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成縣毛壩哪裡有好吃的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成縣毛壩哪裡有好吃的

發布時間: 2022-10-29 01:56:55

㈠ 成縣黃陳鎮葦子溝學校地理位置

不知樓主在什麼位置,如果樓主在外地的話,可以坐蘭州到武都或者蘭州到康縣的車,會經過那裡的。
具體來說,做上面的車到距離毛壩約五百米的地方下車,會有一個小村莊,順著村莊的山溝一直爬山到山陽坪就到了。前不久上山的路剛水泥硬化,路況還不錯,就是窄了點。

㈡ 甘肅隴南成縣店村毛壩大橋作文

宅急送甘肅隴南成縣地址沒有,因為是直送,沒設地點。不派送范圍:黃渚鎮、紅川鎮、小川鎮、紙坊鎮、拋沙鎮、店村鎮、王磨鎮、陳院鎮、沙壩鎮、黃陳鎮、雞峰鎮、宋坪鄉、二郎鄉、蘇元鄉、索池鄉、鐔河鄉。

㈢ 劍閣縣的行政區劃

清代以前 劍閣境內基層政權設置,唐代中期始有記載,《元和郡縣圖志》記:「開元間,劍州八縣下設二十五鄉,元和間設八十五鄉」。
宋太平興國前後,劍州7縣,下設74鄉,後合為60鄉。熙寧間,縣下設鄉鎮,劍州6縣設53鄉,17鎮。其中普安縣置9鄉,臨津、永安2鎮;梓潼縣置4鄉,亮山、稷連、龍池、上亭4鎮;陰平縣軒置7鄉,全門、百頃、長坪3鎮;武連縣置5鄉,柳池、長江(開封)2鎮;普成縣置8鄉,豐饒、馬順(馬迎)、長興、茆城、香城(香沉)5鎮;劍門縣置20鄉(《元豐九域志》校勘記48條:錢本、盧木均作一十鄉),豐盛1鎮和小劍、白綿、巴砍、糧谷、龍聚、托溪6寨。改行保甲制後,按戶編保,改鄉為都保,鎮名仍舊。
明初,劍州編設3里,110戶為一里,里以下10戶為1甲。
清雍正時,劍州下轄普成、劍門、廣義3鄉,每鄉設4甲。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劃為13保,為普安(治州城)、雲平(治三郎廟)、體仁(治下寺場)、劍義(治劍門關)、廣安(治張王廟)、泰和(治木馬寺)、隆禮(治火燒寺)、講信(治白龍場)、劍安(治金仙場)、廣誠(治開封場)、修睦(治元山場)、明德(治武連場)、普合(治西廟場)。宣統二年,辦理地方自治,劍州自治區劃設1城(城廂治普安)、2鎮(誠睦鎮治元山場,轄廣誠、修睦2保;講信鎮治白龍場,轄講信、劍安2保)、4鄉(禮合鄉治木馬寺,轄隆禮、泰和2保;安仁鄉治劍門關,轄廣安、劍義2保;安平鄉治下寺場,轄體仁、雲平2保;德合鄉治武連場,轄明德、普合2保)。 民國時期 民國二年(1913年),劍州改為劍閣縣。民國3年,廢城、鎮、鄉,縣下改原13保為13團,名稱及區域仍舊。後將劍安團分為一、二團,全縣有14個團。
民國十九年(1930年),改團為區,將普安分為一、二區,隆禮分為上、下區,共設16個區辦事處。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秋,將16個區整理合並為6個區署。原普安一、二區為第一區(治普安),明德、廣誠、普合為第二區(治武連),修睦、劍安二區為第三區(治元山),講信、劍安一區、隆禮下區為第四區(治土主廟),泰和、廣安、隆禮上區為第五區(治江口),劍義、體仁、雲平為第六區(治劍門),區下劃設40個聯保,以序號定名,城廂為第1聯保,依區順列,至三郎馬鹿為第40聯保。聯保下共設364保。民國25年6月,調整區劃,縮編聯保,更用新名,全縣設4區,26聯保,255保,2638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推行新縣制,廢除聯保,設鄉鎮,全縣劃為4區(一區裁署,改設指導區),7鎮、10鄉、141.保、1931甲。
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劍閣整編政區和保甲,裁第三區署為指導區,進行鄉鎮保甲擴編,共設377保、3809甲。民國31年,再裁第四區署為指導區,設1個區署(次年亦撤署改為指導區),3個指導區,全縣置1鎮、25鄉、339保、3232甲。民國34年全縣定鄉鎮編制,普安鎮為甲等鎮,其餘25鄉為乙等鄉,保調整為373保。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重新調整政區,全縣劃為3個指導區,1鎮,25鄉,369保,3613甲。第一區轄普安鎮、北廟、西廟、柳溝、武連、龍源、白龍、楊村、碑埡9鄉,132保,1303甲;第二區轄元山、仁和、寶石、柘梖、開封、馬迎、演聖、金仙、香沉9鄉,154保,1486甲;第三區轄江口、張王、漢陽、劍門、下寺、三郎、鶴齡、木馬8鄉,83保,827甲。民國36年全縣復調為4個指導區,373保。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鄉鎮未變,縮編保甲為207保,2494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鄉鎮保甲數未變。
附:蘇維埃政區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劍閣設普安縣、赤化縣、金仙縣3個縣蘇維埃後,廢區保,縣下設置區、鄉、村蘇維埃。共設普安、西廟、北廟、抄手、武連、罐鋪、金仙、元山、店子、石城、木馬、赤化12個區蘇維埃,設西廟一鄉、二鄉、三鄉、四鄉、五鄉、柳溝、毛壩、涼山、義興、武連、北廟、龍源、田井山、田家、白圖、高觀、漢陽、天生橋、劍門、下寺、三郎、馬鹿、元山、演聖、王河、黑土、仁和、寶石、大興、文興、興隆、吼獅、圈龍、香沉、開封、馬迎、觀音寺、高池、赤化、楊村、官店、白龍、江口、張王、紅岩寺、沙壩等46鄉和普安鎮蘇維埃,235個村蘇維埃。 新中國時期 1950年1月,劍閣縣基層政區設城關、元山、白龍、劍閣4個區公署,下轄1鎮25鄉。
1951年3月,調整行政區劃,全縣分建8區、1鎮、63鄉、470村。5月,新建江石、劍生、柳埡、毛壩、回龍、公興、石板、文筆8鄉共為71個鄉。
1952年,政區調整較大。新建仁和、鶴齡2個區和甘水、鶴鳴、樵店、官店、石岩、姚家6個鄉。政區序列是一區(城關)、二區(武連)、三區(開封)、四區(元山)、五區(仁和)、六區(金仙)、七區(鶴齡)、八區(白龍)、九區(江口)、十區(漢陽),下分設1鎮74鄉。
1953年1月,劃西廟、甘水、柳溝、毛壩、義興等鄉成立十一區(柳溝),區署改稱區公所。6月,新建四合、觀龍、柏埡、涼山等鄉,全縣為11區,1鎮,77鄉。不久,將五區全部劃屬梓潼縣,又為10區,1鎮,71鄉。
1954年7月,增加東興、五福2鄉。12月,將馬迎鄉劃屬梓潼縣。
1955年2月,將西廟、甘水、涼山調入一區,茆溝、毛壩、義興調入二區,有9區,72鄉。10月撤第十區公所,其所屬鄉由劍閣縣人民委員會直轄。12月,撤一、二、九區公所,留5個區公所,均以治地命名。鄉鎮調整合並為37鄉1鎮。
1957年7月,城關、武連、江口、漢陽四區恢復區黨委會(中共基層機構),為9區、1鎮、37鄉,1613個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4月,增設城郊鄉,有38鄉。9月,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改鄉為人民公社。
1961年5月,調整部分公社規模,新建聞溪、姚家、江石、土門、公店、時古、垂泉、涼山、吼獅、樵店、兩河、石板、高觀、小劍等人民公社。劃西廟、涼山、義興、茆溝、垂泉復建柳溝區。12月,又分設柏埡、毛壩、圈龍、水磨、廣坪等人民公社,共57個公社。1962年3月,再分設柳埡、鶴鳴、馬燈3個人民公社。
1963年9月,恢復城關等5個區公所。至1965年,全縣為10區、1鎮、60個人民公社,531個生產大隊,3369個生產隊。
1966年11月17日,經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綿陽專區行政公署批准,以地名命名的區公所和52個公社改為具有「革命意義」的新名稱:北廟稱五星,姚家稱雙豐,鹽店稱金星,龍源稱新民,田家稱火炬,江石稱戰斗,鶴鳴稱光榮,柳埡稱建國,柳溝稱東方紅,垂泉稱紅太陽,義興稱紅日,毛壩稱紅光,西廟稱紅星,涼山稱紅峰,武連稱五一,馬燈稱紅燈,秀鍾稱星火,開封稱工農,高池稱燈塔,迎水稱前鋒,碗泉稱新華,土門稱東升,元山稱躍進,王河稱曙光,演聖稱光明,時古稱愛國,柘壩稱黎明,公興稱前進,圈龍稱紅旗,香沉稱先鋒,塗山稱東風,吼獅稱向前,金仙稱紅衛,復興稱新建,鶴齡稱赤衛,楊村稱迎新,鴦溪稱長征,水磨稱解放,樵店稱建設,太平稱前衛,白龍稱勝利,店子稱永興,碑埡稱紅埡,石板稱高鋒,兩河稱新生,廣坪稱前途,張王稱上游,木馬稱幸福,高觀稱光輝,柏埡稱光華,漢陽稱永勝,抄手稱新勝。1967年區、公社恢復原來名稱。
1968年5月11日,劍閣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區、公社、大隊均成立革命委員會,生產隊成立革命領導小組。
1981年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城關區更名為龍泉區,城關鎮更名為普安鎮。人民公社更名的有:城郊改劍城,東興改東寶,土門改國光,復興改長嶺,太平改羊嶺,水磨改錦屏,石板改搖鈴,兩河改禾豐。對部分重名的生產大隊也稱新名。
1984年初,劍閣縣基層政區改制,政社分設,恢復鄉鎮建制,生產大隊、生產隊改為村、組。同年6月,撤銷劍城鄉並入普安鎮。
1985年1月,元山、開封、白龍、武連、劍門、龍源6鄉改建為鎮。10月,江口、公興、鶴齡、東寶4鄉改建為鎮。至年底,劃為10區,11鎮、49鄉,529村、3474村民小組。
1989年,柳溝、漢陽2鄉改建為鎮,全縣為10區,13鎮、47鄉,529村、3479村民小組、20社區居民委員會、68居民小組。
1991年,廣元市市中區的上寺、下寺、普廣3鄉鎮20村132組劃歸劍閣縣管轄,並新建下寺區。至此,全縣為11區,14鎮、49鄉,共549村、3611村民組、20社區居民委員會、68居民小組。
1992年,劍閣縣實行撤區並鄉建鎮,全縣原11區、14鎮、49鄉調整為22鎮、17鄉,共撤銷32鄉、新建8鎮。具體為:撤銷龍泉、柳溝、武連、開封、元山、金仙、鶴齡、白龍、江口、劍門、下寺11個區公所;柳埡、抄手、北廟3鄉和普安鎮的城北、劍北、劍公、聞溪4個村及普安鎮原三江、劍門、聞溪3個居民段合並,新建城北鎮;長嶺、金仙2鄉合並為金仙鎮;錦屏、楊村、樵店3鄉合並為楊村鎮;石城、羊嶺2鄉合並為羊嶺鎮;普廣、上寺2鄉並入下寺鎮;公店、王河2鄉合並為王河鎮;時古、演聖2鄉合並為演聖鎮;小劍鄉並入漢陽鎮;鶴鳴、涼山2鄉並入普安鎮;禾豐、搖鈴、碑埡3鄉並入白龍鎮;吼獅、圈龍、塗山3鄉並入公興鎮;毛壩、垂泉2鄉並入柳溝鎮;西廟、鹽店2鄉合並為鹽店鎮;國光鄉並入開封鎮;柏埡、木馬2鄉合並為木馬鎮。
1995年,復置長嶺、錦屏、涼山、北廟、公店、禾豐、搖鈴、碑埡、吼獅、圈龍、塗山、上寺、毛壩、垂泉、西廟、國光、江石、樵店、柏埡19鄉;同時,撤銷鴦溪鄉並入鶴齡鎮,演聖鎮所轄的原時古鄉行政區域劃歸元山鎮。全縣轄22鎮、35鄉,共57個鄉鎮,形成今日區劃格局。
1996年,設立下寺經濟開發區。同年,香沉鄉改建為香沉鎮。
2003年縣城遷址下寺後,設立普安商貿園區。1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將城北鎮的第一、第二、第三社區劃歸普安鎮管轄。
2006年3月,撤銷下寺經濟開發區。6月,撤銷普安、城北、柳溝、武連、開封、元山、金仙、鶴齡、白龍、江口、劍門11個督導室,歷經77年的「縣轄區」正式成為歷史,鄉鎮全面實現由縣直接管轄。
2013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四川劍閣經濟開發區(省級)。 2014年劍閣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3.22億元,比2013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19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31.39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28.64億元,增長10.1%。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6.2%、39.7%和44.1%。全縣人均生產總值(人均GDP)17483元,增長6.5%。
2014年劍閣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64.19億元,比2013年增長5.0%,其中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項目完成投資50.05億元,增長12.9%,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7.9億元,增長32.7%。從產業投資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5.12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5.86億元,下降10.0%;第三產業完成投資36.97億元,增長33.3%。 2014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31億元,按可比價同比增長4.8%。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09.78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40.78萬噸,同比下降0.2%。經濟作物中,油料播面48.84萬畝,總產量10.40萬噸,增長2.7%;蔬菜產量種植面積13.11萬畝,產量達31.86萬噸,增長82.1%;煙葉種植面積政策因素調減至4.398萬畝,實現產量0.61萬噸;園林水果產量6.36萬噸,增長0.1%。深入推進「億只土雞工程、百億畜禽產業」兩大工程,全年實現畜牧業產值19.01億元,增長5.1%。全年出欄肥97.61萬頭,增長1.4%,出欄家禽503.28萬只,增長10.4%,出欄羊11.31萬頭,增長0.9%;肉類總產量7.85萬噸,增長2.3%,其中豬牛羊肉7.12萬噸,增長1.5%;禽蛋總產量0.84萬噸,增長4.3 %;豬年末存欄數58.52萬頭,增長0.2 %。
全縣水產品產量6340噸,其中,淡水養殖面積2401公頃,魚苗8500萬尾,產量5389噸。
全年新增造林面積3.5萬畝,低產低效林改造1.1萬畝,森林撫育1萬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0.72萬畝,提供商品材5.86萬立方米。全縣林地面積達164862.94公頃,森林覆蓋率51.45%;自然保護區2個,保護面積81.86萬畝。林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縣優質核桃面積達6.8萬畝,銀杏、桂花等珍稀苗木基地1017.6畝,發展劍門關森林土雞200萬只。林產品加工產業鏈進一步延展,全縣規模以上林產品加工企業產值超10億元。
新增有效灌面1萬畝,新增節水灌溉0.7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7平方公里;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78.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8%;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4.35萬噸,增長3.2%;全年農村用電量9125萬千瓦時,增長10.7%。
逐步建立 「龍頭企業+專合組織+產業基地+業主+銀行+保險」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新培育市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示範專合組織4個;全縣種養大戶和家庭農(牧)場經營戶分別達到4.7萬戶和180個;新發展農民專合組織108個,累計達359個。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總數發展到447個。農產品標准化基地建設大力推進,80萬畝糧油、10萬畝辣椒基地分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原料產地認證。 2014年劍閣縣全部工業實現總產值98.82億元,同比增長10.7%,實現增加值24.07億元,增長6.2%,佔GDP比重達28.9%,對經濟增長貢獻率23.1%,拉動經濟增長1.8個百分點。全縣49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2.4億元,增長9.7%,增加值增長6.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6.59億元,增長7.1%;產品銷售率95.8%,下降1.1個百分點;利稅總額3.45億元,下降16.7%,其中利潤總額1.86億元,下降24.0%;流動資產周轉率7.92次,增長1.3%。
2014年產品產量升多降少,生產傢具22.45萬件,增長23.1%;鮮、冷藏肉5.65萬噸,增長21.6%;實木地板155.34萬立方米,增長12.9%;飲料酒2973千升,增長23.4%;塑料製品1.42萬噸,增長22.7%;人造板39.26萬立方米,增長45.5%;纖維板27.16萬立方米,增長50.4%;大米6.5萬噸,增長19.0%;硅酸鹽水泥熟料58.09萬噸,增長7.7%;水泥76.53萬噸,下降13.5%;精製食用植物油1.01萬噸,下降16.9%;蓄電池71904.89千伏安時。
全社會建築業完成增加值7.32億元,增長14.8%。資質以上建築企業5個,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27億元,增長37.6%,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9.96萬平方米,下降6.3%,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5.4萬平方米,增長28.0%,其中住宅11.5萬平方米,增長61.9%。 2014年郵電主營業務收入2.65億元,增長10.4%,其中電信主營業務收入2.35億元,增長10.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75萬戶,下降3.8%;新增行動電話用戶0.8萬戶,累計達34.77萬戶,增長2.4%;新增國際互聯網用戶0.56萬戶,累計達4.09萬戶,增長17.1%。
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5.28億元,增長12.8%。分地域看,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23.89億元,增長13.3%,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1.39億元,增長11.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27.39億元,增長12.5%,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89億元,增長13.9%。限額以上企業(單位)發展態勢良好,實現零售額6.05億元,增長15.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額的比重達17.2%,提高0.4個百分點。
2014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620萬美元,增長3.6 %。其中,出口總額 1530萬美元,增長6.7 %;進口總額 90 萬美元,下降 30.7 %。
投資3.8億元全力推進劍門關創5A進程,亞洲第一高空觀景平台、絕壁鳥道等景點落成開放,劍門關創5A已順利通過國家景觀質量評價和專家組暗訪,2015年將接受明查驗收。承辦了「2014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2014廣元旅遊發展大會」,策劃了外國大使游劍門、高空王子阿迪力和無腿勇士陳州挑戰劍門雄關、「雙11」高空平台求婚等主題活動,舉辦各種旅遊推介會,劍門關旅遊名片效應日益凸顯。2014年,全縣接待遊客453.8萬人次,同比增長28.6%;其中,景區接待遊客302.6萬人次,增長11.2%,旅遊門票收入1.029億元,增長54.5%;全縣旅遊綜合收入39.46億元,增長74.8%。
全年實現公共財政總收入8.05億元,增長7.8%。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3.85億元,增長11.8 %;上劃中央收入0.96億元,增長6.5%;上劃省市收入0.88億元,增長17.9%。在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2.49億元,佔64.7%,增長1.1%;非稅收入1.36億元,佔35.3%,增長38.7%。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9.19億元,增長12.6%。
2014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131.32億元,比年初增長10.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99.19億元,增長15.2%。金融機構貸款余額達46.6億元(不含縣外),比年初增長1.9%。其中,短期貸款余額7.08億元,下降55.7%,中長期貸款余額38.2億元,增長28.3%。金融機構實現利潤1.42億元,下降10.8%。
2014年保費收入33213萬元,增長38.5%。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9754萬元,增長10.5%;壽險保費收入23459萬元,增長54.9%。全年賠付金額4608萬元,其中財產險賠付額3733萬元,壽險賠付額875萬元。

㈣ 成縣到毛壩鎮的汽車最後一班是幾點

大概下午7點左右吧

㈤ 甘肅隴南市成縣少數民族多嗎

還可以!回族挺多的

㈥ 甘肅省成縣毛壩有多少人口

哎,一下子給你介紹一下,就是甘肅省崇縣的一些相關知識
成縣位於甘肅省南部的隴南山區,東北與徽縣接壤,西與西和相鄰,南以西漢水為界與康縣相望,東南與陝西略陽縣毗鄰。境內多高山峽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間。地貌特徵南北為山地,中部為丘陵。青泥河及其支流切割形成的各地貫穿其間,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冷暖適度,年均氣溫為11.9℃,無霜期212天,年日照時數1795小時,年均降雨量650毫米左右,相對溫度74%。全縣轄13鎮9鄉,245個村民委會員,1472個合作社,總戶數6.25萬戶,總人口25.95萬人。土地總面積1676.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1.19萬畝、林地118.65萬畝,天然草場15.5萬畝。

所轄:城關鎮、拋沙鎮、黃渚鎮、王磨鎮、紅川鎮、店村鎮、宋坪鄉、小川鎮、紙坊鎮、鐔河鄉、鐔壩鄉、大坪鄉、支旗鎮、陳院鎮、水泉鄉、二郎鄉、南康鄉、沙壩鎮、索池鄉、蘇元鄉、化埡鎮、黃陳鎮。

【資源優勢】

現已初步查明的礦產資源有20多種,主要金屬礦產有鉛、鋅、金、銀、銅、鐵、汞等,其中鉛鋅礦儲量居全國第二。主要土特產有核桃仁、柿餅、板栗、大棗、松籽、蠶絲等。人文資源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的摩崖石刻;自然資源有雞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甸山、泥功山、五仙洞、杜公祠、睡佛寺等風景名勝。

【國民經濟】

初步核算,200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8.96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其中:第一產業產增加值4.79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7.31億元,增長18.1%;第三產業增加值6.85億元,增長10.0%。以鉛鋅為主的工業經濟經受了新的考驗,繼續保持了快速增長。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16.01億元,同比增長21.89%。財政金融邁上新的台階,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全年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5.52億元,同比增長26%,有效保證了全縣職工工資、城鄉低保、扶貧救助、基本醫療保險、住房公基金、城鎮建設等項目的重點支出。縣內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6.37億元,貸款余額17.95億元。

【社會事業】

計劃生育工作以創建「優質服務縣」為目標,開展了專項治理活動,人口自增率為5.36‰。教育科技工作狠抓了教學質量,高考上線達到28.9%,創歷史新高。文化工作加強了縣圖書館信息網路建設,組織力量編纂了《成州文化旅遊叢書》。體育工作圍繞「六運會」,強化了場館建設和參賽訓練。衛生工作經受了「非典」疫情的嚴峻考驗,疫情防控能力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新增了3套電視節目。高度重視人大代表建議、意見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108件人民代表建設和81件政協委員提案按要求基本辦結。開展了行政執法檢查,推進了普法教育。積極推行政務公開,開通了縣長熱線電話。強化了信訪工作,維護了社會穩定。

【人民生活】

全縣職工年平均工資達到1015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6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59元,比上年凈增88元。

城關鎮
自然環境:城關鎮總土地面積4.01萬畝,耕地面積1.39萬畝。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氣溫12℃,年平均降雨量692毫米,全年無霜期211天。 行政區劃…[詳細]
東街社區
北街社區
西街社區
南街社區
育才路社區
隴南路社區
支旗路社區
北關路社區
南山村
石碑村
北關村
東郊村
北泉村
中心村
西關村
幸福村
龍峽村
寧寨村
柳埡村
棗兒溝村
北山村
高旗村
石溝村
李溝村
邵總村
張旗村
梁旗村
支旗村
李武村
廟灣村
袁大村
王坪村
黃渚鎮
自然環境:黃渚鎮北距縣城45公里,總土地面積12.8萬畝,耕地面積0.71萬畝。平均海拔1980米,年平均氣溫7℃,年平均降雨量803毫米,全年無霜期203天。…[詳細]
黃渚社區
賈壩社區
茨壩村
吳灣村
麻石村
柏灣村
太山村
趙河村
黃渚村
王莊村
張庄村
清水村
紅川鎮
自然環境:紅川鎮東距縣城20公里,總土地面積6.83萬畝,耕地面積1.69萬畝。平均海拔1721米,年平均氣溫12℃,年平均降雨量723毫米,全年無霜期210天…[詳細]
紅川社區
青山村
東槐村
西柳村
席郝村
韓庄村
呂壩村
席坪村
楊河村
二條嶺村
墁坪村
小川鎮
自然環境:小川鎮西距縣城22公里,總土地面積10.37萬畝,耕地面積2.57萬畝。平均海拔1600米,年平均氣溫12℃,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全年無霜期207…[詳細]
小川社區
草壩村
小川村
後寨村
上峽村
西峽村
單山村
韓山村
陰灣村
水磨溝村
祁壩村
賀溝村
周旗村
西寨村
坡底村
新興村
關山村
天山村
聯合村
亂山村
紙坊鎮
自然環境:紙坊鎮西距縣城35公里,總土地面積11.7萬畝,耕地面積3.24萬畝。平均海拔1326米,年平均氣溫12℃,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全年無霜期206天…[詳細]
紙坊社區
紙坊村
馬寨村
老莊村
邵坪村
府城村
小路村
棗樹村
草壩村
代塄村
韓山村
劉山村
梁河村
廟下村
何堡村
大營村
代溝村
拋沙鎮
自然環境:拋沙鎮西距縣城5公里,總土地面積9.05萬畝,耕地面積3.22萬畝。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氣溫12℃,年平均降雨量670毫米,全年無霜期210天。…[詳細]
樂樓社區
趙山村
樂樓村
高橋村
強壩村
磨壩村
轉灣村
胡寨村
東羅村
廣化村
豐泉村
東營村
任灣村
唐坪村
坪島村
小灣村
店村鎮
自然環境:店村鎮東距縣城15公里,總土地面積9.9萬畝,耕地面積2.94萬畝。平均海拔1300米,年平均氣溫12℃,年平均降雨量720毫米,全年無霜期200天。…[詳細]
張家寨村
東大寨村
折家莊村
茆上堡村
黑旗寨村
尹家寨村
新村村
毛壩子村
安溝村
柏柳村
王家東山村
朱家橋村
友聯村
石關子村
黑家山村
王磨鎮
自然環境:王磨鎮北距縣城20公里,總土地面積9.89萬畝,耕地面積1.05萬畝。平均海拔1870米,年平均氣溫9℃,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全年無霜期205天。…[詳細]
官店村
王磨村
楊庄村
浪溝門村
陳家莊村
祈壩村
林口村
韋山村
北王坪村
白家村
梨樹埡村
水泉村
黃山村
張山村
周塄村
陳院鎮
自然環境:陳院鎮北距縣城5公里,總土地面積11.39萬畝,耕地面積2.66萬畝。平均海拔1230米,年平均氣溫12℃,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全年無霜期209天…[詳細]
七盤村
梁樓村
陳庄村
玉泉村
蘆溝村
大埡村
大殼村
白馬寺村
李山村
半山村
武山村
馬壩村
龍門村
冰林村
沙壩鎮
自然環境:沙壩鎮西距縣城15公里,總土地面積10.37萬畝,耕地面積2.4萬畝。平均海拔1550米,年平均氣溫13°C,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全年無霜期204…[詳細]
葦子川村
沙壩村
楊壩村
閆山村
牛窯村
蘆灣村
尖川村
開元寺村
石門村
樺樹村
李壩村
園壩村
黃陳鎮
自然環境:黃陳鎮西南距縣城40公里,總土地面積8.85萬畝,耕地面積2.02萬畝。平海拔1150米,年平均降雨量620毫米,年平均氣溫11°C,全年無霜期203…[詳細]
下五郎村
黃陳村
鄭山村
石榴灣村
畢河村
孟坪村
葦子溝村
中灣村
上五郎村
雞峰鎮
行政區劃:轄27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4274戶,鄉鎮總人口18986人,鄉鎮從業人員9750人。 六通情況:27個村全部通電、通郵,…[詳細]
西山村
化埡村
曹庄村
樹林村
連寺村
許坪村
下庄村
潘山村
陳溝村
陰灣村
兩河村
下南山村
雙石村
張坪村
西坪村
長河村
長溝村
朝霞村
雞心村
坪庄村
金葡村
張塄村
趙家堡村
麒麟村
左山村
鍾西村
草灘村
蘇元鎮
成縣轄鄉。1949年設蘇園、龍窩鄉,1958年並入小川公社,1961年建蘇園公社,1983年復置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西漢水北岸,距縣城37公里。面積53.8平方…[詳細]
張灣村
虎埡村
大坡村
大安村
尹水村
水壩村
廟埡村
川子壩村
包家寺村
龍窩村
索池鎮
成縣轄鄉。1949年設索池鄉,1958年並入小川公社,1961年建索池公社,1983年復置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西漢水北岸,距縣城31公里。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詳細]
安塄村
索池村
欒山村
胡家山村
大草灣村
李家山村
花泉村
唐山村
寨子村
王灣村
大川村
宋坪鄉
成縣轄鄉。1949年設宋坪鄉,1958年並入南康公社,1967年建宋坪公社,1983年復置鄉。位於縣境東南部,青泥河中游,距縣城60公里。面積85平方公里,人口…[詳細]
石門溝村
史家坪村
格樓壩村
陽山村
李家梁村
雙旗溝村
宋家山村
徐家坪村
貓川村
桂花村
房家河村
康家灣村
黑樓房村
田柳村
申家河村
何家坪村
二郎鄉
成縣轄鄉。1949年設二郎鄉,1978年改為公社,1983年復置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2公里。面積157.3平方公里,人口0.4萬。有公路接江(洛)望(子…[詳細]
潭河村
莊子村
店子村
武壩村
趙壩村
崖背村
嚴河村
劉坪村
安子村
曹陰村
鐔河鄉
成縣轄鄉。1949年設鐔河鄉,1958年並入兩河公社,1961年建鐔河公社,1983年復置鄉。位於縣境南部,西漢水北岸,距縣城40公里。面積32.7平方公里,人…[詳細]
將利村
鐔河村
閻家山村
半山村
馬槽溝村
土蒿坪村
侯家老莊村
石榴壩村
王山村
陽坪村
黑溝村
建村村
按以上電話都是摘自網路,僅供參考,關於我爸了,確實沒有搜出來

㈦ 甘肅省隴南市成縣毛壩是不是村


毛壩村

地址:甘肅省隴南市康縣


請看圖,是村

㈧ 毛壩的美食有哪些

美食的話有豬頭肉啊,青菜胡蘿卜啊,還有魚鴨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