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銅雀台好吃的地方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銅雀台好吃的地方

發布時間: 2022-10-01 15:27:31

Ⅰ 銅雀台在哪你有哪些了解

銅雀台坐落於河北滄州市臨漳縣城西南地區18千米處,是國內核心文化遺產保護企業。這里古稱鄴,古鄴城興建於秋春楚成王時,在三國時期,曹操戰勝公孫瓚後營造鄴都,建造了銅雀、金虎、冰井三台。在當地也是非常有名的一處古建築文化,因此也會有很多人前來參觀旅遊,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這些就是我對銅雀台的了解了,也都是根據史料記載得知,希望可以幫到你。如果有侵權或影響到你們,請及時告知我,我會及時進行刪除此內容。

Ⅱ 銅雀台在哪好不好玩啊

銅雀台在哪裡?在史書里,在漢賦、唐詩、宋詞里,在電視劇《三國演義》里,都出現過。這就是今邯鄲市轄的臨漳縣城西17公里的"古鄴城遺址保護區"內的三台村西。

銅雀台位於河北臨漳縣境內,距縣城18公里。這里古稱鄴,古鄴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台。銅雀台到明代末年已基本被毀,地面上只留下台基一角。據文物保護部門介紹,近年來到此訪古的遊客不斷增多,臨漳縣准備以曹魏時期三台原貌為版本,動工重建銅雀台等鄴城三台。目前這一總投資7562萬元的項目已經有關部門批准。按照規劃,除了重建三台,還將建設三台文物展覽館、鄴城模型和銅雀台文化公園。

古鄴城是在古邯鄲衰微成一個普通的郡縣以後,在這塊土地上崛起的第二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自三國曹魏起到隋400餘年間,後趙、冉魏、前魏、東魏、北齊6個割據王朝的都城。中國古代的台式建築始於周,成長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日趨完美。曹操在鄴城建三台、特別是銅雀台,達到了我國古代台式建築的頂峰。銅雀台初建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後趙、東魏、北齊屢有擴建。這是以鄴北城城牆為基礎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築。當時共建有三台,前為金風台、中為銅雀台、後為冰井台。歷史上的銅雀台到底是什麼模樣?我想或許與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摸樣差不多。據史書載,銅雀台最盛時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按漢制一尺合現在市尺七寸算,也高達63米。在樓頂又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經暗道穿銅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以想見景象之盛。

銅雀台在哪裡?在史書里,在漢賦、唐詩、宋詞里,在電視劇《三國演義》里,都出現過。這就是今邯鄲市轄的臨漳縣城西17公里的"古鄴城遺址保護區"內的三台村西。

銅雀台位於河北臨漳縣境內,距縣城18公里。這里古稱鄴,古鄴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台。銅雀台到明代末年已基本被毀,地面上只留下台基一角。據文物保護部門介紹,近年來到此訪古的遊客不斷增多,臨漳縣准備以曹魏時期三台原貌為版本,動工重建銅雀台等鄴城三台。目前這一總投資7562萬元的項目已經有關部門批准。按照規劃,除了重建三台,還將建設三台文物展覽館、鄴城模型和銅雀台文化公園。

古鄴城是在古邯鄲衰微成一個普通的郡縣以後,在這塊土地上崛起的第二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自三國曹魏起到隋400餘年間,後趙、冉魏、前魏、東魏、北齊6個割據王朝的都城。中國古代的台式建築始於周,成長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日趨完美。曹操在鄴城建三台、特別是銅雀台,達到了我國古代台式建築的頂峰。銅雀台初建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後趙、東魏、北齊屢有擴建。這是以鄴北城城牆為基礎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築。當時共建有三台,前為金風台、中為銅雀台、後為冰井台。歷史上的銅雀台到底是什麼模樣?我想或許與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摸樣差不多。據史書載,銅雀台最盛時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按漢制一尺合現在市尺七寸算,也高達63米。在樓頂又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經暗道穿銅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以想見景象之盛。

銅雀台在哪裡?在史書里,在漢賦、唐詩、宋詞里,在電視劇《三國演義》里,都出現過。這就是今邯鄲市轄的臨漳縣城西17公里的"古鄴城遺址保護區"內的三台村西。

銅雀台位於河北臨漳縣境內,距縣城18公里。這里古稱鄴,古鄴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台。銅雀台到明代末年已基本被毀,地面上只留下台基一角。據文物保護部門介紹,近年來到此訪古的遊客不斷增多,臨漳縣准備以曹魏時期三台原貌為版本,動工重建銅雀台等鄴城三台。目前這一總投資7562萬元的項目已經有關部門批准。按照規劃,除了重建三台,還將建設三台文物展覽館、鄴城模型和銅雀台文化公園。

古鄴城是在古邯鄲衰微成一個普通的郡縣以後,在這塊土地上崛起的第二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自三國曹魏起到隋400餘年間,後趙、冉魏、前魏、東魏、北齊6個割據王朝的都城。中國古代的台式建築始於周,成長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日趨完美。曹操在鄴城建三台、特別是銅雀台,達到了我國古代台式建築的頂峰。銅雀台初建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後趙、東魏、北齊屢有擴建。這是以鄴北城城牆為基礎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築。當時共建有三台,前為金風台、中為銅雀台、後為冰井台。歷史上的銅雀台到底是什麼模樣?我想或許與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摸樣差不多。據史書載,銅雀台最盛時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按漢制一尺合現在市尺七寸算,也高達63米。在樓頂又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經暗道穿銅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以想見景象之盛。

中國河北省邯鄲市的臨漳縣,是古代三國時期曹操魏國的都城,這里有一座著名的銅雀台,樓台建築雕梁畫棟,氣勢恢宏;銅雀台是曹操於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精心建造的,傳說是曹操為江東美人大喬、小喬而建。

公元810年的一天,唐朝詩人杜牧攜友人在黃州赤壁遊玩。飲酒賞月間有人提議,無詩不成宴,請杜牧以赤壁為題作詩一首,這個建議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贊同。杜牧酒酣耳熱,心血來潮,用推測和諷刺的手法作《赤壁》絕句一首: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意思是說,如果將當年沉沙的戰戟重新磨洗,也許會是另外的情景;如果沒有東南風幫助周瑜火燒曹軍戰船,勝利者就是曹操了;那麼,周瑜的愛妻小喬和孫策的寡妻大喬恐怕就要被送到銅雀台上了。按照杜牧的說法,銅雀台是曹操為鎖二喬而建,那麼事實上真是如此嗎?曹操為什麼要建造銅雀台呢?

赤壁戰敗後,曹操途經河北碣石山時,俯瞰大海,寫下了中國詩詞中著名的詩篇: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年事已高的曹操感到人生苦短,要實現統一天下的抱負和雄心,就需要有一個顯赫的建築來作為自己事業的象徵,表達壯志未酬的決心。

建安十五年,曹操正在與將士們商討戰事,忽聽有人報告,鄴城附近金光閃閃,派人前去挖掘,居然挖出一隻銅雀來。曹操大喜,傳令建造銅雀台。這年冬季,銅雀台按照曹操的心願築成。

銅雀台前臨河洛,北臨漳水,虎視中原,頗顯霸王氣派;其樓台建築飛閣重檐,樓宇連闕,雕梁畫棟,氣勢恢宏。銅雀台上有房舍數百,儲存有大量的生活用品,台下有景色秀美的銅雀園,的確是曹操金屋藏嬌,晚年享受的好地方,但是與大喬小喬無關。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又下令在銅雀台南建一金虎台,後改名為金鳳台,第二年,又在銅雀台北建一冰井台,合稱為三台。銅雀台位於三台中間,南與金鳳、北與冰井相隔各60步,三台用閣道式浮橋相連接,使得銅雀台更加壯觀。

銅雀台建成之日,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慷慨陳述自己繼續匡復天下的決心和意志。三台建好之後,好大喜功的曹操更加得意,傳令大宴三天以示慶賀。

Ⅲ 銅雀台簡介:銅雀台到底建於什麼地方

銅雀台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18公里處,這里古稱鄴,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書中之「鄴三台」。

Ⅳ 推薦幾個烏魯木齊吃飯環境幽雅的飯店

陽光綠島生態苑是滅火處下屬的中高檔酒樓,清餐主要以改良川菜、新疆本地創新菜為主;漢餐以川、粵、湘、杭幫菜為主,酒店別具一格的裝修風格(園林式、蒙古包式)使您感覺來到了塞外江南
電話:4681111

摩根船長酒店特有的海南風光各類海鮮,應有盡有,新年來臨之際全天推出海鮮特價。歡迎光顧.0991-8773766

Ⅳ 銅陵市安徽銅雀台開元國際大酒店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安徽銅雀台開元國際大酒店是由安徽井湖實業集團在銅陵市傾力打造,由浙江開元酒店集團管理的具有濃厚漢文化氣息的主題酒店。酒店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距市政府火車站汽車站等商業繁華區均在10分鍾車程以內,距合肥南京約2小時左右車程;到合肥新橋機場南京祿口機場均在2.5個小時車程以內,與九華山機場直線距離30公里。酒店總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擁有客房236間,餐位1500個,7個不同規模的會議室,大的宴會廳面積為1000平方米,整體建築風格以「漢風流韻」為主題,富有濃郁的漢文化氣息,盡顯卓爾不凡的尊貴氣派。餐飲設施:地中海咖啡廳,薈萃各式精品咖啡,中西結合的自助早餐與西餐零點美食相映生輝,提供國際經典風味美食,各類自助主題盛宴,健康營養套餐以及全天客房提供餐服務,體驗環球時尚美味情緣。國風堂包廂群,10個包廂風格迥異漢式風格的豪華貴賓包間與陽光湖畔美境相伴,提供本地傳統精品菜餚粵菜燕翅鮑,同時廚師創造餐廳的特色菜餚,建立獨特的風格。波爾多大堂吧;獨處一隅的大堂酒吧,提供各式特色咖啡茶水果汁雞尾酒葡萄酒洋酒及西式小點,是賓客駐足小憩開展小型商務洽淡的逍遙之地。會議:酒店設有7間面積不等的會議室,滿足賓客各類會議所需,並提供全程細致服務,是賓客會務產品展示的理想選擇。酒店「一站式會議服務」「會議金鑰匙」確保活動盡善盡美。康體娛樂:游泳池健身房住店客人憑有效房卡棋牌室乒乓球室檯球室SPA美容美發等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安徽銅雀台開元國際大酒店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Ⅵ 土城的小吃有哪些

漢平原腹地。荊州又稱江陵,為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荊州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2條,長江流經本區453公里。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集中地之一。相傳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在古代,荊、楚指同一地區,荊、楚的字義,本是同一種樹木的名稱。據史書記載,荊楚作為地,先是稱荊,後才稱楚。商代,荊州之地的楚,作為方國列入商朝的管轄范圍之內。周朝封楚國先君熊繹於丹陽,國號為荊。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荊為楚。
據考古發現,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荊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春秋戰國時代,青銅冶煉技術、鍛鑄鐵技術、絲織刺綉技術和漆器工藝技術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老莊哲學、楚辭文學和音樂舞蹈,也都登上了古代世界文明的殿堂。楚故都紀南城及其周圍,有楚城遺址5座,楚文化遺址73處,大型石墓800多處,其中包括18個楚王的墓葬。三國時期,諸葛亮稱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
荊州自古地靈人傑,素有「唯楚有才」之譽。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曾在此任職20餘年,唐代「茶聖」陸羽,明朝「宰相之傑」張居正,當代文學家曹禺、歐陽山等,都是荊州人。
荊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魏、蜀、吳為奪取荊州,不僅留下了「劉備借荊州」、 「關公大意失荊州」等許多動人的故事,而且留下了大量的三國遺址。主要有江陵的關公點將台、馬跑泉,洪湖的曹操灣、烏林寨,監利的子龍崗、華容道,石首的綉林鎮、劉郎浦,公安的孫夫人城等。荊州城有保存完好的古城牆,歷經2000多年,古貌尤存。特別是始建於五代十國的古城垣,其規模之大,保存之好,為我國南方所僅有,在全國也為數不多。城內有建於唐代的開元觀、玄妙觀,建於明代的太暉觀,建於清代的文廟、關廟和鐵女寺,有建於現代的三國公園、盆景園、碑苑等。鍾祥境內的明顯陵,即嘉靖皇帝父母的合葬墓,既是中南地區唯一的明代帝王墓,也是中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築群。
荊州市是楚文化發祥地和中心區域,中外聞名的三國古戰場,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中心,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荊州(江陵)古城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考古學界、史學界稱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三國演義》中「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一系列臉炙人口的故事,使荊州聞名遐邇,享譽海內外。荊州人文景觀眾多,歷史遺跡遍布。現已探明的楚城遺址有5座,73處,大型古墓葬800餘座,境內還有烏林古戰場、華容古道、三氣周瑜蘆花盪、關羽點將台、章華寺、萬壽寶塔等名勝古跡。全市現有國家級、省級、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40餘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即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楚紀南故城、八嶺山古基群、荊州古城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群、陰湘城遺址和走馬嶺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餘處。位於松滋市西南約30公里的危水風景區是融山、水、洞、林、泉於一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面積286平方公里。景區內有著名的危水水庫,由亞洲第一大人工型土壩圍制而成,庫形如珊瑚,庫水湛藍,水質優良。景區內樹木參天,溶洞成群,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景區內還有戰國古墓葬遺址、吳三桂屯兵遺址、湘鄂古驛道遺址、晉代古剎靈鷲寺等,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位於洪湖市西南部的洪湖,面積76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面積最大、有機物含量最豐富的淡水湖,也是全國重要的淡水漁業基地,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中外遊客所嚮往。始建於元泰定年間(1324~1328)的章華寺,相傳為楚靈王離宮——章華宮故址,現存廟宇系清代重修,其規模與漢陽的歸元寺、當陽的玉泉寺並稱湖北三大叢林。位於荊江大堤沙市段西的萬壽寶塔,為明遼王朱憲火節所建,迄今已有450餘年。寶塔高40餘米,為八面七層建築,外壁飾有漢白玉雕佛像100餘座,內壁有花磚浮雕佛像千塊,姿態各異。置身於塔旁的臨江長廊,憑欄俯瞰,驚濤拍岸,大江東去,百舸爭流,氣象萬千。位於荊州古城開元觀的荊州博物館有館藏文物12萬件。其中的玉石陶器、楚國漆器、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西漢古屍等,堪稱稀世珍品,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和觀賞價值。

荊州簡介
荊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中游重要港口,江漢平原的中心城市,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牆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是世界聞名的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荊州古城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荊州古城牆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盤石,世所罕見。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鱉」 ,致攻城之敵於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瓮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游覽領略古城牆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 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築。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鍾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遊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在21世紀的今天,歷經滄桑的荊州古城正煥發出勃勃的生機。特大型環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牆上行人,內環道上驅車,外環道跑馬,護城河上盪舟。

荊州旅遊指南
>>明顯陵
俗稱皇陵。系明世宗朱厚熄之生父興獻王(後追溢恭睿獻皇帝)朱佑元(1476-1519)陵墓。建於嘉靖十九年(1540年)。佔地約600畝,四周圍以硃色高牆,周長3.6公里,其前建紅門二座,為磚砌琉璃瓦頂無梁殿建築。門外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石碑兩塊,系嚴嵩手筆。石板鋪成長達1300米的神道,直達內城。神道兩邊依次排列有八方雲龍華表和獅、獬豸、駱駝、象、麒麟、跪馬、立馬各一對,石人有文臣、武將各兩對。整齊有序,形態生動。內城正門為校思門,其後為核恩殿,均於明末被毀,尚存琉璃瓊花、雙龍壁及宮殿石基、石雕欄桿和螭首散水等,都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最後為塋城(也叫寶城),圍著兩座高大土冢,為朱佑杭及其妻蔣氏的墳墓。在塋城正前方城台上有明樓,平面正方形,邊長9.2米,上覆重檐歇山式黃色琉璃瓦頂。樓內豎墓碑一塊,上書正楷大字「恭睿獻皇帝之陵」。環塋城城頭的排水孔道,用漢白玉雕成36個龐大的龍頭裝飾,極為壯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州,曾經是魏、蜀、吳三國紛爭的戰略要地。為了這塊不凡的土地,展開了一場場氣吞山河、震顫歷史的大搏殺。他們不僅為世人演義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也為荊州這塊古老的土地留下了眾多饒有興味的遺蹤勝跡。

>>劉備與公安門
公安門位於古城牆東南角,又稱小東門,是古城唯一的水門。如今水門碼頭雖早已失去它的功用,但碼頭之上的青石護岸欄桿,上下碼頭的石階仍清晰可辨。公元210年,立營公安縣的劉備,從接替周瑜執掌帥印的魯肅手中僥幸借得荊州,並派關羽鎮守,他自己仍扎營公安。以後劉備每由公安來荊州視察防務,都經水路,由小東門碼頭登岸入城。為紀念這段難忘的歷史,後人遂用劉備駐守之地的公安代稱小東門。

>>得勝街與洗馬池
得勝街即荊州城大北門金水橋外的那條街道。傳說關羽鎮守荊州時,曾北攻樊城,在沔水與曹軍遭遇。此戰關羽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大獲全勝。關羽班師凱旋,經此街道進城,沿街百姓自發聚集兩旁歡迎得勝將士,鞭炮聲聲,鼓樂陣陣,載歌載舞,慶賀勝利。此街也因之得名為得勝街,且一直沿用至今。關羽得勝回城受到如此盛大的歡迎,見其寶坐赤兔馬征塵滿身,憐惜之情頓生,忽見北門內東側有清澈見底的池塘,於是策馬而至,親手為赤兔馬洗滌,遂此塘謂之洗馬池,千百年來,民間津津樂道,流傳不衰。

>>點將台與拍馬山
點將台位於荊州城西門外花園村。據傳關羽北攻曹仁前築此高台,閱兵點將,操練軍士。如今遠遠望去,一片蔥綠。點將台東北,另有一高不過十餘米的小山丘,名拍馬山,是關羽北攻前拍馬演練的場所。古往今來,點將台一直是人們憑吊觀瞻的三國勝跡。清代詩人湯右曾就來此睹物舒懷,寫下了《江陵點將台》的動人詩章:「地形天險楚江寬,欲借荊州自古難。虛笑百步稱淅簦�褳�雄�觳墓佟T鋪ㄌ馗�拙�蹋�裉ㄐ碌巧轄�ā?ヂ斫《��斗瘢�逼秸��厥Ω傘!?986年12月,開國元勛徐向前元帥還親筆題寫了「點將台」匾額。

>>馬跑泉與落帽冢
馬跑泉位於八嶺山南麓的馬跑泉村,它是與關羽坐騎赤兔馬緊密相關、充滿神奇傳說的又一處三國遺跡。清道光二十年在泉旁所立「漢關公馬跑泉碑記」石碑,道盡緣由。碑文敘述:「劉備被曹操圍困當陽時,關羽引師救之,取道過此,人馬俱困,焦渴難當,寸步難移,赤兔馬以蹄刨地,昂首嘶鳴。忠義感動山神,石開泉涌,人馬得飲,精力復萌,速赴當陽救主。」馬跑泉因此而得名。跑泉呈馬蹄形,泉水清澈味道甘甜,久旱不竭,水中含有20多種礦物質,當地已開發生產冠名為馬跑泉的礦泉水。緊鄰馬跑泉東側的落帽台,傳說是關羽赴當陽解劉備之危途經此地,風勁、人急、馬蹄疾,戰帽被大風吹落,遂將此台謂之落帽台。每縫重陽佳節,人們常來此登台憑吊,散心野趣。唐代詩仙李白登臨此台,就曾詩興驟發,留下了千古詠唱《九日龍山飲》:「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開,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落帽台旁有一座大型封土堆古墓葬,也因此台得名為落帽冢。

>>關公刮骨療毒地

《三國志》生動地記載了關羽因中毒箭,華佗為其刮骨療毒的故事。據荊州地方誌的記載和民間傳說,關羽鎮守荊州時的虎帳,在今荊州市中心醫院一帶,其刮骨療毒時的塑像,關羽那不畏刮骨巨痛的凜然神情,令人欽佩,過目難忘。

>>卸甲山與擲甲山
卸甲山在古城新南門左側,與土城垣融為一體。傳說關羽征戰得勝歸來時常在此卸甲小憩。久而久之,人們便習慣稱謂此山為卸甲山。擲甲山在古城西北城牆處。關羽鎮守荊州,屢屢征戰獲勝,思想上日漸麻痹輕敵,不聽諸葛亮的告誡,不聽謀士的忠告,結果中了呂蒙、陸遜的驕兵之計。關羽自以為是,把大批守軍調往襄陽,結果後方空虛,吳軍乘虛而入,關羽回救不及,敗走麥城,身首異地,荊州失守。城內守軍,被逼擲甲山一帶,無奈只好繳械擲甲。

>>關廟與春秋閣
荊州關廟與春秋閣,都是因關羽鎮守荊州後的紀念性建築。關廟位於古城南門內,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原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與山西解州關祠、湖北當陽關陵並列為全國三大關公紀念聖地。荊州關廟後毀於侵華日軍的戰火。1985年國家旅遊局等部門撥款在原址重建,重建的儀門懸掛有清乾隆御錫的「澤安南紀」匾額。儀門後院內,兩側立有石碑,正面為重建關廟碑文,背面為隱喻關羽氣節的竹葉詩,正殿基本維持原關廟風貌,門首上方為清同治皇帝御賜匾額「威震華夏」。殿中塑有關羽夜讀春秋和關平、周昌侍立兩旁的塑像,上方懸掛清雍正御賜的「乾坤正氣」匾額。
春秋閣原位於荊州城東郊金龍寺,建於清嘉慶年間。閣內供奉關羽拜讀《春秋》塑像,故名春秋閣。閣宇建在高大厚實的台階之上,面闊三間,分上下兩層,上為閣、下為室。正面置有橫向石梯兩道,由此入閣。整座閣宇建築精巧,三面環水,綠樹掩映,似瑤台瓊閣。該閣現為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張飛一擔土
張飛一擔土位於古城公安門對岸的馬河邊。張飛一擔土源於一段神奇的民間傳說。相傳關羽鎮守荊州時與九仙女打賭比賽築城,關羽在東,仙女在西,以半夜雄雞打鳴為限,誰先築成,誰就擁有對荊州的管轄權。仙女有仙法,滿口答應,築城比賽開始,仙女們漫不經心,關羽則發動全體守城將士,巧用蘆席代土築城,很快完畢,並使人到雞籠邊學公雞叫,引發全城雞鳴四起,仙女在朦朧夜色中見東城已築好,知大勢已去,便溜之大吉。此時從公安聞訊前來助陣的張飛,雙手拎著兩筐土行至馬河邊,得知關羽已勝券在握,喜不自勝,於是雙手一松,兩筐土傾倒在地,「張飛一擔土」因此而成形。雖為一小平頂土丘,但因傳說美麗且與張飛有關,此景向為世人關注。南朝宋代盛宏之《荊州記》對此有繪色的描述「一峰迴然,西映落月,遠而望之,如畫扇然」。故張飛一擔土又名畫扇峰。其上曾建有六角小亭,當時被譽為荊州城八景之一。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有保存較完好的荊州古城牆,城內東西直徑3.75公里,南北直徑1.2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0.5公里,高8.83米,共六座城門,每座城門上均建有城樓。

>>城 牆
相傳早在秦始皇時,荊州之地就出現了最初的城廓,漢代築起了正規的城牆,後經蜀將關羽、東吳守將朱然和東晉荊州刺史桓溫及梁元帝等幾次修葺擴建,使荊州古城堅實壯闊,但所有這些城牆都是土城建築。
歷史上大規模營建荊州磚城牆的記載,始見於《五代史》,五代十國時期的荊南節度史高季興,於公元912年,出動軍隊驅使十幾萬人築磚城牆;到宋代,南宋荊州安撫史趙雄,因「靖康」之役,城牆大毀,於公元1187年,重修起周長10.5公里的磚城牆,還在城牆上建造戰樓一千餘間。元朝時,元兵攻佔荊州城,忽必烈下令將城牆全部拆毀。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公元1374年再次依舊基修復。明末張獻忠攻進荊州城後,城牆又被義軍拆除。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第三次依原基重修,這就是保留至今的荊州古城牆。
城池構築十分堅牢,為防止城牆因水浸腐蝕而下陷,城牆基腳全部用條石壘砌,用磚砌的城牆均用石灰糯米漿灌縫;城牆底下的兩個排水洞也全用條石砌成,洞內可容兩人並排行進;城外有護城河緊緊環抱。荊州城實屬易守難攻,故有「鐵打荊州」之說法。

>>城 門
古城牆的六個城門都有與當地的地理、歷史和習俗聯系的名稱。東門名迎賓門,南為南紀門,西門稱安瀾門,大北門名拱極門,小北門名遠安門,小東門名公安門(水門)。除小東門外,其它城門外均有曲城,為二重門,二門之間稱瓮城。城門洞和城門框均用條石、城磚砌成園頂。二重城門各設一合質對開門,木門內還有一道10厘米厚的閘板,以防水患。

>>城門樓
六座城門上原來都建有城門樓,東門城樓名賓陽樓,小東門城樓名望江樓,西門城樓名九陽樓,南門城樓名曲江樓,小北門城樓名朝宗樓。最出名的是曲江樓和景龍樓。在古代,南門臨長江,唐代宰相張九齡貶任荊州長史時,常登南門城樓,觀賞長江風光。南宋張軾任江陵知府時,也常登此樓懷古,他敬慕張九齡,因張九齡是曲江人(今廣東曲江縣人),又著有《曲江集》,故將南門城樓命名為曲江樓。景龍樓建在柳門(大北門)之上,古代柳門外有通向京都的大道,是荊州城交通要道,登此樓游覽者甚多,故名氣較大。

>>三國公園
位於古城大北門與西門之間城 垣邊內側的廣闊地帶,佔地26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17萬平方米。 歷史上,荊州為魏、蜀、吳三國紛爭的重鎮,三國公園因此而得名。
三國公園大片水域為古城北湖。公園以北湖的天然風光為依託,分東苑、西苑、珠島、中島四片,自然天成,湖中波光粼粼,荷蓮飄香;岸邊鳥鳴聲聲,綠柳成行。三國公園是一座寓史於景,情景交融,風光秀美的大型民眾游樂園。園內三國景觀遍布,進入園內,正面相迎的是一座展現「三國風雲」的大型照壁。照壁南側的「桃園」內劉備、關羽、張飛塑像屹立,寓含桃園三結義的美談;北側的「群賢齋」內,煮酒亭旁,梅園梅香,暗合「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歷史故事。
園中建有397米的城垣式長廊。長廊北面建有銅雀台,台上銅雀亭內曹操塑像凜然屹立。長廊南面是羽扇亭、孔明橋,橋頭羽扇綸中的孔明神情悠然自得;與孔明橋相對的湖南岸的懷古亭前是東吳魁首孫權的塑像。此外中島西面的西湖東岸建有一「借箭亭」,亭中備有古代弓箭,遊人可在水中的「連環船」上向泊在湖中的「草船」放箭,以此再現當年「草船借箭」的故事。三國公園建有眾多的游樂設備,尤其是放舟湖中,盪槳暢游,遙想當年三國周郎赤壁,定會別有一番游興在心頭。

荊州飲食

荊州城有四大名餚:
其一是「龍鳳配」。它以黃鱔、仔雞為原料,經過煮、鹵、炸、溜等多種烹飪方法烹制而成,是荊州地區的傳統名菜。傳說三國時期,劉備招親以假成真,他偕夫人自東吳返回荊州,諸葛亮為他們擺席接風,席上擺出的第一道菜就是荊州廚師特製的「龍鳳配」。只見一條大黃鱔被做成龍形,蜿蜒於盤中,鱗甲片片,腳踏祥雲,昂首張口,翹角垂須呈飛騰之狀;雞形如鳳立於龍旁,引頸展翅,羽毛絢麗,頭冠殷紅似翩翩起舞。劉備一見,心中大喜,贊不絕口,從此「龍鳳配」一菜也就聲名遠揚。

其二是「魚糕丸子」。魚糕丸子是荊州一帶特有的風味,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稱道。傳說魚糕的製作起源於楚國,在楚都紀南城有一酒店,專做各種魚菜佐酒。夏日的一天,店主買魚多了一些,偏偏這天生意清淡,到晚上還剩不少魚。眼看魚已離刺將要腐爛,店主急中生智,索性把魚刺全部剔除將魚肉剁碎成茸,摻進幾個雞蛋,加上一些豆粉,又倒點白酒除腥,然後做成糕放在蒸籠里蒸熟。第二天把魚糕切成塊裝碗蒸熱,澆上調料擺案出售,結果大受歡迎。後來魚糕越做越精美,人們用魚和肥膘肉做糕,再用豬肉、山葯等製成肉丸。肉丸墊底,魚糕放在上面,最後以肚片、腰片烹炒蓋帽,多菜共碗,俗稱「雜燴丸子」。

其三是「皮條鱔魚」。荊州城有座「聚珍園」餐館,聚珍園的「皮條鱔魚」是一道傳統名菜,鱔魚是食療佳品,《名醫別錄》將鱔魚列為上品,說它有補五臟、療虛損的功效。

其四是「冬瓜鱉裙羹」。它是用肥大的雄鱉裙邊和嫩冬瓜,加雞湯、調料燜煮,清燉而成。據《江陵縣志》記載,北宋時,宋仁宗召見荊州人張景,問他江陵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張景回答說:「新粟米炊魚子飯,嫩冬瓜煮鱉裙羹」。可見,「冬瓜鱉裙羹」在宋代就聞名於世了。

荊州其他的特色菜

>>皮條鱔魚
做法講究,尤重火功技法。活鱔魚宰殺、洗凈後,切成條狀、擦精糊上漿,用三道不同溫度的油氽炸至皮酥,再掛上糖醋黃汁,這樣做出的皮條鱔魚,形似皺皮蛇條,色澤金黃透明,外酥脆,內油嫩,味道香甜醇厚。

>>沔陽三蒸
即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三蒸具有用芡薄、味精純、善於保持原味的特色。其中尤以蒸珍珠丸子見長。
製法:以肥瘦配搭相當的豬肉和魚肉作主料,剁成茸,拌上雞蛋液、配齊胡椒粉、薑末等多種佐料,與濕濃粉調勻,擠成直徑五分大小的肉丸,放入篩內滾粘糯米後,裝進籠屜,用旺火猛蒸。熟後糯米色澤晶瑩,潔白透明,猶如粒粒珍珠,肉丸軟糯,油潤松泡,肉質柔嫩,肥而不膩味道鮮美。

>>清蒸武昌魚
武昌魚是鯿魚的一種。其魚肉質細嫩、脂肪豐富,可用多種方法烹制菜餚,其中清蒸為最佳。清蒸武昌魚一般選用兩斤左右一條的武昌魚,輔以火腿、冬菇、冬筍和雞湯等清蒸以後,再在魚上綴以紅、黃、綠各色菜絲,看上去五彩繽紛,舉筷一嘗,肥美細嫩,湯質鮮香,回味長久。

>>網油砂
為一道高貴名菜,據說其始於北宋時的汴京,是當時皇親國戚盛宴上的佳品。網油砂的用料和做法非常考究,它的里餡選用上好的紅豇豆,經大米煮、小火煨,剝殼去水用其泥。做一次用一年,不變色,不走味,一年四季清香四溢。它的膚面是潔白、無破綻的豬網油皮,將里餡捲成條狀,再塗以鮮雞蛋清加黃粉,經麻油溫炸,刀切成形,白糖撒面,再輔以青紅絲點綴,擺在盤里,像是一朵朵盛開的雪蓮,又似雪地上的點點梅花。網油砂外層香脆,中層柔軟,吃到嘴裡餡味醇甜。

>>石首雞茸魚肚
做石首雞茸魚肚這道菜最難得的是它的主要原料——石首筆架魚肚,「此物唯獨石首有,走遍天下無二家」。長江流域雞茸魚在石首市長得特別肥美,有一米多長,重達七、八斤至二十多斤,質細嫩,味道鮮美,魚鰾肥大厚實,獨特別致,外形很象石首長江邊的筆架山,鰾內有紅色的筆架山圖案,筆架魚肚因而得名。石首雞茸魚肚和母雞脯肉為主料烹制雞茸魚而成,味美可口,營養豐富。

>>黃陂三合
以魚丸、肉丸、肉糕三菜合一而得名。魚丸子選用魚肉剁茸,以蛋清、蔥白、薑汁、豬油作調料,氽制而成。肉丸系選用豬腿肉,配以魚茸和調味料,酥炸而成。肉糕原料同肉丸,多蒸制而成。兩種或三種合燒,一菜多樣,魚有肉味,肉滲魚香,別具風味。

>>無鉛松花皮蛋
江陵有一百多年生產皮蛋的歷史,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草市邱虎成蛋庄的松花此蛋已聞名省內外。
無鉛松花皮蛋色、香、味俱佳,並優勝於傳統方法加工的有鉛皮蛋。1984年初,第一批銷往香港的無鉛松花皮蛋。經香港蛋品企業有限公司送香港衛生當局進行檢驗,含鉛量僅為百分之零點零一,大大低於國際規定(百分之六)標准,並認為"品質甚好,嚼後美味清香,喉嚨甘涼,為上乘佳品"。

>>甜酸獨蒜
其原料是一種不分瓣的野生大蒜,後來菜農引種,成為荊州地區特產。用它腌制的甜酸獨蒜,顆粒溜圓,乳白晶亮,酸甜香脆,是開胃健胃、增加食慾的佳餚。還有預防腸道感染及皮膚病的作用。

荊州小吃與水果

>>江陵散燴八寶
亦稱八寶飯,是清朝末年宮庭廚師肖代製作的專供慈禧太後食用。後來,因肖代流落在江陵的聚珍園餐館製作八寶飯而聞名。
江陵散燴八寶是用糯米、紅棗、蓮子仁、桂元肉、密櫻桃、瓜子仁、糖桂花、密冬瓜等蒸熟製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它色澤光亮,香甜滋潤,油而不膩,甜而不厭,有「淺盞小酌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的成語。

>>枇 杷
是一種多年生的常綠喬木,頭年秋天開花結果,次年五月果實成熟,果實呈球形、金黃色,味甜而略帶酸味,每果有一至三個核,葉和果都可入制中葯,是江陵的特產之一。1986年定為江陵的城樹,許多民居的前後院落,都栽種枇杷,故有「枇杷之鄉」的美稱。
參考資料:
在網路搜"童寶寶購物導航網"有您要的產品

Ⅶ 銅雀台介紹

銅雀台網路名片
銅雀台位於河北臨漳縣境內,距縣城18公里。這里古稱鄴,古鄴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台。

目錄

歷史簡介
文學相關
建築文化
相關詩詞銅雀台賦
赤壁
注釋
相關典故
銅雀台名字的由來
赤壁歷史簡介
文學相關
建築文化
相關詩詞 銅雀台賦
赤壁
注釋
相關典故
銅雀台名字的由來
赤壁
展開 銅雀台

編輯本段歷史簡介
銅雀台與建安文學 緣起::曹操消滅袁氏兄弟後,夜宿鄴城,半夜見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銅雀一隻,荀攸言昔舜母夢見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於是決意建銅雀台於漳水之上,以彰顯其平定四海之功。 銅雀台在哪裡?在史書里,在漢賦、唐詩、宋詞里,在電視劇《三國演義》里,都出現過。這就是今邯鄲市轄的臨漳縣城西17公里的"古鄴城遺址保護區"內的三台村西。 銅雀台位於河北臨漳縣境內,距縣城18公里。這里古稱鄴,古鄴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台。銅雀台到明代末年已基本被毀,地面上只留下台基一角。據文物保護部門介紹,近年來到此訪古的遊客不斷增多,臨漳縣准備以曹魏時期三台原貌為版本,動工重建銅雀台等鄴城三台。目前這一總投資7562萬元的項目已經有關部門批准。按照規劃,除了重建三台,還將建設三台文物展覽館、鄴城模型和銅雀台文化公園。 古鄴城是在古邯鄲衰微成一個普通的郡縣以後,在這塊土地上崛起的第二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自三國曹魏起到隋400餘年間,後趙、冉魏、前魏、東魏、北齊6個割據王朝的都城。中國古代的台式建築始於周,成長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日趨完美。曹操在鄴城建三台、特別是銅雀台,達到了我國古代台式建築的頂峰。銅雀台初建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後趙、東魏、北齊屢有擴建。這是以鄴北城城牆為基礎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築。當時共建有三台,前為金鳳台、中為銅雀台、後為冰井台。歷史上的銅雀台到底是什麼模樣?我想或許與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摸樣差不多。據史書載,銅雀台最盛時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按漢制一尺合現在市尺七寸算,也高達63米。在樓頂又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經暗道穿銅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以想見景象之盛。
編輯本段文學相關
銅雀台與建安文學有著不解之緣。東漢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學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劉楨、陳琳、徐幹、蔡文姬、邯鄲淳等,他們聚集在銅雀台,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慷慨任氣,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閔時悼亂,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群眾的悲慘生活,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由於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後世稱為建安文學。 銅雀台
曹操既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又是開一代文風的文學家,聚集在他身邊的這些文學家被稱為"鄴下文人集團",他們的聚集是由於曹操對文學的熱愛。他在為諸子設置的官署中專門有"五官中郎將文學"一職,於是曹丕、曹植大都以這一名義將建安七子等眾多文人網路門下,形成集團。雖然這不是專為文學創作而成立的組織,但卻是文學家的核心,為組織文學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活動方式主要有游銅雀台歡宴時的賦詩,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詩;命題創作,始自銅雀台新成時"太祖悉將諸子登台,使各為賦",後成為習慣;同一題目大家同時作,如《柳賦》即曹丕、王粲等同時所作;文學家之間贈答、品評之作,如大量的贈詩及曹丕、曹植兄弟的《與吳質書》、《典論》、《與楊德祖書》等中國最早的文學評論集等。這種組織起來的文學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的文學繁榮,並為後世的文學活動提供了範例。由於這些人深受曹氏父子的影響,創作風格大體相近,一改東漢以來在文學創作上彌漫的華而不實之風,形成了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的"建安風骨"。曹操的《登台賦》、《步出夏門行》,王粲的《登樓賦》、《初征》,曹丕的《典論》,曹植的《洛神賦》,蔡文姬的《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至今仍深受世人的喜愛。這些作品大都是在鄴城銅雀台所作。 這個"鄴下文人集團"隨著曹操的去世、曹植的被逐以及一場莫名其妙流行於鄴城的瘟疫而風流雲散,死者大部分葬於鄴城銅雀台西20里的曹操墓周圍。400年後唐代詩人溫庭筠拜謁陳琳墓時寫了一首極有感情的詩作"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莫怪臨風共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如今的銅雀台,在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後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風台也只有不足20米高,象兩位老人孤零零地屹立在京深高速旁問候著過往的行人。而其身旁則是一批依託銅雀台名氣新建的旅遊設施煥發著勃勃生機,真正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編輯本段建築文化
如果不是僅從建築的角度出發,而是兼顧到建築和文化的雙重角度,我們不能不承認,有 銅雀台
些歷史上著名的「台」,應該專辟一章。清人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七雲: 兩邊起土為台,可以外望者為陽榭,今曰「月台」、「曬台」。晉麈曰: 「登臨恣望,縱目披襟,台不可少。依山倚,竹頂木末,方快千里之目。」湖上熙春台,為江南台制第一傑作。 「熙春台」在瘦西湖內,是清代揚州為迎鑾而建的豪華建築,高出地表,面朝湖水,當時號稱「江南第一」。除了熙春台外,歷史上還有一些更為著名的台,像「鳳凰台」、「銅雀台」,以及各種「釣魚台」等。 「銅雀台」在哪裡?在史書里,在漢賦、唐詩、宋詞里,銅雀台都只是一個憑各人想像的虛擬形象。真實的銅雀台,是在今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十七公里的古鄴城遺址內的三台村西。這里原是三國時鄴城的舊址,前臨河洛,背倚漳水,虎視中原,凝聚著一派王霸之氣。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取得北征、東進等勝利之後,在此大興土木,建成銅雀、金鳳、玉龍三台。其中銅雀台最為壯觀,台上樓宇連闕,飛閣重檐,雕梁畫棟,氣勢恢宏。建成之日,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慷慨陳述自己匡復天下的決心和意志,又命武將比武,文官作文,以助酒興。一時間,曹氏父子與文武百官觥籌交錯,對酒高歌,大殿上鼓樂喧天,歌舞拂地,盛況空前。但如今,歷經了千年風雨洗蝕,昔日的銅雀台已只剩下一堆殘垣頹壁。千餘平方米的黃士青磚台基,孤獨地靜卧在蓑草斜陽中,任憑遊人叩問,也終是無言。 史載,銅雀台原高十丈,殿宇百餘間。台成,曹操命其子曹丕登台作賦,有「飛間崛其特起,層樓儼以承天」之語。次子曹植,才思敏捷,援筆立就,也寫下了《登台賦》一篇,操大異之,傳為美談。其略曰:「見天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新營。建高殿之嗟峨兮,浮雙閥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兮。望眾果之滋榮。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可見銅雀台不但地基高,地基上的建築更高。曹操用重金從匈奴贖回著名才女蔡文姬,在銅雀台上接見並宴請她,蔡文姬便在此演唱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銅雀台及其東側的銅雀園,當時是鄴下文人創作活動的樂園。銅雀台與建安文學有著不解之緣。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劉幀、陳琳、徐幹、蔡文姬、邯鄲淳等,經常聚集在銅雀台,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他們慷慨任氣,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他們憫時悼亂,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群眾的悲慘生活。他們在銅雀台上掀起了中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一個高潮。由於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後世稱為「建安文學」。據《水經注》記載,曹操還曾經在銅雀台接待王修。嚴才叛亂,攻打掖門,王修聞變,率領部屬急奔宮門救援。曹操在銅雀台上望見,說:「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王修字叔治)由此看來,銅雀台不但是文宴場所,而且也是戰略要地。 曹操既是政治家、軍事家,又是開一代風氣的文學家。聚集在他身邊的那些文人,被稱為「鄴下文人集團」。他們的聚集,主要是由於曹操對文學的熱愛。他們的活動方式,則有游銅雀台歡宴時的賦詩,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詩,又有命題創作、同題共作、互評詩作等。這種有組織的文學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的文學繁榮,並為後世的文學活動提供了範例。由於這些人深受曹氏父子的影響,創作風格大體相近,一改東漢以來在文學創作上彌漫的華而不實之風,形成了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的「建安風骨」。曹操的《登台賦》、王粲的《登樓賦》、曹丕的《典論》、曹植的《洛神賦》、蔡文姬的《悲憤詩》等,至今仍深受世人的喜愛。而這些作品,大都是在鄴城銅雀台所作。 十六國後趙石虎時,在曹魏銅雀台原有十丈高的基礎上又增加二丈,並於其上建五層樓,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舉,其高若山。窗戶都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又作銅雀於樓頂,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中記》記載,石虎時,銅雀台有殿室一百二十間,房中有女監、女妓。正殿上安御床,掛蜀錦流蘇帳,四角設金龍頭,銜五色流蘇,又安全鈕屈戍屏風床。石虎又在銅雀台下挖兩個井,二井之間有鐵梁地道相通,叫做「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財寶和食品。北齊天保九年(558年),征發工匠三十萬,大修三台。整修後,銅雀台一度改名為「金鳳台」。到唐代,又恢復了舊名「銅雀台」。元末,銅雀台被漳水沖毀一角,周圍尚有一百六十餘步,高五丈,上建永寧寺。明朝中期,三台還存在。明末,銅雀台大半被漳水沖沒。如今的銅雀台,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後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鳳台也只有不足二十米高,像兩位老人孤零零地屹立在京深高速公路旁問候著過往的行人。 古鄴城是在古邯鄲衰微成一個普通的郡縣以後,在河南土地上崛起的第二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自曹魏到楊隋四百餘年間,後趙、前燕、東魏、北齊等割據王朝的都城。中國古代的台式建築肇始於周,成長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日趨完美。曹操在鄴城建三台,特別是銅雀台,達到了我國古代高台建築的頂峰。 建安十五年(210年)冬,築銅雀台。《水經注·卷五·濁漳水》記載:在鄴城的西北隅,以牆為基,台高十丈,有屋百餘間。魏武望奉常王叔治處也。嚴才叛亂,攻掖門,王修聞變,率領部屬急奔宮門救援,曹操在銅雀台上望見之說:「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王修字叔治)從此記載看,銅雀台不但是曹操和賓客們飲宴賦詩的地方,而且是戰備要地。 按《三國志·魏志》:銅雀台新成,公將諸子登之,使各為賦。次子曹植,才思敏捷,援筆立就,寫下了《登台賦》,傳為美談。操大異之。其略曰:「見天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新營。建高殿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兮,望眾果之滋榮。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魏文帝曹丕也寫了《登台賦》,其名句為:「飛閣崛其特起,層樓嚴以承天。」 曹操用重金從匈奴贖回漢末著名女詩人蔡文姬,在銅雀台上接見並宴請了她,讓她演唱了其名著「胡笳十八拍」。銅雀台及其東側的銅雀園是鄴下文人創作活動的樂園。 銅雀台位於三台中間,南與金虎台、北與冰井台相去各六十步。中間閣道式浮橋相連接,「施,則三台相通,廢,則中央懸絕」。 十六國後趙石虎時,在曹魏十丈高的基礎上又增加二丈,並於其上建五層樓,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舉,其高若山。窗都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又作銅雀於樓頂,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鄴中記》載:石虎時,銅雀台有殿室一百二十間,房中有女監、女妓。正殿上安御床,掛蜀錦流蘇帳,四角設金龍頭,街五色流蘇,又安金鈕屈戍屏風床。又在銅雀台挖兩個井,二井之間有鐵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財寶和食品。 北齊天保九年(公元558年),征發工匠三十萬,大修三台。整修後,銅雀台改名為金鳳台。唐朝又恢復了舊名。 元末,銅雀台被漳水沖毀一角,周圍尚有一百六十餘步,高五丈,上建永寧寺。明朝中期,三台還存在。明末,銅雀台大半被漳水沖沒。 該台馳名中外,歷代名人題詠甚多,其中唐代詩人杜牧在他的《赤壁》中曾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名句。
編輯本段相關詩詞
銅雀台賦
作者:曹植 從明後以嬉遊兮,登層台以娛情。見太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 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闋乎太清。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 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雲天垣其既立兮,家願得乎獲逞。揚仁化於宇宙兮,盡肅恭於上京。 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休矣!差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輝光。 永尊貴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皇。御龍旗以遨遊兮,回鸞駕而周章。 思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願斯台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2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注釋
1.此詩又見李商隱集。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赤壁山,在長江南岸,即三國時赤壁大戰之地。 2.不與:若不與。 3.銅雀: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於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建造銅雀台,因樓頂鑄有大銅雀而得名。《水經注·濁濟水篇》:"鄴西三台,中曰銅雀台,高十丈,有層百一間。"二喬:《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喬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裴注引《江表傳》曰:"策從容戲瑜曰:'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此論兵之詩,立意奇特,不寫赤壁史實,卻以假設發言:若無東風助周郎,說不定戰爭的勝負就相反了。表面看來,這似乎是一種歷史偶然論。而另一層深意,大約是杜牧自負深知兵法,認為周瑜當時之用兵,並無必勝的把握,就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若無東風,則萬事皆成徒勞矣。前人以為杜牧過分誇大了東風的作用。其實杜牧的見解是非常有道理的,戰爭的勝負,的確需要百慮而無一失,有一失則足以毀百慮。古今中外無數戰事是因一著不慎而導致滿盤皆輸的,這其實是極普遍的真理。
編輯本段相關典故
在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孔明用智激周瑜時,篡改了曹植的《銅雀台賦》,將「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改成了「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 共。」 眾所周知,二喬,即大喬、小喬,分別是孫策、周瑜的妻子。孔明為了促使周瑜聯合起來抗擊曹操,特用激將法來激怒周瑜,使周瑜聽孔明背誦完修改版《銅雀台賦》後,果然馬上被激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並當即表示:「吾承伯符寄託,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適來所言,故相試耳。吾自離鄱陽湖,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於是,孔明的激將法湊效了。 當然,羅貫中的這斷記載,也不是沒有根據的。早在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在《赤壁》中就有這樣的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可見,我們完全可以推測,羅貫中在描寫這一段時,多少受了這句詩的啟發吧。
編輯本段銅雀台名字的由來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里介紹銅雀台時道:「卻說曹操於金光處,掘出一銅雀,問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夢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慶之。乃即日破土斷木,燒瓦磨磚,築銅雀台於漳河之上」。此說毫無根據,卻提示了羅貫中在構思三國故事時,也思考過銅雀台名字的出處問題,只是不得其解,才虛擬出這段情節來。銅雀台名字的由來,古詩《歌》提供了一條線索: 長安城西雙員闕,上有一雙銅雀。一鳴五穀生,再鳴五穀熟。 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漢武帝在長安西郊上林苑裡營造建章宮,雙圓闕是建章宮的一組建築物。古代王侯的府邸,為了炫耀權勢,在大門的兩側建有成雙的塔樓,稱做「闕」。漢闕的頂上,常常有鳥形的裝飾物。雙圓闕是夾著建章宮北宮門的兩座塔樓,塔樓的頂上,安裝有一對銅鑄的鳳凰,就是古詩《歌》中的銅雀。東漢張衡的《西京賦》形容雙圓闕高高聳立在空中,有如海邊屹起的一對山峰。稍後的古藉給出具體的數字:雙圓闕「高二十五丈」,銅鳳凰「高丈余」。西漢一尺相當於今天公制的 23.2厘米,換算下來,闕樓加上銅雀,總高度超過六十米。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有無可能性建造這樣高的建築物,有待建築學家們的論證。公元26年,赤眉軍撤離長安城時,放火焚燒了城內外的皇家宮苑,建章宮成為一片焦土,雙圓闕被毀。 雙圓闕焚毀後一百八十四年,曹操在鄴城城牆上築起了以「銅雀」為名的高台。與雙圓闕不同,銅雀台上並沒有安裝銅雀。建安文人,包括曹氏父子,在詩文中沒有一個字提到過銅雀台上有銅雀。西晉左思的《魏都賦》,鋪陳了鄴城的山川、物產、宮苑、市裡,在述及三台時,僅以「三台列峙以崢嶸」一句話帶過。記載鄴城最為詳細的現存古藉是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在介紹三台時僅說:「中曰銅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間」,也沒有說銅雀台上有銅雀;在述敘後趙君主石虎翻修銅雀台時,才說「又作銅雀於樓巔,舒翼若飛」,這已經是公元336年,後趙遷都鄴城以後的事情了。後世許多著作引用《水經注》的這一段文字時,不細分三國時期的銅雀台和十六國時期的銅雀台,使讀者形成銅雀台上始終都有銅雀的錯覺。曹操沒有在銅雀台上安裝銅雀,很可能是受到禮法制度的約束。漢人衣帽、車乘的式樣、顏色和附加裝飾物都要求與使用者的身份相稱,在《後漢書》輿服志里有詳盡的記述。對建築物也有類似的規定,有《後漢書》皇甫嵩傳為證:「嵩討張角,路由鄴,見中常侍趙忠舍宅逾制,乃奏沒入之」,有關的條文則已經失傳。當時曹操官居丞相,封爵是武平侯,還沒有進位到魏王,也許還沒有資格在建築物頂部用鳳凰當裝飾物。 所以這名字應該是曹操起的。
編輯本段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注釋 1.此詩又見李商隱集。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赤壁山,在長江南岸,即三國時赤壁大戰之地。 2.不與:若不與。 3.銅雀: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於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建造銅雀台,因樓頂鑄有大銅雀而得名。《水經注·濁濟水篇》:"鄴西三台,中曰銅雀台,高十丈,有層百一間。"二喬:《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喬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裴注引《江表傳》曰:"策從容戲瑜曰:'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此論兵之詩,立意奇特,不寫赤壁史實,卻以假設發言:若無東風助周郎,說不定戰爭的勝負就相反了。表面看來,這似乎是一種歷史偶然論。而另一層深意,大約是杜牧自負深知兵法,認為周瑜當時之用兵,並無必勝的把握,就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若無東風,則萬事皆成徒勞矣。前人以為杜牧過分誇大了東風的作用。其實杜牧的見解是非常有道理的,戰爭的勝負,的確需要百慮而無一失,有一失則足以毀百慮。古今中外無數戰事是因一著不慎而導致滿盤皆輸的,這其實是極普遍的真理。

Ⅷ 邯鄲市裡好吃好玩的地方

吃的上才能三中對過那小街上去,小吃都還不錯.買花樣兒多的東西的話,到國風去看看,那邊還是比較多的.

Ⅸ 銅陵縣有什麼好吃的飯店

銅陵縣的飯店有這幾個分布點

1、江南文化園 中檔的有古井小鎮的自助餐和民俗文化村的小吃(一般吧);高檔的荷田居老灶房...
2、縣一中底下 低檔的文化廣場正對面一條街,夏天龍蝦還不錯;中檔的靠近江邊...
3、縣醫院對面 普遍低檔吧,味道不太清楚,能吃飽,便宜
4、縣三中那邊 中檔在華芳二期門面房山水人家門面房

如果關系好,老哥們幾個,選擇離家近,中低檔就好了
如果是請客,樓主有錢,江南文化園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