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誰知道石家莊開心粥鋪的國宴油條配法請告知
原料:普通粉5000克,鹽比例相同,鹼(冬季60克,春季70克,夏季85克),溫水(冬季3000克,夏季2750克)
1.將鹼、鹽按比例兌好,碾碎放入盆內,加入溫水攪拌溶化,成乳狀液,並生成大量的泡沫,且有響聲,再加入麵粉攪拌成雪花狀,揣搗使其成為光滑柔軟有筋力的面團,用溫布或棉被蓋好,醒20至30分鍾,再揣搗一次,再疊面,如此3至4次,使面團產生氣體,形成孔洞,達到柔順。
2.案板上抹油,取面團1/5放在案板上,拖拉成長條,用小麵杖擀成1厘米厚、10厘米寬的長條,再用刀剁成1.5厘米寬的長條,將兩條摞在一起,用竹筷順長從中間壓實、壓緊,雙手輕捏兩頭,旋轉後拉成長30厘米左右的長條,放入八成熱的油鍋中,邊炸邊翻動,使坯條鼓起來,豐滿膨脹酥脆,呈金黃色即成。
❷ 石家莊現在有炸油條的地方
有,石家莊藁城區綜合市場就有,很高興為你解答,謝謝!
❸ 請問石家莊市區的朋友們,你們那裡的油條價格!
有大有小 價格也不一 有1元1根的 1元兩根的 也有1元3根的
本人喜歡吃1元1根的(實際他是論斤稱的,算下來大概就是1元1根)
❹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坨兒!
油條還是油果?涼粉不如碗坨兒!(wm197049)
晉東的陽泉實在算不上是個有多少傳統的城市。就是小小的,新新的,散落在獅腦山北,桃河兩岸。盡管當地人原先愛袒護地自稱「小香港」,「小上海」,但是自己城市在中國的沒名末號,確是不爭的事實。
說來也奇怪,陽泉西去山西省會太原百十公里,人家叫油條是「麻葉」,類似下圖所示,好像就是和好的油條面,置窄案上,壓扁,用刀切塊,中間再來一刀,並不切斷,油炸即可。取「麻葉」,也許酥脆香甜之意吧。倒像個鍾表上希臘數字的二,無論如何不像葉的形狀。
陽泉東距河北省會石家莊百十公里,人家叫油條,就是油條,恐怕全中國大多叫油條的。就是下圖所示,直愣愣像兩頭禿禿的木棍兒。好數易拿又好炸,四面見油,中孔可愛。
陽泉,也許為了顯示自己的晉東臨冀位置,叫成了「油果」,就是下圖的樣子。兩個長方環形緊靠的樣子。就是太原的兩個「麻葉」,摞在一塊,再揪長的形式,呵呵,做得也累。不知是思考方式決定了食品的製作方式,還是常年吃這樣形狀的「油果」,決定了思考方式。總之,是個想開放而始終開放不得的城市。
說了「油果」,再說涼粉,我不知道是否陽泉人有做涼粉的習俗,在這個外來移民遠遠大於本地宿民的地方。但是近些年來,五花陳雜的小吃應有漸有。
那時常去北京,夏天裡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北京街頭做涼粉的認真勁兒,他們的涼粉,分為漏魚兒和旋子兩種。漏魚兒口感爽滑,兩頭尖尖,童趣可愛。
取土豆粉在涼水中攪化,文火慢煮,邊煮邊攪,色變凝固關火。舀一勺凝固的土豆粉倒入漏勺,用勺下擠,顆顆滴入下面涼白開水中。適量酸菜鍋中煮開,放入漏魚兒煮兩分鍾,出鍋裝碗,撒蔥花,咸鹽,淋若干香油即可大快朵熙。
正宗應該用豌豆粉,或者綠豆粉做的。當然顏色各異,成本不一。玉米澱粉做,是不算好的。至於佐料,滴答辣椒油,還是芝麻醬,也有加炒熟芝麻和花生炒熟花生碎末,依個人口味。下圖就是。
旋子涼粉,旋子涼粉也叫川北涼粉,和酸辣豆花一樣,都是以擔子挑著走街串巷賣的。
清末南充謝天祿,在南充渡口搭棚賣涼粉,其涼粉細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濃,逐漸賣出了名氣,謝家便世代相傳專賣,遂辦起川北涼粉。
閬中是川北涼粉的家鄉,它品類多,佐料考究,細嫩爽口。和上面漏魚兒做法相似,不過是把熟了的涼粉倒在蘸油的盆中,涼透後,用一旋子,逆時針一旋一把,剛好一碗,澆上鮮紅的辣椒紅油、花椒、生薑、蔥葉、冰糖、麻油及精選大蒜搗制的蒜泥。滴答酸醋,就算完工了。
究竟叫碗坨兒,還是碗托兒,因地而異,都有道理。碗坨兒,像碗的坨樣兒,托呢?因為是用碗托以定型的,也有做「脫」的,更形象,類似磚脫模子。柳林的「碗禿則」,則是用的當地發音,我認為「碗脫子」也實在是妙。而汾河谷地一帶愛說的「碗托的」,類似動詞+的,組成的名詞。
碗坨兒的種類很多的,完全可以和涼粉媲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叫法,當然原料各異,輔料不一。
有名的有天津薊縣碗坨兒,山西保德蕎面碗托兒,東北碗坨兒,張家口碗坨兒,陝北碗坨兒,准格爾旗碗坨兒,山西柳林碗坨兒,平遙碗坨兒,我們老家的碗坨兒。
大致都是甜蕎麥面麵粉,用涼水打成糊狀,有地方還用渣滓,用拳頭搗爛,文火慢煮,漸漸等待它凝固成漿糊狀,再盛入涼水中放置過的碗裡面。冷卻即成型,待用。
有地方用莜麥面的,比如晉北,內蒙等地,有用豌豆面,綠豆面,土豆粉的。但是,真正最地道的還是苦蕎麥面。就是墨綠色的那種。雖然好多地方用的是甜蕎麥面,但是,打小吃的墨綠色碗坨兒,我認為最地道。
苦蕎麥是少有的食葯兩用的低產高寒作物,味苦,性平寒,能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煉五臟渣穢。減肥明目,清心益氣。
張家口吃法,將它切成條,盛入碗內,澆上辣椒、蒜汁、陳醋、鹽、味精等作料。
平遙的碗坨由清光緒年間城南堡廚師董宣首創,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後西逃西安途經平遙時,品嘗這種食品後,贊不絕口。當場賜予重賞。於是,碗託名聲大振,成為一種地方名吃。看來,碗坨兒也要慈禧老佛爺代言呀,呵呵。其實,酸辣口味,因人而異。
做成香辣味道,未嘗不可,也見過飯店,把紅燒牛肉和碗坨兒炒在一起的創新做法。
變革個切的花樣,也可以。陽泉的盂縣人會用玉米面做涼粉,精細加工的玉米面煮成糊狀,熟透,再貼摸在洗干凈的水缸外壁,涼透後拿下來,切片涼拌,佐以蔥花,香菜,咸鹽,老醋,香油,香,涼,糯,爽,倒也新奇可口。
前段時間,有人把蜂花粉當成苦蕎茶時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但是叫我想起童年的苦蕎碗坨兒了。
童年的碗坨兒就是酸,辣,甜,苦,涼,沁人心脾的爽。每到夏季酷暑難當,就是家家做苦蕎碗坨兒的時候,那時候,孩子們高興得像過節,跑出跑進,大人們一做就是一大鍋,用大把筷子,在糊狀的苦蕎裡面蘸下,一根根,順手別在門搭扣上面,等待涼透,於是,大家都舉著吃。還有搶著吃鍋底鍋巴樣的殘渣。
廚刀在井水裡面涼透,左手拿著碗坨兒,右手嫻熟切下,伴著幽香爽甜的胡蘿卜扁絲腌漬的酸菜,還有自家地裡面摘下的青紅辣椒圈,再淋幾滴香油,加點咸鹽,滴答陳醋,紅,青,綠,黃,棕,一碗彩色誘惑,吃得人人舌頭都會染成綠色的呢。
給張三家送一碗,給李四家送一碗;趙奶奶送一碗,楊伯伯送一碗,送涼粉,也成了當時夏天的一景;更多時候,就成了換來換去的歡慶了,各家都在做,雖大家都沒少什麼,也沒多什麼,卻家家人臉上掛著笑,孩子們趁機歡做一團,也不知道誰是誰家的孩子。
是濃濃的鄉俗,把人們,用喜悅聯系在一起。看到下面的這碗苦蕎碗坨兒,我想,我童年的夥伴,別來無恙呢?歲月,也不知道把這幫人,都失散在哪裡了?別來無恙?!
四川地區愛吃的魔芋,也類似涼粉,卻很有降三高的功效。因為它沒有味道,和什麼煎炒,便是什麼味道。美食者都知道,鴨肉炒魔芋最好吃。想著,不禁兩頰生津了。但是,最令我回憶的,還是兒時老家的苦蕎碗坨兒,因為,那裡有我童年的夢。
❺ 石家莊市第三代無礬油條哪的最好吃
呵呵,無礬油條發展到第三代確實夠快的,當然只有油條蓬鬆個大,外酥里軟才是好油條。目前,比較好的無礬油條膨鬆劑泡多源,以及無鹼油條膨鬆劑面欣酥等都不錯。
❻ 石家莊的良心油條有幾家
良心油條包含三個方面:不使用地溝油;不使用明礬;縮短換油時間。
❼ 石家莊青園街哪裡的油條干凈
建議自己做做,肯定是最好的。
做法如下
原料:麵粉300克,溫牛奶250毫升,泡打粉1小勺,小蘇打半小勺,鹽1小勺,植物油25克。
做法:
1.把泡打粉、小蘇打和鹽用溫牛奶化開,和麵粉和好揉勻,再倒入少許植物油,揉光滑,蓋上蓋子放在常溫下一夜(注意不能放進冰箱);
2.次日早上,把面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不用揉,直接平攤並整理成寬約7cm、厚約1cm的長條,再用刀切成寬2cm的小條。然後用筷子在每個小條上順壓一下,再把每兩個小條的兩頭捏在一起;
3.鍋熱倒油,油溫較高時把做好的油條生坯抻長後,放入油鍋里炸至金黃色撈出即可。
❽ 石家莊學炸油條小吃去哪
現在教小吃的地方有很多啊,有小機構,也有專門的廚師培訓學校,看你個人的想學的品種及預算情況了,想學到真正的小吃技術還是去專業一點的培訓機構會好一些,最好是可以先試吃的,是自己想要的口味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