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古代吃牛肉,等同于造反,为何《水浒传》里却出现40余处吃牛肉的场景
众所周知,在古代,牛很重要,私自杀牛可是犯法的。但是梁山好汉吃没吃牛肉?吃了,而且吃得可香了。据不完全统计,各位好汉一共吃了12次牛肉,其中有几次还是聚众吃牛肉,平均每人能吃几斤,证据确凿,无可抵赖、虽然宋朝老是说羊肉才是王道,但只是宫廷里的人这样说而已,老百姓可不一定同意,在他们心中“以牛肉为上味”,羊肉都得靠边站。所以有人说吃牛肉,是为了表达水浒传英雄的反叛精神,可能也不是这样的。
武松吃的景阳冈酒店。孙二娘的十字坡黑店。这些店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在鸟不拉屎的地方,充分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所以真正要抓的是——卖牛肉的无良店家!《宋会要》:盖一牛之价不过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二三百斤,肉每斤价值需百钱,利入厚故,人多贪利,不顾重刑。因为杀牛能有4-5倍的暴利,所以宋朝的宰牛业贼发达,特别在两浙一带,甚至有屠户杀牛致富,走上人生巅峰。
㈡ 在宋朝吃牛肉犯法吗揭秘背后真相-趣历史网
对于宋代,很多人多半会有牛肉的记忆。一方面,受《水浒传》等古典小说的影响,英雄们下馆子上二斤牛肉、大碗喝酒等情节让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在流传于民间的宋代案件里,尤其是包拯智破割牛舌案,让人记忆犹新。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这就给我们矛盾的一面,英雄们下馆子是吃牛肉的,而私宰耕牛,即便是割去一条牛舌,也是要认罪伏法的。
众所周知,在宋代牛肉是不能随便吃的。因为宋代法律明确规定,严禁屠杀耕牛,更不要说随便吃牛肉了。在北宋初年的《宋刑统》中,有“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的法令。到了南宋时期,处罚和量刑更为严重,“诸故杀官私马牛徒三年”。
古代社会,牛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农耕工具,就好比现在的农业机械,朝廷出台严苛法律,禁止私自宰杀耕牛,正是由于对生产资料的重视。大宋也概莫能外。
我们常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严苛法律之下有没有宰杀耕牛,甚至是公开叫卖牛肉的呢?
其实是有的。
1031年,山东莱州知州张周物上奏宋仁宗,直言耕牛保护的矛盾现状,“官禁屠牛,而州场税膀有收算之文”。一方面,朝廷明令禁止宰杀牛,严禁杀牛的口号响遍大街小巷;另一方面,地方官府默认征收牛肉税来增加税收,牛肉在市场上买卖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可以说是政治问题,涉嫌对抗朝廷;也可以说是管理问题,毕竟私杀耕牛有违国家法律。仁宗一听很有道理,便一纸叫停了存在70多年的牛肉税。这说明,在牛肉税之前的时间内,有些地方官府是允许默认屠杀耕牛和买卖牛肉的。
保护耕牛没有错,但有些地方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地方牛多如牛毛,牛等同于家养的鸡和鸭,并不是紧缺的生产资料,如果屠宰耕牛并不会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相反,还有可能达到增加税源、活跃市场、丰富百姓生活的多赢目的。国家法律具有普适性,一旦有特例,就不会令行禁止,从而扰乱法纪。所以,恁你地方再有实际,这法律一定是要遵守的。
既然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这说明了在民间牛肉的稀缺性。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牛肉的稀缺而非耕牛。在宋初,一头耕牛的售价约为5至7贯钱,而如果杀掉将其贩卖,则会有25贯的收入,几乎是整牛的5倍以上。利润之高,难免不会有人铤而走险,钻法律空子。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来讨论文章开头梁山好汉吃牛肉。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吃牛肉是艺术处理,为了衬托人物形象的考虑。梁山好汉吃牛肉常常不会光明正大,其地点要么在梁山泊,即所谓的贼窝;要么在十字坡酒店,即杀人越货的黑店;要么在景阳冈酒馆,即荒郊野外的小店;要么在史家庄,即地主豪强家里。
一方面,这些地方极为隐蔽性,一般人都到不了,官府更是查询和管理不到。另一方面,这些地方都位于偏僻小县,不为人注意。
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一般行政管理权只能达到县一级,县以下的自行管理,其状况十分复杂,顶风作案杀牛吃牛的行为也就不可避免,于是宋朝牛肉管理的真空地带便出现了。
吃牛肉事小,但其反映的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宋代牛肉税以及私下吃牛肉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大宋法律法规的漏洞,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不及的实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㈢ 北宋食羊,南宋食鱼,为何北宋人这么痴迷于羊肉
羊肉,自古以来收到了人们的喜爱,虽然现代人们吃猪肉更多,但丝毫不影响羊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羊肉在人们心中地位最高的时期,非宋朝莫属。羊肉又是怎么一步步的确立其在宋人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呢?
唐宋时期以前,什么肉比较受人们的欢迎?在先秦时代,《国语》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由此看出,在先秦时代,上层阶级的人只吃牛羊肉,因为牛羊肉在当时比较珍贵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只有牛羊肉才是上等肉。故在这个时期,牛羊肉为人们肉类饮食的欢迎对象。
到了汉魏之际,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使得牛在农业社会的重要性骤升。统治者们为了维持生产力的发展,颁布了明确的诏令,不得无故杀牛。《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因此,人们在饮食方面就放弃了对牛肉的食用,改吃羊肉。羊肉逐渐地成为我国古代人民餐桌上的主要肉类食物。
宋朝百姓为什么如此的流行吃羊肉呢?一、宋朝时期可供食用的肉类种类不多
第一、唐宋时期,沿袭了汉魏之风,牛被列为禁杀之列,只有当牛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时候,才可以将其拿去贩卖或食用。同时,养牛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来作为饲料的来源,一头牛大概需要五十亩草地。这在耕地十分紧张的宋代是不可能的。
宋代诗人高公泗也写了一首《吴中羊肉价高有感》来感概羊肉之贵:"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只把鱼暇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如果将古代历代官吏的俸禄多少列榜排行,宋朝必为榜首。即使如此,如果官位不高,俸禄不厚,对于众多官吏来说,羊肉也是一种爱而不得的珍品。由此可见羊肉在那个时期的价格有多昂贵。
直到现代,羊肉也一直都是常见肉类中价格最高的肉类,由此可以看出羊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直不减,即使有人因为其膻气不喜,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㈣ 历史中的宋朝人,真和水浒传中一样,直接切2斤牛肉吃吗
对于梁山好汉来说,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可是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偏偏最喜爱吃牛肉,这就让人不得不感到惊奇了。因为在古代历史上,牛肉一直都是珍稀肉类,可以说是有钱都无处买。可是看《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动不动就让小二切两斤牛肉,那宋朝的牛肉真就这么容易吃到?原来其中暗藏玄机。
其实,如果仔细阅读《水浒传》的话会发现,梁山好汉吃的“牛肉”可能并不全都是牛肉。例如在《水浒传》第27回,武松和押解他的衙役们进到孙二娘的黑店时,被孙二娘用蒙汗药迷晕。之后孙二娘说了一段经典名言:“这个鸟大汉却也会戏弄老娘,这等肥胖,好做黄牛肉卖。那两个瘦蛮子,只好做水牛肉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施耐庵笔下的牛肉原来也是暗藏玄机。
㈤ 古代杀牛是犯法的,为何梁山好汉去吃饭张口就点牛肉
恰恰因为《水浒传》写的是造反,故此要用吃牛肉来作为造反和背叛礼教的象征。
纵观水浒之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画面,不管是李逵还是武松总之都是这种有能耐,而且看似穷凶极恶的人物吧,只要一入座,便大叫“小二,切二斤上好的牛肉......”这样的套路台词,然后小二哥马上开开心心的把酒肉端上。
所以梁山好汉生活在宋朝,他们有机会吃到牛肉。喊“来,二斤牛肉”总感觉像好汉,“来,两条鱼”总感觉是招待客人,“来,二斤包子”是饿极了风餐露宿孙二娘包子铺,“来,二斤猪头肉”感觉像县官来催租金,地痞流氓来搞事情,“来,二斤鸡肉”好像没这说的,直接“来只鸡”总感觉怂了一些气势。
最后,读完《水浒传》我们发现那些买肉大户还都是卖猪肉的,没有卖牛肉。估计酒店里的牛肉也是和乡里乡亲收的老牛。
㈥ 宋朝牛肉可以随便吃吗
牛是我国古代的六畜之一,在六畜中地位最高。在农耕社会,牛是我国劳动人民最重要的劳动工具,也是劳动人民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可以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不管从重要性还是感情上,牛在我国古代都具有特殊的地位。正是因为牛的特殊地位,所以牛受到了国家的保护。所有的耕牛都要经过官府备案,谁家丢一头牛绝对是大事,即使县令也不敢怠慢。不管是买卖还是屠宰耕牛,都必须得到官府的批准。如果谁敢私下屠宰耕牛是要坐牢的。即使我国商品经济最发达、法度最宽容的宋朝也不例外。北宋初年的《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不过让人疑惑的是,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对牛肉格外钟情,几乎进店必点牛肉。不禁有人要问:牛是国家保护动物,为何梁山好汉还经常吃牛肉?
当然,街市上的店铺也不是没有牛肉出售,只是数量比较少,出售的都是经过官府批准屠宰的老弱病牛。不过这些店铺的牛肉不是经常供应,而且价格昂贵,不是一般百姓吃的起的。其实,就是有牛肉出售一般人也不会吃,因为古代劳动人民对牛有特殊的感情。当然,梁山好汉不是一般人,他们是造反的反贼,本就是和官府对着干的,吃牛肉能表现出他们蔑视朝廷和法度的气概,表现出他们的造反精神。这或许就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总吃牛肉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不是梁山好汉喜欢吃牛肉,是作者喜欢。身为黑道大哥、山寨大王不吃点牛肉怎么对得起自己的身份。如果梁山好汉下馆子告诉店家:老板,来几串羊肉串,多放点孜然,少放辣椒。读者读了会是什么感觉?
㈦ 宋朝平民阶级家常小炒能吃到什么
既然问的是小炒,那就不包括主食以及饮料了。
羊肉在宋代被视为贵重品,是皇宫主用的肉类,这个想必一般百姓是无法经常食用的。神宗时代御厨帐本上“吓煞人”般记录一年中“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猪肉与羊肉消耗量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更多的是作为配菜一般的存在。
猪肉才是宋代平民百姓的桌上常客。在宋代烹饪方法就已经非常多样了,东坡肉的做法就不在此赘述,已经成为杭州的名菜。
还有一个猪头肉的记载,如果有厨艺爱好者可以按照书中试试。
王中令既平蜀,捕逐余寇,与部队相远,饥甚,入一村寺中。主僧醉甚,箕踞。公怒,欲斩之,僧应对不惧,公奇而赦之,问求蔬食。僧曰:“有肉无蔬。”公益奇之。餽之以蒸猪头,食之甚美,公喜,问:“僧止能饮酒食肉耶,为有他技也?”
僧自言能为诗,公令赋食蒸豚,操笔立成,曰:“嘴长毛短浅含臕,久向山中食药苗。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饤,软熟真堪玉筯挑。若把羶根来比并,羶根只合吃藤条。”
---惠洪《冷斋夜话》
王全斌碰到一个酒肉和尚,逼迫僧人交出了蒸猪头肉的秘方。具体方法是蒸煮的时候用蕉叶裹上,熟了之后用杏浆浇透,味道远胜羊肉。
鸡肉在宋代也是非常重要的肉类来源,据《梦梁录》《西湖老人繁盛录》等文献,鸡肉得做饭有麻饮小鸡头,汁小鸡,焙鸡,煎小鸡,豆豉鸡,炒鸡,白炸鸡等等。不过不应该高估鸡肉在宋代老百姓饭桌上的分量,因为就几十年前,鸡存在的价值大部分是获取鸡蛋的,而不是直接作为肉食的,何况接近一千年前的宋代。
鸭肉,鹅肉为主料的菜肴也比较多,见于记载的有熬鸭,八糙鹅鸭,白炸春鹅,炙鹅,槽鹅事件(这个名字也是醉醉的),煎鸭子,炙鸭,熬鹅,盐鸭子,五味杏酪鹅,间笋蒸鹅,鹅排,小鸡假炙鸭等。
牛肉见与记载的有牛脯,煮牛肉等。但是如果考虑到牛在古代因为耕田的原因受到政府法令的保护。牛肉在宋代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占据饮食结构的比例应该是比较低的。
鹿肉在宋代被视为绝佳补品,除了鹿茸,也会食用鹿茸和鹿血。很多士大夫为了大补(补什么相信你应该懂的),将鹿血与酒混饮,甚至有些食用过剩而死亡,在平民百姓的菜谱中应该不多见。
其他飞禽走兽
常见的飞禽,如黄雀,鹌鹑,獐子,野鸡应该较多的出现在寻常人家中。除此之外,浙人尤其爱食田鸡,食田鸡的嗜好在南方比较普遍,而北方人不能理解。
广南地区食蛇风气也比较浓厚,据朱彧《萍洲可谈》载:“广南食蛇,市中鬻蛇羹,东坡妾朝云随谪惠州,尝遣老兵买食之,意谓海鲜,问其名,乃蛇也,哇之,病数月,竟死。”可怜的王朝云!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南宋时期,宋人创造了“涮”的烹饪方法。
向游武夷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有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斗供。”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𪢮热暖之乐。杨,勋家,嗜古学而清苦者,宜此山林之趣。因作诗云:“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末云:“醉忆山中味,浑忘是贵家。”猪羊皆可作。
---林洪《山家清供》
当我们现在吃火锅的时候,真的应该好好谢谢这位山中的大师。
参考《中国风俗通使
㈧ 宋代禁止吃牛肉为什么地方官府还会设立牛肉税
在水浒传里有一份经典的梁山好汉套餐:二斤牛肉,一壶好酒,这是梁山好汉的标配。吃牛肉在古时候是犯法的,因为牛可以耕田,所以被视为是重要的劳动力,国家还特意出台了法律进行保护。有人说水浒传里吃牛肉,就是为了展现梁山好汉的反叛精神。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宋朝虽然规定了不许吃牛肉,而且也规定了明确的处罚手段,但是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民间的百姓们对于吃牛肉这件事,丝毫没有受到规定的影响。当时贵族把羊肉视为上品,可是民间的百姓不这么认为。
等到皇帝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来不及改革了,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收了七十多年的牛肉税。
㈨ 中国古代人吃烧烤吗,古代人吃烧烤的历史是怎样的
烤串配啤酒,是夏天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在多数人的印象中,烤串应该是现代才流行起来的。
上面记载着当时的烤肉原料,有牛、犬、豕、鹿、牛肋、牛乘、犬肝、鸡、狗肋肉等,可以说是无所不烤。
㈩ 宋朝可以吃牛肉吗
牛是我国古代的六畜之一,在六畜中地位最高。在农耕社会,牛是我国劳动人民最重要的劳动工具,也是劳动人民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可以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不管从重要性还是感情上,牛在我国古代都具有特殊的地位。正是因为牛的特殊地位,所以牛受到了国家的保护。所有的耕牛都要经过官府备案,谁家丢一头牛绝对是大事,即使县令也不敢怠慢。不管是买卖还是屠宰耕牛,都必须得到官府的批准。如果谁敢私下屠宰耕牛是要坐牢的。即使我国商品经济最发达、法度最宽容的宋朝也不例外。北宋初年的《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
当然,街市上的店铺也不是没有牛肉出售,只是数量比较少,出售的都是经过官府批准屠宰的老弱病牛。不过这些店铺的牛肉不是经常供应,而且价格昂贵,不是一般百姓吃的起的。其实,就是有牛肉出售一般人也不会吃,因为古代劳动人民对牛有特殊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