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灌陽楓樹腳哪裡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灌陽楓樹腳哪裡好吃

發布時間: 2022-10-02 18:35:05

㈠ 湘江戰役中最著名的三大戰役

湘江戰役中最著名的是新圩之戰、界首之戰、腳山之戰

新圩之戰:新圩阻擊戰主戰場1934年11月26日,紅三軍團命令紅五師星夜趕到新圩,阻擊灌陽方向桂軍第十五軍的兩個師,第七軍的一個團,以保證紅軍全軍左翼安全,掩護紅軍大部隊過湘江。紅五師師長李天佑、政委鍾赤兵率領全師指戰員把阻擊陣地選擇在楊柳井附近的水口山、楓樹腳、板橋鋪一帶。紅十五團在公路左側(往灌陽縣城方向),佔住鍾山、打鑼山、坦復、定復一帶,紅十四團在右側的霞上坪、判官山、打礦山、馬鞍山一線,師指揮所設在楊柳井左側山頭上;紅星炮兵營配置指揮所設在附近山頭,戰地醫院設在下立安村,後勤部設在上立安村。新圩阻擊戰是湘江戰役打得最艱苦、最悲壯的一次戰斗,這次戰斗歷時三天三夜。由此可見,新圩阻擊戰關繫到紅軍的生死存亡,對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界首之戰:界首阻擊戰斗也叫光華鋪阻擊戰,是湘江戰役著名的三大阻擊戰場之一。界首是一座古圩,位於廣西興安縣城以北15公里的湘江西岸,是中央紅軍過湘江時最重要的渡河點。紅三軍團四師發動當地民眾,在江面上搭建了一些浮橋,方便軍委縱隊和後續部隊過江。在界首的湘江西岸江邊,距離界首渡口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祠堂,叫「三官堂」。紅軍架設的渡河浮橋主道,就從三官堂門前經過。湘江戰役時,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的指揮所設在「


腳山之戰:腳山鋪阻擊戰是湘江戰役中著名的三大阻擊戰之一,是湘江戰役中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場戰斗。腳山一戰,紅一軍團兩個師,與湘軍鏖戰3天,傷亡慘重。軍團政委聶榮臻負傷,四團政委楊成武和五團團長鍾學高負傷,五團政委易盪平等千餘人犧牲,兩個師共損失近四千人(一說紅一軍團傷亡六千多人,其中犧牲兩千餘人;一說傷亡三千多人)。

㈡ 你後衛絕命師最後突圍多少人

3人。

大結局時,韓偉和戰士們被反動民團追堵到無路可走,打完最後一顆子彈,縱身跳下懸崖。陳樹湘帶領余部邊打邊撤,到達了牯子河邊上的最後一道防線,卻發現橋已被炸毀。

反動民團正迅速向岸邊聚集,為了保存革命的火種,為紅34師留下最後的希望,陳樹湘讓童九子、賴驕驕、林金香3個少年紅軍游到對岸,自己和剩下的幾名戰士為他們打掩護。

分別前,陳樹湘把紅34師的軍旗交到童九子手裡,囑咐他一定要帶賴驕驕和林金香走出去,向黨中央歸建,延續紅34師的星星之火。陳樹湘打完最後一顆子彈,腹部受傷,被民團活捉,他絞腸自盡。

絢麗的朝陽下,童九子、賴驕驕、林金香3位少年紅軍打著紅34師的軍旗,朝著青山疊翠的方向奔跑而去。

劇情:

1934年在紅軍長征期間,紅三十四師作為紅軍的後衛部隊,擔任著在長征路上掩護紅軍主力部隊突圍的任務。

為了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一支全由閩西客家子弟組成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與數十倍於紅軍的國民黨軍浴血奮戰。

在掩護主力紅軍突破湘江的慘烈戰斗中,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6000餘人全軍覆沒,他們為中國革命史留下了氣壯山河的的慘烈篇章。

㈢ 湘江戰役的血灑湘江

湘江戰役期間,紅五軍團三十四師奉命前往灌陽楓樹腳阻擊從灌陽北上的桂軍(夏威部)。由於軍委的失誤(三十四師接到命令時楓樹腳已經失守)、地形不熟,紅三十四師陷入桂北的崇山峻嶺之中,在羊腸小道中艱難跋涉,未能按時接替紅六師十八團阻擊桂軍,反而使自身陷入了孤軍奮戰的險惡境地。
12月1日5時、下午14時,中革軍委兩次電令三十四師由東向西橫穿灌陽至新圩公路,向西突圍。三十四師依照命令,從板橋鋪一帶穿過公路,向西突圍,但再次陷入崇山峻嶺之中。12月3日,在前往湘江鳳凰嘴渡口的途中,紅三十四師與桂軍夏威部44師(缺132團)、43師一部遭遇,地點是全州縣安和鄉文塘村。
雙方在文塘一帶發生激戰。紅三十四師向桂軍發起連續沖鋒,試圖向北打通前往大塘、麻市、鳳凰渡的通道,但始終無法突破桂軍陣地。在連續的沖鋒中,紅三十四師傷亡慘重,師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張凱、一○二團團長呂官印、一○二團政委蔡中犧牲,大批將士血灑疆場。在向北的進攻受挫後,師長陳樹湘率部南撤,試圖從興安以南尋路西進。但再度遭桂軍層層阻擊,無法打開前進通道。為了減少危險,陳樹湘當機立斷,率部向東退入霧源山區,並迅速佔領了狗爪山和嶺腳底村。這時桂軍再次發起了猛烈攻擊,紅三十四師一邊打一邊向大山轉移,由於地形不熟,部隊被切為數股,各團各自為戰。一OO團政委候中輝、一O一團團長蘇達清、一0一團政委彭竹峰先後犧牲。紅三十四師沿白路河而上,經大白路、小白路轉移到瑤寨茶皮浸,此時全師只剩下1000多人。
茶皮浸海拔1200米,其南面為板瑤山、北面僅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灌陽。這時桂軍44師從安和沿大路經蕉江再從小路經高屋場趕到板瑤山。當桂軍到達板瑤山時,紅軍正從村南的小道向灌陽前進,雙方發生遭遇戰。陳樹湘爬上板瑤山村寨的後龍嶺(1672米),用望遠鏡觀察情況,發現通往灌陽的山路已被桂軍切斷,遂命令部隊退回茶皮浸。隨後,紅三十四師由茶皮浸瑤族青年梁明卿帶路,沿一條羊腸小道至魚灣(時屬全縣內建鄉)住宿,暫時擺脫了桂軍。
文塘一戰,紅三十四師損失慘重,由入關(湘桂邊境四關)時的4300餘人銳減至800餘人(一說一千餘人)。
12月4日下午,陳樹湘率余部從新圩以南穿越全灌公路時,在新圩附近的羅塘、板橋鋪遭到桂軍圍攻,僅四百餘人沖出包圍,被迫再次翻過觀音山,於當晚在地處半山腰的洪水箐村宿營。
12月5日,三十四師被桂軍發現,再次遭到包圍。陳樹湘緊急召集師、團幹部,宣布兩條決定:第一、尋找敵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圍出去,到湘南發展游擊戰爭。第二、萬一突圍不成,誓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陳樹湘決定突圍,沿長征原路返回井岡山。
突圍過程中,負責掩護的紅一○○團大部分犧牲,部分分散到群眾中去尋找黨組織。團長韓偉幾經輾轉,於抗戰期間回到部隊,1955年授中將軍銜,曾任北京軍區副司令,1992年病逝。他是紅三十四師唯一倖存的團以上幹部。
師長陳樹湘率余部一百多人(有一百四十餘人、不足二百人、二百多人等幾種說法)於12月9日向東進入湖南。12月11日,陳樹湘在搶渡牯子江時,遭到湖南江華縣保安團伏擊,腹部中彈受傷。受傷的陳樹湘與部隊分離,藏匿於駟馬橋附近的洪東廟療傷,被道縣保安軍何湘(何漢)部抓獲,後自殺身亡,時年二十九歲。
陳樹湘余部九十多名紅軍官兵(也有說為幾十名、一百多名),轉戰於湘南道縣、永明、江華、藍山、寧遠之間的山區,大部分犧牲,只有少數將士隱姓埋名,藏匿於民間,得以倖存。

㈣ 廣西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景點推薦

1、桂林山水

兩江四湖的水路構成了一條能與威尼斯水城相媲美的環城水系。乘船夜遊兩江四湖象山景區,山水、園林、城市在璀璨燈光的籠罩下,更彰顯出如夢似幻、無限遐想的高雅意境。在這里,你可以品味「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幽美畫卷,體會世人「願做桂林人,不願做神仙」的感嘆。

㈤ 湘江戰役的三大阻擊戰是哪些

湘江戰役中最著名的三大戰役是新圩之戰, 界首之戰,覺山之戰。
湘江戰役在國民黨方面稱作全州戰役,是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戰。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是,中央紅軍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部隊指戰員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
1.新圩之戰
新圩,位於廣西灌陽縣西北部,南距縣城15公里,北距紅軍西進路線最近點大橋村
古嶺頭5公里,距湘江渡口三四十公里,一條從灌陽通往全州的公路從這里經過,新圩以北5公里的古嶺頭是紅軍前往渡口的必經之地。新圩以北一直到湘江岸邊都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新圩往南至馬渡橋長約10公里的公路兩側丘陵連綿,草木叢生,可以建立阻擊陣地。為了防止灌陽縣城方向的桂軍北上切斷紅軍西進通道,中革軍委命令紅三軍團五師從新圩南下,佔領馬渡橋,將桂軍阻擋在新圩以南。
紅三軍團第五師師長李天佑(上將)、政委鍾赤兵(中將)率十四、十五團(十三團歸軍團部指揮)和軍委炮兵營3900餘人於11月27日下午16時左右搶在桂軍前面趕到新圩,佔領了新圩-灌陽公路兩邊的山頭,並派出部隊沿公路向南面的馬渡橋推進,佔領公路兩邊的山頭。當日下午,紅五師先頭部隊與桂軍偵察連遭遇,紅軍主動出擊,將桂軍偵察連擊退,並沿公路向南追擊至楓樹腳附近,因前方的馬渡橋已經被桂軍佔領,便在楓樹腳周圍的山頭構築工事。李天佑得到報告後,決定將阻擊陣地設置在從新圩向南至排埠江村長約8公里的公路兩側山頭上,這段防線距灌陽縣城7公里,距紅軍向湘江前進的通道最近點大橋村5公里。紅五師的第一道陣地設在楓樹腳附近,以公路為界,將部隊分成左右兩翼,互相配合形成交叉火力。紅十五團布置在公路的左側,即打鑼山、水口山、鍾山上;紅十四團布置在公路的右側,即月亮包山、判官山上;師指揮所設在距第一道阻擊陣地一二里的楊柳井;臨時調配的軍委「紅星」炮兵營,部署在指揮所附近左側的山地上。
在國民黨方面,桂軍部署於新圩方向的有7個團,以第15軍軍長夏威為指揮官,15軍44師(王贊斌)為主攻部隊,15軍45師134團(凌壓西)為44師預備隊,以第7軍24師為15軍預備隊。
桂軍前鋒於11月27日下午搶在紅軍之前佔領楓樹腳南面的馬渡橋,但因紅軍在楓樹腳附近建立了阻擊陣地,桂軍在占據馬渡橋後無法繼續向前推進,便把獅子山、瘦馬岐、張家嶺一線做為前沿陣地進行布防。桂軍與紅軍的前沿陣地相距約1000米,中間為水田、早地和小村落,雙方都可以看到對方的陣地。
28日拂曉時分,桂軍44師在炮火掩護下,在機槍、重炮、迫擊炮掩護下,向紅五師前沿陣地發起進攻。紅五師沉著應戰,以密集火力封鎖公路,大量殺傷敵人,「紅星」炮兵營也向開炮支援。桂軍正面進攻受阻,遂於下午16時,遂派出一部兵力沿紅軍左側的瘦馬岐等幾個山頭迂迴紅軍前沿陣地的鍾山、水口山一帶。紅軍腹背受敵,損失很大,前沿陣地有的山頭一個排打得只剩下一名戰士。紅五師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當晚,紅軍後撤至楊柳井兩側的山頭平頭嶺和尖背嶺一線,連夜趕築工事。平頭嶺和尖背嶺是公路兩側的最高山峰,紅十五團防守公路左側的平頭嶺,紅十四團防守公路右側的尖背嶺,兩個陣地互為犄角。
29日,桂軍第24師及45師134團(團長為凌壓西)投入戰斗,戰斗更加激烈。桂軍先是以空軍一隊6架飛機低空轟炸、掃射,繼而大炮轟擊,接著以步兵輪番沖擊。到中午時分,桂軍正面與側後迂迴相結合的進攻,已經把紅軍堅守的山頭逼到了絕境。紅軍與桂軍展開了白刃戰,反復爭奪山頭,但終因力量懸殊,紅五師傷亡慘重。十四團政治委員負傷;十五團團長白志文(少將)、政委羅元發(中將)負傷,三名營長中有兩名犧牲,全團傷亡五百餘人。前沿的幾個小山頭相繼丟失,第二道防線眼看就要被突破。紅五師師長李天佑命令師參謀長胡震到前線接替白志文指揮紅十五團,並電話命令紅十四團團長黃冕昌收縮防線,把團指揮所轉移到師指揮所位置。這時桂軍機槍、炮火已經打到師指揮所旁邊來了,師指揮所准備轉移。結果,未等師指揮所轉移,李天佑便接到了師參謀長胡震犧牲的消息。李天佑剛剛到達新指揮所位置,又接到了紅十四團團長黃冕昌犧牲的報告。
當時,防守公路右側尖背嶺的是紅十四團。桂軍出動1000多人從正面進攻尖背嶺,被紅十四團擊退。桂軍受挫後,又改為從兩側進攻。紅十四團團長黃冕昌已經腿部中彈受傷,忍著傷痛指揮戰斗。黃冕昌判斷,左側有紅十五團火力支援,敵人也不易攻上,右側一些火力調到了正面,是薄弱點,可能會成為敵人攻擊的重點,他命令部隊把主要火力立刻調往右側,左側只留一個排長帶兩個班堅守。
不久,桂軍果然出動2000多人向尖背嶺右側發起沖擊。桂軍翻過一個小山坡後,立即遭到紅十四團火力封鎖,無法前進。但是,狡猾的桂軍在強攻右側的同時,又集結一股力量攻打左側。左側情況危急,黃冕昌命令連指導員何誠帶隊向右側敵人打了個反沖鋒,趁機抽出部分兵力去支援左側。然而右側敵人又發起了反攻,紅軍寡不敵眾,被迫退進工事堅守,黃冕昌團長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紅十四團防守的尖背嶺和紅十五軍團防守的平頭嶺相繼失守。紅軍交替掩護,且戰且退,在板橋鋪附近的虎形山構築數層工事,集中兵力死守。
30日凌晨,紅五師接到緊急馳援紅四師光華埔陣地的命令,新圩陣地交紅六師十八團接防。由於十八團未能及時趕到,紅五師被迫繼續與桂軍苦戰。
血戰至中午,桂軍見拿不下虎形山(虎形包),便以重兵迂迴左側高山,向紅軍壓過來,同時出動多架飛機對虎形包狂轟濫炸。紅軍拚死抵擋一陣後,被迫撤出陣地,退守新圩附近的楠木山和炮樓山一線。
30日下午15時紅十八團趕到新圩,紅五師於16時移交防務,迅速趕到界首東南的渠口,與紅十三團匯合,從界首過江。
紅五師,這個彭德懷的主力師撤下來的時候,師參謀長、十四團團長、副團長及團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犧牲,十五團團長、十五團政委和十四團政委負重傷,營以下幹部大部犧牲。全師戰斗之前有三千多人,下來的時候連傷兵也只剩下千餘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史》中說:「紅十四、十五團浴血奮戰三晝夜,傷亡2000多人」。1934年12月2日,軍委電台的一份敵情通報中提到:「我三軍團第五師此次戰役損失甚大,……十三、十四兩團,現僅有六百餘,十五團尚有四五百人……」。過江以後,紅五師縮編為一個團。
紅十八團在新圩接防後,倉促在新圩南面楠木山村附近的炮樓山一帶進行布防,其中以兩個營扼守楠木山村附近之炮樓山,一個營布防於陳家背。桂軍以一部繞過紅十八團向北追擊,一部留在楠木山村圍攻紅十八團。12月1日拂曉,桂軍對紅十八團楠木山陣地發起猛攻,紅十八團傷亡慘重。為避免部隊被桂軍吃掉,紅十八團炮樓山防守部隊被迫後撤,向在陳家背布防的那個營靠攏。桂軍緊緊咬住十八團不放,在十八團撤退後迅速佔領炮樓山,並一路跟蹤追擊。紅十八團的兩個營剛撤到陳家背,桂軍便追了過來。戰至中午,紅十八團一部被分割包圍於陳家背,一部在團長曾春鑒、政委吳子雄率領下突圍而出,邊打邊撤,向湘江岸邊轉移,最後被桂軍分割包圍於全州古嶺頭一帶。紅十八團約兩千名將士大部分壯烈犧牲,只有少數戰士突破重圍,但又在隨後的地方民團的圍剿中慘遭殺害,只有為數不多的戰士隱姓埋名,流落民間。紅六師另外兩個團(十六、十七團)損失也比較大,全師基本上不成建制,後縮編為一個獨立團。
1934年11月29日下午15時,中革軍委電令紅三十四師於30晨應接替六師在紅樹腳(楓樹腳)阻擊桂軍。但實際上,三十四師接到命令時時新圩紅樹腳(楓樹腳)陣地已經失守。軍委的命令致使三十四師孤軍深入,最後全軍覆沒。
從11月30日起,便有桂軍繞過紅軍陣地北上,12月1日起更是蜂擁北上,其中桂軍44師經新圩西北方向的石塘圩向湘江麻子渡、界首方向追擊,24師由文市西側向北追擊,134團留在灌陽縣境。12月1日晨,桂軍24師到達新圩東北方向的文市附近,將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縱隊約一個連繳械,迫使中央軍停止西進,之後調過頭來向西追擊紅軍。中央紅軍大量未來得及過江的部隊,被桂軍44師和24師切斷、沖散,損失慘重。
2.界首之戰
界首阻擊戰斗也叫光華鋪阻擊戰,是湘江戰役著名的三大阻擊戰場之一。
界首是一座古圩,位於廣西興安縣城以北15公里的湘江西岸,是中央紅軍過湘江時最重要的渡河點。紅三軍團四師發動當地民眾,在江面上搭建了一些浮橋,方便軍委縱隊和後續部隊過江。在界首的湘江西岸江邊,距離界首渡口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祠堂,叫「三官堂」。紅軍架設的渡河浮橋主道,就從三官堂門前經過。湘江戰役時,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的指揮所設在「三官堂」里。 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過江後,也曾進入三官堂,指揮部隊渡江。
1934年11月27日下午,紅一軍團二師四團搶占界首。紅四團搶占界首後,奉命增援腳山鋪,遂將界首防務移交三軍團四師。
27日晚,三軍團四師先頭部隊到達界首,開始架設浮橋。
28日,紅四師三個團全部到達界首,在界首附近的湘江兩岸布防。謝嵩團長、蘇振華政委率紅十二團留守河東江南渠口。鄧國清團長、張愛萍政委率紅十一團前出到石門及西北地域布防。沈述清團長、楊勇政委率紅十團在湘江西岸界首南面光華鋪一帶布防。
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派宣傳部長劉志堅到十團督戰,並指示紅十團在界首以南光華鋪、楓山鋪地區構築工事,從正面阻擊興安方向來犯之敵。
光華鋪是界首至興安間桂黃公路邊的一個小村莊,位於界首渡口以南5公里,村北是開闊的水田,另三面是起伏的山丘。
29日,紅十團團長沈述命令三營營長張震率部在光華鋪南面布防,以兩個連在正面向興安縣城方向築工事,機槍連和另一個連作預備隊,團主力部署在渠口渡附近高地,團指揮所設在渡口附近的小高地上。
國民黨方面,桂軍在興安駐有15軍43師128團(馮璜),發現界首渡口被紅軍佔領,又急忙從平樂調一個師的兵力(15軍45師的133團、135團,15軍43師127團)趕往興安加強守備,以防止紅軍攻佔興安威脅桂林。
29日晨,桂軍偵察機飛臨界首上空,對紅軍進行俯沖用掃射。29日下午,桂軍多架轟炸機飛臨界首渡口,將紅軍臨時架起的浮橋全部炸毀。當夜,紅軍收集船隻,再次架起浮橋。次日晨,又被敵機再次炸毀。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協助朱德總司令指揮部隊奮戰數小時,再次將浮橋修通。
29日晚,桂系15軍43師(黃鎮國)一部向紅軍據守的光華鋪高地攻擊前進。當日深夜,部署在前沿的三營值班戰士發現湘江邊的山上有手電筒燈光擺動,忙向張震營長報告。張震立即派出一支部隊前往搜索,未發現打手電筒的人。正當搜索的戰士感到事情有些蹊蹺時,發現湘江西岸有密集的手電筒燈光在閃爍。原來桂軍一部已經迂迴到三營陣地後面,直插界首渡口。桂軍這支部隊行至界首渡口南面2.5公里處,與紅十團主力發生接觸,雙方隨即猛烈交火。張震營長見渡口危急,急忙收縮兵力,往回猛打,與十團主力夾擊來襲桂軍。敵我雙方在黑暗中混戰,但敵人數量眾多,雙方激戰後形成對峙。混戰中,桂軍兩次攻到離三官堂不足100米的地方。紅三軍團政委楊尚昆與警衛員多次勸彭德懷轉移,但彭德懷認為這里便於指揮,有利於掩護中央軍委過江而拒絕離開。
30日拂曉,張震率三營與團部匯合,但部分敵人突破十團防線佔領了渡口。此時,軍委第一縱隊即將抵達東岸准備渡江,情況萬分危急。中央的主要領導人和中央紅軍的指揮機關都在軍委第一縱隊,軍委第一縱隊不能過江,情況非同小可。沈述清團長見三營傷亡甚眾,下令三營休整,自己親率一、二營直奔渡口,向人數不多但又時刻威脅著紅軍渡江部隊的桂軍發起猛攻。敵我雙方都沒有工事作依託,在江邊來回「拉鋸」,戰斗異常殘酷。經反復沖殺,紅十團終於奪回了界首渡口西岸,但十團團長沈述清在沖鋒過程中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6歲。沈團長犧牲後,彭德懷命令第四師參謀長杜中美接任紅十團團長。杜中美率軍將桂軍殘敵驅趕到光華鋪以南。
30日上午,軍委第一縱隊開始從界首渡過湘江,進抵界首西北之大田地域。
不久,桂軍45師韋雲淞部趕到興安。興安縣的桂軍增至四個團。桂軍隨即以二個團的優勢兵力,在炮火的支援下,向紅十團發起了瘋狂反撲。30日中午,光華鋪失守。為了奪回光華鋪,杜中美團長急忙組織部隊反攻。在向張家嶺高地發起沖鋒時,杜中美中彈犧牲,桂軍乘勢反撲。紅十團政委楊勇腿部被彈片擊中受傷。為了保存實力,楊勇將部隊撤至到西起石門飛龍殿,北至碗渣嶺、大洞村丘陵,東至湘江一線,構築第二道防線。
為奪回光華鋪,彭德懷緊急調紅四師的另外兩個團趕來增援紅十團。桂軍的轟炸機再次對界首渡口的浮橋進行轟炸,但紅軍在當地群眾的配合下也再次架起了浮橋,保證了軍委一、二縱隊全部渡過湘江。
在彭德懷調兵增援光華鋪的同時,桂軍的另一個團已經悄悄渡過湘江,急速從湘江東岸向界首渡口推進。當時,軍委第二縱隊已經於午前進抵界首以東之月亮山附近,如果桂軍這個團繼續北進,後果將不堪設想。彭德懷見情況緊急,急忙命令紅五師十三團黃振團長率所屬部隊迅速打擊東岸立足未穩之敵,阻止其繼續北上。黃昏後,中央第二縱隊開始過江。彭德懷指揮三軍團四師集中所有兵力向光華鋪之敵發動反攻,經過又一夜苦戰,雖然未能奪回光華鋪,但是終於在光華鋪與界首之間建立了第二道阻擊線。
12月1日凌晨1時30分,軍委主席朱德向全軍下達了緊急作戰命令:「(一)三十日的戰斗,全州之敵已進到朱塘鋪,興安之敵已進到光華鋪,灌陽之敵已進佔新圩,並續向古嶺頭方向前進。周敵之先頭部隊有已渡過文市河之可能。……一號各兵團之部署及任務應如下:……C、三軍團應集中兩個師以上的兵力在汽車道及其以西地域,有向南驅逐光華鋪之敵的任務,並須佔領唐家市及西山地域。六師之部隊應留河東岸,有佔領石玉村的任務,並掩護我五、八軍團及六師切斷的部隊通過湘水。以一個營仍留界首任掩護,該營應向麻子渡派隊與五軍團切取聯絡。在萬不得已時,三軍團必須困守界首及其西南和東南的地域。……」
在這道命令中,軍委要求紅三軍團將四師、五師主力集中在湘江西岸的桂黃公路及以西地域,界首隻留一個營,這是有其道理的。當時,軍委兩個縱隊已經部分過江,這兩個縱隊缺乏戰鬥力,如果光華鋪附近的桂軍繞過三軍團陣地攻擊軍委縱隊,後果將不堪設想。為防止這種嚴重局面的出現,紅三軍團必須將防線向西延伸。但這也意味著戰線的延長,界首渡口處於危險之中。
12月1日拂曉,從新圩阻擊戰撤下來的紅五師十四、十五團趕來,與十三團會合,接替了紅十團的防務,參加了阻擊(張震說紅五師部隊30晚趕到,可能說的是十三團)。
12月1日清晨,茫茫大霧吞沒了湘江,十幾米外就看不清人臉。敵我雙方繼續在濃霧中激戰。紅三軍團四師和從新圩撤出的紅五師主力在界首西岸阻擊光華鋪之敵,紅六師主力(缺紅十八團)到達界首東岸,一面組織渡江,一面阻擊興安北上之敵,掩護星夜起來的紅八、紅九軍團從凰嘴渡口涉渡湘江。
戰斗到12月1日中午,中央紅軍主力大部分渡過了湘江,其他負責掩護的部隊也已經奉令撤離,可紅四師卻沒有接到撤退命令。桂軍的攻勢並沒有減弱,紅四師孤軍奮戰,如果不及時撤退,後果不堪設想。紅四師政委黃克誠感覺到形勢不妙,便向師長張宗遜建議組織部隊撤退,向西轉移。界首戰斗結束。
3.覺山之戰
覺山鋪阻擊戰是湘江戰役中著名的三大阻擊戰之一,是湘江戰役中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場戰斗。
在國民黨方面,是第1路追剿司令劉建緒指揮的湘軍部隊,包括16師(章亮基)、62師(陶廣)、63師(陳光中)和第19師(李覺)之一部(一個旅)、4個補充團、3個保安團。緊隨湘軍後面的,還有薛岳的5個師,也已推進到黃沙河。蔣介石派駐衡陽的飛行大隊,也隨時可以飛來助戰,配合湘軍的地面進攻。當時湘軍的編制,每個師一萬至一萬二千人,湘軍劉建緒部的總兵達到六七萬人。
在紅軍方面,是林彪的紅一軍團。紅一軍團共三個師,即紅一師、紅二師、紅十五師(少共國際師),據1934年10月8日紅軍花名冊統計,紅一軍團共19880人。不過,經過前三道封鎖線的不斷減員,湘江戰役時,紅一軍團的人數已經沒有這么多。在腳山(覺山)鋪戰斗的第一天,紅一軍團投入了紅二師和紅一師的一個團,共四個團。第二天便投入了紅一、紅二師的全部六個團。
1934年11月27日,湘軍劉建緒部進佔全州,並在城外布置了警戒線。紅一軍團二師五團從全州縣梘塘鄉的屏山渡渡過湘江後,奉命搶佔全州縣城,但比湘軍晚到六個小時,只好佔領位於全州南面16公里處的魯板橋、腳山鋪(又名覺山)一線,構築防禦工事。同日,紅二師六團由大坪涉渡湘江到達二美灘。紅二師四團佔領界首,隨即將陣地移交三軍團四師,緊急趕往腳山鋪增援。紅一師第二團從全州鳳凰鄉大坪渡口渡過湘江。到了29日戰鬥打響時,紅二師三個團和紅一師二團,共四個團已經全部進入腳山鋪阻擊陣地。
覺山鋪是是一個只有20多戶人家的小村子,坐落在桂(林)黃(沙河)公路邊,北距全州16公里,南距軍委縱隊渡河的界首渡口約30公里。村子周圍有幾座小山,被南北走向的桂黃公路分在東西兩側,與桂黃公路相交,成十字形。這幾座山從東到西分別是:黃帝嶺、尖峰嶺、沖天鳳凰嶺、美女梳頭嶺、米花山、懷中抱子山。黃帝嶺、尖峰嶺在公路東側,沖天鳳凰嶺、美女梳頭嶺、米花山、懷中抱子山在公路西側。其中又以黃帝嶺和懷中抱子山最高,都在南端,整個地勢南高北低,北來的敵人呈仰攻狀,而紅軍居高臨下。根據這樣的地形地勢,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和參謀長左權決定在腳山鋪構築兩道阻擊線,北側一列山嶺為第一道阻擊線,南側一列山嶺為第二道阻擊線。軍團部設在距腳山鋪不遠的山頭上。
林彪命令紅六團扼守公路西側的美女梳頭嶺,紅五團扼守公路東側的先鋒嶺,紅四團扼守公路正面和公路的兩側,紅二團做預備隊。為防止湘軍迂迴,林彪又緊急電令紅一師增援腳山,准備待一師(缺一個團)趕到,將其全部部署在公路西側美女梳頭嶺一帶。
29日晨,湘軍以16(章亮基)、19(李覺)師為前鋒,以62(陶廣)、63(陳光中)師為預備隊,向紅一軍團的腳山陣地壓了過來。
國民黨軍一開始便出動了十幾架飛機,三架一組,對紅二師陣地進行掃射轟炸,然後以密集的炮火進行炮擊。炮擊一停,湘軍步兵便以密集的隊形發起了沖鋒。
29日湘軍組織了數次進攻,也未能攻佔紅軍的一個山頭。進攻之敵擔心遭到紅軍夜襲,便撤回到魯班(板)橋以北。
30日晨,紅一師師長李聚奎、政委賴傳珠率領該師的另外兩個團從湘桂邊境趕到腳山。林彪將李聚奎帶來的第一、三團部署在公路西側左翼米花山一線,其中楊得志的第一團作預備隊,第三團與先到達的第二團進行前沿阻擊。
紅一師到達覺山之時,北面的湘軍也進一步作了調整,在原來的進攻部隊的基礎上再投入一個多師的兵力,以突破覺山防線,南下封鎖湘江渡口。
天一亮,湘軍的進攻便開始了,人數比第一天更多,火力比起第一天更加猛烈。紅軍的工事被炮火摧毀,各團的指揮所被迫不斷地轉移,但各部隊仍憑險死守,相機反擊。幾次沖鋒之後,湘軍判斷出紅軍兵力不足,遂改變戰術,一面繼續對紅軍正面陣地進行輪番攻擊,一面以大部隊迂迴至紅軍陣地側翼,將紅軍的戰線拉長,以便尋找薄弱環節予以突破。
湘軍這一招很快奏效,紅軍前沿陣地的幾個小山頭相繼失守,成為湘軍向幾個主峰發起攻擊的橋頭堡。打到下午,左翼紅一師米花山陣地失守。湘軍佔領米花山後,將更多的後續部隊投入戰斗,以米花山為跳板,向美女梳頭嶺以東各山頭發起連續攻擊。為避免被包圍和減少損失,紅一師放棄美女梳頭嶺,向二師駐守的懷中抱子嶺靠攏。林彪軍和聶榮臻將軍團部轉移到右側紅二師陣地的皇帝嶺上。米花山、美女梳頭嶺的失守後,湘軍又集中兵力重點進攻紅二師五團防守的右翼陣地尖峰嶺。先鋒嶺是紅五團的突出位置,上面只有團政委易盪平帶著兩個連的戰士進行防守。在湘軍的優勢兵力輪番進攻下,紅五團兩個連傷亡殆盡,團政委易盪平身負重傷,因不願當俘虜而開槍自殺。紅五團只有少量人員突圍而出。
尖峰嶺陷落後,湘軍隨即猛攻陷於孤立的紅四團陣地。當時,紅四團奉命布防於桂黃公路兩側,三營在左,由參謀長李英華指揮;二營在右,由政委楊成武率領;一營則由團長耿飈帶領,擺在覺山鋪中心公路轉彎處迎面的山坡上,形成一個凹形的防禦陣地。一股湘軍不顧部署在左右兩側的二營、三營,直接沖到到了位於陣地中間的一營陣地。正在右側陣地指揮作戰的四團政委楊成武見一營漸漸不支,便組織二營趕去支援,在穿越公路時,右腿中彈負傷。
大約在楊成武受傷前後,紅二師師長陳光親自沖到前沿陣地,指示耿飈放棄山下陣地,向黃帝嶺靠攏。耿飈將全團分成3批交替掩護,且戰且退,撤到了位於尖峰嶺南面的黃帝嶺。紅五、六團這時也撤退到了黃帝嶺。至此,紅一、紅二師分別退守懷中抱子嶺和黃帝嶺,當時已經是30日的黃昏。
夜幕降臨後,陣地上漸漸地安靜下來,左翼的懷中抱子嶺仍然在紅一師手中,右翼的黃帝嶺仍然在在紅二師手中。但是,湘軍已經佔領了公路,將紅一軍團的兩個師分隔開來。
當晚,湘軍在黑幕的掩護下,對堅守懷中抱子嶺的紅一師進行迂迴。為了免遭湘軍包圍和殲滅,紅一師師長李聚奎指揮部隊撤退到西南方向的水頭、夏壁田一帶。
紅一師撤出後,紅二師顯得孤立無援。師長陳光將紅二師撤退到紅一師右側的珠蘭鋪、白沙一帶,與紅一師防守的水頭、夏壁田共同構成第二道阻擊線。第二道阻擊線長達十公里,戰線過長,而且是一片低矮的小土山,南低北高,進攻的湘軍居高臨下,紅一軍團的處境十分不利。
12月1日天剛放亮,湘軍的進攻就開始了。陣地上炮聲隆隆,殺聲震天。仗愈打愈烈,傷亡越來越多。紅軍占據的各個山頭都在吃緊,特別是紅一、紅二師的結合部。紅一、紅二師結合部的左翼是黃永勝率領的紅一師三團,右翼是耿飈率領的紅二師四團。湘軍先向位於左翼的一師紅三團陣地發起猛攻,接連攻了9次,都被紅三團擊退。這時,湘軍發現紅四團防守的珠蘭鋪是個薄弱點,因為珠蘭鋪長約5公里,而紅四團已經不足千人,兵力十分單薄。當時紅四團政委楊成武已經負傷,團長耿飈也因患瘧疾身體非常虛弱。湘軍集中兵力,重點進攻珠蘭鋪,紅四團左翼被湘軍突破。
結合部被突破後,一股湘軍竟然鬼使神差地沖到了紅一軍團指揮部附近,林彪、聶榮臻、左權等師首長差點當了俘虜。
紅二師部署在東面靠近湘江的地方,有被切斷西進退路的危險,師領導當機立斷,命令防守白沙的紅六團掩護,堅決頂住敵人,其他兩個團撤出陣地向西邊大山靠攏。
接近中午時分,紅一軍團在軍團首長指揮下,一師和二師相互交替掩護,邊打邊撤,向西轉移。
覺山一戰,紅一軍團兩個師,與湘軍鏖戰3天,傷亡慘重。軍團政委聶榮臻負傷,四團政委楊成武和五團團長鍾學高負傷,五團政委易盪平等千餘人犧牲,兩個師共損失近四千人(一說紅一軍團傷亡六千多人,其中犧牲兩千餘人;一說傷亡三千多人)。

㈥ 為中央紅軍斷後的紅5軍團第34師幾乎全軍覆沒

湘江戰役期間,紅五軍團三十四師奉命前往灌陽楓樹腳阻擊從灌陽北上的桂軍(夏威部)。由於軍委的失誤(三十四師接到命令時楓樹腳已經失守)、地形不熟,紅三十四師陷入桂北的崇山峻嶺之中,在羊腸小道中艱難跋涉,未能按時接替紅六師十八團阻擊桂軍,反而使自身陷入了孤軍奮戰的險惡境地。

㈦ 廣西有幾個好玩的地方

廣西好玩的地方推薦:

1、桂林灕江風景名勝區

青秀山,原名青山,又稱泰青峰,位於南寧市東南面約五公里處的邕江江畔。一處秀麗的青山座落於蜿蜒流淌的邕江畔,青山頂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這就是被譽為「南寧市的綠肺」——青秀山風景區所在。青秀山,因林木青翠,山勢秀拔而得名。最高峰鳳凰嶺海拔289米,佔地近4.1平方公里,風景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花草樹木四季常青,綠地面積25000平方米。景區內群峰疊翠,泉池眾多,素以「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著稱。山上林木茂盛,遮天蔽日,清風吹過時,發出海濤般的聲浪,是青山著名的古八景之一松林聽濤。

㈧ 程翠林的人物事跡

1934年11月29日下午, 擔負全軍總後衛的紅五軍團首長授命三十四師趕往灌陽楓樹腳接防紅十八團,堅決阻止南面的桂軍,掩護紅八軍團通過灌陽蘇江、泡江地域,爾後為全軍後衛,掩護任務完成後搶渡湘江,盡可能趕上主力。軍團首長最後叮囑:紅三十四師萬一被敵截斷過不了江,返回湘南打游擊。1934年11月30日,紅三十四師從水車浮橋搶渡灌江時,遭到桂軍飛機的轟炸,犧牲200餘人。1934年12月1日晚上,湘江已經被敵人完全封鎖,江東只剩下紅三十四師和已經被桂軍包圍打散的紅十八團,兩軍未能接上。紅三十四師完成掩護軍委縱隊和後續部隊搶渡後,在江東陷於數倍於己的敵人重重圍攻中。1934年12月2日,搶渡湘江途中被桂軍包圍於灌陽洪水箐,付出極大損失才沖出。1934年12母3日下午,在全州縣文塘的新樹村遭桂軍兩個師堵截,雙方在黃陡坡激戰半天,帶一〇二團的師政委程翠林正在電台邊與中革軍委發報聯絡時,突遭敵炮彈轟擊,程翠林等多人犧牲。此戰紅三十四師又犧牲數百人。
紅三十四師在返回新圩途中,不斷遭遇民團聯隊包圍襲擊。1934年12月5日在洪水菁宿營時又被民團包圍,突圍出來後,能集合的人只有200餘人了,師長陳樹湘率領這些人向湘南轉移。
1934年12月11日,陳樹湘師長在湖南江華過牯子江遭保安團伏擊受傷,在駟馬橋被俘,在道縣石馬神村紅都廟犧牲。另一部分被打散的三十四師官兵在師參謀長王光道帶領下轉戰湘南,最後犧牲殆盡。
到此,紅三十四師全部損失。很多年後,周恩來同志在《黨的歷史教訓》回顧湘江戰役時,很沉痛地說起三十四師,我們一個師被截斷了,得不到消息,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