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鍋肉最好選用豬的哪個部位做又需怎樣做才好吃
回鍋肉最好選用豬後丘來做,而且是靠近尾巴的那個地方,這樣的肉吃起來比較活,就像豬爪一樣,肥而不膩。掌握了正確的烹調方法,回鍋肉非常好吃,先把豬肉放到水裡煮熟,一定要放上調料,帶著皮,煮到九成熟,撈出來過涼水切成薄片,再放上一些調料,迅速翻炒。
做菜好不好吃在於自身修煉,同時也在於選材和火候,調料一定要放足,千萬別捨不得。否則就會影響口感,大家有時間一起交流美食吧。
2. 大家能說下哪個省市的回鍋肉最正宗嗎
正宗川菜里的回鍋肉出自成都周邊的德陽市下屬的廣漢附近的叫 連山的地方,連山回鍋肉。
沒有所謂的正宗,好吃有理!
川,渝是川菜的發詳地,也是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
美國紐約 第五大街 4799號 小四川回鍋肉
四川
原來我外婆炒的回鍋肉才最正宗
回鍋肉就一家常菜,把吃剩下白切肉炒一下,或者敬過先人的刀頭炒一下。非常隨意的一道菜,可以炒蒜苗,可以炒洋蔥,可以炒豆乾兒,也可以炒蓮白。甚至還有炒土豆片的。誰也不會承認誰是正宗。因為它就是一道可以隨心所欲,天馬行空的家常菜
說正宗只能是四川了,所謂正宗就是發源地,至於你要說哪兒回鍋肉最好吃,你不說四川我也沒辦法,畢竟百口百味眾口難調了。
3. 回鍋肉哪裡的好吃
在外吃飯,隨意走進一家炒菜館子,瞧菜單拿不定主意,此時回鍋肉大概是最能拯救選擇困難症的那道經典菜。香潤、粗暴、明艷,回鍋肉因為簡單極致的誘惑,賢惠的穩妥感,無論在哪兒,都能撐起檯面。
回鍋肉自然是從小吃到大的。高三那一年,整日沉浸在題海書山裡,一到飯點兒,人人像餓狼一般沖進食堂,中午就期待著一頓完美的脂肪和碳水來消解學習的疲累。那時候覺得,只有食堂的三菜一湯里,裝著短暫的自由。
學校食堂有四層,二食堂的小炒炒得好,每天十點半,我們一群人便會提前去點菜,下了課直接認單子就餐。魚香茄子、水煮肉片、回鍋肉是常吃的,大多以爆炒油燜之法,味厚油旺。回鍋肉炒得極肥腴,配有豆豉、蒜苗、青椒,肉寥寥幾片,是要搶著吃的。
若要評判一家川菜館的優劣,回鍋肉當是第一標准。
煮肉之時,放一點姜蔥花椒粒,更易除腥,且能勾出肉香漣漣。醬油要放得恰到好處。太多,則畫面烏黑失調;太少,色相全無,使得食慾潰散。煎肉須得油脂析出兩三層,肉鍍上微微的焦黃,捲曲而不幹枯。肉香溫厚,而後方可調味配菜。
圖 / 視覺中國
大到新派川菜餐廳,小至街頭破陋小店,充滿著俠氣和市井氣的回鍋肉,熱烈而下,火爆而起,總能在煙火升騰之處,直面男男女女那洶涌的餓意和味蕾的沖動。
01
一頭豬身上,擁躉最多的就屬五花肉。南北廚人都深諳對五花肉的調伏之道,紅燒肉、鹵肉飯、回鍋肉、梅菜扣肉,或隱或顯,無不是將五花肉的腴美發揮到極致。如今的回鍋肉也大多選取三肥兩瘦的豬五花為原料,但是最早的回鍋肉用的卻是二刀肉(即後腿肉)。
同樣是肥瘦皆有,只是排列順序的差異,口感的層次也產生了些微的不同。五花肉開門見山,肥瘦相攜入口,美妙混同爆發,不分伯仲。二刀肉的刺激感來得猛烈。各自擁半,白肥紅瘦,豬皮的嚼勁,肥油溶溶在口,瘦肉的中庸,在舌間一一碾過,淋漓酣暢。
紀錄片《川味 第一季》
回鍋肉一詞,最早見諸文字,是1908年的《成都通覽》一書,而後一直沿用至今。三十年以前,川菜菜譜里關於回鍋肉的描述基本統一:肉用後腿二刀,煮後切薄片,佐料有豆瓣醬、甜面醬、醬油。
豆瓣醬是川菜的靈魂,那抹熟悉的醬香也是川渝人的標志性味覺印記。最為正宗的回鍋肉還要靠發酵兩年以上的郫縣醬紅豆瓣加持,這樣的豆瓣醬經了足足的風露恩澤,紅亮光潤,醬味圓熟。
老川菜大廚們還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烹飪秘笈——放糖,糖既可以為肉類巧妙著色,且春風化雨般添增了菜餚的鮮爽。古典回鍋肉的做法,即是將郫縣豆瓣剁細,使得醬汁的鮮味物質肆意釋放。醬油上色,柔和甜醇的甜面醬,少許咸鮮的豆豉,不同的醬味最後被白糖的清甜包裹,共同詮釋出合而為一的復合感。吃在嘴裡,是那種輕快、盈動、飽滿,伴有絲絲回甜的醬香味,令人意猶未足。
這樣簡朴的驚艷,讓回鍋肉登上了川菜第一菜的寶座。所謂第一,不僅是碌碌百姓常思常念的心頭好,它還要足夠平常,於平常中見巧思。回鍋是那點巧思。味道當然是最大的蠱惑。口腹之慾簡簡單單地被滿足,嘴裡心裡都樂融融。
紀錄片《城市24小時》
較之紅燒肉的火候足時它自美,回鍋肉的奧義在於猛火逼出豬肉的彈糯、焦香,捲曲成燈盞窩的肉片,鑊氣十足,香得凜然。有時家裡逢客,菜肉不周,回鍋肉能拯救一切。適時的烹調,適時的等候,沒有大菜的費勁,也不致失了席桌的體面,主賓盡歡。
02
風火了幾十年,回鍋肉最大的變化還是俏頭。而在我心中,蒜苗永遠是回鍋肉的正牌標配。豬肉在熱鍋里歷經了一番鍛造,蒜苗的出場不過是蜻蜓點水,取其新穎的清蔬氣。快炒出鍋,為的是柔嫩的蒜苗不失青幽,香氣恰到好處深入油脂。一陣狂暴之後的余溫里,風味在蒜苗和肉之間蓬勃。
蒜苗緊缺的時日,青椒、洋蔥、豆乾、蓮白、鹹菜諸種,開始進入了回鍋肉的世界。回鍋肉逐漸流傳成了一個萬能公式,每個季節各有配搭。鹹的辣的,清的濃的,幾片焦糯的五花肉,能讓任何俏頭均沾染上迷人的肥肥的葷香。
紀錄片《川味 第一季》
大學時和舍友常去的媽媽私房菜,那裡的鮓海椒回鍋肉,至今不忘。鮓海椒是本地的特色腌製品,以鮮亮的辣椒切碎,佐配鹽巴,磨細的米粉,共同經歷一場隱秘的發酵之旅。
鮓海椒既可炒食單吃,也可當作佐料,為食材賦予一種獨特的酸香。炒進回鍋肉中,米粉的黏糯將辣椒碎與肉片纏綿在一起,像是粉蒸肉的組合,但又是截然不同的風味。輕酸沒有奪去肉鮮,反而多了幾分解膩的功用。
大一那一年因學校住宿緊張,和不同專業不同班的七個女生意外成了舍友。八個人圍坐,每次聚餐像在吃席。上一盤熱菜,八雙筷子急出急入,風卷殘雲。都是十九二十的青蔥年紀,胃口也好得驚人。記得我上鋪的女友最愛鮓海椒回鍋肉這個菜,她一雙彎彎笑眼,俏窄的瓜子臉,看似溫柔靦腆,吃起回鍋肉來卻是豪爽實誠。
最尋常是青椒回鍋肉。
肉厚微辣的皺皮青椒,在清黃的肉油里迅速縮水,綻出白晃晃的皺紋,暗自酥軟。五花肉熬得薄瘦而香猛,又披上了一層來自青椒的植物清香,能輕松扒凈一碗白米飯。吃剩下的肉第二次回鍋,更見腴美入味,做個面澆頭拌一拌,滋味喜人。
圖 / 視覺中國
回鍋肉的風靡還衍伸出了它的姐妹菜——鹽煎肉。鹽煎肉可用二刀肉,可使全瘦的裡脊肉。仍是豆瓣和豆豉的底味,青蒜和青椒必不可少。肉片吃起來干香回甘,偶然在舌尖咬到一顆咸鮮的豆豉,是滿腔流轉的小驚喜。
03
八十年代,代氏兄弟推出了連山回鍋肉,其烹制方法一樣,只不過肉變得更大片,倒和名字極其呼應。足有成人的手掌那麼大,調味料也更香更油爆,從此回鍋肉從家庭走向了江湖。
家常菜有家長里短的煙火氣,江湖菜有江湖的俠之大義。不管在哪裡,回鍋肉的包容、親民始終未曾改變。
近兩年,我的腸胃變得小心翼翼,家裡回鍋肉也不常做了。但有那麼一些時刻,內心風雨飄搖,空空落落,我又會炒出色金油亮的一盤,風風火火端上餐桌,心裡默念一句:「好久不見,回鍋肉。」
4. 你去過的飯店裡,有哪些美味的特色菜,讓你吃了還想吃
出生於魯地,要說最愛的肯定是魯菜,但是這些年對川菜的麻辣鮮香又不能自拔。魯菜吃起來渾厚,而川菜似乎在時時刻刻挑逗你的味蕾,讓你欲罷不能。火鍋,就是這個樣子。
趁著年輕到全國各地遊玩,順帶著嘗一下各地的 美食 ,當然,嘗遍 美食 要避開景區附近,溜街串巷到巷子深處,方得始終。有些還是比較可圈可點的,下面簡單說幾樣。
【洛陽水席】
都知道洛陽牡丹甲天下,殊不知洛陽水席也讓我們留戀不已。得洛陽好友邀請,品嘗正宗洛陽水席。水席顧名思義每道菜都是湯水很足,口味偏酸辣,而這個辣是指胡椒的辣,和胡辣湯的意思大概接近。24道菜,光是款就形態各異,看上去美感十足,卻又令人忍不住下筷,吃完之後大呼過癮。據說,洛陽因處內陸,天氣乾燥,所以水席就應運而生,既補充了水分又因辣味出汗而滋潤皮膚,一舉兩得。當然這么多菜當中有一部分是甜口,中和一下口味,處理的甚是得當。友們有時間去嘗下。
【西安水盆】
說的這兩道菜怎麼都和水分不開了,水盆羊肉,老西安人的家常飯,就如我們喝羊肉湯牛肉湯一個道理。不好意思,忘了飯店叫什麼名字了,48元一份的水盆羊肉感覺光羊肉就可以吃飽。再贈送兩塊套餐的餅,當然了點了幾個拿手菜,也是做的相當地道,蒜泥茄子、涼拌土豆絲、蒜泥羊肉等。西安吃的就像西安人一樣,熱情、醇厚、實惠,是什麼讓你流連忘返,那份美好不是吃能表達的,但是通過 美食 可以體現出來。下次,我還來西安!
【萊蕪炒雞】
炒雞那麼多,為什麼要講萊蕪炒雞,在那裡上的學,算是半個故鄉。有麻有辣有香,厚厚的薑片重重的料味不是一般人降服的了得的。不經意間夾起一塊雞肉放嘴裡,一咬,啊,好大的一塊姜啊。一般飯店的布局還不大一樣,四方桌居多,放上幾個馬扎,更適合敞開了懷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大席菜】
說道家鄉菜吧,這道菜是近兩年剛流行開的。盤一下緣由,現在大部分的城市人都是小時候的農村人,小時候的農村積貧,沒有什麼好吃的,唯一就是誰家有個婚喪嫁娶跟著家裡長輩一塊去吃農村大席。但是酒席過後剩下的菜沒有被倒掉,反而匯總到一塊,放在缸里,送給街坊四鄰,一家一個臉盆大小的剩菜。然後最幸福的時候開始了,每到吃飯的時候都會盛出一碗,放灶上加熱一下,可以下兩個饅頭。後來長大,上學、工作、定居,慢慢也吃不到那種小時候的美味了,有飯店應運而生推出了這樣一道菜,迅速火遍濟寧城。或許有人吃的是味道,而有的人吃的是情懷吧。
簡單說這么多吧,特色菜是每個地方都有的,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有那麼一道菜沖擊你的味蕾。吃的是美味,也是自己對生活一份尊重。
分享 美食 ,分享生活,分享精彩,我是范可同學!!!
大良鎮的沙煲兄弟,是一家做煲仔飯的!還有一家得心齋的得心應手!只可惜現在回四川了,吃不到了!想起都流口水
大家好,我是一位 美食 愛好者,我喜歡研究好吃的東西,也喜歡做出美味的佳餚,,我喜歡把我知道的 美食 分享給大家,針對這個問題,下面是我的觀點和分享,希望你們能喜歡:r
去過自貢,他們這兒的特徵菜品,大多都以鮮辣為主,特徵菜像仔姜兔、冷吃兔、冷吃牛肉、水煮牛肉、跳水魚、太安燒牛肉、富順豆花………等等都是當地特徵好吃的美味食物,吃過一次就會讓你想起這兒,吃一回想一回。r
去過蓉城,這兒是川菜大都市,好吃的美味食物之都,你想吃的特徵好吃的美味食物基本能找到,在蓉城吃過這兒的特徵好吃的美味食物有,麻婆豆腐、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大刀回鍋肉、水煮魚、椒麻雞、夫妻肺片、口水雞、蒜泥白肉、毛血旺…………等等,滋味都是巴適得板。天天吃年年吃,都是我非常熱愛吃的好吃的美味食物。r
去過樂山,這兒的特徵好吃的美味食物也有許多,像甜皮鴨、蹺腳牛肉、樂山串串香、缽缽雞、燒烤、小籠蒸肥腸和蒸牛肉都是當地一絕。r
以上就是關於我 美食 的分享,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感受到 美食 的味道,也希望大家能吃到更多好吃的東西,能夠做出好吃的美味。r
福聚德烤鴨店的鍋巴鴨上雜,是用鴨雜、泡菜、鍋巴烹調的、巴國布衣的霸王蹄花,可惜,這兩家都倒閉了,再也吃不上了。
最讓我掛念的還是四川的老麻抄手,一直很喜歡每次回家必吃!其他地方的都不正宗,在廣州吃了一次不想吃第二次
一家老牌店的酸菜魚。現在還想吃!
我去過的飯店,有哪些特色菜,讓我吃了還想吃的菜就多了,作為地道四川人,吃菜首選麻辣味型菜品,麻辣味型菜品才能符合地道四川口味。
去過自貢,這里的特色菜品,大多都以鮮辣為主,特色菜像仔姜兔、冷吃兔、冷吃牛肉、水煮牛肉、跳水魚、太安燒牛肉、富順豆花………等等都是當地特色 美食 ,吃過一次就會讓你想起這里,吃一回想一回。
去過成都,這里是川菜大都市, 美食 之都,你想吃的特色 美食 基本能找到,在成都吃過這里的特色 美食 有,麻婆豆腐、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大刀回鍋肉、水煮魚、椒麻雞、夫妻肺片、口水雞、蒜泥白肉、毛血旺…………等等,味道都是巴適得很。天天吃年年吃,都是我喜歡吃的 美食 。
去過樂山,特色 美食 也有很多,像甜皮鴨、蹺腳牛肉、樂山串串香、缽缽雞、燒烤、小籠蒸肥腸和蒸牛肉都是當地一絕。
去過綿陽江油,這里特色 美食 就是大名鼎鼎的江油肥腸,當地老百姓早餐都會是一碗燒肥腸一碗米飯,這樣的特色還真的叫特色,我一次能吃兩份燒肥腸,一點不膩人,讓你吃一次想一次。
在四川老家綿陽,米粉就是我的最愛,早餐可以是綿陽米粉,中餐也可以是一碗米粉,習慣這口味了怎麼都覺得好吃,當然綿陽地區還有很多特色 美食 ,像豆花啊,安州的焦鴨子、安州的牛肉、安州的紅酥、安州地區的干鍋也很好吃,九大碗,都是從小吃到大。
最近在成都的春熙路銀石廣場7樓上就吃到了一家特色煲式干鍋 叫最味 位置有點偏 可算是酒好不怕巷子深, 這里的兩道菜 一個是超級歡辣蝦 一個是文火慢煲的香辣雞煲 味道是我想吃的味道,雞和蝦都是外酥里嫩,醬香濃郁,麻辣鮮香 每一粒雞蝦肉都很入味,也許當你吃到自己心意的菜品,覺得好吃下次也就認准這家飯店了。
我經常去飯店,從上高中時就經常去。並不是因為學校食堂的菜不好吃,而是因為外面飯店裡的菜真的比較有特色。當你食堂的菜吃膩了,到外面去和同學一起點菜,也是不錯的選擇。
高中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道美味的特色菜:
第一道菜,是肉末茄子煲。這道菜是上高三上學期那年周六,打完籃球和同學去吃的一道菜。我第一次吃這道菜,這道菜油很大也很香,我三勺配一碗米飯,我同學都看呆了。吃完後,他才知道我從沒吃過這道菜。他還說這道菜他媽媽經常做,我當時便對他投去了羨慕的眼神。
第二道菜,是水煮肉片。這道菜也是在那家做肉末茄子煲的店裡吃的。但是這道菜之所以令我印象深刻,吃了還想再吃,是因為我之後再吃過的水煮肉片,都沒有它這個味道。
因為,最大的區別,莫過於這道菜的湯汁是白色的,但是白色中又帶著一些微辣的味道,配菜是一些黃瓜,豆芽,非常下飯。最後淋上的拿勺子蒜油,也是極品所在。
在考上大學後,我曾經在第一年的暑假有想著回去吃一次,但是那家店沒了。至今,我仍然感覺像做夢一樣。
而畢業之後,我在工作的地方附近,也嘗過一道令我難忘的特色菜。這道菜就在河南鄭州,一家信陽菜館裡面的酸湯酥肉。
在我們閩南地區,也有一種酥肉,不過准確地說是叫做醋肉。味道是酸甜口的。
而河南的酥肉不一樣,它沒有放醋,但是異曲同工的是,他們有這么一道叫做酸湯酥肉的菜餚。
因此第一次,我是懷著好奇心點的。吃了後發現特別滿足,尤其是酥肉外面的那層皮,被湯浸泡後,軟軟的,又有油香氣。而本身,這道菜裡面不但有酥肉,還有木耳以及豆皮等配菜,論營養價值,也是極高的。所以這道菜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吃了還想吃。我在河南鄭州已經待了兩年了,應該有嘗過二十幾次了,基本上每個月都會去嘗一次,由此也可見我對這道河南 美食 的喜愛之情了。
當然了,還有其他一些特色菜,比如回鍋肉、比如大盤雞,這些都是我比較喜歡吃的特色菜。
但是又因為這幾道菜,很多飯店都能做好,所以我並沒有感到特別新奇,也不如上面三道菜令我欲罷不能,而且必須是指定的一家飯店。
不過,今年回老家後,可能以後再也不會來鄭州了,很遺憾,可能以後都不能再嘗到正宗的酸湯酥肉了。所以,我決定,在兩個月後,臨別前,再次去嘗一次。我也希望,那最後一次,能成為我永遠的美好回憶!
推薦一下我去過的一家飯店招牌菜《秘制神仙雞》
原材料
主料:三黃雞1隻、生豬蹄200克
調料:鹽焗雞粉、蚝油20克、鹽8克、李錦記沙茶醬(香菇型)7克、冰糖5克、當歸3克、花生醬2克、芝麻醬2克
製作步驟
1、三黃雞1隻解凍後沖洗干凈,表皮均勻撒上一層鹽焗雞粉,不斷揉搓10分鍾,充分「吃」進表皮,掛在通風處晾2個小時。生豬蹄200克清洗干凈,改刀成四塊備用。
2、砂鍋內加入清水250克,調入蚝油20克、鹽8克、李錦記沙茶醬(香菇型)7克、冰糖5克、當歸3克、花生醬、芝麻醬各2克,攪拌均勻,然後墊入豬蹄塊,擺入晾好的三黃雞,蓋緊鍋蓋。
3、將砂鍋置於鹽鍋(放2500克鹽)內,大火燒開轉微火慢煲65分鍾,中間每隔10分鍾要端起砂鍋輕輕晃動一下,防止粘鍋糊底。
關鍵:
1、抹完鹽焗雞粉後要將雞掛起來晾2個小時,控出肉里水分,便於煲制時吸足醬汁。
2、調醬汁時,要添入適量清水,不可多放,否則湯汁太多,會淹沒三黃雞,既不易收濃,雞的顏色還會變黑。
3、墊入豬蹄塊,其膠質可為雞肉增香,同時,還可以防止糊底。
原諒我見識短,喜歡吃貴州的泡菜,真的好吃,酸甜辣,紅色的水泡的
5. 誰知道哪裡的〈回鍋肉〉最出名啊
四川吧,四川的回鍋肉可以很有名的呢。
6. 回鍋肉 哪裡的最好
回鍋肉是中國川菜中一種烹調豬肉的傳統菜式,川西地區還稱之為熬鍋肉。四川家家戶戶都能製作,所謂回鍋,就是再次烹調的意思。回鍋肉作為一到傳統川菜,在川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川菜考級經常用回鍋肉作為首選菜餚。回鍋肉一直被認為是川菜之首,川菜之化身,提到川菜必然想到回鍋肉。原料主料:豬腿肉輔料:根據不同季節選用,主要有青蒜苗、青椒、仔姜、蒜苔等。調料:郫縣豆瓣,甜醬,醬油,混合油製作方法將肥瘦相連的豬腿肉刮洗干凈,放入湯鍋內煮至肉熟皮軟為度,撈出冷透後,切成5厘米長4厘米寬 0.2厘米厚的片;青蒜苗或其他輔料切成片狀,炒鍋置旺火上,放入豬化油燒至六成熱,下肉片炒至吐油,肉片呈燈盞窩狀時,下剁茸的郫縣豆瓣炒上色,放入甜面醬炒出香味,加入醬油炒勻,再放入輔料簸鍋炒斷生起鍋即成。製作要點肉的選擇肉的選用十分講究,必須選用後臀部的二刀坐墩肉,要6分肥4分瘦。煮制要斷生煮到七分熟左右。形狀要求不能過厚,不能太小而且肉片要帶皮。配菜選擇可以根據不同季節,但最正宗的回鍋肉還是以青蒜苗最佳。炒制要求回鍋肉炒作的過程,火候的運用十分講究。油不要過多,只要能炒散不沾鍋就好;油溫不要過熱,如果過熱就是炸,回鍋肉切記不可這樣。肉片在溫火少量油的狀況下炒,脂肪會在油溫的作用下融化溢出,這就叫吐油。這樣可使油膩程度下降。那如何判斷吐油呢?要通過油量來判斷。鍋內的油稍稍有所增加,就可以了。不要吐油太多,否則會變老。調料的配置郫縣豆瓣是最重要的調料,盡量選用正宗的原產郫縣豆瓣,另外是加一點甜醬,這樣使味道濃厚,還稍加一點白糖,因為回鍋肉要稍稍有點甜味才好。另外適量加入豆豉另有一番風味!特點口味獨特,色澤紅亮,肥而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