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普洱早市哪裡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普洱早市哪裡好吃

發布時間: 2022-11-21 08:49:01

Ⅰ 哪裡海鮮好吃

早都吃遍了魚蝦蟹蚌的你們,認識這個神奇的東東嗎?它就是——龜足。

《海錯圖》龜腳贊

龜腳,這種礁石上的海物,知道它的人並不多。其實,它身上有很多故事,有的 搞笑 ,有的讓人流口水,有的能要人命……

龜足

一隻龜足由哪幾部分組成,這張圖一目瞭然

《海錯圖》中寫道:「中三爪能開闔,開則舒爪取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龜足中間的3個「指頭」里,會伸出又細又軟的蔓足,抓取水中的食物。龜足乍一看好像不能吃,常常被人丟棄。然而,在沿海地區生活的人們卻很喜愛,經常把它當作解悶的小食,就像北方人喜歡嗑瓜子一樣。

龜足被《海錯圖》的作者聶璜定義為「非蠣非蚌」,如「勿」如「易」。它的名字五花八門,更有不少逸事。《海錯圖筆記》的作者張辰亮就對龜足的前世今生一一細說,讓我們對這個「有故事的海鮮」有了更深的認識。

龜足

文 / 張辰亮

「石蜐(音jié ),今稱為龜腳,一名仙人掌。」北宋時期的《廣韻》里,短短一句話,就給這種動物安上了3個名字。石蜐,看名字能猜出是一種長在石頭上的「蟲」。那麼,後兩個名字呢?《廣韻》也給出了解釋:「曰龜腳,象其形也。曰仙人掌,特美其名。」意思就是,叫它龜腳,是因為它長得像烏龜的腳;叫它仙人掌,只是為了好聽些,所以把烏龜換成了仙人。不過,這和植物里的仙人掌無關。

除此之外,它的各種別名也都是形容長相的:佛手貝、狗爪螺、雞冠貝、觀音掌、筆架,日本人叫它「龜手」……而它在科學界的中文名稱叫「龜足」。

雖然,龜足在俗名里被冠以貝、螺之名,但《海錯圖》的作者聶璜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他說,龜足「非蠣非蚌」。確實,龜足與貝、螺沒有關系。它屬於甲殼動物亞門,蔓足綱,圍胸目,鎧茗荷科,和蝦、蟹的關系更近。

可為什麼它不能像蝦、蟹一樣爬行呢?其實它的幼蟲是會游、會爬的。一旦找到合適的礁石,幼蟲就會把自己固定住,然後慢慢變成龜腳的樣子。「腳爪」部位就是它的頭狀部。聶璜觀察得很仔細:「爪無論大小,各五指……中三指能開合,開則長舒細爪,以取潮水細蟲為食。」看看實物,還確實是5個「指頭」。其實,龜足共有8塊殼板,其中3個指頭分別由兩塊殼板拼合而成。當中間的殼板打開後,它就會伸出「細爪」(科學上叫蔓足),抓食水中的浮游生物。

至於「腳脖子」部位,則是它的柄部,負責固定身體。由於要抵抗海浪沖擊,柄部的肌肉特別發達,外面還生有粗糙的鱗片。龜足通常將柄部藏在石縫里,只露出頭狀部。

龜足這個東西,乍一看好像不能吃,但不少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還就愛吃這一口。他們吃的是龜足的柄部。把外面的硬皮剝掉,裡面是一塊白肉。這塊肉口感緊實,有蟹肉味。雖然就算吃掉一大盤也不解餓,但可以解悶,就像嗑瓜子一樣。

完整的龜足

剝掉外殼的龜足

中國人吃龜足,一般是白灼或爆炒,當作下酒小菜。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則把龜足視為滋補的海鮮,會用清酒把它蒸熟,或者做成味噌湯。

白灼龜足

在《海錯圖》中,還記載了兩件關於龜足的逸事。

第一件事比較悲傷。龜足生長在海邊的石洞內,冬天尤其繁盛。人們會趁退潮鑽進洞里,採集龜足。而此時,洞里通常比外面熱。熱氣一蒸,人的身體就會略微發脹。如果洞口太小,發脹的身體就鑽不出來,等到漲潮時,這些出不來的漁民就被淹死在了洞里。

第二件事比較有趣。由於龜足外形詭異,古時候中原人不認識它。有一次,一個中原人到福寧州(註:今福建寧德、霞浦一帶)做官,看到市場上有賣龜足,想嘗嘗,但又不屑於向別人請教它的名字,於是便在采購單上寫:「給我買那種長得像『勿』字或『易』字的東西。」負責采買的手下人看不懂,有人給他支招:「一定是龜足,那東西不就長得像勿字和易字嗎?」采買的人試著買來龜足,這個中原人一看:「對,就是這個!」

這個段子莫名戳中了聶璜的笑點。他寫道,這件事「可為噴飯,至今以為笑談」。從這件事我們不難看出,聶璜笑點夠低的。

圖文選自《海錯圖筆記》

作為膠東半島的海鮮廚師告速您,渤海灣的海鮮是非常美味的,比如威海,煙台,青島,大連,不講廚師的烹調水平,只從海鮮自身的對比,北方溫度比較低,海鮮生長的比較緩慢,貝類,蝦,螃蟹的殼都比較薄,個頭小一點,水質不同,味道就是不一樣。比如說牡蠣

山東半島稱為牡蠣,蠣頭,海蠣子,肉質鮮嫩,十足的美味,多數人挖到野生牡蠣都敢撬開直接吃掉 南方稱它為生蚝,個頭比較大,尤其是肉肥而飽滿,打開後滿滿的肉看樣子吃幾個就能吃飽,稍微遜色的地方就是口感比較面,少了幾分鮮,所以南方看到的基本都是佐以蒜蓉等調料,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其他海產品也有不盡相同之處,熱帶地區的龍蝦是相當出名的,冷水區域就少見多了,好在大龍蝦方便冷鏈運輸,幾乎哪裡都能吃的到。

貝殼類上面提到南北方有差別,南方常見的一種花甲螺,而北方叫做蜆子蛤,花甲螺皮厚肉大,蜆子蛤皮薄鮮。
總之想要味道鮮美首選山東威海,想要龍蝦美女去三亞吧,祖國山河湖海地大物博,希望每位讀者到哪都是開開心心的!

月初我們團隊去了惠州雙月灣拍攝 美食 紀錄片,發現雙月灣真的太美膩了,各類海鮮 美食 真的太多了。

美膩迷人的海龜灣

霸氣側漏的觀景台

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雙月飯店的各種海鮮

蒜蓉粉絲蒸帶子
回味無窮的海膽炒飯
鮮甜肥美的清蒸生蚝
絕對不能錯過的蒜蓉粉絲蒸蝦
不說了…又餓了

走過好些個沿海城市之後還是覺得潮汕的海鮮是最美味的!

潮汕人吃海鮮,是講究時令的。潮汕當地流傳著這樣一種漁諺:

「正月帶魚來看燈,二月春只假金龍,三月黃只遍身肉,四月巴浪身無鱗,五月好魚馬鮫鯧,六月沙尖上戰場,七月赤棕穿紅襖,八月紅魚作新娘,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蠘腳無毛,十一月墨斗收煙幕,十二月龍蝦持戰刀。」

不光每個季節吃的海鮮不同,連每種海鮮的做法都是大有不同的。



他們把蝦拿來炒,用的是避風塘的炒法;把血蚶拿來白灼,微微蘸一點浙醋就非常好吃;花甲還是拿來爆炒,和青紅椒炒在一起,顏色特別好看。那些個不大點兒的魚,就被放在蒸籠裡面,做成叫魚飯的東西。

魚飯是潮汕人最喜歡的夜宵之一,這種東西叫飯而不是飯,只是把魚像飯一樣去蒸熟,吃的就是個原汁原味兒。



除了煎炒烹炸,潮汕人最喜歡做海鮮的方式還是腌。生蚝拿來腌,蝦拿來腌,好多好多的海鮮都可以拿來作為腌制的爽口的 美食 。



更奇妙的是,這座城市白天一片死氣沉沉,一到了晚上八點之後,華燈初照,所有攤位都出來了,大街小巷,到處擺著各式海鮮。

總而言之啊,潮汕這地方,來了你就不想走。

海邊的海鮮最好吃咯!

海鮮,最講究一個鮮字。離海邊的距離,就是鮮與不鮮的鴻溝。這讓答主想起在蓬萊的海濱生活。

過了休漁期,9月1日,腥甜的海風帶來秋季海鮮的訊息,最新鮮的海貨就要上市了。

這時候買海鮮,一定要趕早市,早上不到5點就要出門,去晚了,最新鮮的會被人挑走的。 選好了最新鮮的大蝦、皮皮蝦、梭子蟹、扇貝、蟶子、花蛤、生蚝、海虹、毛蛤、鱸魚、海蜇……最本真的吃法,一是煮,二是蒸,三是涼拌,以及最原生態的——生吃!

生蚝有很多人都會選擇生吃,雖說有微生物致病菌的風險,但還是擋不住一顆顆吃貨的心,鮮滑微甜的生蚝肉一入口,便猶如海風撲面而來。

大蝦、皮皮蝦、梭子蟹、扇貝、蟶子、花蛤、海虹、毛蛤用白水煮來吃,也是保持鮮味最好的選擇。

那會答主還有個私藏的花蛤吃法——

倒入鍋中蓋上鍋蓋,一點水也不加,干鍋燜。一會兒就能聽到『啪啪啪』開口的聲音,再煮個三五分鍾即可關火。這樣煮出來的蛤蜊肉很嫩,就是最好吃的時候哦!

鱸魚是最適合蒸來吃的,一定要大火來蒸,配上蒸魚豉油,細嫩爽滑,魚肉的鮮美完全的呈現。湯汁帶著米酒的甜,豉油的香,每一口都是享受。

最適合用來涼拌的是海蜇,內陸的小夥伴們見到海蜇的形態一般都是海蜇絲,密封袋裝著,弄得咸漬漬的,不管樣貌還是滋味,都與鮮海蜇相去甚遠。 香菜洗凈切末,蒜去皮洗凈,蒜臼里放入一點點鹽,把蒜放進去搗碎,然後加入一大勺陳醋,鮮到沒朋友!

離開海邊,多一分距離,就少一分鮮味。

再高明的保鮮手段,再極速的運輸方式,都不是那個味兒了。當然咯,不同的海域,海鮮的種類和品質也都有差別,見識有限,就請資深吃貨上場吧!

我從事過幾年的餐飲工作,因為本身我們這里就是沿海城市,因此幾乎所有的飯店主打菜品里都有海鮮的身影,所以對於海鮮我還是非常了解的。

世界上的海鮮品種有很多,一個人窮其一生也未必能夠把世界各地所出產的海鮮都嘗試一遍,不過中國國內的四大海域出產的主要海鮮品種,我倒是多少都品嘗過。

海鮮好吃跟這幾點是分不開的:

1.海水的溫度: 海水的溫度越低,海鮮為了積蓄能量抵禦嚴寒,那麼肉質就會越緊實和肥美,因此大多數冷水海域出產的海鮮要比熱帶的美味。

2.生長的環境: 海水的含鹽度也是衡量海鮮品質的標准,一般鹹淡水交匯處的海鮮,雖然產量比較高,但是鮮味上都要差點。還有海水的潔凈程度也對海鮮的品質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產自無污染潔凈海域的海鮮品質要好上很多。

3.所處的地理位置: 河海交匯和冷熱水交替的海域,這里因為餌料豐富,因此海鮮品種多,有些品種的海鮮自然會品質非凡。

4.生長的時間: 海鮮生長的時間越長,自然味道會越好,而且海鮮個頭越大,一般價格也是越高的。

一,東海出產的魚

東海是中國四大海里最大的海,這里有著中國最大的漁港,出產的海魚品種也很多,也有很多的優良品種。比如現在已經很少見的大黃魚,價格和品質都是非常美麗的。

東海因為海域面積大,能夠提供給魚兒的餌料也多,因此這里的魚品種豐富,產量高,而且品質也可以說是非常不錯的。

二,黃海、渤海的海鮮

黃海和渤海交匯處的大連和丹東出產的海鮮在全國特別有名,不論是珍惜品種上和海鮮的鮮美程度上都可以稱得上國內海鮮的佼佼者!因為:

1.獨特的地理位置: 大連處於北緯39 這條黃金海鮮生產線上,這里的海水屬於冷水海鮮,加上處於黃海和渤海的交匯處,餌料豐富而洋流平緩,自然適合很多的海鮮生長和繁殖。



2.獨有的優良品種: 大連的很多海鮮品種都是獨有的珍稀海珍品,比如:只有大連海域出產的海參被稱作「遼參」,自古以來就是「海八珍」中的上品;國內高檔酒席必上的「大連鮑」,這也是大連出產的皺紋盤鮑;渤海灣的大對蝦;渤海灣的帶魚;大連的海膽和赤貝;大連出產的扇貝、海蠣子;還有行銷全國的海帶和裙帶菜等等。這些都是優質海鮮的代名詞,賣海鮮的標上「 大連特產 」這四個字就會身價倍增。









3.丹東的海水比大連還要冷,雖然出產的海鮮品種不多,但是丹東東港的梭子蟹、大黃蜆子、海螺和皮皮蝦,這四種海鮮的品質,可以說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個地方的海鮮都不一樣,海鮮主要是看鮮度,至於好不好吃,還是要看個人口味,如果是太執著哪裡的海鮮比較好吃,很容易引起網友的爭執。畢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其實只要靠海的海鮮都不錯,因為新鮮呀

好的海鮮吃四點,第一吃新鮮度,第二吃季節(要應季)第三吃品種,第四吃做法,這個順序不可逆,說白了,只要鮮度好,季節對,隨你怎麼做都不差。

潮汕生腌海鮮有「毒葯」之美譽,潮汕地區海岸線曲折綿長,多優良港灣,海產異常豐富,潮菜以烹飪海鮮見長,甜菜葷制各具特色。常見的生腌海鮮有蝦蛄、蟹類、蝦、血蛤貝殼類等等。

海鮮,蒜末、薑末、辣椒粒、芫荽(香菜)、鹽、醋、醬油、白酒等是主要食材。

菜色有腌血蚶、腌蝦姑、腌螃蟹、腌生蚝

是不是已經流口水了!!!

趕緊行動到汕頭海鮮大排檔,品味地道的海鮮 美食 。

推薦地:汕頭水仙大排檔

Ⅱ 哈爾濱早市夜市都有哪些

淮河路早上有早市,在紅旗大街和遼河路之間。晚上有夜市在紅旗大街和南直路中間,還有紅旗市場也很熱鬧,不過主要是賣菜的。
另外香坊公園(尚志公園)旁邊的夜市最熱鬧了,好多買衣服、小百貨和好吃的!

Ⅲ 零下10度熱火朝天,東北的早市都賣些什麼東西

我覺得早上賣便宜的東西最好。大部分人一大早就這么逛,肯定是想賣比中午下午便宜的東西。當我去早市購物時,我發現很多老人。我認為他們都買便宜的食物和特殊的衣服和布鞋。如果說最賺錢的是賣早餐,但如果我早上去賣東西,做不了早餐,那我就看看老人,中年人,小孩最喜歡賣什麼。年輕人早上沒時間逛街!傳統:按傳統早餐吃饅頭、稀飯、油條、饅頭、鹹菜、醬豆腐或剩菜。

基於以上幾點,我們做好了生意,保證產品價格低,周轉快,成本低。比如時令蔬菜。當然,早市賣的菜要新鮮。趕得早的人,不一定是貪便宜,更重要的是要新鮮貨。只要不怕苦不怕累。早餐最賺錢!當然,位置也很重要!早餐有很多種,但總有幾樣東西隨處可見,那就是包子、饅頭、油條、豆漿。經營饅頭、包子、油條、豆漿比較辛苦,但大多能保證客觀銷量。這種2元製作的腸粉,在每條街的邊上用三輪車賣,白色素餐里不含輔料,再澆上香噴噴的醬料、酸豆角、干辣蘿卜。非常好吃。雖然泡沫盒腸粉很受歡迎,但要學會正宗的味道並不容易。美食第一,腸粉傳承了正宗的工藝,選料精良,製作精美,保證了每一份腸粉都有很好的口感品質。

Ⅳ 父母那一輩總喜歡去趕早市,你認為趕早市到底有沒有必要

年輕人的生活總是會和父母有著很多的差異,比如說年輕人喜歡在日常生活當中通過網上購物的方式來進行買菜,但是父母那一輩卻總喜歡早早的起床到早市去買蔬菜水果等一系列的食物。而我作為一個年輕人,其實我認為趕早市還是有一些必要的。

到了早市之後,買兩根油條和一碗豆漿坐在外面,看著人來人往的人群,聽著大家的對話,早餐就這么解決掉了,順便回家的路上還能再買一些好吃的。有的時候在逛早市的過程當中,還會發現很多新鮮的小玩意,逛早市總是會讓我充滿著各種各樣的驚喜,並且也滿足了人們日常對於蔬菜水果肉類的需求。所以早市的存在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真的方便了大家的生活。如果還沒有體驗過早市的熱鬧,那麼大家一定要體驗一次。這真的是人間最有煙火氣的地方了。

Ⅳ 廣州早茶很出名,廣州的早餐有什麼好吃

廣州早茶很出名,廣州的早餐有什麼好吃的?廣州酒家各分店,比上面兩家都貴,意相結合,從吃飽到吃情調吃文化。每個月推出「意頭菜品」吉祥如意,意蘊深遠。正是這種創意,迎合了中老年茶客心理,在其他人覺得「早茶」難做不做時,脫穎而出,還順勢開了午茶晚茶但環境是很好的。補充一下「天極品」品牌也是屬於廣州酒家,定位再高一點。


白天鵝就算了吧一點都不好吃,至於點都得之流,更算了吧,推薦一個少人知道的,太古倉唐苑,地鐵到沙園走過去不遠。早市清晨四點左右開門。茶客坐定,服務員前來請茶客點茶和糕點,廉價的謂"一盅二件",盅指茶,件指點心。配茶的點心除廣東人愛吃的干蒸馬蹄糕、糯米雞等外,近幾年還增加了西式糕點。

Ⅵ 早市上賣點什麼好

下了樓,家屬院門外就是早市。
這個早市,最早是在一個叫「西大坑」的地方,因為擾民被攆,後改在一條支線道路上,因為佔道,再次遷移,在前幾年,終於遷到我家後邊的一個廢棄的倉庫院內,再後來,人家要開發房地產,又沒有地方去了。可又不能不讓這些攤販擺攤,也不能不讓附近的老百姓沒有地方去買東西,這就把早市從里邊遷出,到了路邊的人行道上。誰知能在這兒呆多久呢。
早上,天還黑著呢,就聽見拖拉機,農用車「突,突,突」地響了,想接著睡也不行了,起來扒窗子一看,是賣菜的小販佔地方來了,晚了,車也就開不進來了。等天蒙蒙亮,各路小販基本到齊,各就各位,只等顧客來了。
早市挺熱鬧,賣什麼的都有,菜,肉,糧,魚蝦螃蟹,日雜百貨,應有盡有。早市的邊緣則是賣早點的,現做現賣,有就地坐在小桌上吃的,也有拿走的。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擠來擠去,水泄不通,人們拎著塑料袋,護緊了錢包,有的還牽著孩子,還有不少是推著自行車,騎著小三輪的,甚至還有半大老頭用小車推著老媽看熱鬧的。
逛早市的感覺真好啊!聽著那些吆喝聲,與經常逛早市的老友,與賣菜的老兄,與賣粉皮,賣豆腐的小伙,與賣蒜賣姜的老弟,打個招呼,聽著叫著老哥,叫著大叔,叫著大爺的,心裡邊也是挺受用的。這就是和氣生財吧。買韭菜,出門就買,說是「給你留著呢!」,買兩個粉皮,給你挑了又挑,買塊切糕,不用過秤,準是有多不少。
畢竟是佔了人行道,所以,到八點多,市場管理人員就開始催了,「不賣貨了,該收攤了!」一遍遍地叫著,小販們嘻皮笑臉地與他們鬥嘴,開著玩笑,又不慌不忙地照樣賣貨,膽小的,老實點的,就開始慢條斯理地一點點的收攤,遇到想買東西的,也是能賣點就賣點。不到九點,就散的差不多了,開始有環衛的人來打掃垃圾。要是雙休或是節日期間,那就可以適當延長一點時間。要是有上級檢查,或是有大官要路過此地,那早早就會通知,「明天(或是這幾天)不要出攤了,有檢查的啊!」。就說在奧運會期間吧,因為這條路是各國運動員必經之路,馬路邊的早市不讓擺了,勉強找了一個小旮旯,只能放下不多的幾家小販,擠得不行,多數的小販乾脆就歇業了好多時日。也是的,總不能給咱中國的臉上摸黑吧,臟亂差是要不得的嘛!奧運會一結束,早市又回到這窄窄的人行道上來,馬路市場又開張了。

Ⅶ 溫度零下10度人們卻熱火朝天,東北的早市為何這么熱鬧

在東北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叫早市,零下十來度的天氣,人們卻熱火朝天,這是東北人獨有的趕集,在東北的早市上,不僅能夠買到便宜的物品,更能夠感受到東北人的熱情和豪爽勁。

三、 東北早市的另一特點,早餐攤遍地都是

東北早市除了賣一些日常的家用物品、蔬菜水果等,還有一大特色就是早餐攤。有一部分美食博主也會選擇到東北的早市去吃早餐,這里的早餐攤遍地都是,賣的都是東北人,日常吃的早餐類型,包括大包子、酸菜餡餃子、果子、面餅等,不僅量大,還便宜好吃。

總結

盡管東北的冬天是異常寒冷的,但冷的是天氣,暖的是人心。東北的早市能夠熱鬧非凡,這也是與東北人習性中的那股豪爽勁分不開的,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東北的早市看看,來享受一下那股濃濃的煙火氣。

Ⅷ 元街早市

早上去元街轉了轉,這里是一個早市,只有早上這段時間才有賣東西的,過了九點就沒有人了。

現在早上的溫度也有二十度左右,正好適合出門,每年夏天的這個時候,出門是最方便的。

在這條街的街口,有一個很高的石牌坊,上面有一個牌匾,寫著「元街」兩個大字,黑底金字,顯得格外氣派。

牌坊兩邊是一幅篆體書寫的對聯,對仗工整,巧妙的把邢台歷史名人王本固和郭守敬鑲嵌在其中,正好顯現出了當地的文化底蘊。

從早上六點半開始,這條街逐漸開始變得熱鬧起來。

剛走到街口,就聽見有人吆喝,新鮮的筍一塊一根,一塊一根,應該是自己家種的蔬菜,一會兒功夫,賣菜的阿姨就賣掉了好幾根新鮮的筍。

元街早上賣的蔬菜不僅新鮮,而且還很實惠。

燒餅攤做出來的燒餅一塊一個,帶夾心,又厚實又好吃,一個管飽。

還有各種小點心,小零食,特色小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在清晨來到這條繁華熱鬧的街。

有賣潤喉蘿卜糖的,有賣小米煎餅的,有賣香油芝麻醬的,有賣玉器飾品的,有賣刺綉裝飾畫的,有賣生活用品的,還有賣各種各樣的衣服的。

比集市還要熱鬧,比商場里的人還要多。

一條街,從頭走到尾,至少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

尤其是夏天,白天氣溫升高,只有早上天氣涼爽,十分適合去逛街買東西。

元街的各種小商品價格便宜實惠,商店裡幾百元的刺綉裝飾畫在這里幾十元就可以買到,好像這里是批發市場一樣。

有很多商人起早來趕早市,賣燒餅的,賣豆腐腦的,賣油茶的,不消一會兒功夫,豆腐腦和油茶就賣完了。

街上的人很多,從這頭望不到那頭,趕早市的人,有賣東西的,有買東西的,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街的右邊是一排古色古香的店鋪,大部分是商鋪,商家每天早晨早早的開門營業,正好處於元街上,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元街的早市正好能夠吸引來大量的顧客,清晨往往是顧客最多的時候了。

這條街的左邊是一條小河,碧綠的河水隨風盪漾,碧波萬頃。

河邊有木製的圍欄,隨著河水一直延伸到遠方。

圍欄已經在河邊矗立了好多年,表面刷了一層清漆,保證不會被蟲蛀,不會風化。

河岸邊的垂柳迎風飄揚,柳樹的樹干很粗,至少在河邊生長了幾十年才會有這樣粗的樹干。

翠綠的柳枝像新娘的頭紗一般,很自然的垂落到水面上,風一吹,好像不停的在和人說話。

河邊有賣各種各樣的吃的,早點,零食,家家戶戶都需要的香油芝麻醬,應有盡有。

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生活用品基本上都可以在這里買得到。

早上來這里逛早市的人大都比較悠閑,沒有大城市緊張的生活節奏,生活得比較自在一些。

生活在三四線小城市,雖然比不上大城市的瑰麗繁華,但也有小城市的愜意美好。

Ⅸ 逛早市散文

過去趕早市,就是單純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為了日常生活所迫而去,而現在逛早市,更多是一種生活姿態,是享受生活的象徵,是健康生活的一個標志。

1

我回老家大都住在叔叔家,這里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叔叔家在鎮南約一公里的公路旁。清晨,天剛蒙蒙亮,我就被窗外的一陣陣吵雜之聲所驚醒:郎朗說笑聲、吆喝叫賣聲、自行車叮鈴聲、摩托車突突聲……聽著聽著,我不由得一骨碌坐了起來,突然想起這是家鄉人在趕早市。

何不去逛一下早市,看看家鄉的早市有何新變化,順便也買些菜魚肉回來,改善改善下伙食,想到這里,我便趕緊起床,刷牙、洗臉、抹油、梳頭,換了一套衣服,把自己拾掇得漂漂亮亮,到門口的公路上一看,早已人流如織,有步行的,有騎自行車的,有騎摩托車的,有開小車的,急匆匆向著早市趕去……

見到如此景象,霎時間,引起了我兒時趕早市的記憶。在我幼小的心裡,早市就是一個「充滿誘惑」的代名詞,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在那裡,我就經常嚷著媽媽帶我去趕早市,卻大多數未能如願。因為我家也種了不少菜,尋常的蔬菜是不用買的,要買的我們老家叫「熟菜」:豆腐、豆腐乾、豆腐皮、粉絲等等,日常用品:牙膏、牙刷、香皂等等,生活用品:油、鹽、醬、醋等等。偶爾,在我的死纏硬磨下,媽媽就無奈地答應下來。一聽要跟著媽媽趕早市了,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早早地就穿戴整齊了,站在門口沖著媽媽直嚷嚷:「媽媽快點……快點……」媽媽提著菜籃子走在前面,我就拽著媽媽的衣襟左顧右盼地跟著,家裡的小黃狗擺著小尾巴,跟在我的屁股後頭。路上,如果媽媽停下來與親戚鄉親說話,我總是在旁急急地催促:「媽媽快走,媽媽快走……」

媽媽買菜或日常用品的時間是很快的,買完東西就著急往回趕,我則開心地吃著媽媽給買的水果糖和炸年糕,與小黃狗慢騰騰地跟在後面,媽媽走一段路就轉過身大聲催促道:「福子!快點走,我上工要晚了!」我就趕緊跑上幾步,然後又慢了下來,低頭吃上一小口手上的東西……

2

剛走近早市入口,就看見人山人海、人頭攢動,若一時停下,肯定會被人流推著往前走。來到蔬菜區,很多人在攤位前挑著揀著,討價還價,賣菜的人不管是坐、是蹲、是站,他們的眼睛始終瞅著每一個從他攤位走過的人,只要有人稍停或問價,他們就來了精神:「哎呀!兄弟,過來看看,自家菜,不上化肥,不灑農葯,讓你吃著倍香,有益健康啊!」「嗨!老闆,你看看這菜,保准純天然無污染,你就放心大膽地買吧!」「大姐,來來……看看……我這菜呀,最新鮮啊,剛從園子摘下來的,不信你看還有露水呢!」……在這里可以聽到長腔短調、抑揚頓挫的吆喝聲,此起彼伏,不絕入耳,成了早市美妙的主旋律,也成了市井生活的雅趣。

「福子叔——」一聲親切的輕叫,我遁聲望去,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大小夥子,似曾相識又說不上來,我帶著疑問問道:「你是……」他一說出自己的小名,我立馬就想起了這個兒時的小夥伴,那濃濃的鄉情瞬間便溢滿心房。原來他是鄰村的晚輩,他父親與我沾親帶故又是同學。我小名叫福子,是我父親起的,他希望我一生有福氣、一生都幸福。回老家大多數人還習慣地叫我小名,我也樂意接受,聽起來感到無比親熱,有一種暖融融的親情感。「叔!啥時間回來的.?怎麼不去家玩喱?」相互寒暄了幾句家常,無意中說出我來看看市場熱鬧再買買菜,他一聽就挑最好最嫩的蔬菜,滿滿地裝了一袋子給我,看著他灰頭土臉、粗衣土褲,還有那雙糙糙的手……深知農民的艱辛不易,我怎麼能要呢,推來推去,哪堪執意的盛情,我只好收下。我感覺收下的不是菜,而是一顆滾燙的心,我的眼不覺濕潤了……

3

兒時自家也有不小的菜地,種過青菜點過蘿卜,見過茄子辣椒發芽出苗、絲瓜黃瓜搭架爬藤、豆角南瓜開花結果……放學後我常常幫媽媽除草、施肥、澆水,看到小苗們小小的俏模樣,心中時時盼望著它們快快長大。當看到絲瓜黃瓜垂掛、西紅柿透紅臉、紅薯連根拔起……心裡那個歡喜呀,彷彿自個家就是這世界上最富裕的人家。

離開家鄉很多年了,再也沒有種過菜,那些種菜的方法和時令,都忘得差不多了,隱隱約約記得有這么個說法:開春時油菜抽苔,清明前蠶豆開花,五一時豆莢飽滿;七月八月茄子、辣椒成熟,絲瓜、黃瓜結果;九月十月地里拔胡蘿卜,冬日包菜卷芯。現在各種各樣的蔬菜,隨時隨地都可以買到,無論春夏秋冬,無論時令季節,不過都是溫室里生長出來的,沒有了日月的照耀,沒有了風露的滋潤,吃起來就沒有了自然生長的滋味。

看過蔬菜攤,來到水果攤,除了本地產的蘋果、香梨、西瓜,還有從南方運來的釉子、楊梅、椰子、火龍果等水果,城市有的,這里一應具全,讓我感到非常驚奇,也非常高興,這說明家鄉的老百姓生活富裕了,也能吃得起這些價格不菲的水果。

從南逛到北,又從西逛到東,太陽已經升得快一丈高了,我不由得來到大排檔前,這里的早餐散發著誘人的香味,這邊有卷餅、菜合子、豆沙包、炒米飯,那邊有新鮮的豆漿、鮮奶、油條、八寶粥、老豆腐,熱氣騰騰,香飄四溢……

走出了菜市場,循著不遠處的喧鬧聲,我趣步來到了一排排賣服裝的大棚前,這里真是一個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世界,五彩繽紛的服裝,款式多樣,尺碼齊全,店主們熱情地招呼著……

趕市買服裝的大都是年輕美麗的阿嬌,只見她們個個身材絕倫、美目顧盼,穿著大紅大綠,款式現代超前,有的居然還露著肚臍,與大城市的女孩沒什麼兩樣。長長的青絲,大都用絲帕攏在一起,素麵淡雅,神態活潑,走路看上去是那麼輕盈、那麼嬌媚,處處洋溢著青春與朝氣……就在我沉醉不已之時,有一阿嬌發現被我「窺視」,那水靈靈的大眼微微一愣,臉一紅羞澀地一低頭,慌張中用無名指一抿耳旁的一縷垂發,緊走幾步一旋身就躲到女伴身後去了……

時間不早了,我也該回去了。今兒逛這個早市,讓我親眼目睹了家鄉市場的繁榮,看到了家鄉發生的新變化,同時真切感受到了濃濃的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