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西小米哪裡最好啊
山西小米最好的就是長治地區一帶的,我老家是長治的,村子裡每戶每年會種一些,大部分都是自己吃,剩下的送親朋好友,也有一些銷往外地,這幾年想買我們農村自種自碾小米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產量有限,每年都早早就銷完了。
⑵ 哪個地區出產的小黃米最好
關於小米,一:內蒙古敖漢小米。都說敖漢雜糧,悉出天然。有一首歌謠專門描寫的敖漢小米:敖漢姑娘美,敖漢小米香,八千年歷史,八千年故鄉,米米是金珠,粒粒潔純香,金黃色的米,金黃色的湯……
敖漢旱坡地生長的穀子,不倒伏又抗乾旱,適應力很強,脫粒出的小米顆粒又圓又大,煮好之後晶瑩透明。二:山西沁州黃小米。
山西可以說是小米的故鄉,從吃米的歷史來看,大約有一萬年了。濁漳河源頭產的小米就是家喻戶曉的「沁州黃」,是沁縣三大寶之一。沁州黃小米中的脂肪、蛋白質、可溶糖等都高於一般的大米白面,煮好之後的清香,也是其他小米不能比的。三:黑龍江肇東小米。
黑土地不僅產出了好吃的五常大米,還有肇東小米。肇東珍貴的寒地黑土,肥力強勁,弱鹼性水資源+適宜的氣候條件,造就了肇東鹼香小米。肇東小米煮粥時顏色金黃,米油豐富,口感黏稠順滑;煮飯食用,軟綿順口,咀嚼時米香四溢。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四:山東金谷小米。
金谷小米雖是山東名產品,卻僅產於金鄉縣馬廟鎮的馬坡一帶。這里獨特的土壤條件和生長環境,自然形成了金穀米色金黃,性粘味香,米質優異,營養豐富。但是產量不高,很多人不容易買到,所以是十分珍貴的食材了。金谷小米煮粥非常好喝,性粘湯濃,油而不膩,濃郁的清香,還有熱補、潤腸的功能,是產婦、幼兒及老人的絕佳補養品。五:陝西米脂小米
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是典型的丘陵溝壑地形,適宜穀子的生長,米脂的小米,顆粒圓大,粘糯爽口,色澤呈金黃色,相比山東金谷小米,產量高,容易買到,沒吃過的可以買來試試。是我們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吃著絕對的放心。
⑶ 山西小米哪裡產的最好
山西省沁縣的沁州黃小米。
1、沁州黃的來歷:
「沁州黃」是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吳琠在任保和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時,將檀山產的「糙穀米」獻給康熙帝品嘗,帝悅,問:「此米產自何地?」吳答:「沁州。」皇帝便賜封為「沁州黃」,並封為貢米。從此「沁州黃貢米」名揚天下。
2、沁州黃的生長環境:
沁縣地處太行山深處,古語雲:「萬峰環列,氣候早寒」。就是由於這里特殊的地理、氣候特別適宜穀子的生長,因此「沁州黃」才谷香味濃。
3、沁州黃的營養價值:
「沁州黃」不但煮飯味美甜香,營養價值也高於一般小米。「沁州黃」脂肪含量高達4.22%,比一般小米高1%~2.5%;可溶性糖類的含量為1.6%,也非普通小米可比;蛋白質、脂肪含量都高於一般大米、白面;其粗纖維含量則低於其它糧食品種。
當地民諺說的好:「金珠子,金珠王,金珠換不來沁州黃。
千百年來,人們對穀物品種的改良培優,從來沒有間斷過,今天 ,小米的品種多達1300多個,「沁州黃」小米成為了這一古老農作物的標桿,散發出無窮的生命力。
⑷ 小米產地哪裡最好吃
小米產地山西最好吃。
「中國小米在山西,山西小米數第一」。山西自古以來就譽為中國名米之鄉。山西比較有名的小米有沁縣的沁州黃、汾陽市的汾州香、廣靈縣的東方亮、澤州魯村黃小米、臨縣谷上谷、陽曲的白馬掌、武鄉小米等。山西小米種植面積全國第一,口感極好,營養豐富。
小米又稱為粟,北方稱穀子,是最古老的栽培農作物之一,小米是五穀雜糧中的王,是五穀中唯一的鹼性食物,很多人都喜歡用小米煮粥,營養豐富。
山西介紹
山西(簡稱:晉,別稱:三晉,古稱河東),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太原市,位於黃河中游東岸,華北平原西面的黃土高原上。東以太行山為界,與河北為鄰;西、南隔黃河與陝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毗連。
山西是省級行政區,全省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轄11個設區市,117個縣級行政單位。山西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山西是人類和華夏文明發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區域之一。
⑸ 小米哪裡產的最好
山西沁州小米產的最好。在晉東南一帶,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換沁州黃」,在山西省內,相信都熟知沁州黃,這個小米好是好,它名氣大,味道好、色澤漂亮,而且營養豐富,有權威部分曾鑒定過,沁州黃的小米,無論蛋白質還是可溶性營養,對比其他小米,都達到了最大峰值,高於其他小米。
小米種植技巧
1、選擇良種北方地區常栽培的品種有河北的冀谷系列,河南的豫谷系列,山東的金谷系列、魯谷系列等。
2、栽培季節和輪作換茬穀子分為春季栽培和夏季栽培。春季栽培的播種時間,黃淮地區為4月初,收獲時間為7月中下旬,後茬作物,只能種植生育期比較短的晚秋作物。夏季栽培,播種期為麥收後的6月中下旬,只要管理得好,延遲到7月上中旬播種也能取得好的收成。目前穀子栽培以夏季栽培為主,春季栽培多為北方一年一季栽培區。
3、穀子忌連作,連作病害重,谷莠多,生長發育不良。春谷的前作以豆茬、甘薯茬較好,夏谷以小麥茬較好。
4、整地播種穀子的根系發達,吸肥能力強,因此施足基肥有顯著的增產效果。在耕地前每667平方米施用有機肥料2500~3000千克、過磷酸鈣40~50千克、尿素10~15千克。施肥後進行耕翻整地,整地要做到細、平、實,有利於保墒,為一播全苗打下基礎。
5、播種方法有撒播和條播兩種方法。高產田以條播為主,西部乾旱地區以撒播為主。撒播每667平方米播種量為1000~I500克,條播每667平方米播種量為1000克。
⑹ 中國最好的小米產地是哪
01中國最好的小米產地有四個,它們分別是山西沁州的黃小米,山東寧市金鄉縣馬廟鎮的金米,山東濟南章丘縣的龍山米,河北省張家口市的蔚縣貢米。
小米又稱為粟,北方稱穀子,是最古老的栽培農作物之一,小米是五穀雜糧中的王,是五穀中唯一的鹼性食物,很多人都喜歡用小米煮粥,營養豐富,健脾養胃。
中國種植小米產地較多,最好的小米產地有四個:
1、沁州小米
山西沁州黃小米名氣大,味道好、色澤漂亮,而且營養豐富,有權威部分曾鑒定過,沁州黃的小米,無論蛋白質還是可溶性營養,對比其他小米,都達到了最大峰值,高於其他小米。但沁州黃小米只有檀山一帶的10來個自然村,才是正宗的沁州黃產區,當地優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特殊的沁州黃小米。
2、金鄉小米
金鄉小米又叫做金谷小米,是馬廟鎮的特產,19世紀的時候,金鄉小米曾被康熙列為貢品。金鄉小米米質優異,顆粒飽滿金黃,而且將小米放在鍋中開始熬煮的時候,它的表面會有一層特別濃郁的油脂,一口下去口感特別的爽滑細膩,而不油膩,營養特別的豐富,是谷中珍品。
3、龍山小米
龍山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優越的地理環境,以及優質土壤環境,對小米的品質有很大提升,使得小米的口感更好。在清朝乾隆年間,龍山小米憑著「籽大粒圓,粘大味香」的優勢成為朝廷貢米。而到現在,龍山小米依然是非常優質的小米產區。
4、蔚縣小米
蔚縣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小米又被稱作「蔚州貢米」,曾經被列為四大貢米之一。蔚縣的小米金黃色香,粒大飽滿,粘性強,所含的蛋白質、賴氨酸以及微量元素,都非常高,蛋白質含量達到13.1%,現在蔚縣貢米還是出口小米產地之一。
⑺ 怎麼知道山西哪裡的小米好
山西小米當屬浮山縣米家垣的小米最好,早在很久以前米家垣就是產貢米的地方,現在農民也是依著老傳統種植小米。米家垣是在土山上,那裡常年乾旱種植出來的小米自然米油就大,肯定好吃
⑻ 中國最好的小米產地是哪
傳統的小米產地以以下四個地方的質量最好:
1.山西沁州(沁縣)的黃小米(沁州黃)。
2.山東寧市金鄉縣馬廟鎮的金米(金小米)。
3.山東濟南章丘縣的龍山米(龍山小米)。
4.河北蔚縣桃花鄉劉家溝村的桃花米(桃花小米)。
小米又名粟米,它清香甘甜,色金黃酥糯。
萌殼黃小米-原產地山東馬廟金谷小米,來自傳統的小米產地之一,不錯!
金谷小黃米實物圖
⑼ 小米哪裡產的最好
1、山西沁州黃小米
在晉東南一帶,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換沁州黃」,在山西省內,相信都熟知沁州黃,這個小米好是好,但是假冒的太多,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它名氣大,味道好、色澤漂亮,而且營養豐富,有權威部分曾鑒定過,沁州黃的小米,無論蛋白質還是可溶性營養,對比其他小米,都達到了最大峰值,高於其他小米。
2、山東金鄉金谷小米
19世紀的時候,金鄉小米曾被康熙列為貢品,「金谷小米」是馬廟鎮的特產,在《金鄉縣志》中曾有記載,米質優異,營養豐富,食之甘美,聞之清香,是難得的滋補佳品,吃過的都知道,金谷小米在熬煮的時候,表面會有一層厚厚的油脂,入口爽滑,不油膩,最高能挑出7層油皮,是谷中珍品,現在的人們注重健康,對飲食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金谷小米的市場佔有率,也越來越高。
3、山東章丘龍山小米
龍山小米是章丘的特產,一提章丘大蔥,大家都知道,很具有名氣,但是章丘小米,吃過的卻不多,在清乾隆年間,便開始進貢御用,龍山小米外形飽滿,營養豐富,蛋白質、脂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都很高,熬煮出來的小米粥,有一層厚厚的油皮,非常適合體質弱的人食用,是難得的滋補佳品。
4、河北蔚縣桃花小米
桃花小米,也叫「蔚洲黃」,因產於蔚縣桃花鎮而出名,特點色黃味香,黏性大,香氣濃郁,在清朝時期,也是進貢皇宮的御用食材,它所含的蛋白質、賴氨酸以及微量元素,都非常高,很適合老人、產婦、兒童食用,營養豐富,易消化、易吸收,常被當成送禮佳品。
⑽ 全國最好的小米哪裡產的
出產的小米最好的在中國有四個。
中國「四大名米」:
山西沁州(沁縣)的黃小米(沁州黃)。
山東寧市金鄉縣馬廟鎮的金米(金小米)。
山東濟南章丘縣的龍山米(龍山小米)。
河北蔚縣桃花鄉劉家溝村的桃花米(桃花小米)。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南北各地,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北、東北、西北;朝鮮半島、東南亞各地、南亞的印度半島、歐亞草原直迄東歐也有分布。適於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微酸和中性土壤中,喜乾燥,怕澇。
距今約5500年前,黃土高原西部的史前人類已經開始從事以粟為主的旱作農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