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嘉定安亭哪裡有比較好吃的飯店啊
安亭吃的當然是 安亭鎮上的新源路吃的一條街了。太多的飯店了,口味也多的很。自己到那可以好好選選。
2. 嘉定古鎮、小吃
古鎮:1。南翔 那裡有古漪園 玩點:吃小籠包 兜鎮上 公交:滬唐線 北嘉線到南翔下即可 2。馬陸:我故鄉。。目前只有葡萄園可以值得去 看看果園 不過目前還沒熟 再等等吧 其他的么要麼去宏基廣場兜兜 不過沒什麼的 3。安亭:汽車城,工業為主,不過安亭小吃很多 有美食街 交通:嘉亭線等 到了打個的即可 4。嘉定:清河路為主吧 真的沒什麼 5。其他的都比較遠也沒什麼可去的 必去的小吃:南翔小籠包 安亭美食街 個人建議:我們這畢竟是郊區 能玩得不多 所以放鬆心情為主吧 呵呵 手打得累死了 祝你玩好
3. 婁塘古鎮怎麼樣
一個還算原汁原味的江南老鎮,在上海已經不太看得見了。婁塘作為嘉定縣的第五個建制鎮(七十年代是嘉定、安亭、南翔、真如4個建制鎮)我到是一直有所耳聞。九十年代初在嘉定工作時,有很多朋友是婁塘人,一起談到江南古鎮文化時(那時的嘉定鎮的韻味也很濃、如西大街、州橋一帶)也就經常會提到婁塘鎮,可惜的是這么多年一直沒有去成。近幾年來,看了不少新開發建設的所謂古鎮,個個雷同,大所失望。這才激起要去婁塘的的慾望,從上海市區過去的話乘滬唐專線到婁塘下車即可。現在由於婁塘撤消了鎮的建制,這里的時空就好象凝固了一般,就像回到了七、八市年代的江南小鎮,也沒有商業的喧嘩,生活在一種安逸之中。所謂的「教化嘉定,食婁塘」到是沒有發現,這里的飯店餐館、酒肆茶樓也找太不到。「婁塘街,條條歪,七曲八彎十七八個天井堂」也已經打了折扣。一句話,要去盡快!
4. 上海嘉定安亭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嘉定有匯龍潭,秋霞圃,南翔有古漪園,現在時間不對,8~9月份可以去馬陸農家摘葡萄,巨峰葡萄有名的。安亭有賽車場,據說可以跑跑卡丁車,具體需要再問一下。
5. 上海哪個古鎮最值得去,哪些比較推薦
上海有六大古鎮:朱家角古鎮、七寶古鎮、楓涇古鎮、新場古鎮、金澤古鎮、泗涇古鎮。推薦楓涇古鎮、新場古鎮。
一、朱家角古鎮
六、泗涇古鎮
泗涇古鎮,位於上海松江區。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素有「百年上海,千年泗涇」之說。
6. 上海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哪地方特色小吃推薦一下
在此列一下個人認為上海值得一去的9家小吃店
1.萬壽齋——理想海派小吃店--三鮮大餛飩
也許你會覺得這家店不是很好找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小店不幹凈,還人擠人的
也許你會覺坐在門口的老阿姨不講衛生
用剛剛收過錢的手在抹布上抹兩把就繼續包那些看起來白白胖胖的大餛飩
但是這里的三鮮大餛飩不會讓你失望,肯定是上海最好的三鮮大餛飩了
大大的個頭,飽滿的身材,豐富的餡料,本幫的味道,實惠的價格
走進處在山陰路的老式上海民居小洋房夾縫之中,處在法國梧桐的樹蔭之下的傳統小店
給穿著白褂子帶著老花鏡的老阿姨3.5元錢,
來一碗三鮮大餛飩,QQ的甜甜的香香的飽飽的。。。
這就是我理想中的上海的小吃店。。。(也許,旁邊還坐著對穿中山裝、旗袍的老夫妻?^_^)
地址:虹口區山陰路123號(四達路吉祥路間)人均¥10。
2.蘭桂坊——上海灘面之王者--黃魚煨面,雪菜黃魚羹,炸豬排,桂花酒釀圓子
這個蘭桂坊和那個香港的蘭桂坊可是兩碼事情
這里說得是一家本幫面菜館,是在虹橋,這個上海美食密度最高的地方
這里的面,是上海第一的,當然,價格,也是不菲的
招牌黃魚煨面,勁道的面,鮮美香嫩的去骨黃魚,貝殼類熬出來的海鮮湯,贊。
炸豬排,事先浸過醬汁,嗜甜的人一定喜歡,沾點辣醬油煞是美味
雪菜黃魚羹,真的可以這么形容,鮮的眉毛掉下來
桂花酒釀圓子,黑糯米+「黑洋沙」+桂花糖,香氣四溢,甜中帶點咸
作為愛面之人不可不去的一家店
另外,別拿阿娘來比較,那純粹是兩碼事
地址:長寧區婁山關路417號(近仙霞路口)人均¥50
3.綠波廊——上海正統點心--桂花拉糕,眉毛酥
這里說的綠波廊指的是九曲橋邊上的老店
¥50一人的下午茶點心套餐,可謂是上海的小吃大全
桂花拉糕上海第一,清香可口
眉毛酥這個在其他地方幾乎絕跡的東東這里也有,好吃的很
還有其他數種上海特色的小吃,如小籠等也是不錯
在這里,也許味道算不上頂級,但是這種城隍廟的純粹老上海感覺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三五知己,在這里品品茶,吃吃本幫小點心,聊聊天,很是寫意
但是,作為國營店,服務么,自然還是有待改進。。。
地址:黃浦區豫園路125號(城隍廟九曲橋),人均¥50。
4.美新點心店——湯團上海第一--鮮肉湯團
上海最好的湯團在哪裡?不是那個在豫園裡面名氣響響的寧波湯團店
而是在陝西路上的美新點心店呵呵
這里的湯團,皮薄、糯,看上去幾乎有晶瑩剔透的感覺
鮮肉的餡料尤其出色,肉緊,湯鮮,感覺還帶微量醬油,怎一個美字了得~
黑洋沙的口感細膩,甜而不膩,也是好東東
搞笑的是這家店還有些派頭,中午有休息時間的說,到底是國營老字型大小啊
地址:靜安區陝西北路105號(威海路口),人均¥10
5.阿娘面館(泰和飲食店) ——上海最火的面館--黃魚面+雪菜,蟹粉面
說到店家的派頭,就不得不提上海最火最火的面館--阿娘面館
這家小店,當年是只有馬路東面的6、7平米的小店面
後來發達了在馬路對面也開辟了一塊20個平米不到的戰場
說它有派頭原因有二
第一,一年之中有寒暑假,三伏天和過年期間休息各一個月
一天之中有營業時間段,早6-9,中午11-14。
(不過聽說現在由於生意太好,放假以及營業時間有所調整)
第二,吃碗面要拿號碼,一般來說,吃飯高峰時間需要等40個左右的號
那差不多要等至少是50碗面,一般是40分鍾左右呵呵
我想全上海找不出第二家這樣的了,不過也許正是上海人的「釓鬧猛」的習慣所致吧呵呵
不過實話實說,這家店的面的確是值得稱道的,標準的蘇式白芯面,勁道
澆頭中的黃魚+雪菜可謂絕配,鮮美無比,秋季的蟹粉面也很贊
但是,湯,說到這個湯,我,覺得是味精很多的,雖然那位號稱慈眉善目,但是,在我看來卻是人精的阿娘口口聲聲說自己的湯從來不放味精。。。我個人其實是不喜歡這家店的,卻還不得不把這家給寫進來, 說實話,如果你是作為一個上海的年輕的愛吃之人,而且有點點那麼的小資、小情調,這家店是應該作為小吃店的典型來觀摩學習實踐探討的,絕對是上海小吃掃盲班必修課程之一,絕非吹捧,阿娘面館的地位的確如此,阿娘面館文化?阿娘面館現象?雖然我也不喜歡去排個半小時和5、6個人擠一個小桌子去吃這碗面呵呵,
地址:盧灣區思南路19號(近淮海路),人均¥15
6.佳家湯包——上海最齷齟卻最擁擠的小吃店——蝦肉湯包
前面說到阿娘面館排隊領號碼,這里再說說佳家湯包排隊領撲克牌~呵呵,我沒有打錯,是領撲克牌,不知道是不是佳家的老闆娘有打牌的嗜好,竟然想出這個排隊的方法。按照花色黑桃紅桃草花方塊A-K的次序來排隊,如果你拿的是方塊2,現在正好排到紅桃Q,那說明你還要等15個人次的才能吃上~有創意吧呵呵~不過也說明了排隊的人實在是多啊。。。
說說味道,這里的湯包最大特點是皮薄湯多,餡緊味鮮,味道最贊的是蝦肉湯包,豬肉的鮮美、蝦仁的海味這種配合的確恰到妙處,不過這里的環境實在是上海小吃店中比較差的,5、6個平米的小店面,臟兮兮的桌子,臟兮兮的地面,經常可以看見有隻貓串來串去,小強偶爾也出來探個腦袋。。。
地址:黃浦區河南南路638號(文廟路口) ,人均¥15
7.北萬新--上海的包子--肉包
在我看來,生煎也好,小籠也罷,還比如包子,不單單是看餡料,現在餡料的口味往往差別不是很大,其實皮和底是很重要的,而且好壞明顯,而且,打個比方,一般家或者單位附近總有一些小店,做的包子味道其實也不錯,餡料好吃,但是如果和北萬興的一比,從外表你會覺得平時吃的皮怎麼那麼黃啊,吃口也是天差地別,一個有點粘牙,一個入口松軟,這里的包子可以用「嫩」來形容,白白小小的,餡料是不加醬油的肉,味道鮮美精緻,典型的上海包子。
地址:盧灣區淮海中路462號,人均¥5
8.章氏餐館--鍋貼上海第一--鍋貼,雞蛋排骨
章如花是小紹興創始人之一,是小紹興章潤牛的妹妹 。以前也是一起開小紹興白斬雞的,不過不知道為何自己又開了個章氏,而且就在小紹興隔壁,一邊賣雞一邊賣小吃點心,環境類似於振鼎雞,白斬雞味道好,5元起賣,雖然吃口略遜小紹興但是比起振鼎雞是好上不少,鍋貼值得品嘗,2.2元4隻,是我吃到最好的了。餡料新鮮,湯汁足,而且不粘牙,皮脆是我吃到的上海最佳鍋貼。雞蛋排骨就是炸豬排也要推薦下,和蘭桂坊的有得一拼啊,而且還很厚,嫩嫩的非常好吃,綜合來說,是個有錢途的連鎖店,可惜4家分店都在虹口,影響不是很大。
地址:虹口區涼城路457號,人均:¥15
7. 婁塘鎮的婁塘鎮人文
上海市嘉定區的婁塘古鎮水系發達,除了橫瀝河和婁塘河兩條主河道分別南北與東西方向穿鎮而過外,還有四通八達的河道。如東西方向有漕河涇、芥菜涇、田涇、顧涇河、黃姑塘、吉涇塘、大治河等7條重要河道;南北方向有項涇河、雙塘河、野泥涇、斜涇、孫浜等5條重要河道;以及許多天然小河流和人工挖掘的小河道,使婁塘古鎮的水系縱橫交叉,密如蛛網。而主河道又與長江、瀏河出海口相通,一天中有兩次潮汐,加上發達的水上運輸,對婁塘民用水構成了威脅。因此,民間普遍採用挖井引水的方法,創造了冬暖夏涼的「過濾水」來飲用。這正是數百年前生活在婁塘的人的聰明過人之處,於是婁塘古鎮的井就有了它的故事。
一 、大井塘的古井
婁塘古鎮有近20條街,只有在瞿家弄北端與小北街(今改稱大北街)和官街(今改稱西大街)的交匯處有一口古井。該井建於明末清初,即17世紀40-50年代。井的直徑約70公分,四周用青磚砌成,深達數米,在井的上方有整塊麻石鑿成的井圈,井圈底座呈正方形,離四邊一定距離、以正方形中心點為圓心由大逐漸收縮呈饅頭狀,高約60公分,中間開有一個能放下水桶的井口,這樣的井圈,為處於人流如梭的集市最繁華之地的來往行人和小孩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數百年來從未發生過有人跌落井中的事件,就是最好的說明。這口古井的水,清澈如鏡,深不可測,口感良好。雖然水位時有高低漲落,但從未斷過水源。因此,古井都以大井塘稱之,形容它的量之大、水之清、味之純、形之美、飲之喜。數百年來這口古井已成了婁塘古鎮的公用水源,除了「品泉樓」常年作為泡茶的飲用水以外,還任由附近居民取水使用,還供附近商店和集市時來往行人飲水之用等。這口古井長年累月地為婁塘鎮的居民和來往趕集的人默默地服務,雖然現在它已經不存在了,但婁塘古鎮的人們始終懷著深深的感情將它牢記在心中。
以大井塘為名的古井,是婁塘古鎮街上唯一的一口井。當它與「婁塘街,條條歪」,以及街道條條相似又相通的街道特色融合在一起之時,卻產生了奇妙的效應。據說初來乍到的遊人都說婁塘鎮的街上有好多井,共有18口之多!這些就構成了大井塘古井的故事。
二 、民宅的井
婁塘古鎮上的民宅,由於前輩們注重飲用水的傳統,形成了挖井是建房造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的傳統性特點,由此也構成了廣泛地分布於全鎮各個民宅的井系。以我在婁塘鎮上的老家而言,就有3口井之多。其中一口井是在婁塘建鎮時期的老房子內,該井離大井塘的古井約50米,井的直徑比古井小,井圈則是用整塊大理石鑿成的,呈六角形,專供我們陳家欣甫、璋甫、英甫、錦甫等四房共用。該井建造的年代與大井塘古井差不多,距今也有600多年歷史,可算是民宅的古井了!它經過數百年無數次的使用,井圈與吊繩之間經過長年累月的摩擦,井口已經磨得極其光滑,而且還勒出了許多凹槽,這就是民宅古井的歷史見證。其他兩口則分布於宣家後門(今勞動街)新房子的前廳天井和書房的小天井裡。前者除了我家自用外,還無代價地供家庭無井的鄰居使用。這幾乎是婁塘古鎮有井戶與無井戶之間的慣例,是鄰里間互相幫助的傳統美德的承傳,使民宅的井文化在長期培育中得到升華。後者因所處位置比較隱蔽,是一口不經常使用的備用井。我家主要用於夏天冰西瓜,只要將西瓜放入網線袋內,用一根繩子扎牢,並使繩子延伸到井外,讓西瓜浮於井面,放置半天拉上來即可吃到冰冷適度的西瓜了。正因為這口井不經常使用,井壁四周長出青苔,乃至蝸牛沿壁爬行等,正應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自然規律,此井的水出現不純,每年需要在黃霉天前後在井中放入石灰,以清潔井水。又如住在小北街的唐梅仁(我外公)家,也有3口井;住在張家浜的潘家大戶,有四口井;住在篾作弄的張田華(是農戶)家,有1口井,等等。本人雖然不可能列出全鎮民宅古井的數量,但估計一定會達到3位數。當今的有關部門可以對此做一番調查,以利於發揚傳統的井文化。現在婁塘鎮新蓋的房屋已經用上了自來水,對古民宅的井更加需要加強保護,才能將古鎮的井文化發揚光大。
三、 井文化的開發
井文化的開發,一方面,要在古字上做文章,如將民宅古井的建造年代給以銘記等。另一方面,還可以將吊水列為旅遊內容之一。在這里,我先說說我小時候學吊水的故事。
我在8歲以前,家長怕我用吊桶吊水,水沒吊上來,人反被水拉下井去,危險性太大而不允許。到了9歲,我幫著繼祖母提水,才有了學習吊水的機會。見我繼祖母吊水,只要將水桶放下井去,手上左右晃兩下,向下一沉,一桶水就滿了,左右手再交替拉著吊繩往上提,滿滿的一桶水就吊上來了。我也學著繼祖母的方法,放下井去的吊水桶在手上晃來晃去不知多少回,水桶里就是進不了多少水,弄了好長時間還是以失敗而告終,正是「看人挑擔不吃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才知道吊水要掌握晃、沉、拉的角度、時間和力量的配合,掌握不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打上半桶水。我想:如果讓來婁塘的旅遊者在古井嘗試一下吊水的樂趣,並用自己吊上來的井水洗上一把臉,漱一次口,體會一下冬暖夏涼井水特有的風味,使大家在快樂中接受古鎮的井文化,何樂而不為吶!
婁塘古鎮是上海嘉定北部地區的一個中心城鎮,已經有600多年建鎮歷史。在當地流傳著 「金羅店、銀南翔,銅江灣,鐵大場,教化嘉定,食婁塘,武舉出在徐家行」的民謠,由此可知,婁塘古鎮是以「食」聞名。
我自小生於婁塘,並在婁塘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今天來回顧「食婁塘」,其現實意義在於發掘它在「食」方面的文化內涵。從歷史角度來看,「食婁塘」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主要是:
一、社會性「食婁塘」
所謂社會性「食婁塘」,是指當時流行於婁塘古鎮的社會飲食文化。在20世紀40年代的婁塘古鎮流行的是孵茶館及其相輔相成的茶文化,進酒店喝酒及其形成互補的酒文化,每日一集及其形成的相應集市商業文化等,其中當時流行的各類特色小吃,更為四面八方趕集來的新老客戶增添了新的吸引力,從而構成了婁塘古鎮社會性的飲食文化。前三者本人已在《婁塘古鎮的集市文化》一文中作過闡述,在此僅補充一點婁塘古鎮當時的一些特色小吃。
如開在宣街後門(現為勞動街26號對門)的糕餅店,以右邊為作坊,當場在操作台上製作各式糕點,其中尤以杏仁酥的杏仁味香且濃,甜度適中,入口即化而廣受歡迎。而小北街的蔣福泰、雙福興等糕餅店則都是前店後作坊,花色品種眾多,我們小時候特別喜歡吃他們店製作的寸金糖(以白糖、金桔末為內芯,中層為飴糖,外裹芝麻,約一寸長的芝麻糖),製作工藝高明,成品真是又甜、又香、又脆、又不沾牙,是一種老少皆宜的消閑食品。還有許多特色食品,如「雞蛋糕」,它是放在一隻由7個約6厘米直徑的小圓形組合而成的鐵模子里做的,原料除了經過發酵的、加入少量雞蛋的麵粉以外,還有白糖拌過的生豬油、紅綠絲、赤豆細沙、西瓜子仁等,現做現賣。店主先在7個小圓模子中抹上一點油,然而輪流加入一層雞蛋麵粉,制於炭爐上烘,麵粉略干時,再在上面加上豆沙、豬油,之後上面復上一層雞蛋麵粉,最後灑上白糖拌的紅綠絲和西瓜子仁,用一塊同樣大小的鐵板蓋住,在炭爐上翻一個身,繼續在爐子上烘,等到其中的麵粉香氣四溢,即再翻轉到原位,打開鐵蓋,7隻色彩鮮艷、視覺豐富、香氣撲鼻的「雞蛋糕」一隻一隻地用鐵針挑出來,就出售給等候的顧客了。完成一爐約要10分鍾,用兩套模子輪流操作,要吃這樣一隻「雞蛋糕」,排隊等待5-6分鍾才可以享到口福。其他如「油炸檜」,也與眾不同,其獨到之處是色澤金黃,長約30厘米,粗約5厘米,立起不彎,香脆爽口。如將油條折斷成三四節,從木桶中取出蒸熟的糯米攤到濕布上,撒上少許白糖,再將折斷的油條放在糯米上用力合攏包裹成團,就叫糍飯團,如再要上一碗豆腐花,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還有沿街叫賣的油煎臭豆腐、縐紗鮮肉小餛飩、熏「癩頭」(即熏癩哈蟆)等的貨郎擔。正是舉不勝舉。雖然那是50多年前的事了,說明當時婁塘古鎮社會性飲食文化的盛行。
二、家庭性「食婁塘」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一種社會生活組織形式。因此,家庭性的「食婁塘」必然是構成社會性「食婁塘」的基礎。在20世紀40年代的婁塘,雖然社會性飲食十分發達,但動輒上館子辦酒請客的卻並不多。這個怪現象的產生,乃是古鎮有著深厚的注重家庭飲食文化的牢固基礎。無論是殷實富裕家庭還是一般家庭,在過年過節都由當家主婦操辦酒席。一是圖個團圓吉利;二是能夠節約開支;三是注重家庭飲食的文化傳統。如唐榮興南北貨店過年請客或正月初五開門做生意請財神酒,從我記事起就由當家大媳婦曹懷珍操辦,一個大家庭人員再加上近親、店裡的伙計等動輒就是五六桌,無論是「六六順」——六拚盆、六熱炒、六大碗,還是「發發發」——八冷盆、八熱炒、八大碗,還是十全十美,無論是冷盆、熱炒、點心、湯煲,色香味俱全,絕對可與當今一些名店大師燒出來的菜相媲美。我的母親唐文圭是唐榮興南北貨店老闆唐梅仁的大女兒,自小在家耳聞目睹,嫁到我家成為當家主婦後,無論是過年過節,四五桌酒席也是自己動手,手藝絕不亞於我大舅母曹懷珍。雖然40年前我在杭州建立了自己的家,至今已有了第三代。但我家每次過年仍然保持著婁塘老家的家庭飲食文化傳統,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並由我這個家庭主男操持,配菜、炒菜都注重色香味,並帶有家鄉的口味,年年如此。現附上2002年2月10日小年夜家宴菜單(四拚冷盆:麻油海蜇、白切羊肉、五香醬鴨、鮮汁酥魚、漕汁鹵蛋、燒烤雞肫、糯米香藕、農家豆腐。十熱炒:紅燒頭尾、木耳蹄筋、咖喱雞塊、油爆春筍、青椒目魚、蛋丁海參、醬爆牛蛙、冬菇冬筍、火腿蝦仁、葷素菜心。點心:八寶飯、什景蜜餞荸薺水果羹等),以饗讀者。正是這種傳統的家庭飲食文化,使「食婁塘」的文化內涵在外地也得到承傳。
此外,婁塘古鎮各家一旦來了客人,除了待茶以外,還要留客人吃了小點心(如餛飩、面條、糕點等)才讓離開。這種熱情的待客之道,也是婁塘古鎮延續多年的家庭飲食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風俗性「食婁塘」
風俗性「食婁塘」是指由社會風俗習慣形成的飲食文化。如農歷正月初一二三的春節、正月半的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半祭祖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送灶君節和除夕夜接灶君節等傳統習俗。剔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則貫穿著豐富的飲食文化。我家正月初一吃糊塗面(是將青菜、糯米小湯圓、油豆腐以及過年的剩菜等放在一鍋煮的面條),一年開始就糊塗一次。當家人在初一二三要帶了禮品到至親家拜年,同時待在家的主婦則要拿出果盒(內裝糖果、糕點、乾果、水果等食品)來接待拜年的至親,這是一個相互拜年,互送禮品,互祝一年平安、恭喜發財的節日。我們小時候過年是快樂的日子,年初一向長輩行禮說聲新年好,就可拿到壓歲錢,還可拿大把大把的糖、花生、瓜子、蜜棗等另食,吃個不停,所謂飽新年,大概就是如此吧!正月半的元宵節,則是家家戶戶做湯團,吃湯團(有豆沙、全肉、菜肉等為餡的湯團,也有如玻璃彈子那樣大小用來煮酒釀的湯圓,還有如珍珠大小的珍珠桂花小湯圓。鄰居之間還互送湯團,共慶節日。清明節和七月半一樣,則是祭祖宗的節日。一般均備好酒菜和糕點,既作上墳祭品,又邀請至親來家吃飯,謂之 「吃清明」或吃祭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俗稱端五。家家都裹粽子,吃粽子。粽子內有的包入紅棗、肉、豆沙等,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則裹入高梁、麥片等。此外,還有吃「三黃」的習俗,即吃鹹蛋黃、黃魚和飲雄黃酒等。中秋節除了家家吃月餅(吃的都是當地糕餅店做的蘇式月餅)外,也有許多人家全家團聚一起吃夜飯過中秋節。重陽節,則是吃重陽糕的節日。我家在重陽節前幾天就要淘好糯米和粳米,將這些糯米和粳米按比例均勻混合後放在匾里,攤開涼燥,然而集中起來,置於石磨旁,由一個人一手把向,另一隻手連續將一把米、一把米地抓置於石磨進口裡,另一個或兩個人牽磨,使石磨連續旋轉,才能將米磨成粉。到重陽節前一天,將磨好的粉加上白糖或者紅糖拌勻,就可放在蒸籠里蒸,蒸熟即是可口的重陽糕了。考究的人家還在白糖糕的中層放上一層或兩層糖拌過的生豬油,即製成豬油白糖糕;若在紅糖糕中層放上一層或兩層糖拌過的赤豆,或將赤豆混入紅糖拌勻的米粉中則製成了赤豆糕。我家不僅重陽節蒸糕,在農歷12月23日前也要蒸糕,說是年年升高(蒸糕)。農歷12月23日是送灶君節,灶君是供在兩眼灶或三眼灶煙囪旁的小小灶君宮里,這天的傍晚,要點上香燭,供上糕點,最後請灶君下來,放進紙橋中,還送紙元寶,放在一堆芝麻桿上,點火焚燒前還要請灶君上天多說我家好話,保佑我家歲歲平安。這是向灶君行賄的一種民間形式。到除夕前1、2天,還要買一個新的紙灶君,置於原位,同樣點上香燭,供上糕點、酒菜,名謂「接灶君」。接了灶君後才可以全家或再請至親一起吃年夜飯了。這些習俗所形成的的飲食文化,成了「食婁塘」文化內涵的又一個組成部分。
集市文化本應是專家學者探討的話題。本文作者僅想通過自身的經歷闡述一些認識。
關於上海嘉定的婁塘古鎮,從我小時記事起,該鎮每日從天蒙蒙亮開始,四面八方的人向鎮上匯集,八點鍾左右則形成高峰,人流集中地始於瞿家弄口的大井塘、經小北街、到大北街,這一路段的人流比肩繼踵,就是以人山人海來形容也不為過。直至九十點鍾才陸續離散。而在高峰期間,正好是我上小學之時,從宣街後門(今勞動街) 家裡出發,經小北街才能到婁塘小學(今婁塘中學)去上學 ,必須靠大人花九牛二虎之力地護送,才能擠過人如潮湧的小北街,當時集市的盛況由此可見一斑。另據嘉定縣婁塘鎮修志領導小組編寫的《婁塘鎮志》記載:婁塘的集市自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7年)已經形成,其「一日一集」能夠維持數百年長盛不衰,以茶、酒、商為內涵的集市文化對婁塘古鎮的形成與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 茶館與茶文化
婁塘古鎮是疁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茶館與茶文化的發展迎合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向附近周邊地區輻射、匯合的需要。在1940年時,我記得鎮上的茶館就有10多家之多。除品泉樓和會仙園兩處比較有名氣外,在官街(今西大街)城隍廟的東轅門和西轅門內原屬城隍廟的東西廂房就各有1家茶館,在宣後門街有王兆吉、長腳夫婦開的、都是3、4開間門面的茶館,前者還兼營水煙、旱煙、糖果、糕點,以及盆浴等,以吸引茶客。其他則分布在小北街、大北街、小東街等處。茶館的生意從天蒙蒙亮開始,直到9、10點鍾,每日茶客雲集,談天說地,傳播著各式各樣的信息——從世界新聞、全國和地方要聞、當地傳聞、民間迭聞、乃至婚喪喜慶、生兒育女、夫妻打架、婆媳爭吵等等,茶館為發展茶文化提供了一個自由論談天地,反之茶文化也促進了茶館業的發展,促進了集市文化的發展。
二、 酒店與酒文化
酒店與酒文化和茶館與茶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共同點均是以相互傳播和交流信息為其文化內涵,它們間的差別僅在於酒店以酒為載體,茶館則以茶為載體而已。
宣後門街徐阿岳開的四開間門面的酒店,除供應糟燒、陳酒和土白酒等外,還提供受顧客歡迎的多樣化的、價廉物美的下酒菜,如水煮落花生、花生米、炒螺絲、茴香豆等等,與對門的長腳夫婦開的茶館一樣,天天顧客盈門,十多張桌子仍應接不暇。顧客酒興上來,談興更足,較之茶館有過之而無不及。該酒店從天亮開始營業,直至午時才落市。小北街的萬國庄酒店除了供應各式酒菜外,還供應陽春面,以此來吸引顧客。在大北街的萬國庄老店,更以糟缸製品如糟豬肚、糟豬腸、糟豬肺、糟豬心、糟豬頭等特色菜置於門口,糟香四溢,頓時將人們的味覺細胞調動起來,顧客紛至沓來,既可外賣,也可入內飲酒品嘗。冬至以後更以供應肥羊大面著稱,入座者邊飲酒、邊品面,高談闊論,盡興發揮,將各種各樣的信息傳播擴散匯集,使集市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
三、 商店與商業文化
據民國《嘉定縣續志》記載,清代末年,鎮上市街南北長0.75公里,東西長1公里余。有大小商店一百幾十家,尤以提供各類食品的店最多,故有「食婁塘」之稱。在我少年時期,商店自宣街後門,轉北至瞿家弄大井塘,再轉東進入小北街、大北街等街道的商業最為繁盛。
除了上述的茶館和酒店以外,還有以經營山珍海味(包括香菇、真菌、木耳、扁尖、海參、魚翅、蝦米等);南北干貨(包括桂圓、荔枝、核桃、黑棗、紅棗、西瓜子、乾果、黃花菜等) ;生活食用必需品(包括油、鹽、醬油、醋、紅糖、白糖,味之素、燒酒、黃酒、粉絲、香煙、旱煙、水煙等);以及各種顏色的紙張、對聯、香燭、灶上用的大鐵鍋,乃至豆餅、菜仔餅等農用肥料等商品的南貨店。其中最有名氣的有:宣後門街的陳公茂源、大井塘的陳復興、小北街的唐榮興西號、唐萬興西號(或叫唐萬興)、大北街的唐榮興東號、唐萬興東號(或叫老萬興)等三開間門面、雇有數名店員的老店。這些店以經營品種多,服務對象廣,講究誠信,以「貨真價實、老少無欺」為內涵的商業文化使其延續發展了近百年。這些店的伙計要有出手快、包裝快、報價快,稱的貨物份量要准,包紮要牢又要好(無論是三角包、四角包、八角包還是臘燭包都要做到落地不散、不變樣)的做生意本領,才能在集市高潮中多做生意,做好生意。而唐榮興的老闆唐文壇更寫得一手好字,在店內即時潑墨為顧客擬寫對聯,成為婁塘集市中的另一景色;此外,唐榮興的唐老太太和小老闆唐文墉更有一手捏臼的絕活,他們免費為脫臼者捏臼,更吸引了大眾的圍觀,不僅使唐榮興的商業信譽大增,更使集市文化滲透並宣揚了樂於助人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