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常菜谱 » 广州最好吃的牛肉肠粉
扩展阅读
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薯仔不炒丝怎么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广州最好吃的牛肉肠粉

发布时间: 2023-01-04 16:37:39

⑴ 肠粉是广东的一大美食,肠粉的制作方法都有什么

由于小编的初中,高中和大学都是寄宿学校,所以对于外卖这件事情,可以说是深知内幕小编不仅仅是熟知,各大软件的促销方式,还熟知各种小吃,怎么做能够好吃 而肠粉这种东西也是在高中时期经常会去吃的,今天小编也给大家介绍一下肠粉这个美味。

潮州肠粉

小编所在地区售卖的肠粉多数都是潮州肠粉,而潮州的肠粉 最大的特点就是看起来非常的白白嫩嫩的很可爱吃起来也非常软糯。它的酱料也跟刚才我们所讲的那个肠粉不同 他多数都是油蚝油和花生酱,不仅如此,很多人都会选择潮州肠粉的原因,都是它的配菜非常的多。真正的实现了,想吃什么就加什么。

⑵ 广州最有名的小吃,甜品是什么

宝华路:陈添记艇仔粥、鱼皮,在十五甫。
宝华面店,我个人觉得价格好贵。猪手面和牛三星不错
顺记冰室,芒果雪糕和椰子雪糕是一个老师傅亲手磨出来的。得过奖
强记鸡粥,我反而觉得一般般
恒宝广场旁边的(多宝路)有一间潮宝鱼蛋粉面的,很多人吃。看真正的潮州人怎样评价啦
另外潮州粉面对面还有开记甜品,汤圆是一大特色
近第十甫路那里有汤圆王
十甫路:南信双皮奶
珠玑路对着的西关名食家(十甫路邮局斜对面),集中了欧成记云吞面等3家小 吃。
十甫名都下面的琳琳牛杂,很好吃。据说老板发了达而且分店越开越多了
莲香楼每逢不知道星期几,有蛋散卖(不是过年吃的那种哦)。甜甜腻腻的,软软的
陶陶居点心部卖的绿茶奶挞,好滑好香
下九路:皇上皇腊肠
荔湾广场4楼西关人家,集中了许多西关名小吃,不过要BOOK 位哦
上九路:上九东有银记拉肠,豉油皇牛肠拿过奖的。不过现在已经越来越不好吃了。卖的只是名气

另外介绍一下附近的小吃店,希望大家都能找着哦:
1)珠玑路转弯有间卖猪肠粉的,牛腩和猪肠都挺不错的。沿着和平路一直走,有一间卖竹升面的(一根大竹压那些面,吃起来就比较爽)
2)长寿东路的坚记面店,3块只有一小碟,我觉得好贵啊,不过好吃嘛,没办法啦。可以经从上九路经由光复西路走过去。
3)长寿西路的成达美食。其实它的肠粉也是拿过奖的。我最喜欢吃鲜虾肠和牛腩肠。上杂粥也不错
4)沿着长寿西路一直走,来到大笪地,然后向右转,一直走向华贵路。走吃华贵路转右手看见了伍湛记粥店,最出名的是及第粥

还有同福东路的芬芳甜品店,糖不甩、锦卤云吞、布丁
惠福西路有专卖花生糖、核桃糖等的,宝华路陈添记对面小巷有卖炸雪糕的,3块钱

北京路步行街有间太平沙牛腩粉面的分店。老店在珠光路那头
健民药店附近有一间卖饺子的,店铺不大,但煎饺子很好吃
科技书店旁边的太平馆西餐厅连周总理都去过吃。

惠而不费地吃啊

第一次跟着一帮酒肉朋友走进典型的广州粤菜馆,几乎吓了一跳——好大的场面啊!一个巨大无比的厅堂里摆了足足有上百张台,并且没有什么屏风之类的隔离,热气腾腾地坐满了食客,顿时感觉食欲大增。

待围成一大圈坐定,我看着那环境、服务和气派,以为准是有人充大头,要出血挨宰了,心下得意——反正我是客人,只有等着吃的份。一位广州靓仔拿起菜牌,操着我一句也听不懂的广州话和服务生叽里咕噜地讨论一番搞定了食谱。等菜点陆续上桌,才知道端上来的全是妙龄乳鸽、粉蒸排骨、盐火局凤爪、白灼菜心这类特色小菜,还有嗜嗜鸭舌、油皇鹅肠、锅仔穰豆腐等小炒,以及拉肠、炒河粉、云吞、艇仔粥、粉果等面点、小吃,最后又专门为我上了木瓜炖雪蛤,说这是最适合女士进补的甜品。我不由得佩服主人的聪明,也羡慕广州人的会吃,既有很浓的地方特色,又花不了很多银子。

后来去广州次数多了,发现在广州吃饭就是这样,场面也大,面子也有,特色也浓,花费还不高,又好吃又实惠。

■上下九路吃得肚歪

朋友见我对小吃情有独钟,连声说这下有的逛了!原来广州最出名的就是小吃,有很多老字号店铺专门经营小吃,历久经年,长盛不衰,名气甚至超过正规的大餐馆。最出名的就算是上下九路了。

上下九路永远是那么热闹火爆,人山人海,如果赶上周末连座位都难等到,你要在中午11点以后去,就在老头儿、老太太身后慢慢排队等吧。第一次走在这条着名的街上,正是中午时分,比肩接踵的人流里差点跟朋友走散,有好几次我都因为绝望于等位子而放弃,那些慢条斯理的老人、拖家带口的夫妻,不慌不忙地坐下来喝着茶,慢慢地享用,看上去真是一幅广州生活的市井画。

街上卖的最多的是牛杂萝卜,三块钱一碗,好吃不贵。还有就是着名的西关美食,下九路的“荔湾名食家”的布拉肠粉,“欧成记”的自制面条、鲜虾云吞和水饺,“南信”的双皮奶、姜汁撞奶、三星汤等,统统好吃不贵。油炸米面食包括咸煎饼、笑口枣、牛利酥、脆麻花等,属于传统小吃。

■不可错过的“二”粉

广州的肠粉堪称一绝,首推文昌路的那家“银记”老字号,最正宗,那里的肠粉外表靓,专营豉油皇牛肉肠粉,以薄韧香滑着称。肠粉是一种米制品,又叫布拉蒸肠粉。将米浆置于特制的多层蒸笼中或布上逐张蒸成薄皮,分别放上肉类、鱼片、虾仁等,蒸熟卷成长条,剪断上碟。加上原料的叫牛肉肠、猪肉肠、鱼片肠和虾米(仁)肠;不加馅的则称斋肠;米浆中加入糖的叫甜肠。肠粉亦称卷粉、猪肠粉,好的肠粉“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

朋友又拉着我坐8路公交车,到荔湾公园旁的泮溪酒家,说那里的肠粉和濑粉也是一级棒的。濑粉是用纯正米浆,装进布袋用手挤压,做出一条条如尾指般粗的条状,又滑又香又浓,吃的时候配以猪油渣、咸菜碎与辣椒粉一起进食。

■鱼丸当做下午茶

说到甜品,新广百二楼上的南顺双皮奶是着名的顺德美食,开记的绿豆沙最棒,配上臭草、陈皮,再加去壳的绿豆而成,好滑好香哦!还有那里的杏仁糊和芝麻糊都是手磨的。人民南路旁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店叫“玉椰林”,最出名的是椰子奶糊,椰子味十足。此外,荔湾广场内的“西关人家”也是品尝广州小吃的好去处。

下午,朋友拉我去爬广州的白云山,说可以品尝着名的“白云山水豆腐”。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登山,终于上到山顶,看见不少人都捧着碗在吃,我也开始流口水,连忙挤过去。原来这“白云山水豆腐”就是用白云山的泉水做的豆花,加上蜜水食用,滑甜适口,令登山之后有些疲劳的身体一爽,配着鱼丸,就当是下午茶啦!我也过了一把广州人的周末生活。

■大嘴吃到广州外

现在广州人把味蕾伸向了广州之外,中山、佛山、顺德、肇庆,这些开车只需个把小时就能抵达的美食天堂。

在广东以外的地方说起吃粤菜,很多都是潮汕风味的生猛海鲜,其实真正地道的粤菜要首选顺德特色,广州、深圳那些有名的粤菜馆,很多都是顺德人开的。粤菜有名,是因为顺德出大厨,而顺德菜有名,全有赖它的小炒。

从广州到顺德的一条路被广州人称作“食路”(找吃的路)。从广州市海珠区向西走,过鹤洞大桥,经广珠西线高速公路,只需20分钟,就能下到顺德碧桂路,向前就是顺德美食聚集的大良区了。

我们吃的旅程也从这里开始。从小炒、小食到九大簋,式式齐备样样精巧,炒水蛇片、野鸡卷、褪骨大鳝、六味烩长鱼、乐从鱼腐、均安鱼饼、龙江米沙肉、凤城酿节瓜等都是顺德名菜,顺德人“食道”名不虚传。

不必一定是大菜,清淡的小炒最让人满意,其中有一道“大良炒牛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把鲜牛奶和鸡蛋清混合,加入蟹肉、虾仁、鸡肝粒等炒制而成,鲜嫩软滑,味道浓郁。顺德的牛杂非常有名,清晖园前有家老字号“细妹牛杂”,我们也没放过,据说有一些香港人专门驾车前来品尝!

双皮奶是顺德小吃中的名角,着名的老字号是仁信老铺,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此外,仁信的南乳花生、伦教糕、金榜牛乳,还有用糯米粉做皮、爆谷花与炸花生仁加糖浆做馅的龙江煎堆,都是大良的名小吃。去顺德大吃一回,对我这样嗜好小炒和甜品的人,真是人生的一大享乐啊!

⑶ 广州都有哪些老字号店铺呢

极具特色的广州28家老字号美食店,好吃又便宜!

粥 粉 面 饭 篇

芳记小食店

这是一家做了十几年肠粉和滚粥的老字号,但我最怀念他家的肠粉。芳记的价格一直很亲民,甚至有时候,人们情不自禁来到这里,不知道是嘴馋了,还是心馋了。

“黎一条鸳鸯。”说的人多了,变成了这里的韵味。芳村的菜品很简单,就三样,布拉肠、生滚粥还有蒸饭。肠粉鸳鸯点餐率最高,皮蛋瘦肉和艇仔粥也很受欢迎。肠粉也很滑,是我们不曾忘记的味道。

生力强面店

最地道的老广州传统的云吞面之一,面是全蛋面煮的恰到好处,云吞里有两只鲜虾好鲜美,汤头味道很足应该是长时间熬制的,猪油捞面味道一流,油菜五元一碟价钱合理。很多人开车来吃。

吴财记在很多广州80后90后的心中就是小时候的味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吴财记在西城都荟东侧门对面的一条巷子里。它与对面现代化的购物中心相比,仿佛是两个世界。

他家的云吞,没有虾仁,也没有蟹籽,有的只是正宗广式云吞的传统本色:真材实料。秘制汤底用大地鱼、猪骨、虾皮等材料熬制,很清甜绝对没放味精。还有一盘怀旧的锦卤炸云吞,10元有10颗。云吞外皮入口松化,肉馅柔韧鲜甜。

⑷ 广东的美食

1.布拉肠粉

肠粉又叫布拉蒸肠粉,是一种米制品,亦称拉粉、卷粉、猪肠粉 ( 因形似猪肠 ) ,因为早市销量大,多数店家又供不应求,人们常常是排队候吃,因此又被戏称为“抢粉”。出品时以“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着称。

2.沙河粉

沙河粉用米浆蒸成薄粉皮、再切成带状而成。盛行于广东、广西、海南,正宗山水沙河粉的原产地就是在沙河镇,故名。因它是用白云山上的九龙泉水泡制的,所产的粉薄白透明,爽软韧筋兼备,炒、泡、拌食皆宜。

3.云吞面

云吞面起源于广州,五十年代在香港蓬勃兴起,至今云吞面依然甚得人心。广州人爱吃云吞面,一碗上乘的云吞面,要有“三讲”:一讲面,必须是竹升打的银丝面;二讲云吞,要三七开肥瘦的猪肉,还要用鸡蛋黄浆住肉味;三讲汤,要大地鱼和猪骨熬成的浓汤。小小云吞面,承载着丰富的本地元素。

4.广式烧乳猪

即通常所言之“烤乳猪”,广东的烧乳猪有两种方法,一是烧成光皮的,用火较慢,烧时涂油较少;二是将其烧成化皮的,以旺火烧,过程中不断涂油,成品皮色金黄,芝麻般的气泡均匀分布,表层大小一致,皮层更为酥脆。烤好的乳猪要用刀将皮片出(不带肉),将每条皮片成8块,共计32块,乳猪放在盆中,猪皮覆盖在猪身上,然后配千层饼、葱球、甜酱和白糖等两小盘一起吃,风味独特。

5.叉烧包

叉烧包以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成为馅料,外面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笼内蒸熟而成。叉烧包一般大小约为直径五公分左右,一笼通常为三或四个。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后软滑刚好,稍为裂开露出叉烧馅料,渗发出阵阵叉烧的香味。

6.红烧乳鸽

鸽子体态丰满,肉质细嫩,纤维短,滋味浓鲜,芳香可口,是上好的烹饪原料。红烧乳鸽的方法:取一月龄肥嫩乳鸽数只,宰杀去毛,扒去肚杂,放入酱油、大小茴香、姜末、八角等佐料配制的料汤中,浸渍约20分钟,捞出凉干。锅置旺火上,油炸乳鸽至外酥内嫩时捞出。花生油、白糖适量,熬成红色,加酱油稍烹,放汤(水),将乳鸽放入,汤量以漫过鸽身为宜,上加葱、姜片、花椒、盐适量,15分钟左右,出锅盛盘。原汤加粉子适量、黄酒、花椒油,熬成浆状浇入盘内,即可上桌。

7.老火靓汤

老火汤又称广府汤,即广府人传承数千年的食补养生秘方,慢火煲煮的中华老火靓汤,火候足,时间长,既取药补之效,又取入口之甘甜。煲几个小时就足够。俗语说:“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更有人编了句“不会吃的吃肉,会吃的喝汤”的说法。先上汤,后上菜,几乎成为广州宴席的既定格局。

8.虾饺

虾饺最早出现在广州郊外靠近河涌集市的茶居。那些地方盛产鱼虾,茶居师傅再配上猪肉、竹笋,制成肉馅。当时虾饺的外皮选用粘(大)米粉,皮质较厚,但由于鲜虾味美,很快流传开来。城内的茶居将虾饺引进,经过改良,成为广州的名点,历久不衰。

9.艇仔粥

艇仔粥以鱼片、炸花生等多种配料加在粥中而成。原为一些水上人家用小船在荔枝湾河面经营。小船,粤俗称艇,故名。

10.糖醋咕噜肉

糖醋咕噜肉,又名古老肉。此菜始于清代。当时在广州市的许多外国人都非常喜欢食用中国菜,尤其喜欢吃糖醋排骨,但吃时不习惯吐骨。广东厨师即以出骨的精肉加调味与淀粉拌和制成一只只大肉圆,入油锅炸,至酥脆,粘上糖醋卤汁,其味酸甜可口,受到中外宾客的欢迎。糖醋排骨的历史较老,现经改制后,便改称为“古老肉”。外国人发音不准,常把“古老肉”叫做“咕噜肉”,因为吃时有弹性,嚼肉时有格格声,故长期以来这两种称法并存。

⑸ 广州有什么好吃的地方小吃啊

广州小吃可分七大类:油器类(油炸食品),有油条、咸煎饼、笑口枣等;粥品类,有艇仔粥、"伍湛记"及第粥、瑶柱白果粥等;粉面类,有云吞面("欧成记"为代表)、沙河粉(可制成炒粉或汤粉)、猪肠粉、桂林米粉、濑粉等;糕点类,有萝卜糕、马蹄糕、伦教糕等;甜品类,各种红豆沙、绿豆沙,以及糯米麦粥、八宝粥、芝麻糊、杏仁糊、汤丸等,尤其以双皮奶和姜汁撞奶糊最为有名;粽子类,有甜粽和咸粽两种;杂食类,包括炒田螺、猪红汤、牛骨汤、酸辣瓜菜等。

艇仔粥

旧时广州西郊,河道两旁遍植荔枝树,叫做荔枝湾,古羊城八景之一的"荔湾晚唱"便指这里。每逢夏日黄昏,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游客来此游玩,游河小艇穿梭往来。其中有小艇专门供应"艇仔粥"。如果岸上或另一艇上游客需要,粥艇上主人便一碗一碗地把粥品递卖过去,很受欢迎。渐渐地,连陆上的小食店也出售这种叫做荔湾艇仔粥的粥品了。

艇仔粥以新鲜的河虾或鱼片作配料,后来还增加了海蜇、炒花生仁、凉皮、葱花、姜等,吃前当即煮粥滚制,芳香扑鼻,热气腾腾,十分鲜甜。无论在街头食肆,或如白天鹅宾馆那样的五星级酒楼,都可品尝到这种广州特有的粥品。

炒田螺

田螺与石螺不同,它的特点是壳薄肉厚。与一种叫紫苏的芳香草同炒一镬,便会产生一种香中有辣,辣中带甜的怪味。这一怪味,不但南方人喜欢,连北方人、港澳同胞以及外国朋友都十分喜欢,常常在街头小食档(也可在高级宾馆酒楼里),围着小木桌津津有味地品尝紫苏炒田螺。炒时,还可放上辣椒、葱或蒜、豆豉、盐等调味料品,使其味道更佳。

蒸肠粉

一种米制品,又叫布拉蒸肠粉。以广州最负盛名的"银记"肠粉为例:该店坐落在文昌路,专营豉油皇牛肉肠粉,以薄韧香滑着称。解放初期由吴银经营,她得名师传授,学会了蒸制拉肠粉专门技术,其肠粉"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肠粉亦称卷粉、猪肠粉(因形似猪肠),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现小食店、茶楼、酒家、宾馆均有供应。它是将米浆置于特制的多层蒸笼中或布上逐张蒸成薄皮,分别放上肉类、鱼片、虾仁等,蒸熟卷成长条,剪断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肠、猪肉肠、鱼片肠和虾米(仁)肠;不加馅的则称斋肠;米浆中加入糖的叫甜肠。

沙河粉

沙河粉是广州一种大众化的米制品。因此粉最早出自沙河镇而得名。其做法取白云山上九龙泉水泡大米,磨成粉浆蒸制,切条而成。沙河粉有百多年历史。其粉洁白薄韧,食法有干炒、湿炒、泡(汤粉)食、凉拌等。沙河饭店专门有沙河粉专席,除咸食、甜食外,还加以各式果蔬榨汁制成彩色沙河粉,色彩缤纷,味道各异。

双皮奶

据说当年顺德一位叫河十三的农家子弟,在清晨烹制早餐的时候,不小心在水牛奶里翻了个花样,不久有个识货的老朋友买去了配方,开了间食档,这顺德双皮奶便吃成了传统,这位老友就是如今文信老铺吴老板的祖先,而双皮奶也便由清末流传至今。

将清晨新挤的水牛奶煮开,趁热倒在碗里,热气会使鲜奶表层结出奶皮;待到牛奶完全冷却之后,再留皮去奶,而后再在倒出的牛奶里添加细糖和蛋白质,放到火上去炖,不久就又可以结出一层皮来;把炖好的牛奶倒回原来的碗中,由此定名为双皮奶。要吃的就是牛奶的香甜之外的另一层滑爽厚道。浓郁的香气令双皮奶成了广州人的至爱,你看天河宏城广场旁的文信老铺川流不息的人群,就知道它多受欢迎了。

文信老铺的双皮奶注重选材,因而颜色和口味都显得端庄纯正。新炖的一碗热气腾腾地端将上来,香气都温润得好像二十刚出头的江南小媳妇;吞进一口去,更是清甜不腻,又端端像极了那小媳妇的细皮红唇,可以给你温柔渴望美妙人生梦想的。许多不食甜品的人却可以接受顺德双皮奶,也许就在于它口味中的那种温柔和郑重吧。文信的双皮奶有不少口味能够选择,可以是纯正的双皮奶,也可以是加了红豆、莲子、窝蛋、提子、姜汁等等的配料双皮奶,在炎炎盛夏,多一种选择,就是多一重好心情嘛。

广州人爱讲求的是清热解毒,所以吃甜品不能够没有龟苓膏,最好是加着甜甜红豆沙的龟苓膏:豆沙粗甜、龟苓滑苦,相得益彰。文信的龟苓膏属于总店配好、分店发送,不过豆沙还是有说头的:选用易于熬煮的大粒红豆,大火去壳,小火炖肉,慢慢熬煎,直至两个时辰之后,水与豆沙已成均匀糊状,再加细白糖调味,所以吃起来的时候不会有水的清涩气,豆沙也会细匀,不会有青黄不接的硬气。

南信姜撞奶

姜汁撞奶首创于番禺县沙湾镇,沙湾是鱼米之乡,养水牛产奶是当地农民副业。这里产的水牛奶浓度高,含脂肪多,可以制成多种奶制品小吃,其中姜汁撞奶最为有名,传遍广州、香港、澳门食肆。按中医论说,牛奶性甘味寒,功能补虚羸,而姜则性辛微温,功能散寒暖胃,去痰下气。因此,姜汁撞奶在寒冷天气食之,顿有通身暖和之感,可谓配合巧妙。南信牛奶甜品专家自80年代后重新挖潜加以研制,使之具有姜香奶清的特点,又有驱寒健胃镇咳之效,不少日本、美国客人都慕名专程品尝,一些老主顾还经常买外卖回家吃,其风味道颇受消费者青睐。

1987年,1995年广州美食节获“名牌小吃”称号;

荔湾区宝华路79号顺记冰室制作的椰子雪糕是驰名远近的西关历史名牌小食。上世纪20年代由小贩吕顺首创,选用肥厚结实的椰肉作原料,加工成鲜椰丝后榨成椰汁,再配上新鲜的水牛奶和鸡蛋、白糖,独特的制作使雪糕格外软滑可口,椰味浓郁,别具风味。五六十年代一些外国元首、贵宾如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都曾慕名品尝并津津乐道。自1956年以来均获历届评比的“广州市名牌美食”称号。

开记绿豆沙

绿豆沙是极受广州人喜爱的甜品。位于荔湾区龙津东路889号“开记”甜品店制作的“陈皮脱壳绿豆沙”,则以其香滑清甜、清热解暑、别具一格的风味而独树一帜,饮誉羊城。老板叶健开还因此被人戏称为“豆沙开”。开记绿豆沙选用颜色新鲜、品质优良的绿豆为原料,再加人适量的香草、陈皮,佐以白糖黄糖调味,以适当的火候熬制,将绿豆堡至起“沙”,去“衣”(脱壳)而成。
1994年,广州美食节获“金牌小吃”称号;

1997年,广州美食节获“传统名牌小吃”称号;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获认定品种。

名称:南信牛奶甜品专家

地址:广州市第十甫路45号

果蒸棕

这是当之无愧的广东特产!据说,它的起源在肇庆,那些正宗的果蒸棕体形无比巨大(当然是比起我们平时能买到的那些)。而流传到广州,广州人把它推陈出新,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好多新品种:瑶柱棕,菠箩棕,豆沙棕......但是,就我而言,我还是喜欢最传统的果蒸棕。

在冷冰冰的冬天,拿着一个烫手的棕子,一层层的拨开它的皮,你会闻到一股浓浓的糯米香和豆香。猛地咬下去,那种感觉,就象有一股暖流从单田往各个方向奔流,又好象有一个武林高手在帮你打通各大穴道!一口一口地细嚼,混着五花肉的甘味,冬菇的鲜味,简直就是人间极品,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棕里面的豆很绵,很软,很好吃啊!

和味牛杂萝卜

和味牛杂萝卜据说是光绪年间一个居住在光塔寺附近的回族厨师发明的。光塔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附近一带曾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聚居地。出于宗信仰,伊斯兰教教徒都不吃猪肉,故一个回民厨师就想到在光塔寺附近开了一家牛香店。他用牛肠、牛膀、牛肺、萝卜用加了花椒、八角等五种味料的酱汁慢火炆好几个小时,等牛杂炆透了,而萝卜又吸慢了加入牛杂味的酱汁后,再剪开小块,用小竹签串着醮辣椒酱吃,曰为和味牛杂萝卜,入口回味无穷。此味一出,果然吸引附近的回民甚至非回民都来光顾。于是,善食的广州人都纷纷仿效,和味牛杂萝卜一味流传至今了。 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

云吞(北方人称馄饨)和云吞面是深受广州人喜爱的风味小食。清代何淡如有一副着名的“无情对”(上下联字字对应,但意思毫无关系),“有酒何妨邀月饮,无钱那得食云吞”。可见那时云吞和云吞面都是大众向往的美食了。位于西关有“食街”之称的第十甫路127号“欧成记”制作的上汤鲜虾云吞堪称其中的佼佼者,自1956年以来获历届“名小食”称号。其汤料是用虾仔、大地鱼、猪细骨等原料精心煮制;云吞馅则采用鲜猪肉、鲜虾仁、鲜鸡蛋拌制,用碾得薄薄的云吞皮包裹、煮熟。熟后的云吞成粉红的肉色,玲挑剔透,香味诱人,故有“玻璃云吞”之美誉。1997年更荣获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