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北京提籠架鳥哪裡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北京提籠架鳥哪裡好吃

發布時間: 2022-11-01 17:24:27

Ⅰ 說說北京人的吃文化—尋食探味之二

要說北京人吃得講究,那很多外地人不服氣,很多南方人對北方人吃的粗獷是難以忍受的。要說北京人愛吃、喜歡吃,這點作為北京人還是有相當自信的,當然有這個文化基因的地區還很多,比如川渝。吃在北京人的生活里是一種文化,是一種 娛樂 。吃什麼並不一定很重要,但和誰一起吃很重要。約上發小瓷器或者三五好友,一起喝酒、吹牛X、侃大山,那絕對是一種人生的享受和很好的放鬆。

之所以把發小瓷器和三五好友分開說,也是有所不同的。發小瓷器指的是童年的玩伴,也許是一個胡同的鄰居,也許是小學、中學的同學。這種朋友,從小一起成長,沒有太多的利益污染,比較單純。還有一種就是步入大學走向 社會 後交往的朋友,這種也可以稱為好友,當然有利益相交的,有價值觀認同的,有性情投緣的,但反正一起高興就是。之所以要分這么細,因為和不同的人,吃什麼、怎麼吃還是很不一樣的。

我這代人,年輕的時候如果幾個好友說今天去哪玩,那意思就是去哪吃,邊吃、邊侃大山吹牛X。這種「吃」,對於我們就是一種 娛樂 。就算是看個電影,K個歌什麼的,那也必須要加上一頓飯才叫完美。和發小瓷器一起,更多的是吃老北京小吃,吃蒼蠅館,吃童年味道,吃最家常最親民的特色小飯館。點菜不會點貴,只會點愛吃的。選飯館也不在乎檔次,一定要在乎味道。味道不在乎高大上,但一定要有家的味道,老北京的味道。如果是和好友吃,那就不太一樣,終究要照顧山南地北的口味、喜好,所以選擇面就會廣一些,更能兼顧大家口味。但真正的好朋友,去的也絕對不是什麼上檔次的大酒店,一定是去有特色,有味道的小館子。其實從彼此吃飯也能看出友誼深淺,關系親疏。

說老北京講究吃,那南方人肯定不同意,確實北京的飲食比較粗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的飲食文化都和地理、 歷史 、人文分不開的。北京雖然是幾朝古都,但這些朝代要不是農民起義建國的,要不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從人文上來說確是沒有精細飲食文化的基礎和條件。要從地理來說,作為北方內陸之地,以前基本沒有什麼海鮮可吃,要吃那隻能是泡發海產品的干貨,口味自然沒法精細。而北方苦寒之地,在溫室大棚普及之前,冬天基本沒有什麼新鮮蔬菜可吃,所以就會有很多醬菜、腌菜、冬儲菜,為了保存,自然是口感厚重,味道單一。在沒有現代物流、冷藏、種植技術之前,老北京能吃的食材還是很有限的,比如最有名的老北京涮羊肉,其實涮菜也就是羊肉片、凍豆腐、白菜、粉條這些東西,就著芝麻燒餅吃,其食材品種自然無法和四川火鍋的豐富涮菜相比。

雖然食材有限,但因為有八旗子弟養尊處優的文化氛圍,在有限的食材下,也自有吃的「講究」。各種老字型大小就是吃得講究的體現,吃什麼食物自有出名、擅長的字型大小。如便宜坊的烤鴨,六必居的醬菜,都一處的燒麥,柳泉居的豆包,等等。

北京的吃食還分宮廷和民間小吃兩條線。滿清時期,內城也就是後來的東西城,住的都是滿清權貴、富戶,而南城也就是後來的宣武、崇文都是貧苦百姓。所以以前正宗的老北京小吃大都集中在南城地界,尤其以貫通南北、連接內外城的前門大街為最。內城則是大飯庄多一些,小吃少一些。貧民百姓,多是賣苦力為生,所以老北京小吃,多是各種便宜的下腳料,但口味油膩厚重。窮人吃來,又便宜又解饞又充飢。比如鹵煮火燒、炒肝、豆汁、炸灌腸、羊雜等等都可以看出窮人 美食 的 歷史 痕跡。清末民初,清廷瓦解,其宮廷菜、民族菜及小吃也開始隨著御廚的星散流傳到民間。如栗子面小窩頭、薩琪瑪、豌豆黃、杏仁豆腐等,這類的小吃就比較講究原料和製作工藝了。不過時至今日,這些都相互融合,成為統一的「老北京小吃」。

北京作為幾朝首都,其飲食雖然限於條件,比較單調,粗獷,但也因次極具包容性、融合性。各地風味匯聚,然後又根據北京本地的食材、口味、氣候加以改良。北京菜其實菜系風格並不明顯,北京更多的是家常菜和小吃,沒有什麼特色分明的菜系、席宴。如果硬要說北京菜系,其實很多是魯菜演變而來,但根據北京的口味、地域條件進行了改良。容各地風味,學百家之長,這也是北京現代 美食 的特點吧。

既然說吃是一種 娛樂 ,其實吃的講究就不是首要,而吃的氛圍則更加重要。前幾年相當火爆的大排檔文化就相當符合北京人把吃作為 娛樂 的需求。幾個好朋友找個露天的蒼蠅館,幾盤家常冷盤加上烤串,配上啤酒、二鍋頭,都是簡單的大眾食材,但哥幾個一起喝酒吹牛,多少煩惱可以揮之而去,多少壓力可以冰消雲散,多少感情就在吃中發酵,更加醇厚。

北京人不講究穿,標準的北京人夏天是大背心、大褲衩、涼拖鞋,西裝革履的不是賣保險就是房地產中介。穿的吊兒郎當的不是因為窮,而是覺得穿不是多重要的事情。你看許多老北京穿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其中不乏拆遷戶、大老闆,家財千萬億萬並不稀奇,反而講究穿的多是暴發戶或新北京人,一身名牌的還真和老北京人尿不到一起。也正因為這種氣質,所以北京人吃飯不講究排場,大飯店、大酒樓那是工作需要才去,真是哥幾個聚聚,那絕對是去小地方、小館子。

北京人不是很講究玩(提籠架鳥那也是八旗遺風,和南城的老北京土著文化還有差別),但很講究吃,這個吃不是吃多貴、對好,而是吃對、吃美、吃舒服,是把吃作為 娛樂 手段,作為培養感情的媒介。當然隨著 社會 的變遷,文化也自有不同,老北京吃文化的內涵也在變化,但骨子裡的 情感 、記憶,還是有的,而且是短期內不可能消失的。

Ⅱ 提籠架鳥逛市場,風行T5作為我的專用座駕,一定要亮相!

老北京人都有個愛好,那就是提籠架鳥!我也喜歡,雖然歲數不及老大爺的年齡,但從小受父親的熏陶,一直喜歡花鳥魚蟲這玩意兒,今天這不剛好周末休息,准備去市場看看最近上了什麼好貨!
事實驗證了它的顏值絕對夠用,出門也很搶眼的。剛提回來的時候就給隔壁的鄰居稀罕夠嗆。前臉的欄刪格是那種很粗獷的線條,可能本人體格結實的原因,喜歡的東西也都是結實,穩重的。
說走就走!但出門得有個腿兒才行,我的座駕是前不久剛買回來的東風風行T5,讓我最喜歡這車的有3點,第一是外觀設計比較時尚且與眾不同,我買的時候看過好多車也對比過好多4S店,最終還是覺得東風風行T5這款車比較好看,而且也很適合自己,尤其是誇張的前臉設計,以及運動的流線造型。
外觀比較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我跟朋友一起看車,朋友也說這個車外觀很不錯,不會太老氣,簡單大氣中規中矩的
內飾很簡單,操作也容易,很好上手,新款升級超大的感情大屏幕,有配置車聯網一些高端的性能我覺得還是挺新大陸的
全新的車型,在動力上應該也加了功夫,試駕的時候。我試了一下油門就知道它的起步動力很順,不卡,油耗方面個人可以接受,畢竟好的東西帶來的油耗也是不低的,但是我還是覺得值得的。
第二點就是這車的空間了,我前不久買了個魚缸,1.8×2米的,最開始我沒有車,所以不太敢買,因為這東西怕運輸途中弄碎了,買了車就不一樣了,而且風行T5將後排座椅放倒後,直接可以放下那個魚缸,儲物空間方面非常的不錯。
個人覺得性能好的同時舒適型也同樣重要,畢竟都是相互的。開車人就能懂,皮質挺軟的,弧形設計比較貼合人體乘坐,總體滿分。
第三點就是開起來的感受了,我這人比較喜歡安靜,開車也是一樣,風行T5剛好就屬於那種安靜的車,開起來後,它的隔音降噪技術很棒,幾乎聽不見外界的噪音,而且動力也很強勁。
再買幾個小金魚[嘻嘻]
魚缸就不買了,家裡有兩個了

Ⅲ 2014年北京什剎海有什麼好玩的

俗話說「先有什剎海,後有北京城」,又被稱為「後海」的北京什剎海歷來是老北京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因其環境優美,且民俗風韻十足,兩百餘年來吸引了眾多的官宦、名家甚至方外之人來此或修府第,或建廟宇,更為什剎海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現而今,北京的都市味越來越濃了,能看到老北京舊時民風的地方也越來越少了,可就在這什剎海,依然能夠聽到秋日裡清脆的蟲鳴,依然能能看見老北京四合院建築群的縮影,依然能夠咀嚼京味文化旅遊節就要在這里開幕了。「游什剎海,看老北京」,品茗、盪舟、游王府、逛胡同,一份純正的京腔京韻,將在金秋的什剎海大放異彩。

醇親王府醇親王府位於後海北岸,府邸分為正院、住院、花園及馬圈四部分。另外在府後建有醇賢親祠堂一所,佔地共約八十餘畝。

特別是府內的西花園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國母宋慶齡的故居就建在醇親王府的西花園,在這里工作、生活了18年,給這座古色古香的園林留下了許多痕跡,增添了不少亮色。

康熙年間,明珠的府邸花園正是坐落於此。園中假山、竹林、小橋錯落有致,南樓前臨水有「明開夜合」樹七株,其中兩株二百餘年前的古木,據說是明珠長子納蘭性德親手所植。年輕的納蘭性德常常邀集北京的文人名士相聚於此吟詩填詞,今日立身樹下,思古之情油然而生,眼前彷彿人影依稀,耳畔邊似回響著當年的唱吟之聲,「階前雙葉合,枝葉敷華榮」。後來明珠獲罪,這府花園又被和坤所佔,嘉慶即位後,花園和附近的府邸一起被賜予成親王,並特許成親王引後海水入園。現在我們看到的「恩波亭」就是成親王時修建的,平安石上「歲歲平安」四字便出自成親王之手。光緒年間,這座府邸又賜給了「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其在成親王府的基礎上添改修繕,建成醇親王府。

今天,醇親王府已經成為什剎海邊的一道風景線,眾多的遊人慕名前來,只為心中那一份對歷史的眷戀和對古跡的景仰。

梅蘭芳故居

梅蘭芳先生一生中的最後10年是在什剎海西北隅護國寺街9號度過的,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佔地716平方米。如今已成為人們緬懷大師的觀光景地。

這是一座兩進的北京小四合院。共有房屋37間。現有館藏文件3萬余件。正院保存故居原貌,會客廳、書房、卧室和起居室內的各項陳設均按梅蘭芳生前生活原狀陳列。

郭沫若紀念館

千竿胡同往北大約30來米,前海西街18號,這里便是一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晚年居住過的地方。1963年秋天,郭沫若遷居此處,在什剎海西畔這座古樸的北京四合院里走完了人生最後14個年頭。

走進紀念館,草地上,郭沫若的銅像安坐在藤蘿架前,雙手輕輕放在膝頭、目光平靜而坦然。駐足綠蔭下,鬧市裡久違的鳥鳴聲,不絕於耳。

院內最為顯眼的當數郭沫若夫婦親手種植的銀杏和牡丹,那些曾經與主人朝夕相處的一草一木,浸潤在主人真誠與博大的情感世界中。人垂花門進四合院,東西兩廂已辟為陳列室,以圖片和實物展示著詩人、學者兼戰士不平凡的一生。正房的客廳、辦公室、卧室依舊是主人在世時的陳列。暖郎環繞小小的月季園,通向最北面的房間,正中的一間是郭沫若夫婦研磨書法的地方。偉人已去,故園依舊。一卷卷書稿,一幅幅書法佳作,保留著他的神韻。

廣化寺

衣冠雜沓,車馬駢闐的什剎海,歷來是紮根皇城的佛教僧侶弘法結緣的首選之地。皆因梵剎林立,故名什剎海。什剎之一,飽經700年滄桑的佛門古剎廣化寺,坐落在鼓樓後西側後海北岸的鴉兒胡同31號。廣化寺坐北朝南,東臨銀錠橋,西傍宋慶齡故居,佔地1.38萬平方米,擁有殿宇329間,分中、東、西三大院落。整座寺院建築嚴謹,僧房毗連,形成院中有院的建築特色。寺內古柏蒼翠,花草溢香,曲徑通幽。

廣化寺始建於元代,後經明清三次修建,清宣統元年(1909)曾在此籌建京師圖書館,魯迅先生曾在此任職。1921年8月對外開放。1982年北京佛教協會成立並將會址設在此寺。1986年,北京佛教協會在廣化寺西路祖堂內肇建了北京佛教音樂團,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演奏「京音樂」即佛教音樂,並培養後繼者。如 今,廣化寺不僅是信徒們禮佛的地方,佛教音樂、禮佛儀式等也已作為一種文化,成為什剎海民俗文化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剎品禪宗 敬祠憶先賢

匯通祠

匯通祠也就是現在的郭守敬紀念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西海(積水譚)北沿的匯通河畔。元朝時期,這里水面遼闊,風景秀麗,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元大都城內、京杭大運河最北碼頭,漕運船隻可直達這里。匯通祠坐朝南,有山門一間,歇山調脊灰筒瓦頂,石券門,棋盤木門兩扇,前殿及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硬山調大脊灰筒瓦頂。後院有二層後罩樓,祠後原有一暗紅色的巨石一塊,通體花紋如雲,叩之如銅。巨石紋路中隱約似有一雞一獅,人們俗稱:「雞獅石」。

1988年9月27日匯通祠竣工。佔地1100平方米的匯通祠按原建築形式恢復修建。內有石獅、石亭、劍碑,假山疊石,錯落有致,曲徑路道,別具匠心,石壁洞岫,宛自天開。一座小島重現人間,清水繞島而過,隨著湖水的流逝,彷彿又回到了久遠而燦爛輝煌的歷史。

恭王府花園

位於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花園,想當年曾是乾隆寵臣和坤的私宅,後由慈禧賜給了恭親王亦忻並因此得名恭王府。

恭王府規模宏大,佔地6萬多平方米,府邸、花園兩部分,擁有格式建築群落30多處,布局講究、氣勢非凡。其花園又名錦翠園,園內設計、布局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全園以「山」字形假山拱抱,三面堆土疊石為山,中路以房山石堆砌洞壑。立於山頂,居高臨下,更可觀全園景觀。

如今,恭王府以其富麗堂皇、幽深秀麗,已是名揚四海,吸引著遠近賓客。

逛胡同,品北京風韻

胡同、四合院是舊北京城的象徵。不管你是北京土著還是遠方來客,都會被那份濃濃的京韻所吸引。

由前海西街郭沫若故居出發,順前海北沿過銀錠橋登鼓樓。然後再乘車過鴉兒胡同到銀錠橋墩,一路上,提籠架鳥的老頭兒,跳皮筋的小姑娘,端碗炸醬面蹲在院門口邊吃邊聊天的小夥子,這種愜意的生活讓人留連忘返。

逛胡同,不能不去金絲套,是指以銀錠橋分界的前海北沿、後海前沿、柳蔭街與前海西街之內的地區,有18條胡同蜿蜒曲折。沿途蜿蜒的玉河水流淌著社會奔騰不止的變遷;特色各異的小橋又賦予你詩人般的遐想;古廟舊寺讓你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和對無知世界的敬畏;王府花園記錄了得意的自恃和落魄的無奈;幽深的胡同孕育了社會發展的勃勃生機。

登城樓,聽歷史鍾聲

始建於1272年的北京鍾鼓樓,七百餘年一直矗立在北京城中軸線上。兩樓一高一矮、一橫一豎相映成趣,飛檐走閣、振翅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雄韜偉略。鍾鼓樓曾是元、明、清三代報時的中心,起著所謂「以時出治,聲與政通」的作用,看到它彷彿聽到了那縈繞在京城上空的厚重鍾聲,讓人震憾!

說什剎海,不能不提德勝門城樓。明、清時期,每逢出兵打仗,兵士們都要從德勝門出發,由此開赴作戰前線,借個「德勝」的口彩。現在,站到德勝門上,展現在眼前的則是一派生機盎然的科技園區,社會前進的腳步搭上科技的翅膀從此將不可陰遏。從城門望北還可以看到護城灑的垂柳碧波和關廂景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和科技園區的相互彰映還真有點不同一般!

泛輕舟,享愜意人生

夜幕降臨,什剎海里還有不少遊船,點點船火,陣陣琴聲,彷彿置身秦淮河畔。什剎海的搖櫓船是仿照「清明上河圖」中的船形打造的,古色古香。遊客在北海公園北門對面荷花市場碼頭上船,由頭戴斗笠、身著黃色短衣的船夫搖船,船上點起古老的馬燈,船頭懷抱絲竹樂器的小姐彈撥出輕柔動聽的民間樂曲。櫓船穿過古老北京著名的景觀「銀錠橋」,遊客飲茶小吃,同時觀賞兩岸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民俗生活景象。最為精彩的是日落日升,船行什剎海後海,遊人點起蠟燭紙河燈放入水中,燈浮水面沿船尾浮動,忽明忽暗燦爛一片。絲竹聲中岸上遊人駐足觀看,船上遊客暢飲盡興,恍如回到唐宋年間江南西湖的月夜……

美景需有美相伴,才顯得生活愜意。正巧,烤肉季、竹園賓館、歷家菜等名吃,就在是什剎海畔。

Ⅳ 北京特色的小吃

炒肝是由開業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明的,1900年前後,他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俺沒見過這種小吃,已經被歷史洪流淘汰了,顧名思義,估計做法跟現存的羊雜碎湯相似,不過原料是豬下水)基礎上,去掉心和肺,並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至今的炒肝。

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興居在會仙居對面開業,因為選料更精、採用味精、醬油等當時的新式調料代替原來的口蘑湯等,生意逐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年兩店合並,就只剩下天興居的招牌了。

小吃名進了歇後語的似乎並不太多,炒肝就是其一,足見當時它的受歡迎程度。舊時有「會仙居的炒肝——沒早沒晚」、「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的說法,原來會仙居的炒肝價廉物美,而且營業時間長,從早到晚不間斷,隨時去都能吃得滿意而歸;至於第二條歇後語就更不用解釋了,豬同志又一次體現了「渾身都是寶」的獻身精神,俺用實際行動表示了對他的支持和欽佩,說完了鹵煮說炒肝,各位看官也知道俺的飲食取向了吧。

「炒肝」是名實不符的典型例子,主料是豬大腸,肝不過是點綴而已,而且也沒有個炒的過程,完全是煮制而成。不過俺記得曾經有人撰文指出,這里的「炒」來自某滿語的音譯,實際意思就是煮,京城著名糕點鋪稻香村的「炒紅果」的炒也是同樣的意思。如今懂滿語的人已鳳毛麟角,俺不幸沒有成為這毛啊角啊的一員,也不知道他說的對不對,暫引此說,請有識者為俺解惑吧。

炒肝的做法很簡單,將洗好的肥腸切段煮熟,出鍋前時加入肝片、味精、醬油、醋、水澱粉及蒜泥等,具有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稀而不澥的特點。因為蒜泥很細,故有「吃蒜不見蒜」之說。這是資料上的說法,俺的味覺告訴俺,實際上各炒肝店或多或少地都加了點糖,更加提味。此外各炒肝店共同的缺點是肝片普遍比較老,口感不夠好,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現在的炒肝都在鍋底下長期加溫以保持售賣時的溫度,肝自然就老了。正宗的吃炒肝方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托著碗底,轉著圈嘬,好處是腸、肝和芡汁分布均勻,雖然動靜兒挺大,但周圍人都這么干,您要是悄沒聲兒地悶頭吃,反倒顯得格格不入了。

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家俺覺得還算不錯的炒肝店,評價完全出自個人口味:

1,天興居。最老牌兒的炒肝店,特點是大腸的火侯掌握得恰到好處,碗還是那種最傳統的高樁小瓷碗。以前俺老去,因為是正宗名門,俺的要求比較高,用挑剔的眼光來看有兩點不足:首先是沒有大小碗之分,就一種規格,一碗兩塊;此外偶爾會發現肝片並不全是肝尖,白玉微瑕。地點在前門往南約300米,過「都一處」後,順路東的鮮魚口街向東約150米路北,店內牆上還貼著炒肝的介紹和天興居的由來

2,凱琳飯館。俺覺得比天興居的蒜味更濃些,口味偏咸,包子一般般。上文提到過,他那裡的鹵煮也不錯。地址在虎坊橋路口西100米兩廣路路南,緊挨著湖廣會館飯庄

3,鼓樓腳下一飯館。對著鼓樓吃炒肝的感覺真的很好,要是碰上邁著方步、提籠架鳥的一位爺,准得迷惑一下是不是又回了咱大清帝國。有兩次周末早上去過,都排隊二十餘人。芡汁挺鮮,可俺覺得實質性內容偏少,蒜味似乎還應該更濃些。大碗2.5元,小碗1.7元。飯館好象沒名字,但挺好找,地點在鼓樓東北牆外,鍾樓灣胡同的路牌正對著,門口有炒肝、鹵煮火燒的招牌,下回俺准備試試那裡的鹵煮

4,安樂林炒肝趙。離俺家比較近,最近去得勤些,跟以上三家有明顯區別:芡汁顏色淺、整體口味淡;加了薑末;豬肝片比其它地方更大更醒目。雖然跟正宗的炒肝略有不同,但給的多,實惠,大腸在碗里的密度很大,口輕和加姜都恰好符合俺的要求。盛肝兒師傅的動作頗有些表演成分,大勺上下揮舞,盛肝兒的時候全身似乎沒有一處不使勁的。大碗兩塊,小碗一塊五。地點在南二環景泰橋(天壇南門)往南約500米,蒲黃榆路口奔西約400米,景泰路與安樂林路交叉口的東北角。

您要有什麼覺著不錯的炒肝館,也跟俺們分享分享吧,讓咱們把吃炒肝的傳統發揚光大。早上起來往早點攤兒前一站,甭管有錢沒錢,見著師傅就說:「二兩包子一碗肝兒」,一口純正的北京腔兒,倍兒有面子。您說吃這得多少錢……怎麼也得十塊吧……十塊?!那是仨人吃的,四塊錢封頂,您還別嫌便宜,您得分析這吃炒肝兒人的心理,好這口兒啊。所以咱們吃炒肝兒的原則就是:不求最貴,但求最香!

Ⅳ 北京秋天吃什麼這盤傳承120年的味道,不去吃一次對不起自己

十幾年前的北京,

琉璃廠附近,

還沒今日這般熱鬧。

每天一大早,

馮老就推著他那輛小車,

從老舊的四合院里出來,

嚴冬酷暑,雷打不動。

不去公園鍛煉,

也不提籠架鳥、玩核桃,

馮老心裡惦念的只有一件事兒:

自家的爆肚生意。

「每天都要去,

看一眼沒什麼事兒,

心裡才算踏實。」

馮老本名馮廣聚,

京城百年老字型大小「爆肚馮」 的,

第三代傳人。

立秋之後,

北京人講究「吃秋」,

「要吃秋,有爆肚。」

來點香菜

蘸著秘制醬料吃,

脆嫩鮮香,清口養胃。

看似簡單,

卻深見功夫。

260斤的羯羊,

最多出三兩肚仁,

選料要精。

寒冬臘月,

清洗肚子也必須用涼水。

手在結冰的水裡泡著,

經常洗著洗著就沒了知覺。

先用涼水沖,

再翻開百葉清洗,

然後清水泡、換水,

如此三五次,

還不能撕破肚子表皮。

裁肚子也有學問。

牛肚切片,羊肚切丁,

百葉要分成幾扇,

順著紋理切,

照著韭菜葉兒的寬度來。

爆肚講究現吃現做。

水要量大、滾開,

火力要極旺。

見熟就趕緊用笊籬顛翻,

四五秒功夫就可以出鍋。

「所有做小吃的人,

都是選料精,投料准,公益性嚴格,

缺一味料都不幹。」

馮家的蘸料,不但爽口,

還加入祖傳配製的中葯,

只有馮廣聚跟大兒子,

掌握秘方。

120多年來,

燃料從柴火變成煤,

又變成天然氣,

那盤爆肚的味道卻從未改變。

馮廣聚十歲起,

就在父親的爆肚攤上學手藝。

洗、泡、裁、切、爆,

深得父親真傳。

但是50歲以前,

馮廣聚一直在工廠里工作,

一門心思投身技術革命。

直到一位歸國老華僑,

費勁心力找到他。

就是想吃上一口,

小時候吃過的爆肚。

馮老就在自己家裡,

親自為他做了一盤。

老華僑吃得熱淚盈眶,

馮老心裡也潮濕了。

「這一代一代,

傳下來的手藝,

不能到我這里就斷了啊!」

1985年,

在老華僑的資助下,

斷代30幾年的「爆肚馮」,

在前門廊坊二條重新開張。

開張第一天,

就門庭若市。

狹長的廊坊二條胡同,

擠滿了排隊的食客。

老北京們聞著味兒,

從胡同里湧出來;

離家的遊子聽著風兒,

從外地急著趕回來,

只為這口兒時的老味道。

「還是那個味!」

「可惜我家老頭子吃不到了!」

「我小時候就在門框胡同那兒吃,

那會兒還是您父親和大伯在那兒擺。」

門框胡同,

老北京前門地區,

寬不過三米,

長近百米的小街巷。

民國時候,這條街巷上除了「爆肚馮」,還有「乳酪魏」 、「豆腐腦白」、「羊頭馬」等20幾家北京老吃。走出來的,卻只有「爆肚馮」一家。

斑駁的青牆灰瓦,

紅綠油漆的大木門,

冒著熱氣的銅鍋兒,

侃著大山的北京老炮兒。

在馮老看來,

那些久違的老味道,

才是北京應該有的味道。

1989年,

年近花甲的馮廣聚決定:

尋找那些小吃傳人,

恢復傳統老字型大小,

一起振興北京老小吃。

他沒想到這一尋找,

就是十年。

他找到那些曾經的老街坊,

勸他們出山。

「做小吃又累,

又賺不了幾個錢,

幹不了啦!」

勸一次不聽就勸兩次,

費盡了唾沫星子,

磨破了嘴皮子。

沒錢重新開張,

馮廣聚幫著湊錢;

沒精力重拾手藝

馮廣聚忙著出力,

還經常耽誤自家生意。

家人不理解。

「自己賺自己錢就好了,管別人做什麼?」

馮老心裡有自己的算盤:

一個「爆肚馮」不叫北京小吃,

這些「老味道」在一起,

才是北京小吃。

「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

不能到咱們這兒斷了!」

正是這句話,

戳到了傳承人們的心窩子里。

2006年,在馮廣聚的不斷努力下,「乳酪魏」、「豆腐腦白」、「羊頭馬」、「年糕錢」···十幾家原門框胡同老字型大小聚集在一起,在後海一處四合院里重新開張,名曰:九門小吃。

老北京人終於可以,

像兒時童謠里唱得那樣:

「吃那茶湯、爆肚和油散,

嘗那雜碎、灌腸和魚丸。」

除了請小吃傳人出山,

馮廣聚還在50年國慶盛宴,

把北京小吃送上釣魚台國賓館。

這是胡同小吃第一次,

登上大雅之堂。

一生光明磊落,

為老北京小吃,

生命不息,

奮斗不止。

2014年,馮老病重昏迷,家人怎麼都叫不醒。「豆腐腦白」傳人白樺對老人說:「你快起來吧,九門小吃城要開會啦!」老人立刻睜開眼睛:「開什麼會,幾點開?」

白樺鼻子一酸,

「馮老是我們的主心骨,

他要走了,

不知誰還能帶我們啊。」

「爆肚湯沸燃舊符,

門框胡同引鴻儒。

小食虯伏鯤鵬志,

老驥惜別夢酒壺。」

2014年,

12月29日21時31分,

馮廣聚在北京逝世,

享年82歲。

「貨真價實、精益求精,

不能砸了自家這塊招牌。」

是馮老常跟後輩說起的話。

「商品如人品」,

也被「爆肚馮」第五代傳人,

馮老的長孫馮博當做座右銘。

只是再也沒有人,

能像老爺子那樣,

為了重振老一輩的事業,

肯花費近20年的心血,

無怨也無悔。

2016年6月24日,

北京東華夜市關張。

這條有著上百個小吃攤的夜市,

只有三分之一是老北京小吃。

外地小吃的瘋狂席捲,

年輕傳承人不願接班,

老北京小吃,

再次陷入尷尬的境地。

這不僅是老北京小吃,

面臨的問題,

這是每一個急速現代化的城市,

都在面臨的問題。

馮廣聚用幾十年堅守,

告訴我們什麼才是小吃界,

真正的良心。

他一生最大的夢想,

就是可以把老北京所有的小吃,

都放在一起,做個「小吃宴」。

如今老爺子走了,

只希望他的夢,

不要一起走。

Ⅵ 老北京提籠架鳥有多講究

養鳥的人在提鳥的時候,如果走在路上看到了同時養鳥人的話,養什麼樣的鳥就會有什麼樣的姿勢。不知道什麼時候在北京盛行了一種養鳥的習慣,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基本上每天早晨在河邊或者在城牆腳下,都幾乎可以見到提著鳥籠穿著長袍的人,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遛鳥。大家可能在電視劇裡面都看過,比較老一點的人都喜歡養鳥,而且這些養鳥的人都會想要跟同是養鳥的人去交談。在老北京玩鳥的人其實大多都是比較有身份的人,畢竟鳥也不是人人都買得起的。

Ⅶ 北京哪家的老北京炒肝最好吃

炒肝是北京特色風味小吃。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兒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北京小吃,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

1,天興居。最老牌兒的炒肝店,特點是大腸的火侯掌握得恰到好處,碗還是那種最傳統的高樁小瓷碗。以前俺老去,因為是正宗名門,俺的要求比較高,用挑剔的眼光來看有兩點不足:首先是沒有大小碗之分,就一種規格,一碗兩塊;此外偶爾會發現肝片並不全是肝尖,白玉微瑕。地點在前門往南約300米,過「都一處」後,順路東的鮮魚口街向東約150米路北,店內牆上還貼著炒肝的介紹和天興居的由來。
2,凱琳飯館。俺覺得比天興居的蒜味更濃些,口味偏咸,包子一般般。上文提到過,他那裡的鹵煮也不錯。地址在虎坊橋路口西100米兩廣路路南,緊挨著湖廣會館飯庄。
3,鼓樓腳下一飯館。對著鼓樓吃炒肝的感覺真的很好,要是碰上邁著方步、提籠架鳥的一位爺,准得迷惑一下是不是又回了清國。有兩次周末早上去過,都排隊二十餘人。芡汁挺鮮,可俺覺得實質性內容偏少,蒜味似乎還應該更濃些。飯館好象沒名字,但挺好找,地點在鼓樓東北牆外,鍾樓灣胡同的路牌正對著,門口有炒肝、鹵煮火燒的招牌,下回俺准備試試那裡的鹵煮。
4,安樂林炒肝趙。離南二環比較近,最近去得勤些,跟以上三家有明顯區別:芡汁顏色淺、整體口味淡;加了薑末;豬肝片比其它地方更大更醒目。雖然跟正宗的炒肝略有不同,但給的多,實惠,大腸在碗里的密度很大,口輕和加姜都恰好符合俺的要求。盛肝兒師傅的動作頗有些表演成分,大勺上下揮舞,盛肝兒的時候全身似乎沒有一處不使勁的。地點在南二環景泰橋(天壇南門)往南約500米,蒲黃榆路口奔西約400米,景泰路與安樂林路交叉口的東北角。

Ⅷ 什剎海和地安門有什麼好玩的啊

什剎海又稱十剎海、十漢海或石版海,由西海、後海、前海組成,為一自西北斜向東南的狹長水面。位於地安門西大街北海公園後門對面。
俗話說「先有什剎海,後有北京城」,又被稱為「後海」的北京什剎海歷來是老北京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因其環境優美,且民俗風韻十足,兩百餘年來吸引了眾多的官宦、名家甚至方外之人來此或修府第,或建廟宇,更為什剎海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現而今,北京的都市味越來越濃了,能看到老北京舊時民風的地方也越來越少了,可就在這什剎海,依然能夠聽到秋日裡清脆的蟲鳴,依然能能看見老北京四合院建築群的縮影,依然能夠咀嚼京味文化旅遊節就要在這里開幕了。「游什剎海,看老北京」,品茗、盪舟、游王府、逛胡同,一份純正的京腔京韻,將在金秋的什剎海大放異彩。

醇親王府醇親王府位於後海北岸,府邸分為正院、住院、花園及馬圈四部分。另外在府後建有醇賢親祠堂一所,佔地共約八十餘畝。

特別是府內的西花園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國母宋慶齡的故居就建在醇親王府的西花園,在這里工作、生活了18年,給這座古色古香的園林留下了許多痕跡,增添了不少亮色。

康熙年間,明珠的府邸花園正是坐落於此。園中假山、竹林、小橋錯落有致,南樓前臨水有「明開夜合」樹七株,其中兩株二百餘年前的古木,據說是明珠長子納蘭性德親手所植。年輕的納蘭性德常常邀集北京的文人名士相聚於此吟詩填詞,今日立身樹下,思古之情油然而生,眼前彷彿人影依稀,耳畔邊似回響著當年的唱吟之聲,「階前雙葉合,枝葉敷華榮」。後來明珠獲罪,這府花園又被和坤所佔,嘉慶即位後,花園和附近的府邸一起被賜予成親王,並特許成親王引後海水入園。現在我們看到的「恩波亭」就是成親王時修建的,平安石上「歲歲平安」四字便出自成親王之手。光緒年間,這座府邸又賜給了「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其在成親王府的基礎上添改修繕,建成醇親王府。

今天,醇親王府已經成為什剎海邊的一道風景線,眾多的遊人慕名前來,只為心中那一份對歷史的眷戀和對古跡的景仰。

梅蘭芳故居

梅蘭芳先生一生中的最後10年是在什剎海西北隅護國寺街9號度過的,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佔地716平方米。如今已成為人們緬懷大師的觀光景地。

這是一座兩進的北京小四合院。共有房屋37間。現有館藏文件3萬余件。正院保存故居原貌,會客廳、書房、卧室和起居室內的各項陳設均按梅蘭芳生前生活原狀陳列。

郭沫若紀念館

千竿胡同往北大約30來米,前海西街18號,這里便是一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晚年居住過的地方。1963年秋天,郭沫若遷居此處,在什剎海西畔這座古樸的北京四合院里走完了人生最後14個年頭。

走進紀念館,草地上,郭沫若的銅像安坐在藤蘿架前,雙手輕輕放在膝頭、目光平靜而坦然。駐足綠蔭下,鬧市裡久違的鳥鳴聲,不絕於耳。

院內最為顯眼的當數郭沫若夫婦親手種植的銀杏和牡丹,那些曾經與主人朝夕相處的一草一木,浸潤在主人真誠與博大的情感世界中。人垂花門進四合院,東西兩廂已辟為陳列室,以圖片和實物展示著詩人、學者兼戰士不平凡的一生。正房的客廳、辦公室、卧室依舊是主人在世時的陳列。暖郎環繞小小的月季園,通向最北面的房間,正中的一間是郭沫若夫婦研磨書法的地方。偉人已去,故園依舊。一卷卷書稿,一幅幅書法佳作,保留著他的神韻。

廣化寺

衣冠雜沓,車馬駢闐的什剎海,歷來是紮根皇城的佛教僧侶弘法結緣的首選之地。皆因梵剎林立,故名什剎海。什剎之一,飽經700年滄桑的佛門古剎廣化寺,坐落在鼓樓後西側後海北岸的鴉兒胡同31號。廣化寺坐北朝南,東臨銀錠橋,西傍宋慶齡故居,佔地1.38萬平方米,擁有殿宇329間,分中、東、西三大院落。整座寺院建築嚴謹,僧房毗連,形成院中有院的建築特色。寺內古柏蒼翠,花草溢香,曲徑通幽。

廣化寺始建於元代,後經明清三次修建,清宣統元年(1909)曾在此籌建京師圖書館,魯迅先生曾在此任職。1921年8月對外開放。1982年北京佛教協會成立並將會址設在此寺。1986年,北京佛教協會在廣化寺西路祖堂內肇建了北京佛教音樂團,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演奏「京音樂」即佛教音樂,並培養後繼者。如 今,廣化寺不僅是信徒們禮佛的地方,佛教音樂、禮佛儀式等也已作為一種文化,成為什剎海民俗文化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剎品禪宗 敬祠憶先賢

匯通祠

匯通祠也就是現在的郭守敬紀念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西海(積水譚)北沿的匯通河畔。元朝時期,這里水面遼闊,風景秀麗,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元大都城內、京杭大運河最北碼頭,漕運船隻可直達這里。匯通祠坐朝南,有山門一間,歇山調脊灰筒瓦頂,石券門,棋盤木門兩扇,前殿及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硬山調大脊灰筒瓦頂。後院有二層後罩樓,祠後原有一暗紅色的巨石一塊,通體花紋如雲,叩之如銅。巨石紋路中隱約似有一雞一獅,人們俗稱:「雞獅石」。

1988年9月27日匯通祠竣工。佔地1100平方米的匯通祠按原建築形式恢復修建。內有石獅、石亭、劍碑,假山疊石,錯落有致,曲徑路道,別具匠心,石壁洞岫,宛自天開。一座小島重現人間,清水繞島而過,隨著湖水的流逝,彷彿又回到了久遠而燦爛輝煌的歷史。

恭王府花園

位於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花園,想當年曾是乾隆寵臣和坤的私宅,後由慈禧賜給了恭親王亦忻並因此得名恭王府。

恭王府規模宏大,佔地6萬多平方米,府邸、花園兩部分,擁有格式建築群落30多處,布局講究、氣勢非凡。其花園又名錦翠園,園內設計、布局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全園以「山」字形假山拱抱,三面堆土疊石為山,中路以房山石堆砌洞壑。立於山頂,居高臨下,更可觀全園景觀。

如今,恭王府以其富麗堂皇、幽深秀麗,已是名揚四海,吸引著遠近賓客。

逛胡同,品北京風韻

胡同、四合院是舊北京城的象徵。不管你是北京土著還是遠方來客,都會被那份濃濃的京韻所吸引。

由前海西街郭沫若故居出發,順前海北沿過銀錠橋登鼓樓。然後再乘車過鴉兒胡同到銀錠橋墩,一路上,提籠架鳥的老頭兒,跳皮筋的小姑娘,端碗炸醬面蹲在院門口邊吃邊聊天的小夥子,這種愜意的生活讓人留連忘返。

逛胡同,不能不去金絲套,是指以銀錠橋分界的前海北沿、後海前沿、柳蔭街與前海西街之內的地區,有18條胡同蜿蜒曲折。沿途蜿蜒的玉河水流淌著社會奔騰不止的變遷;特色各異的小橋又賦予你詩人般的遐想;古廟舊寺讓你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和對無知世界的敬畏;王府花園記錄了得意的自恃和落魄的無奈;幽深的胡同孕育了社會發展的勃勃生機。

登城樓,聽歷史鍾聲

始建於1272年的北京鍾鼓樓,七百餘年一直矗立在北京城中軸線上。兩樓一高一矮、一橫一豎相映成趣,飛檐走閣、振翅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雄韜偉略。鍾鼓樓曾是元、明、清三代報時的中心,起著所謂「以時出治,聲與政通」的作用,看到它彷彿聽到了那縈繞在京城上空的厚重鍾聲,讓人震憾!

說什剎海,不能不提德勝門城樓。明、清時期,每逢出兵打仗,兵士們都要從德勝門出發,由此開赴作戰前線,借個「德勝」的口彩。現在,站到德勝門上,展現在眼前的則是一派生機盎然的科技園區,社會前進的腳步搭上科技的翅膀從此將不可陰遏。從城門望北還可以看到護城灑的垂柳碧波和關廂景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和科技園區的相互彰映還真有點不同一般!

泛輕舟,享愜意人生

夜幕降臨,什剎海里還有不少遊船,點點船火,陣陣琴聲,彷彿置身秦淮河畔。什剎海的搖櫓船是仿照「清明上河圖」中的船形打造的,古色古香。遊客在北海公園北門對面荷花市場碼頭上船,由頭戴斗笠、身著黃色短衣的船夫搖船,船上點起古老的馬燈,船頭懷抱絲竹樂器的小姐彈撥出輕柔動聽的民間樂曲。櫓船穿過古老北京著名的景觀「銀錠橋」,遊客飲茶小吃,同時觀賞兩岸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民俗生活景象。最為精彩的是日落日升,船行什剎海後海,遊人點起蠟燭紙河燈放入水中,燈浮水面沿船尾浮動,忽明忽暗燦爛一片。絲竹聲中岸上遊人駐足觀看,船上遊客暢飲盡興,恍如回到唐宋年間江南西湖的月夜……

美景需有美相伴,才顯得生活愜意。正巧,烤肉季、竹園賓館、歷家菜等名吃,就在是什剎海畔

很多啊,我家就住那裡 地安門背面是鍾鼓樓 這兩年讓上了 過年的時候那敲新年鍾聲 之後西邊有什剎海 後還酒吧一條街 近五年出名了 夏天的時候很多酒吧都吧椅子擺在外面 還有特色 我朋友到北京 我都帶著去那兒 還有就是地安門有很多好吃的呦 有福瑞林蛋糕店 什麼地瓜坊 秋栗香(栗子) 還有北京最著名(其實最貴)的小吃--九門
之後就是公園了 什麼中山啊 北海啊
什剎海,恭王府花園,後海酒吧一條街,荷花市場
地安門的南邊 有北京著名的景山公園,知名景點
本人建議 北京特色一個是什剎海上的野鴨島 一個是九門 一個是好吃的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