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武漢市武昌區和青山區有哪些有特色的好吃的地方
武昌去戶部巷,一定要早上早點去,建議吃牛肉豆皮,糊湯粉,牛肉炒豆絲,紫菜壽司,面窩,小煎包……
另外水果湖步行街里的菜市場里的美食也超多的,推薦烤爸爸,蒸包,臭豆腐,各種冷盤,各種麵食,炒飯(每次去吃一些種)
還有你去虎泉的夜市,各種美食也是琳琅滿目,各種油炸的東西滿美味,蝦球,炒飯,以及時令炒菜。
還有群光下面的美食城裡有很多高檔的進口食物,錢又多餘的可以去逛逛。
亞貿的美食城也有很多好吃的,你可以去逛逛,自己選選。
還有,推薦閱馬場附近的一家皇冠蛋糕店,裡面的甜食多,味道好,價格也還公道。
好吃的地方是要自己慢慢去發掘的,呵呵
Ⅱ 三鮮豆皮
三鮮豆皮是武漢有名的小吃,因為爸爸在那兒工作,我常有機會去,爸爸帶我品嘗了許多武漢小吃,什麼熱乾麵、米耙耙、魚汁糊粉、歡喜坨……還有一大堆好吃的我都記不住名字,但我最愛吃的還是三鮮豆皮:入口粘軟,焦香四溢,吃了還想吃,再也忘不了。
武漢豆皮最早其實是湖北農村的鄉土風味小吃。每年冬季農閑時,家家都燙豆皮,用早稻和綠豆磨成漿,攤成薄皮,隨吃隨用。平時可以炒新鮮豆皮做菜吃。如果想儲存豆皮,可以切成絲晾乾。豆皮傳入武漢後,一些熟食小販做成豆絲湯賣,後來用香蔥和糯米作餡子,外皮就是豆皮。再後來有顧客要求把蛋攤在豆皮上,居然色澤光亮,橙黃爽口,從此武漢就有了初期的蛋光豆皮。
武漢歷史最久的豆皮店是武昌王府口豆皮,是楊家祖傳,又叫‘楊豆皮,開業於清朝道光年間,到楊家第四代1929年正式掛上楊洪發豆皮的招牌。楊家豆皮為蛋光豆皮,具有油重、外焦、內軟、清香的特色,經濟實惠,很受歡迎。
如今的武漢豆皮,花色也由三鮮豆皮發展蝦仁豆皮、冬菇豆皮等。但無論什麼豆皮,製作時都有三關:即磨漿關、火功關、下料關。 磨漿關:漿要磨細,干濕恰當,隨用隨磨,隨換清水。火功關:一鍋豆皮中途變換幾次火候,則充分顯示豆皮的色、味、香、型和外脆里嫩的特點。下料關:主副料配齊,花色全,加入海味,保持餡料原汁原味。
現在,豆皮早已成為武漢的名小吃,主要做為早餐。如今著名的豆皮店除了楊家老店,還有武漢市中山大道的老城,在武漢有很好的口碑, 味道絕對不遜於漢堡包和披薩餅餅,他們的豆皮我們品嘗過,的確名不虛傳。
既然武漢豆皮這樣好吃,我一定要推薦給朋友們。下面大家就和我去看看師傅是怎樣一步步做豆皮的。
豆皮製作材料:
乾子、瘦肉(可多一點)、肥肉、香菇、糯米、白面、雞蛋,材料越新鮮越好。豆皮的豆最好是脫殼綠豆,豆皮的皮最好是精製米漿,豆皮的餡,必最好是湘產糯米,豆皮的三鮮必須是鮮肉、鮮菇和鮮筍。
預備步驟:
1、將乾子、瘦肉、肥肉、香菇(還可加些榨菜,但一定要把鹹味洗淡,口味會更鮮一點),全部切成細丁,再將所切細丁放在鍋中燒炒,加油(略多)、醬油、味精、少許鹽,起鍋待用。
2、把糯米洗凈,上火蒸熟。記住蒸糯米水不可太多,如果不是隔水蒸,那水就要剛剛蓋過米就可以了,不然糯米就不會飽滿好吃,蒸好後待用。
3、將白面加水調成糊狀,要到筷子可拉起糊即可,可加少許鹽,待用。
開始製作:
師傅操起油壺,加入適量油在鍋中轉勻,中火加熱; 然後將精製麵糊鋪在鍋內,形成麵皮,麵皮要鋪勻、鋪薄,改小火; 打一個新鮮雞蛋在鍋里,將蛋液鋪在麵皮上,糊勻;將鍋在火上不停的轉動,讓火走勻,等待蛋皮慢慢凝固。
我很不客氣,拍照之餘還呱呱叫:"師傅你怎麼不翻皮,皮會不會破……鬧得師傅有點緊張,彷彿在想什麼,遲遲不肯下手,稍等一會,只見他輕輕揭起麵皮,呼地一下來了個大翻轉,一張薄薄的巨大的麵皮,完好無損地翻了個面,穩穩落在鍋裡面,居然一點破損都沒有!動作超快!
現在,師傅把熟糯米飯在鍋裡麵皮上鋪平,鋪滿(比麵皮內徑要小),用特製小木鏟壓實,改中火,將預備步驟第一條中做好的味料鋪在上面。煎焦之後,師傅用盤子將豆皮劃為兩半,再把一半翻扣到另一半上(可藉助一個平板或鍋蓋)。皮面在兩面外側,餡料在中間,略顯包起的樣子,加熱起焦便可出鍋了。
做豆皮要一步一步的不能急。首先,豆皮的皮要煎透了,出來才會焦黃香脆,才夠結實。糯米要壓的夠結實,翻皮的時候才不會散,翻皮要即穩又快,否則只會把豆皮翻的不倫不類、慘不忍睹!
這個是家常的做法,我小姨做的豆皮就是這樣翻的。外面餐館一般不是半面整個翻,而是先切成小塊再一塊塊翻,所以照片上都是一塊塊的。豆皮是典型的武漢平民小吃,所以說不一定吃貴的,只要味道正宗就行。 豆皮做法簡單,武漢三鎮的食品小攤都有賣的,味道也不錯。不過告訴你們,還是吃剛做好熱熱的那種,又香又脆,那叫一個好吃。
老爸告訴我:當年的開國領袖毛主席在武漢最愛吃的就是豆皮。有一次為吃豆皮微服私訪,帶倆工作人員悄悄跑到一家豆皮店吃得正盡興,一小孩認出他,大喊毛主席啦……瞬間就被群眾圍了個水泄不通,警衛員費好大勁才將毛主席救出來。後來,這一場景還被記錄在電影《開國大典》里。
其實,當年愛吃豆皮的新中國領導人不只是毛主席,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都在武漢嘗過三鮮豆皮,愛吃武漢豆皮的還有金日成、西哈努克、胡志明等外國元首,可見豆皮的美味實在惹人喜愛。
以上是題外話,最後補充一點:豆皮好不好吃,皮的厚薄是關鍵,因為這是給舌頭和牙齒的第一感受。皮太厚,吃起來粘牙,哪怕餡再好吃,也影響口感。豆皮要一口口吃,大口吞可就感受不到這三鮮豆皮妙不可言的鮮香脆嫩了。唉!道理我都懂,但現在問題是,豆皮已煎好,焦黃焦黃香噴噴的,看著盤中美味,我的味道口水已經快要流出來了……閑話少說,開吃!
Ⅲ 武漢特色美食
武漢特色美食有: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四季美的湯包、蔡林記的熱乾麵、順香居的燒麥、福慶和的牛肉豆絲、小桃園的煨湯、田啟恆的糊湯粉、謝榮德的面窩。
以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小桃園的煨湯、蔡林記的熱乾麵、四季美的湯包合稱武漢「四大名小吃」,是武漢人過早的首選。讓很多「老武漢」如數家珍。著名的美食街區有武昌戶部巷、黃陂好吃街、漢口吉慶街等。
武漢好吃的地方
1、戶部巷
地理位置也是很不錯就在長江大橋邊上,這里的小吃是真的挺多的,那裡的兩家臭豆腐是真的味道挺不錯的,所以排隊的人也是最多的。
2、江漢路
江漢路是武漢商賈雲集,美食、購物密集之地。各類中餐、西餐、韓國燒烤、日本料理、火鍋、快餐、各地風味美食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吃不到。從江漢路的佳麗廣場、萬達廣場、前進四路、前進五路、京漢大道、步行街一直到漢口江灘這一片巨大的地方,大街小巷裡面遍布著各類餐館。
Ⅳ 武漢哪裡有正宗的豆皮
你在武漢首先看到那種排很長隊買豆皮的肯定是好吃的,
1、第一名就是,王師傅豆皮館-武漢高雄路與台北一路交叉口
2、曾記豆皮大王-武漢漢陽大道五里新村漢陽醫院巷子口
3、建建枯豆絲-武漢青龍巷49號
4、武漢大學桂園小食-武漢武昌八一路483號武漢大學校內
Ⅳ 林漢勤豆皮
摘要 你好,請問您是要問關於這個東西的什麼事情呢,可以描述的詳細一些嗎
Ⅵ 武漢,最有名氣的豆皮,是哪一家
你好,我是 美食 博主慈母手中勺
我是河北石家莊人,不太清楚武漢的豆皮 美食 哪家火。
不過我也查了查資料。
豆皮最有名就是最早的老通城豆皮了!
不過同樣也是早些年拆遷了!還真不知道搬家哪裡去了……
這可是武漢特色小吃的一張名片啊!
希望你能找到,如果找到了,記得分享給大家哦。
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我是河北的
不好意思,我是重慶的,我不知道
以前只聽說老通城的豆皮比較有名,現在滿大街都是豆皮,而且也不知道哪一家是正宗的,一個產品只要有利潤,能賺錢,大家都願意搶著干。就像北京烤鴨,貴州茅台,景德鎮陶瓷,襄陽牛肉麵,棗陽琚灣酸漿面,等等一系列只要能沾點邊,就能給你整出來一大堆東西來,所以你要是問哪一家正宗我還真的很難說。
老通城豆皮早幾十年前就拆了,現在一般武漢賣早點的地方都有豆皮,想吃味道正宗一點的,武昌大成路菜場旁邊有一家不錯,挨著一家水餃店的,還有就是武昌彭劉楊路蔡林記家做的也可以。
嚴老幺豆皮 三鎮民生甜食館豆皮[呲牙]
Ⅶ 武昌哪有小吃一條街.
秦園路小吃一條街 首義園小吃一條街 武昌南湖大道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西苑小吃一條街 武昌啊,去戶部巷,那裡是武漢小吃一條街。 熱乾麵、豆皮、燒賣、面窩、糊米酒、糍粑、湯包等等 要要鴨脖子,得到漢口精武路的精武一條街,漢口的小吃多一些,那兒是商業區。晚上在漢口的吉慶街有夜市一條街。武昌的街道口也有一家精武鴨脖的分店。
漢口美食街
一條窄小狹長的小巷子里,簡直就是武漢早點的博覽會,讓回家過年的你把一年都沒有吃到的漢味早點小吃一次吃個夠。石婆婆熱乾麵、徐嫂鮮魚糊湯粉、謝家面窩、李記燒梅、真味豆皮、江明水餃、麻婆灌湯蒸餃、雪中籠大包、吳記油粑
Ⅷ 武昌區美食
武昌區美食有熱乾麵、清蒸武昌魚、臭乾子、豆皮、牛肉豆絲、烤喜頭魚等。
1、熱乾麵:面條纖細根根有筋力,色澤黃而油潤,滋味鮮美。拌以香油、麻醬、蝦米、五香醬菜等配料,更具特色。是武漢最著名的食物之一,並成為他們心目中在全國的小吃代表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武漢食物代表。
2、清蒸武昌魚:是馳名中外的水產,盛產於武昌縣和鄂州市共管的梁子湖中,封建時代是貢品,現在是席上珍饈;蒸好後再在魚上綴上紅、綠、黃各色菜絲,使之色彩艷麗,香味撲鼻,魚肉細嫩,湯質鮮美。除清蒸外,他們還運用油燜、紅燒、花釀等法創制三十多種魚饌。
3、臭乾子:乾子在武昌已經是家喻戶曉的美食了,雖然各地都有臭乾子,都是武昌的臭乾子很特別。覺得武昌的臭乾子,最好吃的是那個辣椒醬,跟別的地方的不一樣,簡直是臭乾子的絕配呀。
4、豆皮:到武漢而不去老通城,就難算得是品嘗過漢味美食。「老通城」之所以有名,一則為有獨特的名吃「三鮮豆皮」;二則因是「老字型大小」68年滄桑;三則改革之最全省餐飲業首家股份公司;四則布局巧妙,文化色彩濃郁。
5、牛肉豆絲:豆絲是以綠豆、大米等為原料,磨碎成漿,在鍋里攤成皮,切成絲,武漢人很愛吃,有湯豆絲、干豆絲、炒豆絲等多種吃法。老謙記經營的是炒牛肉豆絲,炒時按顧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軟炒,味道各有千秋,區別只在火候。
6、烤喜頭魚:這個好象其它地方叫鯽魚吧,好鮮美的,唯一不足的是次真的好多哦,我一般都只吃肚子上的肉,可惜阿,其實會吃魚的朋友都知道,背上的肉是最鮮美的。
Ⅸ 湖北武漢最有名的小吃有哪些
湖北武漢最有名的小吃有哪些
湖北武漢也是一個小吃的集中地,全國各地的小吃幾乎都在武漢的美食街出現,不過,武漢也有自己的特色小吃,超好吃了。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湖北武漢最出名的十大小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芳齋湯圓
在武漢,還有一家同時享有「湯圓大王」、「粽子大王」、「糕團大王」三大稱號的酒樓——五芳齋酒樓。該店歷經百餘年之久,其製作的湯圓、粽子和糕團三鎮皆知,遠近聞名。
位於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五芳齋」本是一家酒樓,建於民國35年,以經營寧波風味湯圓而聞名,有「寧波湯圓大王」之美稱。該湯圓以黑芝麻、桂花等作芯,其味鮮美異常。
五芳齋的創建和發展,歷經百餘年之久。現今的五芳齋,採用現代設備與手工製作相結合方式,由過去單一的寧波湯圓小吃品種開拓到幾十種多味湯圓及速凍系列,並繼續保持選料嚴謹、傳統配料、大王主理、製作精細、口味純正、油而不膩的獨特風味,達到國家綠色食品標准。
小桃園煨湯
如果要想品味一下武漢的煨湯,「小桃園」是最好的選擇。這個小店坐落在漢口勝利街蘭陵路,人稱「煨湯專家」。該店經營的主要品種有瓦罐雞湯、排骨湯、蹄膀湯、八封湯、甲魚湯、牛肉湯、鴨湯等。
以瓦罐雞湯最著名,其原料為產於黃陂、孝感一帶的肥嫩母雞。將雞塊入油鍋爆炒,再倒入盛有沸水的瓦罐內,用旺火煮熟,小火煨透,湯鮮肉爛,原汁原味,營養豐富。
老謙記牛肉豆絲、面窩
老謙記是坐落在武昌司門口的一家風味小吃店,主要經營牛肉豆絲、面窩,兼管牛肉湯菜,隨意小酌。
豆絲是以綠豆、大米等為原料,磨碎成漿,在鍋里攤成皮,切成絲,武漢人很愛吃,有湯豆絲、干豆絲、炒豆絲等多種吃法。老謙記經營的是炒牛肉豆絲,炒時按顧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軟炒,味道各有千秋,區別只在火候。
主要原料都是黃牛眉子百溝、濕豆絲、水發香菇、玉蘭片等,外加調味佐料,用麻油煎爐炒熟。吃起來牛肉酥滑鮮嫩,豆絲綿軟滋潤,牛肉與豆絲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別有風味。
武漢人過早,最喜歡吃的是面窩。在武漢的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熱氣騰騰的大油鍋,金黃的面窩在裡面翻滾著,散發出誘人的香味。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始於19世紀末。
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人,名叫昌智仁。他看到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制新的早點品種。他請鐵匠打制了一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里炸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
吃起來厚處松軟,薄處酥脆,稱之為面窩,流傳一百多年,成為價廉物美的武漢特色早點。
田啟恆糊湯粉
田啟恆糊湯粉館坐落漢口花樓街,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名揚三鎮。糊湯粉是與油條相配的小吃品種,凡賣糊湯粉者必賣油條。在製作米粉時,選用秈稻米磨漿、制粉,再加上水搓坨煮燜,擠壓煮製成型。然後用活鮮小鯽魚(或鱔魚)熬煮成湯汁,再加水調入生米粉製成糊湯,放入各種調味品,成熟裝碗時,撒上蔥花、胡椒、配以油條佐食,別有風味。其糊湯微稠,色調素雅,米粉潔白,細長有勁,魚香汁濃,滋味鮮美,營養豐實而著稱。
桂花赤豆湯
桂花赤豆湯是武漢地區一種小吃,桂花赤豆湯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澱粉等熬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膩。楚寶熟食店位於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在六渡橋下首。桂花赤豆場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澱粉等熬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膩。
此外武昌的戶部巷匯聚了武漢的各種特色小吃。這條街因在清朝(公元1644—1911年)毗鄰藩台衙門而得名。這條小巷子雖然只有150米,但各種特色小吃應有盡有,如:石婆婆熱乾麵、徐嫂鮮魚糊湯粉、謝家面窩、高胖子粥店、陳記紅油牛肉麵、萬氏米酒、王氏餛飩、何記豆皮、麻婆灌湯蒸餃、李大餅、顧氏肉鬆卷、呂記油餅、吳記米發糕、好來牛肉麵、老鄉小吃、李記粉面、陳記粉面、陳記燒梅面窩、小文煎包等。
此外,位於老通城的背後,漢口中山大道和大智路交匯處的吉慶街是一條以武漢風味小吃與民間藝人吹拉彈唱著稱的特色街,如今,它已經成為武漢的一張名片,凡來到武漢的人都要慕名去逛一逛。
老通城三鮮豆皮
「老通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樓的名字,以經營著名小吃三鮮豆皮馳名,有「豆皮大王」之稱。這家酒樓創辦於1931年,某地原在古漢口城堡大智門外,為城鄉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勝利後復業,改你老通城甜食店。該店仿照湖北民間的傳統小吃豆皮,銳意改進,配合甜食應市,頗受歡迎。
豆皮本是湖北農村的鄉土風味小吃,製法是將綠豆、大米混合磨漿,在鍋里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餡料,用油煎好。「老通城」酒樓的特級廚師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鮮肉、鮮蛋、鮮蝦仁為主製作餡料,創制出三鮮豆皮,皮包金黃發亮,入口酥鬆嫩香,更加膾炙人口,人稱「豆皮大王」。毛澤東品嘗四次,次次贊賞。外地人和外賓到武漢來都以能吃到老通城豆皮為快。
四季美湯包
離「老通城」不遠的江漢路口附近,有一家叫「四季美」的.小吃店,被武漢人譽為「湯包大王」。「四季美」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附近,意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如春炸春卷,夏賣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餅等,1927年開業,生意興隆,後有特級廚師鍾生楚等在該店製作江蘇風味武漢化的小籠湯包應市,受到顧客的好評,被譽為「湯包大王」,使該店變為主要供應小籠湯包的湯包館。他們制餡講究,選料嚴格,先將鮮豬腿肉剁成肉泥,然後拌上肉凍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麵皮里,上籠蒸熟,肉凍成湯,肉泥鮮嫩,七個一籠,佐以姜絲醬醋,異常鮮美。
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除鮮肉湯包外,他們還應時製作蟹黃湯包、蝦仁湯包、香菇湯包、雞茸湯包和什錦湯包等。
解放後,「老四季美」湯包館生意興隆,越做做紅火,由原址遷到漢江路與中山大道交匯之處,現在已有三層樓做營業專廳,有300多席位,一年四季賓客如雲。
而現在,四季美湯包的師傅已經另起爐灶,自己開了一些湯包店,湯包的口感與以前差了很多,江漢路四季美湯包店的生意並不好。近日,四季美老店更是面臨著拆遷的困擾。
蔡林記熱乾麵
武漢熱乾麵與山西的刀削麵、兩廣的伊府麵、四川的擔擔面、北方的炸醬面並稱為中國五大名面,是武漢地區的傳統小吃之一。據說,上個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有個叫李包的人在關帝廟一帶賣涼粉和湯面。
一個夏天的晚上,李包還剩下許多面沒賣完,他怕發餿變質,就把面條煮熟後撈起來晾在案板上。在收拾東西的時候,李包一不小心將油壺里的麻油潑在面條上了。他當時靈機一動,索性把麻油拌和到面條里,然後將面條扇涼。
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過麻油的面條放在沸水裡燙熱,再濾干水放到碗里,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芝麻醬、辣椒醬、榨菜、蔥、姜、蒜、醬油和香醋等佐料,頓時香味撲鼻,惹得人們爭相購買。吃過面條後,有人問李包賣的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
從此以後,李包便專門賣起「熱乾麵」來了,還教了許多徒弟。幾年後,有個姓蔡的徒弟在漢口滿春路開了一家熱乾麵館,店名叫「蔡林記」,漸漸成為武漢市經營熱乾麵的名店。
蔡林記位於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854號。其熱乾麵,晶潔爽口,味道鮮美,深受廣大市民的贊賞,享有武漢名小吃的美譽。而今,熱乾麵已遍及江城,歷久不衰,武漢人過早(吃早餐)更是離不開這一種具特色的麵食。
1930年,家在漢口滿春路口的蔡明偉夫婦打出「蔡林記」的招牌經營熱乾麵,店名的由來是因蔡家門前有兩棵蔥郁的大樹,取名「蔡林記」喻意蔡家生意興隆。正如他們夫婦所期盼的那樣,「蔡林記」因面好、味正,吃法獨特而聲名大噪。
1955年夫婦倆將「蔡林記」遷至更加繁華的中山大道,1974年店堂再次遷移至佳麗廣場正門下,1993年11月,因老城區改建開始,「蔡林記」在機器的轟鳴聲中拆遷,等候還建。
1996年6月,「蔡林記」與厚生理餐館合並,改造後的厚生理餐館在中山大道上掛出了「蔡林記」的牌子。僅2。8米寬的門面如猶抱琵琶半遮面。
重張後的「蔡林記」營業面積(1—4層)達490平方米,最高峰日銷售熱乾麵達450公斤。
「蔡林記」熱乾麵的品種的變化:1983年前為三個品種,即叉燒熱乾麵、全料熱乾麵、蝦米熱乾麵。1996年6月18日重張後的擴大為8個品種,即為:全料熱乾麵、蝦米熱乾麵、蝦仁熱乾麵、雪菜肉絲熱乾麵、炸醬熱乾麵、財魚熱乾麵、三鮮熱乾麵、果味熱乾麵。
今年擬推出滋補型的二個熱乾麵新品種。如今,在保持拳頭產品熱乾麵的同時,「蔡林記」增加小吃品種達4大類40餘種。而經營熱乾麵銷售額佔小吃品種的46%。
順香居燒梅
漢口花樓街、交通路交匯處的「順香居」是一家有著近五十年歷史的老店。該店製作的重油燒梅,油重而不膩人,味道鮮美,而且形如銀菊,看一眼就叫人胃口大開。
燒梅的製作方法是將肥膘豬肉、饅頭、橘餅、花生米、冰糖、葡萄乾等切成小丁,略微一炒,再用桂花、紅綠絲、白糖調合成餡。麵粉加水適量,放少許精鹽揉和成面團,擀成一張張荷葉形薄皮,放入餡心,加少許麻油包成。燒梅或炸、或烤、或蒸,皆香甜可口,令人食之不厭。
福慶和牛肉米粉
「福慶和」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在六渡橋一帶,以經營湖南風味的米粉著稱。粉質欽滑,味鮮可口。
可惜的是,這家老店因為某些原因也於2007年停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