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知道的早茶,哪家比較強
推薦的早茶首先是味道好,最好還有傳統味,價錢也不算太貴的。
翠園,美心閣: 都是香港美心集團的。品質非常穩定,兩家就在太古匯和太古匯旁邊,有什麼不同呢? 呃~~裝修! 其實個人認為粥底和腸粉是有比較明顯的區別的,美心閣的粥底較稠,腸粉較厚、不夠滑。 兩家的價格應該是一樣的,算貴,但是呢,我覺得很多東西都是正態分布的。80分的食物10塊的話,90分的就可能是50塊,99分的可能是500塊了。尤其是酒家。小食店倒未必這樣。 翠園美心閣的風格,應該說和個人口味,算清淡,味道偏甜向。 她最最不好的地方是,調味太一致,估計很多點心,材質不一樣,但是調味的方式是一樣的..... 至於傳統方面,要試試白粥 銀絲面 這些不顯眼的東西恰恰是認真和基礎,還有腸粉。個人認為醬油和粉的調配,廣州比她家好吃的,只可能是荔灣區消失了的元祖銀記了。不過說到拉腸粉是另外的專題了. 翠園最沒特色的是北姑牛肉球 其他的,還都能試試。翠園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敢讓你太上火,蒸、煮是強項,這個個人認為跟利苑是比較明顯的區別。 拿破崙是很多人喜歡的,奇怪。燕麥芝士餅更好吃啊~~
凱悅:不知道有木有寫錯字... 也是一個集團了,紅城堡,維家斯,萬菱匯 她家的早茶,也是比較穩定的,風格和翠園不一樣。凱悅是那種有點創新的同時,傳統點心還做得算可口,還有自己特色食材菜式的酒家。蜂巢糕伴三花奶,廣州最好。怪味豬手和魚湯青菜也是很有水準。還有就是她弄魚弄得不錯,不過這個不是茶點了.凱悅的價錢不比翠園便宜多少。相對而言,油膩一點點,無國界一點點。
利苑:這個真的好貴...但是大名鼎鼎! 廣州的彩苑,興悅似乎都是師從利苑的. 利苑,就像是粵菜的宗師一樣,一副她就是傳統的樣子就對了。喝茶方面,那個龍蝦湯泡飯挺贊的,還有豉油王炒麵,其他傳統的點心嘛,有水準,都好吃,但我個人而言真沒感覺值那麼貴啊!!其實我認為到利苑應該是吃飯的,湯,炒,燜這些考功夫的,才是強項。而且利苑算是濃味的,夠鑊(鍋)氣!夠惹味!
2. 早茶有什麼好吃的
早茶好吃的東西如下:
1、水晶蝦餃
說起廣式早點,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絕對是蝦餃,蝦餃是廣式早茶最受歡迎,點餐最多的點心。皮薄如紙晶瑩剔透的外皮,隱約可以看到鮮嫩微紅的蝦肉餡,吃起來外皮有彈性,蝦仁很Q彈,爽滑清鮮,怎麼會有這么完美的搭配呢!別以為蝦餃看著簡單,其實很考驗點心師傅的手藝的,所以這也是高級面點師里一個傳統的培訓項目。
3. 北京有哪些喝早茶的好地方
北京其實有很多吃早茶的飯店,這里給大家推薦幾個:
在東城吃早茶的朋友可以去:
1。金鼎軒(亞運村店)
地址: 北京朝陽區安慧北里逸園15號(安慧橋北大屯路口向東)
電話: 010-64978978 64978168
2。金鼎軒酒樓(團結湖店)
地址: 北京朝陽區團結湖南路15號
電話: 010-85968881
3。唐宮海鮮舫(西藏大廈店)
地址: 北京朝陽區北四環東路118號西藏大廈1樓
電話: 010-64985543
4。潮福城
朝陽區建國路乙108號雅詩閣公寓1樓 1,4,11路朗家園下
電話 010 65669936
4. 北京哪裡可以喝早茶,要正宗點的~~
只要是北京人都會先來上一句,吃了嗎您內?然後再問一句,北京有早餐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僅有,而且相當的美味。北京的早茶品種比較多。味道也很純正,甜品就是甜品,不會有甜中帶鹹的滋味。接下來我們就說說北京有哪些喝早茶的好地方。
其實北京的早茶不如早餐。畢竟早茶是廣東地區的特色,我認為,在北京還是放棄早茶試試早點吧。豆漿油條,包子,豆腐腦,再沏上一壺大碗茶,曬著朝陽,豈不更是一件美事。
5. 每天都需要吃早餐,你覺得最好吃的地方的早餐是哪裡呢
1:最有爭議早飯—北京。
做為13朝古都,歡迎來到君主的寶地,都是現代生活的福地。洛陽最好吃的早餐,藏到散發出霧氣騰騰的熱風里,藏到鄰里關系三言兩語的寒暄中。一碗湯,一份餅絲,漸漸地吃了,再和顏悅色地打一個飽嗝,輕裝前行,洛陽人這一天的幸福快樂,才算真正逐漸。
6. 藏族茶文化是怎樣的有著什麼特色
大家都知道,藏族由於其氣候與地理的原因,藏族地區很少產茶。雖然茶產量很低,但是茶依然成為了藏族男女老少每天必不可少的飲料。現在我們煮茶的方式和藏族人民煮茶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在茶葉傳入藏族後,藏族人民喜歡在煮茶時加入點其他的東西跟茶一起煮,這樣讓他們感覺味道更加好。那麼現在我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下藏族的茶文化吧。
藏區絕少產茶,而茶卻是藏族男女老幼的最佳飲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藏族有句諺語「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又說「飯可一天不吃,茶卻不能一頓不喝」。由此數百年來形成的茶文化內涵也非常豐富多彩,極富民族特色,在世界茶文化園地中是一枝奇葩。
茶葉是如何傳入西藏的
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四五世紀時,吐蕃王朝軍隊曾攻佔到中原邊州,奪得了大量茶葉,卻不知其用途。《藏漢史集》中記,茶在松贊干布之曾孫都松芒波傑在位時(公元676-704年)傳入吐蕃,當時是作為一種保健葯物而受到贊普的喜愛。他說:「在我患病期間不思飲食,只有飲用小鳥銜來的這根樹枝泡的水比較奇妙。它能養身,是一種治病良葯。」公元781年唐德宗時「常魯公使西蕃,烹茶帳中。贊普問:『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
贊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諸者,此蘄門者,此昌明者,此氵湖者。』」由此可知,早在5世紀以前,吐蕃社會還沒有飲茶之習俗,只是把茶葉作為一種珍貴的保健葯品而被王室所珍藏。自唐開元後,內地僧人坐禪「務於不寐,又多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輾轉相效仿,遂成風俗。」隨著唐蕃之間友好往來,有的漢僧到藏區傳法,有的則經吐蕃去印度求法,使飲茶習俗傳入吐蕃。
據《漢藏史集》記載:「對於飲茶最為精通的是漢地和尚,此後噶米王向和尚學會了烹茶,米扎貢布又向噶米王學會了烹茶,這以後便依次傳了下來。」但更多的是流傳在王宮貴族間和寺廟里。吐蕃最後一位贊普朗達瑪在位時實行滅佛,僧人們各自逃生。離開寺廟的僧人又將飲茶之習俗傳入民間。而茶之止渴、消食、少睡、去膩等諸多功能,正好適用於藏族需求,因而深受人們喜愛。這是飲茶習慣傳入民間的最早時期。至晚唐,唐蕃關系進入了一個較穩定的和平友好階段。
唐朝的絲織品和茶葉與吐蕃的馬牛交換,民間貿易在隴、蜀、洮、岷等一帶活躍起來。安史之亂以後,唐蕃間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帶進行茶馬互市,茶葉大量運往藏區。五代、宋、金時期,河西大部分地區為吐蕃等少數民族所佔據,與宋廷「貢賜」不斷,主要以馬茶為主,並建立茶馬互易市場。口角廝啰境內的風俗「獨知用鹽為滋味,而嗜酒及茶」。
元、明時期,盛行茶馬交易,並於公元1372年明廷設置「茶馬司」。清初「茶馬互市」制度建立,從此,茶葉源源不斷地輸入藏區。茶葉和飲茶習俗就這樣經過長期的傳播和發展,由宮廷到寺院再傳入民間,並形成了一種藏民族新的文化形態茶文化。
煮茶的講究
藏族一般用茶粗枝大葉的大茶和磚茶,安多藏區多飲大茶,對產自湖南益陽的磚茶也受歡迎。磚茶為長方體,重量不等,有的達兩公斤左右,其最大特點是宜長途運輸,便於攜帶。驗其優劣時,看其表面的粗細和薄厚堅硬程度,細而硬則為優質;其次看中間閃爍金色蕾花之多少。煮茶時,先在壺中加入冷水,投入適量茶葉加蓋燒開,然後小火慢熬。茶水呈深褐色、入口澀而不苦為最佳。「茶無鹽,水一般」,所以絕大部分藏區喝茶時要加入適量鹽。此為清茶,是最普通的一種。另有幾種別致的煮法,第一種,煮茶時還加入草果、薑片、花椒等一起熬煮。
此茶治傷風頭痛,味道鮮美可口。第二種是將一種帶有葯味、細嫩的草葉(形似柳葉),炒成黃色,加入茶汁中久煮,俗稱「藎芥茶」,有治傷風頭痛之功效。第三種是奶茶,將鮮奶加入已煮好的茶汁中加熱即可,其茶味鮮中帶甜,可補充人體之營養。第四種是在茶汁中加入紅糖,該茶對產婦有很好的治療保養作用。還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酥油茶了。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的粗製奶油。本來油水很難結合,但藏民族創造性地用反復攪制方法令其二者水乳交融,從而使高原地區有了最佳飲品。它那誘人的香味,入口滑潤的感覺,不但藏族喜愛,也使許多喝過的人贊不絕口。
飲茶的樂趣
在甘南,一般每人每天要飲三次茶:早晨喝早茶:在碗底放一撮炒麵,少量曲拉(奶渣)和一小片酥油,再倒入茶水。等茶喝夠時把碗底的炒麵與茶水攪成糊吃掉,此吃法叫「斗麻」。早茶對大多數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喝茶本身。第二次是在中午,午餐後飲幾碗茶,消食解膩、生津提神。再就是晚飯後,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喝邊談,直到盡興。閑時家人一起喝;來客時,給客人斟的茶中要放一小塊酥油,以示尊重和歡迎;老人們聚在一起,可從早到晚地喝茶、閑談、誦「六字真言」。
每逢春種秋收,農民們用三塊石頭壘起灶,架鍋煮茶喝,驅乏解困;牧民在草原上熬茶,茶香伴著花香,另有一番情調;適逢各類節日,人們出遊於野外,祭祀神靈、祈求平安,一連數日,載歌載舞。「清香的糌粑如蜂蜜,黃黃的酥油賽花朵;茶兒濃來花兒香,人生無茶無歡娛。」僧人更缺不了茶。寺院中通常每日集體飲茶三次,即早中晚的誦經禮佛活動後,這由寺院統一燒。如遇祈禱法會、跳神期間,供茶次數不定。平時在學習、誦經、辨經、靜修時也不斷飲茶,以解舌燥、驅倦意、頭腦清醒、心情平和。
喝茶的禮節
藏民族本來就重禮節、講友誼,飲茶時同樣講究長幼、主客之序。斟滿茶先敬父母長輩,茶碗要潔凈,不能有缺口、裂紋或舊碗,以雙手敬,用雙手接。喝過茶後要及時斟滿、斟茶時要右手提壺,左手掌心向上,茶水不能濺出碗外,更不能發出「當當啷啷」的響聲。
在藏族百姓家中,有時要請僧人來念經或做法事,僧人的茶具是專門為其購置的,其他人不得使用。這也說明,僧人作為佛法僧三寶之一,其地位是至高無上的。適逢探親訪友時,禮物中不可缺茶;客人進屋,杯里斟的是茶;訂婚時帶上茶,表示感情不移,生活美滿;有些地區的新娘子初踏婆家門首先要進廚房熬茶,請父母親友們品飲;給寺院供奉時更離不開茶……所以,藏族在認為「有茶就是幸福」的同時,形成了許多有關茶的禮儀。
茶碗的區別
據《漢藏史集》載,飲茶習俗傳入西藏後,贊普就請來漢地工匠,用藏地的原料做了六種碗,並分上中下三等,碗上分別繪有鳥銜茶、游魚和鹿等圖案的碗起名為夏布策、南策、襄策;其它三種普通碗分別起名為特策、額策、朵策。依古老之傳統,至今藏民族飲茶還是普遍使用磁碗,最上等的以燦黃色為底,繪有龍鳳、八吉祥圖、八瓣蓮花座和雄獅等圖案,供活佛高僧使用;老人、長輩、客人,一般用淺藍色為底,繪半透明花紋色或白底上繪牡丹等花朵圖案的;還有木碗,造型美觀花紋細膩,有的還鑲、包著銀質花邊,顯得格外高貴、富麗,此碗實用、攜帶方便,散熱慢等,很受歡迎。
茶的作用
古代藏族喝茶也研究茶。《漢藏史集》中將茶按生長環境,施肥種類等差異分為16種,而且對每種茶的氣味、顏色、功能等特點分別作了翔實的考證。其中對茶之作用有如下記載:能治療涎病、風病、血病、膽病、魔病;去膽熱、平寒熱、去痴愚、解毒……甚至對茶的反作用也有研究,一種被稱為「扎那扎都」的茶「飲之使人得胃病和風病」。
從科學的角度講,茶里含有多種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適當飲用是非常有好處的。過去藏民族大多飲食為牛羊肉和糌粑,喝茶有助於消化維持酸鹼平衡,彌補了飲食中存在的缺陷。酥油、茶葉、糌粑、牛羊肉,被稱為西藏飲食的「四寶」,還有青稞酒和各式奶製品。
7. 不知道這些,你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是個標準的吃貨(藏族飲食文化)
有的時候命運就是這么的瞬息萬變,不可捉摸,我成了西藏大學的一名學生。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天,不可思議,有著夢想成真的激動不已,我終於要坐著火車去拉薩啦! 忘了告訴你,我是個標準的吃貨(偷笑ing),從拉薩站出來後,顧不得其他,直奔了最近的一家藏餐館(早在網上查了個遍,火車上也打聽了一路,嘿嘿~),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和品嘗,更多的是為滿足好奇心。
後來通過專業課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積累,我知道了藏民有著自己不一樣的飲食習慣和食品的樣式。在此與您交流與學習,若有錯誤之處,望加斧正。
由於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和我國其他緯度相同的地區相比,海拔相對較高、空氣稀薄、降水量少、光照強。),養成了西藏人民不一樣的飲食習慣。他們把茶葉、酥油、糍粑和牛羊肉作為很珍貴的食物。此外,青稞酒和各種奶製品也是藏族人民常吃的食品。下面我來一一介紹。
茶百道 酥油茶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飲品,偶爾會喝一些清茶、甜茶和奶茶作為調劑品。
酥油茶藏語稱「加隋瑪」,是藏族的傳統飲料,由磚茶、鹽巴和酥油做成。無論是日常飲用還是招待客人俱佳。我親眼見過同學的老爸是怎麼做茶的,叔叔先將事先准備好的磚茶用水久煮啊煮,等變成紅紅的濃汁,在將他們倒進一種特製的的圓木桶里,在放入合適量的酥油和食鹽,用專門的棒棰在裡面上下反復抽打,看著很有意思,忍不住想去參與一下,可是怕壞了茶的品質,就放棄了。當酥油和茶汁充分溶解後,倒進茶壺里放在文火上,隨喝隨倒即可,屋子裡酥油茶香味撲鼻。 酥油茶的營養價值很高。喝了它能抵禦寒冷、消除疲勞等等。 同學的阿爸告訴我,藏族百姓早上必須喝上幾口酥油茶才去工作。一般日飲5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我覺得藏族對茶水的需要量如此之大,是生活環境及氣候特點所致。
那次去他家拜訪,同學的阿媽(家庭主婦)將阿爸煮好的清香可口的酥油茶端了出來,我們有說有笑的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後來得知喝此茶有一套規矩,通常是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幸虧當時我是我是用雙手接杯)。還有就是邊喝邊添,不能一口喝光。不過主人總是將客人的茶杯添滿。如果你不喜歡或不想喝則不必動,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等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滿你就擺著,離開時再一飲而盡就可以了。這樣才符合藏族人民的習慣和禮貌。
其實北京的藏餐廳也售賣酥油茶,可是酥油味好像淡了些。我在藏族同學家裡喝到的純正酥油茶,淡褐色,香氣濃,表面浮有油花,喝起來順滑油潤、有淡淡鹹味,越到後來磚茶的味道越彰顯。 此外,他們的炊餐灶具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別具風格。就拿酥油茶桶來說,幾乎是每個藏族家庭必備的生活用具。桶由兩部分組成,即筒桶和攪拌器。筒桶用木板圍成,上下口徑相同,外面箍以銅皮,上下兩端用銅做花邊,十分精美大方。攪拌器是在比筒口稍小的圓木板上安一根比桶稍高的木柄構成,圓木板上有四個直徑4厘米的小孔,攪拌時,液體和氣體可以上下流動。 (來自新浪網介紹)
除了酥油茶,我更喜歡的還有青稞酒和酸奶。
酒文化 藏族人民生活很喜歡喝青稞酒青稞酒是歡度節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它近似於黃酒,藏語稱「羌」,用青稞釀制而成,不經蒸餾的一種低度酒,度數一般不超過20度。可分為青青稞酒和黃青稞酒,分別由生青稞和熟青稞釀造而成。在藏地的一些農家樂體驗式旅遊中,旅遊者可親手體驗製作工藝,它簡單的很,就是將淘凈的青稞煮熟待稍涼後加上酒麴放進陶罐內,隨後將罐封閉好並用藏毯等覆蓋使罐內青稞升溫發酵,數日後開罐加適量清水然後再封閉一二天即釀成,釀好的青稞酒喝起來有甘醇微酸之感。但是也有經過蒸餾的,度數可高達到五六十度,後勁也很大,比這在此勸解您一定要弄清楚再誇海口! 藏族有著綿延悠久的歷史,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經開始釀酒,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步發展,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藏族酒文化。
� 招待客人時:按習俗,藏族把敬青稞酒作為接待貴客的一種誠摯禮節。凡到藏族朋友家作客,主人皆以青稞酒款待。我的旅遊英語老師是藏族,一次課上與我們分享了他們的風俗習慣:通常主人會先在酒杯中倒滿酒,端到客人面前,客人必須雙手接過,不可推辭,然後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伸進杯子,輕蘸一下,以拇指和中指朝天一彈,意思是敬天神,接下來,再來第二下、第三下,分別敬地、敬佛。這種傳統習慣是提醒人們酒的來歷與天、地、佛的慷慨恩賜分不開,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靈。(在迎接客人時主人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在喝酒時,其約定風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馬上倒酒斟滿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滿,接著喝第三口,然後再斟滿。最後,把滿杯酒一口喝乾,藏語叫「松只尼達」,意思是三口一杯。這樣做,主人才覺得你看得起他,否則,主人會認為你沒有禮貌或瞧不起他。你喝得越多,他就越高興。說明他釀的酒越好。藏族敬酒時,對男客一般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則用小杯或小碗。藏族同志勸酒時,經常要唱酒歌,歌詞豐富、曲調優美,男女老少都會唱,從頭至尾基本無重復。
節假日和慶典場合:節日飲青稞酒,幾乎不飲白酒,啤酒只在城鎮較為流行。藏族飲酒的禮儀和習俗很豐富也很特別,每釀完新酒,必先用其敬神,在向年長的人敬獻。敬酒的人一般要用兩只手捧著酒杯要舉過他們的頭頂,敬獻給你想敬酒的人,特別是對長者更應該遵循該禮節。受酒的人也要用兩只手接過酒杯,這是一種禮貌。 酒宴上敬酒也是一項習俗,一般情況下,是一個家庭的主要成員敬酒,在大的酒席上,會有專門的人倒酒,他們要唱著歌來敬酒,直到把客人灌醉。說道酒歌,藏族的酒歌非常好聽,內容多為祝福、贊美之意。
酸奶 酸奶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以內地的酸奶不同,他們的酸奶更加濃稠白皙,嫩的像豆腐一般,有的時候放在器皿里倒都倒不出來。吃的時候要使用勺子作為工具。開蓋後有一種芳香的氣味,質地細膩,口感很棒!營養價值高,具有抑菌、降低膽固醇等功效。聽說還可以拌著米飯吃,不過到目前為止我還未敢嘗試過。
永遠的糌粑 對於藏族,有這樣一種說法:哪裡有藏人,哪裡就有糌粑。 � 糌粑是藏族民間傳統食品,原料以青棵為主。(青稞的生命力極強,即使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也能夠頑強生長。)糌粑藏語音譯意為「炒麵」。與北方的炒麵很相似,但是在製作流程上北方的炒麵是先磨後炒,糌粑的製作方法是先炒後磨,通常不除皮。選好青稞或豌豆、燕麥後淘凈,晾乾,炒熟,磨成麵粉,磨好後稱為糌粑面,和我們的生麵粉是一個道理。將青稞曬干炒熟後經過水磨加工即成糌粑。根據口味磨成粗細不等也可去皮磨成精製糌粑。糌粑分青稞糌粑、豌豆糌粑和混合糌粑幾種,以青稞精糌粑為上品,一般是過節或招待客人食用。食用時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或清茶等攪拌均勻,中指按逆時針方向反復揉拌均勻,再用手捏成團狀,直接用手往口裡送。剛開始不好掌握,不過在藏族朋友那裡習得一個好方法,就是加一小團酥油,就比較好成型也不易沾在手指上了。也有用青稞酒調糌粑的,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別有風味。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它糧食製品。它的營養豐富,便於貯藏,出門帶著它特別方便,只要抱著木碗、腰間別著糌粑口袋,再配上一點茶水就可以了,不用再麻煩生火做飯。不過我認識的一名藏學博士曾勸誡我,如果不是從小就吃,最好少食,因為它是一種高纖維食品,對於沒吃過的人會比較難消化一些。(製作方法主要來自於網路搜索)
也有在麵疙瘩里放些野菜或牛肉一起成型的,叫做「土巴」。土巴除了糌粑特有的清香外,還增加了韌勁,更加耐嚼,營養也更豐富。土巴可謂藏族的團圓飯,一般在臘月二十九享用,類似於內地的餃子。有些面團土巴里會包有石子、辣椒、木炭、毛線等。每一樣都有特定的含義,石子表示在新的一年裡心腸硬,毛線表示心腸軟,木炭表示心腸黑,辣椒表示嘴如刀。這是一種飲食娛樂,無論誰吃到什麼,都必須即席吐出,於是在鬨堂大笑中,節日的氣氛也就愈熱鬧起來。�
肉類 藏族的人通常以吃牛肉、羊肉為主。因為西藏是在很遙遠的西部地區,地理環境的獨特性,所以牛羊肉這種高熱量的食物成為他們生活飲食的大部分,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在高溫下取暖。 其中手抓羊肉色、香、味、形具全。手抓羊肉一般選用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開鍋後立即撈出。火候以開鍋肉為宜,肉赤膘白,肥而不膻,吃起來又鮮又嫩,十分可口。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製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割肉時,刀口要向內,刀口向外對著別人是種不禮貌的表現。咀嚼時嘴巴需閉合,大張嘴或是出聲也都是不禮貌的。吃完肉,每個人還需用舌頭將碗筷舔干凈,表示這個人做什麼事情都有始有終,並且注意衛生。羊尾和胸叉是獻給最珍貴的客人;未來女婿第一次登門,未來的岳父、岳母一定要敬一段羊脖子,頸椎骨節相連的羊脖子很難將肉吃盡,但藏族青年不會被難倒,能吃得好象骨頭上從來沒長肉似的,只有這樣才被認為是有本領的好女婿,所以在草原上流傳著「羊脖子考女婿」的習俗。(這部分內容我沒接觸過更沒體驗過,所以就網路的) ��
藏族還喜歡吃風乾的牛羊肉。在拉薩的太陽島有一條美食街,店門口掛滿了風干肉。入冬後的牛、羊肉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處,使其風干。冬季製作風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保持風干肉的新鮮色味。我從風干肉店老闆那裡了解到,表面為深紅色,撕開卻略顯白色,表明已無水分則為佳品。前車之鑒,吃的時候千萬記住一定要撕成絲,否則腮幫子肯定會酸疼一兩天! 藏族在吃肉方面還是有很多禁忌的。一般只吃牛肉和羊肉,不吃馬、驢、騾,尤其是忌吃狗肉,有些地方也忌食五爪類和飛禽類。剛到藏區就有好多同學告訴我,他們是不吃魚、蝦等水產海鮮的,他們覺得魚類的身上有轉生的靈魂,不過在拉薩的一些餐館里我也偶爾看到過食魚藏族。
總之 ,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雪域高原,在惡劣的環境中他們尋求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從古到今,形成了他們自己慣有的飲食習慣,藏族人對於家鄉菜的偏好是強烈的,甚至是偏執的。離鄉的人身處喧囂,也仍然堅持每日的糌粑和每日的酥油茶。
不過如今,藏餐無論是在烹飪技術還是樣式上越來越推陳出新,多樣化,藏區城鄉居民的飲食結構也趨向於多元化,大米、麵粉已被城市居民所接受,還增加了蔬菜、酒類、糖果、糕點等消費品。越來越能滿足不同口味的人群。
筆者推薦食物 :姐姐土豆,措姆涼粉,古樹酸奶,藏面,酥油茶和甜茶,藏血腸,涼拌氂牛肉……
8. 北安豐早茶哪家好吃
北安豐早茶唐宮海鮮舫家好吃。
因為是一家老牌早茶餐廳,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這里經常會出一些特色美食值得品嘗的有榴槤酥和鳳爪燒鵝、奶黃包以及楊枝甘露等,口味還不錯。所以北安豐早茶唐宮海鮮舫家好吃。
安豐屬於江蘇省興化市,安豐地處大豐區、鹽都區、興化市三地交界處。
9. 各個地區的飲茶習俗與特點(包括國內和國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長期傳統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茶習俗,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蒙古族的茶和傣族的竹筒香茶等等,無不顯示出各民族強烈的文化色彩。好茶還須好水來沖泡,從古至今,中國各地的名茶歷來受到了文人墨客的贊譽。各種茶葉有各種沖泡和飲用的方法,是否得法,很有講究。煮茶、點茶、泡茶、品茶、喝茶、吃茶都各有不同的含義。當你置身於典雅古樸的茶館中,觀賞著各種茶藝表演時,定會有心曠神怡的感受。
各民族飲茶習俗
中國飲茶歷史最早,所以,最懂得飲茶真趣。客來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禮,歷來是我國各民族的飲茶之道。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兄弟民族,由於所處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風俗的各異,使每個民族的飲茶風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飲茶習俗也各有千秋。不過把飲茶看作是健身的飲料、純潔的化身、友誼的橋梁、團結的紐帶,在這一點上又是共同的。下面,將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飲茶習俗,分別介紹如下。
一、漢族的清飲
漢民族的飲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抵說來,重在意境,以鑒別香氣、滋味,欣賞茶姿、茶湯,觀察茶色、茶形為目的,自娛自樂,謂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細啜緩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勞動之際,汗流夾背,或炎夏暑熱,以清涼、消暑、解渴為目的,手捧大碗急飲者;或不斷沖泡,連飲帶咽者,謂之喝茶。
不過,漢族飲茶,雖然方式有別,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飲,其方法就是將茶直接用滾開水沖泡,無須在茶湯中加入姜、椒、鹽、糖之類佐料,屬純茶原汁本味飲法,認為清飲能保持茶的"純粹",體現茶的"本色"。而最有漢族飲茶"純粹",體現茶的"本色"。而最有漢族飲茶代表性的,則要數品龍井、啜烏龍、吃蓋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1.杭州的品龍井
龍井,既是茶的名稱,又是種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謂"五名合一"。杭州西湖龍井茶,色綠、形美、香郁、味醇,用虎跑泉水泡龍井茶,更是"杭州一絕"。品飲龍井茶,首先要選擇一個幽雅的環境。其次,要學會龍井茶的品飲技藝。沏龍井茶的水以80℃左右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為上,泡茶用的水以山泉水為最。每杯撮上3-4克茶,加水7-8分滿即可。品飲時,先應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細看杯中翠葉碧水,觀察多變的葉姿。爾後,將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龍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看罷、聞罷、然後緩緩品味,清香、甘醇、鮮爽應運而生。
2.潮汕啜烏龍
在閩南及廣東的潮州、汕頭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鍾情於用小杯細啜烏龍。烏龍茶既是茶類的品名,又是茶樹的種名。啜茶用的小杯,稱之若琛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用如此小杯啜茶,實是漢民族品茶藝術的展現。啜烏龍茶很有講究,與之配套的茶具,諸如風爐、燒水壺、茶壺、茶杯,謂之"烹茶四寶"。泡茶用水應選擇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須做到沸水現沖。經溫壺、置茶、沖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飲,啜茶的方式更為奇特,先要舉杯將茶湯送入鼻端聞香,只覺濃香透鼻。接著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舉杯傾茶湯入口,含湯在口中迥旋品味,頓覺口有餘甘。一旦茶湯入肚,口中"嘖!嘖"回味,又覺鼻口生香,咽喉生津,"兩腋生風",回味無窮。這種飲茶方式,其目的並不在於解渴,主要是在於鑒賞烏龍茶的香氣和滋味,重在物質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凡"有朋自遠方來",對啜烏龍茶,都"不亦樂乎"!
3.成都蓋碗茶
在漢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喝蓋碗茶的習俗,而以我國的西南地區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為流行。蓋碗茶盛於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雲南昆明等地,已成為當地茶樓、茶館等飲茶場所的一種傳統飲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飲茶。
飲蓋碗茶一般說來,有五道程序:
一是凈具:用溫水將茶碗、碗蓋、碗托清洗干凈。
二是置茶:用蓋碗茶飲茶,攝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見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紅、綠茶等,用量通常為3-5克。
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開水沖茶沖水至茶碗口沿時,蓋好碗蓋,以待品飲。
四是聞香:待沖泡5分鍾左右,茶汁浸潤茶湯時,則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蓋,隨即聞香舒腑。
五是品飲: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蓋,傾碗將茶湯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潤喉,提神消煩,真是別有一番風情。
4.昆明九道茶
九道茶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雲南昆明一帶最為時尚。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為常見,多用於家庭接待賓客,所以,又稱迎客茶,溫文爾雅是飲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飲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是賞茶:將珍品普洱茶置於小盤,請賓客觀形、察色、聞香,並簡述普洱茶的文化特點,激發賓客的飲茶情趣。
二是潔具:迎客茶以選用紫砂茶具為上,通常茶壺、茶杯、茶盤一色配套。多用開水沖洗,這樣既可提高茶具溫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清潔茶具。
三是置茶:一般視壺大小,按1克茶泡50-60毫升開水比例將普洱茶投入壺中待泡。
四是泡茶:用剛沸的開水迅速沖入壺內,至3-4分滿。
五是浸茶:沖泡後,立即加蓋,稍加搖動,再靜置5分鍾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於水。
六是勻茶:啟蓋後,再向壺內沖入開水,待茶湯濃淡相宜為止。
七是斟茶:將壺中茶湯,分別斟入半圓形排列的茶杯中,從左到右,來回斟茶,使各杯茶湯濃淡一致,至八分滿為止。
八是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盤,按長幼輩份,依次敬茶示禮。
九是品茶:一般是先聞茶香清心,繼而將茶湯徐徐送入口中,細細品味,以享飲茶之樂。
5.羊城早市茶
早市茶,又稱早茶,多見於中國大中城市,其中歷史最久,影響最深的是羊城廣州,他們無論在早晨上工前,還是在工余後,抑或是朋友聚議,總愛去茶樓,泡上一壺茶,要上兩件點心,美?quot;一盅兩件",如此品茶嘗點,潤喉充飢,風味橫生。廣州人品茶大都一日早、中、晚三次,但早茶最為講究,飲早茶的風氣也最盛,由於飲早茶是喝茶佐點,因此當地稱飲早茶謂吃早茶。
6.北京的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風尚,在漢民族居住地區,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大道兩旁、車船碼頭、半路涼亭,直至車間工地、田間勞作,都屢見不鮮。這種飲茶習俗在我國北方最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名聞邇遐,如今中外聞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場,就是由此沿習命名的。
大碗茶多用大壺沖泡,或大桶裝茶,大碗暢飲,熱氣騰騰,提神解渴,好生自然。這種清茶較粗獷,頗有"野味",但它隨意,不用樓、堂、館、所,擺設也很簡便,一張桌子,幾張條木凳,若干只粗瓷大碗便可,因此,它常以茶攤或茶亭的形式出現,主要為過往客人解渴小憩。
大碗茶由於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自然受到人們的稱道。即便是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不失為一種重要的飲茶方式。
7.藏族酥油茶
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在雲南、四川、青海、甘肅等省的部分地區也在居住。這里地勢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稱,空氣稀薄,氣候高寒乾旱,他們以放牧或種旱地作物為生,當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茶成了當地人們補充營養的主要來源,喝酥油茶便成了如同吃飯一樣重要。
酥油茶是一種在茶湯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經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湯。至於酥油,乃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經攪拌冷卻後凝結在溶液表面的一層脂肪。而茶葉一般選用的是緊壓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製作時,先將緊壓茶打碎加水在壺中煎煮20-30分鍾,再濾去茶渣,把茶湯注入長圓形的打茶筒內。同時,再加入適量酥油,還可根據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搗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類,最後還應放上少量的食鹽、雞蛋等。接著,用木杵在圓筒內上下抽打,根據藏族經驗,當抽打時打茶筒內發出的聲音由"咣鐺,咣鐺"轉為"嚓,嚓"時,表明茶湯和佐料已混為一體,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隨即將酥油茶倒入茶瓶待喝。
由於酥油茶是一種以茶為主料,並加有多種食料經混合而成的液體飲料,所以,滋味多樣,喝起來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禦寒,又能補充營養。在西藏草原或高原地帶,人煙稀少,家中少有客人進門。偶爾,有客來訪,可招待的東西很少,加上酥油茶的獨特作用,因此,敬酥油茶便成了西藏人款待賓客的珍貴禮儀。
又由於藏族同胞大多信奉喇嘛教,當喇嘛祭祀時,虔誠的教徒要敬茶,有錢的富庶要施茶。他們認為,這是"積德"、"行善",所以,在西藏的一些大喇嘛寺里,多備有一口特大的茶鍋,通常可容茶數擔,遇上節日,向信徒施茶,算是佛門的一種施捨,至今仍隨處可見。
8.維吾爾族的香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他們主要從事農業勞動,主食麵粉,最常見的是用小麥面烤制的饢,色黃,又香又脆,形若圓餅,進食時,總喜與香茶伴食,平日也愛喝香茶。他們認為,香茶有養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飲料。
南疆維吾爾族煮香茶時,使用的是銅制的長頸茶壺,也有用陶質、搪瓷或鋁制長頸壺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這與北疆維吾爾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樣的。通常製作香茶時,應先將茯磚茶敲碎成小塊狀。同時,在長頸壺內加水七、八分滿加熱,當水剛沸騰時,抓一把碎塊磚茶放入壺中,當水再次沸騰約5分鍾時,則將預先准備好的適量姜、桂皮、胡椒、芘�等細末香料,放進煮沸的茶水中,經輕輕攪拌,經3-5分鍾即成。為防止倒茶時茶渣、香料混入茶湯,在煮茶的長頸壺上往往套有一個過濾網,以免茶湯中帶渣。
南疆維吾爾族老鄉喝香茶,習慣於一日三次,與早、中、晚三餐同時進行,通常是一邊吃饢,一邊喝茶,這種飲茶方式,與其說把它看成是一種解渴的飲料,還不如把它說成是一種佐食的湯料,實是一種以茶代湯,用茶作菜之舉。
9.回族的刮碗子茶
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大西北,以寧夏、青海、甘肅三省(區)最為集中。回族居住處多在高原沙漠,氣候乾旱寒冷,蔬菜缺乏,以食牛羊肉、奶製品為主。而茶葉中存在的大量維生素和多酚類物質,不但可以補充蔬菜的不足,而且還有助於去油除膩,幫助消比。所以,自古以來,茶一直是回族同胞的主要生活必需品。
回族飲茶,方式多樣,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稱"三件套"。它有茶碗、碗蓋和碗托或盤組成。茶碗盛茶,碗蓋保香,碗托防燙。喝茶時,一手提托,一手握蓋,並用蓋順碗口由里向外刮幾下,這樣一則可撥去浮在茶湯表面的泡沫,二則使茶味與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稱也由此而生。
刮碗子茶用的多為普通炒青綠茶,沖泡茶時,除茶碗中放茶外,還放有冰糖與多種乾果,諸如蘋果干、葡萄乾、柿餅、桃干、紅棗、桂圓干、枸杞子等,有的還要加上白菊花、芝麻之類,通常多達八種,故也有人美名其曰:"八寶茶"。由於刮碗子茶中食品種類較多,加之各種配料在茶湯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續水後喝起來的滋味是不很一樣的。一般說來,刮碗子茶用沸水沖泡,隨即加蓋,經5分鍾後開飲,第一泡以茶的滋味為主,主要是清香甘醇;第二泡因糖的作用,就有濃甜透香之感;第三泡開始,茶的滋味開始變淡,各種乾果的味道就應運而生,具體依所添的乾果而定。大抵說來,一杯刮碗子茶,能沖泡5-6次,甚至更多。
回族同胞認為,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膩生津,滋補強身,是一種甜美的養生茶。
10.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及其邊緣的一些省、區,喝咸奶茶是蒙古族人們的傳統飲茶習俗。在牧區,他們習慣於"一日三餐茶",卻往往是"一日一頓飯"。每日清晨,主婦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鍋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歡喝熱茶,早上,他們一邊喝茶,一邊吃炒米。將剩餘的茶放在微火上暖著,供隨時取飲。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為青磚茶或黑磚茶,煮茶的器具是鐵鍋。製作時,應先把磚茶打碎,並將洗凈的鐵鍋置於火上,盛水2-3公斤,燒水至剛沸騰時,加入打碎的磚茶25克左右。當水再次沸騰5分鍾後,摻入奶,用量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攪動,再加入適量鹽巴。等到整鍋咸奶茶開始沸騰時,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飲。煮咸奶茶的技術性很強,茶湯滋味的好壞,營養成分的多少,與用茶、加水、摻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後都有很大的關系。如茶葉放遲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顛倒了,茶味就會出不來。而煮茶時間過長,又會喪失茶香味。蒙古族同胞認為,只有器、茶、奶、鹽、溫五者互相協調,才能製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來。為此,蒙古族婦女都練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藝。大凡姑娘從懂事起,做母親的就會悉心向女兒傳授煮茶技藝。當姑娘出嫁時,在新婚燕爾之際,也得當著親朋好友的面,顯露一下煮茶的本領。要不,就會有缺少家教之嫌。
11.侗族、瑤族的打油茶
居住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毗鄰地區的侗族、瑤族和這一地區的其他兄弟民族,他們世代相處,十分好客,相互之間雖習俗有別,但卻都喜歡喝油茶。因此,凡在喜慶佳節,或親朋貴客進門,總喜歡用做法講究,佐料精選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當地稱之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經過四道程序。
首先是選茶:通常有兩種茶可供選用,一是經專門烘炒的末茶;二是剛從茶樹上採下的幼嫩梢,這可根據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選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黃豆、芝麻、糯粑、筍乾等,應預先製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鍋底發熱,放適量食油入鍋,待油麵冒青煙時,立即投入適量茶葉入鍋翻炒,當茶葉發出清香時,加上少許芝麻、食鹽,再炒幾下,即放水加蓋,煮沸3-5分鍾,即可將油茶連湯帶料起鍋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這又香、又爽、又鮮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慶典或宴請用的,那麼,還得進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將事先准備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備好。然後將油炒經煮而成的茶湯,撈出茶渣,趁熱倒入備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最後是奉茶,一般當主婦快要把油茶打好時,主人就會招待客人圍桌入坐。由於喝油茶是碗內加有許多食料,因此,還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說是喝油茶,還不如說吃油茶更為貼切。吃油茶時,客人為了表示對主人熱情好客的回敬,贊美油茶的鮮美可口,稱道主人的手藝不凡,總是邊喝、邊啜、邊嚼,在口中發出"嘖、嘖"聲響,還贊口不絕!
12.土家族的擂茶
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區一帶,居住著許多土家族同胞,千百年來,他們世代相傳,至今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吃茶法,這就是喝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湯,是用生葉(指從茶樹採下的新鮮茶葉)、生薑和生米仁等三種生原料經混和研碎加水後烹煮而成的湯,故而得名。相傳三國時,張飛帶兵進攻武陵壺頭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內),正值炎夏酷暑,當地正好瘟疫蔓延,張飛部下數百將士病倒,連張飛本人也不能倖免。正在危難之際,村中一位草醫郎中有感於張飛部屬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便獻出祖傳除瘟秘方擂茶,結果茶(葯)到病除。其實,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濕發汗;米仁能健脾潤肺,和胃止火,所以,說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葯,是有科學道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古代相比,現今的擂茶,在原料的選配上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今製作擂茶時,通常用的除茶葉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還要加些生薑、食鹽、胡椒粉之類。通常將茶和多種食品,以及佐料放在特製的陶制擂缽內,然後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轉,使各種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傾入碗中,用沸水沖泡,用調匙輕輕攪動幾下,即調成擂茶。少數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將多種原料放入碗內,直接用沸水沖泡的,但沖茶的水必須是現沸現泡的。
土家族兄弟都有喝擂茶的習慣。一般人們中午幹活回家,在用餐前總以喝幾碗擂茶為快。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會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視喝擂茶如同吃飯一樣重要。不過,倘有親朋進門,那麼,在喝擂茶的同時,還必須設有幾碟茶點。茶點以清淡、香脆食品為主,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魚片之類,以平添喝擂茶情趣。
13.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我國西南地區,主要分布在風光秀麗的雲南大理,這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過節、生辰壽誕、男婚女嫁、拜師學藝等喜慶日子裡,或是在親朋賓客來訪之際,都會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就要先吃苦"。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隨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少傾,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由於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許紅糖,待煮好的茶湯傾入盅內八分滿為止。這樣沏成的茶,甜中帶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麼事,只有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
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湯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quot;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14.哈薩克族的奶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薩克族,還有居住在這里的維吾爾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茶在他們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看成與吃飯一樣重要。他們的體會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勞動有勁;三天無茶落肚,渾身乏力,懶得起床"。
哈薩克族煮奶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鋁鍋或銅壺,喝茶用的大茶碗。煮奶時,先將茯磚茶打碎成小塊狀。同時,盛半鍋或半壺水加熱沸騰,隨著抓一把碎磚茶入內,待煮沸5分鍾左右,加入牛(羊)奶,用量約為茶湯的五分之一。輕輕攪動幾下,使茶湯與奶混和,再投入適量鹽巴,重新煮沸5-6分鍾即成。講究的人家,也有不加鹽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這樣才算把一鍋(壺)熱乎乎、香噴噴、油滋滋的奶茶煮好了,便可隨時供飲。
北疆民族兄弟習慣於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還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如果有客從遠方來,那麼,主人就會立即迎客入帳,席地圍坐。好客的女主人當即在地上鋪一塊潔凈的白布,獻上烤羊肉、饢(一種用小麥面烤制而成的餅)、奶油、蜂蜜、蘋果等,再奉上一碗奶茶。如此,一邊談事敘誼,一邊喝茶進食,饒有風趣。
喝奶茶對初飲者來說,會感到滋味苦澀而不大習慣,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半月,就會感到喝奶茶實在是一種補充營養和去膩消食不可缺少的飲料,對於當地牧民。
15.苗族的八寶油茶湯
居住在鄂西、湘西、黔東北一帶的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人們,有喝油茶湯的習慣。他們說:"一日不喝油茶湯,滿桌酒菜都不香"。倘有賓客進門,他們更為用香脆可口,滋味無窮的八寶油茶湯款待。八寶油茶湯的製作比較復雜,先得將玉米(煮後晾乾)、黃豆、花生米、團散一種米面薄餅)、豆腐乾丁、粉條等分別用茶油炸好,分裝入碗待用。
接著是炸茶,特別要把握好火候,這是製作的關鍵技術。具體做法是放適量茶油在鍋中,待鍋內的油冒出青煙時,放入適量茶葉和花椒翻炒,待茶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即可傾水入鍋,再放上姜絲。一旦鍋中水煮沸,再徐徐摻入少許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時,加入適量食鹽和少許大蒜、胡椒之類,用勺稍加拌動,隨即將鍋中茶湯連同佐料,一一傾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這樣就算把八寶油茶湯制好了。
待客敬油茶湯時,大凡有主婦用雙手托盤,盤中放上幾碗八寶油茶湯,每碗放上一隻調匙,彬彬有禮地敬奉客人。這種油茶湯,由於用料講究,製作精細,一碗到手,清香撲鼻,泌人肺腑。喝在口中,鮮美無比,滿嘴生香。它既解渴,又飽肚,還有特異風味,是我國飲茶技藝中的一朵奇葩。
10. 揚州早茶哪裡比較好吃富春茶社價目表上的客點是什麼意思
最有名的早茶店當屬富春,不過當地人喝早茶卻很少去富春,而是選擇花園茶樓、冶春茶社、共和春、錦春、毛牌樓等館子。揚州老食客已經給各家茶樓排好了座次:富春的三丁包好,冶春的翡翠燒賣好,花園茶樓的肉包好,毛牌樓的豆皮包好,錦春的青菜包好。推薦館子基本上富春、錦春、共和春、冶春、毛牌樓這些口碑較好的茶樓你都得去嘗嘗,還有盧氏古宅餐廳,喝早茶位子是需要等的,包子總體口味帶點甜味,即便不是湯包,開口之後也飽滿多汁。人均20-30 元可以吃撐。
蔣家橋
這家店呢,他家的混沌最有特色了,尤其是那個肉餡,有個特別的香味,讓人慾罷不能,不過現在看起來不怎麼樣了,可能是做大了,沒有以前那麼好吃了,很多時候總感覺太油,也不怎麼脆了,所以很多時候,就讓人覺得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