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囊山寺的寺廟簡介
囊山寺座落於莆田市江口鎮石庭以西囊山。唐代中和元年(881年)創建,名延福院。唐光啟二年(886年),閩王王審知把其改名為「慈壽寺」,俗稱囊山寺。寺內有大雄寶殿、天王殿、法堂、禪堂、藏經閣和鍾鼓樓等。明宣德八年(1433年)增建齋房300間。嘉靖年間,寺被倭寇焚毀。現有建築物為清康熙、雍正、光緒與民國年間陸續所建。
囊山寺曾為古驛道宿站,當年朱熹赴同安上任時,曾住在寺內。朱熹有詩曰:「曉發漁溪驛,暮宿囊山寺。雲海近蒼茫,溪山擁清翠。行役倦修程,投閑聊一憩。不學塔中仙,前途定何事。
⑵ 你去過莆田哪裡旅遊 這兩個景點怎麼樣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寺晨鍾」,指的是梅峰寺凌晨的鍾聲洪亮低沉、渾厚綿延,悠揚悅耳,清幽久遠,音域覆蓋面廣,莆陽大地均可聽到,堪稱荔城一大景觀。梅峰寺建於北宋後期,是莆田「四大叢林」之一。寺的鍾樓內原來懸掛一口宋紹興年間名匠蔡通鑄造的優質銅鍾,聲音洪亮,可傳輸至百里之外。相傳蔡通一生僅僅鑄了四口大鍾,第一口鍾的聲音十分響亮,人稱「神鍾」,可惜飛走了;第二口鍾音質極好,即梅峰寺的佛鍾;第三口鍾掛在紫霄寺鍾樓里,重一千七百斤;第四口鍾響聲非常難聽,放在古譙樓上,用作縣衙殺人時的喪鍾。梅峰寺的大鍾懸掛上鍾樓以後,老禪師動身前往福州鼓山湧泉寺,臨行時交待和尚說,要等他到達福州後才能把鍾敲響,小和尚不知其中奧妙,當禪師剛出江口,行到福清境內翁山腳下時,便好奇、性急地敲起鍾來。禪師聽聞鍾響,氣憤地立刻返回荔城,責罵小和尚不聽話,壞了大事。禪師聽見鍾聲的地方,後來叫做「鍾前」。梅峰寺鍾的響聲只傳到那裡為止。據說,禪師走到哪裡,鍾聲便傳到那裡。如果小和尚按禪師的指點,在他行到福州後敲鍾,那麼鍾聲就能傳到福州;由於小和尚心急,提前敲響,結果只能傳到離梅峰寺僅40多里處的福清鍾前了。這個故事一直在民間傳流至今。可惜那口鍾已於清光緒十三年因駐軍不慎失火而被燒毀。
⑶ 莆田什麼地方最好玩
石棺
湄洲島
梅峰寺
廣化寺
千年荔枝樹-宋家香
石室岩
寧海橋
南少林寺
木蘭陂
菜溪岩
東圳水庫
東岩山
紫霄岩
九鯉湖
囊山寺
莆禧古城與仙洞賞春台
東岳觀
三清殿
九座寺
大宗伯地
東門石坊
梅峰光孝寺
東吳石塔
塔斗山
仙游文廟
天馬山
三會寺
梅妃故里
麥斜岩
龜山古剎
古譙樓
龍華寺與龍華雙塔
夾漈草堂
瑞雲山森林公園
白塘湖風景區
蔡襄陵園
賢良港天後祖祠
夾祭草堂
莆田鳳凰山公園
八仙顯靈
羅漢洞
童子拜觀音
石蟾蜍
雷轟瀑布
天梯
卧牛石
獅子岩
唐朝古道
⑷ 莆田那裡有如來佛廟
有拉。
在莆田的24景里,廣化寺。囊山寺
可以的話就去吧,廣化寺不遠就在市區拉。
而囊山寺在涵江區石庭這咯。在江口這里的一帶
有很多宮,廟。寺,很多很多的。
不妨可以來這里
⑸ 我們莆田有什麼好玩的
莆田湄州島
莆田九龍谷
莆田九鯉湖
莆田南少林寺遺址
莆田古譙樓
莆田梅妃故里
莆田東岩山
莆田菜溪岩
莆田東圳水庫
莆田天馬山
莆田囊山寺
莆田石室岩
莆田夾祭草堂
莆田東吳石塔
莆田三清殿
莆田宋家香古荔樹
莆田大宗伯第
莆田塔斗山與望海塔
莆田梅峰寺
莆田東岳觀
⑹ 囊山寺的主要景點
囊山海拔639米,多為裸露的花崗岩,因山峰形如古人坐褥上的「隱囊」而得名。峰頂山巒重疊,累列如蓮瓣,故有「古囊山列 山獻 」之稱,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山上岩石奇形怪狀,其中有一巨石,形如海里的鱟,故稱為「鱟石」,能隨氣候變化而改變其顏色,天晴時色白,將雨時變灰,山下數十里處皆可見,被人視為天然「晴雨表」。還有個天元岩,上面堂宇高敞,倚欄眺望,可見興化灣煙波浩渺,海天一色,星羅棋布的大小島嶼,儼如千帆競發,辟波斬浪,十分壯觀。
⑺ 囊山寺的介紹
囊山寺坐落於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鎮石庭以西囊山。唐代中和元年(881年)創建,名延福院。唐光啟二年(886年),閩王王審知把其改名為「慈壽寺」,俗稱囊山寺。寺內有大雄寶殿、天王殿、法堂、禪堂、藏經閣和鍾鼓樓等。明宣德八年(1433年)增建齋房300間。嘉靖年間,寺被倭寇焚毀。現有建築物為清康熙、雍正、光緒與民國年間陸續所建。
⑻ 囊山寺的歷史沿革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朝廷又賜慈壽禪寺莊田20頃為寺產,贍養寺僧。宋仁宗景祐初年(1034年),對寺院又進行了全面擴修,並建起了放目亭、雲濤亭、蒼霞亭、蘇綠亭、石屏軒、松風閣、雲卧堂、白雲堂、海月堂、延壽堂、西來室、幻如室、凈居室、放光室等等。常住僧人數百。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寺毀於火災。至元二十六年(1366年)住持深公重建殿堂,恢復舊觀。元朝末年又毀於戰火,僧眾散盡。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道傑重建法堂,後續建祖殿。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住持湘江法師集資建香積廚、齊堂及廂房。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住持永清法師重修毗盧閣、輪藏閣、鍾鼓樓,後一行法師重建大雄寶殿。至宣德八年(1433年),慈壽寺擁有殿堂僧房三百多間,重現閩中名剎風采。嘉靖年間(1522-1566年),慈壽寺遭到三次破壞,寺院被毀,僅輪藏殿和鍾樓倖存。清朝時,寺院一直衰敗,未能恢復明朝初年的規模,光緒十一年(1885年),住持通源法師手敲木魚,四處募化,重修了大雄寶殿。今天在大雄寶殿還掛著這樣的楹聯:「伏虎初興慈壽寺,敲魚重振古囊山」。1908年,源智、慧賢法師相繼興建禪堂、齊堂、庫房、客室、鍾鼓樓、伽藍殿、祖師殿、功德堂及左右兩廊。1932年住持化光及證明、妙義法師又重建方丈室和山門。這些建築都採用磚木混合結構,至今保存完好。1949年後,人民政府十分注意囊山慈壽寺的保護和維修工作,支持僧眾按照佛教叢林規章管好這一千年古剎。1951年,在海外僑僧資助下,修建了辟支岩塔,創建荼毗場,增建了藏經閣。1956年,住持化光法師主持樹立了《囊山慈壽禪寺歷代中興碑記》。到「文革」前,寺中仍住僧三十餘人。「文革」中,僧眾流散,停止了佛事活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1981年,囊山慈壽寺經政府批准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重新開放,僧人重新回到寺內,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同時募集資金,重塑佛像,對殿堂進行全面修復。1983年,慈壽寺被列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後,加快了修復的步伐。23名僧人發揚「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耕重田地、看護山林,開墾耕地。
⑼ 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古囊峢山獻在那裡呢
囊山位於莆田縣東北江口鎮境內,主峰海拔639米。山峰形似古人坐褥上的「隱囊」,故名囊山。正如晚唐詩人黃滔詩中雲:山有重囊勢。囊山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山峰怪石嶙峋,層層疊疊,似一蓮花盛開,俗稱蓮花石,故稱為「古囊列山獻」。登上山峰,南北洋平原歷歷在目;城、涵、黃、笏四集鎮一覽無余,天氣晴朗時往東南眺望,南日、湄洲兩島盡收眼底。 囊山上有一塊巨石高約百米、寬60米,形似鱟殼,俗稱「鱟魚石」,是一塊天然的「晴雨表」。晴天石呈白色,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氣候有了變化,石就由白色逐漸變為蒼灰色,遠近可見。山上的辟支岩據傳是黃妙應祖師靜之處。岩以一塊巨石蓋頂,岩下可容納20多人。岩前巨石兩塊對立為門。在辟支岩西側不遠之處的「天元岩」,後有個大石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當地群眾稱為「百廿間」。 囊山南麓有座規模雄偉的千年古剎囊山寺,寺系是黃妙應祖師於唐中和元年(881年)創建的,初名延福寺。唐光啟二年(886年),唐王審知為其母祝壽,奏請朝廷賜額慈壽寺,後人都俗稱囊山寺。寺內有大雄寶殿、天王堂、禪堂、法堂、藏經閣和鍾鼓樓等建築物。眼前的建築物像是清康熙雍正、光緒及近代僑胞捐資重新修建的。 古代福州往漳州的驛道,經過囊山寺,所以歷代有不少文人涉足此地,有的留下墨寶,有的留下詩篇。朱熹前往同安任主簿時,曾在寺內住宿,寫下了「曉發漁溪驛,暮宿囊山寺,雲涉近蒼茫,溪山擁深翠……」的詩篇。寺後山腰崖石上的「與造物游」的石刻,就是出自朱熹之手。宋代著名書法家蔡襄的詩刻「六合萬籟息,秋林月正暉,琴中傳不盡,石上坐忘歸」石刻現已毀壞。
⑽ 莆田市區附近有哪些景點
莆田市區不什麼好玩,附近的只有石室岩,廣化寺,鳳凰山公園,建議去湄洲媽祖,風景不錯;
遠一點的仙游的菜溪岩、麥斜岩、九鯉湖等,風景都非常好,不過交通不是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