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建甌哪裡有好吃的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建甌哪裡有好吃的

發布時間: 2023-05-31 16:45:07

1. 建甌的板鴨,哪家好吃(要熟的)

"小小謝"說的沒錯以前是"鴨鬼"的好吃,現在是"鴨鬼"旁邊叫"陳巧珍板鴨店"那家好吃,全建甌就數她了,很多外地人特意來賣,價格比別人都貴.地址:西大街,原西大街電影院斜對面.

2. 建甌的吃的…建甌人進

大腸炒光餅在縣前路 5—10元
水煮魚在一中口 這要看斤算
豬肺煲,糖醋排骨 一般建甌人都在家裡做來吃 外面的不正忠不好吃

請看我QQ空間日誌,更多建甌小吃等著你
我QQ號:378407806

3. 建甌的小吃有什麼

建甌地方風味小吃品種繁多,源遠流長。

粿包:是芝城獨特的小吃。街頭巷尾都有小販挑炭火平底鍋,叫賣熱呼呼的果包,其味道:香、甜、咸、脆、辣、鮮嫩可口,不但芝城居民喜歡吃,過往客人看到烤得吱吱作響的熱果包也喜歡品嘗其味,其製作方法是:把米磨成米漿,放下適量的楠草(鹼)煮熟成米果狀,按季節包餡料,二、三月用竹筍,七、八月用蘿卜絲,其他月份用筍干,另加調料有糖、油、食鹽、蔥、味精、韭菜、肉絲、蝦米、醬油等,用米果把餡料包成橢園形,略小於饅頭,放在蒸籠蒸熟後,拿到炭火平底鍋烤成有點焦紅色即可,再沾上甜辣醬,味道更佳。

薄餅(春餅):把麵粉和水攪好,烤成園形厚紙狀;按季節不同包主要餡料,二、三月用竹筍、豆芽,五至七月用豆芽、豆乾、筍干,其他月份用筍干,另加調料如:油、醬油、韭菜、味精、糖、香菇絲、蝦米、肉絲等,用二張皮疊好包成圓筒狀,味香、甜、鮮嫩可口。

板 鴨 :芝城板鴨歷史悠久,聞名省內外。其製作方法是:每年冬春兩季均可製作,先殺鴨 去血再把 毛撥干凈,尾部留幾根長毛作裝飾,內臟剝掉,把 鴨 洗干凈,塗擦食鹽約十二小時後,把外皮鹽鹵用溫水擦乾凈,用竹片把鴨 身張開似板塊狀,曬一天,再掛在通風處涼三至七天最佳。其色:皮略黃,肉紅,蒸食,味香、微咸、嫩脆,寒霜製作的尤佳,是建甌居民過年必備佳餚。也便於攜帶、貯存,是饋贈親友佳品。

豆漿粉:豆漿粉是芝城獨具風味的早點,大部分市民早上都吃豆漿粉。製作方法是:把水燒開,用小竹簍放進鮮粉條燙熱,瀝干水,參進熟豆漿,加調料:味精、香蔥、薑末、紅酒、鹽巴、香菜、腌菜等即可食用,美味香甜可口。另一種吃法是干拌粉,加調料:油、紅酒、醬油、味精、蔥花、腌菜、香菜,豆漿另碗裝。同時配以油條、油餅。

光 餅:芝城光餅大約流傳於明嘉靖年間,戚繼光由浙率部入閩抗倭之時。芝城光餅獨具特色。色美、味香、咸、脆嚼後又覺得有甜味。有的長期離鄉的邑人,每次回鄉探親後,再外出總要攜帶些家鄉的光餅以飽口福或分給外地的親友共同品嘗。其做法是:先把麵粉發酵,和好面(10斤麵粉約加三斤水),每10斤麵粉放鹽三至四兩、小蘇打一兩。然後做成直徑約7.5 公分,厚度約一公分的園形餅坯,在坯中間戳一個小洞,一般每個光餅戳一個洞,似瓜子模形。餅面加蔥、肉的光餅每個戳兩個洞,再把餅坯貼在火爐上壁四周,在炭火里放一些硫磺,這樣烤出的光餅是白色微黃,餅面有光澤,表示金面、銀邊、瓜子咀。南雅鎮房村光餅遠近聞名並形成產業。

扁食(餛飩):全國許多地方都有餛飩。但建甌扁食加工烹調的方法與眾不同,獨具風格。其味香、嫩、甜、咸。製作方法:餡,取新鮮豬腿純瘦肉(不能下水),去筋膜,剁碎,用木錘打爛如棉有粘性,每斤肉拌半錢小蘇打(泡水),三至四錢鹽(泡水),加適量味精即成餡。皮:一斤麵粉拌一錢鹼,可打160多張皮,每張皮約7.5X7.5公分,厚度半毫米左右,每斤肉的餡要用1.5-2斤麵粉皮。每個餛飩如食指頭一般大,包成蝴蝶狀。把豬骨湯煮好,將餛飩下鍋再煮開,待餛飩浮起,撈到碗里,加骨湯、味精、香蔥、醬油、豬油即可。

納底:每碗(大碗頭)用瘦肉半斤,地瓜粉半斤,把肉切成小塊(如黃豆一般大小),放入地瓜粉里攪拌均勻(每顆直徑約1.5公分)。水燒開把肉拉搓碎放下, 煮熟撈起放下冷水裡浸泡。起油鍋放下蔥頭熬出香味,加些白菜絲、冬筍、醬油、鹽下鍋炒一會,肉粒搓碎放下,再加適量水煮開,地瓜粉加適量水調勻拌下,煮成糊狀,起鍋前用個雞蛋調勻滲入,另加些胡椒粉、黃酒、味精、麻油等調料即可,其味香甜鮮嫩。

炒底(窩底):一斗碗(大碗)用冬筍12至15斤,肥豬肉八兩,黃花菜半兩,粉絲半兩。製作方法:把冬筍剝殼去頭尾投入鍋中用烈火煮十幾個小時,愈久愈好,要煮到筍肉變黑色為宜,才撈起切成細絲。肥肉亦切成細絲下鍋炒出一些油後,加入筍絲、粉絲、糖、鹽、醬油、味精等,用適量水煮熟,再用地瓜粉調水拌入煮成糊狀。起鍋時上面放一些蛋絲、香蔥、紫菜、麻油即可,其味:香、甜、咸、脆。

雞茸:一碗(大碗)用純瘦豬肉(雞茸肉)半斤、雞蛋四至六隻,蟶干、目魚或豬肚等切絲,蕉芋粉半斤,豬油四兩。製作方法:瘦肉剁成肉漿,蛋打化滲進肉漿里攪拌,蟶干、目魚或豬肚煮熟切成細絲。放適量水在鍋里燒開,把蕉芋粉用水攪拌濃而均勻,並肉蛋漿隨之逐漸下鍋,一邊煮一邊在鍋里攪拌條求均勻,蟶干、目魚或豬肚等絲也同時加入,在煮熟起鍋前加些豬油、黃酒、味精即可。煮成後,表面看去沒有熱氣,其實裡面卻很悶熱、食之不慎會燙傷口唇,所謂雞茸並不用雞肉,而是豬肉中有一種瘦肉「雞茸」,用它來作主要原料,烹調而成故稱「雞茸」。但藝高味美,膾灸人口。

4. 建甌那裡有好吃的

北辛街(扇巷口)豆漿粉
房村肉餅
安泰小區芋餃,下午才有
大腸粿
豆腐
建甌粿包

5. 建甌哪條街 哪裡 小吃最多 又好吃啊

我說的小吃街指的是路邊,胡同里的小店,等我有機會回建甌大吃特吃。現在想想就流口水了。

6. 建甌有哪些特色小吃

建甌的特色小吃:
1.光餅
芝城光餅大約流傳於明嘉靖年間,戚繼光由浙率部入閩抗倭之時。芝城光餅獨具特色。色美、味香、咸、脆嚼後又覺得有甜味。有的長期離鄉的邑人,每次回鄉探親後,再外出總要攜帶些家鄉的光餅以飽口福或分給外地的親友共同品嘗。
其做法是:先把麵粉發酵,和好面(10斤麵粉約加三斤水),每10斤麵粉放鹽三至四兩、小蘇打一兩。然後做成直徑約7.5 公分,厚度約一公分的園形餅坯,在坯中間戳一個小洞,一般每個光餅戳一個洞,似瓜子模形。餅面加蔥、肉的光餅每個戳兩個洞,再把餅坯貼在火爐上壁四周,在炭火里放一些硫磺,這樣烤出的光餅是白色微黃,餅面有光澤,表示金面、銀邊、瓜子咀。後衍生出肉餅、芝麻餅等。南雅鎮房村光餅遠近聞名並形成產業。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福建省委書記陳明義等領導都曾考察過房村光餅業。

2.豆漿粉
建甌人對豆漿粉情有獨鍾,不論是老人還是小孩,豆漿粉是百吃不厭的。外地朋友到了建甌,開始對豆漿粉不以為然。看見街頭粉店人進人出,熙熙攘攘的,禁不住也去嘗一碗。這一嘗便嘗出了滋味,也嘗出了緣分。再訪建甌時,他便會說:「早餐吃豆漿粉去。」一種美食,一種創意。不知誰人的傑作,把尋常之物豆漿與粉條這般配成對,成就了一方美食。
豆漿粉風味獨特,在於選料、製作方面很是考究。米粉是當天製作的「生粉」,粉條粗細要適中,製作豆漿要選上好的豆子,浸透磨細。開水沖漿,濾去豆渣,下鍋煮沸。豆漿的濃淡最緊要,水多味淡,便失去了甘甜和清香。先燙米粉,再沖豆漿,後加調料。粉條要燙透,豆漿要熱夠。這些都是疏漏不得的。

3.建甌板鴨
產於福建建甌市,此鴨歷史之悠久遠超其他板鴨,有志載:後晉五代十國閩王延政稱帝時即為貢品,宋孝宗趙昚時,建甌盛記飯店的板鴨出名,並因宋孝宗趙昚曾被封建王,領地就在建安(今建甌),他對建甌板鴨情有獨鍾而將其帶入宋庭,列為「漢席珍品」。至清朝建甌板鴨更是早已久負盛名,深受南北消費者的青睞,為福建傳統名優土特產品,素有「八閩佳餚」之美稱。此菜在福建屬頗有名氣的風味食品,它形如龜體,色澤白嫩光潤,肉質肥厚,味道香美。
建甌板鴨選料考究,加工精細,每年農歷九月開始製作,到翌年二月二收盤。其中尤以霜風天製作的板鴨最佳。建甌板鴨烹飪簡便,經清洗切塊或油炸,或加入老酒清蒸、紅燒,風味獨特,香嫩可口,是宴客的佳餚,也是中外遊客喜愛購買的物品之一。建甌板鴨的製作極為考究,用來製作板鴨的鴨源必須是在田野溪流中放養的,以吃稻穀為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土鴨」。這類鴨子需喂養百日方能上市,因其肉質好,有韌性,在腌制過程中不易變形,製成後肉厚質嫩,肥而不膩。

4.建甌扁肉
扁肉(也稱「扁食」)在北方稱為「餛沌」,西南巴蜀一帶稱「抄手」,廣州謂之「雲吞」。皮薄餡大,味道鮮美,為各地群眾所喜愛。
扁肉在福建省各地廣泛流傳,但製作方式略有不同。如福鼎帶海鮮味,莆田、閩侯尚乾等地以剁餡為主。至於名聞天下的「沙縣扁肉」乃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的事情,其根源亦出自建甌,在製作方式與建甌扁肉一致,由於選料沒有達到精細的要求,所以今天我們在街面上吃的「沙縣扁肉」少有正宗。在閩北的建陽市其扁肉以水吉最為出名,而水吉是在解放前從建甌分離出去的,同樣在靠近建甌的政和其扁肉製作工藝亦與建甌扁肉一致。在建甌(特別是鄉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扁肉,在逢年過節一定要做扁肉吃,已經形成一個固定的傳統,從地理上看我們也可以發現,凡是在靠近建甌周邊的一些縣市那裡出來的人都會覺得本地的扁肉很好吃,從沙縣、建陽、到政和、屏南、周寧,除了周寧不與建甌直接接壤之外,其餘全部都有交界,這些地方的製作手法驚人的一致!福鼎扁肉屬於北方餛沌製法,肉餡偏澀。

5.鍋底
以鮮鏡頭筍烹制的鍋底是建甌風味的第一名菜,不但深受民間喜愛,也受到各地客人的青睞。
鍋底也稱抄底,選用鮮冬筍為主料,佐以五花肉、龍口粉絲、金針菜、發紫菜等。 製作:冬筍去頭剝凈剖開入鍋燋熟,撈起切成細絲,再入鍋文火燜成棕黃色。五花肉切成箸頭粗細的小條,粉絲、金針、紫菜等水發待用。
烹調:五花肉入油鍋炒熟,以肉條透明為度,再入筍絲加味煸透,後入粉絲、金針菜翻炒,加少許食糖等調味薄粉勾芡起鍋,裝缸碗,再撒些發紫菜,染紅的蛋絲,蔥花。 特點:色澤鮮黃,配以紫菜。紅蛋絲、蔥花,色彩明快。味甘醇香鮮,口感清脆,配以粉絲軟滑爽口。

6.納底
納底是福建建甌的一種小吃,其做法是:每碗(大碗頭)用瘦肉半斤,地瓜粉半斤,把肉切成小塊(如黃豆一般大小),放入地瓜粉里攪拌均勻(每顆直徑約1.5公分)。水燒開把肉拉搓碎放下, 煮熟撈起放下冷水裡浸泡。起油鍋放下蔥頭熬出香味,加些白菜絲、冬筍、醬油、鹽下鍋炒一會,肉粒搓碎放下,再加適量水煮開,地瓜粉加適量水調勻拌下,煮成糊狀,起鍋前用個雞蛋調勻滲入,另加些胡椒粉、黃酒、味精、麻油等調料即可,其味香甜鮮嫩。其口感鮮爽口,實為佳品

7.大腸粿
用干漿粿與大腸同蒸故名大腸粿。
製作工藝:磨米漿,瀝干,取干漿搓壓成小圓粿片,入飯甑與大腸一道加調味、桂葉同蒸熟。食用時挾出粿片裝碗,取大腸剪成筒狀,加調味食用。 風味特色:粿片軟而韌,味香鮮,油而不膩,大腸鮮脆而無腥臭。

8.粿包
以「爛粿『包筍絲、蘿卜絲或春菜等,故名曰粿包。
製作工藝:先扳好爛粿,稍冷卻取爛粿包熟筍絲、蘿卜絲或春菜,再蒸。今市上小食擔出售的粿包多是包蘿卜絲,煎在鏖上。
風味特色:皮爛面滑,餡鮮脆可口。
衍生小吃:用粳米粿包芝麻末叫作「甜粿包」,用粳米粿包筍絲的叫作「咸粿包」。

9.夾韃子
名稱由來:夾韃子,又名芋餃,以形如小夾韃而得名。據說是蒙元時代,水北(今稱水源)一帶人民抗元斗爭,兵敗轉入山中。義軍缺糧,挖蕨根洗粉,配芋泥,捏成夾韃煮食。另一說是當時民間稱蒙元為韃子,百姓受其統治壓榨,皆欲吞食之而後快,故吃夾韃子意指吃掉韃子也。 製作工藝:今制夾韃子有無餡和有餡兩種。選取紅芽芋煮爛去皮揉成芋泥,加入蕨粉(今蕨粉極少,以香薯粉代替),水適量再揉成面團待用。取豬腿肉如扁食餡的作法製成肉醬,加鹽水、鹼調勻入平底盤,竹片刀刮成丸,包入芋粉皮中捏成三角星形,下沸鍋煮熟。食用時起好高湯,加味精、紅酒等調料,滴麻油,撒上蔥花即可。 風味特色:無餡者軟滑清爽,有餡者皮軟滑而餡香脆口。

10.薄餅
名稱由來:薄餅又名春卷,以其卷皮薄如紙而名之。
製作工藝:取嫩白的鮮春筍,去頭尾刨絲,先入鍋煮熟後烤乾。
輔料:五花肉去皮切絲,豆腐乾切絲油炸過,蝦肉剁碎(或用蝦末),香菇水發、切絲,韭菜切斷,調味用白糖、紅酒、醬油、味精等。輔料入熱鍋,先炒肉絲出油,再入蝦肉、豆腐乾等,翻炒,熟後倒入煮好的筍絲,加調味適量煸干,快起鍋時入韭菜筒再炒,起鍋備用。選精粉調成面漿,用手掌挑起熱鏖上摁下,烙熟,撕起。生炒豆芽一盤。熱鍋入稀澱粉水,加糖、鹽、胡椒粉、味精等調味,和成火魯糊。食用時攤兩張烙好的薄餅,抹甜火魯,加餡,挾些許豆芽及二條蔥花筒卷包好,即食。也有人包卷結實後下油鍋炸黃食用。
風味特色:皮軟稍韌,餡香鮮清脆。油炸春卷香酥甜爽,別有風味。

建甌小吃還有粉丸、包筍鍋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