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東人為什麼對蔥蒜如此熱愛
主要是山東這個地方大蔥和蒜的質量非常好,山東當地家家戶戶會製作大醬,大醬和大蔥是絕配,山東的大蔥長的大味道也甜,吃麵食配大蔥,大蒜是十分開胃的。
⑵ 中國哪個地方的菜最好吃
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
魯菜
魯菜即山東風味菜,由濟南、膠東、孔府菜點三部分組成。濟南菜尤重製湯,清湯、奶湯的使用及熬制都有嚴格規定,口味以鮮嫩為主,偏重清淡,講究花色。孔府菜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具體體現,其用料之精廣、筵席之豐盛堪與過去皇朝宮遷御膳相比。山東菜調味極重、純正醇濃,少有復雜的合成滋味,盡力體現原料的本味。另一特徵是麵食品種極多,小麥、玉米、甘薯、黃豆、高粱、小米均可製成風味各異的麵食,成為筵席名點。
川菜
風味包括成都、重慶和樂山、自貢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點在於味型多樣,變化精妙。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醬等是主要調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醬、蒜泥、芥末、紅油、糖醋、魚香、怪味等各種味型,無不厚實醇濃,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風味,各式菜點無不膾炙人口。其中最負盛名的菜餚有:干燒岩鯉、干燒桂魚、、夫妻肺片、燈影牛肉、擔擔面、賴湯圓、龍抄手等。
粵菜
粵菜即廣東菜,由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特色菜點發展而成,是起步較晚的菜系,但它影響極大,不僅香港、澳門,而且世界各國的中菜館,多數是以粵菜為主。粵菜注意吸取各菜系之長,形成多種烹飪形式,是具有自己獨特風味的菜系。廣州菜清而不淡,鮮而不俗,選料精當,品種多樣,還兼容了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
淮揚菜
淮揚菜是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著名菜系,其覆蓋地域甚廣,包括現今江蘇、浙江、安徽、上海,以及江西、河南部分地區,它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譽,聲譽遠播海內外。
閩菜
閩菜是以福州、閩南、閩西三地區地方風味菜為主形成的菜系。福州菜清鮮、爽淡,偏於甜酸,尤其講究調湯,另一特色是善於用紅糖作配料,具有防變質、去腥、閩南菜以廈門為代表,同樣具有清鮮爽淡的特色,講究佐料長於使用辣椒醬、沙菜醬、芥末醬等調料。閩菜以炸、熘、燜、炒、燉、蒸為特色,尤以烹制海鮮見長,刀工精妙,人趣於味,湯菜居多,具有鮮、香、爛、淡並稍帶甜酸辣的獨特風味。
浙江菜
浙江菜有悠久的歷史,它的風味包括杭州、寧波和紹興三個地方的菜點特色。杭州菜重視原料的鮮、活、嫩,以魚、蝦、時令蔬菜為主,講究刀工,口味清鮮,突出本味。寧波菜咸鮮合一,以烹制海鮮見長,講究鮮嫩軟滑,重原味,強調入味。紹興菜擅長烹制河鮮家禽,菜品強調入口香綿酥糯,湯濃味重,富有鄉村風味。
湘菜
湘菜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個地區的菜點特色。湘江流域以長江、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湘菜的主要代表。其特色是油重色濃,講求實惠,注重鮮香、酸辣、軟嫩,尤以煨菜和臘菜著稱。洞庭湖區的菜以烹制河鮮和家禽家畜見長,特點是量大油厚,咸辣香軟,以燉菜、燒菜出名。湘西菜擅長製作山珍野味、煙熏臘肉和各種腌肉、風雞,口味側重於咸香酸辣,有濃厚的山鄉風味。湖南菜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臘。
徽菜
徽菜風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點特色。皖南菜包括黃山、歙縣)、屯溪等地,講究火功,善烹野味,量大油重,樸素實惠,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餚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燉、香氣四溢;皖南雖水產不多,但烹制經腌制的「臭桂魚」知名度很高。沿江菜以蕪湖、安慶地區為代表,以後也傳到合肥地區,講究刀工,注意色、形,善用糖調味,尤以煙熏菜餚別具一格。沿淮菜以蚌埠、宿縣、等地為代表,菜餚講究咸中帶辣,亦慣用香菜配色和調味。
⑶ 山東人為什麼對「蔥蒜」如此熱愛
大部分家庭炒菜的時候,蔥蒜起到什麼作用?一般來說,用來調味的,只會放少許。但是,山東人嗜蒜如命,蔥蒜不僅僅作為調味品,更是可以直接吃的食物。上大學那會,有一個室友是山東人,很喜歡用煎餅卷著蔥蒜吃。在我看來,這樣的食物難以下咽,他們卻很喜歡,究竟是為什麼呢?
綜上所述,山東人喜歡吃蔥蒜的原因比較復雜,並不僅僅是因為喜歡吃蔥蒜,才吃蔥蒜的。
⑷ 為何山東人愛吃大蔥和大蒜
我是山東人,對這個問題表示質疑,因為我們沒有任何原因,只是喜歡並習慣於吃大蔥、大蒜。
章丘大蔥,個子高,口感非但不辣還有些甜味兒,卷上煎餅沾上甜面醬,簡直就是人間美味了。金鄉的大蒜,辣的厲害,我們豪爽的山東人,一顆顆、一粒粒照吃不外。
山東人喜歡大蔥和大蒜,更喜歡大蔥和大蒜搭配其他的菜品來吃。我沒有吃肉不吃蒜,營養減一半的說法,所以,每逢吃肉,都要來上大半碗的蒜泥沾著吃,非常爽,我們吃包子,吃水餃都離不開蒜泥,大蒜有一定的保健功能,所以,我們的身體比較結實。
其實,我覺得,山東人喜歡吃大蔥和大蒜,可能也是由於原來經濟不發達,吃大蔥、大蒜可以代替炒菜,久而久之,人們習慣了這樣的口味,所以一代代人就流傳下了各種有關蔥蒜的吃法。
⑸ 濰坊讓你最難忘的美食是什麼
說到濰坊的 美食 ,我彷彿又回到了當年,那個滿嘴流油有著蔥香味的肉火燒似乎就在眼前,好想好想再去吃一次,可是可是物是人非,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那是80年代,我在濰坊上學,剛剛從農村出來,到了大城市,一切是那麼的陌生和神秘,高樓大廈,寬闊的馬路,都是那麼的新鮮!
哪個時候,國家給我們每個學生的伙食費每個月是12.90元,糧食是32斤(其中還有30%的粗糧),20多歲的小夥子正在長身體的時候哪夠吃啊,家裡又窮,沒有多餘的錢給我花,常常吃個半飽就算了!
每到禮拜六當地的同學領我們出去逛街,嘗當地的小吃,我永遠也忘不了第一次吃濰坊肉火燒的情景,剛出爐的肉火燒呈碗口大小,因熱氣和肉餡的充實而飽滿,圓滾滾的卻看不到捏合的痕跡,略扁平,顏色呈金黃色。肉火燒特點是皮酥、餡鮮香,外皮金黃色,咬一口外酥里鮮嘴流油,滿屋飄香。
那個時候的肉火燒是9分錢和一兩糧票一個!一個禮拜只能吃一個解解饞!
其實說到濰坊,想到最多的不是 美食 ,而是這里的風土人情,濰坊在很 多人心裡不止是一個地方,更多的是故鄉是思念。
對於一些從小生活在濰坊的人來講,每一道 美食 都充滿著家鄉的味道,記得那年小時候,家裡攤出來的第一張煎餅,鏊子下的柴火通紅,煎餅細軟可口,卷上一個雞蛋,一點辣醬,每一口都是一種能 夠享受,而如今想要吃到自己新攤的煎餅也是很難了。再有就是那一口肉火燒,不少人小時候就對肉火燒著迷,每每放學 肉火燒的香味就會飄滿整個院子樓道,還未出鏊子就會聽見滋啦滋 啦的油響聲,簡直好吃到爆棚,每每都吃到肚子鼓鼓的才過癮有沒有。
這口肉火燒本身就很誘人,我去過很多城市,吃過很多火燒,卻都 沒有這口老家的肉火燒可口,也許是由於家鄉的原因,這口肉火燒 讓人念念不忘,而自己做怎麼也做不吃那樣的味道,不是缺乏工具 ,而是那種味道只有濰坊人深有體會。
說完肉火燒,再來說說羊湯,其實對於不少喜歡喝羊湯的人來講,凡是有羊湯的地方都是一種享受,而濰坊也有很多羊湯館,記得從 記事起,就有不少成年人圍著羊湯館的桌子上喝酒吃肉,好不快活 ,那時候時常羨慕大人的世界,可以時常喝酒吃肉,現在想想,羊 湯更多的除了一種美味的享受,更多的是童年的回憶。
其實,最最難忘的不是濰坊有多少 美食 ,而是濰坊的家人,母親做 的每一道菜都記在心裡,哪怕是一碗小米粥,只要是家人做的,都 是滿滿的愛,是一種最深刻的思念。
濰坊的 美食 有很多:雞鴨和樂、肉火燒、朝天鍋、面條丸子做的都不錯,也有名氣。
但我最難忘的 美食 還是昌邑北部沿海一帶做的咸蟹子、蝦爬子、和椒子醬。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海邊的人會做海貨。
昌邑北部腌制咸蟹子,不像濰坊酒店裡腌制的咸蟹子還要放花椒、八角、蔥蒜什麼的,搞得吃不出蟹子的味道了。
昌邑北部人講究用大鹽粒子飽和的鹵水,腌制咸蟹子8-12個小時,什麼佐料都不放。放了佐料,就吃不成海鮮的味道了。
剛腌制好的咸蟹子並不是最好吃的時候,要放一段時間,「發發」就沒有腥味更好吃了。
蝦爬子,濰坊人叫蝦虎,網友叫皮皮蝦。
以前這個東東很便宜,現在炒作的價格有點高。蝦爬子做的最好吃的是昌邑下營招待所飯店有個叫李樹財的老漢,他和一個女廚師合夥開飯店很多年,菜做的很有特色,最拿手的還是腌制的蝦爬子。
用海水腌制蝦爬子4個小時取出來,風干後,蝦爬子爪成黑色,肉乾松的時候吃,那就一個吃不夠啊。
沒到冬天來臨的時候,昌邑北部居民都喜歡做椒子醬。就是用大蔥、辣椒、蟹子醬(不太肥肥蟹子用鹵水腌制後,踏湯湯水水的醬),也是講究什麼佐料也不放,就用大蔥和蟹子醬腌制。
現在城裡有些酒店也做椒子醬,紅紅綠綠的挺好看,(放雞精、味精、白糖調制)。我吃著總沒有農家傳統做法正宗。
當然,濰坊的蒸雞,做的也不錯。這個菜可能是濰坊的特色菜之一,別的地方沒有見過這種做法:把一個整隻雞蒸熟了剔骨,讓後把雞肉、蘑菇、木耳、白菜放在一起燉,涼卻後,放在盆里成凍,一家人慢慢享用。
最難忘的就是濰坊的肉火燒了,尤其是城隍廟的肉火燒 很出名的,並且城隍廟的肉火燒 歷史 久遠,色香味俱全,酥香可口。而且他的 歷史 也是非常的久遠,他是在清朝乾隆時期,那是老百姓的莊家年年受災。當時擔任濰縣知縣的鄭板橋看著慘狀 決定開倉放糧,帶領著老百姓們積極抗災,慢慢的老百姓的生活步入正軌,當初只是把面用木杠子壓面,把面和硬,還沒有肉火燒只是面火燒。
到清末民初的時候,老百姓的生活條件漸漸提升上來,又把肉裹入火燒之中,才有了肉火燒。城隍廟的肉火燒製作過程經歷煎、烙、烤、烘、蒸五步程序。整個過程十分鍾之內完成,時間過短,熟不了,時間過長,容易干。吃一口肉火燒配一口小菜喝一口豆腐腦人間美味!城隍廟在濰坊市的濰城區,城隍廟街道這一代是肉火燒鋪比較集中的地方,並且濰坊城隍廟的肉火燒名號比較響亮。
濰坊朝天鍋
濰坊的朝天鍋是非常出名的,作為地道的濰坊名吃,也是濰坊獨特的 美食 之一。為什麼腳朝天鍋呢?是因為煮菜的大鐵鍋沒有蓋子,所以稱為朝天鍋。主料有豬下貨、肉丸子、豆腐乾、驢肉等,再加上獨特的風味調料,再搭配幾個小菜,最重要的還有它的湯可以隨便喝,味道鮮美。
虎頭雞
虎頭雞,也叫做「松雞」,它 是壽光的傳統特色菜,也是傳統民間魯菜菜式。虎頭雞發源於山東壽光。以前說秋冬大批公雞宰後難以保存,但是雞斬塊、掛糊、油炸,入陶缸保存到來年,味道也不會變,而且這樣把炸完以後的雞塊兒狀如虎頭,所以這道菜就成為了故名虎頭雞。,選用新鮮肥美的雞肉進行烹飪,其味道鮮美,肉質鮮嫩,這道菜餚深受當地人的喜愛,這也是壽光人拿來待客的 美食 之一。
城隍廟肉火燒
「不吃肉火燒不算來濰坊」---火燒在濰坊深受人們的喜愛,最好吃的就是城隍廟肉火燒。肉火燒要經歷煎、烙、烤、烘、蒸五道程序。肉質鮮嫩,外酥里爛,皮薄而酥脆,香而不膩。不論你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早上起來吃上兩個肉火燒,來一杯豆漿或者一碗豆腐腦,馬扎一坐吃起來,享受人間美味!
雞鴨和樂
濰坊雞鴨和樂是山東濰坊地方傳統名吃,這道菜的主要主食就是雞和鴨還有就是一種面。和樂是由「河漏」演變而來的,對其進行樂改造,用小麥粉代替蕎面面,搭配上雞肉、鴨肉、鹵湯、配菜,吃過後絕對令人回味無窮!
壽光扒菇
壽光扒菇發源於蔬菜之都的山東壽光,它是一種漢族傳統名吃。壽光扒菇作為壽光獨特的 美食 在其他地區是吃不到的。以蘿卜、綠豆、青菜葉子為主要材料製作而成,製作工藝比較復雜,其口味清香獨特,深受人們的喜愛!
昌樂馬宋餅
馬宋餅是源於濰坊昌樂縣馬宋(現為營丘鎮)一道傳統麵食,故稱之為馬宋餅。傳地處山東半島中部的昌樂馬宋,是清朝初期魯東南士子進京趕考的必經之地。古時進京趕考之人多以步行,經過長途跋涉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才以到達目的地。由於馬宋餅便於攜帶、存放時間長、耐消化之優點因此深受各方舉人的喜愛。馬宋餅是當地人手工做的一種油餅,經多次揉桿而成,用煎餅鏊子攤熟,口感柔軟而筋道,是當地人最愛的麵食之一。
綠豆扒谷
綠豆扒谷是一種正宗的山東壽光漢族名吃,很多人遊客不知扒谷為何物。以前每年的秋冬臘月是做綠豆扒谷的時節,大概是冬節不容易變質的原因。綠色扒谷是精選上等綠豆浸泡,用石磨加入菠菜或青蘿卜一起磨碎,然後攢成團上鍋蒸熟即可,綠綠的甚是好看,真正的"綠色"食品。吃法多以豬肉炒扒谷為主,用豬油炒鍋,將扒谷炒熟,放入粉條韭菜等,烹飪時尤其注意不能放入過多水,做好的扒谷松軟鮮香、回味悠長。
最難忘的 美食 有:
濰坊朝天鍋,非常出名,是地道的濰坊名吃,味道鮮美,是獨特的 美食 之一。
虎頭雞,選用新鮮肥美的雞肉烹飪,味道鮮美,肉質鮮嫩。
城隍廟肉火燒,要經歷煎烙烤烘蒸五道程序,肉質鮮嫩,外酥里爛,皮薄而酥脆,香而不膩。
雞鴨和樂,是濰坊地方傳統名吃,這道菜的主食是雞和鴨還有就是一種面。
請朋友們補充
最難忘的是濰坊昌樂一條街
⑹ 山東人為什麼會對蔥蒜如此熱愛
為何山東人愛吃大蔥、大蒜?要說明白這個問題,要從下面這兩個角度來談:第一,因為受氣候的影響,大蔥、大蒜是山東人兩千年來冬季的主要蔬菜;第二,大蔥、大蒜的辛辣感更適合口重的山東人。
1、據史料記載,大蔥是春秋時期齊桓公助燕征伐山戎時,從胡地(今河北一帶)帶回中原的,首先引種在山東地區。大蔥又名「冬蔥」,與中原地區原產的夏蔥(又名小蔥)相對,是在冬天收獲的。對於當時的中原地區的民眾來說,冬天能吃到有綠葉的蔬菜無疑是難能可貴的。
這樣的口感喜好,也造就了四大菜系之首的魯菜:以咸鮮為主,多數菜餚要用蔥、姜、蒜、胡椒、八角來增香提味,去腥止濁。以大蔥、大蒜為主導的魯菜名菜也有很多,比如蔥燒海參、大蔥雞蛋餅、蒜爆羊肉等等。
人們常說,胃是有記憶的。生於斯長於斯的山東人,自然是從小就在大蔥、大蒜的口味里長大的,成年後無論走多遠,都會一直記著家鄉的口味。這還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改變的?
⑺ 為什麼山東人大都喜歡吃蒜和蔥
山東人普遍口味較重,而蒜和蔥更適合品味重的山東人口味,另外從歷史上看,蒜和蔥是山東地區的主要農作物,這樣的種植習慣也造就了山東愛吃蒜和蔥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