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潮汕小麥哪裡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潮汕小麥哪裡好吃

發布時間: 2022-11-19 04:30:36

A. 聽說河套小麥麵粉比一般的麵粉要好吃,有人能給介紹下嗎

推薦您去開鮮農場購買河套小麥麵粉
首先開鮮河套小麥「永良四號」種植區域西至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東至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北至陰山,南至黃河。在這個特定區域種植的小麥經黃河水澆灌,晝夜溫差大,為小麥積累了大量糖分和蛋白質。又因巴彥淖爾市屬紅膠泥土壤,種出的小麥品質屬於硬質高筋小麥,在全國「永良四號」小麥品種也是獨有的,所以「永良四號」小麥加工出的麵粉都有其獨特的口味和特點。
河套小麥麵粉又分為河套雪花麵粉與河套石磨麵粉
河套雪花麵粉細膩、潔白好口感 麥芯粉:使麵粉粉質細膩,潔白如玉 麥芯粉徹底去除了麥麩、胚芽,由胚乳研磨。麥麩會影響小麥口感。麵粉粉質細膩,潔白如玉,製作的水餃、饅頭、包子等,顏色雪白,筋而不硬,口感絕佳。
開鮮河套石磨麵粉:高蛋白、高筋度。現在市場上會出現高精粉,讓人們誤以為高精粉=高筋粉,其實高筋代表麵粉蛋白質高、筋力高。而高精只代表麵粉純度高,麥麩少,而麥麩越少,礦物質、膳食纖維流失的越嚴重所以選擇麵粉要看筋度,而不是精度。適合做大餅、饅頭等麵食。

B. 哪裡的小麥最出名呢

河南地區的小麥是最好的,那裡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平均氣溫高,而且年降水量符合小麥生長的需求

C. 潮汕當地的特色美食有哪些呢

1、卷餅

吃春餅是中國民俗春分飲食搭配風俗習慣之一。在一些地域春分有吃春餅的風俗習慣,流傳卷餅做為潮州傳統式名小食,是由潮州古時候民俗小食演化回來的尚需考資格證書。卷餅是小麥麵粉烙制的煎餅,一般要卷菜而食。

2、牛肉

牛肉丸又被稱為手捶牛肉丸,是廣東省汕頭市知名的風味小吃之一,始於潮州菜。牛肉丸做為汕頭市乃至全部廣東潮汕地區最著名、最通俗化的特點傳統特色小吃,其既能作甜品,又可做為一道筵席湯菜。

9、菜頭粿

菜頭粿也叫蘿卜糕,其調料豐富多彩,美味可口,是潮汕地區民俗小食之一。

10、腐乳餅

腐乳餅是廣東省潮州知名的特點傳統式餅食之一。它瑩潤芳香,甜里帶上獨特的香氣。其造型精巧,與眾不同的南乳、大蒜和醇酒的味道,芬芳爽口,美味可口,並且含有營養成分,是餅食中的引領者。最明顯的是它瑩潤芳香,甜里帶上獨特的香氣,純全是手工製造,口味更好。

D. 什麼地方產的小麥吃起來口感麥香味更濃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不合常理。如果僅僅從價格比較的話,河南北部、山東、河北地區小麥價格整體較高。

但實際上,因為用途不同,對小麥的質量要求也不同,所以沒辦法進行直接比較。

比如果,我們大部分北方人愛吃面條、饅頭,吃起來時喜歡用有嚼頭、有勁道的麵粉,這個時候,肯定優質的強筋小麥是首選,而這些強筋小麥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我國北方地區。


再比如,我們要製作餅干、糕點,希望能有一些比較疏鬆的口感,這個時候,可能對於優質弱筋小麥就是最好的選擇,而這部分小麥的主要生長區域集中在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及江蘇安徽等地區。

另外,隨著現代食品工藝的發展,我們還陸續推出了各種專用麵粉,這些專用麵粉均有不同的小麥品質需求,不存在那個好,那個差的問題,重點在於適用與否。

而我們上面提到的河南北部、山東、河北地區小麥價格整體較高,則主要是源於北方人飲食習慣,市場消費量大,因此價格要高一些,並不是說一定比南方小麥好。

E. 潮州 | 可能是我去過最好吃的城市

為什麼會喜歡上一個人,追根究底,可能只是因為對味罷了。

為什麼會喜歡上一座城市,對我來說可能最重要的也是對味。

很久以來,總覺得自己像是漂流在不同城市之間。但在這里,平凡又日常的味道,親切的人間煙火,跟這座城市悠久又低調的氣質一樣,莫名吸引著我,想要停下來。

這里,是潮州。

潮州 美食 3日游

D1

高鐵廣州東-潮汕站 大約12點到達潮州

午餐:官塘牛同志牛肉火鍋

下午:辦入住 古城閑逛

晚餐:品鮮客魚生主題餐廳

晚上:廣濟橋 廣濟城樓 夜景和江邊散步

宵夜水果:老炳七叢松甘草水果

D2

早茶/午餐:韓上樓大酒樓

下午:踢桃咖啡 載陽茶館

下午:饒宗頤藝術館

晚餐:肥姐白粥

D3

早餐:載陽腸粉

上午:開元寺

午餐:鼎上潮鵝

下午:余時牛奶冰

返程廣州

兩晚住宿:潮州綠洲庭院民宿


米其林指南對餐廳的評判標准,其實是與值不值得驅車前往直接掛鉤的,一顆星是值得停車一嘗,兩顆星是值得繞道前往,三顆星是值得專程前往——也就是說,值得為了吃,專門安排一次旅行的餐廳。

如果用這個標准來評判城市的話,潮州絕對是三星級 美食 目的地,為了連吃幾天潮州 美食 ,飛個幾千公里都不算啥,是甚至還想下次再飛來吃一吃的程度。

潮菜 歷史 悠久,可以追溯至漢朝,發展到唐朝的時候,已經被韓愈 贊嘆為 「……章舉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

到了近代,由於商貿往來和潮籍華僑的影響,傳統菜式中融入了海內外 美食 精華,逐漸融匯成別具一格的現代潮菜。

潮州擁有500多公里的海岸線,韓江穿城而過,當地烹飪海鮮河鮮都十分擅長。

同時,潮菜是十分重視平衡感的菜系,咸與甜,葷與素,湯與菜,都在宴席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基礎味型崇尚清淡,追求原汁原味,同時又十分講究醬碟調味,一菜一碟,豆醬、南姜、梅膏、魚露、紅豉油、沙茶醬,咸甜酸辣,各有搭配。

正餐之外,還有200多種小吃和數不清多少種粿,將產自 山野田間的 粳米、糯米、番薯、土豆、綠豆、紅豆、小麥等等粗糧,加工成精巧細致的點心。

夜宵則是潮州打冷的地盤,在大排檔點上一碗白粥,配上魚飯,生腌, 鹵水, 蚝仔烙,各種小菜,才是夜晚的正確打開方式。

如果早餐想認真喝粥的話,搭配潮州白粥的雜咸也不能算很多,也就100多種吧。上次在潮汕游專門體驗過這種早餐,不得不驚嘆於這里的人們對吃這件事的認真。

簡單概括到這,那麼就正式開始吃吧~

「看,那碟牛肉它在發光」

到達潮州的第一餐,我們選擇了期待已久的牛肉火鍋。然後,就被大廚現切的牛肉直接震撼到了。

不僅是份量實惠到驚人, 新鮮牛肉簡直是自帶濾鏡登場,相信我,這張真的就是原圖直出,完全沒有經過任何美圖和調色的現場效果。

看,它它它真的會發光啊!!

涮火鍋,可能是潮汕人對牛肉的最高禮遇。與現代餐飲處理牛肉的排酸工藝不同,潮汕牛肉火鍋,講究的就是一個「 」字。

大廚們必須爭分奪秒,當天現宰的西南山地3歲以內黃牛,在短短四個小時內,就要完成對牛肉的全部分解,送上食客餐桌,才能避免乳酸堆積,吃到牛肉最鮮嫩的味道。

這也是潮汕牛肉火鍋只有在本地才最好吃的原因,最完善的產業鏈和最熟練大廚,才能支撐得住牛肉火鍋對時間和鮮度的要求。

湯底通常使用牛骨湯,搭配清涼的苦瓜、玉米、白蘿卜,來中和牛肉的溫熱屬性。也有些店家會自信地直接使用清水鍋底,以突出牛肉原味的極致鮮美。

水滾之後將火力適當壓低,浸入保持小沸狀態的水中10秒左右,漏勺在鍋中兩三個起落,牛肉變色即可撈出食用。

除了胸口朥等個別食材,大部分牛肉的部位都不需要涮太久,太久會使肉質變老,影響口感!

在火鍋的世界裡,蘸料是不可替代的靈魂。川派的蒜泥油碟/辣椒干碟,京派的麻醬腐乳韭菜花,都是各自口味的代表。

潮汕牛肉火鍋的蘸料也是自成一格,最經典的當然是沙茶醬和潮汕辣椒醬,也可以選擇豉油、普寧豆醬、炸蒜油、香菜、薑末等調出自己喜歡的口味。

潮汕大廚對牛肉的分解極為精細,一頭牛可以被分解為幾十種不同的部位,其中只有35%左右可以用來涮火鍋,其他則會被做成牛肉丸、牛筋丸、牛肉餅等。

而最精華的部位,更是每頭牛隻有產出少少幾碟。比如,老饕們絕對不會錯過的——胸口朥。

胸口朥的名字雖然像脂肪,但其實是牛胸口的一層軟組織,在鍋中涮3分鍾左右,口感會神奇地變得爽脆,並且越嚼越有滋味,滿口留香。

店名:牛同志牛肉火鍋

地址:太平路上水門街23號E棟後排1樓9號鋪

「甜甜的,就是小時候的滋味」

牛肉火鍋吃得飽飽,午後自然要散步消食。在牌坊街悠閑地走走逛逛,百年老店胡榮泉就這么猝不及防地出現了。

眾所周知,甜食這個東西呢,跟正餐不同,它是裝在另一個胃裡的。就算吃得再飽,也不會影響到吃甜食的份額。

所以,就在街邊坐下來喝碗甜湯吧!

作為廣東傳統甜品的兩大分支之一,潮州甜湯與廣式糖水其實各有所長。廣式糖水以豆類、果仁、水果為主要材料,比如紅豆沙、綠豆沙、芝麻糊、木瓜雪耳等。

潮州甜湯則甜味更厚重,喝起來滿滿的幸福感,比如芋頭湯、金瓜芋泥、綠豆爽、清心丸、膏燒白果等。

胡榮泉甜湯里是傳統的白果雪耳,還有已經用糖煮成了琥珀色的鵪鶉蛋,鴨母捻有個萌萌的小尖嘴。

可以配上一隻咸口的春卷,裡面的綠豆餡同樣是為了中和煎炸外皮的熱氣。如果還能吃得下,也有各種粿可供選擇。

店名:胡榮泉

地址:太平路183-185號


「北風起,吃魚生的季節到了」

魚生,古稱魚膾、是以新鮮的魚類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起源於中國,後傳至日本。北風起,水轉涼,魚肉變得更為緊實,正是吃魚生的好季節。

在廣東地區,順德、潮汕、客家的魚生吃法各有不同。順德魚生刀工講究,配料繁多,調味清爽;客家魚生風格粗獷,佐以釀酒剩下的醪糟或蒜蓉醋,入口酸甜;潮州魚生則追求魚肉乾爽,口感柔韌,醬料味型復雜,配菜口感與滋味之間有更多變化。

我們點了魚生與蝦生拼盤,草魚脫皮去骨,經過仔細的懸掛風干處理,魚肉中水含量降低之後,口感軟中帶韌,非常特別。蟬翼般的薄切魚片,彈滑飽滿的厚切魚塊,對比後更能體現出口感的細微變化。

豆醬、芝麻油、豉油、香菜、芹菜、洋蔥、蘿卜絲、花生米、菜脯、楊桃、蒜片、辣椒……其中兩三種香味混合就能製造出一種味覺變化,又有香脆爽潤不同的口感變化,這裡面簡直有無數種組合的可能性。

尤其是酸甜水嫩的楊桃,爽脆鮮香的菜脯,在諸多配料之間,刷出了自己獨有的存在感,跟魚生碰撞出的火花讓人印象尤為深刻。

如果你熟悉金庸小說的話,沒准會想起黃蓉的名菜,用五種肉類產生口感復雜變化,暗合五五梅花之數的」誰家玉笛聽落梅「。

除了魚生之外,另一種極致的鮮味來自薄殼——又名海瓜子,一種體積極小,卻極為鮮美的小海鮮,與金不換的特別香氣是天生絕配。

手工剝薄殼是一項非常考驗耐心的工作,但為了吃到這一口美味,大家都有足夠的耐心。為了將薄殼的鮮美保存更久,經過「脫丁」、「浸漂」、「打米」、「撈米」、「撈殼」、「裝簍」等多道工序,薄殼還可以變身成為薄殼米。

半碗炒薄殼米拌上半碗白飯,就是人間幸福。

在潮州,薄殼米不是米,魚飯也不是飯。

魚飯是漁民為了便於保存,將新鮮海魚打撈上來直接用海水煮熟的做法。最簡單的加工方式,保留了最原始的漁民風味。

一層鹽一層魚,碼進傳統竹籃,再用特定比例的鹽水煮沸,鹽會帶走魚身的水分,也會激發更鮮明的鮮甜滋味,自然冷卻後就成了魚飯。

看似樸素的巴浪魚飯,搭配一小碟普寧豆漿上桌,肉質軟嫩,滋味細膩,可以說是 美食 界大道至簡的代表。

店名:品鮮客·魚生主題餐廳

地址:上水門街23號府學舊地文創園內


「場面震撼的大酒樓」

在韓上樓,既能吃到正統廣式早茶,又能嘗到傳統潮菜,不趕時間的話,可以選擇早茶+午餐直落。

一進來就被兩個大廳的壯觀場面鎮住了,如果不是到得稍微早一點,可能還得等等位子。

一粥一包,咸甜點心,出品非常穩,是閉著眼睛點也不會出錯的地方。

枸杞豬肝粥,豬肝保持了剛剛好的熟度,爽脆鮮嫩,毫無腥味,枸杞葉的香氣被熱粥激發,很適合早晨的胃口。

香煎芋絲餅,外表煎到香脆,一口咬開是濃郁的芋頭香味,咸香不膩。傳統點心的魅力,從來不會隨著時間而消逝,而是要看現代廚師如何重新精彩演繹。

吃了煎炸點心,再來一份煲淋大芥菜。也是傳統菜式,芥菜在高湯中煮軟,湯頭鮮甜,正適合初秋下火。

炸粿肉,五花肉切小粒調味後,用腐皮包裹,先蒸後炸,外脆里嫩,香而不膩。蝦棗的主料是海蝦和豬肉,兩種都是傳統潮汕小食,可以搭配清甜的橘油醬來解膩。是的沒錯,又新出現了一種醬料。

店名:韓上樓大酒樓
地址:鳳洲西路鳳凰洲公園


「這一切,要從一碗白粥說起」

還記得前面說過的魚飯嗎?其實宵夜打冷,才是真正屬於它的地盤。

竹籃和海碗在檔口一排排站得豐富整齊,食物大多提前備好,來一碗白粥,配幾樣鍾愛的小菜,就是一頓完美的宵夜。

黑色是橄欖菜,金色是炸豆腐,還有心心念念已久,來到潮州一定不能錯過的—— 生腌。沒有吃過生腌,就還沒有真正觸及到潮州 美食 的靈魂。

生腌也是一種古老的烹飪方法,來自潮汕地區的漁民,以豉油為底,加入蔥姜蒜、辣椒、魚露、香菜、麻油等,按照一定比例調成腌料,將洗凈的海鮮放進去浸泡,少則半個小時,多則一天,就可以上桌。

蟹、蝦、瀨尿蝦、生蚝、 血蛤、花蛤和各種貝類,很多海鮮都可以製成生腌食用。在辛香料的激發下,生腌海鮮的」鮮「得以最大限度保留,形成了一種相當引人垂涎的獨特風味,被戲稱為」潮汕毒葯「。 對生腌愛好者來說,只要吃到第一口生腌,就開始進入其他萬事皆浮雲的境界。

生腌的調味比較濃墨重彩,有些還會提前稍微冰凍過,既能殺菌,又能增加冰爽的口感。因此,最好是在一餐宵夜的中後段再開始享用生腌,避免直接刺激腸胃,也不會讓濃重的調味影響對其他菜式的品嘗。

如果想認真吃飽,可以再點炒粿條和蚝仔烙。

潮汕地區把各種米粉、麵粉、薯粉的加工後的食品都稱為粿。粿條是由大米磨成粉,加水製成漿,再蒸煮成薄片,最後切成條狀而成,是潮汕重要的主食之一,炒粿條、粿條湯或者干撈都是很常見的做法。

經過猛火熱炒的 粿條,既軟糯又彈口, 豆芽清爽,蔥末提香,是非常大排檔的風格。

蚝仔烙是新鮮蚝仔混合薯粉,加蛋煎至外表酥脆,撒上蔥末香菜趁熱上桌,沾魚露食用。表皮香酥,蚝仔滑嫩,強烈的口感對比更襯托出蚝本身的鮮美。

店名:肥姐白粥
地址:西榮路與景榮路交叉口南行50米


「雖然都叫腸粉,但我們不一樣」

腸粉是廣東地區相當常見的食物,但明明同樣是腸粉,到了潮州從餡料到醬汁都有自己的特點。

廣式腸粉往往外皮多餡料少,餡料成分也不會太過復雜,不論是雞蛋腸牛肉腸還是鮮蝦腸,都是簡單原味,點上店家自己調制的醬油汁來提味。

潮州腸粉卻是薄薄外皮包裹著大量餡料,這家載陽腸粉用的是白菜、竹筍、金針菇、干香菇、菜脯粒做餡,澆上濃濃的鹵汁,更偏向厚重香濃的風格。

店名:載陽腸粉

地址:太平路載陽巷5號

「沒有一隻鵝,能活著離開潮汕」


在潮州,如果說涮火鍋是對一頭牛最高禮遇,那麼做成 鹵鵝就是對一隻鵝的最大尊重。

與四川鹵水的五香微辣,廣式鹵水的大咸大甜不同,潮州鹵水講究香型醇厚濃郁,回味甘甜。每家老店的陳年鹵湯,是鹵鵝的靈魂,每天調配時的都會有細微調整,全靠老闆多年積累的經驗。

潮州鹵鵝用的是本地獅頭鵝,個頭大,肉質略粗糙。但一經鹵制後, 鵝肝質地柔嫩,入口即化,搭配一碟滋味酸爽清新的蒜泥醋,香而不膩。鵝肉細致,鵝翅爽脆,鵝腎軟韌,每個部位都最大程度發揮了自己的美味天賦。

尤其是老鵝頭,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薄薄的表皮充分吸收了鹵汁中復雜的香料氣味,韻味悠長,老饕會選擇搭配優質陳年威士忌,讓兩者的香味都得到更充分的釋放。

一份拼盤充分感受鹵鵝的美味,再來一碗香濃微辣的粿條,或者一碗清爽的牛肉丸湯,就是十分滿足的一餐了。

店名:鼎上潮鵝
地址:環城北路彩瓷宿舍第13幢3-4號門市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潮州是個將傳統習俗和 美食 ,傳承得很好的地方。歸鄉的年輕人和外來遊客,也帶來了現代的美味。在這里,茶樓與咖啡館可以並存,傳統小食和外來甜品也同樣受到喜愛。

在傳統的載陽茶樓,點一壺潮州功夫茶,聽聽潮劇和舊式流行歌。

店名:載陽茶館
地址:義安路英聚巷6號(竹木門)


在老宅改建的踢桃咖啡,嘗一杯加入了鳳凰單樅的咖啡,在天台看著老房子此起彼伏的屋頂發呆。

店名:Titalk cafe 踢桃咖啡
地址:灶巷19號

在熱鬧的牌坊街,可以嘗嘗傳統的清熱小吃——草粿,或者打包一份酸甜美味的甘草水果。

逛到開元寺的另一側,也可以找到年輕人喜歡的海鹽芝士牛奶芒果綿綿冰,芝士香滑,冰底細膩,完全不輸北上廣的網紅甜品店。


廣濟橋和開元寺不打算說太多了,建築本身的古典美值得一看,入夜後的江邊,清晨的禪寺,都是我很喜歡的氣氛,適合找個清靜的日子慢慢逛。

現在想起來印象最深的,可能是開元寺的蓮花風鈴?真.梵音裊裊。

住的民宿是潮州綠洲庭院,老闆摩洛哥之旅帶回的靈感,改造了當地一座民國老宅,很多小細節都很有心思。

兩只貓貓可愛程度爆表,就像開頭說的,除了外出覓食,最大樂趣是待在院子里,跟貓一起發呆。

這可能是我最喜歡的住處狀態,不一定奢華,但一定要舒適,讓人願意停留。

結尾還是說回潮州 美食 吧, 歷史 與 時尚 在這座千年古城相遇,意外地碰撞出了更多美味的可能性,也許這就是潮州特有的魅力所在。

在潮州,食物這件事既市井也精緻,既傳統又時髦,排場豪華的大酒樓與貌不驚人的夜宵排檔,滋味口感各擅勝場,決勝戰場只在食客的舌尖。

至少對於我,為了吃,是」不辭長做潮州人「的。


Less is More

簡單生活美學

F. 我是潮汕人。我們這有一種叫「麥餅」的食物。是有點像粗糧。。放在一個鍋里煎。。不油膩。非常好吃。請問

小麥粉,加適量水,白砂糖,攪拌。往鍋里加油,煎。OK

G. 哪裡生產的小麥好吃

該是溫差大、種植時間長、光照充足。首選河北石家莊,土質水質好,硬質麥8901是不多的可替代國外高筋小麥的品種。另外內蒙的河套、新疆的新源等也是不錯的小麥產地。

H. 鮮辣干香的麥餜是哪裡的特色美食,在製作時都有哪些難點

台山汶村五味鵝,是用本地養了八十天以上的的鵝,配以用本地生產的醬油、醋、冰糖、酒等熬成的五味汁料烹制而成。菜的特點是五味融合,越嚼越香。起鍋放油,把魚頭魚骨放入鍋里煎一下,然後放點麻辣香鍋底料,加入蔥姜蒜,花椒炒香。再倒入酸菜翻炒一下,最後加入熱水沒過酸菜即可。用手感受到熱、改小火,把每塊豆腐都放入鍋里小火慢煎,豆腐依次都放入鍋里,放好豆腐塊用筷子來回時不時給它翻面,以免煎糊。等每塊豆腐都煎至兩面金黃把豆腐夾出來備用。

I. 潮汕十大小吃有哪些

春餅、鴛鴦膏蟹、蚝烙、清湯蟹丸、蚝烙、腸粉、牛肉粿、牛肉丸、砂鍋粥、鹹水粿。

蚝烙:蚝烙是廣東潮汕地區的傳統小吃,歷史十分悠久。蚝烙,鮮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軟。外地人來潮汕總要嘗一嘗這-美食。在潮汕城市鄉村小市集,常有這種小店或擺攤小販。這種蚝烙,是用地瓜粉溶於水,拌蔥珠,在一個平底的鐵鍋上煎,加上海蠣,再下蛋花,取起蘸魚露吃。

J. 潮汕美食的半壁江山,都是粿

「食在廣東,味在潮汕。」潮汕地區對外地遊客最大的吸引力,莫過於 美食 。



身為一個潮汕人,每當與外地朋友談論起 美食 話題,發現朋友們對潮汕 美食 的理解總是囿於牛肉丸,牛肉火鍋,再豐富點就是鹵鵝,海鮮。潮汕人吃牛吃出了名堂,吃出了潮汕圈,但真正占據潮汕人日常生活的潮汕 美食 卻鮮有人問津,它就是粿。


對於外地人來說,潮汕粿沒有潮汕牛肉火鍋聲名遠揚;對於潮汕人來說,粿是再日常不過的餐桌 美食 、點心小吃,不足為奇。但若真正談論起潮汕的飲食文化,沒有粿卻萬萬不行。換句話說,粿占據了潮汕 美食 的半壁江山,如果你為潮汕 美食 而來,卻不試試潮汕的粿,不亞於白跑一趟。



粿,從貢桌走下餐桌

廣義的潮汕粿,泛指用米、麥以及其他雜糧所製成的副食品,多為煎炸、蒸煮類的小吃,後來很多其他潮汕小吃也泛稱粿,例如與龜苓膏相近的涼粉,在潮汕地區則稱為草粿。狹義的粿,原指米製品而已。《康熙字典》里,「粿」釋義為「凈米也,又米食也」。潮汕人善吃粿,與它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農業的生產與發展息息相關。潮汕地處我國東南丘陵的邊緣,地勢自北、西北向南、東南傾斜,北回歸線橫貫其中部。潮汕平原位於韓江三角洲,為廣東省內第二大平原,其面積有4000多平方公里。潮汕處於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水稻的產量頗豐,大米自然成為潮汕人飯桌上的主宰者。



但大米怎麼演化為粿,並在潮汕地區廣泛流行?這還要從潮汕 歷史 說起。


自古以來,受戰亂、經濟的影響,中原人口歷經多次南遷。潮汕先民正是在一次次的南遷中來到潮汕平原這片富饒的土地,又把許多中原風俗帶到了潮汕平原。中原注重饗祀,張衡在《東京賦》中說道:「咸用紀宗存主,饗祀不輟。」 清代思想家唐甄在《潛書·有歸》也提到:「縗麻饗祀,事死也。」以 美食 供奉祖先,是中原的傳統。中原傳統的祀品主要是麵食,潮汕地區不產小麥,便因地制宜,用大米代替小麥,用米食代替麵食。大米磨成粘米粉,配比不同的薯粉澱粉、糯米,也可以像面團一樣,塑造成各種各樣的祭祀所需的「果子」,因為主要成分是大米,便以「米」為旁,有了「粿」字,形容這一類的祭祀食品。


潮汕平原人口眾多,耕地較少,又面臨台風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困境,於是大部分潮汕人不得不向大海尋求發展。除了發展漁業,潮汕人憑借著刻苦奮斗的精神,搭乘一艘艘紅頭船向南洋進發。海上艱險、路途遙遠,下南洋謀生的潮汕人往往不知幾時才能與親人再團聚。大米製成粿品較容易保存,作為食物,粿既能果腹,也飽含潮汕人對生活的美好願景,對親人的祝福。潮汕人離家遠行時,會帶上家裡准備的粿作為干糧。時至今日,粿還是潮汕人送禮佳品之一,無論是酬神祭祖、婚喪嫁娶,到日常生活,潮汕人都離不開粿了。



潮汕的粿何其多?

說潮汕 美食 大半都是粿的天下,一點兒也不誇張!潮汕有多少種粿,或許連他們自己也數不清。


潮汕人吃粿,要跟著時年八節走。什麼是時年八節?潮汕地區將一年中最重要的八個節日視為祭祀的主日,八節分別是: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除了八節,每月逢初一十五,也要祀神,粿,是八節中不可或缺的貢品。不同的節日,不同的時令,便催生出了不同的粿品。以往的潮汕人家,家家戶戶都要自己做粿用於祭祀,於是潮汕人的一年就在幾乎不間斷的各類粿品中吃過來。



在潮汕地區,什麼時節吃什麼粿,什麼時令吃什麼粿,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井井有條。


在潮汕各種節日里出鏡率最高的當屬紅桃粿,它的外形酷似壽桃,顏色鮮艷,寓意生活和美,春節前後都能在飯桌上看到它的身影。


在製作紅桃粿的粿皮時,往粘米粉里加入了紅曲米,揉製成的粿皮便有了艷麗的粉紅色。再包裹上炒好的糯米飯,佐上板栗、蝦米、豬肉、花生、香菇等配料,用精美的木雕模具定型,輕輕拍出來,一個紅桃粿就完成了。皮軟料足,色香味俱全,蒸熟食用,表皮軟糯彈牙,每咬一口都能感受到豐滿的餡料。潮汕人吃粿,喜愛加點油煎炸一下,煎至兩面稍泛金黃的紅桃粿,皮酥里嫩,油而不膩,風味更佳。



潮汕的粿除了富有美好的寓意,許多粿類也是隨節氣時令被發明出來的,例如潮汕的朴籽粿和梔粿。潮汕有句俗語:「清明食葉,五月節食葯」。這里的葉,指的就是朴籽粿。 歷史 上潮汕地區廣植朴籽樹,朴籽葉可食用,有助於消炎下氣,排解積熱。清明前後朴籽樹剛發新芽,把朴籽樹的葉子搗出汁,按照配比與米漿混合,倒入模具蒸熟,即做成了朴籽粿。蒸熟的朴籽粿自帶朴籽葉的清香,口感比饅頭軟,深受老人孩子的喜愛。



到了端午時分,潮汕地區濕熱交加,古有「惡月」的說法。黃梔解毒涼血,有助消化,潮汕人便把黃梔水和入糯米粉,揉制蒸成梔粿。成型後由於過於黏膩,刀具難以切割,需要用棉線絞切。吃梔粿能清熱瀉火,梔粿在潮汕話里也叫「梔粽」,「粽」跟「壯」同音,所以在潮汕人把吃梔粿叫「吃壯」,寓意吃了身體強壯。



「時節做時粿」這句俗語便是潮汕人做粿、吃粿的真實寫照,元宵節做甜粿、紅粿,憧憬新一年的生活甜美;中元節,做「新婦閑」用於「施孤」;謝神送神,要做紅粿、發粿和酥餃;除夕,做寓意 健康 的鼠殼粿。粿品除了祭祀也可食用,當粿的含義由貢品延伸為小食,它的種類又更繁多了。沒有餡兒的粿,根據材料有菜頭粿、芋粿、麥粿、梔粿、甜粿、甘同粿;裹著餡兒的粿,根據餡料命名,有筍粿、鱟粿、韭菜粿、包飯粿;也有根據形狀命名的桃粿、龜粿等。事實上,較為大眾所知的粿條也是潮汕粿的一員,大米加水磨成漿,放入不同的器具蒸熟成型,切成條狀即為粿條,烙乾的粿皮切塊即為粿角,若是厚切成塊便是糕粿……



上文所述的粿品還只是潮汕紛紜眾「粿」中的冰山一角,總之,逢年過節要吃粿,時令節氣到了要吃粿,家有喜事要吃粿,閑來無事要吃粿……潮汕人的粿,實在多得數不清。


如今潮汕人已經沒有往日家家戶戶都做粿的盛況,現代人大多是去熟識的粿品店買粿,偶爾一家人一起做粿,倒成了不可多得的家庭樂趣。但是潮汕人逢年過節吃粿的習俗一直還在傳承,粿已然成為潮汕地區獨特的飲食文化之一。


潮汕人的一天,在吃粿中度過

潮汕人的粿從神壇下來,走向普羅大眾,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足夠日常。


清早一碗鹹淡適中的粿條湯,便能讓熬了一夜的胃蘇醒。與河粉不同,粿條主要成分是米漿,易熟且口感較為厚實,米香味濃,不管搭配什麼湯底更能入味。熱騰騰出鍋的粿條湯里撒上「蒜頭朥」和「蔥珠朥」,算是給這碗湯粉注入了靈魂。



粿條看似平平無奇,在潮汕內部競爭也不小,揭陽桐坑的粿條就因其獨具特色,在潮汕粿條界享譽盛名。桐坑粿條形狀極細,細到接近米線的程度,與其他地方厚實的粿條相比,桐坑粿條在細的基礎上又富有韌性不易斷,口感更佳。要想吃到潮汕最好吃的粿條,直奔桐坑去吧!


粿汁是粿條在潮汕早餐界最有力的競爭對手,粿汁的汁,指的是鹵汁。一碗粿汁好不好吃,大致是由鹵味兒決定的,但是可不要忽略了粿汁中的粿。現今大多數粿汁店的粿用的是粿條,但在更為傳統的粿汁店,粿汁中的粿應該是粿角。粿皮烙干切成塊狀便是粿角,雖說製作工序比粿條復雜一些,但是可以保存的時間更久,煮熟後也更有嚼頭。在潮汕地區,只有汕頭潮陽還保存著較多傳統的粿汁店。



潮汕的粿大多數是小吃,有那麼幾種飽含澱粉的粿品小吃,往往會被作為主食端上餐桌。


紅桃粿粿皮是粘米粉和成的,餡料的主要成分也是糯米,除了形狀樣式,簡直就是飯團,以糯米為餡兒,食用後飽腹感更強。甘同粿中的甘同,其實就是土豆兒,潮汕話音譯為甘同。土豆碾成泥,配以適量的薯粉、蝦米、香菇揉成團,蒸熟出鍋後可以保存較長時間。想吃的時候切片下油鍋煎至金黃即可出鍋,根據切片厚薄,食用時的口感也會不一樣,切得薄的甘同粿,有一種接近薯片的香酥,切得厚實的甘同粿,則可以嘗到比較豐富的餡料。菜頭粿、芋粿的做法吃法與甘同粿類似,但是由於主料不同,又別有一番風味。潮汕人堅信「不煎不炸沒好粿」,高溫油煎下的粿皮,會散發出更誘人的香味,表面的酥脆又讓粿的口感更加豐富,令人胃口大開。潮汕地區的粿品店,不會賣單一的粿品,除了招牌粿品,往往還有幾樣其他的粿品小吃相配,可以滿足人們多種口味的需求。



當然,說到潮汕的粿,還是小食類居多。


水晶球便是在無米粿的基礎上豐富開來的粿品小食。無米粿,顧名思義,粿中沒有大米的成分,其粿皮純用薯粉製成,蒸熟後呈透明狀,可以看到餡料的顏色,一般為韭菜餡,又稱韭菜粿。出鍋的韭菜粿像一個個翡翠團子,顏色十分好看。富有創意的潮汕人又經過不斷的嘗試,把粿中的韭菜餡兒換成紫薯、綠豆、紅豆沙、芋泥等,使得無米粿不管是口味還是賣相都更上一層樓,由於色彩豐富,人們又形象地稱之為水晶球。



周末與朋友在潮州的牌坊街閑逛,在汕頭的小公園街區遊玩,嘴饞了的潮汕人不一定會去喝奶茶,但一定會找一家吃粿小店,點上一份五彩斑斕的水晶球,享受一個閑適下午。


若是去到揭陽,則不得不嘗一嘗當地的「乒乓粿」,揭陽乒乓粿原為「檳醅粿」,因讀音相近被誤記為「乒乓粿」,沿襲至今。乒乓粿「外皮清柔軟,內餡香脆甜」,這香來自檳醅麩,即糯米帶殼在鼎中反復烤焙,使其爆漲後壓成的麩末。糯谷在大火中烤焙,迸發出一種特殊的穀物香味。


要是去到汕頭潮陽,則要嘗一嘗當地的鱟粿,鱟(hòu),是一種比較古老的生物,生活在淺海區,便被靠海吃海的潮汕人融進粿里,端上了餐桌。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鱟已經吃不得了,潮汕人在醬汁上稍做調整,用蟹替代鱟,混合米漿,隨喜好加入鮮蝦、南乳肉、鮮肉碎、鷓鴣蛋、蘑菇,調味,再經油浸高溫,淋上特製的醬汁即可食用。



潮汕的粿品大多價格都不會很高,茶餘飯後也會有嘴饞的潮汕人出門買粿吃,不遠,或許家門口就有一家不錯的小店。學校門口一個小小的擔子,老街道上一間小小的店面,甚至是一輛走街串巷的自行車,都有潮汕人喜歡的粿。這些買粿的小店,像細胞一樣分布在潮汕地區的各個小城裡。


最熱鬧的當屬各個學校門口的小擔子,煎麥粿的大媽摩拳擦掌,挑鹹水粿的大叔蓄勢待發,炒糕粿的阿伯迫不及待,就等一聲放學鈴響。煎過的麥粿散發著燕麥的香味,若是敲上一個雞蛋,麥香雞蛋香更是相輔相成;米漿倒入模具中蒸熟放涼,食用時淋上油鍋上炸過的菜脯粒,冷熱相遇,香味迸發;打上雞蛋煎熟的糕粿,出鍋後撒上糖粉佐味,咸甜適中,讓人回味。還有隱藏在學校周邊的炸粿肉、炸「豬腳圈」小店,每一樣粿都讓人垂涎欲滴,割捨不下,潮汕孩子的零花錢,都花在吃粿上了。



最可遇不可求的小吃當屬草粿。潮汕地區的草粿,只有在夏季才出現。草粿接近涼粉,卻有涼粉沒有的一股甘苦味兒,撒上細砂糖便中和了它的微苦。夏日午後,若是你聽到「叮叮當當」的富有節奏的敲碗聲從你家樓下飛馳而過,莫慌,那是草粿來了。賣草粿的阿伯騎著自行車飛速地在街道小巷呼嘯而過,敲擊陶碗留下訊息,來不及下樓的人不約而同地趕到最近的大榕樹下匯合,排隊等待那一份降溫解暑的草粿。炎熱的夏季靠人聲叫賣草粿顯然不現實,又累又渴,清脆的敲擊聲反而讓人精神一振,有出門買粿的沖動。



去到潮汕吃草粿,靠的是緣分,不用記住店面,你需要留心的,是大榕樹下有沒有一輛26寸大單車,馱著兩個大籮筐,單車旁還有拿著帽子扇風的潮汕阿伯。


潮汕的粿,也許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也許光靠文字感受不到它的魅力,想吃到正宗的潮汕粿,還請麻煩你親自跑一趟。

撰文/廖慕虹 供圖/圖蟲創意 網路 等

編輯/楊亞林 圖編/周紅蕾 審發/陳奕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版權歸「國家全景地理」及《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所有,如需轉載,請與「國家全景地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