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安康好吃蒸饃饃在哪裡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安康好吃蒸饃饃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12-28 10:32:33

A. 吃饅頭時打嗝是怎麼回事

1.吃饅頭的時候第一口就打嗝,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由於攝入過多的空氣所致,如果比較飢餓,那麼可能就吃的很大口很快,然後正式由於這一點,所以很可能打嗝。建議慢慢吃不要心急。
2.除此之外,如果吃饅頭的時候邊吃邊說話,也可能由於攝入空氣而引發打嗝,所以在吃面的時候就專心吃面,不要搞其他的,還有啊,不要在吃面之前喝碳酸飲料,不然也容易引起打嗝。
3.第三點,出現打嗝了應該怎麼辦,如果出現打嗝了,那麼就慢下來吃饅頭的節奏,可以喝一點水,但是不要喝汽水,如果打嗝不止的話,可以彎下腰,然後大喝一口水,這樣可以有效的止住打嗝。

B. 怎樣蒸饃饃

怎樣蒸饃饃

方法/步驟

酵母先化開

酵母是一種食用菌,乾燥的狀態下處於「睡眠狀態」,在溫水中就又恢復了活性,所以發面必須將酵母先用溫水化開,可以多加一些水,攪拌酵母化開之後直接加入麵粉和面。

C. 蒸熟的饃饃怎麼做好吃

材料
香港粉(水仙粉)500克,乾酵母5克,白糖10克,溫水50毫升,牛奶200毫升
做法
1、和面:a:混合麵粉和白糖
b:將乾酵母倒入不燙手的溫水中,輕輕攪勻後倒入麵粉中
c:然後用筷子將麵粉調成麥穗狀;一邊調一邊加入牛奶,直到盆內無乾麵粉後拿掉筷子開始用手揉面,揉到面團光滑、不粘手、盆上和手上都沒有麵粉
2、發面:將揉好的面團蓋上一塊濕布或濕毛巾後放在溫暖處進行發酵,時間為1小時左右,冬天則需要放在暖氣周圍,否則時間應增加半小時至1小時。發酵好的面團應為原體積2倍大,內部充滿氣泡
3、揉面:將發酵好的面團再次使勁揉至體積縮小,內部空氣被擠出後揉成條
4、切刀:將揉好的面條切塊成大小合適的劑子,如果喜歡圓饅頭則需要將劑子滾圓
5、醒發:蒸鍋內倒入1升清水,放上蒸屜,將切好的饅頭劑子墊一張烘焙紙後放入蒸屜,蓋上鍋蓋後醒發20-30分鍾
6、蒸制:醒發結束後開大火蒸約10分鍾到水燒開後,轉小火蒸15分鍾,蒸的時候可在鍋蓋邊緣蓋上毛巾防止蒸汽外泄;蒸好後不能立即捷蓋,應當熄火後放5分鍾後再打開鍋蓋
7、保存:將蒸好的饅頭取出後晾涼後裝入保鮮袋放冰箱冷藏保存即可
小訣竅
1、揉面的時候溫水和牛奶應當以不燙手,低於35度為好
2、香港粉又叫水仙粉,用它製作出來的點心顏色潔白,如果沒有可用普通的特級粉製作
3、發酵的時間不要太長了,不然面團容易變酸,最後做出來就是酸饅頭了
4、蒸饅頭的水一定是冷水入鍋,而且要醒發後才能開火
5、蒸好後不能立即打開鍋蓋,不然一定會回縮

D. 饃饃怎樣做,口感香甜面味足,蒸一鍋一上桌就吃光了呢

將麵粉,酵母粉和溫水混在一起揉成面團,發酵半個小時之後揉面排氣,將其分成等份的面坯,然後揉成圓形,放在平底鍋里發酵幾分鍾之後開小火烙熟,之後再放在蒸籠上蒸幾分鍾。

E. 陝北特色小吃之——黃米饃饃

黃米饃饃也叫黃饃饃是陝北地區特有的 美食 ,其製作方法是先將硬黃米和少許軟黃米按一定比例搭配浸泡一晚,撈出後磨成面,發酵後包上用紅棗和豆類擠壓合成的豆棗泥為餡料,揉成饃饃狀,上籠蒸熟,顏色金黃,吃起來味道香軟酸甜,久食不厭。黃米饃饃分兩種,一種是不包「含子」(餡兒)的,一種當然就是包含子的了。

可是,什麼是黃米?這黃米饃饃又是一種什麼饃饃呢?

這時我們就要先知道什麼是黃米了,黃米又稱黍、糜子、黃米、夏小米、黃小米,有糯質和非糯質之別,糯質黍多作以醇酒,非糯質黍,稱為穄,以食用為主。原產中國北方,是古代黃河流域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照字典的解釋,是去了殼的黍子的果實,比小米稍大,顏色淡黃,煮熟後很黏。黃米可用於煮粥、做糕、做米飯和釀酒。黃米、小米同出北方,但在北方人眼裡,黃米是要高於小米的。人們拿它當江米使,有些地方還拿它做糕待客。黃米和小米一般人很難區分,說簡單點煮熟後很黏的是黃米,不黏的是小米。

《舌尖上的中國》讓綏德黃米饃饃紅遍全國。黃米饃饃更是榆林人年茶飯中的必備品,臘月二十六,榆林家家戶戶開始蒸黃米饃饃。人們從臘月吃到二月。如果藏在土窯洞的陰涼處,可儲藏到農歷三月底四月初,吃時更加水潤醇甜。

黃饃饃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饅頭。糜子性味甘、平、微寒、無毒,不僅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也有一定的葯用價值。黃饃饃原料由糜子面發酵,包裹蒸煮好的紅棗、豆類擠壓摻和成的豆棗泥餡蒸制而成,口感松軟帶甜,營養豐富易消化。因其顏色呈黃色,所以名為「黃米饃饃」。8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就開始種糜子,炒過的糜子面會散發清香,實誠耐餓,透著陝北人質朴的性格。

黃饃饃的製作很講究,需先把糜子去殼,在冷水中泡到能用手指輕易碾碎,撈起來去水分,然後上碾子碾成面。再把面和好,放在熱炕頭發酵,最好用被子包住,才能保證在次日發酵好。黃饃饃的餡料是用豇豆、紅棗混合煮成。劑子與餡料的比例是3∶2,蒸制時注意,要10分鍾大火,5分鍾中火,5分鍾小火。至今都不會忘記出鍋時的畫面,一個個黃燦燦的黃饃饃散發著甘甜的清香,在繚繞的蒸氣中。

蒸黃米饃饃實在是一種很緊張很辛苦的事。

黃米饃饃分兩種,一種是不包「含子」(餡兒)的,一種當然就是包含子的了。

黃米饃饃的含子也很特別。含子的基本原料是豇豆和紅棗。將煮熟的豇豆和紅棗用力擠壓摻合在一起,做成一種豆棗泥,這就是黃米饃饃的含子了。棗多的含子會甜一些,棗少的含子就淡一些。

不包含子的黃米饃饃最好蒸。揪一塊黃米面團在手中往圓滾一滾,再一圈一圈擺進熱氣騰騰的大鍋中,十來分鍾以後就蒸熟了。有含子的黃米饃饃蒸起來復雜些,要先作一個米麵皮,再包進去一小團棗泥餡,才可以放進鍋里蒸。蒸熟即可食用。

實際上,蒸黃米饃饃的辛苦和緊張還不在於黃米饃饃是不是包含子,主要是這黃米饃饃一蒸就要蒸一兩斗黃米面,一蒸就需要從早到晚整整蒸一天──這一天黃米饃饃蒸下來,你不叫辛苦才怪呢!

不過,這蒸黃米饃饃即就是辛苦也值得。這一天黃米饃饃蒸下來,有時候整整一個正月都吃不完,一直可以吃到二月出了頭,以後的日子自然就輕鬆了。所以,一般到了蒸黃米饃饃這一天,一家人興致都很高。如果一個家中有五六口人的話,則男人們總是蹲在地下管燒火,婆姨們都是坐在炕頭捏饃饃。至於那些半大不小的孩子們,經常是一邊往嘴裡吃饃饃,一邊到院子里抱柴火──蒸饃饃要蒸一整天,自然要燒掉不少的柴火了。孩子們抱柴火抱得高興了,嘴裡還會念叨出一首古老的歌謠來:

豬摟(抱)柴,

狗燒火,

貓坐在炕頭上捏饃饃!

而念罷了這一首歌謠後,在通常情況下,這蒸黃米饃饃的氣氛就會變得更熱烈。「豬摟柴,狗燒火,貓坐在炕頭上捏饃饃。」把人們比成豬或狗,在清澗河方言中就成了罵人的話,可讓人們當貓卻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事。清澗河一帶的人們都認為,「人學三輩好,才可以轉一個貓」,所以人人都願意當貓不願意當豬狗。而當貓的都是捏饃饃的婆姨人,所以,婆姨人們盡管捏饃饃捏得很辛苦,但由於受到了表揚,心中也高興,也好象並不覺得累。這么著,一家人歡歡喜喜的蒸一天,也就把十幾鍋黃米饃饃全蒸出來了。

不過,即就是蒸完了黃米饃饃後,也不敢忘了要留下一塊「老酵頭」。因為黃米饃饃是一種年茶飯,每年過年都要蒸,都要用酵子來發面。而一旦沒有了這「酵子」,那米面就會起(發酵)不好,黃米饃饃就會蒸成一種欠酥欠軟的「石砭砭」。吃又不好吃,不吃又可惜,把人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困境中,這樣多不好!但有了「酵子」就好了,將頭一年留下來的酵子先單另提前一天發起來,則黃米饃饃保證蒸得又酥又甜又大樣,待客送人都光彩。你看這酵子重要不重要?

那麼,這酵子又究竟是什麼呢?酵子實際就是一團小碗大小的發酵出來的黃米面。把頭一年蒸黃米饃饃時的一小團黃米面,留一塊珍藏到第二年,這就是所謂的酵子了。

可不要小看了這酵子。這酵子可是從老輩人手中一輩一輩流傳下來的。「黃米饃饃老酵頭」。這極其深刻的經驗,也是老輩人總結出來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酵子實際上就是黃米饃饃的靈魂,沒有靈魂的黃米饃饃自然「活泛」不起來。自然要變成一種又酸又硬的「石砭砭」。這樣的黃米饃饃自然不好吃,這樣過年自然也過不好。黃米饃饃是清澗河流域。人們一種主要的年茶飯,一種主要的年茶飯不好吃,那過年還會有什麼味道呢?

F. 漿粑饃饃怎麼做好吃

去年,姐姐們做饃饃時,我想當一個好學的人兒。可是姐姐們嫌我抵腳絆手,礙事兒,不讓我沾邊,讓我吃現成的。還說以後想吃就說。結果呢?我想吃了,我就說了,姐姐們呢?姐姐們呢?在祖國各地。實在按耐不住想吃的念頭,索性自己動手來嘗試。因為姐姐們做得好,就請姐姐們在群里告訴我怎樣做?


弄清楚原料和工序了。就請嫂子幫忙買漿粑,再請涼水賣葡萄的大姐給我幫忙摘點桐梓葉帶出來。這兩項任務很快就落實了。按照姐姐們的所教開始准備啦。淘芝麻,炒芝麻,搗碎芝麻,待用。摘選完整的好看的桐梓葉,兩面仔細洗凈晾乾水分,待用。泡粉條,切碎粉條,待用。切南瓜絲,腌制去水,待用。蔥姜花椒佐料洗凈,待用。

炒餡。這個很關鍵。最好幾種油調和著用,油熱放入花椒爆香,濾出花椒,再放入蔥姜炒香,倒入粉條,翻炒,然後再倒入南瓜絲繼續翻炒,炒好後,放置晾涼。最後拌入搗碎的芝麻。餡香立刻彌漫全屋。


做饃。把洗凈的桐梓葉平攤在案板上,舀上幾勺漿粑,用手抹開,抹均勻,然後均勻放上餡,對折即可。做饃饃的關鍵是皮薄餡多,這樣味道最佳。

做漿粑饃,選漿粑很有技巧,不能稀湯寡水,這樣做的饃不好成型。不能發酵過度,那樣太酸。沒發酵的,太木了,也不好吃。才開始發酵的,甜中帶酸,滋味最好。生的聞著就好聞的那種。


炕饃。對折後的漿粑饃饃放入電餅鐺炕至二面黃即可。此時,屋內哪兒哪兒都飄著漿粑饃饃獨有的香氣。我想,四鄰八舍也都聞到了。也許在使勁兒嗅這誘人的香味呢!

吃饃。饃饃出鍋了,顧不得燙,三兩下,魯莽地扯掉桐梓葉,金黃亮色的,脈絡清晰的漿粑饃,立刻呈現在眼前。顧不得說話,一口下去,焦黃的甜中帶點微酸的漿粑香,混合著南瓜絲粉條芝麻的味兒。味蕾瞬間激躍盪漾起來,一口接一口,口口生香。



成功了!!我和老陳配合的漿粑饃,有了記憶中的形,記憶中的味啦。嘗試新領域一成功,就有點小興奮,就特想與人分享。酷暑,熬點小米山葯粥,炒幾個小菜,吃著小時候的味道,談著愉快的事情。這份美妙值得擁有!

G. 過年蒸饃饃,老家的年味就是這么簡單,一個大饃夠吃一頓

快到小年了,一般在農村裡,從小年這天起,就算是開始過年了,每個人都花枝招展的打扮著自己,等待著新年的到來,娃娃們開始買鞭炮玩耍了,老頭們唱起了家鄉的梆子,每個人都開開心心的,開始上街配置年貨了。在年貨中,我們老家有一種非常傳統的習慣,那就是蒸饃饃,誰家蒸出來的饃饃好看又好吃,誰家過年就更加有面子。

在我們老家河南,麵食是主食,因為做法多種多樣,所以在年底是最重要的食物,在我們的習慣里,蒸饃饃就是一種風俗,過年的時候蒸上很多饃饃,帶著大棗和餡,就更好吃了。這也是很多老家人最喜歡吃的一種年食,不僅僅好吃,主要還是喜慶。一到了蒸饃饃的時候,家裡的小孩子也是最開心的,不管能不能幫上忙,都洗干凈手,挽起了袖筒,打算幫助大人一起和面蒸饃饃。不過大部分的娃娃只是想在幫忙的時候順走一點面團團,自己捏一個小鴨小雞,等到蒸饃饃的時候,塞上一個棗在上面,也放到鍋里蒸起來,變成自己的小玩意,這種簡單的快樂,到現在依然存在。

在有的地方,饃饃也叫做饅頭,不過在我們這里,饃饃和饅頭可是不一樣的,一般的饅頭就是老媽手心一小塊面團大小就夠了,而蒸饃饃的時候,老爸就是主力了,因為個饃饃需要老爸兩個拳頭那麼大的面團,他要用力的把這些面團揉好,盡量的分均勻一點,上面鑲嵌幾個大棗,劃著幾層的面花,蒸出來之後非常的誘人。猶記得小時候的時候,我們每次都等著饃饃的出鍋,一旦出鍋,我們兄弟幾個首先就去把饃饃上的大棗摳下來吃掉。不過現在看到這樣大的饃饃,我還是很希望吃上一整個,回味一下當初的年味。

其實老家的風俗是蒸饃饃孝敬家裡的長輩,而且在拜祭天地祖宗的時候使用的,過去因為家裡窮,所以一家也不捨得蒸太多,畢竟一個饃饃就要好大一塊面呢,現在不同了,蒸出來就是圖個吉利喜慶,每家每戶都暗地裡比著誰家的饃饃大,誰家的饃饃做的有新意還好看,真正用來吃的並不多。

以前因為家裡小孩子多,蒸出來的饃饃都要被老人們裝在竹籃子里掛起來,用老人的話來說,掛在房樑上的話,不怕被老鼠和貓兒偷吃。其實我們心裡都知道,老人擔心的是我們這些娃,我們才是天天惦記著這些饃饃的人,而且在老人看來,娃娃吃饃饃太浪費,吃一個要掉一半,一邊吃一邊玩去了。

回到老家,老媽又開始磨面了,老媽的思想中,認為買來的面沒有自己磨得面好,所以自己做才是最香的。在磨面的時候,老媽讓我幫忙買一袋酵母粉回來,說是今年做得多,親戚家裡都要送過去,因為老家發展越來越好,不少的親戚都回來過年了,肯定是一個很熱鬧的大年。

H. 三渠面蒸饃饃好不好

三渠面蒸出來的饃非常好吃的。1.
好處:饅頭屬於比較常見的主食,主要是麵粉經過發酵製成,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為人體補充能量,還可以增加糖原儲備,預防低血糖的發生。並且饅頭容易被消化和吸收,不會對胃腸道造成刺激,因此適量長期食用有一定好處;
2.
壞處:雖然饅頭中含有一定的營養物質,但長期吃饅頭、不攝入其他食物,有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因此平時還要注意飲食多樣

I. 蒸饃饃需要多少分鍾

蒸饅頭時間一般以饅頭放入鍋內水開後20分鍾為宜。我們都知道越是大的食物就越不容易熟,饅頭其實也是一樣的,越是大的饅頭就越不容易蒸熟,因此蒸饅頭的時間還因為饅頭的個頭大小會有所區別,饅頭越大就蒸的時間越長,饅頭越小蒸的時間也就越短。

一般大小的饅頭大約3到4公分直徑,開鍋後一般十分鍾左右就可以了,蒸饅頭具體時間還是要靠自己掌握,要多做幾次,熟能生巧。判斷饅頭是不是熟了可以拿起饅頭,翻過來用手壓一下,如果是彈起來的就說明已經熟了,但是按下去還有深深的印子,就還沒有熟。

蒸饅頭的小技巧

1、發好的面需要排干凈裡面的空氣,這樣蒸出來的才能非常松軟,不會影響口感。

2、揉饅頭劑子的時候要採用按壓的方式,每個劑子揉三十次左右即可。這樣做出來的饅頭筋道宣軟又好吃。

3、揉好的饅頭要二次醒發10分鍾,然後涼水上鍋蒸,最後關火再放一下氣,這樣做的饅頭不塌陷。

J. 安陽一位大姐過年囤滿冰箱饃饃!還有哪些地方過年也要蒸饃

安陽一大姐為了准備過年時要吃的食物,竟然蒸了一冰箱的饃饃?視頻一出,讓網友看得目瞪口呆。

過年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過年的習俗。北方人一向都愛好蒸饃。在過年的時候,他們通常都會蒸饃來拜年。

這就是北方人過年的方式,而南方人過年很少會蒸饃?他們一般會自己炸一些油炸食品來拜年。南方和北方過春節的方式不同,也就說明了我們文化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