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各地美食{如湘菜,豫菜..各地美食特點}
川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素來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聲譽,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川菜起源於古代的巴國和蜀國。自秦朝至三國時期,成都逐漸成為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使川菜得到較大發展。
川菜風味包括成都、重慶和樂山、自貢等地方菜的特色。川菜的基本味型為麻、辣、甜、咸、酸、苦六種。川菜特點是突出麻、辣、香、鮮、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鮮姜。主要特點在於味型多樣。辣椒、胡椒、花椒、豆板醬等是主要調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干燒、麻辣、酸辣、椒麻、麻醬、蒜泥、薑汁、紅油、糖醋、魚香、怪味等各種味型,無不厚實醇濃,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風味,各式菜點無不膾炙人口。
美國、日本、法國、加拿大和香港地區都有川菜館,受到各國外賓的好評。
川菜在烹調方法上,擅長炒、滑、熘、爆、煸、炸、煮、煨等。尤為小煎、小炒、干煸和干燒有其獨道之處。從高級筵席「三蒸九扣」到大眾便餐、民間小吃、家常風味等,菜品繁多,花式新穎,做工精細。有炒、煎、干燒、炸、熏、泡、燉、燜、燴、貼、爆等三十八種之多噢!在口味上特別講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長,以味的多、廣、厚著稱。歷來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燒、酸、辣、魚香、干煸、怪味、椒麻、紅油)之說。川菜系因此具有取材廣泛、調味多樣、菜式適應性強三個特徵。由筵席菜、大眾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等五個大類組成一個完整的風味體系。在國際上享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美譽。
其中最負盛名的菜餚有:干燒岩鯉、干燒桂魚、魚香肉絲、怪味雞、宮保雞丁、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鍋、干煽牛肉絲、夫妻肺片、燈影牛肉、擔擔面、賴湯圓、龍抄手等。
粵菜注意吸取各菜系之長,烹調技藝多樣善變,用料奇異廣博。在烹調上以炒、爆為主,兼有燴、煎、烤,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有「五滋」(香、松、軟、肥、濃)、「六味」(酸、甜、苦、辣、咸、鮮)之說。時令性強,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濃郁。
粵菜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同其他地區的飲食和菜系一樣,都有著中國飲食文化的共同性。早在遠古,嶺南古越族就與中原楚地有著密切的交往。隨著歷史變遷和朝代更替,許多中原
人為逃避戰亂而南渡,漢越兩族日漸融合。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原飲食製作的技藝、炊具、食具和百越農漁豐富物產結合,這就是粵式飲食的起源。粵菜起源於漢,就是憑借這段歷史來說的。
南宋以後,粵菜的技藝和特點日趨成熟。這同宋朝南遷,眾多御廚和官府廚師雲集於粵,特別集中於羊城有關。唐代開始,廣州成為我國主要的進出貿易口岸,是世界有名的港口。宋、元之後,廣州成為內外貿易集中的口岸和港口城市,商業日益興旺,帶動了飲食服務作為一個商業行業發展起來,為粵式飲食特別是粵菜的成長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和場所。
明清兩代,是粵菜、粵點、粵式飲食真正的成熟和發展時期。這時的廣州已經成為一座商業大城市,粵菜、粵點和粵式飲食真正成為了一個體系。鬧市通衡遍布茶樓、酒店、餐館和小食店,各個食肆爭奇斗艷,食品之豐,款式之多,世人稱絕,漸漸有「食在廣州」之說。
粵菜系的形成和發展與廣東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廣東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產富饒。故廣東的飲食,一向得天獨厚。早在西漢《淮南子·精神篇》中就載有粵菜選料的精細和廣泛,而且可以想見千餘年前的廣東人已經對用不同烹調方法烹制不同的異味游刃有餘。在此以前,唐代詩人韓愈被貶至潮州,在他的詩中描述潮州人食鱟、蛇、蒲魚、青蛙、章魚、江瑤柱等數十種異物,感到很不是滋味。但到南宋時,章魚等海味已是許多地方菜餚的上品佳餚。在配料和口味方面,採用生食的方法。到後來生食豬牛羊鹿已不多,
但生食魚片,包括生魚粥等的習慣保留至今。而將白切雞以僅熟,大腿骨帶微血為准,則於今仍是如此。將粵菜的刀工精巧,配料講究相得益彰,口味注意清而不淡諸特點,表現具體。
粵菜還善於取各家之長,為我所用,常學常新。蘇菜系中的名菜松鼠鱖魚,飲譽大江南北,但不能上粵菜宴席。雖粵人喜食鼠肉,但鼠輩之名不登大雅之堂。粵菜名廚運用嫻熟的刀工將魚改成小菊花型,名為菊花魚。如此一改,能一口一塊,用筷子及刀叉食用都方便、衛生,蘇菜經過改造,便成了粵菜。此外,粵菜烹調方法中的泡、扒、烤、川是從北方菜的爆、扒、烤、汆移植而來。而煎、炸的新法是吸取西菜同類方法
改進之後形成的。但粵菜的移植,並不生搬硬套,乃是結合廣東原料廣博、質地鮮嫩,人們口味喜歡清鮮常新的特點,加以發展,觸類旁通。如北方菜的扒,通常是將原料調味後,烤至酥爛,推芡打明油上碟,稱為清扒。而粵菜的扒,卻是將原料煲或蒸至膩,然後推闊芡扒上,表現多為有料扒。代表作有八珍扒大鴨、雞絲扒肉脯等。廣東的飲食文化與中原各地一脈相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歷史上曾有多個另立王朝的內地人。歷代王朝派來治粵和被貶的官吏等,都帶來北方的飲食文化,其間還有許多官廚高手或將他們的技藝傳給當地的同行,或是在市肆上各自設店營生,將各地的飲食文化直接介紹給嶺南人民,使之成為粵菜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代以後,廣州成為中西海路的交通樞紐;唐代外商大多聚集在羊城,商船結隊而至。當時廣州地區的經濟與內陸各地相比,發展較快。
除了正式菜點,廣東的小食、點心也製作精巧,而各地的飲食風俗也有其獨到之處,如廣州的早茶,潮汕的功夫茶,這些飲食風俗已經超出「吃」的范疇,成為廣東的飲食文化。
魯菜又叫山東菜,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制 作精細享譽海內外 善於以蔥香調味,如「烤鴨」、「烤乳豬」、「鍋燒時子」、「炸脂蓋」等。
魯菜發端於戰國時的齊國和魯國(今山東省),形成於秦漢。宋代後,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魯菜是中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東北三省。
派別:沿海的膠東菜(以海鮮為主)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 特色:魯菜講究調味純正,口味偏於咸鮮,具有鮮、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制,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
絕活:魯菜常用的烹調技法有30種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獨特而專長.爆法講究急火快炒;扒技法為魯菜獨創,原料腌漬粘粉,油煎黃兩面,慢火盡收汁;扒法成品整齊成型,味濃質爛,汁緊稠濃。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
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由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喜好有關。山東是中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下游,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其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如膠州大白菜、章邱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薑都蜚聲海內外;水果產量居全國之首,僅蘋果就佔全國總產量40%以上;豬、羊、禽、蛋等產量也是極為可觀;水產品產量也是全國第三,其中名貴海產品有魚翅、海參、大對蝦、加吉魚、比目魚、鮑魚、天鵝蛋、西施舌、扇貝、紅螺、紫菜等馳名中外.。釀造業歷史悠久,品種多,質量優,諸如洛口食醋、濟南醬油、即墨老酒等,都是久負盛名的佳品。如此豐富的物產,為魯菜系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料資源。
魯菜歷史極其久遠。《尚書·禹貢》中載有「青州貢鹽」,說明至少在夏代,山東 已經用鹽調味 ; 遠在周朝的《詩經》中已有食用黃河的魴魚和鯉魚的記載,而今糖醋黃河鯉魚 仍然是魯菜中的佼佼者,可見其淵遠流長。魯菜系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國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尤其傍山靠海的齊國,憑借魚鹽鐵之利,使齊桓公首成霸業。
傳說中將自己的兒子蒸熟了獻給齊王吃的易牙,實際上是當時善於調味的烹飪大師。魯菜中的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獨具風味,可能是繼承古代善於做羹的傳統;而膠東菜以海鮮見長,則是承襲海濱先民食魚的習俗。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夫子,還有一系列「不食」的主張,如「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餒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說明當時的魯菜已經相當講究科學、注意衛生,還追求刀工和調料的藝術性,已到日臻精美的地步。
秦漢時期,山東的經濟空前繁榮,地主、富豪出則車馬交錯,居則瓊台樓閣,過著「鍾鳴鼎食,征歌選舞」的奢糜生活。根據「諸城前涼台庖廚畫像」,可以看到上面掛滿豬頭、豬腿、雞、兔、魚等各種畜類、禽類、野味,下面有汲水、燒灶、劈柴、宰羊、殺豬、殺雞、屠狗、切魚、切肉、洗滌、攪拌、烤餅、烤肉串等,各種忙碌烹調操作的人們。這幅畫所描繪的場面之復雜,分工之精細,不啻烹飪操作的全過程,真可以和現代烹飪加工相媲美。北魏的《齊民要術》對黃河流域,主要是山東地區的烹調技術作了較為全面的總結。不但詳細闡述了煎、燒、炒、煮、烤、蒸、腌、臘、燉、糟等烹調方法,還記載了「烤鴨」、「烤乳豬」等名菜的製作方法。此書對魯菜系的形成、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歷經隋、唐、宋、金各代的提高和錘煉,魯菜逐漸成為北方菜的代表,以至宋代山東的「北食店」久興不衰。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吳苞、崔浩、段文昌、段成式、公都或等,都是著名的烹飪高手或美食家,他們對魯菜的發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到元、明、清時期,魯菜又有了新的發展。此時魯菜大量進入宮廷,成為御膳的珍品,並在北方各地廣泛流傳。清高宗弘歷曾八次駕臨孔府,並在1771年第五次駕臨孔府時,將女兒下嫁給孔子第72代孫孔憲培,同時賞賜一套「滿漢宴」銀質點銅錫仿古象形水火餐具」給孔府。這更促使魯菜系中的奇葩「孔府菜」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經過期的發展和演變,魯菜系逐漸形成包括青島在內,以福山幫為代表的膠東派,以及包括德州、泰安在內的濟南派兩個流派。並有堪稱「陽春白雪」的典雅華貴的孔府菜,還有星羅棋布的各種地方菜和風味小吃。膠東菜擅長爆、炸、扒、熘、蒸;口味以鮮奪人,偏於清淡;選料則多為明蝦、海螺、鮑魚、蠣黃、海帶等海鮮。其中名菜有「扒原殼鮑魚」,主料為長山列島海珍鮑魚,以魯菜傳統技法烹調,鮮美滑嫩,催人食慾。其他名菜還有蟹黃魚翅、芙蓉干貝、燒海參、烤大蝦、炸蠣黃和清蒸加吉魚等。
濟南派則以湯著稱,輔以爆、炒、燒、炸,菜餚以清、鮮、脆、嫩見長。其中名餚有清湯什錦、奶湯蒲菜,清鮮淡雅,別具一格。而里嫩外焦的糖醋黃河鯉魚、脆嫩爽口的油爆雙脆、素菜之珍的鍋豆腐,則顯示了濟南派的火候功力。清代光緒年間,濟南九華林酒樓店主將豬大腸洗涮後,加香料開水煮至軟酥取出,切成段後,加醬油、糖、香料等製成又香又肥的紅燒大腸,聞名於市。後來在製作上又有所改進,將洗凈的大腸入開水煮熟後,入油鍋炸,再加入調味和香料烹制,此菜味道更鮮美。文人雅士根據其製作精細如道家「九煉金丹」一般,將其取名為「九轉大腸」。
「八仙過海鬧羅漢」是孔府喜壽宴第一道菜,選用魚翅、海參、鮑魚、魚骨、魚肚、蝦、蘆筍、火腿為「八仙」。將雞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羅漢錢狀,稱為「羅漢」。製成後放在圓瓷罐里,擺成八方,中間放羅漢雞,上撒火腿片、薑片及汆好的青菜葉,再將燒開的雞湯澆上即成。舊時此菜上席即開鑼唱戲,在品嘗美味的同時聽戲,熱鬧非凡,也奢侈至極
江蘇位於我國東南沿海, 長江的下游。這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稻、麥、棉、蠶、魚等土特產,素有「魚米之鄉」 的美譽。「春有刀鱭夏有鮒,秋有肥鴨冬有蔬」一年四季各種禽蛋、瓜果蔬菜、水產、有、土產不斷上市,這為蘇菜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經過長期的演變與發展,江蘇的食文化積累了豐富的烹飪經驗烹調技術日臻完善,逐步形成了以淮揚、南京、蘇錫三種地方菜為主體的江蘇菜系。
江蘇菜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據《史記》、《吳越春秋》等書記載,早在2400年前已有炙魚、蒸魚、魚片等不同的烹調方法。用鴨子做菜,起源也較早,在1400年前鴨子已是金陵民間喜愛的食品。
由於蘇菜和浙菜相近,因此和浙菜統稱江浙菜系。主要以南京、揚州、蘇州三種地方菜組成。早在二千多年前,吳人即善制炙魚、蒸魚和魚片。一
千多年前,鴨已為金陵美食。南宋時,蘇菜和浙菜同為「南食」的兩大台柱。蘇菜擅長燉、燜、蒸、炒,重視調湯,保持原汁,風味清鮮,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酥鬆脫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在清代的時候,蘇菜流行於全國,相當於現在川菜、粵菜的地位。蘇菜中的一支——淮揚菜系曾為宮廷菜,目前國宴中的大多數菜餚仍屬於淮揚菜。因此,淮揚菜亦稱國菜。蘇州菜系歷史上也十分流行。乾隆帝南巡的時候,曾經到蘇州的得月樓做客,嘗到江南美味後,非常高興,口稱蘇州為天下第一食府。
南京菜口味和醇,玲瓏細巧;揚州菜清淡適口,刀工精細;蘇州菜口味趨甜,清雅多姿。其名菜有烤方、水晶餚蹄、清燉蟹粉獅子頭、金陵丸子、白汁圓菜、黃泥煨雞、清燉雞孚、鹽水鴨(金陵板鴨)、金香餅、雞湯煮干絲、肉釀生麩、鳳尾蝦、三套鴨、無錫肉骨頭、陸稿薦醬豬頭肉、沛縣狗肉等。
蘇菜是我國主要的傳統菜系之一,在國外享有較高盛譽。
從杭州近郊的良渚和浙東的餘姚河姆渡兩處人類活動的古遺址中發現,從豬、牛、羊、雞、鴨等骨骸中證明,浙菜的烹飪原料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已相當豐富。東坡肉、咸件兒、蜜汁火方、叫化童雞等傳統名菜均離不開這些烹飪原料。
浙江菜,簡稱浙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其地山青水秀,物產豐富佳餚美,故諺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浙江省位於我國東海之濱,北部水道成網,索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西南丘陵起伏,盛產山珍野味。東部沿海漁場密布,水產資源豐富,有經濟魚類和貝殼水產品500餘種,總產值居全國之首,物產豐富,佳餚自美,特色獨具,有口皆碑。
浙菜體系,由杭州、寧波、紹興和溫州為代表的四個地方流派所組成。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經歷了中原漢族文化和當地古越族文化的混合、交流而逐漸形成。根據閩侯縣甘蔗鎮恆心村的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保存的新石器時期福建先民使用過的炊具陶鼎和連通灶,證明福州地區在500年之前就已從烤食進入煮食時代了。福建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旅外華僑從海外引進的新品種食品和一些新奇的調味品,對豐富福建飲食文化,充實閩菜體系的內容,也曾發生過不容忽略的影響。福建人民經過與海外、特別是南洋群島人民的長期交往,海外的飲食習俗也逐漸滲透到閩人的飲食生活之中,從而使閩菜成為帶有開放特色的一種獨特的菜系。
閩菜又稱福建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最早起源於福建閩侯縣,在後來發展中形成福州、閩南、閩西三種流派。福州菜包括泉州、廈門菜,菜餚淡爽清鮮,重酸甜,講究湯提鮮,閩南菜包括漳州一帶,講究作料調味,重酸辣:閩西菜包括長汀及西南一帶地方,偏重咸辣,烹制多為山珍,帶有山區風味。故此,閩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長於紅糟調味,二長於制湯,三長於使用糖醋。這一傳統即使進入上海,盡染海派風味後,依然未變。閩菜是20年代初進人大上海的,前幾年僅剩一家閩江飯店,現在經過網點調整,閩江飯店已成歷史了,只有都城大酒家還有閩菜供應。除了招碑萊「佛跳牆」外,還有七星魚丸、烏柳居、白雪雞、閩生果,醉排骨、紅糟魚排等等,均別有風味。
徽菜風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點特色。皖南菜包括黃山、歌縣(古微州)、屯溪等地,講究火功,善烹野味,量大油重,樸素實惠,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餚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燉、燒、蒸而成,湯清味醇,原鍋上席,香氣四溢。皖南雖水產不多,但烹制經腌制的「臭桂魚」知名度很高。
沿江菜以蕪湖、安慶地區為代表,以後也傳到合肥地區,它以烹制河鮮、家畜見長,講究刀工,注意色、形。善用糖調味,尤以煙熏菜餚別具一格。沿淮菜以蚌埠、宿縣、阜陽等地為代表,菜餚講究咸中帶辣,湯汁色濃口重,亦慣用香菜配色和調味。
徽菜的著名風味菜有:無為熏鴨、毛峰熏細魚、符離集燒雞、方臘魚、石耳炳雞、雲霧肉、綠豆煎餅、蝴蝶面等。
瀟湘風味,以湖南菜為代表,簡稱「湘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湖南省,位於中南地區,長江中游南岸。這里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四季分明。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嶽衡山,北有一碧萬頃的洞庭,湘、資、沅、澄四水流經全省。自然條件優厚,利於農、牧、副、漁的發展,故物產特別富饒。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產魚蝦和湘蓮,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史記》中曾記載,楚地「地勢饒食,無飢饉之患」。長期以來,「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更是廣為流傳。湘東南為丘陵和盆地,農牧副漁都很發達。湘西多山,盛產筍、蕈和山珍野味。豐富的物產為飲食提供了精美的原料,著名特產有:武陵甲魚,君山銀針,祁陽筆魚,洞庭金龜,桃源雞,臨武鴨,武岡鵝,湘蓮、銀魚及湘西山區的筍、蕈和山珍野味。在長期的飲食文化和烹飪實踐中,湖南人民創制了多種多樣的菜餚。據考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長沙地區就能用獸、禽、魚等多種原料,以蒸、熬、煮、炙等烹調方法,製作各種款式的佳餚。隨著歷史的前進,及烹飪技術的不斷交流,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為主的湖南菜系。
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湖南地處我國中南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湘西多山,盛產筍、蕈和山珍野味;湘東南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漁發達;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稱"魚米之鄉"。在《史記》中曾記載了楚地"地勢饒食,無飢饉之患"。
❷ 哪個地方的小吃有聲望
太原經典小吃店 .尖草坪立交橋底下,有個熟肉鋪,以賣肥腸出名。非常好吃,買回去自己炒一下吃,那絕對是享受。 2.金融大廈對面,在新建路這邊,有一家飯店叫黃山飯店可以去嘗嘗,價格看你自己點的菜了。
3.府西街解放路交叉口往北一點,中級法院樓下,那有個肥牛泡饃館,好多名人去吃過,算是太原最早的泡饃了。
4.五一路北面,國民師范舊址,離太原大學不遠。那裡有個店名好象叫驢肉香的店,有驢肉鍋、驢肉蒸餃、驢肉餅,去了都要要上,都吃吃。
5.在新建北路,東港海逸往北一百米。麥子油潑面,如果不是店面小,門口排的車肯定把東港海逸都比下去。
6.然後就到桃園二巷,一般我去二巷先吃麵皮,那家店好象叫個王萍麵皮店。 然後到麵皮店對面的江南外買,買個紅豆粥,然後配個夾肉餅就完美啊。江南家的茄子包和餛燉也很好吃。 還有,麵皮店旁邊的火辣辣粉店也不錯哦。二巷的火辣辣粉店的肥腸粉絕對比文源巷的好吃。
7.桃園三巷,志勇大酒店。說是大酒店,其實就是個院子里擺著幾張桌子,門口有一棵大樹。志勇家自製的豬頭肉也不錯。
8 .桃圓小學附近有一家賣羊肉串的小店,他原先在桃園四巷天龍超市對面,因馬路市場治理搬來的。人很多,非常好吃。 桃園小學對面的延慶觀炸雞,也是屹立多年。 桃園北路天客隆超市對面,有個洪老五羊肉串,同樣是經典。這家店就是原來漪汾橋下著名的洪老五羊肉串店。
9.在電力局樓下靠左面的一個樓里有個小門面,名字是「老三樣面館」建議中午去吃打鹵面。裡面還有汾陽自己釀的酒不錯哦,對了還有他們自己做的豬頭肉,很好吃!
10.據說在半坡西街還有一家NB店,地址是一家臨街的住家戶,而且這家店連招牌都沒有。裡面的阿姨超NB,進去以後叫你自己拿碗筷,而且不允許叫人家服務員,必須叫阿姨、大姐之類的稱呼。然後自己找地方坐,他們根本不招呼你,就炒幾個菜,可是還是很多人去,平時門口停的都是好車。裡面的帶魚比較有名。這家店周末還有雙休日,他們叫那這家店叫小東海(注:東海是太原最NB海鮮大酒店)。 半坡東街廁所旁邊的烙餅,和廁所對面的肉絲拉麵,極力推薦,最好烙餅配拉麵,真正的好吃不貴。
11.半坡東街和寬銀幕後面新隆街上的賈記麵皮也相當不錯,值得一試。 半坡東街北口一個巷子里,有一個醬肉館,醬肉和打鹵面是特色。
12.在西羊市口上,有個羊蠍子店,店面不大,開了很多年。每天的人也是暴多,比大飯店的羊蠍子好吃多了。
13.西羊市澡堂里有一家餐廳,門面很小,要走進澡堂才看的見,天天爆滿,沒去過的很有必要去一次,泡椒螺肉是他們的招牌菜,火焰牛肉也不錯。 接下來就來到了,解放路鼓樓派出所北30米,有個武田大排擋,不錯!
14 .解放路副食大樓對面,現在瑞龍酒店的對面,還有一遲明個新近崛起的叫獨辣味道的店,裡面的萬州烤魚是特色,吃過的人都說好。 就在烤魚店旁邊,有個清真火鍋,叫真得順,絕對不壓於北京的東來順。
15.接下來就去了食品街,食品街北段有個楊記的灌腸是個老店,建議也嘗嘗那裡的麻辣燙。 楊記旁邊點呢,鼓樓街上,就是羊肉湯羊雜割一條街了,太原比較NB的羊肉湯店都在此街,不過舊城改造後,現在那裡剩的羊肉湯店不多了。
16.接著到食品街的南口有個泉娃子家,那裡買的擔擔面非常的不錯,也是很長時間了,據說老闆和牛王廟是一個老闆,厲害。 擔擔麵店旁邊有一個賣電烤羊肉串的,絕對經典,每次必吃。 壩陵橋的串串香確實沒的說,以前火暴程度不亞於唐都剛開張的時候,人頭攢動,後來整改,現在在食品街南口,叫屈禮洪串串香。
17.在後開化碼塵告寺,姑姑庵口上,有個小吃林,那裡的熱涼粉絕對是太原獨此一家的好吃,實在是美味。那裡的梨湯也好兄絕喝,加菜、加蛋、加火腿餅也是美味至及。 汾酒大廈的原漿酒,好喝不上頭,還免費。
18.柳北口郝剛剛羊雜太原人都知道,想吃就早點去排隊。 郝剛剛對面有家成都特色小吃也蠻正點的推薦裡面的冒菜和涼面。
19.還有當年柳巷察院後三大名吃,至今還保著的是察院後包子鋪。來個稀飯,來個燉肉,來碗包子,我們每次去的必點的三樣東西。天津吃狗不理,太原吃察院後。 銅鑼灣夜市的小吃,現在經常聽人提到,應該不錯。
20.薛巷的炒米線不能不提啊。
21.還有柳巷長風劇院旁邊巷子里的X記臘汁肉夾饃,去過西安的朋友一定知道那才是正宗的肉夾饃。
22.柳巷銅鑼灣對面的牛王廟,那裡的火鍋粉很爽。其他不說了,都是川味,夏天去最爽,吃的流汗!
23.柳南和鐵匠巷交叉口的牛肉餅,一塊五一個,每人限買6個,很不錯。
24.還有柳南好利來旁邊的烤魷魚,這里烤魷魚比其他地方的好吃多了。 還有個吃西餐的地方,就是校蔚營的比樂士皮薩。這里比必勝客便宜,而且太原的老外經常來吃。
25.康隆商城後邊,有一個餃子館,他家的蛋卷自己做的,超級好吃!
26.下面我們就來到了大南門了,大南門本來是手機市場,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時而會飄來一股特別香的味道,呵呵,這就是開了很久的上帝炸雞,從小吃到大,美味啊!
27.大南門,起鳳街口,有一家溫州炒米粉的店,裡面的花蛤異常好吃,那裡炒白菜也好吃,黃魚也好吃。價格非常便宜。
28.起鳳街,鐵路宿舍旁邊,有個螞蟻上樹面,是全國四種不同的面的組合,很別樣,很好吃。老闆很熱情,會向你介紹他們的面的特點。
29.大南門路西邊第一個巷子,巷子里都是回民風味。一直往裡走,巷子南面有一家燒烤,名字忘了,旁邊是美容,文身店,推薦裡面的肉筋,整腰,羊蛋。碎腰也不錯,賣的很好。個人喜歡吃整腰。老闆是回民,對吃很有研究,愛喝酒。經常有小車去那裡包全部的羊腰和羊蛋。
30.大南門的太原麵食館就不用多介紹了,這里的燒梅(燒麥)是這里的特色,太原人都應該吃過。
31.五龍口街往東走,路北有一家湖南人肥腸館,我沒吃過,但是每每路過看見人暴多,而且很多都是開車去的,還得等桌子,學車的時候,他們說絕對得去吃。
32.重機有一個烤肉也特好吃,好多人都從市裡開車專門來吃呢,味道相當正宗。老闆姓關,在重機南區菜市場外面的一排小房子里,人老多了。
33.在下元十字路口往北走一千米吧,和平北路上,有個川渝飯店,毛血旺太原沒人能比。去那吃飯的都是在太原工作的四川人,腰花做的也不錯,就上一碗米吃,出點汗,美滋滋。
基本北城的小吃就這么多了~~~下面我們去太原市南城逛逛吧~~~
34.又到桃園路,是桃園南路和文源巷丁字口有個順華粉館,本人強力推薦,好象是一些四川人開的,裡面有牛肉粉,肥腸粉,雪菜粉……加兩個鍋盔超爽。走的時候還喝幾口湯,唉,爽啊。
35.在桃南省消防總隊南邊的巷子里有一家河源小拉麵館,嘗嘗人家的鹵豬手、雞脖、溜肥腸、喝上二兩二鍋頭。酒足了上一大碗小拉麵就上人家送的干煸辣椒,別忘了要一碗面湯。那裡的工作人員非常忙,中午12點以後就沒有座位了。 桃南的張記麵皮也很不錯,但要讓男老闆調,女老闆調的總感覺不對味。
36.順華粉館斜對面有一家麻辣小龍蝦,是太原最有名最好吃的,PLMM特別的多,哈哈哈哈。
37.老軍營小區里的林源燴菜館(據最新消息,這家店似乎不如以前),吃遍太原市,他家的大骨頭,黑肉燉菜無人能及。
38.老軍營小區菜市場的黃記麵皮,絕對好。
39.我們再來青年路,青年路中段有個賣渾原涼粉的,是太原最最最正宗的一家。
40.武漢臭豆腐,在王村南街的菜市場門口,非常美味,很多人打車來吃。現在這個店不知道在不在了。
41.還有雙塔西街雙西小學對面的知味源湘菜館也非常有名,尤其他的干豆角炒臘肉、蒜香魚頭等,都讓人流連往返。
42.再到體育路,大鵬燒烤的烤雞腿雞翅很好吃,主要是它的配料與別的燒烤不同,好象加醋,特別適合山西人的口味。
43.體育路上,「川娃子」小吃店,涼粉很好吃,還有很多米粉,梨水也好喝,很便宜! 體育路北的東面牆上有個窟窿的地方,俺們常叫狗洞,從一個鐵架梯子進去。應該石銅廠的宿舍區,左拐的小店,好吃的有炒肉皮,炒羊血,炒豆腐,大骨頭等,味道很好。
44.平陽路北園街西口上的鐵鍋燜面,朋友告我說巨好吃,就是還沒有去過。 現代女子醫院正對面有個燒烤特好吃。
45.說燒烤,講正宗,品口味,我推薦親賢北街,水總對面,高管局旁邊。有家絕正的新疆飯店(據最新消息,此店可能已經關門)。那裡的店小二到掌櫃的說的全是外語。正宗的伊斯蘭風味,還超便宜。比迎澤分局的燒烤村落,體育館的都不知道好多少倍。
46.還有就是體育場北側的鮮美水煮魚,共三家分店,總部就是這,二部在金融大廈對面,三部在青年路迎澤公園門口,本人覺得二部的好吃些。一般偶去了就叫個微辣或不辣的鯰魚或草魚(草魚便宜),因為沒什麼刺,肉還很鮮美,走的時候辣椒還可以帶走回家炒菜用。
47.山西大學舊校門對面有一家重慶乾唐火鍋店,那裡的鍋料真是好吃,不過一定要點大鍋底里的麻辣鯰魚鍋,那魚又香又軟又勁道,咬一口滿口的香。兩個人去吃再點一盤13元錢的特色肥牛,那牛肉也很不錯,只要在鍋里涮幾下肉就可以出鍋了,煮的時間長了反而老,肉好像是經過特別腌制過的,口感也很好,滑利爽口。然後再點幾盤菜就可以吃的又好又飽了,兩三個人四五十元錢就可以搞定了,好吃又實惠。 山大附近還有一家斌子拉麵,也值得一去。
48.對了,還有個吃早點的地方,就是五一路進六中的口上有就叫閆記丸子湯的,早上路過可要記得吃一碗啊。 解放南路國體商城旁邊的巷子里,好象有個南肖牆丸子湯,每天人都很多,建議早飯的時候要去吃一次。
49.對了對了,還有半夜出來吃的地方,唐都的早茶宵夜,來過太原的人應該都去過。
50.最好吃的應該就是大營盤的地攤了,太原過夜生活的人大部分每天晚上都會去,來個肥腸面,再來個豬皮炒豆豆,來個豆腐,拼個冷盤,再多少喝點,美壞了,此地不光是夏天非常火爆,到冬天晚上很冷的時候都是異常火爆!
❸ 臭鱖魚怎麼做好吃
問題一:臭桂魚怎麼做好吃 主料
臭鱖魚400g
輔料
洋蔥50g
紅辣椒20g
姜蒜末20g
尖椒20g
香蔥20g
料酒20ml
老抽10ml
步驟
1.以上配料切好備用
2.泡好的臭鱖魚打斜刀,方便入味
3.用廚房餐巾紙將魚身上的水份擦乾
4.鍋中放油燒熱
5.下魚煎至兩面金黃
6.再放油爆香姜蒜末
7.下入洋蔥片炒香
8.加入香蔥白和紅椒
9.加入煎好的臭鱖魚
10.淋入料酒
11.加入適量的清水沒過魚
12.燒開後加老生抽調色燉中火燉二十分鍾
13.湯汗快收干時加入香蔥段和紅椒即可
小貼士
1、此道菜不用加鹽,如果口味稍重的話提前不用泡
2、這道菜洋蔥不可少,這樣做比較有干鍋的感覺
3、吃的時候上面可以用電磁爐加熱,這樣味道越燉越好吃
問題二:臭桂魚的正宗做法,臭桂魚怎樣做才好吃的做法步驟 1、桂魚100斤宰殺治凈,一分為二,無須沖洗;鹽2000克、香料粉(丁香、甘草、八角、小茴香、花椒、香葉)150克、蒜蓉1500克拌勻成混合料待用。
2、在大木桶中擺一層魚、撒一層混合料,待將魚全部鋪完,木桶加蓋用石頭壓住密封,放於25℃-28℃的溫度下腌制5-6天使魚身自然發臭。
3、抹掉魚肉上的腌料改刀成塊,每400克分裝入保鮮袋,入冰箱冷凍保存。
4.腌好的魚應該顏色發白,若魚肉顏色發黃、發綠,則說明已經腐敗,不能吃了。
技術關鍵:
1、桂魚沾水後再腌制會出水過多,沖淡魚的鮮味,且沾過生水的魚肉發酵過程中易變質,因此腌制前不可沖洗。
2、腌制過程中所選用的蒜必須為現剝蒜,現剝蒜的辣味更加濃郁。
問題三:版臭鱖魚的家常做法大全怎麼做好吃視頻 湘版臭鱖魚
主料
臭鱖魚3條
輔料
干辣椒4根、泡椒3根、剁椒2湯匙、小米椒4根、蔥1段、姜1塊、蒜5瓣、紅尖椒3根
調料
料酒1湯匙、臭豆腐2湯匙、菜籽油30克、糖1茶匙
湘版臭鱖魚的做法
1.鱖魚洗凈腮和腹部,用廚房用紙搽拭乾凈,淋上料酒,撒上鹽,用手將魚兩面和腹部蛟齲如果有時間,可以將魚掛起來,風干晾一天,這樣效果會更好,我省略了這一步驟
2.用兩塊王致和臭豆腐腌制3條鱖魚比較合適
3.戴上手套將臭豆腐均勻的塗抹在魚身上,兩面都要塗抹均勻
4.用保鮮膜將魚包裹嚴實。我包了五六層還是能隱隱的聞到臭味,將腌好的魚放到避光的地方腌制發酵,不要放在冰箱里,可放置在5-15度的環境中腌制7天,想快點可以放在室內稍微溫暖的地方,20-25度腌制3-4天
5.幾天過去了...去掉保鮮膜,嘿!噴噴臭!!!
6.將魚在流動的水中清洗干凈,並用廚房用紙盡量擦乾魚身上及腹部里的水分
7.准備烹飪前將輔料准備好,小蔥切段、蒜拍扁、姜切小粒、干辣椒掰兩半、泡辣椒切段、小米辣和美人辣切好
8.鍋中放入菜籽油,將魚兩面煎至焦黃,用菜籽油燒這道菜顏色好看和味道更香
9.將煎好的魚盛出備用
10.鍋中再放入少量菜籽油,油熱後先下蔥、姜、蒜、干辣椒煸炒香
11.之後放入剁椒碎、泡椒煸炒出紅油
12.有高湯的倒入高湯,沒高湯的倒入清水
13.中大火熬制5分鍾
14.找個濾網,將湯中的渣子篦出,留下湯
15.把辣湯倒回鍋中,在鍋中倒入適量臭豆腐湯,不要倒太多,咸
16.放入一小勺糖來調和味道,泡椒、剁辣椒、臭豆腐都咸,放點糖中和一下,但千萬不能多放
17.把魚放回湯中,中火燉至
18.燉魚時蓋上鍋蓋,燜一下,一面燉5分鍾後,反面再燉幾分鍾
19.家常做法呢,就是將湯汁收濃後即可出鍋,既然做了就講究點,把魚先請入盤中,在辣椒圈倒入湯汁中將湯汁收濃後淋到魚上,臭豆腐版的臭鱖魚就做好了
烹飪技巧
這道菜魚的腌制是關鍵,鱖魚選每條7兩左右最佳;腌魚時先要淋上料酒,撒上鹽,用手將魚兩面和腹部蛟齲蝗綣有時間,可以將魚掛起來,風干晾一天;用臭豆腐泥將鱖魚里外抹勻,封上保鮮膜,將腌好的魚放到避光的地方腌制發酵,不要放在冰箱里;可放置在5-15度的環境中腌制7天,想快點可以放在室內稍微溫暖的地方,20-25度腌制3-4天;腌好的魚烹飪前要洗凈後再製作。
問題四:臭桂魚是怎樣做的,好吃嗎? 說到徽州名菜臭桂魚,那是當年某徽商坐船回家探親,因為路遠天熱,攜帶的桂魚未保存好發臭了,妻子賢惠捨不得丟棄,用濃油赤醬處理了一下,沒想到歪打正著,發臭的桂魚經過料理,味道竟然好極了。徽商藉此推廣,村裡鄉親紛紛仿效,不經意間,臭桂魚居然成了徽州的招牌菜. 原料:鮮鱖魚、肉片、筍片、醬油、紹酒、白糖、姜未、雞清湯、青蒜段、濕澱粉調、熟豬油. 製作方法:將新鮮鱖魚腌漬在室溫攝氏25度左右的環境中,經六七天後,魚體便發出似臭非臭的氣味。然後洗凈並在兩面各剞幾條斜刀花,待晾乾後放入油鍋略煎,至兩面呈淡黃色時,倒入漏勺瀝油。在原鍋中留下少許油,下肉片、筍片略煸後,將魚放入,加醬油、紹酒、白糖、姜未和雞清湯,用旺火燒開,再轉用小火燒四十分鍾左右,至湯汁快乾時,撤下青蒜段,用濕澱粉調稀勾薄芡,淋上熟豬油起鍋即成。 特點:魚肉似臭實香,嫩而鮮美,有特殊的發酵香味。
問題五:臭桂魚怎麼做如何做好吃 加上青椒燒出來的臭桂魚,會減少臭味,如果使用更辣的青椒,效果更好。
食材准備:
臭桂魚適量,青椒,姜,茶油,醬油,蚝油,鹽,雞精。
做法:
1、將臭桂魚清洗干凈,瀝水待用,青椒切碎,姜切末;
2、炒鍋中倒入茶油,將臭桂魚煎至兩面金黃;
3、然後撒入薑末,加入一晚水燒開,轉為中火,撒上青椒碎,加蓋燜5分鍾;
4、將桂魚翻面,加入鹽,醬油,蚝油,調味,收汁,撒上雞精即可出鍋。
小貼士
薑末可以去腥,加水時大約和魚平齊就可以。
問題六:臭桂魚這么臭,怎麼做才好吃 臭鮭魚俗名臭級魚,流行於徽州地區(今黃山市一帶),是一道皖南地區漢族傳統名餚,作為徽州名菜,製法獨特,食而得異香。別有一方風味,吃過的人都會留下很很深的印象。
營養價值
鮭魚味甘性平,具有補氣血、益脾胃功效,可補五臟、益脾胃、充氣胃、療虛損,適用於氣血虛弱體質,可治虛勞體弱、腸風下血等症。
製作方法:
1、桂魚(鰲花魚) 姜蒜蔥 食鹽 蚝油 味精 醬油 色拉油 青紅椒
2、將桂魚清洗干凈,蔥姜 蒜等輔料切好備用。
3、將清洗干凈的桂魚用淡鹽腌好,然後將桂魚放入干凈的容器里加蓋蓋上,等桂魚有似臭非臭的味道了就可以料理了,這個時候的桂魚顏色會有點發白。
4、將腌制好的桂魚在一次清洗干凈。
5、鍋里倒入色拉油,想煎魚一樣將臭桂魚煎得兩面金黃。
6、依次加入蔥 姜 蒜出味,加一大碗水燒開,轉中小火,撒青紅椒碎加蓋燜5分鍾
7、將桂魚翻邊,調鹽、醬油 味精繼續燜到湯汁只剩一小半,最後淋蚝油即可。
問題七:紅燒臭桂魚怎麼做好吃,紅燒臭桂魚的家常做法 食材明細
腌鮮鱖魚適量
豬肉末適量
薑末適量
筍末適量
蒜末適量
紅辣椒碎適量
蔥末適量
豬油適量
鹽適量
醋適量
料酒適量
老抽適量
白糖適量
雞精適量
怪味口味
燒工藝
廿分鍾耗時
普通難度
[徽菜]---紅燒臭鱖魚的做法步驟
1
腌好的鮮鱖魚,從老家帶來的。
腌的方法:1.將鮮鱖魚腹部剪開並均勻抹上配方鹽花椒和辣椒粉;2.將抹好鹽的鮮鱖魚整齊碼放於木桶內;3.在碼放好的鱖魚表層撒上配方鹽,並用大青石塊壓實;4.將盛裝臭鱖魚的木桶加蓋放在溫度10到30度之間待其自然發酵,腌制完畢。
2
去掉真空袋,清洗干凈,魚切網紋花刀備用。
3
所有的配料:豬肉,筍,姜,蒜,香蔥,紅辣椒分別洗干凈,並切成末狀備用。
4
鍋熱放入一勺豬油融化。
5
放入腌鱖魚煎。
6
一面煎黃之後再翻面箭。
7
兩面都煎黃之後盛起備用。
8
另起鍋燒熱,注少許油。
9
倒入肉末,筍末,薑末和蒜末一起翻炒。
10
大火翻炒至肉末變色,筍末水份炒干,姜蒜末出香味。
11
放入煎好的臭鱖魚,再依次放入1勺鹽。
12
放入2大勺料酒。
13
放入3大勺老抽。
14
放入1勺醋。
15
放入1勺白糖。
16
倒入半碗清水。(有高湯也可以代替清水。)
17
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燒。(不要蓋鍋蓋!)
18
最後約三分之一湯汁時,加入雞精少許。
19
用鍋鏟一直把湯汁澆在魚背身上,直到湯汁略干。
20
臭鱖魚裝盤,撒上蔥末和紅辣椒末即可。
問題八:香辣臭鱖魚的做法,香辣臭鱖魚怎麼做好吃,香辣 香辣臭鱖魚
主料
安徽臭桂魚250g 麻辣香鍋調料1袋
青紅美人椒100g
香辣臭桂魚的做法步驟
1. 1.臭桂魚可以從超市買到的,我用的是一袋兩條的。先將臭桂魚用水洗凈,控干水分備用。
2. 2.將青紅美人椒頂刀切成小段。
3. 3.把鍋燒熱,入油下入桂魚煎制兩面金黃,出鍋。
4. 4.鍋內留底油放入蒜片薑片煸香,下入青紅美人椒段略炒,下入麻辣香鍋調料,入煎好的桂魚,放熱水到魚的三分之二處即可,放入雞粉,糖,料酒,嘗下湯的味道不能太咸,燉煮5分鍾翻面繼續燉5分鍾,將桂魚盛出放入盤內,開大火湯汁收濃澆在魚身上即可。
問題九:紅燒臭鱖魚怎麼燒又臭又好吃50字 紅燒臭鱖魚
「徽州臭鱖魚也叫「腌鮮鱖魚」、臭桂魚」,是徽菜代表性傳統佳餚,也是徽州人特有的吃法,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徽州臭鱖魚典故】
關於這道菜的起源還有一個傳說。
話說有一年,徽州府調來了個姓苗的知府。此人嗜魚成性,食不離魚,且愛吃活蹦亂跳的鮮魚,尤其是鱖魚,這可就難壞了他手下的衙役們。因為徽州境內重巒疊嶂,水流湍急,難產大魚,徽州人吃鱖魚都要從貴池、銅陵等沿江地區靠肩挑運進,往返一趟要六七天時間。由於當時沒有保鮮設備,魚一腐爛就只好丟棄,使得一些商人因此折本而破產。商人只有在氣候轉涼時,才到江邊去購鱖魚,用木桶盛裝,雇挑夫沿池州至徽州的府際幹道挑往徽州山區販賣。 扁擔鋪地處池州至徽州府際幹道的中段。一出扁擔鋪就到了徽州地界,翻過上七里下八里的羊棧嶺古道,就是古黟的宏村。這一年,經常給苗知府運送鱖魚的衙役王小二看天氣轉涼了,就雇了八個挑夫到江邊去收購活鱖魚,然後趕緊往回趕,一則是交差,滿足苗知府的食魚欲,二則自己也想賺一筆錢好好過個年。可是天公不作美,上路後天氣熱了起來,鱖魚在桶中開始窒息。王小二隻好催挑夫日夜兼程往前趕,到了扁擔鋪住店後,王小二打開桶蓋看看,不少魚已經窒息而死了,散發出一股臭味。王小二著了急,受堂杖只是皮肉之苦,可要返回貴池重買,錢由哪個出?自己要血本無歸了。所幸這王小二腦瓜子靈活,情急生智,忙叫挑夫把魚刮鱗剔腮,剖肚剔腸,然後在魚身上抹上一層食鹽殺殺臭味,這樣不至於虧本。為試鱖魚「腌鮮」的味道如何,王小二提出幾條大鱖魚叫扁擔鋪一飯店廚師煎燒。廚師放了佐料紅燒後,大家試著嘗了嘗。真是不吃不知道,吃了嚇一跳。大家認為雖與鮮鱖魚味道相差很大,卻別有一番風味。王小二笑了,主意已定,叫眾挑夫飯後繼續趕路,將「臭」鱖魚盡快挑到徽州府,眾人均不解其意。
王小二的兄長王老大是府前街一家名餐館的廚師。王小二一到徽州府,沒有忙著去衙門復命,而是將八個挑夫挑的16桶臭鱖魚全部交給了王老大。王老大雇請來城裡的諸多廚師,洗凈臭鱖魚,然後配姜、蒜、椒、醬、酒、筍等佐料精燒細制,又寫了一條「徽菜珍品風味鱖魚應市,本店免費品嘗」的橫幅拉出來
主料
腌鮮鱖魚(適量)
調料
豬肉末(適量)薑末(適量)筍末(適量)蒜末(適量)紅辣椒碎(適量)蔥末(適量)豬油(適量)鹽(適量)醋(適量)料酒(適量)老抽(適量)白糖(適量)雞精(適量)
廚具
炒鍋
1 腌好的鮮鱖魚,從老家帶來的。
腌的方法:1.將鮮鱖魚腹部剪開並均勻抹上配方鹽花椒和辣椒粉;2.將抹好鹽的鮮鱖魚整齊碼放於木桶內;3.在碼放好的鱖魚表層撒上配方鹽,並用大青石塊壓實;4.將盛裝臭鱖魚的木桶加蓋放在溫度10到30度之間待其自然發酵,腌制完畢。
2 去掉真空袋,清洗干凈,魚切網紋花刀備用。
3 所有的配料:豬肉,筍,姜,蒜,香蔥,紅辣椒分別洗干凈,並切成末狀備用。
4 鍋熱放入一勺豬油融化。
5 放入腌鱖魚煎。
6 一面煎黃之後再翻面箭。
7 兩面都煎黃之後盛起備用。
8 另起鍋燒熱,注少許油。
9 倒入肉末,筍末,薑末和蒜末一起翻炒。
10 大火翻炒至肉末變色,筍末水份炒干,姜蒜末出香味。
11 放入煎好的臭鱖魚,再依次放入1勺鹽。
12 放入2大勺料酒。
13 放入3大勺老抽。
14 放入1勺醋。
15 放入1勺白糖。
16 倒入半碗清水。(有高湯也可以代替清水。)
17 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燒。(不要蓋鍋蓋!)
18 最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