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洱能做什麼菜好吃
1.普洱肘子
先用茶湯(去掉茶葉)浸泡豬肘,去其油腥,然後再入鍋里燜。或者是直接在茶湯里加入各種醬料,然後放入豬肘文火慢燉。直至豬肘燉爛,茶香進入肉中。油膩的肘子和去油的普洱在這里奇妙合一,既解油膩又添茶香。
2.菊花、普洱熏鴿子
用甘菊花、普洱茶葉以及黃糖,在鍋里干燒,用產生的煙來熏鴿子肉。普洱茶的香味、焦糖的香氣滲入鴿肉中,甘醇香甜,味道既好又不傷腸胃。
3.普洱燉排骨
這例燉排骨是將排骨放入普洱茶湯中慢蒸得來。其中加入冰糖和鹽,味道一流。
4.普洱茶粥
用普洱茶和甘菊花泡茶,用其茶湯來煮粥。但普洱茶的色澤決定了這粥呈紅中帶黑的顏色。
2. 普洱特色美食有哪些
普洱特色美食有雞豆腐、三尖角粑粑、香茅草烤魚、菠蘿紫米飯、香竹飯。
1、雞豆腐
是普洱的一道傳統名菜,食用時用羹匙盛起品嘗,味道鮮而微甜,男女老少均愛吃,營養價值很高,每一個到普洱的人都會喜歡嘗一嘗。
2、三尖角粑粑
狀如菱角,薄如蟬翼,口感柔和,糯而不膩,這就是當地一帶的流行食品——三尖角粑粑,它也是普洱民間待客的佳品。
3、香茅草烤魚
香茅草烤魚是傣族的特色菜之一,在普洱很常見。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取青竹片夾住魚經明火烤炙,故有竹之清香;二是取普洱本地的香茅草和香菜,所以帶著一股香茅的奇特香味。
4、菠蘿紫米飯
菠蘿紫米飯甜甜酸酸,香而不膩,是普洱一種獨具風味的食品,既是主食,也是菜餚。
5、香竹飯
香竹飯是用普洱一種本身會散發香味、像青筍一樣粗細的竹子做的。
3. 思茅區美食
思茅區美食有、火灰燜魚、酸筍燴魚、雞豆腐、豆湯米干、雞肉爛飯等。
1、火灰燜魚:火灰燜魚是雲南普洱(思茅)特產和瀾滄特產,拉祜族尤喜歡這種不用鍋灶,勝用鍋灶而燜出來的美味。
2、酸筍燴魚:酸筍燴魚是思茅地區普遍流行的一道菜餚,其特點是酸辣鮮爽。其做法是,將魚去鱗並除去內臟後煎黃,再將酸筍炒熟後放入水中,待煮沸後把魚放入,並加入蔥、姜、辣椒、花椒、味精等佐料即可上桌宴客。
3、雞豆腐:思茅至今保留著一道傳統名菜「雞豆腐」,在婚宴喜事酒席上,均有這雞豆腐一道新鮮美味的菜。相傳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它的原料主要是雞肉和雞蛋。其做法是,用雞脯肉拿刀背橫豎輕輕地反復敲細,拌入適量的澱粉,再將雞蛋清調勻起花,去其沫後倒入敲細的雞肉中輕輕地調,然後加入沒有油的清雞湯,放入鍋內文火慢煮,煮成水豆腐狀後取出,撒上備好的蛋片絲、火腿絲、蔥花等佐科即成。其狀如新鮮豬腦髓,味道鮮而微甜,用羹匙盛起品嘗,男女老少均愛吃,營養價值很高,到思茅的人都喜歡嘗一嘗。
4、豆湯米干:除了米線,昆明人還愛卷粉,普洱人愛米干。思茅市普洱縣城的豆湯米干遠近聞名,享譽東南亞國家,凡到普洱出差或旅遊的人,都要品嘗一番。
5、雞肉爛飯:拉祜族也視雞肉爛飯為上等佳看,在祭祀活動或招待貴客時特煮雞肉爛飯,和佤族一樣,忌用白毛雞煮雞肉爛飯。
4. 雲南普洱除了茶還有有什麼土特產
普洱茶
普洱茶,又名滇青茶,屬於黑茶類,因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名普洱茶。
普洱茶以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使用亞發酵青茶製法,從發酵不同分為生茶和熟茶兩種,成品分為散茶和緊壓茶兩類。
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沖泡五六次後仍有香味。
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地區。該地具有終年雨水充足、雲霧彌漫、土層深厚、土地肥沃、無污染等優勢。
墨江雲針
墨江雲針,針形曬青綠茶之一。產於雲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以外形緊細如針,鋒苗挺直,毫芽銀白而得名。雲針茶採用雲南大葉種鮮葉製成,要求一芽一葉佔70%,一芽二葉初展30%。用鍋炒高溫殺青,揉捻理條做菜採用平揉、滾揉、搓揉、碾揉等手法,使茶條挺直緊細如針。乾燥用風干或曬乾的方法,茶葉出廠前要復烘提香。
紫米八寶飯
紫米八寶飯,紫米也稱紫糯米、接骨糯。僅產於雲南思茅和西雙版納地區。因顆粒長、色紫紅,做成飯粥後色更鮮艷,故名紫米八寶飯。民間喜在年節喜慶時做成八寶飯食用。味香微甜,粘而不膩,補血益氣,暖脾胃,適應於胃寒痛,消渴,夜多小便等症,以之配草葯可治跌打刀傷。紫米有特殊芳香,色紫紅,製成八寶飯後軟糯適口,油而不膩,加上各種調輔料形成難得的復合美味。八寶飯可當民間小吃,也可作為甜菜設計在各式筵席中。
雲南沱茶
雲南沱茶,以一、二級滇青原料,蒸壓成研究會形外徑8厘米,高4.5厘米,外觀顯毫,品質最好的是特級沱茶,香氣馥郁,滋味醇厚,喉味回甘,湯色橙黃明亮。普洱散茶蒸壓而成的雲南普洱沱茶,外形緊結,色澤裼紅,有獨特的陳香,滋味回甘,湯色橙黃明亮。
更多關於雲南普洱除了茶還有有什麼土特產,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6b75651615731838.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5. 普洱美食之——米線
普洱美食之——米線
"什麼長長街前賣?哪樣長長妹跟前?……米線長長街前賣,絲線長長妹跟前!"這是雲南民歌《猜調》的內容。
前幾日,學習寫作班的老師在群里突然問起我"米線是什麼樣的?你是不是經常吃米線?"因為這個問題,我忽然覺得作為喜歡吃的米線,應該寫一寫,介紹一下。
米線,顧名思義就是米做的像線一樣的食物。米線是雲南小吃,自然也是普洱人的小吃。也許是取順口,有位鄰地州的歌唱演員還直接改藝名為"米線"了。
小的時候,有位同學的母親在國營食堂軋米線,有時候碰到了一坨坨附著在炸米線機上未成形的米線,她就拿來和我們分享,只覺得口感極像餌塊,印象較深。
許多人可能知道雲南最有名的米線,就是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過橋米線"。過去,許多聽說這個名字的人都會很好奇,可能會心裡想是不是要邊過橋邊吃!
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的城外有一湖心小島,有一位秀才在島上讀書。秀才賢慧勤勞的娘子常常做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吃,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了。
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厚厚的一層雞油有如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入,還能更加爽口。
於是她先把肥雞、筒子骨等煮成高湯,米線在家燙好,把各種配料切成薄片,等到島上後放入上覆厚厚雞油的湯里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爽滑。
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來的人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
在我的家鄉較少吃"過橋米線",平常所吃的米線製作比較簡單,可以直接裝湯和作料就可以食用,但因為配料種類繁多,叫的名稱也多。
根據冷熱不同,有熱米線、涼米線;根據配料不同,有雞肉、豬肉、牛肉、腸旺米線;根據容器不同,有小鍋米線、土鍋臭豆腐米線,根據搭配不同,有酸醋米線、豆湯米線。
具體介紹一下熱米線和涼米線吧。熱米線就是用漲水燙好後加肉湯,加"蓋冒"(肉)、韭菜、蔥、香菜、豆芽、苤菜根、泡菜、醬油、鹽、味精、辣椒(油、煳辣椒粉、剁鮮椒)、豆醬、花椒油、蒜油、姜水、芝麻花生碎、油炸香菌腳等佐料,除了"蓋冒",基本上是吃的人各取所需。
涼米線不用加熱,直接往裡面加以上佐料和酸醋、或檸檬、發水腌菜、胡蘿卜絲、海帶絲等,拌均勻即可食用,這個主要是白天氣溫高熱的時候吃。
吃完以後來再一杯木瓜水或是冰的紅糖拉拉粉,既解饞又解辣,非常爽口。
一碗米線好不好吃,首先要看食材新不新鮮,其次要看"蓋冒"的味和湯的油水。
"蓋冒"的做法各有不同,有鮮肉、有醬肉、有汆肉,不同的味道就是米線味道的主味。還可以加雞蛋,鹵的、煎的、炒的、煮的、茶葉蛋,各家不同。
米線可以當早餐、夜宵,也可以當正餐。如果在家庭里當正餐時,一定會殺一隻土雞的老母雞煮湯,然後用湯泡米線,用肉絲當"蓋冒",准備上各種佐料來佐餐。
寫到這里,我自己也有點想吃米線了,裝備自己上街買好配料和一隻在下蛋的大母雞來燉上,到超市裡買米線,邀約上一兩個好友小聚。
如果你想吃的話也可以來吃了試試,不論白天晚上,這里的大街小巷隨處都可以吃到。
6. 普洱美食有哪些
普洱美食有雞豆腐、雞肉爛飯、三尖角粑粑、普洱茶、檸檬八寶飯等。
1、雞豆腐
相傳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它的原料主要是雞肉和雞蛋,其狀如新鮮豬腦髓,味道鮮而微甜。在婚宴喜事酒席上,都有這一道新鮮美味的菜。
2、雞肉爛飯
佤家人的雞肉爛飯,不同於普通的米飯,它即可以當飯又可以當菜。雞肉爛飯當菜,一般情況下,是作為一道菜來食用的,拉祜族也視雞肉爛飯為上等佳看,在祭祀活動或招待貴客時特煮雞肉爛飯,和佤族一樣,忌用白毛雞煮雞肉爛飯。
3、三尖角粑粑
三尖角粑粑是雲南普洱地區家喻戶曉的傳統美食,也是普洱民間人家待客的佳品。三尖角粑粑的特點是形狀如同菱角,皮薄餡多,鮮美香甜,口感柔和,糯而不膩,口味多樣。是老少皆宜不可多得的大眾美食之一。
4、普洱茶
普洱茶採摘自雲南省普洱茶區的普洱茶樹上,中國最老的普洱茶樹已經有2800年的歷史。普洱茶是經過人工發酵加工的緊壓茶。
屬於黑茶,普洱茶含有較多的營養價值和葯用成分,經過發酵的普洱茶,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益菌群作用。陳放越久的普洱茶營養價值越高,在陳放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營養成分。
5、檸檬八寶飯
檸檬八寶飯是雲南省普洱市的特色美食。而八寶飯,大多作為喜慶筵席上的點心,主要特點就是色彩富麗,甜糯油潤。
7. 雲南普洱的美食有什麼
您好,我是生活達人樂迪,這道題由我來為您解答。
普洱是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旅遊景觀獨特,少數民族色彩濃厚,要去普洱旅遊,一定要品嘗當地特色美食,品嘗普洱這個城市的獨特風味,感受這個城市的風土人情。說到雲南普洱,大多數人的反應就是雲南普洱茶。其實,在普洱不止有普洱茶,當地這三大特色美食也是一絕!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花生湯米干
米干這個詞早已不單純只是一種早點,而是被賦予了更多鄉愁的意義。逢年過節,午夜時分,總可以看到老街頭排起長長的隊伍,節日歸鄉的遊子和慕名而來的遊客總是把老街頭的兩家豆漿米干店圍得水泄不通,彷彿不吃到一碗米干就不算來過普洱。傳統手工「米干」有著特別的製作工序,從稻米的選取、浸泡、磨漿、過濾、蒸制、剪切……口感好,老少皆宜,吃起來松軟而彈牙,可口而鮮甜,吃後回味無窮,在當地早餐界有著絕對名聲和人氣,有著濃濃的地方特色。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三種雲南普洱美食,大家去了普洱一定要去嘗嘗,感受這座城市不一樣的煙火。
8. 雲南普洱地道的美食有什麼
普洱美食小吃推薦
雞豆腐
雞豆腐是思茅的一道傳統名菜,原料主要是雞肉和雞蛋。成品狀如水豆腐,撒上備好的蛋片絲、火腿絲、蔥花等佐料即成。食用時用羹匙盛起品嘗,味道鮮而微甜,男女老少均愛吃,營養價值很高,到思茅的人都喜歡嘗一嘗。
豆湯米干
米干即昆明叫的卷粉,廣東人叫的腸粉,都是現蒸熱賣。普洱地區寧洱縣城的豆湯米干遠近聞名,原料為用當地干豌豆磨成的豆麵粉,經種種工序做成新鮮米干並切成條絲狀,放人碗中舀入豌豆麵糊湯,並加上韭菜、豆芽、姜蒜湯、醬油、味精、麻油、油辣椒等佐料,配以一碟泡腌蘿卜或泡腌京白菜即配套成了寧洱豆湯米干,吃起來松軟可口而鮮甜。
肉心水酥
肉心水酥是普洱地區的傳統名菜,以墨江的較有名。特點是既泡又酥,又香又甜,既是菜又是湯,男女老少均愛吃。原料為瘦豬肉、花生仁、雞蛋、麵粉等,拌好後放入油鍋炸至微黃取出晾乾,然後放入清雞湯或豬排骨湯中煮至浮起,再撒進味精、胡椒粉,然後舀入裝有豌豆尖的菜碗里即成。當地人稱之為壓桌菜。
雞肉爛飯
雞肉爛飯是普洱地區西盟縣佤族待客的上品,具有清香酸辣,和胃生津,山野味十足的特點。普洱洗馬河公園民族風情園內的佤族風味樓上,即可品嘗到這種美味佳餚。
火燒豬
火燒豬是景東縣彝族的一道地方民族名菜,據說這種燒烤烹調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火燒豬吃起來酥脆、清香可口,保持了原汁原味,新鮮而純正,是彝族人民在喜慶或宴請貴客時出手的一道佳餚。
三尖角粑粑
三尖角粑粑是普洱地區景東、鎮沅、景谷、墨江、思茅一帶流行的食品,是其特點是狀如菱角,薄如蟬翼,口感柔和,糯而不膩。
更多關於雲南普洱地道的美食有什麼,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6db8cf1615732045.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9. 普洱美食之——竹筍
竹筍的營養價值:除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脂肪、糖類外,還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鈣、磷、鐵、鎂和16種氨基酸,其中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是人體必需氨基酸,是一種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素的保健食物。
夏天陽光多雨水足,是山珍美味竹筍成為主角登上餐桌的季節。普洱的竹筍有苦有甜。
甜筍
甜筍讓人饞的是它的鮮甜味。可以直接生吃,有很多種熟吃法。
一般人們喜歡切絲配雞蛋炒成芙蓉筍,可以配青椒或小蔥素炒,切成片、砍成塊煮土雞、煮排骨都是百吃不厭的家常菜, 還可以切片用油煎,蒸或者烤熟後蘸蘸水,或加大蒜辣椒、鮮姜鮮花椒、撇菜葉舂吃。
先生是個像愛吃竹子的竹鼠一樣,極愛吃竹筍的人,每年從上市吃到落市。他最常吃的是甜筍煮綠豆、煮南瓜尖,真的是百吃不厭。
甜筍也可以用來腌酸筍,味道好極了,但稍顯奢侈。
苦筍
苦筍可以焯水以後成為黃筍,炒肉或配韭菜素炒,或用作料涼拌直接吃,腌成慢慢吃的腌筍;還可以曬成筍干,到沒鮮筍的季節用水發了來做菜。
發好的筍片配韭菜素炒,或者放鮮肉片或臘肉同炒,都清香爽脆,也可以同紅燒肉一起燜煮,滿含植物纖維的筍片既吸油又爽脆可口。
到竹筍多的時候,苦筍主要用來腌酸筍。很多人家都是自己腌制,奶奶也一樣。有一年假期,自己從工作的縣城去看奶奶,在半路上買了一麻袋山筍給奶奶。
回到奶奶家,吃過晚飯,奶奶便開始擦刀洗盆,然後把那些山筍削去外皮清洗,再用菜刀像刀削麵一樣一片片削入大盆。她告訴自己要腌的竹筍絕不能沾油,著了油就會腐爛。
削完竹筍,大盆里已堆成筍片小山,奶奶讓姑姑把燒開的水澆在竹筍上,就讓竹筍泡在水裡。
過了兩三天,聞到有酸味了,放進一個布袋裡,扎緊袋口,把袋子放到平板上,再用大石頭壓住,把水瀝干。
控完水份後,就把它散放到大盆里,拌上鹽、花椒、剁辣椒,就可以吃了,但為了可以長時間吃,就裝進腌菜罐里腌起來慢慢享用。
奶奶喜歡用酸筍煮魚,她的酸筍魚做法有點奇特。她一般都是把清洗好的魚先搽上醋腌著,然後才用菜籽油慢火炸香出鍋。
再用部分余油在鍋里炒酸筍,炒出香味了,加姜蒜末、花椒、辣椒粉,然後放切好的紅糖,再炒,差不多炒至水分蒸發干時加水、醬油、鹽,下魚,小火慢慢燉煮。
熬半個多小時,早已香氣四溢的酸筍魚出鍋。咽口水多時的自己,終於可以飽口福了。
真是慢工出細活,除了香,魚已經酥軟,進口就酥,連魚骨頭都酥了,可以直接吃還能補鈣。酸筍煮魚,吃的是它的酸辣鮮香。
奶奶的酸筍煮魚是我永遠的最愛。奶奶做的酸筍魚味道酸甜香辣,可口下飯,常常好吃得讓自己不由自主地吧唧起嘴巴來。後來奶奶去逝了,再也吃不到那樣令自己難以忘懷的酸筍魚了。
記得自己在省教育學院讀書時,一位老師聽說自己來自於邊疆,在課間閑聊時就說起,他曾經到過佤山當工作隊員,忘不了兩件事:"一是,政府發給佤族群眾的毛呢衣服,在山上隨便掛在一根插在地里的棍子上,沒有人會拿走。"
二是:"佤族老鄉在山上煮給我們吃的苦竹筍比甜筍還好吃。他們在竹蓬里現挖了一棵,差不多有半大鍋那麼粗的大苦筍,剝了皮就削進羅鍋里煮,等吃的時候又鮮又甜,我永遠忘不了那個味道。"
自己能夠理解老師如此的感嘆。因為那時的佤族是由原始部落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他們依然遵循著古老的民風行事。
拉祜族也一樣。山上刀耕火種的土地不會被別人占為己有,除非你休耕三年。看到插竿掛物是有主人的,別人絕不會去拿,就有了路不拾遺。
至於苦筍甜,甚至比甜筍還要好吃,自己沒有吃過,但聽別人說,這是有條件的:一定要現挖現吃,選大半埋在土裡的,撬出來之後不能見陽光。
我愛吃的是把苦筍削成薄片,用開水焯一下,焯過水後用冷水漂,就變成不再苦的漂筍。焯水時間不宜長,否則就變成黃筍了。
漂筍可以炒肉,可以清煮後撒蔥花或者是金芥葉,煮在牛肉、臘肉、火腿湯里,都很好吃。筍片吸油,一點不膩,自己就非常喜歡。
自己喜歡它的白、它的鮮、它的清香味。在省城,人們把漂筍叫做玉蘭片。因為它又白又有質感,的確像玉蘭花瓣一樣優雅,吃起來則爽脆可口。
只要是鮮嫩的竹筍,無論怎麼吃,都會給人帶來爽口舒服的感覺,所以家鄉人喜歡吃,我也是看到竹筍就非吃不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