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做菜用什麼調味品:不同朝代都好哪一口呢
中國傳統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美食離不開色、香、味。殷商時期,人們已開始用酸酸的青梅來去除異味;秦漢時期,人工調味品特別是醬和醋已廣泛使用;唐宋時期,外來的「辣味」成為餐桌新寵,官至宰相的唐朝大貪官元載被抄家時,竟然抄出了胡椒八百石……
先秦時期流行「酸味」
從司馬遷《史記》所記來看,早在商代初期,人們對食物的味道已很講究。《史記·殷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伊尹是商初大臣,為了說服商湯用王道治理天下,他背著一口大鍋(鼎)來見商湯,用烹飪時要調制出好滋味的道理,來說服商湯。可見,把飯菜做得有滋有味,已是當年掌勺者必須會的。伊尹是一位善於烹飪的美食家,因此被奉為廚師鼻祖,至今餐飲界都將他當神供著。在伊尹生活的年代幾乎沒什麼調味品,當時做菜用什麼來調味?
到春秋時,比飴甜度更高更好的蜂蜜使用增多。與此同時,一切有甜味的果實均可用於烹飪。《禮記·內則》稱:「棗、栗、飴、蜜以甘之。」這種烹飪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甜味調料還具有除臭解腥的功能,能緩和辛辣味所引起的刺激,增加鹹味的鮮醇,行話稱之為「提鮮」。另外,烹制時糖還可以加深菜餚的色澤,如烤肉時塗上糖,可使外表變成誘人的焦黃色。《楚辭·招魂》就曾提到用甜味調料製作美食的方法。在煮甲魚和烤羊羔時,用甘蔗漿調味、著色,即所謂「胹鱉炮羔,有柘漿些」;而「粔籹蜜餌,有餦餭些」和「瑤漿蜜勺,實羽觴些」,則顯示當時製作甜面餅時是用蜜蜂和麥芽糖;飲酒時摻蜂蜜喝,沖淡了苦味,讓美酒更美。江浙、四川等南方人做食品時最喜歡放糖,曹丕《與朝臣詔》中即有「蜀人作食,喜著飴蜜」的說法。這一飲食偏好,至今未改,如江南蘇州、無錫、常州一帶,菜餚以甜味為主,與齊魯偏咸、淮揚偏淡、湖湘偏辣明顯不一樣。
Ⅱ 中華美食數不勝數,歷朝歷代有哪些代表美食
說道中國人的飲食那絕對是一絕,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在美食上能與我們相提並論。這並不是說其他國家沒有美食,而是無論從美食地域的跨度上還是從美食的種類上我國都遠超其他國家。可以說,法國人吃法國大餐用的是心因為要精心准備,日本人吃飯用眼擺盤不錯可是量很少,而中國人吃飯都要用。而這些美食來自於歷朝歷代的創新積累,可以說每個朝代都有它的代表菜品。
再往後,到了清朝時期也誕生了一種我們如今不能割捨的美食,當然這一沒事並不是滿漢全席而是羊肉火鍋。清代宮廷之中火鍋風靡,不僅傳承了我大吃貨帝國的中原傳統,還沿襲了早期滿清貴族冬日飲食的習慣。滿清貴族早年生活的我國東北地區,緯度較高,冬日裡氣溫低,喜吃熱食,用溫餐具便是「禦寒神技」之一。
Ⅲ 你最喜愛吃唐宋明清,這些當中哪一個朝代的美食
在中國的歷史上,飲食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唐、宋、明、清四個繁榮的朝代,飲食文化在人們不斷的追求中,變得越發精緻了。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飲食就有著特殊的癖好,這也就導致今天的中華美食如此的層出不窮。
時間先來到唐朝,唐朝人最喜歡吃的主食,主要是“餅”和“飯”兩類,餅佔主導,飯是其次。然而,這里所說的餅與飯,並不是現今大家心中比較狹義的概念。唐朝時期,餅和飯的范疇十分寬泛,所有可以成型的麵食,在唐朝都稱之為“餅”。而這些餅中,最受唐朝人歡迎的,就是胡餅、蒸餅和湯餅這三類。
胡餅是漢朝從西域引入的一種食物,在唐朝非常盛行。它是烤制出來的,表面會附上一層芝麻,白居易曾用精悍的語言,在《寄胡麻餅與楊萬州》中將胡餅的美味與當時胡餅的熱銷程度,表達得淋漓盡致: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而蒸餅,則是麵糊發酵之後蒸熟的麵食,和今天的包子、饅頭很像。但是,唐朝人的蒸餅,並不限於單純的白面製作,中間可以添加很多種配料。由於,蒸餅的可塑性很強,美觀度又很好,所以,不光是百姓的餐桌十分青睞它,就連皇家的宴會也會經常將蒸餅作為招待賓客的重要美食之一。
同時,滿漢全席極度奢侈的一面,除了對食材的極致要求,更多的則是滿漢全席所有的襯托形式。那就是:用餐者一定會出現在極盡奢華的宮殿之中,席間所有的餐具都是萬里挑一製成的,哪怕只是一根筷子,都是用象牙雕刻而成。更有甚者,在宴席期間,有名家名曲相伴。
每位參與滿漢全席的人員,一定都是皇親貴胄、王公大臣,所以,用餐時參與人員的舉動都十分莊重,在享用菜餚之時,更是嚴格遵循餐桌禮儀。有人曾開玩笑說:估計曾享用過滿漢全席的王公貴族,即使品嘗到美味的菜餚都不敢發出聲音,俗稱“吧唧嘴”。這樣的行為,是絕對不允許出現在滿漢全席上的。
可以說,中國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天上飛的、還是水裡游的、只要是能吃的,它們在中國人的眼裡,那都是一道道美食。
Ⅳ 三國時期的美食
三國時期的美食
蟠龍黃魚
這道菜是一道著名的京菜,在古典菜餚中十分有名。相傳是由我們的絲襪妹孫尚香發明的。
那時正逢孫尚香初嫁劉備,香香被劉備的仁德風度征服,對他更生愛慕之情。而孫權和周瑜小壞蛋早就設計埋伏劉備。孫尚香冰雪聰明,早已察覺出了不對,但形勢前後兩難。再加上劉備因為憂慮此事,茶飯不思,整個人瘦了一大圈,更加讓她心痛。於是香香便親自下廚,為夫君動手製作可口的美食。這天香香把一盤香氣四溢的魚端了上來,眉頭緊鎖的劉備聞香放下了書卷,看著眼前如此為自己上心的香香,他感動的一塌糊塗,再也不顧什麼煩惱了,埋頭就吃…
這道菜呢,就叫做蟠龍黃魚。它的做法也非常簡單:
做法
配料:大黃花魚,蝦仁,冬筍,青豌豆,瘦火腿,雞蛋3個,澱粉,麵粉
1.把魚鱗颳去,除去內臟,剔去中大骨,去除胸部細刺,把尾梢分開,頭相連。在魚身剖花刀,並加入調料腌制。將配料切碎,取出2隻雞蛋打入碗里,加進澱粉和麵粉,攪成稠糊,將魚掛滿稠糊待炸。再把糖、醋、鹽、水澱粉、味精和少量水,在碗里兌成汁。
2.將炒鍋置旺火上,倒入油,燒到六成熱,用手提起魚尾順鍋邊下入魚頭,把魚下入油鍋翻身炸透。再另取炒勺放在火上,倒入少量油,打一個荷包蛋,只煎一面,起出放到盤子一端;用2隻雞蛋清打成泡沫,加入少許澱粉和麵粉攪勻,圍在盤中雞蛋四周,再用火腿末和香菜葉在糊上面點綴些花草,用沸油澆在蛋清上把蛋清燙熟。把炸好的魚,頭向雞蛋放盤的另一端。
3.把炒鍋放火上,倒入少許油,燒熱後用蔥、姜、蒜熗鍋,倒進碗汁,炒至米湯狀滋汁澆在魚身上即可。
夾沙肉
夾沙肉是川貴那邊的一道甜菜,現今那邊地區結婚經常會出現此菜。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火燒新野救了劉備,樊城縣令設宴為劉備慶功。宴席上,廚子上菜不慎將肉掉在了地上,一雄壯少年隨即撿起,吃了下去。劉備過後問他,為啥要吃下去呢?他答:「身為將吏,應時時垂憐百姓,粒米片肉來之不易,棄之可惜,士卒廚役,終日勞累,受之有餘,偶爾過失,安忍呵斥。」
劉備十分感動,將他收為義子,而這位少年,就是劉封。軍中將士為了以表尊敬,做了一道名為「夾沙肉」的菜,獻給劉封。
這就是夾沙肉的來歷,其實夾沙肉這道菜不是人人都喜吃,例如小編就不喜歡吃肥肉,但相信也會有不少喜歡吃的人呢~
做法
配料:五花肉,紅豆沙,糯米,核桃,蘋果脯,白砂糖,蜂蜜, 菜籽油
1. 豬肉洗凈,入湯鍋中煮至七成熟取出,趁熱在肉皮上抹上蜂蜜水,晾涼;
2. 炒鍋上火,入菜籽油,至五成熱時,下豬肉炸至呈板栗色,撈出瀝油;
3. 鍋下核桃仁略炸,撈出瀝油;
4. 瀝過油的核桃仁拍成末與豆沙混合拌勻;
5. 糯米淘洗干凈,加水入鍋煮熟成糯米飯;
6. 蜜餞切成小丁與糯米飯拌勻;
7. 將五花肉切成夾刀片,中間夾入豆沙,整齊碼入碗內,鋪上糯米飯,上籠蒸;
8. 取出扣入盤內,澆上熬好的蜂蜜、白糖即成。
小喬燉白鴨
這是一道江西的傳統菜,用白鴨和冬蟲夏草製成,十分有營養,適合秋冬補身子哦~相傳三國時期,周瑜率軍駐扎在柴桑,小喬看周瑜辛苦勞累,便冬蟲夏草和澤蘭同白鴨燉煮,為周瑜做了一道補身子的佳餚。在當時這道菜還名為「柴桑鴨」,後來經過流傳就變成了「小喬燉白鴨」。
冬天適合喝湯~希望大家可以多重視飲食,食補對身體真的很好呢~
做法
配料:白鴨(羽毛白色的鴨),冬蟲夏草,澤蘭(一種草本植物),姜塊,蔥結,紹酒
做法:處理好的白鴨入沸水鍋中略焯取出,除去血沫,放入瓦缽或砂鍋內,加洗凈的冬蟲夏草和澤蘭、姜塊、蔥結、紹酒、清水,燒沸後,轉用小火燉,至鴨肉酥爛,湯汁濃醇即成。
Ⅳ 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分別有哪些著名美食
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吧,我們的中國,可是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的,在這歷史的留傳下,我們也會有著許許多多的美食流傳下來,因為朝代的不同,人們喜歡的食物也會不同,下面我們就來說一下北宋時期的東坡肉。其主要做法就是運用我們自己家的做的辣椒,西紅柿豆芽之類的來,還有魚來做成的,起做法也是獨特的,因為基本上出了我們這里,我們就不會再有什麼機會吃到真正真正的酸湯魚了,在還有就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天津大麻花”,“北京烤鴨”,“揚州炒飯”,“湖南臭豆腐”,還有一些少數名族的各各樣的蝦,牛肉,考羊,其實這些出名的食物,也在不同的時代,經歷了多少的故事,太會形成的這樣的一道美味佳餚,哄我們使用,這也的感謝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美味的食物做法,流傳下來,好好,謝謝大家的觀看。
Ⅵ 吃貨最愛吃的的火鍋、燒烤,這些最早可以追溯到哪個朝代
火鍋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而燒烤則更早了,據說燒烤是人類始祖伏羲發明的,所以說,在原始人時期,就已經出現燒烤了。現代兩大人類完全無法戒掉的美食,火鍋和燒烤,其實其歷史淵源已久,是我國從古時候開始,就極為追捧的一種美食形式。下面我們分別來談談它們的起源以及發展:
火鍋和燒烤作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鍾愛的美食,其歷史淵源也是非常之久的。但是不管怎麼說,人家就是好吃,可以給予我們味蕾上的刺激,要是不好吃,這么多年早就被淘汰了。
Ⅶ 你覺得哪個朝代的美食最吸引你呢
說到歷史上的美食,當然是明清時代的最吸引人,這不僅是因為兩個朝代距離現代社會是最近的,而且當時的食材種類也相對較多,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因此無論是烹飪技術還是食材品質都不容小覷,即便是零食小吃也會讓人唇齒留香,而且各大菜系的發展也是在明清兩個朝代逐漸推向高潮。
除了唐宋和明清之外,其他朝代的飲食文化也都有著各自的特色,只不過歷史久遠使得現代人無法做出准確的表述,從這個角度來說,個人感覺明清時期的美食還是值得去了解甚至品嘗的,即便已經過去了數百年的歷史,只要烹飪工藝有所傳承依然可以滿足美食需求。
Ⅷ 哪個朝代的美食最好 比較有名
宋代:
一、宋嫂魚羹:宋代草民的愛國之舉
中國飲食文化在宋代有質的飛躍,主要是一大批文人墨客推波助瀾,為逃避現實社會,極力推崇美食藉以消磨惆悵的愛國主義情懷,把美食和美學柔和在一起,搓揉成為吟詩賦詞的風雅素材。「宋嫂魚羹」便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作。也就是在這個歷史時期,女廚紛紛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宋代各類雜記上美食烹飪的巨星!
二、宋代美食:原味瓜齏笑紅樓
《吳氏中饋錄》將瓜齏菜餚的食材和烹制交待得很清楚:由醬瓜、生薑、蔥白、淡筍干或茭白、蝦米、雞胸肉組成,各等分切作長條絲,用香油炒制。色澤淡雅,脆嫩有加,咸鮮香俱佳。
縱觀中國遠古菜餚,先人們對雞的雞胸部位情有獨鍾,雞絲、雞片、雞丁、雞茸、雞米、雞球等高檔菜餚,都用雞胸肉。而宋代美食瓜齏首先突出的是醬瓜。可見當時的醬瓜在製作和烹飪上有較高的地位,不但有色澤和脆性特性,還具有調味品的功能。
三、鄭文寶與雲英面
像北宋初期善篆書、有詩名的鄭文寶,就創制出一種「雲英面」。這種面的製作頗像江南人好做的鮓脯繪炙無不有、埋在飯中雜烹的「盤游飯」的風味。其方法是:將藕、蓮、菱、芋、雞頭、荸薺、慈菇、百合,混在一起,選擇凈肉,爛蒸。用風吹晾一會兒,在石臼中搗得非常細,再加上四川產的糖和蜜,蒸熟,然後再入臼中搗,使糖、蜜和各種原料拌均勻,再取出來,作一團,等冷了變硬,再用干凈的刀隨便切著吃。
身為大臣的鄭文寶不可能是「雲英面」的始作俑者,他肯定是巧取民間廚人制面之精華,綜合出「雲英面」的製作方法來,然後他又將「雲英面」方子贈給其他好吃之人,這使「雲英面」的影響更加擴大,以至收入宋代食譜。
四、不同季節的美食
宋代城市的公眾飲食制度已有條不紊地建設起來,十分周到,像在什麼樣的季節吃什麼樣的食物,已約定俗成——
元日的元陽繭,上元的油畫明珠,人日的六上菜,二月十五的涅槃兜,上巳的手裡行廚,寒食的冬凌,四月八日的指天餕餡,重五的如意圓,伏日的綠荷包子,二社的辣雞鸞,七夕的羅餱羅飯,中秋的玩月羹,中元的盂蘭餅餡,重九的米錦,冬至的宜盤,臘月的萱草面,臘八的法玉科斗……
五、東坡肉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後來,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里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作為漢族佳餚,後流行於江浙。
六、宋代至尊美食:螃蟹橙釀和洗手蟹
中國美食少不了文人墨客的參與和炒作。有東坡詩:「半殼含黃宜點酒」;王初寮詩:「熟點醯姜洗手生,樽前此物正施行。哺糟晚出尤無賴,尚有饞夫染指爭」;陸放翁詩:「披綿珍鮓經旬熟,斫雪雙螯洗手供。」……
宋代兩款蟹饌是無可爭議的美食,一款是「螃蟹釀橙」,其具體的烹制一直流傳至今;另一款是「洗手蟹」,由於宋代雜記眾說紛紜,所以現代美食愛好者至今仍說法不一。
同在南宋時期的林洪《山家清供》為何只有「螃蟹釀橙」的烹飪方法,而獨缺了美食「洗手蟹」呢,我以為「洗手蟹」已經成為當時的大眾美食,太簡單不值得寫;還有就是因為製作配方當時店家密不外傳所至。
Ⅸ 三國時期著名美食
1.孫權麵筋。據傳說,是孫權出征前,其母為兒特製的美食。孫權稱帝後,每逢佳節,必以此為上等佳餚,宴請群臣。孫權歷代後裔繼承本家傳統配方,用手工精製成風味獨特的麵筋,流傳至今已有一千餘年了,是高檔宴會、家宴和饋贈親友的佳品。
2.劉備椒香雞。劉備少年孤貧,與母相依為命。一次母親為劉備買了只雞,劉備只覺得焦香酥脆,辣香可口,念念不忘。後來,在諸侯割據的局勢下,劉備勢力弱小,經常寄人籬下,卻總無自己的地盤。劉備想起母親及兒時美味的雞,不斷勉勵自己,幾經波折,終於在蜀漢稱帝,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業。
3.曹操雞。也稱逍遙雞。三國時期,曹操屯兵廬州逍遙津時,因軍政事務繁忙,操勞過度,卧床不起。治療過程中,廚師按醫生囑咐在雞內添加中葯,烹製成葯膳雞。曹操食後病情日趨好轉,後常要吃這種葯膳雞。這道菜流傳開來,被人們稱為「曹操雞」。
4.諸葛烤魚。相傳在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這三人聚於皇榜之下,結義於桃花園,祭罷天地,復宰牛設酒,聚鄉中勇士,得三百餘人,就桃園中痛飲一醉,大魚大肉痛快一番!期間有個姓張的廚子負責烹飪,他有一手絕活就是炭火烤魚,醇和味美、鮮上加鮮!劉備等大喜,酒肉過後士氣大振,劉備揮刀盟曰:「汝等烹飪有佳,當記頭功」後劉備登基,定烤魚為蜀國國菜!三國三結義烤魚由此而來!
Ⅹ 中國古代有哪些美食
中華民族經過了五千年的洗禮,留下一卷卷,一幅幅燦爛的文化畫卷,而最有代表性的畫卷便是飲食。中華兒女多吃貨,在飲食上面的開拓好像就是我們的種族天賦,以至於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筆下留下了不少形容美食的佳句。
還有一種“水引餅”,就是用肉湯攪和麵粉而成的湯面條,其中以雞湯做成的湯面味道最好最鮮美。
五侯鯖(這里念“蒸”,意為雜燴菜),這是一道有典故的菜,漢成帝有五個舅舅在同一日封侯,所以史上稱“五侯”,但其實他們並不和睦,期間有位婁護(官職名稱)能言善辯,輾轉於五侯之間,深得他們喜愛,於是五侯都送他珍饈美食,婁護便集五家之珍饈製得這一佳餚,之後深受貴族喜愛。
魏晉南北朝
這時期的中華大地上又經歷了一次大分裂大動亂,北方政權大多以少數民族為主,所以在飲食方面深受其影響。
此時期的美食有蒸豚(蒸豬),胡炮肉(游牧民族烤法的烤羊)、蒓羹、駝蹄羹、魚鮓(生魚片)等等。
唐宋時期
這時期的中華飲食迎來了發展高峰,同周邊各國的文化交流,各種美食層出不窮,在此我以唐代宰相韋巨源“燒尾宴”里的菜單和南宋時期清河郡王張俊宴請宋高宗的筵席菜單為主,羅列一部分。
唐代燒尾宴里有“通花軟牛腸”(羊骨髓作拌料的牛肉香腸)、“鳳凰胎”(魚胰臟蒸成的雞蛋羹)、“羊皮花絲”(拌羊肚絲)、“格食”(羊肉、羊腸拌豆粉煎烤)等等。
清河郡王府筵席菜單里有近200道美食,所以不可能全列,我只列一些有代表性的,菜單里有:蓮花鴨簽、繭兒羹、三診膾、南炒鱔、鯚魚膾、三脆羹、江鰩炸肚、鮮蹄子羹、七寶膾、蛤蜊羹、小頭羹飯、脯臘雞、脯鴨等等。
明清時期
到了明清時期的時候,各種美食已經很趨近於近代時期了,我國現今的八大菜系,很多代表美食都是發源於明代,完善於清代,成熟於近代。這階段由於美洲的很多代表性作物和香料相繼傳入中國,為我國的飲食文化添磚加瓦,經過明清兩代宮廷御廚和民間大廚的發光發熱,到了近代已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各色美食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