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潮汕有什麼特色小吃
潮州春餅、銀屏蚝烙、牛肉粿條、牛肉丸、腸粉。
一、潮州春餅
春餅是麵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和肉再經過油炸而食。它呈長方形,金黃美觀,外酥里嫩,味濃香郁,為人稱道。皮酥脆,餡咸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汕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嘗的著名小吃。
二、銀屏蚝烙
銀屏蚝烙屬廣東潮汕地區傳統小吃,與傳統只用單一蚝仔的蚝烙有別,裡麵食材豐富,鮮味更上一層。出鍋之際,加入一把香菜逼出香味。吃時蘸胡椒粉魚露或辣椒醬,純粹地道。
三、牛肉丸
牛肉丸是潮汕最著名的、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味小吃,分為牛肉丸、牛筋丸兩種。牛肉丸的肉質較為細嫩,口感嫩滑,牛筋丸則是在牛肉里加了一些嫩筋,所以比較有嚼頭。據說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沒試過不知是真是假。
四、牛肉粿條
牛肉粿條是廣東潮汕地區著名的小吃,炒牛肉粿條對於潮汕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食物了。而牛肉粿又以汕頭牛肉粿和普寧牛肉粿聞名。潮汕人簡稱牛肉粿,在潮汕地區和珠三角的潮汕牛肉店都可吃到。
五、腸粉
潮汕腸粉源於西關腸粉,潮汕腸粉主要是抽屜式腸粉。主要由大米磨成的漿,碎肉,魷魚須,魚片,蝦仁,菜脯粒等組成然後放進抽屜式的鍋里蒸熟,再加上幾片生菜,澆上潮汕特色的鹵肉湯,現在在潮汕地區,不論大街小巷,到處都可見到擺賣腸粉的小食攤。
㈡ 潮汕美食盤點
民以食為天,中國廚藝界按地域分為八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
提起粵菜,許多老百姓存在一種誤解,認為粵菜就是廣州菜。實則不然,粵菜包含廣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而其中潮州菜又屬粵菜里的高段,被冠以「食在廣州,味在潮州」的美名。早在唐代韓愈臨潮任知府時,就有贊譽:「章舉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
至明末清初,潮州菜進入鼎盛時期,城內名店林立,名師輩出,名菜紛呈。近代,由於潮籍海外華僑的往來,潮州菜博採海內外名食之精華,菜式更加豐富多彩,名揚中外。
潮州菜之珍品,位於牌坊街中心區域東門街的潮膳樓。
潮膳樓
店家介紹,名頭著實不小,被譽為「骨子裡的潮州味」。
點單了幾例傳統經典潮菜。
太極護國羹
湯汁稠密,精心勾勒出綠白相稱的八卦圖案,口感軟滑細嫩。
關於「太極護國羹」的由來還有一個典故。
相傳南宋末年,宋朝最後一個皇帝趙昺逃到潮州,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廟里。
廟中僧人聽說是宋朝的皇帝,對他十分恭敬,看到他一路上疲勞不堪,又飢又餓,便在自己的一塊番薯地,採摘了一些新鮮的番薯葉子,去掉苦葉,製成湯菜。
飢腸轆轆的趙昺吃後稱贊不已,問起菜名,和尚答道:「山野貧僧,不知此菜名稱,但願能解除皇上飢渴,重振軍威,確保大宋江山安全無恙。」
趙昺聽後,極為感動,便替這道菜賜名「護國菜」。自此,代代流傳,沿襲至今。
如今的護國菜經過後代廚師的改良,成為宴席湯菜之上品,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積淀。
蝦仁石榴球
餡料講究,用去殼的綠豆片蒸熟後,再加入豬肉粒、蝦米粒、蔥粒、胡椒粉和魚露等一起攪拌而成,形如石榴,晶白透明,玲瓏可愛。
牛肉炒脆瓜
潮汕人擅用料,不僅注重調味,更懂得配色,「調以咸與酸,芼以椒與橙」。
面點
潮膳樓用餐感受:菜品與店堂修設格調統一,餐具、擺盤、花樣無不考究,但形式大於內容,整體口感偏油偏重。
豬腸脹糯米
原產於潮汕地區普寧古城洪陽的一種地方民間傳統小食。
將糯米浸軟,與豬肉、香菇、蝦、蓮子等輔料拌勻,調入食鹽、味精、胡椒粉等調味品,裝入漂洗好的豬腸中,兩端用紗線扎緊,煮約1小時,撈出斜切成小片,淋上甜醬油,撒上炒香的白芝麻和花生碎。
該小食也可用桔油蘸來吃,桔香四溢開胃適口,四季皆宜。
對比下來,東平街拐角這家潮州老飯店的豬腸漲糯米很對味。
潮州老飯店
官塘鋒記魚生
魚生又稱生魚片,古稱魚膾、膾或鱠,是以新鮮的魚蝦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起源於中國,後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中國食魚生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歷經眾多朝代,數度興盛,形成了豐富的魚生飲食文化。
潮汕地區依山傍海,和福州的「肉燕」相似,「魚生」是這里特有的本土招牌菜品。
上水門街文創區內的官塘鋒記,大眾點評口碑不錯,選擇了這家。
食用魚生以姜絲、羅勒葉、西芹、醬瓜、洋蔥、紅椒、蒜末、香油為伍,一次取一兩片魚生配蘸料少許,細細品嘗滋味。若是像吃火鍋那樣,恨不得裝半碗調料半打牛肉進碗的生猛吃法,不合適。
魚生薄如翼,吃的是精緻和斯文。
既已說起火鍋,不得不提東門街的另一家名字型大小:阿彬牛肉火鍋。
阿彬牛肉火鍋
潮菜菜餚製作精巧,刀工考究,是中國儒家「食不厭精」在嶺南飲食文化中的體現。比如這道鎮店之寶「手捶牛肉丸」,從打肉漿、調料到下鍋蒸煮,其製作流程十分繁復,務求達到爽脆、Q彈的食用效果。
阿彬火鍋成立於1995年,鍋底乾料和肉製品均由品牌創始人研究的秘方配比,湯汁用豬骨、雞架經過5個小時熬制而成。
如果說「阿彬」是高檔火鍋路線的代表,那麼湘橋城郊、韓山師范學院陶瓷學院附近的「官塘兄弟」則全然是另一種平民風格。談不上消費環境,有的只是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的江湖酣暢感,贊!
廣東早茶
飲早茶是嶺南民間飲食風俗,無論城市鄉村,一家老小、親朋好友、生意夥伴喜入茶樓,圍桌而坐,其樂融融。
民間把飲茶稱為「嘆茶」(即享受之意),至今仍流傳著「嘆一盅兩件」(即享受一盅香茶、兩件點心之意)的口頭禪,到茶樓飲茶品點,暢談家事、身邊事,是廣東人幾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動的「功課」。
在潮州,最地道的粵菜頭牌當屬韓上樓,尤以早茶為盛。
韓上樓
酒樓自然環境優渥,坐擁鳳凰島,近瞻韓江域。
門廳
恰逢元旦,新年第一餐,目睹了80桌共飲早茶的熱鬧場面。
砂鍋粥
早茶怎可無粥?
潮州人人愛食粥,無論是高檔酒樓還是家居日常,都喜用五常米作為主料,加入蝦蟹、干貝、禽類、蛋類、蔬菜等,做法變化多端。經由砂鍋細火熬制,食材的鮮味完全滲入米中,一鍋濃濃的粥,既味美又兼具營養價值。
中式茶點可以解讀為一種鄉愁。
「鄉愁是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懷,不管是從南方到北方,從國內到海外,所謂最好吃的菜是媽媽做的菜,最好的東西是故鄉的東西,最好的回憶是童年的回憶。」——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學者張同道。
鳳凰單叢解膩
西式茶點的色彩與造型,則是更為直觀的視覺藝術享受。
甜品
古早味豆花店
美味大隱於市,除了有名的字型大小,潮州街頭小店的百姓早餐同樣可圈可點,比如這家東平路觀韓酒店對面的「真姐」。
真姐美食店
牛雜粿條湯
粿條類似河粉,不同的是,粿條由米漿直接蒸熟製成,不會黏牙。牛骨熬制甜美濃湯,搭配牛雜、牛肉丸的粿條湯鮮香四溢,是潮汕乃至珠三角常見的街頭美食。
衛記鹵水鵝
下東平路衛記,購得一整隻四斤多重的鹵水鵝,打包成五盒置入兩個冰袋,老闆把頭頸部位細心地單獨裝盒,貼上標簽,小本經營也秉承專業。
潮汕地區位於韓江下游,「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潮菜有「無海鮮不成宴」的說法,當地人所食大半取於海產品,魚、蝦、蚌、蛤,其類千狀。
三澳飯店,汕頭南澳島黨群服務中心院落內的一間海鮮小館,環境簡陋,不顯山露水卻食得一桌驚喜。
三澳飯店
八菜一湯含四種海鮮,600元,物美價廉的一頓。
魚蝦肉質緊實新鮮,簡單蒸煮即是上品,就連蔬菜都出自店家田間,白灼或清炒,最清淡亦最回味。
福合埕牛肉丸
位於汕頭小公園附近的潮汕老字型大小福合埕牛肉丸總店,起始於老福合埕街市,由普寧人陳來樹先生於60年代創立,自當初擺攤的小檔位經營至今,已擁有多種經營模式,開設有多間分店。
雖在陋巷深處卻美名遠揚,國內及香港多家報章、電視台亦曾報導。
廣場潮州粿汁
廣場潮州粿汁店位於汕頭市人民廣場附近。
一碗粿汁,可以加鹵豬肉、豬腸、苦瓜、花菜、腐竹等,對於那些漂零異鄉的潮汕人來說,粿汁是一種被時常惦記的食物。美食家蔡瀾曾寫道:「懷念這種小吃,回到新加坡,就算明明知道不正宗,也要來一碗粿汁……」
店老闆介紹說粿汁皮的整個製作過程都需要手工進行,烙皮這道工序直接關繫到食物的好壞。
鱟粿是潮汕最具特色的粿汁類型。「鱟」是生僻字,讀音hou,據說是深海里的一種生物。鱟粿原先用鱟肉做餡料,之後受到國家重點保護,取而代之的是花蟹小蝦蚶小蟶子等。
飄香小食店
汕頭小公園街區內的飄香小食店經營各類小吃,是當地的一家網紅店。
蚝烙
蚝,又稱蚝蠣。蚝烙由生蚝加上適當的生粉煎制而成,其特點是鮮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軟。
2019跨年潮汕美食盤點,今夜匆匆記之。或許有人會覺得很傻,隨便在網上搜搜,專業拍的探店圖片、寫手撰的文案,哪個不比你的精巧花哨,何苦花這時間。
我只能說,那不一樣。圖中的每一個菜品、每一處環境,自己都品嘗過、感受過,味蕾回憶食物的過程,於我而言,權當是對潮汕民俗文化的反芻和懷舊吧。
㈢ 潮汕有什麼美食值得吃
「食在廣州,味在潮汕」。潮汕美食突出的特點是:清而不淡,鮮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膩。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潮汕地區十大特色美食,吃貨們記得收藏起來哦~
(一)鴨母捻
潮汕傳統名小食,首創於清代初年,一般是在過節時吃的,與湯圓相似。可能有小夥伴好奇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其實是因為它的形狀像母鴨在水上漂浮游盪,所以取名鴨母捻
(二)牛雜粿條
「粿汁」並非「果汁」雖然讀起來一樣,但卻是相差特遠。粿汁是用米漿放在平底鍋上煎熟烤乾而成的,然後再切成三角或長方形的小塊,再放進去鍋里煮再加上鹵汁、菜圃、豆乾、鹵蛋,味道可口,價格實惠。
㈣ 潮汕的美食有哪些
改革開放以來,牛肉丸成為潮汕特色美食美名遠揚,其中尤以用料上等口味正宗的--壟美齋牛肉丸著稱。
傳統製法是選用新鮮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後切成塊,放在大砧板上,用特製的方形錘刀兩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停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醬,加入少量雪粉、精鹽、上等魚露和味精,繼續再槌15分鍾,隨後用大缽盛裝,加入方魚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勻,用手使勁攪撻,至肉漿粘手不掉下為止,然後用手抓肉漿,握緊拳擠成丸,用羹匙掏進溫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約8分鍾,撈起牛肉丸。
據說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以前的牛肉丸都是手制的或許能作此表演,由於全由人工操作,所以成本比機制的要高。80年代初出現打丸機後,手打的傳統製作方式也便日漸稀少。
隨著來汕的外地人及老汕頭人希望嘗到那種"掉地上還能彈得老高"的手打牛肉丸的要求也日益強烈,這才使美味的手打牛肉丸重現"江湖"。
食時用原湯和牛肉丸下鍋煮至初沸(煮時水不能太沸,否則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適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醬或辣椒醬佐食。吃牛肉丸有不少人蘸辣椒醬,不過還是蘸本地特產沙茶醬最為地道。
牛肉丸還可烤著吃,燒烤時把牛肉丸剖成兩半,抹上醬料和蜂蜜烤熟即可開吃。
㈤ 潮汕美食都有那些你覺得很好吃的
潮州美食店
1十八曲老二魚餃、老尾魚餃店——細小玲瓏非雲吞,形如元寶是餃子
十八曲老二魚餃:他家魚皮餃鮮爽彈牙,現做現賣,與蠻不錯的湯底配合得相當到位。
地址:潮州市湘橋區西馬路
地道潮汕美食
十八曲老尾魚餃店:老尾家有魚面,用魚肉做成的面條,吃起來蠻有勁道,到老尾可要試試喔。
地址:潮州市湘橋區環城西路
地道潮汕美食
2老字型大小鎮記牛雜店、鎮記老尾牛雜——牛氣哄哄,美味勢不可擋
一碗牛雜里牛肚、牛肝、牛心、牛腩在高湯里翻滾,撈起放入熱湯,撒上些南薑末,一碗或脆、或嫩、或韌、或勁道的牛雜,沾點蒜蓉辣椒,味道香濃有口感,唇齒留香。
地道潮汕美食
鎮記老尾牛雜:潮州市湘橋區環城西路103號(近西湖公園)
沒去過潮汕不叫吃貨,專業吃貨總結的21家地道潮汕美食
3胡榮泉——甜在舌頭蜜在心頭
甜湯是以上等糯米做成的耙皮,包上精製的黑、綠豆沙、芋泥或水晶甜餡,放進白糖湯中煮熟,每碗四粒,配上甜湯,讓人甚是喜愛。
推薦:鴨母捻、春卷、春餅、腐乳餅、千層酥芋泥餅
地址:潮州市湘橋區牌坊街太平路136-144號
沒去過潮汕不叫吃貨,專業吃貨總結的21家地道潮汕美食
4文星路鹹水粿——小碟里的咸香芳
由米漿做成的如同小碟子的粿皮,中間是盛放著熱的菜脯干,色澤嫩白,口感潤滑,吃時加上辣椒醬或者甜漿,更香。
推薦:鹹水粿
地址:潮州市湘橋區中山路和文星路交界處
沒去過潮汕不叫吃貨,專業吃貨總結的21家地道潮汕美食
5新橋腸粉——潮式腸粉各有各風味
潮州腸粉與汕頭有很大區別,同是抽屜式蒸箱,也有菜脯、豬肉、牛肉、蝦仁等調料,最為不一樣在於潮式要配上沙茶芝麻醬。吃潮州的腸粉,一定帶有濃郁沙茶香。
推薦:腸粉
地址:潮州市湘橋區康平里門口
㈥ 潮汕地區新鮮牛雜哪裡進貨便宜些
可以去吳家牛副潮汕批發中心和汕味食品的農貨店。
1、吳家牛副潮汕批發中心位於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主營牛副產品、牛肉。
2、汕味食品的農貨店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主營丸滑類、熟牛肉、牛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