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清朝有哪些好吃的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清朝有哪些好吃的

發布時間: 2022-12-29 06:31:46

Ⅰ 來北京必吃的大清朝「網紅美食」


來北京 旅遊 的朋友都知道,北京有很多種類豐富的小吃,它們中一部分是清宮里傳出來的,曾是皇上最愛的那一口;一部分是清真傳統小吃,也是備受稱贊的;還有的是老百姓的吃食,味道很是正宗。如果您覺得北京小吃有點一般,那就要看看老北京人都去哪兒吃這些地道的北京 美食 。


舊時的北京,冬天幾乎見不到鮮果,能調味解饞不過是些冰糖葫蘆和凍柿子,果子乾兒也在其中之一。

果子乾兒是北京冬季的一種傳統小吃,由杏干兒、柿餅、鮮藕、葡萄乾兒等果品製成。琥珀色的柿餅、橙紅色的甜杏干、雪白的藕片,再澆上糖桂花汁,放在果盤里用冰鎮著,吃到嘴裡時,涼絲絲、脆生生,甜酸交融,非常爽口。過去,這種小吃常有小販走街串巷地售賣,被人們稱為「打冰盞兒」的。他們通常手持兩只銅冰盞,上下一磕,聲音清脆,傳出很遠,還邊敲邊喊著「果子乾兒~、酸梅湯~、玫瑰棗~、煮海棠~」等等,住在街巷裡的小孩兒們聽到這聲兒,就趕快拿著罐啊碗啊,拽著大人就往外走,生怕晚了就沒有了吃食。

據傳,同治皇帝九歲那年,也曾私自越出豐澤門、走出紫禁城,去吃這果子乾兒。

那是小同治第一次溜出宮,真是開了眼了,一切都那麼新鮮。他見一群小孩圍在一輛攤車前,每人手裡都有一隻小碗,小販正從車里舀一勺東西放在小碗里,孩子們就拿著小勺「呼呼」地把東西吃個精光。小同治看得口水直流,走過去問:「這是什麼東西?」小販說:「小少爺,這個叫冰凍果子乾兒,酸甜冰涼,可好吃了,嘗嘗?」小同治從沒聽人叫過他「小少爺」,覺得很有趣兒,便爽快地接過碗大吃起來。一口下肚沁人心脾,好痛快!正吃得津津有味時,被幾個正著急找他的太監看到了,情急之下小同治掀起衣襟,把剩下的冰凍果子乾兒一股腦兒倒進了衣兜里,濕漉漉地兜著跑回了宮。這時,眾人才知道,這就是當朝的小皇帝,被抓回宮時都不捨得扔掉果子乾兒,也真是出盡了風頭了。

時至今日,這么美味的果子乾兒在市面上已不多見了,但是要去對地兒,那還是能吃上的。

推薦店鋪

「懂事兒」北京菜館

地址:東城區東直門外斜街察慈小區11號樓

海碗居北京菜(牡丹園店)

地址:花園路2號

大碗居(東安門店)

地址:東安門大街53號


過去的北京,過年時,有錢人家要吃餃子,但貧窮人家只能吃窩頭。但這這栗子面窩頭,以前可是專供慈禧享用的,民國後才流入民間。

據說庚子年間,慈禧西逃途中飢餓難耐,有一婦人給了她個大窩頭,飢腸轆轆的慈禧自然吃起來無比美味。回宮後,一日慈禧突然想吃這一口,便吩咐了下去,可御廚那敢給慈禧做這民間真正的大窩頭呢,於是絞盡腦汁,使用磨得極精細的玉米面,再摻入適量黃豆粉、白糖和糖桂花,將其做成吃起來香甜面軟的栗子口感小窩頭供慈禧享用。慈禧食後果然非常滿意,連連稱贊其香甜的滋味是無與倫比的。

栗子面小窩頭,只有栗子大小,口感和栗子般的軟糯,據仿膳大廚講,做這種小窩頭時,要用上好的新玉米面,過細籮,再摻上好黃豆面,蒸的時候加桂花白糖,吃著才又暄又甜。而且,一斤面要分蒸出一百個小窩頭才夠「小」,所以,形如栗子的小窩頭就由此得名了。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國慶節,在周恩來總理舉辦的招待外賓宴會上,也有這道由清宮老御廚精製的仿膳甜點——小窩頭。當這4000個惹人喜愛的小窩頭擺到席上時,外賓均交口稱贊,許多人還不約而同地呼喊:金字塔!金字塔!這是對小窩頭形色俱佳的絕妙比喻。仿膳小窩頭從此也就聞名中外了。

推薦店鋪

仿膳飯庄

地址:北海公園內


羊眼兒包子是回民飲食中的佳品,每個包子的個頭兒如「羊眼兒」般大小,現包現蒸,餡料多樣。出鍋時,肉汁浸到麵皮里,又軟又耐嚼,味道十分鮮美。

相傳,清康熙皇帝想吃這一口,就喬裝打扮,到前門外回民羊肉包子鋪品嘗。當康熙走進羊肉包子鋪時,殷勤的回民掌櫃馬上用小托盤送來了兩杯蓋碗茶,向萬歲爺請安,陪著笑臉說:「不怕爺惱,爺在里邊(宮廷)什麼山珍海味沒嘗過,還屈駕來嘗羊眼兒包子,小的實在不敢孝敬。」康熙知道自己的身份已被識破,但還是要吃包子的。掌櫃的無奈,只好說:「爺賞臉,一定要吃,那請少等會兒。」不一會兒,便送來了熱騰騰的小包子。康熙用筷子挾一個放在碟子里,香氣陣陣撲鼻,放到嘴裡一嘗,味道十分鮮美,但康熙左找右找也未看見「羊眼兒」,便問掌櫃的:「為什麼看不見羊眼兒?」掌櫃忙回答說:「回爺的話,有罪不敢欺瞞:餡肉沒有羊眼兒,只是做的精細些,包的個頭小一點,像羊眼兒,就給起了個『羊眼兒包子』的名字。」康熙聽後便傳旨:「朕覺得羊眼兒包子很好,可經常送到宮中,找內務府開銀。」

從此,羊眼兒包子名聲大噪,譽滿北京城。於是,四城各處的回民飯店都做起羊眼兒包子,遂成了回民喜食的美味。


入口軟糯、豆香餡兒甜的驢打滾,相傳也是清宮里的 美食 之一。在舊時的京城,它更是大小廟會、集市上的常客。

據說,吃膩了宮里 美食 的慈禧,一日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但這突然的想法,可難壞了御膳大廚。經一番左思右想之後,大廚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出一道新面點。但這事兒說來也巧,當剛做好時,這道面點就讓一叫「小驢兒」的太監,一個不小心給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里。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它呈到慈禧面前。誰承想,慈禧一吃這新玩意兒,「嗯!」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叫什麼?」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說:「這叫『驢打滾』。」

推薦店鋪

清真·白記年糕

地址:牛街5號超市一樓窗口

洪記小吃店

地址:牛街12號

老回回小吃(百萬庄店)

地址:百萬庄北街9號1層


在老北京人的記憶,八九十年代,好多家庭都會吃臭豆腐乳,青灰色的一小塊,方方正正,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味濃郁又純正,可以抹在饅頭上、拌面條或抹在烙餅上,都很美味。

北京的臭豆腐乳,最有名的是前門外王致和的,發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相傳他原是個文人,清康熙八年進京趕考不中,便以做豆腐為生,創制出臭豆腐乳,又經多次改進,口感更好,名聲更響。

後來,這事傳入宮中,有個太監好奇地買回一些品嘗,果不其然,便立即奉獻給皇上。皇上一嘗,胃口頓開,即傳旨將「臭豆腐乳」列為「御膳坊」小菜之一,賜名「青方」。這下,王致和的臭豆腐乳名聲更火,買賣也更興隆。康熙十七年(1678),王致和索性在延壽寺街路西建作坊,立招牌「王致和南醬園」,生意從此越做越大,代代相傳。後來據說慈禧太後也特別喜歡這一口,每天都要吃一碟用炸好的花椒油澆過的臭豆腐乳,而且必須是當天從王致和南醬園買回的鮮香的臭豆腐乳做的。有段時間,「王致和南醬園」因故停業幾天,侍奉慈禧的太監只好用剩餘的臭豆腐乳頂替,可怎能瞞得了慈禧。她剛嘗一口就起了疑心,用膳時偷偷將一粒花椒藏在臭豆腐乳中。第二天進膳時,慈禧見自己放的那粒花椒果然還在其中,不禁大怒,訓斥太監給自己吃的是剩臭豆腐乳。從這以後,太監們想到「老佛爺」的淫威,就再也不敢欺瞞她,只得天天跑王致和處買新鮮的臭豆腐乳了。

今天,王致和臭豆腐乳在北京的各大超市都有銷售,大家也可以回家試試慈禧太後的花椒油臭豆腐乳,做法簡單,味道很獨特。


豌豆黃和芸豆卷本是民間小吃,成為清宮小吃,還有段小故事:據說,一天慈禧正坐在北海靜心齋歇涼,忽聽大街上傳來敲打銅鑼聲和吆喝聲,心裡納悶,忙問是干什麼的,當值太監回稟是賣豌豆黃、芸豆卷的。慈禧一時高興,傳令將此人叫進園來。小販見了老佛爺急忙跪下,雙手捧著芸豆卷、豌豆黃,敬請老佛爺賞光。慈禧嘗罷,贊不絕口,就把此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做豌豆黃和芸豆卷了。

以前,在京城經營「糙豌豆黃兒」的大多是平谷、香河以及采育等地的人,因為這些地方盛產豌豆。糙豌豆黃兒製作簡單,一般是將白豌豆去皮,以兩倍於豌豆的水,將豆燜爛,然後放糖炒,加入石膏水和熟棗攪拌均勻,放入大砂鍋內,待其冷卻成坨後,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配上小片金糕點綴,然後罩上濕藍布,放在獨輪車上沿街叫賣。芸豆卷也是京城民間很平常的小吃,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因慈禧品嘗後頗為滿意,一步登天,成為清宮的御膳小吃。但清宮內的芸豆卷和豌豆黃兒與民間的還是略有不同。一般說宮內的是「細豌豆黃兒」乃是御膳房根據民間的小棗糙豌豆黃兒改進而成,製法精巧,選料上乘:先將豌豆煮爛過篩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後切成兩寸見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塊,上面放幾片蜜糕,具有質地細膩純凈,入口即化,色味俱佳的特點了。

推薦店鋪

富華齋餑餑鋪

地址:護國寺街85號護國新天地一樓底商

老回回小吃(百萬庄店)

地址:百萬庄北街9號1層

清真·伊寶荷葉甑糕

地址:牛街5號(輸入胡同)

清真·白記年糕

地址:牛街5號超市一樓窗口


薩其馬是我的最愛,想吃了,就去北京稻香村買上一塊。

薩其馬是老北京的傳統糕點之一,名字也是滿語的縮略語。啟功先生曾稱清朝乾隆年間傅桓等編的《御制增訂清文鑒》中收有薩其馬一詞,釋為「狗奶子糖蘸」,糖蘸好理解,「狗奶子」略奇怪,其實狗奶子即枸杞,形似狗奶子,最初用它做薩其馬的果料,後來才漸漸被葡萄乾、山楂糕、青梅等替代。

關於它的來源也有一段小故事:清朝時,在廣州任職的一位將軍,姓薩,喜愛騎馬打獵,而且每次打獵後都會吃一點點心,還不能重復!有一次,薩將軍要出門打獵,特別吩咐廚師要「來點新的玩意兒」,若不能令他滿意,就准備回家「吃廚子」。負責點心的廚子一聽,一個失神,就把沾上蛋液的點心炸碎了。偏偏這時將軍又催要點心,廚子一火大罵一句:「殺那個騎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點心來。但想不到的是,薩將軍吃了後相當滿意,又問這點心叫什麼名字。廚子隨即回答一句:「殺騎馬。」結果薩將軍聽成了「薩騎馬」,因而得名。後來,薩其馬能流行開,也是其味道好,價格低。據1927年的調查,老北京的大茶館售賣的紅爐點心中,就多有薩其馬。

今天,薩其馬的做法有南北之分,略有差別。北方傳統的薩其馬需使用較多奶油;而南方只用蛋清、膨鬆劑和糖,稱為沙琪瑪。市面上所能看到的多是沙琪瑪,薩其馬反而少了很多。更有趣的是,在香港,人們慣稱沙琪瑪為「馬仔」。由於賽馬賭博俗稱「賭馬仔」,因而有香港人迷信的認為,吃了沙琪瑪後便可在賽馬賭博中獲勝。

推薦店鋪

泰華齋

地址:北新橋

正明齋

地址:崇文區南蘆草園1號


門釘肉餅,一種老北京的清真食品,與灌湯包有點相似,麵皮焦黃,牛肉大蔥的餡料,飽含著濃濃的湯汁,著實誘人。特別是吃的時候,一定要趁熱,這樣口感才好。但也不能一口咬下去,否則,不僅容易燙著嘴,還容易滋一身油。要小口慢慢來,最好能再淋上點醋,那真是鮮香又解膩啊!吃門釘肉餅,講究的要配碗小粥,小粥可以潤胃,而且,一口肉一口粥,不亦樂乎。

門釘肉餅也與慈禧太後有關。據說御膳廚房的師傅給慈禧做了一道帶餡的點心,慈禧品嘗後,非常喜歡,就問這是什麼食物。當時還沒有名字,可是太後問,不能說不知道吧!於是,廚師靈機一動想到了城門上的門釘,便說道:「這叫『門釘肉餅』」。於是形似舊時城門上門釘的肉餅也就得名了。

推薦店鋪

寶瑞門釘肉餅店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北小街59號

惠豐門丁肉餅店

地址:護國寺大街67-67號

祥雲軒

地址:牛街教子胡同法源寺西里5號樓

馬氏門釘肉餅

地址:車輦店胡同6號


肉沫燒餅不僅是北京小吃中的精品,也是清宮內的御膳。燒餅講究芝麻分布均勻,而且「兩面黃、一圈白」,即底面深黃、正面中黃,周邊基本白色略帶微黃,剖開後,燒餅的「空膛」,「上膛」和「下膛」厚度應基本均勻,中間略薄。肉末講究大小均勻、鬆散、不汪油、不窩水,口感鮮嫩飽滿,略有嚼勁,不膩而香。

關於它的來歷,相傳有一天夜裡,慈禧做了個夢,夢見吃夾了肉沫的燒餅。第二天早膳時,果然上的就有肉沫燒餅。慈禧一看和夢中吃的一樣,心裡非常高興,說是給她圓了夢。問是誰做的燒餅,當差的說是御廚趙永壽。慈禧當即令人賞給趙永壽一個尾翎和二十兩銀子。從此,肉沫燒餅作為圓夢的燒餅流傳了下來。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吃法是慈禧想出來的。宣統溥儀的胞弟溥傑先生的日籍夫人愛新覺羅-浩寫過一本《食在宮廷》的書,書中有炒肉的菜。她在書中說:「這個菜是西太後想出來的」,它的製法是「豬肉切成末,青豆洗凈切成末,蔥、姜分別切成末。鍋內放油,燒熱後下肉沫,炒至肉沫無水分時投入蔥、薑末,炒後加入青豆末,攪炒數下,倒入醬油,炒到汁盡時出鍋裝盤,即可供膳。」可見,肉沫燒餅中夾的肉沫就是這樣炒出來的。

推薦店鋪

南來順飯庄

地址:西城區南菜園街12號

仿膳飯庄

地址:西城區景山西街北海公園東門內

天安門仿膳飯庄

地址:東城區東交民巷 37號

御膳飯庄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天壇路 87號


炒肝是北京特色風味小吃,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而且吃的時候北京還有個講究,就是不用筷不用勺,直接端起碗就能吃,再搭配上包子,這才是美味的絕配。

這道小吃還與慈禧有關,相傳在清朝同治年間,有個叫劉永奎的北京人,在鮮魚口內租了間鋪面,開了個夫妻小酒店,並起了個很有些雅趣的名字——會仙居,專營黃酒、小菜還有白水雜碎。到了庚子之後,這小店則由他們的後代劉寶貴哥兒仨經營。據說當年,慈禧忽然也想嘗嘗這白水雜碎的味道,就來到了這家店。這道菜經她這一嘗,雖博得贊賞,但卻言明去掉心和肺也許更好。慈禧的金口玉言,作為小民的豈敢違命,便將白水雜碎中的心、肺去掉,只用豬腸和豬肝,用蒜末壓去腥氣味後調味勾芡,也就成了現在的炒肝了。自那以後,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後語——北京的炒肝兒,缺心少肺。

推薦店鋪

姚記炒肝店

鼓樓店:東城區鼓樓東大街311號

簋街店:東城區東直門內街

天興居

鮮魚口店:東城區前門鮮魚口街95號

玉蜓橋店:東城區天壇東路73號

炒肝趙記

沙子口路店:東城區沙子口路28號東南側

沙子口二店:東城區沙子口路8號

慶豐包子鋪

酒仙橋店:朝陽區酒仙橋路21號(將台路口)

新街口店:西城區新街口南大街16號


灌腸是老北京獨特的傳統小吃。說是灌腸,其實就是炸面團。

灌腸在明朝就開始流行了。那個時候灌腸分兩種:一種為大灌腸,用豬肥腸洗凈,以優質麵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製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另一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外焦里嫩,頗顯特色。現在,我們在北京能吃到的,就只有小灌腸了。

清朝時最有名的灌腸當屬前門外的福興居,有記載:「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鐺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可以看出那時候的百姓對炸灌腸確實喜愛有加。後來,慈禧太後也對這兒的灌腸贊賞有加,還欽定為了貢品。

推薦店鋪

老磁器口豆汁店

地址:天壇北門對面

錦芳小吃

地址:磁器口大都市街南一樓

牛街寶記豆汁店

地址:牛街輸入胡同27號

Ⅱ 清朝人吃什麼呢

乾隆,是我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他跟康熙共同創造出了康乾盛世。而清朝也是我國古代最後一個帝國,在清朝期間,乾隆、康熙除了治理朝政之外,對飲食方面也是毫不含糊。

古代宮廷的飲食一般是由御膳房進行提供,烹飪的菜餚自然也比民間要精緻得多。就以這清朝為例,一起去看看這宮廷飲食文化吧!

滿食當道到滿漢共存

清朝是滿族皇帝當家,要說到這飲食文化,自然是少不了滿族菜。但在清朝,整條街上也並非全是滿族人,主要還是漢族人居多,這會又會出現漢族菜。這時期的飲食文化跟它本身的政治體系有著相似之處,多元混雜,後期相互交融。

清朝王權多是掌握在滿族人手中,一開始的飲食也是以滿族菜為主食,再到後來漢族菜的不斷出現,清朝的飲食便由“滿食當道”變成“滿漢共存”。如今我們所知道的“滿漢全席”也是由此而來。

“款客,撤一席又進一席,貴其疊也”就是滿足貴族所秉承的“撤席”習俗。在漢族人民看來,這個習慣得體,也很有排場。就是在大家用完正餐之後,主人會叫嚇人來收拾東西,並上一些點心或甜品。為我們所知的“滿漢全席”排場更是大,期間要經歷三次“撤席”,還要分三天用完,由此可見場面多麼壯大,多麼奢侈。

清朝雖是最後一個帝國,但他們在吃的方面可一點都不比現在的富人們遜色。宮中,會設立有專門的“御茶膳房”,專門給皇帝和皇族貴胄們提供日常飲食,並承擔布置筵宴的任務。一個廚房裡都分有茶役、傳菜人、飯房人、庖長等各種不同級別的職位,大家各司其職,有時在一間廚房裡居然有五十多個幫廚人之多。此外,在御膳房之下還有不同食材的買辦處,每年進出的肉量數額龐大,可見宮廷飲食奢靡之大。

Ⅲ 清朝的紫禁城裡,皇帝後妃們都吃什麼呢

清宮紫禁城裡飲食制度嚴格,不僅有專門的廚師,專門的膳房,有嚴格的份額規定,即每人每天有固定的米、面、肉、菜及調料,稱為「口份」。如皇ˇ帝每日份額,有盤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隻,雞5隻,鴨3隻,各種蔬菜,牛乳100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葉75包等等。皇ˇ後每天盤肉16斤、湯肉10斤、豬肉10斤、羊2隻、雞五隻、鴨3隻、蔬菜19斤、蘿卜(各種)60個、蔥6斤、玉泉酒4兩、青醬3斤、醋2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棗等。皇ˇ後以下妃ˇ嬪、皇ˇ子、福ˇ晉相應遞減。
清代帝、後平時吃飯,稱「傳膳」、「用膳」或「進膳」,各自有膳房備膳,並且獨自用餐。一日兩餐。早膳辰正(上午8:00),晚膳未正(下午2:00)。兩正餐之外,還有酒膳和各種小吃,一般在下午或晚上。膳前需開單備案,單上注有某人烹制某菜餚,以防不慎。
平時皇ˇ帝獨自進膳。而皇ˇ太ˇ後、皇ˇ後及嬪ˇ妃則在各自的宮內進膳。皇ˇ帝吃飯沒有固定地點,多在寢宮和辦事、活動的地方隨意命進。乾隆時,居住的寢宮是養心殿後殿,早膳經常在養心殿的東暖閣。晚膳、酒膳多在漱芳齋和重華宮。咸豐的寢宮也在養心殿後殿,可他習慣在咸福宮或同道堂進膳。
平時,皇ˇ帝每膳二十多品菜餚、小菜,四品主食,二品粥(或湯)。菜餚以雞、鴨、魚、鵝、豬肉及時鮮蔬菜為主,山珍海鮮、奇瓜異果、乾菜菌類輔之。主食是「貢米」、新麥,就連做飯的水都是從北京西郊的玉泉山運進宮的。

Ⅳ 清朝的餐館都能吃到什麼

水煮菜,我國水煮菜的歷史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在炒菜技術和醬油被發明出來之前,我國秦漢唐人關於菜其實大多都是水煮的,但是水煮菜也不全是我們現在吃的大雜燴,水煮菜也有水煮菜的優秀做法,而且想起餛飩餃子等湯煮的主食也有很多了,比如蘇州現在還有的百年老字型大小綠楊餛飩就很出名。

點心,各式各樣的蒸的炸的甜的鹹的點心早就成了大眾的美食,比如包子、月餅什麼的在明清也已經流行很久了,還有各種花生糕杏仁酥也早就成了常吃的甜點,只是各式西式甜點和烘焙類食品還吃不到。

炒菜,炒菜技術大概始於汴梁的某家酒樓里,因為醬油的出現,讓翻炒菜可以快速調色而成名,以至於開始時還是只流傳在開封不外傳的,不過到了滿清的時候基本上已經可以吃了,如果是在乾隆皇帝之後,地瓜土豆也已經到了中國,說不定可以吃到醋溜土豆絲也不一定。

八大菜系,如果是明朝清後期的話,八大菜系基本成型,而且隨著辣椒的引進,火鍋也已經成了川地廣為流傳的一種吃法,辣椒也直接刺激了川菜和湘菜對於辣的重新定義,所以,在滿清八大菜系基本上都可以吃的到,而且比現代的更干凈衛生無公害。

Ⅳ 清朝雍正年代人民都能吃到什麼食物

1,西瓜
原產於非洲,埃及栽培西瓜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因在漢代時從西域引入,故稱西瓜。
2,西紅柿
原產於秘魯和墨西哥,十九世紀歐洲人首先開始將西紅柿作為蔬菜和水果供人們食用。晚清光緒中,才以食用名義,選擇了較好的食用品種引入中國的。在此之前,西紅柿在中國,只是觀賞植物。原產南美洲的秘魯,清朝中晚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但1983年,我國四川省考古隊從成部鳳凰山的西漢古墓中,發現有番茄等農作物種子,四川省農科院還精心培育出了植株.由此證明我國2000多年前就有這東西了。當然,那時一定不叫現在這個名字。西紅柿雖由歐洲傳入我國,但它的祖居地卻是南美洲的秘魯。西紅柿原名叫狼桃,秘魯土著人剛發現它時,以為它有毒,還不敢吃呢。蕃茄色彩鮮艷,原先一直認為有毒,不敢入口。據說18世紀有一位畫家,冒著死亡的危險親口吃下狼桃,然後直挺挺地躺在床上等死,12小時以後,這位畫家竟安然無恙,從此蕃茄才成為美味食品。
3,花生
原產於南美洲,明末清初引入中國。原產於巴西、秘魯一帶,15-16世紀由南洋群島傳入我國。
4,紅薯
原產於南美洲,1582年引入中國。
5、黃瓜的原產地是印度,後來傳入中亞。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一種「實長數寸,色黃綠,有刺甚多」的瓜,稱為「胡瓜」。後來東晉十六國(公元317——420年)中最強大的後趙國主石勒,不喜歡這個「胡」字,因而便將它改為黃瓜。傳入我國時比茄子晚些,初名叫胡瓜,現在有的地方還保留這種叫法。
6、 玉米的原產地是拉丁美洲,墨西哥是玉米的原產地和品種多樣性集中地。瑪雅人的聖書記載,早在有歷史記載的5000年前,玉米是印加人、瑪雅人和阿芝苔克人的主要食物。在十六世紀傳入我國。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如浙江、福建、雲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等地。
7、豇豆 原產地: 印度
8、小蔥: 原產西伯利亞;
9、蠶豆:又名胡豆、寒豆、羅漢豆等。原產亞洲西南部到非洲北部一帶,張騫出使西域時引入。蠶豆又名胡豆、佛豆、川豆、倭豆、羅漢豆。中國本不產蠶豆,相傳是張騫從西域帶回蠶豆。一般認為蠶豆起源於亞洲西南和非洲北部,現存最早發現是現在巴勒斯坦的傑利科古城,裡面發現了六千年前的蠶豆殘存物。
10、豌豆:原產地中海沿岸,漢代引入我國。但從元初才開始有吃豌豆嫩莢(也就是現在的食莢豌豆)的記載。豌豆有叫寒豆、麥豆。古代原產在地中海沿岸和亞洲西岸。豌豆這一名詞最先見於張揖《廣雅》(三世紀),又名豍(bēi)豆。豍豆在東漢崔豍《四民月令》(二世紀)中已有記載,可見至遲在漢代就已傳入我國。
11、扁豆:原產印度,漢、晉時傳入。扁豆原產於爪哇,南北朝時傳入我國。
12、茄子:原產東南亞和印度,約於晉代傳入我國,隋煬帝就對它特別偏愛,還欽命為「昆侖紫瓜」。
13、菠菜:原產波斯,唐代傳入我國。 菠菜是唐代貞觀年間由尼波羅國(今尼泊爾)傳入的,最初叫波稜菜,後簡稱菠菜。
14、木耳菜:學名落葵,又叫胭脂菜。原產亞洲及北美洲,宋朝前已有栽培。
15、萵筍:原產地中海沿岸,我國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宋代以前怎麼也吃上了,由西域使者來華時傳入。萵苣原產地在地中海沿岸和西亞一帶。有的人認為萵苣是在隋朝傳入的證據是,宋代陶觳在其《清異綠》雲:「咼國使者來漢,隋人求得菜種,酬之甚厚。」(咼國在現在的阿富汗、不丹地區)。但是在葛洪《肘後方》已有萵苣記載。因此萵苣傳入中國年代更早。
16、胡蘿卜: 原產北歐。元代時,波斯人來中國時帶入雲南地區,後傳遍全國各地。
17、紅薯:原產美洲,明萬曆年間晉安人陳振龍從菲律賓引入福建。原產墨西哥和哥倫比亞一帶,哥倫布把薯種從美洲帶到西班牙,西班牙人又帶到菲律賓,明朝萬曆年間菲律賓愛國華僑陳振龍把薯種帶回福建廣為栽種。
18、土豆:原產南美,明末傳入我國。土豆(馬鈴薯)中國本身也沒有,它的故鄉也在美洲。最早是由西班牙人從哥倫比亞帶回歐洲,大概是在十六世紀中期或更晚,從西北或華南傳入中國。土豆在印度語中叫「萬能之物」
19、辣椒:原產中南美洲熱帶地區。我國栽培辣椒始見於明末,在此之前吃辣都是用茱萸調味(咱也不知道這味道好不好吃,怎麼琢磨都覺得是欣賞性植物,估計也不怎麼辣)。至於甜椒於18世紀才始有.19世紀傳入我國。
20、洋白菜:又叫包心菜,清早期傳入我國。
21、南瓜 :原產非洲。由波斯傳入我國南方地區,當時叫它為「番瓜」,傳入年代不詳。還有另一種南瓜原產亞洲東南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估計宋朝時也有了。
22、四季豆:原產中南美皺,明朝時傳入我國。
為「胡蔥」。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就有記載。因此洋蔥引入年代不遲於南北朝時期。洋蔥名字得於日本,洋蔥傳入日本後,被命名為洋蔥。這個名字後來被傳入中國,成為通用名。
23、茄子:原產東南亞和印度,約於晉代傳入我國,隋煬帝就對它特別偏愛,還欽命為「昆侖紫瓜」。
24、菠菜:原產波斯,唐代傳入我國。
25、刀豆原產於印度,唐代傳入我國。
26、綠豆,大部分專家認為它產之印度緬甸,但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是他原產地。古代叫它菉(LU)豆。西漢司馬相如的賦里就提過菉豆(《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27、甘藍:利用和種植歷史比較長,早在四千多年前東南歐地區(特洛伊遺址)就把某些野生甘藍利用,在也許傳說的美女海倫也吃過甘藍。甘藍流傳到我國時間並不長,最早見於書本是1848年,當時稱其為葵花白菜(這名字有意思)。其後又稱為回子白菜,大概這種叫法緣由是從其絲綢之路的路線傳播過來。

28、苦瓜:明代以前沒有記載苦瓜紀錄,一般認為是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帶過來。與鄭和同行的費信寫的《星槎勝覽》中就記載了苦瓜。在其同時代《救荒本草》中就把苦瓜列為救荒作物之一。但是當時吃苦瓜並不普及。直到明代中葉之後在南方才開始普及起來。
29、芫荽:原產在歐西南地中海沿岸。後來傳入西亞。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把它帶入中原,西晉張華撰寫《博物志》就記載:「張騫鑿空,得安石榴(石榴)、胡桃(核桃)、大蒜、胡荽(芫荽)」。
30、絲瓜原產印度,南宋陸游說:「用絲瓜絡擦硯台,可以把臟東西全部擦乾凈,且不傷硯台(絲瓜滌硯磨洗,余漬皆盡而不損硯)。杜北山寫過詠絲瓜的詩,因此說明,絲瓜傳入中國不遲於宋代。
31、葡萄,張騫帶回來的。
32、無花果,唐前就傳入了,但中原地區是很難吃到的。
33、芒果:據說由唐僧取經時帶回的種子,但現在的芒果是荷蘭人在台時引入的。
34、哈密瓜:南宋時期第一次有文獻記載。明以前中原基本很少吃到。明以後也是做為貢品的。
35、菠蘿:原產巴西,明朝時傳入。
36、草莓:明朝開始栽培野生草莓。但直到清朝中期,才從英、法等國引進良種。
37、木瓜:原產墨西哥,明末清初傳入我國。
38、向日葵:原產地美洲。16世紀後分兩路傳入我國。一路從南洋;一路從俄國。
39、芝麻:原產我國雲貴高原。在浙江湖州市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杭州水田畈史前遺址中,發現有古芝麻的種子,證實了中國是芝麻的故鄉。
40、橄欖:橄欖一詞包含多種植物,油橄欖是地中海產的,我國解放後在漢中地區有少量引進。而果橄欖則是中國願生的,不過在古代應該算是百越地區。
41、石榴:古稱「安石榴」,原產地即古之西域「安國」、「石國」。
42、核桃原產西亞和南歐,晉朝傳入我國。
43、棉花原產南美洲和印度。宋以後棉花分三路傳入我國:第一路從東南亞傳入海南島和兩廣;第二路從印度經緬甸傳入雲南;第三路從中亞傳入新疆和河西走廊。
44、甘蔗原產地是印度。
45、煙葉原產美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經常看到印第安人嘴裡都銜著一團燃燒的「乾草」,並一口一口地吸著它的煙霧。約於明代萬曆年間通過菲律賓——澳門傳入我國內地。
46、甜菜原產地中海沿岸和中亞。現在種植面積較大的國家是俄、法、美、波蘭和中國。
47、黃麻原產地在東南亞。現在印度的黃麻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48、椰子原產地在菲律賓。現在菲律賓的椰子產量和出口量仍居世界第一位,有「椰子王國」之稱。
49、大豆、稻子、穀子、茶、棗都原產於我國。大豆:原產於中國,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茶葉:原產於我國,公元806年傳入日本。棗:原產於我國,有數千年的栽培史。

清朝雍正時期吃不到的食物:
1.洋蔥——20世紀初傳入我國
2.西葫蘆:就是美洲南瓜,清朝中期傳入我國。
3.生菜:原產地中海附近,清晚期引入我國。
4、菜花:原產地中海沿岸,傳入我國也就100來年。
5、洋蔥:原產伊朗、阿富汗,已有5000多年栽培歷史,傳到我國僅百餘年。古埃及是最早種植洋蔥地區之一。洋蔥開始分布中東和近東地區,後來傳播到全世界。
6、咖啡、棗椰、油棕、香蕉的故鄉都在非洲。咖啡原產地在東非衣索比亞的咖法省,據說古代有一牧羊人發現羊吃了一種紅色漿果以後,特別興奮。於是這位牧羊人亦摘此果煮汁以解渴,結果感到特別振奮,異常舒適。從此咖啡這種飲料就流傳開了。現在巴西的咖啡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伊拉克的棗椰居世界首位;馬來西亞的油棕產量居世界第一,中美洲的香蕉在世界上最多、最有名。
7、花椰菜傳入中國比甘藍(包菜)更晚,在20世紀初才在廣東、福建等地有少量種植。建國後發展比較快,現已在中國廣泛種植。

Ⅵ 清代人都吃什麼

在中國,清代帝、後的飲食可稱得上「中國宮廷之最」。清代宮廷的膳食在食物的色、香、味及數量上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清代內務府的檔案里,保存了很多皇帝的膳食清單,這些清單的內容非常詳細,皇帝今天在哪裡用膳,吃了哪些菜品,每道菜品用什麼器皿盛放,做了多少量,都記載得非常清楚。

通常,皇帝每餐要有20多道菜餚,4種主食,兩種粥(或湯)。菜餚以雞、鴨、魚、鵝、豬肉和時令蔬菜為主,以山珍海鮮、奇瓜異果等為輔。皇帝吃的米是專門培育的黃、白、紫三色米,以及各地進貢的上等「貢米」。同時,各地方的行政首腦每年還要按規定的數量上交鹿、狍、鹿尾、鹿舌、鹿筋、熊、野豬、野鴨、虎骨、鵝、臘豬、咸魚、鱘鰉魚、鱸魚、欒色魚、乳酒、乳油、燕窩、魚翅、海參等,蒙古王公還要進獻黃羊。山珍海味應有盡有。

在清代宮廷飲食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慈禧太後的飲食。根據記載,慈禧太後的一餐通常有一百多道菜品,用來盛放食物的食器和餐具也非常考究。飯前,先進食瓜果、茶。在菜品中,豬肉類約有10種,雞肉、鴨肉、羊肉各有數種,烤、蒸、炒等烹調方法俱全,御廚們還要絞盡腦汁,將菜品擺放成龍、鳳、蝴蝶、花卉等各種吉祥的圖案,或拼成「福」、「壽」、「萬年」、「如意」等字樣。慈禧的御廚中不乏「名廚、大腕」,比如王玉山,擅長「抓炒」,被稱為「四大抓」——抓炒裡脊、抓炒魚片、抓炒腰花、抓炒蝦。

Ⅶ 清朝的皇帝、後妃們每天都吃什麼可不是「 」滿漢全席」那麼簡單

近20多年來,清宮戲幾乎「 」霸佔」了電視熒屏。從比較正統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到戲說色彩濃厚的《還珠格格》、《甄嬛傳》、《延禧攻略》,輪番「 」轟炸」,讓很多觀眾認為,自己對清朝宮廷文化,已有很深入、系統,甚至是專業的了解了。其實,上述影視雖對清朝宮廷衣食住行禮俗,多有描畫,但對很多宮廷禮俗,仍缺乏比較深入、系統、專業的敘述,因而使很多觀眾,對清朝宮廷飲食禮俗,依然存在諸多誤解。例如,很多人一提到清朝宮廷飲食,條件反射般地想到的,或許就是大名鼎鼎的「 」滿漢全席」。很多人雖然都知道,清朝皇帝後妃們整天美食佳餚,飲食無論是種類,還是內容,都極其豐富。但清朝宮廷中的飲食究竟有哪些?怎麼製作?怎樣食用的?估計很多人都不甚了了。下面,我們就對這些問題,略作敘述。 一、清朝宮廷中的飲食內容 滿族傳統飲食風俗,主食以麵食、粘食為主,味尚甜、酸。滿族人將各種各樣的塊狀麵食,統稱為「 」餑餑」。滿族人最初用「 」餑餑」作為供奉神靈的祭品,種類繁多,有「 」打糕穆丹條子」(滿語,漢譯為搓條餑餑)等不同類型的「 」餑餑」。祭祀神靈不同,季節不同,製作的「 」餑餑」也不相同。後來,「 」餑餑」逐漸成為滿族人的日常食品。 發糕、雲豆卷 除「 」餑餑」外,清宮常見的麵食,還有「 」炸角子」、發糕、雲豆卷、鮮花玫瑰餅等。 清代宮廷中,米多用來煮粥,尤以「 」小肉粥」(又名「 」 *** 粥」)最有名。 清代宮廷中的菜餚,以肉食為主,尤常用豬、羊肉及野味山禽走獸。較為常見的菜餚,有烤鴨、扒羊肉、蘇造肘方、金魚鴨掌、百鳥朝鳳等。至於清宮中規格最高、菜點品種最多的大名鼎鼎的「 」滿漢全席」,是由滿點(滿洲餑餑)和漢菜兩部分組成。在雍正朝已具雛形,乾隆、嘉慶兩朝進一步發展、完善。其中的「 」漢菜」,有五種類型:一是頭號五簋碗 10 件,以海鮮為主,有燕窩雞絲湯、海參燴豬筋、鯊魚皮雞汁羹等;二是二號簋碗 10 件,以水陸八珍為主,有鯽魚舌燴熊掌、糟猩唇豬腦等;三是細白羹碗 10 件,以時鮮肉菜為主,有豬腦羹、雞筍粥、甲魚肉等;四是毛魚盤 20 件,主要是蒸烤類菜餚,有油炸豬羊肉,掛爐走油雞(鵝、鴨)等;五是下酒菜,有洋碟20件、熱吃勸酒20味、小碟20件等。 清代宮廷中的飲品,以奶茶、燒酒為主。滿族人傳統善飲,早期主要飲用以糜子為原料釀造的「 」米兒酒」;明朝末年,滿族開始盛行以高粱等為原料,釀制烈性燒酒;乾隆帝欽定玉泉為「 」天下第一泉」,將玉泉水定為皇家飲用和釀酒的御用泉水,玉泉酒成為乾隆以後歷代皇帝最愛飲用的酒種。乾隆帝每日晚膳飲玉泉酒1兩,嘉慶帝有時多至13—14兩,慈禧太後每日內膳所用玉泉酒竟達1斤4兩。如遇節令,宮中也飲用傳統的應節之酒。如新春飲屠蘇酒,端午飲雄黃酒,中秋飲桂花酒,重陽飲菊花酒等。另外,清代宮廷用酒中,還有一種用於治病、保健的葯酒,慈禧太後晚年就經常服用主治中風攣縮的「 」夜合枝酒」。 滿族人最初沒有飲清茶的風俗。受蒙古族風俗影響,滿族人多喜喝「 」喀喇釵」(奶茶)。入關後,清代宮廷一方面保留了飲奶茶的民族傳統。皇帝每次用完膳,茶房都要及時供應奶茶;另一方面,受漢族風俗影響,飲清茶、以清茶待客,逐漸成為清宮飲食風尚。御用清茶品種眾多,主要有雲貴所貢普洱茶、浙江所貢龍井茶等。 二、清宮飲食的製作 看完上述琳琅滿目、色香味俱全的清宮飲食,諸君是否也是食慾大開,垂涎欲滴呢?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這些美食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吧。 先來看主食,滿族人所說的「 」打糕穆丹條子」(搓條餑餑),是先把江米或其它粘米蒸熟,打製成糕;再蘸熟黃豆面,將糕揉搓成長條,放在油鍋中炸透;然後,用刀切成小段,表面撒上熟黃豆粉,即可食用了。現代名吃「 」江米條」即源於此。 江米條 滿族人所說的「 」哪瑪米糕」(發糕),是將發酵的玉米面攤入籠屜,蒸熟。然後用山楂汁在糕面上點上紅梅圖案,切成菱形小塊。食用時,配以蜂蜜。後來,因為人們常在發糕表面撒上「 」青絲」、「 」紅絲」(用糖腌漬的蘿卜絲),所以又叫作「 」絲糕」。 清宮菜餚以肉食為主,做法有煮、燉、熬、燒、 烤等。新鮮蔬菜或野菜,多蘸黃醬生吃;入冬後,則常食用白菜漬制的酸菜。在琳琅滿目的肉菜中,我們就以在後世蜚聲中外的「 」北京烤鴨」為例,看一下這道菜的製作流程吧。 北京烤鴨 它是用生長期較一般的鴨子短、個頭大、肉質肥嫩、 *** 宮中的玉泉山填鴨為原料,烤炙而成。先將填鴨宰殺、去毛,在頸部充氣;再在鴨子右翼下,切開一道口子,將內臟等從口子處拉出來;然後,將高粱秸削制而成的撐子放進鴨腹中,撐起鴨脯;再將鴨子掛在鉤上,准備燒烤。燒烤前,用開水將鴨子澆一下,再淋上飴糖水,放在通風處晾乾。烤時,用長竿將鴨子挑起來,掛在特製的烤爐中, 用果木炭火燒烤。為著色均勻,燒烤時,要勤轉鴨體。再用刀將烤好的鴨子切成大小整齊、片片帶皮、薄而不碎的肉片。吃時,配以甜面醬、黃瓜條、蘿卜條、蔥條、砂糖等佐料。 作為清代宮廷中主要飲料的玉泉酒,由光祿寺良醞署負責釀造,一般在每年的春、秋兩季進行。每釀造一份(370斤)玉泉酒,需用3石6斗南糯米,面曲、豆曲各 20 斤,大淮曲1塊,引酵2斤,花椒、芝麻、箬竹葉等配料,進行釀制。 三、清朝皇帝、後妃如何飲食? 清朝宮廷禮制,皇帝平日吃飯,稱為「 」用膳」。皇帝每天正餐有兩次:一次是早膳,多在卯正以後(早晨6點至7點);一次為晚膳,定在午、未兩個時辰(中午12點至下午14點)。此外,每晚酉時(晚上18點)左右,還有一次「 」晚點」。皇帝如不外出圍獵或巡視,用膳時間一般不變。 皇帝用膳地點,多不固定,常在皇帝寢宮或經常活動之處用膳。若非宴會或有特別旨意,皇帝吃飯都是獨桌進食,任何人不得與皇帝同桌用膳。皇太後、皇後、妃嬪及皇子等,一般都在本宮用膳,且獨桌進食。 皇帝獨自進餐 皇帝的膳食由御膳房置辦。通常,御膳房主官尚膳正要提前數日,開列出數日後的膳單,上列菜點、水果、飲品等名目,及具體承辦人員名單,呈交內務府大臣審核備案,內務府大臣「 」畫行」(審核並批准)後,交由廚長、廚役等照單准備。 為保證飲食潔凈,皇帝的飯、菜、湯都必須使用玉泉山的泉水烹飪,每天,宮中有專用水車來往於宮中與玉泉山,定時取運新鮮泉水。 皇帝用膳前,太監先在用膳處布置好膳桌。用膳時間到後,皇帝命御前侍衛通知御膳房將膳食送至用膳地點,膳食要放在特製的膳盒內或膳桌上,由侍衛負責抬送,這叫作「 」傳膳」、「 」進膳」。 膳食送到後,太監在規定位置,迅速布好菜點、果品等。然後,除侍食太監外,無關人員一概迴避。皇帝用膳前,先命太監在每道菜上放一塊小銀版 (牌),檢驗飲食是否有毒,謂之「 」銀版驗膳」。驗畢,皇帝再命太監將每樣飯、菜都嘗一點,謂之「 」嘗膳」。待證實飯、菜確無問題後,皇帝才開始用膳。 皇帝的膳桌是有上、下兩層的長方形大桌,上層可隨時撤換。用膳時,皇帝坐北朝南,近處擺放青玉柄金羹匙、青玉鑲金箸、銅胎鍍金掐絲琺琅萬壽無疆碗等精美餐具;遠處擺放幾十種冷熱葷素菜點。太監向皇帝恭報每道菜名,皇帝想吃什麼,便示意太監,盛至自己碗中食用。 皇帝吃飯的餐具 除正餐外,皇帝還可根據需要,隨時加餐。加餐的飲食品種,可由皇帝根據自己的口味、愛好,任意選擇。因此,皇帝實際進餐,往往是加餐,而非正餐。皇帝往往將正餐時沒吃的豐盛菜點,作為恩賞,諭賜後妃、皇子、公主,及御前、軍機、內務府、南書房入值大臣等食用,這就是清宮中「 」克食(亦作「 」克什」,滿語,施恩、賜予之意)御膳」的禮制。受賜者往往視為極大榮耀。 文史君說 滿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形成了極具民族特色的飲食禮俗;同時,由於與漢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交往、融合,其他民族的一些飲食禮俗,也被有機融入滿族飲食禮俗中。入關後,清朝宮廷飲食禮儀,在傳承若干滿族傳統飲食禮俗的同時,又繼承了明朝宮廷的菜譜,並受漢族各菜系,特別是江、浙、魯菜系影響,飲食內容、種類日益豐富。如康熙、乾隆二帝因多次巡視江南,因十分欣賞蘇州菜,招當地廚師入宮供奉,一時「 」蘇造」菜餚盛行宮中,直至今日仍盛傳不衰的蘇造肘方,就是當時「 」蘇造」菜餚中的佳品。同時,清朝統治者及宮廷侍從還不斷進行「 」創新」,慈禧太後的女侍梁紅萍以戲劇《西廂記》為題,創造了一道名為「 」紅娘自配」的菜餚,至今仍為酒宴佳餚。至今猶存的「 」菊花火鍋」,據說是慈禧太後發明的一道菜餚。正是由於多種文化的交流、融合,由於眾多統治者和勞動者勤於思索,勇於創新,使得清宮飲食日益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 林永匡等:《中國風俗通史》(清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2. 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3. 鍾敬文主編:《中國民俗史》(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Ⅷ 清朝時期的御膳究竟是什麼樣子,君王和妃子們平時吃什麼菜餚

一說起吃,對於我們來說,民以食為天。甚至有一段這么一句話:「你可以侮辱我的智商,你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但你不能侮辱我的美食!」我們中國人大部分人都非常在乎吃,對吃也非常講究。不僅有各大菜系,民間小吃到山珍海味我們都是以此為豪!現在大部分人都以「吃貨」自居。難免就會想一想古代的君王的餐桌是不是琳琅滿目布滿了山珍海味。

我們想像一下,這些御宴什麼山珍海味、珍禽異獸、鮮蔬名果諸類繁多。我們普通人真的就是想像一下,當然也抵制這種規模排場最大,耗資巨大鋪張浪費的現象!

Ⅸ 清朝皇帝吃的菜有哪些比如說燒鹿尾

【清帝御膳內容】
按規矩,清帝每日的伙食標準是:盤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隻,雞5隻,鴨3隻,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19斤,大蘿卜、水蘿卜和胡蘿卜共60個,包瓜、冬瓜各1個,苤藍、干閉蕹菜各5個(每個6斤),蔥6斤,玉泉酒4兩,甜醬和清醬各3斤,醋2斤。早、晚隨膳餑餑8盤,每盤30個,另外御茶房為皇帝准備的例用乳牛50頭,每頭牛每天交乳2斤,共100斤;每天用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葉75包。

粗細搭配 膳食平衡

清宮御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最高層次的飲食,膳食品種不乏厚味膏粱,但是雜糧蔬菜、山果野味在御膳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每年春季榆樹發芽的時候,清宮都要烹制榆錢餑餑、榆錢糕、榆錢餅,宮內、圓明園等處「佛堂供榆錢餑餑、榆錢糕」,乾隆皇帝不僅自己愛吃,還將這些粗糧糕點分送後妃、皇子們,賞給王公大臣們品嘗。

粗細搭配、糧菜互補更體了清宮御膳的特點,如二月二的雜面煎餅、初夏嫩麥壓的碾轉兒(嫩麥製作)、端陽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重陽節的花糕、臘月初八的臘八粥……尤其是應季蔬菜,黃瓜蘸面醬、炒鮮豌豆、蒜茄子、攤瓠榻
、春不老 、芥菜纓、酸黃瓜、酸韭菜等,都是些難登大雅之堂的菜餚,卻是乾隆皇帝的最愛。

無論是日常飲膳還是宮廷篷宴,御膳中的主食、副食、佐餐小菜等均有許多由粗原料製成。御膳主食有餑餑、點心、粥湯等近百個品種中,雜糧做的食品有:糜子面絲糕、黃米面糕、老米面發糕、秕子干膳、老米干膳、江米面窩窩、蕃薯、豆面卷、芸豆糕、高梁米粥、小米粥、苡仁米粥、大麥粥、甜沫粥、豇豆粥、綠豆粥、黃老米粥等;副食中的品豆腐、豆腐乾、豆皮、野生蘑菇、木耳、金針菜、核桃、榛子、松仁、蜂蜜、山菜、山韭菜等,更是每膳必備的御膳原料。雜糧、谷硬殼類和副食類的豬、羊、鹿、雞、鴨、鵝、魚、蛋及新鮮水果、蔬菜等。這些物料多是常見的食物,以五穀雜糧,葷素菜餚,瓜果點心,湯粥酒茶都是平和之品,其中也不乏美味。烹調適宜,不僅色、香、味俱全,增進食慾,也易於消化吸收使「物盡其用」。乾隆皇帝膳食的合理搭配,基本上做到了粗細結合、干鮮適用、精微相宜。

五味調和 順四時之變

大自然向人類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飲食資源,以供應人們需要的營養物質。食物的屬性——五味與人的肝、心、肺、腎、脾五臟聯系密切。「五味歸五臟」,發散作用的味辛、收斂作用的味酸、緩和作用的味甘、堅躁作用的味苦、軟堅作用的味咸。將谷果肉菜的氣味合用,補精養氣,可以達到飲食強身健體的目的,這就構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與五味、五臟相適宜的飲食定則。乾隆皇帝的御膳,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養生結構。特選乾隆五十四年(1789)春、夏、秋、冬四季御膳中的主要膳食,可見清代皇帝四時養生的一般情況。

二月二十三日早膳:炒雞、大炒肉、燉酸菜熱鍋,鹿筋折(拆)鴨子熱鍋,羊西爾占,
蘋果軟燴、蒸肥雞燒狍肉、醋烹豆芽菜、肉絲炒韭菜,象棋眼小饃首,火爆豆腐包子、甑爾糕 、梗米干膳、豆腐八仙湯, 銀碟小菜,銀葵花盒小菜……

五月八日早膳:掛爐鴨子、掛爐肉、野意熱鍋、山葯鴨羹熱鍋、拌老虎菜、拌涼粉、菜花頭酒燉鴨子、小蝦米炒菠菜、糖拌藕、江米藕、香草蘑菇燉豆腐、燴銀絲、豆爾首小饃首
, 倭瓜羊肉餡包子,黃炯雞燉虹豆角,鴨羹、雞湯餛飩、綠豆水膳……

九月二十一日早膳:燕窩酒燉鴨子熱鍋、燕窩蔥椒鴨子熱鍋、燕窩鍋燒鴨子鹹肉絲攢盤、水筍絲炒肉絲、韭菜炒小蝦米、江米肉丁瓤鴨子、螺獅包子、雞肉餡餃子、萬年青酒燉櫻桃肉、四水膳、蘿卜湯、雞肉餡燙面餃……

十二月十三日晚膳:燕窩松子雞熱鍋、肥雞火爆白菜、羊肚絲羊肉絲熱鍋、口蘑肥雞熱鍋、口蘑鹽煎肉、糊豬肉、清蒸鴨子鹿尾、竹節卷小饃首、匙子紅糕、螺蜘包子、雞肉餡燙面餃、鹹肉、老米干膳、山葯野雞羹、燕窩攢絲脊髓湯……

這些御膳均體現了順應四季人體變化的特點,養生食品的種類調配合理,講究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又受自然界四時的制約。冬末春初,御膳的菜餚中設兩個火鍋。春季陽發容易外泄,御膳食品中有酸性的酸白菜、蘋果、醋烹綠豆菜等菜餚,少有辛辣、油膩食品。農歷五月初夏季來臨,容易心火上升,宜吃些涼拌青菜、糖拌藕、江米藕,綠豆粥等清涼苦寒食品,緩散心火,清熱下泄。秋季天氣漸涼,人體濕熱難排。宮廷御膳適當地增加了韭菜、蘿卜及酒燉菜等帶辛辣味的食品,使人體內的濕氣及清肺調養功效。冬季氣候乾燥低寒,是全年最適宜進補的季節,清宮御膳又以鹹味的羊肉、豬肉、鹿尾等溫熱的菜餚為皇帝進補熱量,也有滋陰的燕窩、鴨子等食品。

雖然一日兩膳的菜餚以雞、鴨、魚、豬、羊、鹿、鵝等為主,但必須是經過精選細烹後食用。如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至九月巡盛京,一行人馬剛到山海關,盛京將軍就將剛剛獲到的鮮鹿進獻給皇帝品嘗新鮮的野味。他問道:「今日進的鹿肥瘦?」廚役回答道:「瘦。」隨後他下旨:「晚膳叫雙林(廚役名)做塌思哈密鹿肉
。其餘伺候賞用。」乾隆皇帝深知食鹿肉滋補身體,但夏季進補需十分謹慎。在不同的季節食用不同的御膳,既調節時令、氣候對人體的陰陽氣血和臟腑功能帶來的影響,又了谷、果、肉、菜互配的美味。膳食有偏重溫補的鹿肉、鹿尾,羊肉、肥雞,全年飲食有規律,不食過冷過熱物,極符合科學養生的飲食理念。

清代皇帝御膳的設擺有固定的傳統模式,皇帝的膳桌要擺四十八品膳品,即熱鍋、攢盤(拼盤)、熱炒、小菜、餑餑、羹湯(粥)等,既有表現不忘祖宗創業艱難的滿族傳統菜式,也有自己喜食的和應季食品。在膳單中還經常有皇帝在進膳中有臨時添菜、加菜的情況,從中也可看出皇帝本人的養生態度。如乾隆四十四年(1779)皇帝在避暑山莊的一頓晚膳為例:「燕窩蓮子扒鴨一品(系雙林做)
鴨子火熏羅卜燉白菜一品(系陳保住做),扁豆大炒肉一品,羊西爾佔一品,後送鮮蘑菇炒雞一品。上傳拌豆腐一品,拌茄泥一品,蒸肥雞燒狍肉攢盤一品,象眼小饅首一品,棗糕老米面糕一品,甑爾糕一品,螺獅包子一品,純克里額森
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 銀碟小菜四品,隨送虹豆水騰 一品,次送燕窩鍋燒鴨絲一品,羊肉絲一品(此二品早膳收的),小羊鳥叉 一盤, 共三盤一桌。呈進。」

乾隆皇帝夏季到承德避暑,適值蔬菜收獲時節,用新摘下的白菜、扁豆、蘿卜、茄子、鮮蘑等,應季節的鮮嫩蔬菜,烹制御膳,既遵循夏季養生之道,又不礙大飽口福。白菜能調養脾胃,利腸、利小便、解毒、解酒;扁豆和中下氣、清暑健胃;蘿卜可以補虛潤肺、下氣寬中、化痰止渴、醒酒解毒、消積滯;茄子清熱活血、祛風通絡、消腫止痛;鮮蘑肉厚、細膩、柔軟,有益腸胃、強壯滋補等作用。尤其是他臨時點加的「拌豆腐和拌茄泥」兩道菜,清爽可口、消暑解膩。此外,夏季皇帝還經常食用萵苣、黃瓜、倭瓜、荊芥、蓮藕等有涼血解毒、補中益氣的蔬菜。

御膳之後食用應季瓜果,也是清代宮廷的特色。如初夏吃桑葚、白杏、枇芭果;仲夏吃西瓜、櫻桃、荔枝、水蜜桃;初秋吃葡萄、山萘子;冬季吃桔子、蘋果等。

炎熱的夏天,清代皇帝、後妃已用上了消暑納涼冰箱,能吃到「冰碗」。清宮詞有「首下圍林暑未蒸,九華初御轉涼增。南熏殿里笙歌起,四月清和已進冰」。
(《乾隆御制詩•冰窖》)「蟬噪宮槐日未斜,液池風靜白荷花。滿堆冰果難消暑,勤進金盤哈密瓜」(《乾隆御制詩•冰果》)等詩句,就是真實的寫照。《冰果》詩注中,也有「以雜果置盤中,浸以冰塊(為冰果),都中夏日宴飲必備」的說法。據清代末期曾在儲秀宮伺候過慈禧的宮女介紹,宮廷的冰碗用甜瓜、果藕、百合、蓮子、杏仁豆腐、桂圓、葡萄乾、鮮胡桃、淮山葯等鮮果製作,甜瓜去籽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鮮胡桃,葡萄乾(無核的)用蜜浸透,再把青(鮮)胡桃砸開,把里邊帶澀的一層嫩皮剝去,澆上葡萄汁,再用冰鎮。吃果藕可以順氣,吃青胡桃可以補腎。既是上好的冷飲,又具滋補功效。

素食慣例助頤養

清代宮廷御膳檔案中,還有許多關於宮內食素膳的記載。如正月初一食素餡餃子、清明節食素膳、四月初八浴佛日食素、臘月初八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等都要食素。在皇帝忌日的這天,宮內各處膳房也要「止葷添素」。

例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八月二十三日,是乾隆之父雍正帝的忌日。御膳房早晚兩膳為乾隆帝准備的素膳是:奶子飯一品、素雜燴一品、口蘑燉白菜一品、燴軟筋一品、口蘑燴羅漢麵筋一品、油堞果一品、糜面糕一品、竹節卷小饅首一品、蜂糕一品、孫泥額芬
一品、小菜五品。隨送攢絲素麵一品、果子粥一品、豆瓣湯一品。額食三桌:餑餑六品、爐食四品、共十品一桌。

嘉慶四年(1799)正月二十九日是孝儀皇後忌辰日。二十八日御膳房總管楊進忠傳旨,「明日孝儀皇後忌辰,此一日遵列伺候上進素。 記此。」

正月二十九日卯正(早上六點整),永思殿進早膳用黑漆盒擺「干鮮雜燴熱鍋一品,後送口蘑麵筋一品,糖醋鍋渣一品(此二品西番蓮碟)竹節卷小饅首一品,油炸果一品(此二品黃盤)奶子膳一品(四號黃盌),銀碟小菜二品,麵筋醬一碟(銀碟)隨送素攢絲面進一品,白菜羹湯膳進一品,豆腐湯一品,豆瓣湯一品,甜漿粥進些,果子粥、小米粥未用(湯膳盌青瓷碗,白布單一塊,替膳單用)次送盒蓋擺軟筋白菜熱鍋一品,水筍絲一品,口蘑麵筋一品(此二品青水海善碗),素包子一品,匙子餑餑糕一品(此二品黃盤)共二盒,上進畢賞用。」

宮廷還有專門烹制素膳的廚役。乾隆時期有一位名叫「高五」的廚役,做素食技術高超,他在立春日用蔬菜韭黃、小蔥作春盤,清新鮮香;夏日將黃瓜、豆角、茄子,或拌或炒,消暑去火;秋日用山葯、蓮籽作菜,清醇爽口;冬日用菌類、豆類烹菜,淡雅素凈。尤其是用當令時鮮和花卉,佐以豆類、麵筋和蘑菇烹制的菜餚,香糯軟滑。素膳加上芝麻、香油調昧,獨具風味,令皇帝胃口大開,喜食不厭。清代晚期,慈禧壽膳房的劉福泉也因做素膳而聞名。他們做素膳的主要原料有各種菇、耳,應季瓜果鮮蔬、菌類、花卉、豆類製品等烹制的四季素膳,名聲遠播。

中國古代社會的帝王擁有一切,也就擁有了最大的物質享受,有條件獲得當時最豐富、最先進的健康理論。科學地探索皇家菜的養生之道,理出其中蘊含的營養成分,可以由此了解中國飲食文化中的精髓內蘊,亦可以令其中富含的保健經驗與頤養智慧繼續惠澤今人。

Ⅹ 清朝宮廷春節御膳菜單,各位皇帝都喜歡吃什麼菜

清朝宮廷春節御膳菜單,康熙愛吃東北的,乾隆愛吃鴨子,光緒皇帝喜歡吃海味菜。春節特別吃口餃子。

清朝努爾哈赤從關外入主中原以後,不僅保留了明代的國宴所具有的菜,還帶入了關外的野味和傳統食物,相當於融合了各家技術,讓各種菜的水平登峰造極。眾多皇帝有各種御廚,有時還會特招不同地域的名廚入宮燒飯 。記載中的滿漢全席,就有108道菜,南北菜各有54道。

有研究後發現,康熙愛吃的食物,用的原料主要是東北產的各類獸肉和羊、雞、豬肉等。乾隆皇帝喜歡吃燕窩、蘇州菜點、鍋子菜和素食等,但不喜歡魚類烹制的菜餚。而且乾隆皇帝注重養身,平時很注重搭配,特別有名的就是喜歡吃鴨子。光緒皇帝喜歡吃魚翅、海參、海蜇等等的海味菜。但春節的時候,皇帝最重要的一頓就是大年初一早的幾個餃子,預示一年的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