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廣西煎堆最好吃的地方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廣西煎堆最好吃的地方

發布時間: 2022-11-16 02:38:15

『壹』 廣東煎堆的做法

廣式煎堆,入口鬆脆,外脆內軟,香甜可口,芝麻均勻分布!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廣東人過年要吃煎堆,這句話意思是,煎堆圓圓碌碌,如果有餡的裡面飽滿結實,如果空心的會滾炸的越來越大,有發起的意思!所以都象徵金銀滿屋,收獲豐盛的意思!
煎堆是廣東地區過年時的應節食品,但是平時一樣可以做來吃,一團糯米粉,漲成一個大球,有「發」的意思。在廣東南海和中山地區的煎堆基本上相同,但是中山部分地方如沙溪,有包餡的煎堆,甜、咸均有,很像潮汕地區的粿。
用料
糯米粉 200克
芝麻 適量
白糖 80克
清水 約135克
蘇打粉 4克
泡打粉 1.5克
廣式煎堆的做法
除芝麻以外所有材料混合
加入清水,到最後的時候可以留下一點點看情況加,有些糯米粉含水量多的話可能會需要水十克左右的水
揉制米粉差不多可以成面團,但要保證全部糯米粉是濕透的,不能有乾粉
取一團,我的這個放得很大來照,其實才十五克的糯米粉團而以,在手心弄兩滴水,把面團表面揉得光滑濕潤
然後放進裝著芝麻的袋子里,把袋子輕輕左右翻動
全部均勻的粘上芝麻了
油先燒到六成熱,然後再降回到三四成熱的樣子,保持火候不變,把團子放進去,馬上輕輕的翻動團子,要不停的轉動,用篩子底部像畫圓圈一樣來回把團子滾動,適當時候又輕輕把團子壓扁,再放開,一直到團子炸的是原來的兩倍以上
直到表面金黃圓潤。即可撈出

『貳』 煎堆的來歷是什麼

起源

煎堆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當時叫碌堆是長安宮廷的食品,初唐詩人王梵志有詩雲:「貪他油煎䭔,愛若菠蘿蜜。」後來不少中原人南遷,就把煎堆帶到南方,成為廣東著名的油器之一。

煎堆是一種年宵食品,始制於明代。其實在唐朝時長安已經有碌堆這種宮廷食品,唐初詩人王梵志有詩:「貪他油煎䭔,愛若菠蘿蜜。」之後有不少中原人南遷,帶著煎堆來到南方,成為兩廣的小吃。

這種食物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千年以前的秦漢時期,據文字記載唐代稱「煎堆」為「碌堆」,從初唐詩人王梵志「貪他油煎錘,愛若菠蘿蜜」的詩句里,可以知道煎堆該是唐朝長安宮廷中的上乘食品。

因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居民,有許多是在唐宋時期陸續從中原南遷入嶺南,所以「碌堆」也隨之傳入廣東,由此可見,今天廣東的「煎堆」,起源顯然是中原人南遷的結果。

習俗

煎堆在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和澳門一帶都有得賣,煎堆一般會在街邊的油炸的小吃車,早餐車都會跟油條擺在一起買,部分酒樓茶樓也會當作點心來賣,並且是賀年食品,正所謂「煎堆轆轆,金銀滿屋」即是富有富足的意思。另外有種石榴化煎堆,上面紅花點綴,就好像石榴一樣,寓意多子多福。

煎堆是嶺南出名的小吃,各地的品種略有不同。吳川的煎堆用糯米粉、白糖水搓作,捏成圓團,放進熱油鑊中撈壓至鼓脹成拳頭大圓球形,表皮光滑,口感酥軟,滿嘴油香,拜年煎堆特別好銷。拜年的時候,娘家一般收下三分之二的煎堆,其餘的給女兒帶回婆家。

主人家不僅分給親戚朋友,還會挑著竹籮或捧著簸箕,挨家挨戶地分給一條街或整條村的人,無論是否熟悉,大家齊齊分享。

『叄』 煎堆的飲食文化

為什麼農歷正月十九日要煎煎堆呢?民間有很多美麗的傳說。1、傳說女媧一邊補天,一邊製造牛馬雞羊等生畜,初七才做了人。十九日太累了,睡了。人們見女媧這樣苦、累,不去驚動女媧,又不會煉石,只好家家戶戶用粉做煎堆,繫上紅線,放在屋頂上,以補天穿。其實,正月十九日前後是雨水節令,大多年份都會下雨,如天機籟敗。春天下雨,人們又凍又餓,最簡便的是做煎堆,補肚又暖身,於是形成習俗。
2、關於煎堆的由來。還有一說,很久以前,有一年卅晚,龍江鄉突然狂風驟起,冒出一頭吃人怪獸,弄得嚴橫遍野,只有少數躲藏在屋裡的人才倖存下來。這頭怪獸人們叫它作「年」。為鏟除它,有位叫阿堆的鄉民,提議每戶人家用稻草、米粉、鮮肉和烈酒,仿造人身,引誘怪獸上鉤。結果,怪獸吃了草人後,因酒性發作,醉倒被殺掉,但在與怪獸戰斗中阿堆不幸身亡。後來,鄉人為緬懷阿堆除獸安民的功績,每年歲晚都用糯米粉製作「煎堆」供祭他。
3、另一說是,玉皇大帝的女婿灶王爺每逢小年都要與灶君奶奶一起上天朝見玉帝,各家各戶便炸煎果交由灶王爺帶去獻給玉帝。這種煎,用糯米揉制經油炸而成,形似蟠桃仙果,餡里有花生米、糖冬瓜粒、蜜餞桔餅,還有爆谷花、芝麻子,人們叫它做「煎堆」。煎堆五味調和,咸甜適當,意謂人丁興旺,花開富貴,合家平安,萬事大吉,寓示著人們的美願。久而久之,煎堆遂成為民間過年必備的食品。 煎堆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當時叫碌堆是長安宮廷的食品,初唐詩人王梵志有詩雲:「貪他油煎䭔,愛若菠蘿蜜。」後來不少中原人南遷,就把煎堆帶到南方,成為廣東著名的油器之一。
煎堆是一種年宵食品,始制於明代。其實在唐朝時長安已經有碌堆這種宮廷食品,唐初詩人王梵志有詩:「貪他油煎䭔,愛若菠蘿蜜。」之後有不少中原人南遷,帶著煎堆來到南方,成為兩廣的小吃。
這種食物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千年以前的秦漢時期,據文字記載唐代稱「煎堆」為「碌堆」,從初唐詩人王梵志「貪他油煎錘,愛若菠蘿蜜」的詩句里,可以知道煎堆該是唐朝長安宮廷中的上乘食品。因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居民,有許多是在唐宋時期陸續從中原南遷入嶺南,所以「碌堆」也隨之傳入廣東,由此可見,今天廣東的「煎堆」,起源顯然是中原人南遷的結果。 煎堆在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和澳門一帶是賀年食品,正所謂「煎堆轆轆,金銀滿屋」即是富有富足的意思。另外有種石榴化煎堆,上面紅花點綴,就好像石榴一樣,寓意多子多福。
煎堆在廣東,廣西,海南以及香港澳門都有有得賣。一般會在街邊的油炸的小吃車,早餐車都會跟油條擺在一起買,部分酒樓茶樓也會當作點心來賣。
煎堆是嶺南出名的小吃,各地的品種略有不同。吳川的煎堆用糯米粉、白糖水搓作,捏成圓團,放進熱油鑊中撈壓至鼓脹成拳頭大圓球形,表皮光滑,口感酥軟,滿嘴油香,拜年煎堆特別好銷。拜年的時候,娘家一般收下三分之二的煎堆,其餘的給女兒帶回婆家。主人家不僅分給親戚朋友,還會挑著竹籮或捧著簸箕,挨家挨戶地分給一條街或整條村的人,無論是否熟悉,大家齊齊分享。

『肆』 廣西北海煎堆的做法

煎堆的做法
煎堆的製作材料:
糯米粉500克,白糖100克,紅糖700克,飴糖100克,爆谷花、花生仁、芝麻仁、植物油等各適量。
做法:
1.將糯米粉150克用清水和成粉團,放人沸水中煮熟,然後加入350克生糯米粉、100克白糖揉成面團為皮料。
2.紅糖、飴糖加適量清水煮熬成糖膠液,加入爆谷花、花生仁、芝麻仁拌勻成餡,並趁熱按成小團。
3.取皮面55克,包入餡料750克,搓成圓形,灑上一層水後,粘上一層芝麻,即成煎堆生坯。
4.鍋內加植物油燒至六七成熱,放入生坯,炸至膨起呈圓形至熟即可。

『伍』 煎堆有多少種吃法

煎堆的製作材料:
糯米粉500克,白糖100克,紅糖700克,飴糖100克,爆谷花、花生仁、芝麻仁、植物油等各適量。
煎堆的介紹:
煎堆是廣東地區一種古老的小吃。明未清初的《廣東新語》載:「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祀先祖及饋親友者也。」煎堆在廣東,猶如北方人過年的餃子,家家都要吃,故有「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之諺。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煎堆的特色:
形圓硬脆,食之香糯甜美。
做法:
1.將糯米粉150克用清水和成粉團,放人沸水中煮熟,然後加入350克生糯米粉、100克白糖揉成面團為皮料。
2.紅糖、飴糖加適量清水煮熬成糖膠液,加入爆谷花、花生仁、芝麻仁拌勻成餡,並趁熱按成小團。
3.取皮面55克,包入餡料750克,搓成圓形,灑上一層水後,粘上一層芝麻,即成煎堆生坯。
4.鍋內加植物油燒至六七成熱,放入生坯,炸至膨起呈圓形至熟即可。

『陸』 廣東10大小吃是什麼

廣東小吃屬嶺南漢族風味。多來源於民間,大都被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名食。現時的廣東小吃和點心有區別,小吃品是專指那些街邊小店經營的米、面小型食品,製作較簡朴。點心是茶樓、早茶的繁多品種,以及星期美點等,特點是花式品種較多,造型精細。下面就來看看廣東10大小吃,本地人愛吃,外地食客吃完好評如潮,有你愛吃的嗎?

1、蝦餃煎堆又叫麻團、珍袋,麻球,傳統小吃,流行於全國各地大部分地區。在廣東是指拳頭大小、油炸糯粉團,表面滿是芝麻的食品。廣東人製作煎堆由來已久,煎堆風味獨特,製作考究,色澤金黃,外形渾圓中空,口感芳香酥脆體積膨大滾圓,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軟粘連,餡又香甜可口,有團圓甜蜜的寓意。

『柒』 中國哪個地方的小吃最多/最好吃/

廣西,重慶,成都的小吃我覺得還是很多的。

南寧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美女難過酸野攤」正應征了中山路的美食繁多、美味的映象!從南寧傳統的小吃,芋頭糕、圈筒粉、粉餃、油條、燒烤、田螺、海鮮、酸野、水果、涼茶、鮮榨果汁、花生糊、芝麻糊、湯圓、餛吞、牛肉丸、八珍伊面、老友粉、小炒、亞熱帶特色水果,到武漢的鴨脖子、香港的缽仔糕、北京的炒板栗、雲南的汽鍋雞,美味異常。

廣州廣州的飲食文化非常的有名。正所謂"食在廣州",這句話就充分的說明了廣州是一個美食之都。其中廣州菜的烹調方法就有20多種,其中煎、燜、炒、炸、炒、煲、炒、扣等,都是他們非常擅長的烹飪方法,其中較為有名廣州特色菜有:白灼海蝦、白切雞、明爐乳豬、蛇羹、油泡蝦仁、掛爐燒鴨、清蒸海鮮。

『捌』 煎堆的食品簡介

煎堆,漢族小吃。華北地區稱麻團,東北地區稱麻圓,海南又稱珍袋,廣西又稱油堆,是中國油炸麵食的一種,由於流行於廣東地區,因此也是廣東油器的一種。
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饋親友者也。」唐人王梵志有詩贊曰:「貪他油煎追,愛若菠蘿蜜。」「煎堆碌碌,金銀滿屋。」
明末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已有記載:「廣州之俗,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為煎堆心餡。
清末民初的一首《羊城竹枝詞》也有「珠盒描金紅絡索,饋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見當時已有把煎堆作為年宵禮品之俗。據專家考證,煎堆就是由唐代以前的「煎飠追」(i)演變來的。

『玖』 你認為中國最好吃的十種小吃是什麼

我認為的中國傳統十大名小吃如下:

1:長沙臭豆腐

這個現在基本都是自己在家做了,這個東西做著比較簡單,在家做的味道也不比外邊的差

10:重慶酸辣粉

主要配料。紅薯粉,蒜泥料油,醋,花椒油。辣椒油花生,香菜,黃瓜絲,香油。裡面還可以放一些青菜,例如木耳清,油菜,菠菜,豆芽等。也可以另外加一些口味,比如說麻辣味重一點的可以加一些麻油。

『拾』 廣式煎堆的美味做法

廣式煎堆也叫麻球或麻團,下面介紹它的具體做法及成功要點,讓你了解一下什麼叫做美味的廣式煎堆。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廣式煎堆的美味做法,希望能幫到你。

廣式煎堆的美味做法

原料配比:

糯米粉200克,白糖80克,泡打粉1.5克,蘇打粉4克,清水135克。

做法步驟:

1、將糯米粉、蘇打粉和泡打粉摻與,過篩後再加入白糖摻勻。

2、在上述混合物中加入清水揉成面團(清水不要一次全部加入,先留下20克清水,最後看情況再決定要不要加)。

3、每次取大約15克糯米粉團,用手揉成光滑圓潤的球狀。此時可以把圓球放在芝麻里滾一下,讓圓球表面均勻地沾上一層芝麻,不用芝麻也可。

4、依次把所有糯米粉團做成圓球,接著起鍋下足量油燒到四五成熱,改成中火後再下入糯米粉球。

5、用筷子不停地翻動糯米粉球,表面定型後用鍋鏟壓扁再放開,最後把粉球炸至原來的兩倍大小,表面呈金黃色。

6、撈出粉球放在吸油紙上,吸去多餘的油脂即可食用(沒有吸油紙的可以直接控油)。

成功要點:

1、把糯米粉揉成面團的時候,要保證裡面絕對不能有乾粉存在。

2、泡打粉選用無鋁的更有益於健康,蘇打粉千萬不能放多了,否則發苦。

3、炸制過程中要不停翻動糯米粉球,這樣才能讓整隻糯米粉球受熱均勻,並且有足夠的空間膨脹變大,也是讓煎堆外觀渾圓的關鍵所在。

4、煎堆表面定型後還要用鍋鏟壓扁再放開,這樣做的作用是可以讓炸好的煎堆變大。

5、炸煎堆千萬不能用大火,否則容易開裂,用中小火慢慢地炸才能膨脹到兩倍大小,還有可能膨脹到三倍大小。

6、炸好的煎堆要輕拿輕放,否則是很容易變形的。

7、煎堆比較適合現吃現做,放到隔天再吃就變硬了,此時可以先用蒸鍋蒸軟後再吃,口感比現炸的要差一些。

煎堆的吃法介紹:

煎堆炸好以後就可以直接食用了,還可以在煎堆上面插一根吸管,通過吸管注入酸奶或冰淇淋等,這種吃法更新穎。

廣式煎堆的另一種改良做法

先取1/3的糯米粉加水揉成粉團,下鍋煮熟。剩下的原料摻勻,加入煮熟的粉團一起揉勻。接下來的方法和步驟就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