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武功山腳下哪裡有好吃的飯店
武功山位於中國江西省中西部,居羅霄山脈北支,山體呈東北——西南走向,地跨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吉安市安福縣、宜春市袁州區,主脈綿延120餘千米,總面積約970平方千米。
武功山腳下可以飯店推薦武功山周氏農庄,農家飯,純柴火灶。
地址:武功山黃江村大壁組(水泥路盡頭)
㈡ 積石山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積石山,位於甘肅省南部的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明代有名的河州24關的第一雄關積石關,坐落在黃河之濱,地處積石山麓,其西是黃河上游著名的積石峽。這里兩山對峙,山勢險峻。峭壁千仞,危石險峰,黃河激流奔騰,橫沖怒吼的奔出石峽,東流而去。每當盛夏時節,雲霧繚繞的積石山,好似騰空起舞的玉龍,而雄奇險峻的積石關,猶如這條巨龍懷里的一顆寶珠,出類拔萃,引人入勝。積石關自古就是軍事要塞,也是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積石關前、黃河古渡、邊疆戍卒。商賈行人,絡繹不絕。明代以後,這里就成為了內地和西藏的貿易據點。積石關的出名主要在於積石神功及其導河奇石的傳說。積石峽內數十里的地段上,兩岸壁立千仞,怪石嶙峋,猶如刀削斧劈。傳說,那層層疊疊的岩壁紋路,是當年大禹率民疏河時留下的斧鑿之痕。出關過後翻過索屯坡,有一巨石,高8尺,寬7尺,上有坐痕,《續修導河縣志》上說,此石名為禹王石,為大禹導河勞累時坐卧之處。
㈢ 日本有什麼好吃的 好玩的地方
日本是一個地勢多變、水力資源豐富的國家,由此構成了優美壯麗的景色,那裡有山中積雪的湖泊、怪石嶙峋的峽谷、湍急的河流、峻峭的山峰、雄偉的瀑布以及大大小小的溫泉,這些引人入勝的旅遊景點常年吸引著大量遊客來到日本觀光。好玩的地方很多,可以參考下面的地方遊玩:
還在去京都賞櫻?每到賞櫻季節京都不但住宿緊張,各大賞櫻點也是人滿為患。其實,日本最佳賞櫻地是奈良吉野山。
㈣ 連雲港有什麼地方好玩,好吃的
連雲港好玩的地方有一些,但是不是很多。
1花果山。花果山是連雲港的象徵,也是來這邊旅遊必須要去的地方,門票100,當地人和學生50.花果山山頂的最高峰可是江蘇省最高峰——玉女峰。山上有很多猴子,去玩時東西一定要帶好了,小心被猴子搶了去,有時候一不小心頭頂上就是
一猴子。呵呵。。
2連島,連雲港之所以叫連雲港就是取連島和雲台山開頭二字得名,夏天可以去連島海冰浴場玩玩,那裡還有水族館,20塊一張門票。蘇馬灣海冰浴場挺不錯的。
3漁灣,漁灣上有山泉
,可以泡泡腳挺不錯的,來時就夏天來冬天的漁灣沒什麼好玩的,下來時可以在漁灣坐滑道,就像小時候玩的滑梯一樣,很刺激。
以上三個是連雲港的標志性的三個景點,都是四A級的,還有其他的一些小景點,如桃花澗,東磊,東磊山上的玉蘭花是江蘇省玉蘭花王的美譽。
吃的地方有很多了,這地方因為靠海邊所以海鮮很多,到處都是的,但是不要在海邊吃海鮮,貴死了,到市區隨便哪個飯店的海鮮都不錯,
全是手打的親身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㈤ 漳州長泰積山哪裡有吃飯包廂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30
㈥ 請問,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有啥好吃的美食
十大特產
長泰蘆柑,又名碰柑,為閩南一帶傳統名優產品,以產自著名的中國芒柑之鄉--福建省長泰縣而得名。
蘆柑每年在秋天10至11月份就大量上市
果形碩大、色澤橙黃、果質晶瑩、果汁豐富、香味濃郁、甜酸適中,為果中之上乘珍品,長泰蘆柑肉質晶瑩,果汁豐富,香味濃郁,酸甜適度,沁人心脾。單果直徑多為70-80毫米,大的可達120毫米。經檢測,一般碩果重在125-200克之間,最大的可達650克,可溶固形物佔14.3%,含糖量12.5%,含酸量0.58%,每百克果汁中,維生素C的含量38.5毫克,全果可食部分佔76.8%。 有「柑中之冠」之美譽。1989年,在全國同類產品評比會上,榮獲"全國優質水果稱號";1990年,以"冠牌"商標在國家工商局注冊;1995年,榮獲國家"綠色食品"使用權。
長泰砂仁
砂仁屬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長泰砂仁屬陽春砂,在葯物學上其功效顯著,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吐、理氣安胎、治喘咳等效 。
長泰栽培砂仁已有300多年歷史,群眾種植砂仁,經驗豐富,種植出來的砂仁量高質優。長泰縣砂仁種植面積3000畝,佔全省的三分之一,一年總產量20-30萬公斤,約佔全省的70%,是全國砂仁生產的重點縣。砂仁是多種中成葯的重要原料,也是食品工業中現代流行的 「 營養食品」,"保健食品"的重要佐料。砂仁可開發出「砂仁風油精」、"砂仁中葯"等系列葯品,還可開發成"砂仁飲料"、"砂仁餅干"等系列保
龍柚
種植面積300畝,產量500噸,趕在中秋節之前,在8月中旬採收。特點是:扁圓錐形,果色鮮黃,果肉白色略帶微紅,肉質細嫩、汁多、甜酸適度。單果重1000克左右。
金蘋棗
種植面積2000畝,產量1000噸,採收期元月下旬至2月份。特點是:系從台灣新引進的名貴品種,果型碩大、甜度高、清脆爽口。
軟枝楊桃
種植面積300畝,產量450噸,採收期3月中旬至8月中旬。特點是:系從台灣新引進的名貴品種,色澤金黃、纖維少、清甜可口、風味佳。
晚熟荔枝
種植面積4000畝,產量2000噸,採收期7月下旬。特點是:比一般荔枝品種遲熟20天左右,味甜、多汁、酸甜適中、風味極佳。
㈦ 漳州長泰積山
長泰山是繁華幾代,盛極一時的佛教勝地。長泰古寺建於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長泰寺就是江南水鄉名剎大寺中的一座。在宋代,長泰寺稱"普寧禪寺"。據傳,長泰山有古跡六處,"留笠閣"--傳說僧伽留長泰寺,特建此閣;"巨人跡"--亦名羅漢跡,因僧伽為羅漢,在山崖留有足跡,雨後時現;"千僧井"--井大水深,可供千人飲用;"宋朝柏"--植於宋代,背崖臨池,古詩曰:"夜聲虛野殿,寒翠落空池";"畫貓壁"--殿壁上畫有一隻貓,爪牙生動,鳥雀鼠類望而逃避;"碧照軒"--古詩曰:"斗室臨高樹,虛窗漫綠天"。這碧照軒原為寺院待客之所,軒中仰視山半,但見松榆拱翠,有碧照之意而得名。這六景誘得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常到長泰,至今還留下不少動人的傳說。一次,蘇東坡在寺前香花橋畔茗茶,忽聞釆茶女清脆優美的山歌,他雅興大發,即興對歌,不料,競被歌女難住,弄得他十分尷尬。因此,至今還流傳著"小歌女難倒大詩人"的生動傳說。當時,山上野豬猖獗,肆意傷殘莊稼。為鼓勵民眾捕食野豬,蘇東坡創制了獨特的豬肉烹飪法,肉油而不膩,入口即化,香味逗人,回味無窮,這就是今天享有盛譽的,外地人到南泉就餐
㈧ 黃鶴樓(積山店)菜價格
現在國際全國的菜價都不怎麼太貴,都是屬於原先的正常價格。
㈨ 麥積山在哪裡
麥積山,地處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北道區麥積山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是中國四大名石窟之一。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勢險峻,周圍綠樹成林,環境清幽。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里松檜陰森,橫雲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薈萃著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一樣,有著珍貴的藝術寶藏。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崗、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麥積山歷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丈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後秦時期開始營造的。據《梁高僧傳》載,南宋永初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300餘人。西魏時,魏文帝原配皇後乙弗氏在這里死後,「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曾請庚信為他寫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並序》。隋文帝仁壽四年,秦州使在麥積山頂修建高9.4米的七級寶塔一座,相傳為阿育王84000寶塔之一。至今寶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頂,不過只存五級,並系近年重修。
當人們進入麥積山風景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遊客。行至山前,抬頭仰望,只見龕窟密如峰房,依窟建檐,層層相疊。棧道雲梯修建於懸崖,淺龕深窟開鑿於峭壁,其建築高超雄偉,工程奇險浩大,令人贊絕。歷代遊客詩人,雖驚慕不已,敢於攀至頂端者卻少如鳳毛麟角。唯心史觀有五代詩人王仁裕斗膽攀登,才寫下了:「躡盡懸崖萬仞梯,等閑身與白雲齊;檐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鶴頻棲;天邊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題。」的切身感觀。不過,現在的麥積山經過大規模的加固修整和棧道修復,搖搖欲墜的崖體已經穩定,山上棧道也寬闊整齊,安全可靠,昔日王仁裕筆下的險惡情景早已成為歷史。人們可以放心大膽地登游各個崖閣,隨心所欲地進入各個洞窟,感情奔放地遠眺山下美景。
麥積山高達142米,石窟多凌空鑿於20至7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有崖閣、摩窟、摩崖龕、山樓、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頂、方塌四面坡頂、拱楣、穹頂、方楣平頂、方楣覆斗藻井、方形平頂、圓形小淺龕、盂頂。這些不同類型的窟龕、崖閣,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築結構演變、發展的實物資料。據記載,當年開鑿石窟時,從下堆積木材,達到高處,然後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相傳,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時,就動用人工40萬個。直到現在,當地還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民謠。就連美國首批遊客在1947年《和平日報》中也稱贊麥積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麥積山石窟,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帶發生強烈地震,使崖面中間部分塌毀,整個窟群便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東崖現存洞窟54個,西崖140個。由於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雕細鏤,所以大多採用泥塑和繪畫。麥積山塑像,主要題材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盡管各代塑像同處一堂,但並不因襲模仿,而是保持著各自的時代特色,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無論是高達15米的巨像,還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給人以美感。蘇聯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參觀麥積山塑像後,激動地說:「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來是最引人入勝的。它們具有驚人的內心世界,極富表現力的構圖和雄偉的形體。」
麥積山塑像有數千身,這里只能指出幾件較有代表性的傑作,起「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東崖造像,最壯麗的是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里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庄嚴可親,華美而不俗,充滿著人間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各龕間都裝飾著天龍八部的浮塑,面容獰怪而不醜惡,表現了男性的健美、威嚴、正直、勇猛、堅毅的性格。與上七佛閣緊接的5號窟,名曰「牛兒堂」。中間龕門前有一摩醯首羅天,站在一隻卧著的犢牛身上。這個牛兒,塑造得相當動人:圓圓的眼,頑皮地注視前言,腳雖蟠曲著,卻似乎要躍起的樣子,鬆弛的頸上垂著的皮,也象在動著。不僅身形姿態具備了牛的特徵,最出色的是把一隻犢牛所具有的稚氣和活潑表現出來了,當地農人非常喜愛,稱為「金蹄銀角的牛娃」。在牛兒堂西端有一可容一人通過,長約10米的隧道,門頂刻有:「小有洞天」四個字。相傳在明朝古歷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個州官,游麥積山廟會,一時興起,想從七佛閣的擺渡鐵鏈上,用鷂子翻身的縱躍姿勢,游盪到牛兒堂去,居然成功了。可是當他站穩在牛兒堂,定睛向下觀看,只見懸崖陡立,山穀人群如同螞蟻,頓時頭暈目眩,腿軟抖戰,再也不敢邁步了。眾衙役只得火速請來一群石匠鑿開了一個小洞,州官才從洞里爬了過來,至今當地還有「鷂子翻身,牛兒堂」的說法。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畫大部皆存,筆致縱放,為後魏作風。中繪佛說法圖,千乘萬騎來聽。西畫捨身飼虎圖,虎有12,形態各異,堪稱精品。尤其正壁龕中一石雕佛,最為妙絕,石佛背光中,上部伎樂天人12,各奏樂器。下部有飛天8個。左右各一侍者,雖小而各具神態。卷渦蓮花中,亦有蓮花生小佛頭。中間坐佛,舉掌端坐,顯出說法時的慈祥和悅。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的珍品。
麥積山周圍還有幾個引人入勝的風景點。如麥積山後崖三扇崖下的雕巢峪,是西漢末年,雄居天水自稱西州上將軍隗囂的避署宮。當年的避暑宮,亭台樓閣錯落,曲道迴廊相連,琉璃碧瓦瀉翠,紅牆金龍輝映,三檐四簇雕鳳,花影翠竹婆娑,銀練珠璣飛濺。隨著時間的流逝,金碧煥彩的避暑宮早已絕跡,只有三扇崖下高40米左右的飛瀑、古柏蒼松、嶙嶙怪石、奇花芳草、珍禽異獸尚存,組成處處有景,景景迷人的自然景觀。
1982年,麥積山以甘肅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石窟文化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
一、宗教
以佛教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凈土等內容,從壁畫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傳故事是佛教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涅盤等。通過對佛、菩薩、飛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對現實世界的精神啟迪。
二、藝術
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審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後的瀟灑與輕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於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嚮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麥積山藝術以泥塑見長。藝術家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誇張、想像、概括、提煉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竊竊私語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現的
虔誠,不是苦行者的虔誠,而是在時代思潮影響下的童稚般的真誠和愉悅。所以,麥積山塑像受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其表現了當地的人與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使人感覺佛國世界的可親可愛,從而虔誠信奉。
麥積山石窟也曾是「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但由於多雨潮濕,壁畫大多剝落,但仍保留北朝時期的西方凈土變、涅磐變、地獄變及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等本生故事、壁畫中描繪的城池、殿宇、車騎和衣冠服飾多具有漢文化特色,反映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尤其是飛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繪畫以及薄肉塑四種形式的飛天。雖然飛天的故鄉在印度,但麥積山的飛天卻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藝術結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國文化的飛天。她沒有翅膀,沒有羽毛,她是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只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凌空翱翔的美麗少女,是中國古代藝術家最具天才的傑作。同時,在壁畫、雕塑中也同樣反映舞蹈、樂器、為研究國古代音樂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三、建築藝術
麥積山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築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壯麗。洞窟多為佛殿式而無中心柱窟,明顯帶有地方特色。
麥積山石窟群中最宏偉,最壯麗的一座建築是第四窟上七佛龕,又稱「散花樓」,位於東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經約八十米,為七間八柱廡殿式結構,高約九米,面闊三十米,進深八米,分前廊後室兩部分。立柱為八棱大柱,覆蓮瓣形柱礎,建築構件無不精雕細琢,體現了北周時期建築技術的日臻成熟。後室由並列七個四角攢尖式帳形龕組成,帳幔層層重疊,龕內柱、梁等建築構件均以浮雕表現。因而,麥積山第四窟的建築是全國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構建築的重要資料,真正如實地表現了南北朝後期已經中國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內部面貌,在石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㈩ 青海湖甘南麥積山那個地方好一點
這三個地方各有特色:青海湖沿線有西寧、塔爾寺、青海湖等地可以穿起來一起玩,但是青海湖過了5月就無法觀鳥了。甘南有拉卜楞寺、郎木寺、尕海湖、扎尕那等地,現在正是最好的季節。麥積山貌似周邊只有這一個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