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濰坊市裡好吃的羊肉湯在哪裡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濰坊市裡好吃的羊肉湯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5-30 03:21:09

❶ 哪些地方的羊湯最好吃呢

中國是有很多美食的,那麼不同美食的種類的側重點也不一樣,很多人非常喜歡吃羊肉,也特別喜歡喝熬制的羊湯,因為羊湯也可以滋補身體,驅寒解熱。那麼哪些地方的羊湯是最好喝的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來介紹一下,哪些地方的羊湯是比較正宗的以及有一些個人的特色。因為就算是羊湯,不同地區的羊湯熬制的特點也是不一樣的。

三、四川的羊肉火鍋

四川的羊肉火鍋里的羊湯是正宗的羊湯,而且是一種帶有火鍋位置的。裡面的羊湯是非常鮮美的,又肉質滑而不嫩。而且裡面的湯更是奶白色的,在冬天一家人圍著四川的羊肉火鍋,一家人談談家裡成化年味兒就來了。四川的人都是非常喜歡吃麻辣的,自然在羊湯裡面也會加一些胡椒等等。所以說中國有很多地方的羊湯都是不一樣的風味,有機會可以在各地嘗一嘗羊湯的區別。

❷ 濰坊市裡哪家羊肉湯館做的好且實惠

十中街

❸ 濰坊的全羊湯館哪家好吃又實惠

說實惠吧那當然到小店了,呵呵,你在濰城還是奎文?如果在濰城的話比較便宜,我也對濰城比較熟悉,
1、在郭宅街,就是向陽路和東風街交叉路口那個地方,在百貨大樓後面
2、愛國路上好幾家臨朐全羊。味道不錯的,很濃
3、水庫路上也有一家不錯,到了就找到了

❹ 濰坊市有哪些名吃

濰坊正宗十大名吃:濰坊朝天鍋、密州鳳翅、濰坊肉火燒、雞鴨和樂、諸城密州烤鴨、清爽腌蘿卜、杠子頭、臨朐羊湯、馬宋餅、高密爐包。

3、雞鴨和樂

濰坊傳統名吃,取其諧音改為「和樂」,意為和諧歡樂,幸福美滿。1997年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分別評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濰坊人對原料作了改進,用小麥代替蕎麥面,並配以雞鴨肉、「憨肉」和小調料的鹵子,因鹵子以雞鴨為主,遂名「雞鴨和樂」。

❺ 濰坊哪的羊肉湯最正宗,好吃

臨朐辛寨大峪。五井豹傅嶺

❻ 在濰坊市區哪裡能吃到實惠加正宗的羊湯!!

新華路與新北宮東街路口往北走 有一家做的不錯 忘記叫什麼名字了 在人才中心對面~店面挺大的

❼ 山東人愛喝羊湯,山東哪裡的羊湯較為出名

有一句開玩笑的話是這么說的,沒有一隻羊可以活著離開山東,可見山東人多喜歡吃羊肉。山東人喜歡喝羊湯是出名的,一碗熱氣騰騰的羊湯再加上一個燒餅,絕對可以喂飽山東人的胃。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山東有哪些地方的羊湯最好喝。

1、單縣羊肉湯

單縣羊肉湯,屬於魯西南山東菏澤市單縣的漢族傳統名吃,以其"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質地純凈,鮮而不膻,香而不膩,爛而不黏"獨特風格,載入中華名食譜,以湯入譜的只有單縣羊肉湯,被國人稱為中華第一湯。

以上是給大家分享的山東省6個比較出名的羊肉湯,各有特點,到了地方一定要品嘗一下,歡迎山東的朋友給留言進行補充。

我是孤塵一粒沙,致力於給大家推薦各地美食,喜歡我就關注我,你的關注是我不斷更新的動力!

❽ 濰坊圍城區白浪河有什麼著名小吃

濰坊小吃主要有臨朐全羊宴、杠子頭火燒、景芝金絲面、諸城辣絲子、朝天鍋、雞鴨和樂、城隍廟火燒、景芝三頁餅、綠豆糕、箱中藏寶、芝畔燒肉、小炒肉、馬宋餅、濰坊傳統肉火燒等。
臨朐全羊宴已有200年的歷史。用當地山羊,做成鍋燒羊肉、宮爆羊肉、溜羊茸、醬羊排、
燒羊頭、扒羊蹄、燜羊腿、燴天花、鹵羊肝、炒腰花等。重頭菜要數"全羊湯",酸、辣、麻、香,清素不膻。上菜的順序為:先上糖、鹽、醬、醋、大蔥、胡椒面,再依次上冷盤、拼盤、熱菜。
編輯本段景芝金絲面
金絲面是安丘傳統名吃,始於景芝,歷史久遠,與三頁餅堪稱景芝白案佳品的孿生姊妹,為販酒客商常用食品。金絲面色黃絲細,猶如金絲,軟硬適度,清香可口,食者無不交口稱贊。
金絲面以精麵粉、雞蛋為原料。先把雞蛋打入盆內調勻,再加入精麵粉和適量細鹽,和為硬面,揉勻揉好,擀成透明薄皮,以熟練巧妙的刀工,切為細絲。面條煮熟撈出後,放入雞湯內,加適量食醋、芝麻油、蝦米、胡椒面、香椿末、香菜或者嫩韭菜等。入口多味交融,飯後泛氣帶香。
安丘縣招待所,久有景芝金絲面傳入操刀執案,言傳身教,工藝較前略高一籌。招待遊客、外賓,此種美食必備。金絲面猶如綿長的金絲,廣連五湖四海,遍傳友好情誼。
編輯本段諸城辣絲子
製法:
(1)將鮮嫩辣疙瘩洗凈去皮,切成寬厚各2毫米的細絲,並按25:1的比例拌上精鹽。
(2)用蘿卜片覆蓋洗凈消毒的瓷壇容器的底部及四壁,再把辣絲子裝入壓實、淋入1:1的醋,兌涼開水至淹沒,並放入適量香油,按口味開壇取食。吃時也可用白糖拌和。
特點:酸、甜、辣、香,清淡爽口,提神通氣,增進食慾,下酒佐餐。
編輯本段朝天鍋
所屬區縣: 山東省-濰坊市 類型:小吃
清朝初年,有一屠戶在濰縣城白浪河灘大集上支起一口大鍋,把屠宰下來的豬心、肺、腸、肚等洗凈放到大鍋里煮爛,讓趕集的人們圍鍋而坐,用荷葉餅卷肉吃,喝湯不收錢,人們因為鍋子是露天的,就給這種實惠又好吃的吃法取了個簡單響亮的名字做「朝天鍋」。
把一精緻圓桶鍋置於特製的餐桌中央,可加溫,將精選的豬下貨用老湯分別煮爛放到圓桶鍋內,用豬骨、老雞燉的湯繼續加溫,另備熟雞蛋、大頭丸子、驢肉等,並提供六個餐前開胃小菜和蔥末、香菜末、蘿卜條、鹹菜條、蒜泥、芝麻鹽等各式調料,由廚師根據客人要求將原料切碎用荷葉餅卷好給客人食用,客人可根據自己的口味調湯。

編輯本段雞鴨和樂
傳說老濰縣城內有一經商人家,依靠主人的精旺及全家人的齊心協力,十幾年後,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可是,幾個兒子結婚後,兒子在媳婦們慫恿下,妯娌之間、兄弟之間常常為爭奪財物鬧得不可開交,甚至相互打架。無奈之下,主人打算將家產分給兒子們各自經營,在全家共吃最後一頓團圓飯時,他拿出精心准備的麵食給大家吃。大家不知何物。主人告訴他們:這是和樂,希望你們兄弟、妯娌之間,互幫互助,合家歡樂,兒子兒媳們感到非常慚愧,此後,和好如初。經過歷代人的努力終於發展成為現在的雞鴨和樂。其製作方法為:把麵粉和澱粉和成的面用和樂床子壓入老田雞、鴨共煮的湯內,熟後撈出,再配入原湯、雞鴨肉、旱肉、甜蒜、咸香椿、咸韭菜、辣椒油等即可。特點是:和樂條柔韌有勁,肉香、湯醇,別有風味。

編輯本段城隍廟火燒
品種很多。單是面火燒就有若干種,如砍火燒、簸箕火燒、梭火燒等。較為出名有特色的有杠子頭火燒、脂烙酥火燒。杠子頭火燒,因做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杠翻壓,故名。其形圓、個頭大,每個約250克,邊厚里薄,中間隆起。其特點是面硬、烤烙熟透而無糊斑,吃起來脆口,越嚼越香。因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現吃,又便於攜帶,適合旅途食用。脂烙酥火燒,系有特製的脂烙酥而得名。脂烙酥用上好的豬油,拌以適量蒸好的麵粉,化油時加適量花椒、桂皮,油化後剔出已炸酥的花椒、桂皮,再和面成焰。火燒皮用香油和面,包制好入爐,用文火烘烤而成。其特點是皮酥,瓤有異香而不膩。

編輯本段綠豆糕
產於安丘市景芝鎮,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其特點是工藝獨到,風味奇特,呈淡黃色,結構松軟,富有彈性,味道甜美,入口即化,還能消暑解毒,清肺利痰。分單料、全料兩種。單料用綠豆和白糖製成。將綠豆煮熟晾乾,去皮、磨細,加白糖調勻,用細篩篩在特製的方形蒸籠內,用銅鏟壓勻,割為適宜的長方形,蒸熟即成,全料綠豆糕,另加青紅絲、玫瑰醬、核桃仁、桔餅等佐料,多味並重,年長及喜清淡者食用,倍感新鮮爽口。
編輯本段景芝三頁餅
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 類型:特產
安丘景芝鎮的一種特殊面餅。300年前隨著景芝酒的興盛,客商日多,為調眾口,擀餅工藝漸進,逐漸形成了三頁擀在一起,每頁薄如紙,軟如綢,焦柔相濟,清香可口,一抖即成三頁的三頁餅。以麵粉、食油、食鹽為原料,先將白面用溫鹽水和成油條面狀,再折團擀餅,每張三個面劑兒,擀至碗口大時,三頁摞在一起,三層之間塗以食油,擀薄後置鏊上文火烙,邊烙邊翻轉,隨時清除鏊上糊渣,烙至兩面微黃,不帶糊花,晾透疊起,數日不爆,柔軟如初。

❾ 山東最出名的羊湯是哪裡

先殺羊,放血;剝皮,除去內臟;分割羊肉,放入大盆,用清水泡凈血水,大約12個小時,直到再洗肉時沒有血水為止;放進湯鍋,先是急火,後文火,煮熟羊肉後把肉撈出,把剔出的骨頭再放到鍋里煮。顧客來喝羊肉湯都是回鍋羊肉湯。基本特徵 滕縣羊肉湯自有記載以來,已有2000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歷經千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以下特徵: 植根民間,遍布城鄉,為人民的生活服務;完全是手工操作,並是家庭作坊式;一學就會,易學易授;在發展上,不斷與時俱進,花樣翻新,有頑強的生命力,是研究飲食文化的活化石。 具有以上特徵的滕州羊肉湯,是滕州這一地區勞動人民在歷史進程和生活中尋找出的一種適合滕州氣候和滕州人生理及飲食習慣的地方名吃。傳承發展這一名吃,其價值主要有以下幾點: 歷史文化價值。在幾千來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以最原生態的狀況存在著,成為了一個連接歷史的獨特現象。 學手術價值。是研究魯菜和其他菜系等方面進化的活化石。 實用價值。至今遍布城鄉和農村,為豐富、改善、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❿ 羊肉湯哪裡最有名

1,山東單縣羊肉湯:單縣羊肉湯,單縣地處魯西南,單縣羊肉湯是山東菏澤市特色傳統名吃。在八十年代,即被收入中華名食譜。最早創於1807年,當時由徐、竇、周三家聯手創建,故取名為「三義春」羊肉館。所創立的「三義春」羊肉館在當時那個時期的飲食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為日後「單縣羊肉湯」的揚名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著近200年歷史的單縣羊肉湯,以其「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質地純凈,鮮而不膻,香而不膩,爛而不黏」的獨特風格,被載入中華名食譜。以湯入譜的,只有單縣羊肉湯。它被國人稱為「中華第一湯」。民間有雲:「來到菏澤牡丹城,不品單縣羊肉湯,等於白來菏澤走一樁!」單縣羊肉湯,被譽為中華美食之名湯!單縣羊肉湯已有數千年歷史。原始社會末期,舜的老師單卷(亦寫作善卷、亶卷)及其部落就生活在單縣一帶,他們過著半耕半漁半牧的生活。當時飼養的家畜主要是青山羊,而羊的吃法,由燒烤演變為主要吃肉喝湯。 單縣羊肉湯經過幾千年的改進,製作工藝越來越完善。其正式掛牌面向市場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據當地《單縣風物》及新版單縣志載:「1807年初,單縣人徐桂立、曹西勝、朱克勛三人開設「三義和湯館」,後三家分開。由於徐桂立製作精細,不斷改進提高,,一時間風靡全城,在競爭中佔了上風,遠近馳名,被公認為單縣羊肉湯的正宗。而徐家積蓄了大量資本後又開始轉營其他的生意,所以也就沒能創下正式的品牌。

2,江蘇蘇州藏書羊肉湯:藏書羊肉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燒煮技藝,烹調成各式羊肉菜餚,因其肉香湯鮮、味美可口、營養豐富而深受人們喜愛,是冬令進補佳品,成為傳統的蘇州地方風味小吃而風靡江南。改革開放後,藏書羊肉經營業不斷發展。經營人數劇增,區域范圍不斷擴大,足跡遍及蘇州(包括六縣一市)、無錫、常州、上海、浙江嘉興等地區大中城市及各鄉鎮集市。全鎮原18個行政村都有人在外地經營此業,其中西南片的興奮、繁榮、農林、社光、合豐、建豐、生建等村最興盛。全鎮外出開羊肉店的人數,80年代有1500餘人,到90年代增至2000—3000人左右。早在明清時代,穹窿山麓農民就有從事殺羊、燒羊肉、賣羊肉的副業,一般都以擔賣或攤賣為經營方式,清末才開始到蘇州城裡開店設坊(俗稱「羊作」),光緒二十二年,藏書鄉周家場周孝泉到蘇州醋坊橋畔開設了城內第一家堂吃的「升美齋」羊肉店,宣統後分別在都亭橋、臨頓路兩處開設「老義興」和「老協興」羊肉店。民國時期進城開羊作逐漸增多,在道前街、鴨蛋橋、婁門塘等多處開出了「老源興」、「新德和」等頗有名氣的店堂。抗戰勝利後,在善人橋也開出小鎮第一家羊作——勝利羊肉店。建國初仍以個體經營,公社化後,以大隊組織經營,在蘇州石路、皋橋、太監弄、東中市、宮巷等繁華商業區開設10餘家集體羊肉店。每逢秋冬之交,古城內外羊肉店便紛紛開張,店堂一般沿街而設,不講排場,鍋灶立於店面,香氣散至街坊,吸引眾多食客,「羊湯勿鮮勿要銅鈿」成為眾人贊語,聲名鵲起,至今享有盛譽。

3,簡陽羊肉湯:簡陽羊肉湯是成都簡陽特有的美食,其湯鮮,唯美,香氣宜人,是上等的補氣養生的湯類美食。簡陽羊肉湯的獨特,主要得益於簡陽山羊品種的不斷改良和羊肉湯製作工藝的不斷創新。簡陽大耳羊由美國努比羊與簡陽土羊雜交形成。獨特的品種優勢和良好的自然生存條件,鑄就了其特有的細嫩肉質。以此作為主要原料的簡陽羊肉湯,再加上被列為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陽羊肉湯烹飪技藝,自然湯鮮味美,香氣四溢,讓人贊不絕口,留戀忘返。也正是憑借這獨特的味道,2008年簡陽羊肉湯才在幾萬個參賽菜品中脫穎而出,入選全國30道奧運健康美食,成為其中唯一以羊肉為主料的湯類菜品。簡陽羊肉湯的獨特得益於簡陽的山羊。簡陽的土山羊,俗稱「火疙瘩羊」,個頭矮小,但生命力極其旺盛。上世紀初,宋美齡女士從美國引進努比羊,後棄而放逐龍泉山脈,與簡陽的土羊雜交,形成了匯聚中外品種優勢的「簡陽大耳朵羊」。簡陽的山羊除了種源優勢外,它的生存環境也是簡陽所獨有的。有專家趣言:簡陽的山羊「吃的是中草葯(綠色山草),喝的是礦泉水(龍泉湖、三岔湖的水)」。簡陽大耳羊用在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下生存的山羊作為主要原料的簡陽羊肉湯,自然湯鮮味美。雖然川內外各地都有打著「正宗簡陽羊肉湯」的門店,甚至老闆也是簡陽本地人,但你能吃到的羊肉湯卻不一定「正宗」,原因就在於「羊」,是不是簡陽本地的羊。只有羊,正宗了,才能品嘗到「簡陽羊肉湯」,所以每年成都等地專門驅車前往簡陽品嘗正宗「簡陽羊肉湯」的仍然不計其數,冬天更是絡繹不絕。作為資深的吃貨,沒到簡陽吃過羊肉湯就不算真正的吃過正宗的簡陽羊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