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呂內堡最好吃的地方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呂內堡最好吃的地方

發布時間: 2022-09-30 23:53:37

㈠ 巴赫去了哪些地方求學在求學過程中吃了哪些苦

巴赫家族幾代人都是宮廷樂師,但從巴赫的曾祖父起又都是地位卑微,靠音樂謀生的貧民階層,由於家庭貧困,巴赫只能靠自己刻苦學習來接受音樂教育。小巴赫為了得到他哥哥保存的一疊名家樂譜,前後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在家人睡熟後,伏在桌上整夜抄譜,誰知被哥哥發現,全部燒掉。為此,小巴赫哭了好幾天。不久,他獨自離家到漢堡鎮,向當時有名的風琴師求教,後來,巴赫成了著名的風琴演奏家。(選自《中國大網路全書》)
巴赫生於在德國艾森納赫,巴赫九歲喪母,十歲成了孤兒。由於他嗓音美妙,經濟拮據,少年時期靠獎學金進了在呂訥堡的聖·米歇爾學校。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學校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
1703年,巴赫受聘為阿恩斯塔特市的管風琴師,但由於在演奏中的大膽作風和與當地合唱團的矛盾,並不為當局所好。1705年,巴赫到呂貝克聆聽布克斯特胡德的演奏。1707年,巴赫辭職,前往慕尓豪森市任職,同年結婚。1708年,前往魏瑪。
巴赫1723年到萊比錫擔任教堂樂長,現存他的大部分宗教音樂作品都出於該時期。1747年,巴赫到柏林旅行,與腓特烈大帝會面並作《音樂的奉獻》。
因為從青年時代起,他就開始研究很多有影響的作曲家的作品並從中受益。這主要通過對音樂的聆聽,閱讀,抄寫,復制,加工,模仿和對作曲媒介,形式,種類的接受。卡爾·菲利普·埃曼努埃爾·巴赫還說:

「虔誠的他通過自己額外的填充形成了自己風格......僅僅是通過模仿 他在青年時代就已經成了一位了不起的賦格作曲家......經過許多演出......沒經過系統性學習的他已經掌握了管弦樂隊的編制。」
(選自維基網路)

㈡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的一生是怎樣的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年11月17日~1976年3月24日),英國陸軍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傑出的指揮官之一,1943年,參加攻佔西西里和登陸義大利,1944年統率盟軍進入法國,6月6日指揮盟軍進攻諾曼底,取得了諾曼底登陸作戰的勝利。後晉升陸軍元帥,受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國總參謀長。蒙哥馬利生前曾幾次會見毛澤東,留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往事。蒙哥馬利始終是一位謹慎、徹底的戰略家。他堅持在每次出擊以前,在人力、物力上做好充分准備,雖然對於戰爭來講,延緩了進程,但卻穩妥可靠,並保證了他在部下當中的聲威。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出生在倫敦肯寧敦區聖馬克教區的一個牧師家庭。1901年14歲時才正式上學,文化成績低劣,但體育成績極棒。1907年奇跡般地考入了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1908年12月畢業後,加入了駐印度的皇家沃里克郡團,當一名少尉排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蒙哥馬利曾在法國、比利時戰場服役。曾負重傷,差點送命。1918年大戰結束時,任師司令部中校一級參謀。1920年1月,蒙哥馬利跨進坎伯利參謀學院的大門,同年12月畢業後,參加過愛爾蘭戰爭。1926年1月,被調回參謀學院任教官。1934年調任奎塔參謀學院主任教官。

1937年起調任第9步兵旅旅長,因帶兵有方,得到當時南部軍區司令韋維爾的賞識。1938年10月任駐巴勒斯坦第8師師長,參與鎮壓巴勒斯坦人的武裝暴動,被晉升為少將。1939年8月,調回國內接任以「鋼鐵師」著稱的第3師師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蒙哥馬利率第3師隨同英遠征軍橫跨英吉利海峽,進入法國。1940年5月,德軍閃擊西歐時,他與法、比軍隊並肩作戰,後被迫隨英遠征軍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蒙哥馬利曾參加指揮敦刻爾克大撤退。1940年先後任第5軍、第12軍軍長。12月又升任英格蘭東南軍區司令,負責選拔、調整、培養各級指揮官,嚴格訓練部隊,提高軍事素質。

1942年7月,北非沙漠中的英國第8集團軍,被「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德國非洲軍團擊敗,退守埃及境內的阿萊曼地區。1941年8月4日,丘吉爾任命蒙哥馬利將軍為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的到來改變了一切。他得到丘吉爾的支持,英國的密碼破譯專家向他提供隆美爾的戰術計劃的全部概況。蒙哥馬利精心積聚力量,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阿拉曼地區率部與德、意軍隊激戰,挫敗德國"沙漠之狐"隆美爾,從而扭轉了北非的戰局。他由此聲譽大振,被人們稱之為捕捉「沙漠之狐」的獵手。隨後第8集團軍與盟軍配合於1943年5月在突尼西亞全殲北非殘敵。阿拉曼戰役後,蒙哥馬利受封為爵士,並晉升為陸軍上將。

1943年7月,他率英軍第八集團軍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9~12月,協同美軍實施進軍義大利南部的戰役。

1944年1月,調任第21集團軍群司令兼地面部隊司令,參與諾曼底登陸戰役的計劃制定工作。1944年6月,蒙哥馬利協助艾森豪威爾指揮諾曼底登陸。9月1日晉升為陸軍元帥。此後,率領英國和加拿大部隊轉戰法、比、荷、德。1944年9月指揮制定計劃並指揮市場花園行動作戰,沒有達到最終的目的。

1945年他指揮第21集團軍群橫渡萊茵河進入德國本土,5月他代表盟軍在呂訥堡荒原接受德軍北方兵團的投降,任駐德英國佔領軍司令和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英方代表。

1946年成為嘉德勛爵士並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國總參謀長。1948~1951年任西歐聯盟常設防務機構主席。1951~1958年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隊副司令。

1958年,蒙哥馬利結束了50年的軍旅生涯而退休。他是英國歷史上服役最久的將領。

1960年和1961年,兩次訪問中國。1960年5月24日,蒙哥馬利訪華。5月27日晚上,毛澤東主席在上海會見了蒙哥馬利。1961年9月蒙哥馬利第二次訪華。這一次中國外交部做了周密安排:9月9日至20日訪問包頭、太原、延安、西安、三門峽、洛陽、鄭州、武漢,回北京後由周恩來跟他會談,屆時再同毛澤東見面。周恩來還特意要熊向暉以外交部辦公廳副主任的名義參加接待小組,陪蒙哥馬利去外地。周總理說:"要放手讓蒙哥馬利看,舊中國遺留下的貧窮落後和新中國取得的成就都是客觀存在的,讓他自己看後去做結論,從本質上了解中國。"

1976年3月25日,在英格蘭漢普郡奧爾頓逝世。終年89歲。

蒙哥馬利著有《蒙哥馬利回憶錄》、《通向領導的道路》、《戰爭史》等書。

蒙哥馬利元帥(1887~1976)因打敗「沙漠之狐」隆美爾成就了一世英名,但他的愛情之路卻相當坎坷。蒙哥馬利年青時討厭社交生活和宴會,全身心地撲在了事業上,因此他認識的女性寥寥無幾,到了38歲仍然沒有結婚。有的人開玩笑說:「軍隊就是蒙哥馬利的妻子。」然而這一切在1926年發生了改變。

這年1月,蒙哥馬利來到了有「歐洲屋脊」之稱的瑞士度假。一天,蒙哥馬利望著白雪皚皚的遠山,思緒如潮,興致盎然,他把雪捏成結實的雪團,朝不遠處的一個木樁砸去。雪團與木樁撞擊,瞬間變成了雪花,頗有一番情趣。這時,他突然聽到一位女性叫「好」的聲音。他回頭一瞧,一位美麗的女子出現在眼前,他頓時被這位充滿活力的女性所吸引。但一向不懂得怎麼與女人打交道的蒙哥馬利,一時不知所措,錯過了表白的機會。

回到英國後,蒙哥馬利始終對那次邂逅念念不忘。一年以後,蒙哥馬利忍不住再次來到瑞士,尋覓那個令他神魂顛倒的女子。也許是天賜姻緣,蒙哥馬利恰好又在同一個地方遇到那個深深印在他腦海中的可愛女子。

這一回,蒙哥馬利了解了她的一切。她名叫貝蒂,丈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留下兩個男孩兒。蒙哥馬利一方面對貝蒂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另一方面又為她的堅毅、溫柔、端莊和純真所吸引。蒙哥馬利絲毫沒有嫌棄這位曾結過婚,又帶著兩個孩子的女性。隨著兩人的交往日甚,蒙哥馬利愈發不能自拔,終於鼓起勇氣對貝蒂表白了自己的愛意,貝蒂愉快地接受了蒙哥馬利的愛。1927年7月27日,40歲的蒙哥馬利與39歲的貝蒂喜結良緣。

結婚以後,蒙哥馬利與貝蒂相親相愛,一家人生活得甜甜蜜蜜。第二年,蒙哥馬利喜得貴子,取名叫戴維。這個金發碧眼的小男孩兒十分招人喜愛,為這個本來就很幸福的家庭增添了新的快樂,也讓蒙哥馬利領略到更多的生活樂趣。

然而貝蒂自從生了戴維之後,身體一直不太好。1937年的一天,貝蒂在陪兒子玩耍時不慎被一隻蟲子叮了一下,當時貝蒂並沒有在意,誰知當晚她的腿就開始腫痛,不得不被緊急送到醫院就診。診斷的結果讓人大吃一驚,她竟然得了敗血症。蒙哥馬利聞訊後心如刀絞,此後他盡可能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醫院,給妻子以體貼入微的照顧和感情安慰,但妻子的病情卻日漸嚴重,毒素沿著貝蒂的腿慢慢向上蔓延。在征詢蒙哥馬利的意見後,醫生給貝蒂做了截肢手術,但病情仍未好轉。1937年10月19日,貝蒂安然死在蒙哥馬利懷中。

愛妻的病逝對蒙哥馬利是一個沉重打擊,使他陷於極度的痛苦之中。從此,他把對妻子的深愛轉到了兒子身上,並且用主要精力專心研究戰爭,投身於軍人的事業上。當幾年後蒙哥馬利從失去妻子的悲哀和痛苦中恢復過來時,有些人悄悄在私下議論:「蒙哥馬利大概又要結婚了。」蒙哥馬利聽後說:「我不相信一個人能有兩次戀愛,像我對貝蒂這樣的愛,永遠不可能有第二次。」他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一直到他1976年逝世為止,蒙哥馬利再沒有對任何一位女性動過心。

㈢ 有一位少年,童年時期就失去了雙親,與他相依為命的哥哥也只能靠辛勤的演奏來賺取生活費,家境十分貧寒,

偉大的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成功地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來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今天一般認為他是超乎時空的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我實在想不出還有誰的音樂能如此包羅萬象,如此深刻地感動我。用一句不太確切的話說,除了技巧與才華,他的音樂因一些更有意義的東西(其中的人道主義)而更加寶貴。如果天天演奏柴可夫斯基那種愉悅感官的旋律,我將不勝其煩。」——格倫˙古爾德《論約翰˙塞巴斯德安˙巴赫》

生平

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今日德國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帶的愛森納赫。雖然這是一個小城鎮,可它的市民卻酷愛音樂。據說該市古代的城門上竟刻著「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中照耀」的字樣。並且中世紀的吟歌者經常手執豎琴,在這里吟唱詩歌並舉行歌唱比賽。瓦格納曾據此寫了著名歌劇《唐~豪塞》。而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也在此將《聖經》譯成德語。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來世前許多年就已經在音樂界赫赫有名了。他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具有天賦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

對於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小巴赫來說,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原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卻偏要找些麻煩:他9歲喪母,10歲喪父,只得靠大哥繼續撫養。

盡管家裡存放著大量音樂資料,可專橫的兄長就是不允許他翻閱學習,無論他怎樣苦苦懇求也無濟於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劃地抄下來,歷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他的晚年在雙目失明中痛苦地度過,直至去世。

一個年僅10歲且喪失雙親的孩子居然是以這種方式來向自己的家庭索取寶貴的知識,多麼可悲而又可敬啊!奇怪的是,如此高尚而執著的追求竟打動不了他的兄長——當他發現了弟弟的秘密時,立卻暴跳如雷,不僅無情地沒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還嚴厲地懲罰了他,毫無自省與憐憫之心。

巴赫15歲時,終於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這里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像塊巨大的海綿,全力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為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里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回顧巴赫的成長道路,我們可以發現,他曾向許多有名的音樂家請教,但卻從未得到過一位正式的老師長期的指導。正因如此,他才如同一隻辛勤的蜜蜂,到處尋找與吮吸營養,成盡辛勞,在所不惜。後來,當有人問起他的藝術是怎樣才達到如此完美的境地時,他簡單而嚴肅地回答:如果誰像我這樣下一番苦功,他也會達到同樣的境地。

巴赫九歲喪母,十歲成了孤兒。由於他嗓音美妙,經濟拮據,少年時期靠獎學金進了在呂訥堡的聖·米歇爾學校。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學校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在隨後的二十年中,他干過許多行當。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1723年巴赫三十八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擔任此角。

18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處於一種封建貴族割據的分裂狀態,一個城堡便有一國諸侯,領土不大的德國居然被瓜分在352個各自獨立的小國。大大小小的領主們為了炫耀自己的權勢與豪華,一般都設有歌劇團呀宮適樂隊。民間藝術家們為求生存,大都淪為宮廷或教會的樂工、奴僕(當時的德國,無論在宮廷還是教堂,都把樂師當作與勤雜工、看門人、廚師等完全相同的奴僕來看待),巴赫自然也在動難逃。盡管他輾轉各地,頻繁地更換工作地點,但始終未能擺脫卑微的僕役地位。

巴赫從未居過高位,不過總能養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遠不如莫扎特和貝多芬(甚至不如弗朗茲·李斯特和弗雷德里克·蕭邦)那樣馳名。並不是巴赫所有的僱主都能賞識他的才能。萊比錫教會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樂家」,只是他們未能雇上最初認定的兩位人選,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讓巴赫擔任歌詠班領唱一職!但在幾年以前,他要辭去魏瑪公爵庭中的風琴手和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另謀新職,公爵對此耿耿於懷,結果將他投入獄中。巴赫度過了三個多星期的鐵窗生活,公爵終於慈悲大發,將他釋放。

德國大劇作家、政論家萊辛曾經這樣講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艱苦的階層里。老天好像臆要在這樣的階層里比其他階層里出更多的天才似的。確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貧困與死亡像一對可怕的魔影緊緊相隨。他不僅從未享有富裕舒適的生活,而且從9歲起就因父母相繼去世而開始感受到死的陰郁,長大成人作父親後,又眼睜睜地將自己孩子中的11個送進墳墓(他先後兩次結婚,共生有20個孩子)。

巴赫二十一歲時同他的叔伯二妹結為伉儷,他們一共生了七個孩子,但是當巴赫三十五歲時妻子不幸夭折。翌年他鸞鳳再續,可是他的第二個妻子非但不能幫助撫養頭七個孩子,反而又給他生了十三個。巴赫死後只留下九個兒女,其中有四個成為真正著名的音樂家。這的確是一個音樂天才之家!

巴赫晚年為醫治眼睛曾兩次作了手術,結果不僅未能重見光明,反而摧垮了身體,終於在1750年7月28日離開了人間。

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他的創作一般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魏瑪時代(1708-1717),可以說是創作臻於成熟的階段;柯登時代(1717-1723),則是他創作的高峰期,許多貢獻卓著的作品都完成於這個階段;而萊比錫時代(1723-1750),是巴赫將宗教藝術推至最高境界的時期。

巴赫篤信宗教,是個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樂曲為教會服務,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宗教音樂。他是最後一位偉大的宗教藝術家,他認為音樂是「贊頌上帝的和諧聲音」,贊頌上帝是人類生活的中心內容。他的音樂最初就是從被稱作贊美詩的路德聖詠而產生的。通過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結合了當時流行的通俗之聲。在音樂形式上他無意創新,而是把現有的形式推上頂峰。

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後的半個世紀里,他的音樂大體上無人問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極為欣賞巴赫的天賦)。新的音樂風格在發展,巴赫的「舊式」樂曲一時聲消音滅。但是1800年以後,人們對巴赫樂曲重新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時起,他的聲譽和名望與日俱增。在今天這個非宗教的時代里,巴赫遠比他在世期間的名望更高。一位兩百年前在風格和主題方面都被認為是舊式的作曲家,今天卻受到了廣泛的頌揚,這確是一件怪事,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一般認為巴赫是所有著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藝術家。他諳熟他的時代的所有音樂形式,並對其中任何一種都能運用自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例如他對旋律組合法(同時演奏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曲調的方法)在藝術上的精通程度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外,他的管弦樂作品邏輯性強,變幻多樣,主題貼切感人,旋律豐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贊頌。

大多數嚴肅的音樂學生感到,巴赫作品結構的深刻性和復雜性比大多數其他作曲家那些更易理解的作品具有更加無窮的魅力。許多偶爾對音樂感興趣的人認為他是陽春白雪,但是應該指出他的追隨者並非少數幾個音樂名流,他的唱片可能比除貝多芬以外的任何其他古典作曲家的都要暢銷。從長遠觀點來看,巴赫或貝多芬的作品遠比一位風靡一時的「流行」作曲家的作品擁有更多的聽眾,因為「流行」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倏忽即逝。

巴赫在古典作曲家中的地位應排在何處呢?單巴赫的作曲技巧以及對音樂的理解程度上,他足以馳騁在任何音樂家之上:貝多芬帶給人們的是上帝的怒火,莫扎特帶給人們上帝的歡笑,所以他們的音樂更受到人們的歡迎;然而,巴赫帶給人們的卻是上帝的語言,華麗高雅而不做作,繁復的曲調之中蘊含的作曲技巧幾乎在他後來的任何作曲家身上都找得到他的影子,卡拉揚曾經說過:「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聽巴赫的音樂,這好似清泉流淌經過心靈的音樂有助於我校正聽力。」誠然,巴赫的音樂聽上去是很「不友好的」,但是,如果您是位音樂愛好者的話,不聽巴赫的音樂就好像錯過了整個巴洛克。
巴赫的音樂如其人,清泉一般的音調總是含蓄地表達感情,當你在仔細分析其樂式時,感情也許在你還沒有反應過來時已經到了你的心底。巴赫的音樂創作更是為後人做了鋪墊,就好像哲學家或數學家一般。當貝多芬第一次聽到巴赫的音樂時,他說:「這哪是小溪(Bach)啊,這明明是大海呀!」

與另一位巴羅克音樂大師亨德爾相比,他們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巴赫所走的道路,顯然要曲折許多。他們出生的時間僅相差26天,出生的地點僅相距150公里。亨德樂因父親反對他學習音樂而偷偷躲在閣樓上憑借月光練琴,而巴赫則因大哥不肯給他樂譜不得不悄悄地在月光下抄寫。他們都成為巴羅克音樂的代表人物,而在晚年都雙目失明。

亨德爾愛交際,好活動,對周圍世界有著廣泛的興趣,並善於適應環境。他不僅在義大利贏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國更是聲名顯赫,受人尊敬。

相比之睛,巴赫內向、安靜,終身為教會與宮廷服務,不出國門一步,生時默默無聞,死時悄然離去。正如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杜爾所言:巴赫」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為後代人,甚至也不是為他那個時代的德國,他的抱負沒有越出他那個城市、甚至他那個教堂的范圍。每個星期他都只是在為下一個禮拜天而工作,准備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舊的曲子;作品演出後,他就又把它放回書櫃中去,從未考虎到拿來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來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沒有一首傑作的構思與實踐像這樣天真純朴了」!

巴赫的音樂作品包羅萬,除歌劇外遍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領域(這一點疊民亨德爾截然不同,亨德爾成功的道路正是從歌劇起始)。盡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來。

其中比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賦格的藝術》(The Art of Fugue)、《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的琴協奏曲》兩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農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馬太受難樂》(Matthauspassion)、《b小調彌撒曲》,等等。

巴赫在音樂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將復調音樂推上一個空前的高度(亨德爾則偏重於主調音樂),在這個領地里,可以說他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地。

由於他具有人道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他的音樂往往生氣勃勃,富有人情味。

巴赫在世時,作品不為人們所理解,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是偉大的莫扎特和貝多芬,首先發現了他的寶貴價值。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與無懈可擊所震動。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時,不禁驚嘆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門德爾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復活了。肖邦在舉行他的音樂會之前練習巴赫的作品,李斯特把巴赫的一些管風琴作品改編為鋼琴曲,舒滿是巴赫協會的創始人之一,這個組織承擔了出版這位大師作品的完整版本的巨大任務。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處都能聽到巴赫的音樂。其中,許多作品早已被列為藝術院校培養學生的必修教材和國際重大音樂比賽的參賽曲目。巴赫被稱為「不可超越的大師」,甚至被譽為「歐洲近代音樂之父」。

㈣ 巴赫在求學過程中吃了那些苦

偉大的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成功地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來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今天一般認為他是超乎時空的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我實在想不出還有誰的音樂能如此包羅萬象,如此深刻地感動我。用一句不太確切的話說,除了技巧與才華,他的音樂因一些更有意義的東西(其中的人道主義)而更加寶貴。如果天天演奏柴可夫斯基那種愉悅感官的旋律,我將不勝其煩。」——格倫˙古爾德《論約翰˙塞巴斯德安˙巴赫》

生平

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今日德國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帶的愛森納赫。雖然這是一個小城鎮,可它的市民卻酷愛音樂。據說該市古代的城門上竟刻著「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中照耀」的字樣。並且中世紀的吟歌者經常手執豎琴,在這里吟唱詩歌並舉行歌唱比賽。瓦格納曾據此寫了著名歌劇《唐~豪塞》。而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也在此將《聖經》譯成德語。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來世前許多年就已經在音樂界赫赫有名了。他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具有天賦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

對於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小巴赫來說,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原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卻偏要找些麻煩:他9歲喪母,10歲喪父,只得靠大哥繼續撫養。

盡管家裡存放著大量音樂資料,可專橫的兄長就是不允許他翻閱學習,無論他怎樣苦苦懇求也無濟於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劃地抄下來,歷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他的晚年在雙目失明中痛苦地度過,直至去世。

一個年僅10歲且喪失雙親的孩子居然是以這種方式來向自己的家庭索取寶貴的知識,多麼可悲而又可敬啊!奇怪的是,如此高尚而執著的追求竟打動不了他的兄長——當他發現了弟弟的秘密時,立卻暴跳如雷,不僅無情地沒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還嚴厲地懲罰了他,毫無自省與憐憫之心。

巴赫15歲時,終於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這里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像塊巨大的海綿,全力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為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里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回顧巴赫的成長道路,我們可以發現,他曾向許多有名的音樂家請教,但卻從未得到過一位正式的老師長期的指導。正因如此,他才如同一隻辛勤的蜜蜂,到處尋找與吮吸營養,成盡辛勞,在所不惜。後來,當有人問起他的藝術是怎樣才達到如此完美的境地時,他簡單而嚴肅地回答:如果誰像我這樣下一番苦功,他也會達到同樣的境地。

巴赫九歲喪母,十歲成了孤兒。由於他嗓音美妙,經濟拮據,少年時期靠獎學金進了在呂訥堡的聖·米歇爾學校。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學校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在隨後的二十年中,他干過許多行當。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1723年巴赫三十八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擔任此角。

18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處於一種封建貴族割據的分裂狀態,一個城堡便有一國諸侯,領土不大的德國居然被瓜分在352個各自獨立的小國。大大小小的領主們為了炫耀自己的權勢與豪華,一般都設有歌劇團呀宮適樂隊。民間藝術家們為求生存,大都淪為宮廷或教會的樂工、奴僕(當時的德國,無論在宮廷還是教堂,都把樂師當作與勤雜工、看門人、廚師等完全相同的奴僕來看待),巴赫自然也在動難逃。盡管他輾轉各地,頻繁地更換工作地點,但始終未能擺脫卑微的僕役地位。

巴赫從未居過高位,不過總能養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遠不如莫扎特和貝多芬(甚至不如弗朗茲·李斯特和弗雷德里克·蕭邦)那樣馳名。並不是巴赫所有的僱主都能賞識他的才能。萊比錫教會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樂家」,只是他們未能雇上最初認定的兩位人選,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讓巴赫擔任歌詠班領唱一職!但在幾年以前,他要辭去魏瑪公爵庭中的風琴手和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另謀新職,公爵對此耿耿於懷,結果將他投入獄中。巴赫度過了三個多星期的鐵窗生活,公爵終於慈悲大發,將他釋放。

德國大劇作家、政論家萊辛曾經這樣講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艱苦的階層里。老天好像臆要在這樣的階層里比其他階層里出更多的天才似的。確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貧困與死亡像一對可怕的魔影緊緊相隨。他不僅從未享有富裕舒適的生活,而且從9歲起就因父母相繼去世而開始感受到死的陰郁,長大成人作父親後,又眼睜睜地將自己孩子中的11個送進墳墓(他先後兩次結婚,共生有20個孩子)。

巴赫二十一歲時同他的叔伯二妹結為伉儷,他們一共生了七個孩子,但是當巴赫三十五歲時妻子不幸夭折。翌年他鸞鳳再續,可是他的第二個妻子非但不能幫助撫養頭七個孩子,反而又給他生了十三個。巴赫死後只留下九個兒女,其中有四個成為真正著名的音樂家。這的確是一個音樂天才之家!

巴赫晚年為醫治眼睛曾兩次作了手術,結果不僅未能重見光明,反而摧垮了身體,終於在1750年7月28日離開了人間。

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他的創作一般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魏瑪時代(1708-1717),可以說是創作臻於成熟的階段;柯登時代(1717-1723),則是他創作的高峰期,許多貢獻卓著的作品都完成於這個階段;而萊比錫時代(1723-1750),是巴赫將宗教藝術推至最高境界的時期。

巴赫篤信宗教,是個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樂曲為教會服務,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宗教音樂。他是最後一位偉大的宗教藝術家,他認為音樂是「贊頌上帝的和諧聲音」,贊頌上帝是人類生活的中心內容。他的音樂最初就是從被稱作贊美詩的路德聖詠而產生的。通過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結合了當時流行的通俗之聲。在音樂形式上他無意創新,而是把現有的形式推上頂峰。

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後的半個世紀里,他的音樂大體上無人問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極為欣賞巴赫的天賦)。新的音樂風格在發展,巴赫的「舊式」樂曲一時聲消音滅。但是1800年以後,人們對巴赫樂曲重新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時起,他的聲譽和名望與日俱增。在今天這個非宗教的時代里,巴赫遠比他在世期間的名望更高。一位兩百年前在風格和主題方面都被認為是舊式的作曲家,今天卻受到了廣泛的頌揚,這確是一件怪事,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一般認為巴赫是所有著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藝術家。他諳熟他的時代的所有音樂形式,並對其中任何一種都能運用自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例如他對旋律組合法(同時演奏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曲調的方法)在藝術上的精通程度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外,他的管弦樂作品邏輯性強,變幻多樣,主題貼切感人,旋律豐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贊頌。

大多數嚴肅的音樂學生感到,巴赫作品結構的深刻性和復雜性比大多數其他作曲家那些更易理解的作品具有更加無窮的魅力。許多偶爾對音樂感興趣的人認為他是陽春白雪,但是應該指出他的追隨者並非少數幾個音樂名流,他的唱片可能比除貝多芬以外的任何其他古典作曲家的都要暢銷。從長遠觀點來看,巴赫或貝多芬的作品遠比一位風靡一時的「流行」作曲家的作品擁有更多的聽眾,因為「流行」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倏忽即逝。

巴赫在古典作曲家中的地位應排在何處呢?單巴赫的作曲技巧以及對音樂的理解程度上,他足以馳騁在任何音樂家之上:貝多芬帶給人們的是上帝的怒火,莫扎特帶給人們上帝的歡笑,所以他們的音樂更受到人們的歡迎;然而,巴赫帶給人們的卻是上帝的語言,華麗高雅而不做作,繁復的曲調之中蘊含的作曲技巧幾乎在他後來的任何作曲家身上都找得到他的影子,卡拉揚曾經說過:「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聽巴赫的音樂,這好似清泉流淌經過心靈的音樂有助於我校正聽力。」誠然,巴赫的音樂聽上去是很「不友好的」,但是,如果您是位音樂愛好者的話,不聽巴赫的音樂就好像錯過了整個巴洛克。
巴赫的音樂如其人,清泉一般的音調總是含蓄地表達感情,當你在仔細分析其樂式時,感情也許在你還沒有反應過來時已經到了你的心底。巴赫的音樂創作更是為後人做了鋪墊,就好像哲學家或數學家一般。當貝多芬第一次聽到巴赫的音樂時,他說:「這哪是小溪(Bach)啊,這明明是大海呀!」

與另一位巴羅克音樂大師亨德爾相比,他們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巴赫所走的道路,顯然要曲折許多。他們出生的時間僅相差26天,出生的地點僅相距150公里。亨德樂因父親反對他學習音樂而偷偷躲在閣樓上憑借月光練琴,而巴赫則因大哥不肯給他樂譜不得不悄悄地在月光下抄寫。他們都成為巴羅克音樂的代表人物,而在晚年都雙目失明。

亨德爾愛交際,好活動,對周圍世界有著廣泛的興趣,並善於適應環境。他不僅在義大利贏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國更是聲名顯赫,受人尊敬。

相比之睛,巴赫內向、安靜,終身為教會與宮廷服務,不出國門一步,生時默默無聞,死時悄然離去。正如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杜爾所言:巴赫」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為後代人,甚至也不是為他那個時代的德國,他的抱負沒有越出他那個城市、甚至他那個教堂的范圍。每個星期他都只是在為下一個禮拜天而工作,准備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舊的曲子;作品演出後,他就又把它放回書櫃中去,從未考虎到拿來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來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沒有一首傑作的構思與實踐像這樣天真純朴了」!

巴赫的音樂作品包羅萬,除歌劇外遍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領域(這一點疊民亨德爾截然不同,亨德爾成功的道路正是從歌劇起始)。盡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來。

其中比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賦格的藝術》(The Art of Fugue)、《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的琴協奏曲》兩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農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馬太受難樂》(Matthauspassion)、《b小調彌撒曲》,等等。

巴赫在音樂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將復調音樂推上一個空前的高度(亨德爾則偏重於主調音樂),在這個領地里,可以說他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地。

由於他具有人道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他的音樂往往生氣勃勃,富有人情味。

巴赫在世時,作品不為人們所理解,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是偉大的莫扎特和貝多芬,首先發現了他的寶貴價值。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與無懈可擊所震動。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時,不禁驚嘆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門德爾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復活了。肖邦在舉行他的音樂會之前練習巴赫的作品,李斯特把巴赫的一些管風琴作品改編為鋼琴曲,舒滿是巴赫協會的創始人之一,這個組織承擔了出版這位大師作品的完整版本的巨大任務。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處都能聽到巴赫的音樂。其中,許多作品早已被列為藝術院校培養學生的必修教材和國際重大音樂比賽的參賽曲目。巴赫被稱為「不可超越的大師」,甚至被譽為「歐洲近代音樂之父」。

巴赫年表

1685 出生
3月21日,出生於圖林根愛森納赫,二天後受洗
1692 7歲
開始入學,盡管經常缺課,但成績優良,在此期間跟其父學習一些管弦樂器的演奏基本知識,並經常去喬治教堂禮拜
1695年10歲
父母雙亡。由又名約翰。克里斯托夫並奧爾得魯夫任管風琴的長兄撫養。他給小巴赫上了最早的正式鍵盤樂器課
1700 15歲
憑借自己優美的嗓音在呂衲堡米夏爾斯教堂附屬學校的貧團男童唱詩班中獲得一個席位,變聲後在呂衲堡學習音樂知識。
1702 17歲
回到圖林根。此時已經是一位相當不錯的管風琴手。
1703 18歲
3月,被魏瑪公爵約翰。恩斯特僱傭,成為一名樂隊隊員。8月,受聘為阿恩施塔特教堂的管風琴師。
1705.10-1706.1 20-21歲
步行前往呂貝克,向管風琴大師D.柏格茲特胡德討教。
1707 22歲
10月7日,與堂妹瑪麗亞。芭芭拉。巴赫在多恩海姆結婚(近親結婚啊………)
1708 23歲
2月4日 ,出版第一首作品-----康塔塔NO.71《上帝是我王》,又市議會出資印刷
1709 24歲
10月31日,主持布拉西鎢絲教堂管風琴重建工作落成典禮。
1713 28歲
2月,在魏瑪參加一次宮廷慶祝會,演奏第一首世俗康塔塔《何事使我愉快》BWV208
1714年 29歲
3月,升任樂隊長,職責是每月創作一首康塔塔。
1717 32歲
辭去魏瑪職務,應聘擔任克滕的利奧波德親王的樂長,並移居克滕。
1720 35歲
創作《鍵盤樂器小曲集》,《法國組曲》中的幾首,《創意曲》。
7月,瑪麗亞。芭芭拉。巴赫去世。
1721 36歲
完成《勃蘭登堡協奏曲》
1722 37歲
完成《平均律鋼琴曲集》上卷
1723年辭去克騰職務並受人萊比錫城教堂音樂樂長一職。5月,演出康塔塔NO.75《窮人嗷嗷待哺》
1724 39歲
演出《約翰受難曲》
1729 44歲
創作《馬太受難曲》
1733 48歲
創作《B小調彌撒》
1735 50歲
《義大利風格協奏曲》和《B小調法國序曲》問世
1736 51歲
11月,成為薩克森選帝侯的宮廷作曲家。
1739 54歲
主持萊比錫大學音樂社。《管風琴彌撒曲》問世。
1742 57歲
創作《戈德堡變奏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匯編完成。
1746 61歲
出版《許布勒眾贊前奏曲》
1747 62歲
5月,前往波茨坦看望兒子埃曼努埃爾,並為晉魯士腓特大帝演奏。6月將根據《從天堂我來到人世》而作卡農式變奏曲的手稿交給其學生L.C米茨勒創辦的「音樂科學會」,旋即出版
1750年
7月28日,在纏綿病榻數月之久後,在萊比錫與世長辭(准確點晚上8點10分),未完成《賦格的藝術》,該書未完稿於1751年出版

㈤ 蒙哥馬力將軍的外號到底是什麼

沙漠之鼠
「沙漠之鼠」即是蒙哥馬利的外號,也是英國陸軍第7裝甲師的標志圖案和綽號。該師在二戰北非戰場與「沙漠之狐」隆美爾統帥的德國非洲軍團對抗,在蒙哥馬利元帥的指揮下大敗德軍,從而一戰成名。由於該師的標志是一個白色的小老鼠,所以從此被稱為「沙漠之鼠」。原本默默無聞的英國陸軍第7裝甲師成了英國的王牌部隊之一。該師目前裝備「挑戰者2」型主戰坦克,先後參與了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白色的「沙漠之鼠」標志始終塗刷在該部隊坦克的車身上。但該師的編制規模已經從戰爭時期的師縮小到旅了。

1887年11月17日,英國倫敦一個牧師的家裡,一個嬰兒呱呱墜地,這個嬰兒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貝納德?洛?蒙哥馬利。他的祖父羅貝特爵士,曾是印度戰爭中的英雄,外祖父卻是一位忠厚的長者。他的父母在性格上也是迥然不同。父親是一位有聖者之風的主教,而母親則是一位意志堅強,為人嚴肅的家庭主婦。這些不同類型的人,對幼年時期蒙哥馬利的成長都有重要影響,其中,母親對他心理素質的形成影響最大。
少年時期,他是一個令人討厭的頑皮孩子,為此經常挨打。14歲那一年,他才正式上學,學習成績極差,這不是因為他智商太低,而是桀鶩不馴的性格使他變成了劣等生。但是,他的體育卻格外出色。他善於游泳,板球和橄欖球也都很出眾。也許是因為他的性格與職業軍人的素質有某種吻合之處,蒙哥馬利嚮往軍旅生涯,20歲時考入了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1908年12月,他畢業後,被分配到駐印度的皇家華維克夏團服役,任少尉排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參加了1914年10月的伊普爾會戰,戰斗中負了傷,並獲得了服務優異獎章。這是他榮譽的起點。傷愈之後,他任師司令部的上尉參謀。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青年時代的蒙哥馬利有重大影響。戰爭進一步激起了他對戎馬事業的熱愛,更堅定了獻身於此的信念。因此,這段時間的實踐對他以後漫長的軍事生涯是舉足輕重的。1920年1月,他進入參謀大學深造,同年12月畢業後,被分配到步兵第17旅任少校參謀,並參加了愛爾蘭戰爭。1926年1月,被調回參謀大學任教官。1930年,陸軍部選派他做步兵教材的重編工作。1938年10月,奉調到巴勒斯坦任少將師長。1939年8月,又接任遠征軍第3師師長職務。1927年7月27日,蒙哥馬利與卡弗太太舉行了婚禮,此時他已40歲。新娘是一位已有兩個男孩近40歲的寡婦。但倆人婚後相敬如賓,10年後卡弗太太去世,給他留下了9歲的兒子戴維。此後,蒙哥馬利一直過著獨身生活。
蒙哥馬利不吸煙,不喝酒,也沒有其它業余愛好,他把敏銳的智力全部用在軍事專業上。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20年間,蒙哥馬利潛心研究戰爭理論與實踐。他有近似狂妄般的勇敢和自信,但對部屬卻仁慈而富有人情味,他性格孤獨,不善交際,但卻能以自己的卓越表現贏得部下的擁戴,他治軍嚴格,善於用人,信奉「一種能凝聚士兵於共同目的之下的能力與意志,一種能激發鼓舞信心的性格」,不拘泥於細節瑣事,以便有充沛的精力決策重大問題,他是一位眾口皆碑的好教官,也是一位傑出的師長和守備區司令。盡管他才能出眾,但人事關系卻非常一般。這一方面是由於蒙哥馬利的自命不凡,得罪了周圍的同行們,另一方面英國軍界的保守思想暗流容不得他的激越雄心和創新意識。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率領第3師隨布魯克軍橫渡海峽,出征西歐,參加了在法國和比利時的戰斗。在希特勒的「閃擊戰」面前,多數指揮官驚慌失措,控制不了部隊,蒙哥馬利卻能在混亂中保持冷靜,並採取適當的行動,所以盡管他人際關系惡劣,但憑著其超群的軍事造詣,卻鞏固了國內的基礎,布魯克,邱吉爾等英國軍界、政界的名人,都成為了蒙哥馬利的堅定支持者。出征西歐失敗後,英軍於1940年6月撤回國內,不久蒙哥馬利即升任第5軍和第12軍軍長,接著又在英國感到威脅最大的東南部任守備區司令。在完成這些使命的過程中,蒙哥馬利都表現出一個軍事家的才幹。
1942年7月1日,北非沙漠中的英國第8集團軍的新任司令官受到德國戰斗機的攻擊而斃命。於是,本已奉命指揮「火炬作戰」的蒙哥馬利,在24小時之後又奉命飛往開羅,出任第8集團軍司令。第8集團軍是一支由澳大利亞、南非、印度和英國人組成的部隊。失敗的陰影、沮喪的氣氛籠罩全軍。蒙哥馬利受命於危難之間,到任後立即整頓部隊,分析敵情,把新的目標和必勝信心灌輸給官兵。他命令部隊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不得從阿拉曼戰線撤退。他針對隆美爾引誘盟軍裝甲部隊先攻擊、後用火炮擊毀盟軍裝甲目標,從而使德軍的裝甲部隊主宰戰場的慣用戰法,一反過去的戰略戰術,採取以逸待勞的方針,進行陣地防禦戰,遲滯和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8月31日,隆美爾的部隊補足了油料之後,向盟軍發起攻擊。蒙哥馬利在戰前做了嚴密認真的准備,並靠自身的洞察力和新建立起來的情報網,對德軍的這一行動了如指掌。他簡單、精確的誘敵計劃,預備隊的慎重集中,裝甲兵力的嚴密控制,嚴峻環境下的沉著應戰,很快使英軍化被動為主動。在德軍裝甲縱隊預定出發前兩小時,英國皇家空軍夜航轟炸機對處於集結狀態的德軍運輸車輛實施破壞性攻擊。戰斗開始後,英空軍又專門對付行進中的德軍坦克,使德軍遭到了重大傷亡。經過兩天的激戰,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反被包圍,無力重新發動進攻。蒙哥馬利乘機由防禦轉入進攻,嚴令部隊緊緊抓住德軍的一切弱點給以致命打擊。在作戰中蒙哥馬利身先士卒,經常奔波於各戰場。他不戴頭盔,卻戴一頂澳大利亞軍帽。這頂在英軍高級指揮官中獨一無二的貝雷帽,發揮了異乎尋常的作用。它成了蒙哥馬利的外部標志。官兵們在前線見到它就會受到鼓舞。在蒙哥馬利的指揮下,英國第8集團軍重振軍威,連連奏捷,素有「沙漠之狐」稱號的德軍名將隆美爾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動地位。1942年10至11月,經過幾番交戰,隆美爾所指揮的非洲軍團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英第8集團軍贏得了第二次阿拉曼戰役的重大勝利。英軍以傷亡1.3萬人,損失100門火炮、500輛坦克的代價、殲滅了隆美爾的非洲軍團5萬餘人,摧毀火炮1000門,坦克500輛左右。蒙哥馬利由此聲名大震,被稱為「沙漠之鼠」。1942年11月至1943年底,蒙哥馬利轉戰西西里和義大利。這段時間,他雖無特別的建樹,又在西西里無端地指責過美國名將巴頓和布萊德雷,公開對美國人的軍事能力表示不信任,曾引起不少非議,但總的說來還是勝多敗少。
1944年1月,蒙哥馬利被任命為盟軍集群司令(包括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各一個集團軍),負責准備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作戰――諾曼底登陸戰役。這是他戎馬生涯的又一光輝時節。他充分發揮出色的組織才能、過人的意志、敏銳的眼光和稱職的指揮官所必備的「簡單觀念」,在設於他母校聖保羅的指揮部里,精心制定了代號為「霸王行動」的戰役計劃。為了實現戰役的突然性,盟軍曾採取許多措施隱蔽地集中兵力兵器和迷惑德國人。6月6日,諾曼底登陸戰役開始,7月24日,盟軍佔領了寬100公里,縱深30一50公里的登陸場。這個登陸場的面積雖然比蒙哥馬利制定、經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批準的預定登陸面積要小一半左右,但在佔有絕對制空權的條件下,盟軍仍能在這個登陸場上集中大量兵力兵器,使德軍的一切反撲都歸於失敗,從而實現了總的戰略企圖。
此後,蒙哥馬利指揮盟軍集群在比利時、荷蘭和德國西北部作戰。1945年任英國駐德國佔領區總司令,1946―1948年任帝國陸軍總參謀長。1948―1951年任西方盟國防務會議總司令委員會主席。1951―1958年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駐歐武裝部隊第一副總司令。
蒙哥馬利於1958年退休後,在家鄉渡過了他的餘生。這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雄,在英國人的心目中,至今仍是一位引以為榮的傳奇式人物。

㈥ 德國有哪些特色小吃

德國人是飲食愛好者,愛吃腌制肉食品,僅香腸就有一千五百多種,其菜餚品種在各地不盡相同。北部地區以海產品和家禽為主,人們熟知的菜餚有:塞餡比目魚(Geftillte Steinbuttschnitte)、栗色醬汁比目魚丸(Steinbuttkl Osschen in Sauerampfersauce)、葡萄乾醬汁梭子魚(Hecht in Rosinensauce)、炭烤波羅的海鮭魚(Ostseelachs in Silbe folie vom Holzkohlengrill)和攪打乳脂紅水果甜點(Rote Grtitze mit Sahne)。

還有一些國際上熟知的德國菜餚,如牛肉餅三明治(Deutsches Beefsteak)、薰火腿(Lachsschinken)、肉餡松餅(Schwabische Maultaschen)等。甜點也多種多樣,如黑森林櫻桃甜餅等。優質乳酪產卡美茵茲(Mainz)、明斯特(Mtinster)、呂訥堡(Luneburg)和哈茨山區(Harz mountains)。

㈦ 歐石楠一般生長在什麼地方

歐石楠(學名:Erica)是杜鵑花科歐石楠屬的植物。全球大約有七百多種的歐石南,當中大部分都產自南非,被稱為「南非特有種的皇後」。

歐石楠喜光線充足,較耐寒,喜酸性,疏鬆、富含腐殖質的土壤。

歐石楠源於非洲南部及歐洲北部、地中海地區。現存最多歐石楠的群生地,以德國北部的自然保護區呂訥堡石楠草原最為聞名。

㈧ 你了解巴赫的求學過程嗎簡要寫一寫他到過哪些地方求學,吃了哪些苦

了解,他到了漢堡求學,他不顧哥哥的蔑視,隱著月光在屋頂上看書,常有野生動物陪伴,終於學會了哥哥一直練不會的鋪子,是個個十分驚訝。

㈨ 德國菜餚的分布地域及地域特點

——大口吃肉,絕對名不虛傳!
德國的節慶和集市總是和啤酒烤香腸劃上等號,這已經成為世界人民的共識,其實這不過是德國美食世界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只有親自前來德國,才能真正體會大千世界的所有滋味。現在就踏上德國美食發現之旅吧!您一定會為德國美食的多樣性深深折服,在這片饕餮天堂中流連忘返。

德式九大碗——德國人的聖誕節大餐

埃爾茨山脈地區的聖誕節將在平安夜達到節日的高潮,因為人們將在這天晚上歡聚並享用傳統大餐「Neunerlei」(九大碗)。顧名思義,這頓大餐由九道菜組成。它們代表著憶往昔,思未來,還展示出過去一年人們都獲得了哪些成就。其中包括小扁豆或豌豆、烤腸配德國酸菜、鯡魚或魚排配蘋果汁、土豆沙拉配小香腸、甜羹、黃米粥或野薔薇果實湯、烤豬肉配丸子、碎麵包粒牛奶配碎堅果、麵包配鹽和梅干。

巴伐利亞州名菜烤豬肘配酸菜——德國人最愛

豬肘子是德國人的最愛,那有嚼勁的肉皮,那入口即化的肥肉,那細膩的瘦肉,肘子包含了這一切,還有那鮮香的肉湯,這些都是美味的來源。而酸菜富含乳酸、維他命A、B、C、礦物質和纖維,並含有人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酸菜能開胃、幫助消化,尤其是與份量不算少的德國肉類套餐搭配時,更能降低菜餚的油膩感,讓每一口都能保持鮮嫩的美味,所以吃豬肘的標配必須是一隻烤的金燦燦大肘子,加香噴噴的土豆球,再來上一口酸菜。哦,吃的時候別忘了喝上一口啤酒。

延續至今的傳統美味——卡塞爾老肉腸

卡塞爾老肉腸被當地人稱為「Ahle Wurscht」(念作:阿勒伍史特)。這種生肉腸通常選用生長周期較長的豬,是北黑森地區的傳統肉製品。長達三到十二個月的風干時間,讓這種肉腸散發出獨特的味道。在位於 Kassel-Calden(卡塞爾卡爾登)的 Landfleischerei Koch(州立肉店及餐廳)中,設有「Ahle Wurscht-Museum」(卡塞爾老肉腸博物館),遊客們可以在其中參觀香腸的製造工藝,了解美味背後的更多奧秘。
圓形鐵架燒烤——薩爾州特有美食

薩爾州人最熱衷的活動莫過於燒烤。「人類在思考,上帝在引導,而薩爾州人在燒烤。」從這句諺語中,薩爾州人對燒烤的熱愛可見一斑。尤其是在暖和的季節里,明火將大塊豬肉烤出陣陣香味,彌漫在整個城市的上空。快來參加薩爾州的民間節日吧,在六月份第一個周末的 Saarlouiser Emmes(薩爾路易斯艾美世狂歡)等諸多慶典中,盡情感受德式圓盤鐵架燒烤的魅力!

產自呂訥堡草原的特色美食——歐洲盤羊

呂訥堡草原是歐洲最有名的地區之一,當地的飲食文化中有許多突出的特色美食。除了土豆、蘆筍和蜂蜜,Heidschnucke(歐洲盤羊)也深得美食家們的熱愛。這種羊肉具有鹿肉般的肉感,細嫩順滑,口齒留香。究其原因,主要是這種品種古老的羊極其適應草原地區的沼澤地環境。在歐洲,呂內堡草原歐洲盤羊這個名字就是肉質的保證。
柏林特色美食——街角的土耳其肉夾饃

柏林的日常生活豐富多彩,遍布街角的土耳其肉夾饃是其中的一大亮點。在 Mustafas Gemüsekebap(穆斯塔法蔬菜烤串店),您還可以買到最好的素食肉夾饃。如果您不喜歡土耳其肉夾饃,還可以選擇旁邊的 Curry 36(咖喱 36)。這家店生意十分火爆,有時您只能看到一串長長的人龍。

600 年的美食沉澱——圖林根烤香腸

德國人烹制圖林根烤香腸已有 600 年的歷史。早在歌德生活的年代,這種美食便已進入人們的視線。然而,除了豬肉、墨角蘭、葛縷子和大蒜外,近 3,000 家圖林根肉鋪均對其他原材料守口如瓶。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香腸必須用木炭烤制,重約 150 克。如果您來到此地,一定要嘗嘗圖林根的這種「外帶小吃」,別忘了加上正宗的圖林根芥末!此外,據位於 Arnstadt(阿恩施塔特)的首座烤香腸博物館中的史料,有關圖林根烤香腸的最早記載可追溯至 1404 年。
咖喱香腸——從天堂到地獄

德國的街邊美食非咖喱香腸莫屬,而咖喱香腸的誕生地就在柏林。1949年,一個名叫霍伊維爾的女士從英國士兵手裡獲得咖喱粉,從而發明了這種後來風靡全德國的香腸,其原料有切碎的香腸,番茄醬,咖喱粉等。咖喱香腸是柏林飲食文化的凝聚。如果想品嘗最原汁原味的咖喱香腸,位於 Schönhauser Allee(舍恩豪瑟大道)的 Konnopke's Imbiss(科諾普克快餐店)一定不會令您失望。這家店成立於 1930 年,店裡的咖喱醬分為五種辣度,層層遞進的刺激口感被人們戲謔地稱為「從天堂到地獄」。怎麼樣?你也垂涎欲滴了吧?如果僅僅品嘗一番已經無法滿足您對咖喱香腸的神往之情,不妨前往咖喱香腸博物館,以寓教於樂的方式進行深入的探索吧。從讓人忍俊不禁的香腸沙發,到充滿著嗅覺體驗的調料收藏間,您將體驗到有關咖喱香腸的一切樂趣。在這里您甚至可以親自動手,大快朵頤。
征服世界的法蘭克福香腸

法蘭克福香腸是法蘭克福最有名的美食,並作為法蘭克福的代表性產品走向世界各地。傳統的法蘭克福香腸由豬肉製成。由於採用了特殊的熏制方法,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香味。法蘭克福香腸早在 13 世紀便已在法蘭克福街知巷聞,一般是加以芥末或山葵精製而成,有時人們還會將其與黑麵包或土豆沙拉一起食用。
白香腸——12 點之前的美味享受

巴伐利亞白香腸由小牛肉和豬肉搭配洋蔥和新鮮歐芹精製而成,是巴伐利亞州最出名的特色美食。傳統吃法是將香腸放在熱水中加熱,再佐以甜芥末醬、Brezel(椒鹽卷餅)和一杯巴伐利亞啤酒,坐在巴伐利亞的露天啤酒館中,享受輕松愜意的上午時光。熟練的食客們甚至還可以用嘴吸出香腸皮中的肉,只有初嘗者和新手才需要用刀叉協助。以前沒有冰箱的時候,所以的東西都是趁著新鮮趕快吃掉,而白腸的一條規則就是 禁止聽到12點的鍾聲 ,所以在這里旅遊的時候,買了白腸就要在中午12點之前吃掉哦。
圖林根土豆丸子

「Ein Genuss von ganz besond´rer Größe sind die Thüringer Kartoffelklöße」(別樣的享受盡在圖林根土豆丸子)- 這句話在圖林根世代相傳,充分說明了圖林根土豆丸子作為一道傳統美食在這個地區的無上地位。正宗的圖林根丸子特點鮮明:生土豆刮絲煮熟然後搗成泥,將黃油烤制的小麵包切成丁,再將噴香鬆脆的麵包丁塞進土豆泥丸子中,就完成了這道獨一無二的美食。在 Heichelheim(海歇爾海姆)新開的 Thüringer Kloßwelt(圖林根丸子世界)中,您可以在現場展覽中了解圖林根土豆丸子的誕生史。當然,在丸子工廠直銷店裡、在小吃店內、在超大型的丸子形流動小吃攤中,不計其數的丸子正在等待著您的光臨品鑒。
Gefillde(格費爾德團子)、Hoorische (霍利舍丸子)

自礦工時代起,家常菜便在薩爾州享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名為格費爾德團子和霍利舍丸子這兩道採用土豆烹制而成的經典菜,更是當地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餚。享用完營養的大餐後,不妨運動一番,比如在美食之路上閑逛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條路將薩爾州最美的自然景觀和烹調文化聯系在一起,二者相得益彰,別有韻味。
法蘭克福綠醬——七種香料的混合體

法蘭克福人對綠醬Grüne Soße的喜愛超乎想像!市場上充斥著製作綠醬所需的7種草本植物,甚至還建起了綠醬紀念屋!法蘭克福綠醬多和雞蛋、土豆、牛肉一同裝盤,帶著大自然的清新。據說這是歌德最喜歡的一道菜,也是他母親的拿手好菜呢! 一年中,人們一般在 Gründonnerstag(濯足節),也就是 Karfreitag(耶穌受難節)的前一天,開始享用這種食物。此後餐桌上將一直見到它的身影,直至秋天的第一場霜降。在法蘭克福,這道菜甚至還擁有一座紀念碑。每年五月,這里還會舉辦 Grüne Soße-Festival(綠醬節),節日期間將會對最美味的綠醬進行表彰。
德國餛飩——施瓦本特色美食

關於施瓦本餛飩的發源,民間有許多傳說。其中一種說法是,Kloster Maulbronn(毛爾布勞恩修道院)的僧侶們不願在大齋節期間放棄吃肉, 他們將禁止食用的肉類塞進面團中,避免被主管僧人發現,因此這種食物得名為:Maultasche(「毛爾」肉餡包)。這樣的典故也為德國餛飩帶來了另一個通俗的別稱:「Herrgottsb』scheißerle」(欺瞞上帝的小花招)。
艾費爾多朋餅

出產自艾費爾的多朋餅其實是一種土豆煎餅,是德國典型的特色美食。這種土豆煎餅的基本原料主要包括土豆絲、肥肉和洋蔥。在德國,艾費爾居民無疑是首先想到將土豆煎餅團放進烤箱長時間烤製成美味的群體。他們將土豆絲面團放進鑄鐵烤盤(當地人稱之為 Döppe,讀作:多朋)中,然後像烤蛋糕一樣將其烤成顏色鮮亮的烤餅(當地人稱之為 Kooche,讀作:庫赫)。

高檔的營養佳品——鰻魚

鰻魚上百年來一直是下薩克森州內陸漁業的「主材」。在 Weser(威悉河)、Elbe(易北河)、Steinhuder Meer(施泰因胡德湖)或 Zwischenahner Meer(茨維什安訥爾湖),鰻魚是漁民們維持生計的來源。他們不僅靠銷售新鮮捕撈的漁產品為生,而且還通過熏制等手段,將鰻魚變成遠近知名的一道美食,提高了鰻魚的商品價值。以油脂含量豐富、營養價值極高的魚肉為基礎,當地發展出許多特色美食。
漢堡魚市——美味是早起的動力

「孩子他媽!吃鰻魚還是得到漢堡啊!」 Aal-Dieter(鰻魚迪特,漢堡魚市著名商販)賣力地叫喊著,引來人群笑聲一片。魚市上,Fischbrötchen(魚肉麵包)和 Rollmöpse(腌鯡魚卷)可謂是供不應求。人們可以在這里購買到物美價廉的水果、蔬菜和植物, 甚至還可以找到活蹦亂跳的小兔子,和如同跳蚤市場般價廉物美的稀罕物。每個星期天早上 6 點至 9 點半,漢堡易北河沿岸的早起者和夜貓子都會選擇來魚市填飽肚子。漢堡魚市也許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魚市,但肯定是最熱鬧的。游漢堡沒去魚市就等於沒去漢堡!
威廉港的海員菜式——大雜燴

大雜燴是北德傳統菜式,如今被視為難得的美味。對海員們而言,他們過去沒有辦法很好地為船上的食物保鮮。但用腌牛肉熬成的粥、腌漬的甜菜、洋蔥和土豆卻可以長期保存,因此就有了大雜燴這道菜。關於這道菜,還有許多傳說和故事。北海邊的城市威廉港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最大的大雜燴品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