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個地方的餛飩最好吃
西施版本春秋戰國,吳王吃膩山珍海味,西施為表心意做給吳王吃的,因覺得吳王渾渾噩噩,混沌不開,隨口起名餛飩。餛飩的由來,每個地方的說辭不一,哪裡的最好吃,也不清楚,目前只吃過貴州沙縣小吃的餛飩,以後去的地方多了,吃的多了,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反正都是因人而異,每個地方的特色不一樣。而且餛飩在我國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叫法各異,但是這么多年來我也就吃過一種餛飩,我們生活的這個地方一般也就是吃這一種餛飩。
而餛飩哪裡好吃呢,這個取決各地口味與習俗,而我所在的江浙滬一帶,做餛飩的方法是:一般用白開水煮熟,隨後放入雞湯、肉湯或者骨頭湯做成的湯料中,食用時還會根據個人喜好滴入香油或者醬油。還會在餛飩中有時還會裹入香菜或者芹菜。
⑵ 請問無錫哪裡的混沌店最好
小籠饅頭、餛飩類
★賽王記——無錫小籠和開洋餛飩(全無錫最好吃的,在錫惠公園對著映山湖的後門口)
★陳大嘴——餛飩(沁園新村,塘南菜場邊)
★超王記——餛飩(中橋、汽車西站、山北店,超王記的特色是拌餛飩,饅頭一般)
★大耳朵——說饅頭的話,到是大耳朵的饅頭真正皮薄汁多
★熙盛源——小籠(健康路和南禪寺,普通餛飩,4元/兩,自己感覺是最好吃的)
★丁大福——餛飩(歐翔超市)
★山明園——小籠,佳福大廈樓下的
★金師傅——餛飩(在南禪寺和西門加油站旁,餛飩超大,各種餡的都有,湯一般,10隻可飽)
★福樂餛飩店——(在南禪寺普通餛飩,3元左右消費,以前是蠻好吃的,吃一次舌頭就被燙一次,
以前還是雞湯的,現在是清水啦。優點是等候時間特別特別的短)
★樂福混沌店——(紅梅市場對面,新交電旁,混沌,可好吃了。偶經常去吃哦…)
★黃毛餛飩店——,那裡有時會供應薺菜餛飩,很香……(青石路)
★王興記——的餛飩、蟹粉饅頭、蝦仁餛飩
★惠山後門二泉個鴨湯餛飩
★歐尚一樓3元1碗的走素小餛飩絕對好吃,16隻,3元大洋
⑶ 哪裡的雲吞最好吃
兩廣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
大白菜3片、豬肉餡150克、厚的大雲吞皮150克、香菜1棵、蔥1根
輔料: (1)鹽1/2茶匙、香油1/2大匙、澱粉1/2茶匙 (2)高湯1碗、鹽少許、香油少許
1 大白菜洗凈,先氽燙過再沖涼、切碎,然後擠干水分。
2 豬肉餡再剁細,連同調味料(1)一起加入切碎的大白菜中調勻成餡料。
3 每張雲吞皮包入少許餡料,捏成長枕形雲吞,再放入開水中煮熟至浮起。
4 調味料(2)放碗內,盛入煮好的雲吞,再撒入洗凈、切碎的香菜末及蔥花即成。
⑷ 大同哪家餛飩好吃
作為蘭州拉麵占據大部分江山的大同,可想而知給南方的「麵食」餛飩可施展的空間是相當有限的。但還別說,餛飩憑借著自己「以柔克剛」的身段以及全國遍地開花的頑強生命力,也是穩贏了一票西北大漢的胃口。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評的餛飩,著名的有成都市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其品種多種,皮薄餡嫩,味美湯鮮;重慶市的過橋抄手,包捏講究,調料多種,蘸調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廟松運樓三鮮餛飩,餡料講究,薄皮包餡,味色鮮美;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曲曲,羊肉為餡,皮薄餡嫩,湯清味鮮等等。
在純豬肉的基礎上,加了一點海味干貨的成分在里頭,估摸著應該不是瑤柱干貝,但蝦米帶來的鮮美,的確是沒跑了。
⑸ 什麼牌子的餛飩好吃
你可以去佬香餛飩店吃,很好吃的,買袋裝的話不是很好吃。若真要的話可以試一下(快鹿)這個牌子的。我家吃速凍的都是吃這個牌子的。
⑹ 中國哪裡餛飩最好吃
自家做的餛飩好吃。
1.餡料:選購新鮮蔬菜,可以是芹菜,白菜等等.芹菜要莖,白餛飩菜要幫.大蔥一根,要夠大.鮮肉,牛羊豬都行.不過,具體是豬肉的要肥瘦3:7.菜肉比也是3:7.只有這樣的才會好吃.肉要細碎,菜也要細碎,攪拌要向一個方向,直到看見所有的肥肉變化成絲狀即可.至於配料,多半自選,雞精,香油,蚝油,五香粉,鹽等適量.注意不要加水.
2.包法:各地包法不同,選購市場賣的餛飩皮即可.一般是1斤皮半斤餡.當然,如果素質過硬可以適量增加餡量.不過,6-7兩也夠了.最方便的包法是,居中放餡,卷兩卷,然後兩翼向中間折一下,倒置擺放整齊.一般是上冰箱速凍層,留著早上吃.一般一斤半的餛飩正好擺滿一層,大約40個.底下一定要墊上塑料薄片,以防止粘底.
3.湯料:一般早餐用簡便的最好.食量大的可以下15個,一般人下8-10個足夠.滾水下,大約3-5分鍾撈出.現下湯料,現添湯.一大碗用紫菜幾小片,蝦皮10個左右.正宗是用白鬍椒粉微量,鹽少量調味.可以加一滴香油,一滴蚝油,也可以不加.喜歡菜的可以少加點綠菜葉,千萬不要多.沒有大骨湯,濃雞湯用雞精代替,不過早餐還是可以的
⑺ 吃過最好吃的雲吞(餛飩)是在哪吃的
廣東省經常可以看到的街頭小店都很好吃的。
雲吞是廣東小吃的一種,與中國北方地區的「小餛飩」及其四川人叫的「老麻抄手」相相近,但是用材、外觀設計略有不同。往往叫雲吞, 是由於廣東話中小餛飩的音標發音類似雲吞。 歷經長時間的發展趨勢,雲吞也擁有自身與眾不同的設計風格,表皮及其裡面的包餡都跟小餛飩不一樣。尺寸一般以「一口吞」為規范,依照老廣記的規范,一碗規范碗雲吞總數為6顆到8顆。 雲吞與蛋面一起熬成的艇仔粥是正宗的廣東小吃之一。雲吞面的製作方法是以雲吞皮包囊著切碎的包餡。廣東省雲吞面的雲吞皮以生雞蛋及小麥麵粉做成,切成約8cm乘8cm的方形。包餡則以肥、豬瘦肉、鮮鮮蝦,添加大地魚碎及雞蛋黃、調料混到。廣東省雲吞的包法一般注重迅速,不一定要逐漸齊整折算起來。尺寸則以能一口吞掉一顆為規范。雲吞面大部分是以沸水灼熟,添加面和湯變成艇仔粥。亦有隻吃凈雲吞面。在中國香港,亦有部分餐飲店把雲吞面放到滾油內炸至金黃色香酥奉客,是為「炸雲吞」,此作法亦在國外流行。
你好,我是靜靜的餐桌,很高興與你相遇。 餛飩是咱們中國的傳統 美食 ,源於北方。西漢楊雄的 《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古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之為「渾混」,根據中國造字原則,後來才改為餛飩。起初用於祭祀,直到宋代,每逢冬至節,市鎮店肆停業,各家包餛飩祭祖,祭畢全家長幼分食。 作為傳統 美食 ,吃過最好吃的雲吞(餛飩)是在哪裡吃的?答案肯定是在媽媽家吃的。媽媽做餛飩最喜歡把時令蔬菜摻豬肉餡中做成大餡餛飩,韭菜豬肉、小白菜豬肉,薺菜豬肉.....每樣都有著各自的風味。對於我而言,更偏愛薺菜豬肉餡的餛飩,薺菜獨特的清香搭配渾厚的肉香,造就了這碗鮮美的薺菜豬肉餛飩。下面我就把媽媽的製作方法分享給大家:
肉餡部分 :
餛飩皮部分:
湯底部分:
製作步驟:肉餡的調制:
餛飩皮的製作:
包制餛飩:
左右托著餛飩皮,將肉餡放在餛飩皮的一角,放有餛飩皮的向對角方向捲起肉餡,到餛飩皮中心的位置,這時候大概是一個類長方形加三角形,類長方形兩邊向中間折疊,粘在一起就好了。
煮餛飩:
鍋中加水,水開後放入餛飩,煮至餛飩飄起就熟了。
湯底的製作:
靜靜有話說:
叫做「雲吞」真的好美,既把餛飩像雲一樣白和柔軟入口的顏色和口感說了出來,又寫出了吃餛飩時吞字的靈動感!我們寧波這邊叫餛飩,是非常普及的早餐之選啦
寧波:
1.十六格餛飩
聽說是師傅上下五個包16個的餛飩,只要賣完了就收工的一家餛飩店。吃過南塘老街的那一家,口味非常的不錯,因為他們家的湯底是用大骨熬成的,餛飩皮是用麵粉和鴨蛋做成的。服務是非常的傳統,不是那種很周到的現代服務。如果店裡面坐不下的話,也可以選擇外賣什麼的。但總地來說,還是很傳統很經典的餛飩店。
2.吉祥餛飩
會有人說吉祥餛飩不好吃嗎?全家福,薺菜豬肉,玉米鮮肉,芹菜豬肉,玉米蝦仁,口味太多了吧,而且外送是餛飩和湯分開的超級貼心,湯很濃郁,是那種讓人想一口氣喝光的那種,湯裡面還有榨菜,吃起來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只能用回味無窮來形容吉祥餛飩了,就是價格稍稍稍稍貴了一點點,但是真的超級好吃!
3.街頭巷尾菜市場的各種餛飩店
散落在街頭巷尾和菜市場門口的各種餛飩店,以及學校附近的各種餛飩店。都是四五點鍾就已經起來給學生和上班族帶來一天的活力。一般這樣子的早餐店和早餐攤的餛飩會便宜很多,大約就是四到六元一晚。孩子們和老人們和上班族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搭配,比如說,搭配一碗炒麵或者包子,小籠包之類的。吃了一碗熱騰騰的加了紫菜,蝦皮,蛋皮和蔥花的餛飩,新的一天就這么活力滿滿地開始了!
你愛吃餛飩嗎?可以給我留言哦[呲牙]
最好吃的雲吞還是在廣州,一般的雲吞面都挺好吃的。三家廣州比較有名的店。都很好吃,說說你們喜歡吃哪裡的雲吞,餛飩,抄手
吃過最好吃的雲吞是在香港,香港的雲吞面雖然價格有點小貴,可味道是我最喜歡的。特別是雲吞裡面的蝦,味道真的是好吃。
餛飩我喜歡吃千里香的,在廣州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好吃還不貴,輕松解決好一餐;平時我也喜歡自己做給寶寶吃,不過我做的在四川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抄手[笑]
本地人開的好吃,有大地魚乾的鮮香,食完返尋味
泰興宣堡鎮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鎮,在地圖上幾乎是尋覓不到的。小鎮卻很有意境。有名的不是景色,卻是一碗小餛飩。餛飩的麵食身份是深入人心。餛飩它源自北方。傳至南方後發揚光大。不僅有了繁多的製作工藝,也有了雲吞,抄手,扁食的名號。江蘇一帶的餛飩製作精細。個頭小巧,下料多樣。具有代表性的有南京柴火餛飩江陰刀魚餛飩宣堡小餛飩的。小鎮的餛飩與古城的餛飩並駕齊驅,著實瘋狂無限。
宣堡小混沌
每天騎車感覺宣堡吃小餛飩的人不計其數究其原因,主要是現代人腸胃被大葷大肉精米細面填充,時間長了就不免煩膩想去找些特色小吃換換口味兒。網路一搜索就能找到被吃貨褒譽有加的宣堡小餛飩。趕去一邊品嘗,嘿!味道果真不錯,一來二去就吃出感情。舊時平民把吃先報小餛飩當做打牙祭,如今小餛飩卻是遠近人們節假日品嘗的名吃。不得不說事故供用隨時代的變遷而變化。在食材上漲的今天,與吃貨們而言,宣堡小餛飩確實省錢又省事兒,但她的工藝卻不能省略。那薄而透明的麵皮火柴一點就燃,不知用擀麵杖幹了多少次。那細膩的嫩紅色肉餡,不知用菜刀剁了多少遍。即便拿用作底料的秘制湯汁,也不知在煤炭上熬了多少個時辰。麵皮兒,肉餡准備完畢,便不算數。餛飩和下餛飩更有技術含量。熟練的店家手持一張麵皮兒,拿竹刮子刮點肉餡兒放在手中輕輕一捏一個外觀頗似麻雀頭的小個餛飩就誕生了,而且過程不過在數秒之間。包上二三十個餛飩後,店家倒入熱水鍋中。兩三分鍾後,白里透紅的餛飩從水中漂浮起來,那麼的像向水中盛開的嬌嫩荷花又酷似完成任務後的年輕女跳傘員。盛放碗里的小餛飩再摻雜這油炸,蟹黃等配料的湯汁映襯下,好看且好吃。
猛吸著誘人的香味兒,用小瓷勺撈起一隻,面揉餡嫩的小餛飩,品嘗,真是鮮美到幾點?悶著頭吃完混沌還不過癮,把半碗湯汁也喝得一滴不剩。等抬起頭,再看看周邊的食客的瓷碗完全只看到白花花的瓷碗底了。
宣堡餛飩的美味原料也有關系,特別是肉餡。其次是泰興土豬的前夾肉。該土豬以豆餅為食肥美鮮嫩。清代鹽商童躍建認為其易爛而有味道。並記錄到 美食 名著調羹集中,與吃貨們分享。
雲吞或者叫餛飩,在全國各地都有,今天和大家聊聊連雲港的老字型大小「味芳樓」,原址在海昌路, 歷史 悠久,建築古雅,在我小時候記憶里,一直保留著舊飯店一樓一底的格局,門前是藍底朱字的顏體匾額,據說出自書法家顧鐵濃之手。它家眾多小吃中,尤以董家雞汁餛飩著名,餛燉是清一色的小餛燉,餛飩雞湯鮮美、佐料豐富、皮薄餡嫩,老少咸宜,特別其中添加了蝦米,就顯得更鮮美了。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味芳樓門庭若市,生意興隆,父母也是偶爾會自行車載著我去嘗嘗,90年代因拆遷漸漸沒了動靜,2019年在海昌南路重新開業煥發青春,碗還是藍邊大海碗,餛飩還是那碗餛飩,只是父母已老,我已長大。
像我們在農村有好多賣混沌的小店,衛生很差,肉也吃的不放心,所以我會買點肉自己在家裡做,味道鮮美,干凈衛生,吃著放心,以下是我自己做混沌教程,希望大家多多指導[祈禱][祈禱][祈禱]
食材:豬肉餡、紫菜、蝦皮、香菜、小蔥、薑末、料酒、生抽、老抽、鹽、雞精、味精、十三香、香油、泡好的蔥姜水。
1 肉餡中加入泡好的蔥姜水,一次少加,順時針攪拌,再加蔥姜水,繼續攪拌。
2 肉餡攪拌上勁,放入薑末、鹽、雞精、味精、十三香、料酒、生抽、一點點老抽、香油繼續順時針攪拌。
3 起鍋燒油,倒入小蔥,編出香味倒入肉餡里,攪拌均勻。
4 開始包混沌,包好的混沌下鍋煮,碗中放入香菜、少許鹽、雞精、味精、紫菜、蝦皮、香油、把煮好的混沌放入碗中澆上湯即可。
⑻ 廣豐的美食有什麼
廣豐豌豆燒鯽魚
廣豐豌豆燒鯽魚是江西省上饒市廣豐縣的特色美食。廣豐豌豆燒鯽魚屬贛菜系饒幫菜一支,是廣豐縣的一道特色菜,因其具「鮮香酥軟」的優點而深受民眾喜愛。廣豐豌豆燒鯽魚主材選用廣豐當地特產的永豐豌豆,鯽魚是選自廣豐豐溪出產的鯽魚,油為茶籽油。 主料:廣豐豐溪鯽魚兩條(半斤左右一條),永豐豌豆半斤配料:辣椒粉,蔥姜蒜,料酒,醋,醬油,鹽,冰糖,雞精(各適量) 廣豐豌豆燒鯽魚的做法: 1、鍋燒熱,加適量茶籽油,待油燒熱時,把豐溪鯽魚放進去煎,注意火候把握;2、在煎魚時應注意適時翻面,待魚煎至7-8成熟時再把豌豆倒進去炒;
五都清湯
初聞清湯,理所當然的以為是餐桌上的一道湯,定然味道鮮美而很少油膩.但到了五都,方知南轅北轍鬧了個大笑話,五都清湯是一種點心,一種非常美味可口的點心! 很多人吃過小餛飩,無不被她晶瑩剔透的皮子、鮮美無比的肉餡、柔嫩滑爽的口感所折服,但和清湯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了。清湯的皮手工干制,薄如紙翼;清湯的餡用刀背捶打出來。大師傅左手捏皮,右手拿一支竹片,蘸點肉餡,只見竹片飛揚,雙手翻動,眼花繚亂之際,肉餡已和皮子混為一體,成了一個個小而又小的清湯。放在湯鍋里一滾,即起鍋,盛入碗里,撒上蔥花,最後點綴一點豬油和香油。
⑼ 四川省蓬溪縣鳴鳳鎮翔鳳鄉馮家鎮子
余東自明洪武八年(1375)鳳城建造後,「無徽不商」的安徽人首先鑽進了余東,接著江、浙、皖等各地商賈人士亦紛至沓來在此設攤擺點與開店。到正統年間(1436—1449)城內店房已鱗次櫛比,市場日趨昌盛,城中還發展了新街;到清代(1644)城南又發展了東西大街和城南街;城北除發展了城北街外也增添了一條東西大街。至民初(1911)二里路長的南北大街和城南城北的兩條東西大街上大大小小的店面一家挨著一家,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都不缺。
余東最大的店,當數紹興人吳四開的信昌號了,在通東也名聞遐邇。四大間門面首屈一指,平日購貨人川流不息,其門如市。店內好站上百人。其次是安徽人程少梅家的太和齋以及李同順、恆昌、姜大順、張永泰、恆泰、公大、葉大昌、大豐、乾昌源、江永利、東天吉、梁萬利、宋利春、永泰昌等南北雜貨京廣貨店等。要做好衣衫,既價廉又物美的可到宋裕源、宋裕昶、震豐恆、乾豐泰、群益、張復茂等綢布莊,土布可到陳慶泰、孫裕泰衣庄;有幾爿老店在明代就幫余東場出口「芙蓉衫、巾」到東南亞各國;抗戰時,他們敢於抵制日貨,大賣「雪恥布」。茶葉店要數安徽人洪培章上代開的洪新順、方錦生上代開的方義興了。茶葉大都從老家安徽進來,貨真價實,甚得群眾信任。他們同時還經營草席,尤其結婚用的和合席都是自己精心製作的,這是余東自創的獨行,後普及了。余東的茶樓、酒肆遍及街頭街尾街中心,品泉居、李義和、崔家茶社都有知名度,鳴鳳樓、春生閣、老慶源、裕新樓、中華園、廣福園、廣居園都是老牌子,更有衛生和、周裕昌、王永茂、三義茂、江廣懋、厚生昌等百年老店,和立本、桂生、陳家等酒店,大都生意興隆,賓朋滿座。尤其三義茂李連生燒的紅燒羊肉線粉更是通東一絕,大冷天四鄉八鎮也有人趕來吃一碗。米行就有南三泰、北三泰、張天吉、江隆興、張元吉、張隆茂、丁達豐等,服務態度好,一升二升照賣,一斗兩斗送貨上門;余東的大店還有王福隆、范福泰、同成泰、趙大順、福順成等磚瓦石灰行和同成泰、江海記、張福和等花行,李同順糟房。更有江家開的鹽店,方家開的大咸官鹽棧以及施家開的同興泰桐油寶號。
余東的茶食業亦很興旺。江炳洪的手藝最好,廣豐也是叫得響的茶食店,宋鼎大、陳萬春都較有名,特別是李福興號絞兒是明嘉靖帝吃過的茶點,飲譽大江南北。湖廣老大張永生的餛飩皮薄餡實香味四溢、張福福的餛飩又別有一番風味;俞、殷、陳、許、江、王、趙家的大餅店中要數江海成家祖傳的擦酥餅最好,既酥不醉又軟服、甜咸入味又夾香。現在八十多歲的江海成仍在堅持干,上海、南通等遠路來客都帶點回去吃,更有六甲、包場、四甲等地顧客三天兩頭來光顧。還有老錢記的糖粥、江桂生家的桂花圓子、「城隍娘娘」的焐酥豆、江廣懋的炒田螺、蔡家的烘山芋……等應時小吃令人陶醉。北德昌粉坊又兼米行,她家茶干最有名,沈祥豐家的豆腐更是最出色,丁家的線粉粗細均勻長而不斷,梁召岐、王進生、張懷清等幾家是專門磨粉磨米見子的干磨坊,每到年底前加工乾麵的,以及上邊幾家加工豆腐的都忙得不亦樂乎。
余東醬油店有范福盛、范福泰、王福興、王聚興等多家,何達通、何信通、袁四海的舊貨糖坊與高家兩爿糖坊(作)都是余東的名店,更有邱之和、陳隆興、江同興、錢永鑫號染坊分布老街四面,最有名的曹裕泰染坊在清朝中期就遷往二甲鎮,成了二甲鎮企業的開辟者。余東的鐵店,清末余東場官馬文炳在斷案時用一句俗語就概括了,「奚萬興的斧鑿、華太和的刀、庄寶記的釘耙、馮萬和的鍬」。莊家就有:香(寶)、招(寶,後改名庄水桃)、財(寶)(後去麒麟鎮開店)、進(寶)、榮(寶)五爿,還有張萬興與江家鐵店,陳瑞琪、馬武等幾家銅匠(修理)店,馮志元、馮志良、王洪山、張聖九、高漢桃等錫匠店手藝非凡,除做祭祀用品外,每年為姑娘作嫁妝的錫器都出自他們的手。馮殿元、馮開元的上代來余東最早,蔡洪發、蔡洪昌從興化鹽城逃難到余東也已經200多年,七八代了。郭利茂、何永茂、宋利源、王永興等銀樓銀鋪豎在櫃台上的金字招牌比任何人家的都高,都是幾百年的老店。吉太昌、王和豐、葛蘭明、姜乾泰等絲線作坊都有從蠶繭抽絲起直到成線、染色一條龍到底的本事。劉寶如、何海山等幾家畫鋪除了畫紫薇星、關帝、觀音菩薩中堂外,還畫三代圖與五代圖;曹家的祥記書鋪,潘家的守方德記等都是學生用品的文具店,瞿家的青春理發店,許家的正容、陸家的華容,仇家的和氣理發社等都是做頭上功夫的大師。張家幼岩、小岩兄弟倆是蘇派刻字,而江毓則是通派刻章好手。陸家寶洪、曹家益清與江家毓記印刷廠和東街碼紙店以及石港搬來的韓姓石印店都為余東文化添色裝美。張正大是余東的惟一鞋帽店,劉、梁、庄等緔鞋匠人分布在鎮的四面八方。張八斤、俞和記、王章培幾家水果店,江和泰、江永盛、江永興等鮮魚行還兼營海八鮮,徐合順、陳義興等幾爿肉台店,江六斤、蔡桃元、張狀金等幾家糖店糖擔與糖攤都是小朋友的獵食對象。瑞成、逢春等皮貨行不但收購羊毛、黃鼠狼皮還收獾子野兔皮等,雖然只收一個冬季,可足夠一年的開支還有盈餘。
余東的葯店全街遍布,順壽堂、延齡堂、延壽堂、順德堂、益壽堂、廣和堂、三餘堂、萬歲堂,還有南仁壽、北仁壽堂等十多家,中葯材齊全,有幾爿大葯店還專門有醫師坐堂。余東的醫師先後有程濟曾,他是南通地區內著名老中醫,專治各種疑難雜症,其徒陶厚庵醫師在海門境內亦是赫赫有名;張海涵、陸吉桃、王士豪等中醫都各有特長;尤其原在北洋軍閥內的軍醫姜逢漢在余東開了爿「逢德醫院」名震四鄉八鎮,黃火青同志(後任中顧委委員)一次從上海到通東來領導工農紅十四軍革命時,不幸中彈,全靠姜逢漢的外科手術進行救治。余東還有張津記,王其明與宋、庄、江等好幾家鑲牙店和小手工業店,如林鏡記、金利源、金裕記、姜福昌、庄福順、王福興等竹廠和孫明壽家籮飾店,丁、楊幾份小車行和(吳)鴻飛車行。婚喪喜慶方面的店家就有高桂山家的轎行、蔡桃元家的黃包車和高萬新燈籠店,褚家的吹鼓手,黃達豐鞭炮作坊,恆裕昌、童福順、義生利等寶號。除了(江)維新、(瞿)元大、(陳)福記等木行外,還有兩家四門店(即棺材店)。余東的神香業要數嚴裕隆、江隆春、張永茂等香店大,還有朱鼎豐、毛家等十幾爿亦有一定規模。余東還有利民(江)、明星(潘)、光明(江)、芝記及王家照相館。余東的泰安客棧、東洲旅館、張義記、李福記旅館都在旅客中有較高的信譽。福業旅館因有妓女賣淫所以很少有人光顧。余東還有沈、何、張、朱等幾家大煙燈,有好多闊少就敗在這幾根槍桿子上。與此相反的唐、王、崔、曹幾家老虎灶卻門庭若市。
余東,原名余慶,是通東的鹽業中心。自唐開元四年(716)即建鹽亭場,在開元十年(722)時又設余慶寨《文獻通考》到北宋年間(960-)始設余東場(元豐《九城志》),十七年後的太平興國通東又只有餘慶場一個。在宋天聖年間(1023-)方增設了呂四場(《太平寰宇記》)至元代(1271-)余中沙形成,由於土地拓展,鹽產增多,官方將余慶場一分為三設余西(宋時無余西)、余中、余東三場(《萬曆通州志》)。直至明洪武八年(1375)建鳳城於余東場的中期(1368-1396)方見到有餘東場署大使(即場官)張仕能、副使程徽建今制大門南向照壁牆一座,東、西牌樓入而儀門,門東為土地祠,西財神祠,內為科房,東西各三楹大堂內廂房四楹,二堂西出為賓廟、為書室,又西涼廳三楹,前後荷花池,最後三堂,西為住宅,東為廂(附圖《兩淮鹽法志》)。清雍正十三年(1735)余東場大使王馨重建余東場署和清乾隆四年(1739)余東場大使王嘉俊重建舊場署(《光緒通州志》)。
綜觀余東建場,自唐至清以來的場官都由皇上賜封了不知多少。單清代的278年之間即換了58人。他們大都為吏員(八品)13人、貢生(八品)8人、舉人(九品,下同)7人,監生6人、附貢2人,其他皆恩貢、拔貢、生監、蔭監者,大都來自全國各地,其中直隸州9人,浙江8人,順天府與江西的各4人,其餘皆為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及湖南、湖北、廣東等地的人,無一本地人。這些場官平日固守衙內,出門即乘6人大轎(九品者乘4人大轎),前有鳴鑼者開道,隨之就是高舉「迴避」、「肅靜」與「余東場運判大使」(即場官)的掮牌,緊跟著在轎四周的差役前擁後護,一路上威風凜凜,路人見之即讓道,跪在一旁恭候他的過去……若有不識時務擋道者便被撳下就打20大板。
這些場官既管灶地、錢糧和鹽務,又兼顧民事訴訟,常以興修水利、建築道路等名目敲詐勒索百姓,真正為民辦事的卻很少很少。像順天府宛平人吳均自清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八年(1803-1823),還有接任他的徐慶威直到咸豐元年(1828-1851)二人算長達二十四五年。十年八年的為數不多,一般都只二三年,尤其光緒廿六年(1900)一年中就換了袁國藩、賴豐烈二人,更有光緒三十年(1904)一年就有婁賜書、邊承榮、唐雨功三人做了「短命官」。特別是同治二年(1863)的李余慶因與角斜、廟灣、草堰場等場官與知府及通州分司……等將賑災、護堤款撈入自己的腰包,導致范公堤決堤而淹死數萬人,被民眾狀告到京城,皇上下旨將這些貪官全部革職以示懲戒。民國初年,對原清代場官仍留職,直到民國六年(1917)才將他們趕出這歷史舞台。
民國十八年(1929)余東民眾在紅十四軍的帶領下火燒了衙門內的錢糧賬本的棧房。抗日戰爭時期的1941年,民眾憤怒地拆去了這座官府衙門,將它運送到要壩,堵塞運鹽河水道使四甲的日寇不能由水路東侵。余東衙門自此才從人民的視線中與封建王朝同時消失。
(余東衙門東臨護城河在鎮海樓側,南隔芙蓉池與東岳廟為鄰,西隔廟河與城隍廟相望,北枕城隍廟河水路交通。)
法光寺前身為道觀東岳廟,建於明萬曆年間,是海門現存的唯一名代古跡。1986年被列為「海門縣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修繕。1987年成為「海門縣余東佛教活動點」。1992年升格為法光禪寺。寺後花園有小橋流水,假山,金魚池等景觀.
詠
余東法光寺
東岳廟香萬曆中,海門今勝古山風。
法光寺聳神威武,自在禪昭定信誠。
流水一方張慧海,堆山半院啟真空。
風塵忘卻無煩惱,漫視花園楓葉紅。
⑽ 餛飩來源於哪裡,你覺得哪個地方的餛飩最好吃呢
No.1 壹在中餐里,餛飩可能是稱呼最多的一種食物,抄手、雲吞、包面、清湯、扁肉、扁食、肉燕、乃至餃子,是各地對餛飩千奇百怪的叫法。
為什麼一種簡單的小吃,會在各地的文化語境中,發展出完全不同的滋味和多元化的表達?
在淮揚地區,人們吃早茶的時候,有一味必點的小吃「餃面」。顧名思義,這是把餃子和面條煮在一起的食物,但端上來後,第一次吃到的人往往會非常詫異:這哪裡是餃子,明明就是半透明麵皮的餛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