘酱”,即在煮酱豆之前先将黄豆炒熟,其余做法与普通大酱没有太大出入。由于东北地区的气温常年较低,不利于细菌繁殖,因而人们有生吃蔬菜的习惯,用茄子、芹菜、亦或海带蘸酱均不足为奇。各家的餐桌上更是少不了一大盘应时应季的“蘸酱菜”。那些青菜鲜拂诱人,青翠欲滴,用它蘸上青花小碟中金黄浓香的大酱,既开胃又可口,能吃下一碗饭的,至少还得再来一碗。
东北人嗜酱如命。从前生活水平不高,青菜小葱蘸酱权当主菜。而今一日三餐即使七碟八碗俱齐,煎炒烹炸少得,甚至东北的大炖菜少得,却少不了一碟咸香适口的大酱。
我的父母都是南方人,但他们已经在东北生活了四十几年,早已入乡随俗,惟独下酱这一点例外。或许是家中没有老辈人传承,或许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使然,我们家基本不吃生的蔬菜,并且从来不下酱。我记得母亲曾经试着下过一回,那也仅仅是一次尝试,很不成功。那看似简单的下酱过程,实在是有很多技巧和秘诀可言。那里面既有代代相传的因素,又有自我理解与适当发挥的因素,同样是炒豆、煮豆、绞豆、做酱块儿、封酱块儿,直到四月二十八那天的正式下酱,这一系列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温度、湿度、力度的掌握,井水与自来水的选用,碘盐与不加碘盐的区别,盐和水的比例等等,都要把握得恰倒好处,处理得一丝不苟。待到上述一系列工作逐一完成,头一两个月里,还得需要一位有耐心的专人,每天至少一次坐在酱缸旁“打爬”、“撇沫儿”,这个任务同样艰巨,不可忽视。至于雨天给酱缸盖盖儿,晴天撤盖儿,就不属于有难度的技术类活儿计了。
在北方,菜园门口、庭院南边的朝阳地带,以及楼房的阳台内,都常年放置一口大小不一的酱缸。三久天也不必挪动,酱缸当然不会上冻。而衡量这家主妇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品尝她“亲手”下的大酱、腌的咸菜和做的斗包儿。尤其是品尝她家发透了的生酱的味道。民间有种说法:大户人家的酱一定好吃。更为准确地讲,是家中人口多,环境相对窝囊,不太干净利落的主妇下的大酱更香一些。听起来似乎有悖常理,但很多事起初就是这么奇妙,待到后来就变得顺理成章了。虽然我们家不下酱,却总断不了大酱可供调味儿。邻里们每每总在自家的大酱刚刚发好的时候,就诚心诚意地邀我们去刀酱,又很合适宜地夸耀自己家的大酱如何地好吃,那口气和神情,并不亚于夸奖自己家的孩子。而我和弟弟常常是在拿着空碗出门前先商量妥去哪家,因为讨酱吃也有学问:一定要把每个邀我们去刀酱的人家都走遍,并且还得有规律地轮上几遍,不论那家的大酱味道怎样,吃多吃少倒在其次。这样,每家都会认为自己家的大酱不错。看看,去收不是自己种的庄稼,虽然事先省了力气,却得大大动些脑筋才行。
都知道山东人引以为荣、与之豪爽之气一脉相承的“煎饼卷大葱大酱(此酱定然与东北大酱有区别)。在东北,就因地而易,换成了“大楂子”就大葱蘸大酱了。与玉米面相比,玉米楂更能体现东北人的粗线条,更能显示其粗犷的个性。一大锅挟着云豆香气的大楂子,上面浮着鱼泡般的咸鸭蛋,在配上饭桌上一大堆翠绿可人的时鲜青菜,最不能少的,是那盘刚刚出勺、香气四溢的鸡蛋酱。这样的场面你是不是迈不开步了?当然,好客的主人更会热情邀你入坐。无须什么山珍海味,甚至没有炒菜,你却觉得这样的吃法很新颖很对路,与东北的环境和人文很相配很和炉。有些像阿成先生说的杀猪菜的吃法——很开牙很土匪的那种。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阴雨天的黄昏,老师派我去班上那对孪生姐妹家通知一件要紧的事。我费了很大周折才辗转找到她们家。正赶上她俩在吃晚饭——大楂子拌大酱,连棵青菜也没有。可是,她俩竟然吃得那么起劲儿,一碗接一碗,本来我就分不太清楚她俩谁是谁,这下搞得我更是看花了眼,居然忘了刚在家里吃过晚饭,不自觉地随着她俩面前那个越来越空的酱盘子变得饥肠起来。回家后马上说给父母听,还要去邻家讨一碗大酱回来试试,看自己像她俩那样只拿大酱当菜,能吃下几碗大楂子。母亲笑我是吃多了炒菜,起腻了,就像几岁时拿蛋糕跟别的孩子换大饼子一样可笑。父亲则很形象地学着地道的东北人家的做菜程序:先去菜园里摘菜,洗净后再刀上一小碟大酱,根本不见动大勺就喊开饭。他们的话我定然没听进去多少,不然,至今回想起那个黄昏的情景,依然如同印在脑际那般深刻。
别看我家不下酱,可是我确实很喜欢吃大酱,特别是我亲手做的用瘦肉和红辣椒炸出来的熟酱。在外面上学时,每次离家,都要带走满满一大罐子,那也吃不到放假。因为在食堂吃饭,同学们你一勺、他一勺地“帮忙”,进度就快得惊人。到了三十多岁去京城学习,还少不了带上一瓶自制的辣酱。一到饭时,必得将它摆上餐桌,就着食堂不甚可口的菜下饭。有几个男生吃得多了,便有些不好意思,问这酱的名字,打算照着买。当他们得知这是我自己做的时,还以为我骗他们呢!我还因此结交了不少文友。印象最深的要数那位初次见面就很大方地吃我辣酱的武汉学姐。那次晚饭,我俩都去晚了,恰巧坐同一张餐桌。她赞不绝口地吃下三小勺后,给了个很中肯的评价:这样的酱吃着太香,很容易上瘾。正是这罐极其普通的辣酱,奠定了我与她日益深厚的友谊。
东北大酱是相当当的调味品。用它可以做酱茄子、酱豆角,还可以炒菜乃至蘸饺子。所以,由东北迁到南方工作和生活的人,回到故乡时,最喜欢吃自己家刚从酱缸里舀出来的大酱——那久违的、原汁原味儿酱香,让超市里林林种种的老干妈、阿香婆们相形见绌。游子们带走的东西里,当然少不了大酱。更有甚者,坐飞机都不怕超重,用便于携带的塑料桶十斤二十金地满满装上,翱翔于蓝天。由此可见他们对大酱的独钟之情。
每逢饭时,随意穿行于东北的寻常街巷,炸酱的香味儿不时飘来,缕缕不绝。在日益崇尚返朴归真的今天,蘸酱菜越来越博得人们的青睐。我在此引用几年未回国的同学的哥哥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家乡的变化可真大,人的变化也很大,没变的就只是妈妈下的大酱了。

Ⅲ 做麦酱的时候什么时候做好呢

夏天晒酱的黄金时间酿造的麦酱最好,但在平均温度15度左右的室内,也酿造出了好味道的麦酱。

准备材料:麦子、辣椒、生姜、酒曲、食盐、蒜。

1,首先我们把小麦洗净后,放入冷水容器里浸泡稍胀发1小时。

2,蒸锅入适量水,放上蒸格,蒸格内铺上干净的棉纱布,再将浸泡沥水后的小麦倒入蒸格内,盖上锅盖,大火烧开上大汽后,大火蒸制15分钟。

3,然后把蒸好的麦子倒到容器中,自然的放凉,如下图所示。

4,在容器内铺平, 盖上盖子,然后中间搁上几根筷子,从利通风发酵。

5,五天后发酵完成(小麦长出密密长长的白色菌毛,家中自制有少许杂色属正常现象)。

6,然后把发酵好的麦子平铺好,放在太阳下晒至全干,如下图所示。

7,然后用食品加工机,将熟干小麦搅打成粗中有细的颗粒,如下图所示。

8,大红辣椒洗净沥水,去蒂晾干水分后,用刀切成碎;也可用食品加工机搅打成未。菜坛洗净,晾干水分。注:大红辣椒汁用于湿润干熟小麦粗细粉。

9,将小麦粗细粉倒入稍大容器内,加入大红辣椒碎,加上食盐后拌匀。

10,加入大蒜碎、干红辣椒粉、生姜碎充分搅拌,搅拌均匀,如下图所示。

11,用勺舀入菜坛内,满度离坛口5厘米即可,以免发酵后溢出,盖上外盖,注上坛沿冷水即成。密封发酵,置阴凉处保存1个月后即可食用。

Ⅳ 几月份做黄豆酱最佳

七月中匀做黄豆酱最佳,最合适,这个时候最热了,发的黄豆特别好,我们家每看在这个时候做,做出来的黄豆酱特别好吃,又软又香甜。

Ⅳ 西瓜酱是什么时候做,也就是几月份做最好。请做过的朋友指点

1、西瓜酱最适合的制作时间是每年七月中下旬,这个时候西瓜大量上市,是最适合制作西瓜酱的。

2、材料:黄豆20斤,西瓜40~60斤,生姜5斤,盐5斤,其他佐料适量即可。

3、先将黄豆挑选洗干净后,放入锅中煮至八分熟,将煮后的黄豆放在竹帘或者凉席上,然后用纱布盖住,放在温暖弱光的条件下自然发酵,大概7至10天后,豆子上长出1至2厘米的白色菌丝,然后观察豆子上是不是均匀的长出黄色的霉醭,然后搓掉外层黄色的东西。

4、再将西瓜去皮切碎,切好姜丝,将锅中煮开盐水,加入姜丝和黄豆在烧开,冷却后加处理好的西瓜,然后将这些放入干净的缸中发酵,要保证不要沾上油和生水,然后缸口裹上纱布,要保证透气,每天用木勺上下搅拌,一个月后酱香浓郁即可食用。后续如果想加入八角,桂皮也是可以加入的。

5、这种方法制作的酱周期短,过程简单,并且味道独特。闷黄豆的时候不必在密闭的环境中,夏天只要在室温自然条件下就可以了。

Ⅵ 西瓜酱是什么时候做,也就是几月份做最好。请做过的朋友指点

西瓜酱最适合的制作时间是每年七月中下旬,这个时候西瓜大量上市,是最适合制作西瓜酱的。

Ⅶ 几月份做酱块子

一般二月份做酱块子。

时间上基本是2月烀酱,然后等待自然发酵,4月初八、十八或者二十八开始下酱,整个5月都是打发的过程,通常下酱一个月以后,发酵好了就可以吃了。两个农历4月,是第1个4月下酱还是第2个4月下酱,要看温度,温度适宜可以考虑前4月,东北的温度时冷时热,气候不稳定,可以考虑后4月下酱。

还要看存放的位置,存放的位置白天阳光充足,可以选择初八下酱,容易发酵,如果不能保证阳光充足,略晚一点气温上升后再下酱,最晚不能晚于4月二十八,没有五月下酱的,五月下酱温度日渐升高,容易发酵过度。

小贴士:

1、最好选择新鲜的黄豆做出来的大酱才香,陈黄豆不容易发酵,而且做出来的大酱味道也不及新黄豆好。

2、烀酱的时间最少要24小时以上,这个过程是反复的煮,目的是让黄豆越煮越红,做出来的大酱的颜色才漂亮。东北的黄豆酱很有名,颜色黄里透红,酱香浓郁,色正味浓,炸个鸡蛋酱,来上一盘蘸酱菜。用来炖菜比调味料要好吃,而且没有任何添加剂,吃得健康。

Ⅷ 做酱什么时间做的好吃

材料;黄豆、盐、水。 将大豆黄豆精选,剔除坏的、变质的豆粒和其它杂质,清水洗净,放进锅里加水煮熟,待汤焅净,切不可焦糊,豆粒用手一捻极酥烂,熄火焖至次日上午,豆焖成呈红色。然后用搅肉机绞成均匀豆泥。酱泥干湿适宜,过干则难以团聚成坯,影响正常发酵;水分过多则酱坯过软难以成形,坯芯易伤热、生虫、臭败。酱坯大小一般以三斤干豆原料为宜,约为30公分长的横截面积20平方公分柱体,易于发酵酶变。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晾至酱坯外干(约三、五日),然后在酱坯外裹以一层牛皮纸(防止蝇虫腐蚀、灰尘玷污等),放在阴凉的地方通风处,坯件间距约一寸,酱坯多时可以分层摞起,但以细木条隔开,约一周时间将酱坯调换位置继续贮放如前。发到一定的程度,里面都长白毛了才好。待之农历四月十八或二十八开始下酱。去掉外包装纸后将酱坯入清水中仔细清洗,刷去外皮一切不洁物;然后将酱坯切成尽可能细小的碎块,放入缸中。缸要安置在窗前阳光充分照射之处,为避免地气过于阴凉,一般要将酱缸安置于砖石之上。随即将大粒海盐按二斤豆料、一斤盐的比例用清净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淀,注入缸中,水与碎酱坯大约是二比一的比例。然后用洁净白布蒙住缸口。三天以后开始打耙。每天用酱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订了一块板)打耙,大约坚持打耙一个月时间,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每次二百下左右,把沫子盛出来丢掉,直到将发劲儿(酱液表面生出的沫状物)彻底打除为止,每天打耙酱会变的很细,等酱发了就可以吃了。此间,要特别注意避免“捂了酱头”——酱液发酵过劲儿而产生异味。为了通风防雨,缸口上要罩上一顶“酱缸帽子”。农村酱帽的传统制法是就地取材用秫秸或苇子秸编成大草帽形状,既透气又防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