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桑田有什麼好吃的地方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桑田有什麼好吃的地方

發布時間: 2022-09-28 05:40:18

㈠ 湛江美食

◇ 湛江港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世界上少有的現代化深水良港,為我國沿海八大港口之一,可辟為年吞吐量1。5億噸以上的國際大港。目前正朝著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港口的方向發展。湛江港內港岸線長241公里,為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的3倍,其中有適於建深水港的海岸線97公里。

◇ 寸金橋公園 座落在赤坎區西側,因鄰近寸金橋而得名,橋名含中華國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敵侵佔之意,以紀念1898年湛江人民抗法斗爭的英雄事跡,公園中心廣場屹立著抗法英雄的塑像。是湛江市最大的亞熱帶園林式公園。

◇ 海濱公園 位於霞山區東北角海濱,這里有細白的沙灘、湛藍的海水、挺拔的椰樹,如茵的芳草,鮮艷的花卉。富有亞熱帶海洋風光,被稱為湛江的「城市客廳」。時代廣場就是公園的大門。大門為歐式建築風格,由二十根圓柱頂起一弧形柱廊,上方鑲嵌著九幅漢白玉浮雕,浮雕描繪了湛江百年歷史,廣場地面用紅、褐、灰三色馬賽克拚成一幅世界地圖。圖中標明湛江的位置,也標出世界九個著名口岸,旁邊刻上湛江距離這九個港口的海上里程。時代廣場以其獨特的外形和豐富的內涵,成為湛江市一個新的城市標志物。

◇ 海洋大學 湛江海洋大學是廣東目前唯一一所海洋學科綜合性大學。設立於大學內的水生生物博物館,有鯨類、魚類、貝殼、海藻類以及其它水生生物等九間陳列室,存放標本近3000種。標本來自西沙、南沙等海域。其中一塊水生物化石標本是來自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 湖光岩 湖光岩總面積4.7平方公里,湖面略呈心形,湖平均水深18米,最深處達40米。湖底呈漏斗狀,錐底有一洞,口徑1米左右,深不可測。「湖中無落葉」,「湖區無青蛙」兩個奇特之謎至今尚未被解。湖的四周環山,岩脈裸露,經侵蝕風化後的岩壁峭立,岩穴、岩洞密布,野樹盤軋,藤菖蔓垂,景色令人陶醉。據科學考證,湖光岩是20萬年前火山爆發的遺址,地質學上稱為「瑪珥湖」。目前世界上僅存兩個,令世人矚目。

◇ 南亞熱作所植物園 植物園距湛江市18公里,與湖光岩毗鄰,是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的科研測驗基地。這里是綠的世界,花的海洋,嶺南佳果與熱帶植物集一園,爭奇斗妍。園中還集結了從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引種的三百多種珍奇熱帶花草、果木和棕櫚。遊客到此一游後,還可品嘗到這里自產的香濃咖啡、紅土花生和這里獨有的「神秘果」。來到植物園,彷彿置身熱帶花園之中,醉人心田,令人陶醉。

◇ 梅花鹿觀賞園 梅花鹿觀賞園位於風景秀麗的湖光岩畔,佔地28畝,是一處以賞鹿為主,集遊玩、購物、飲食為一體的旅遊點。觀賞園與毗鄰的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東海島、湖光岩等風景區共同構成粵西極具特色的亞熱帶風景線。梅花鹿自古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吉祥物,且葯用價值極高。觀鹿園的自然景色,能讓您體驗鄉村野趣的生活,帶給您遠離塵囂、走進自然的感覺。

◇ 東坡荔園 東坡荔園位於湛江市西北部的東坡嶺。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瓊州時,曾在此一宿,故而得名。有荔枝1700多畝。園內興建的度假村內擁有綠居、林居、迷你居、金湖樂宮、觀荔閣、百花園、百果園、燒烤台等。真乃幽山幽水觀不盡,野花野草看不夠,鮮果野菜嘗不厭,閑情野趣享不完!

◇ 東海島 東海島是中國第五大島,省級旅遊度假區,距市區約40公里,海面遼闊、海水清澈、海灘潔凈,擁有一條連綿近28公里長,寬100至300米的海灘帶,是中國第一長沙灘,據稱世界第二。海岸種有5000多畝防護林,被譽為南海綠色長城。島上度假區內酒店林立,各種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遊客可在海上游泳。

◇ 海上城市 原是一艘萬噸級日本客貨輪,1954年下水,1959年載中日青年友好訪華團首航中國,八十年代改為旅遊船泊於日本伊勢灣旅遊勝地鳥羽市港灣,1997年落戶湛江港灣。現船內設有:海洋展覽觀、海洋科技館、觀光游樂區和美食者之家。這里集游樂、飲食、住宿、酒吧、夜總會於一城,成為雄踞湛江港灣的一個綜合性旅遊場所。

◇ 吉兆灣 吉兆灣度假區離湛江市區為65公里,它東連電白的虎頭山,西至炔花江口,全長20公里。因石多、灣多、別具一格而著稱。這里的大海又給你另一番享受,它的海灘十里九灣,灣如新月,沙似灑金。景觀富於變化,隨著潮起潮落,一叢叢的礁石在海中消長,海景在不停變幻、有時好象變成活靈活現的鱷魚、大象,有時又變成蹣跚爬行的海龜,供奉王母娘娘的仙桃。這里還有「海天吉石」、「海天獨石」等……美不勝收。海灘水質純凈,沙質松軟潔凈,貝殼彩石遍布,細浪綿綿,一望無際的海面,水清見底、深淺適中,堪與北戴河、芭堤雅媲美。

◇ 白沙灣 沿著雷州半島的海岸線南行,是我國大陸地處最南,海水最藍、海沙最白、海水最暖和的一個海灣。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就曾賦詩贊曰:「東望何須萬里沙,南溟初此泛靈槎,不堪衣帶飛寒色,蹴浪兼天吐石花。」贊美之情,可見一斑。入夜,在此遙望18海里對岸的海口市,華燈齊放,景物疑幻疑真,就象銀河橫卧天際間,景緻絢麗無比!度假區內海濱浴場、森林別墅、水上歌舞廳和餐廳一並俱全。

◇ 硇洲燈塔 硇洲燈塔位於火山島——硇洲島上,1898年由法國人所建。燈塔高23米,底寬5米,頂寬4米。塔內燈座架由160多條弧形水晶三棱鏡片組成反射架,射程26海里,為過往船隻導航。該燈塔是世界目前僅有的二座水晶磨鏡燈塔之一,也是世界目前著名的兩大燈塔之一。

◇ 雷州古城 雷州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距湛江市區70多公里,為古雷州府所在地,文化獨特,古跡眾多,自古有「嶺南古郡,海北奇觀」的美稱。歷代南來的文人騷客、謫官貶臣多會於此,如寇準、李綱、胡銓、秦觀、蘇軾、蘇轍、趙鼎、李光、任佰雨等賢士。文物古跡中久負盛名的有:雷祖祠、三元塔、十賢祠、天寧寺、西湖公園等。

◇ 雷州西湖 天下西湖三十六,雷州西湖位南極。「西湖翠擁」是雷州八景之一,湖面水碧波清,湖堤柳綠桃紅,湖心廊綠橋曲,故有「粵西園林經典」之稱。湖內有蘇公亭、寇公祠、西館、十賢祠以及浚之書院、龍王廟等古跡,又有新建之別湖亭、釣魚台、荷池等。幽雅古樸,頗富南國豐姿。

◇ 三元塔 三元塔又稱啟秀塔,是「雷陽八景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塔八觚九級,高57米,內樓17層,疊磚市檐,繞廊有欄。登上塔頂,但見八角飛檐上掛著風鈴,微風吹過,發出叮當聲響。極目遠眺,可見水天相接,滄海桑田;俯瞰塔下,盡攬雷城街道縱橫,樓舍萬間,領略到「登臨幾度生秋光,萬咫尺身依日光月」的意境。

◇ 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雷州城西湖路,又稱「天寧壽禪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全寺屋舍50多間,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是雷州半島第一古剎,也是嶺南歷史較久,規模較大的名寺之一。天寧寺為三進院落、四舍院布局,建築風格獨特。歷代遷客騷人如蘇軾、寇準、蘇轍、秦觀、李綱等都曾寄居天寧寺,並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

◇ 雷祖祠 雷祖祠古稱「雷崗聳異」,位於雷州古城西南的英榜山,為雷陽八景之一。始建於貞觀十六年,是紀念雷州首任刺史陳文玉公的祠堂。現祠為明代重修,北構南趨,氣勢雄偉,佔地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是嶺南最具規模的祠堂之一。祠內藏有五代石像、乾隆御書匾額及歷代碑刻。另留有歷代顯宦名流的文墨,如寇準的詩,東坡的賦,李綱的題碑等,堪稱文物之瑰寶。

湛江海產品之豐富聞名遐爾,其新鮮、質優、價廉,各農貿市場均有大量供應,在賓館、酒店以至街邊小食店均有大量海鮮菜式,因而,湛江是人們品嘗海鮮、購買海產品的理想之地,近年來有「要吃海鮮到湛江」之說。

對蝦 本市沿海盛產對蝦,歷來為全省有名的對蝦產區,年產一般2000多噸,以墨吉對蝦、長毛對蝦最多。70年代初郊區開始試養對蝦獲得成功,1985年後全市沿海大規模建設蝦場。至1991年建有蝦池18萬 畝,放養數萬畝,總產量9824噸。以廉江、雷州、坡頭、麻章為主要產區,其中有龍營、雷高、企水、南三等4個萬畝蝦場。品嘗對蝦以天然海產者為佳,其肉嫩特別味美、營養豐富,白灼海蝦、椒鹽蝦為本地名菜。養殖對蝦大部分收購出口。

龍蝦 主產於硇洲島東南海域,該島譚井村家家捉龍蝦,有「龍蝦之鄉」之稱。在硇洲島及市內高級酒店可吃到鮮龍蝦。硇洲島制的龍蝦標本亦是很有特色的工藝品,產品銷國內外。

蟹 沿海各地均有出產,主要有青蟹、膏蟹、花蟹。優質青蟹稱膏蟹,其中東海民安和吳川芷寮所產膏蟹以其膏黃、肥嫩、味美而聞名,近年來膏蟹已成為名貴的出口海產品,酒家、市內各大市場均有出售。花蟹則物美價廉,一般人士均可品嘗到。

海蜇 為高蛋白海產品,營養價值高,在日本等國際市場可賣較高價錢。主產吳川黃坡一帶及坡頭區乾塘海域,品種有紅蜇、梅花蜇等,尤以紅蜇質優,其味美色佳,脆口,別有風味,常吃不厭。吳川市一般年產數百噸,近年來已大批加工腌制出口。海蜇涼拌是本地名菜 。

鰳魚 本市著名高級海魚,肉豐味美。清蒸活鰳魚是高級名菜。

黃花魚 為本市漁區特產,硇洲島、徐聞縣東部沿海,雷州沿海為主要產區。黃花咸魚為省港地區及酒席上珍品。

花鱔 沿海均有出產,近年亦有人工養殖。各市場及酒店均有出售,價廉物美。清蒸活花鱔和燒烤花鱔串為本地名菜。

海參 本市很有名氣的水產品,蛋白質含量甚高,質優價廉。炒海參是本市名菜。

東風螺 為貝類海產品,形似田螺,其吃法亦似廣州人吃田螺,爆炒東風螺是本地名菜。

江瑤柱 高級海產品,盛產於遂溪及郊區等地,高級賓館可品嘗鮮江瑤柱。

除了以上海鮮,本市還有一種聞名全國的水產品珍珠。雷州半島沿海歷史上以產「南珠」素負盛名,尤以明代採珠最盛,現遂溪仍有樂民珠城的遺址。近年來各縣發展人工養殖,全市有養殖場700多個,產量約佔全國三分之二。尤以雷州最多,該市流沙港家家戶戶養珍珠和加工珍珠工藝品,成為著名的、富裕的「珍珠之鄉」。

㈡ 潮陽有哪些特色小吃

潮陽的特產其實都帶有比較明顯的地域性。
美食特產:
比如最有名的鱟裸,以棉城出產為主,其他地方基本沒有。
海門糕仔,去蓮花峰玩的人經常會帶一點回家。
此外還有貴嶼朥餅,和平蔥餅,仙城束沙。
農作物特產:
西臚烏酥楊梅、金玉三棱橄欖、谷饒獅頭油甘、桑田膏蟹等等...除此潮汕地區普遍有的:牛肉丸、蚝烙、腸粉、蝦棗、豬腸漲糯米等等

㈢ 台州臨海有什麼特色小吃

1、臨海麥蝦

臨海麥蝦是浙江臨海特色小吃,主要原料為蝦、麵粉、雞蛋、油、鹽、白蘿卜絲、鹵牛肉絲、香菇、黃酒等,口味清香鮮美。

2、張家渡燒餅

張家渡燒餅是台州臨海的特產,燒餅形狀像古時的銅錢一樣,外圓內方,老百姓稱它為「銅錢餅」,寓意為對內要規規矩矩,堂堂正正,對外做生意時要圓通、靈活,要隨機應變。有的稱此餅為「肚臍餅」,由於這種餅又香又脆,味道好,因此,深受上海顧客的贊賞。

3、羊腳蹄

羊腳蹄為臨海傳統特色小吃之一,形狀酷似羊腳蹄,據說羊腳蹄這味小吃的誕生和台州府城(也就是現在的臨海市)有關。

可它不是真正的羊腳做的,是一種麵食,不過確與羊腳比較相象。把發酵過的甜麵粉做成四周圓、底面平、上面分成四瓣的羊蹄形狀,面上撒上芝麻,烘乾烤成,香甜鬆脆,清香可口。

4、蛋清羊尾

蛋清羊尾又名雪綿豆沙,是臨海列入《中國菜譜》的傳統特色名點。

蛋清羊尾以菜油、雞蛋清、豬油、豆沙和 少許麥粉為原料,先取蛋清加入麥粉,用筷子不停地攪拌,直至用一根筷子 插在其中而不倒下為度,再將預先制好的以豬網油包裹的豆沙丸子放進沸菜油里炸,丸子頃刻間變的胖乎乎的、油黃黃的,待到三分嫩黃,便可撈起裝盆,灑上白糖,就可上桌食用。

5、麥油脂

麥油脂又稱麥焦筒,食餅筒,餃餅筒,五虎擒羊,錫餅、麥筒煎、麥塌鍋、麥攤鑊,麥焦。是浙江寧海、溫州、台州、紹興的地方傳統小吃,屬於浙江菜系傳統節日食品,通常溫州、台州、紹興的所有大小節日,皆會製作該食品。餅皮做法和上海的春卷皮做法類似,但直徑比春卷皮大。

㈣ 橫縣有什麼地方好玩有什麼吃的東西最出名

橫縣山水秀美,風光旖旎。缽嶺春遊、槎亭秋眺、海棠幕雨、寶華朝煙、月江澄煉、天窟歸雲、紫水呈祥、烏蠻積翠渾然一體成為橫縣著名的古八景。與之相輝映的九龍瀑布群森林公園、西津湖風景區、寶華山風景區、伏波風景區、海相泥盤系六景剖面形成了橫縣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品牌。
九龍瀑布群森林公園
九龍景區位於縣城之北、離縣城48公里,距南寧118公里。海拔1140米的大聖山的南麓,以山雄瀑奇、谷幽林茂的英姿在廣西獨樹一幟。公園地質古老,砂岩峰林雄偉俊秀,海拔多為400至700米。林中植被繁茂,植物達960種,古木奇卉繁多;野生動物150多種,當中不乏珍稀。林中空氣清新溫潤,氧負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85780個,少則萬個以上。遊人漫步林中,可以領略到原始古樸的風情,體味到大自然母親懷抱的溫馨。公園里溪谷縱橫,大小瀑布20多處,匯成群、奇、壯、美的大觀。在2.5平方公里內分布著十多條落差30多米,寬20多米不等的瀑布。瀑布以"群"為特色,相距100-300米。風景區內林木參天,濃綠蔭翳,藤條交錯、溪流潺潺、野趣盎然。主要景點有:群龍迎賓、雙龍戲珠、紫龍相會、九龍入宮、龍女吐珠、神龍慶殿、白龍山潭、金龍垂涎、青龍點水、環觀林海、密林探幽、赤壁列陣、龍狗巡山等。景區內開辟有鯉魚山度假村,建有古樸清幽的民族風情樓,是人們避暑、觀光、游覽、探險、度假的好地方。
西津湖旅遊風景區
西津西津湖旅遊風景區位於橫縣縣城西南,因西津電站而得名,離縣城5公里,距離廣西首府南寧120公里,交通便利,從南寧出發約2個小時到達。 西津湖是祖國南方最大的內河湖,湖東西長100多千米,南北一般寬1400米,水面積達240平方千米。西津湖的山,綿延似龍蛇,蒼碧如錦屏;西津湖的水,寬闊、幽深、碧綠、秀美,湖光山色,融為一體,氣象萬千。西津風景區集「觀光游覽、度假休閑、會議商務、科普教育、健身娛樂」為一體的風景旅遊區,2005年西津湖旅遊風景區通過了首批「廣西工業旅遊示範點」評審,2006年通過了「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A級景區」評審,同時該景區又是南寧市科普教育基地、橫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寶華山風景區
山位於縣城南3公里。《橫州志》載:"山聳而奇,靈而秀,郁蔥而偉麗,泓清而泉洌。" 寶華山是縣內除烏蠻山外又一座集自然風光與名勝古跡於一體的山峰。其因建有應天寺,且傳說明代建文帝靖難後在山中隱居15年而馳名史學及宗教界,歷代遊人均以一睹明皇聖跡為快。山中名產一南山白毛茶曾獲1822年巴拿馬國際農產品博覽會茶葉質量品評會二等獎,相傳亦為建文帝親播聖種,今當地民從眾引以為蒙。「寶華朝煙」素列「橫州八景」,是歷代遊人在山中發掘的佳境,其與山中的森林珍稀、應天寺、猴子岩、仙人井及登頂遠眺同為游歷此山主要的觀賞內容。 此山是國營南山林場的主要林地,以種植玉桂、杉樹為主,間種部分林果如柿、板栗、三華李、荔枝等。其與白毛茶同為山中名產,為山林觀賞的主要內容。每日清晨於應天寺附近向主峰方向觀賞,可領略「寶些朝煙」意境:而登項眺望,則可體味「一覽眾山小」之勢:與烏蠻遠眺相比,寶華遙望更具氣勢,於主峰南望,山丘重迭,雲霧飄渺:北望城東平川,江流彎蜒於田園如玉帶飄盪:西北遠眺,遠水近山,陽光中,雄偉的西津水電站大壩虹跨鬱江,上游寬闊的庫區似一嵌於山地的巨大面鏡,船帆點點,波光鱗鱗:遠望縣城,鬱江如一輪彎月繞城流過,江流澄碧明亮,由此深諧橫州八景中的「月江澄練」令入陶醉。
伏波風伏波風景區
伏波伏波風景區地處雲表站南東3公里鬱江北岸,距縣城30公里。伏波廟始建於東漢後期,重修於北宋中期。南北依次建鍾鼓樓、牌樓、前殿、祭壇、中殿、迴廊、後殿。整個建築布局嚴謹,雄偉庄嚴。伏波廟是珠江流域同類建築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者。廟原佔地33330平方米,面積936.7平方米,由南至北依坡勢逐建鍾樓、牌樓、前殿、中殿、迴廊、祭壇、後殿七大部分。其中,迴廊與殿堂以小院相連,構成一完整的整體,在空間上收到高低錯落、虛實對比的藝術效果。屋檐斗拱是廟中令人矚目的建築工藝之一,各類柱、座、梁、桿、門、窗、屋脊的木、石、漿類雕飾及院落山牆、屋牆的壁畫也不愧為廟中傑出的藝術產物。整座廟宇構飾充滿了藝術靈氣。尤值一提的是:廟宇周圍濃蔭遮掩,而特殊的氣流卻使其屋面終年不落一葉,瓦面清潔異常,令其更添神靈氣派。
海相泥盤系六景剖面
六景泥盆系剖面是我國著名的泥盆系標准剖面,也是世界著名的泥盆系標准剖面。它位於橫縣西北部的六景鎮附近,距自治區首府南寧約50公里。剖面起點始於六景鎮北面的霞義山,往南通過火車站再轉向東南的谷閉村和那祖村,全長約3.5公里。在遠古時代,六景地區是浩翰的重洋,沉積古生物的遺骸有5000多個屬種,形成相疊岩層70多層;到泥盆紀後期,經過天翻地覆的"海退",終於滄海變桑田。六景剖面已列為自治區重點自然保護區,其沉積化石類型之豐富,岩層發育之完整連續,加以保存之精美,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它是國內外研究古生物學、地質學、沉積學、岩相古地理學的理想場所,中外學者和遊人接踵而來,霞霓山將成為科研、探險、旅遊、度假的要地。山上有仙姑廟;附近有三疊石、布文岩、道庄貝丘遺址、官山生態園等景點。
美食品有:
橫縣魚生
魚生在橫縣有史以來就是一道名貴的美味佳餚。用魚生招待尊貴的客人,是當地接待客人的最高規格。廣西的橫縣長期以來民間廣為食用的魚生,無論是配料、口味等,都是日本三紋魚料理無法相提並論的真正環保型刺生美食。曾經有一位日本料理大師慕名從日本來到了廣西橫縣,看過橫縣的魚生師傅所做的魚生工序,在品嘗完這道名菜之後,這位日本大師慚愧地將他自己帶來的日本料理正方扔到了垃圾桶里,大呼:啊,這才是真正的魚生料理!至於橫縣的魚生到底好吃到什麼程度,你只有親自前往品嘗才能道出那裡邊的奧妙!而魚生配料中的紫蘇葉、魚腥草等中草葯,則具有清熱解毒、去濕除燥、養顏的功效。
粘粘香
廣西特產橫縣大粽「粘粘香」牌,連續兩屆獲東南亞國際旅遊美食節金獎,廣西最著名的傳統風味名小吃。原是民間特製食品,相傳起源於端午粽子,橫縣人經歷代加工,至唐宋已廣為享用。每逢佳節,家宴酬賓。橫州大粽,不僅個頭大(大的有三四斤),而且味道好,其外層選用的是橫州特有的細糯,內餡有綠豆、板栗、叉燒、臘味、半肥瘦豬肉作餡,外面用橫州香棕葉包裹。煮熟後,即使未打開,已是香氣撲鼻,令人垂涎。煎過的橫州大粽超正!香酥脆可口!粘粘香主要由上等粽米為原料,配以優質綠豆、板栗、紅棗和祖傳調制料,外表以新鮮粽葉包裝,採用傳統工藝製作,然後置於盛滿清泉的大鍋中加柴火高溫5至6小時後而成,其色、香、味俱全,富有營養。
橫縣芝麻餅
橫縣芝麻餅以其香酥的特色而譽滿秦晉,成為人們訪親問友的必備佳品。它選料講究,工序復雜,工藝精湛,十分講究色、香、味形,在全國餅類中獨具特色。因其餅面遍撒芝麻,故而得名。橫縣芝麻餅以上好白面為主料,配以芝麻、酥油、鹼面等副料,上爐烘烤而成。酥油是將麻油入鍋燒沸,取白面適量入油炒之,成稠糊狀,變成黃色即可。芝麻要選用顆粒飽滿者,並要事先處理,冷水浸泡發漲,撈出後空掉水,放在笸籮內用掌揉搓,使其皮脫,簸去脫下的皮,趁濕使用。搭色用好醋上鍋燒熱,加適量麵粉攪成稠糊狀,再燒沸,繼續加醋,摻濕開水成稀糊糊。芝麻餅趁熱吃堅韌、鮮香,烤乾吃酥脆可口。不僅是訪親問友的禮品,而且多做長途旅行、老人孩子、孕婦的干糧,長期食用干芝麻餅尚有開胃健脾之功效。
橫縣粉利
大多數的橫縣粉利做成圓柱形,半徑大概是4厘米,長25厘米左右,呈白色,為了美觀,橫縣人們常用幾個小穿心筒綁成花狀,拌「紅花粉」後如蓋章一樣,在粉利頂表面蓋上幾朵「花」。其製作原料主要採用甘棠鎮的優質稻米,製作時純採取古老的手工操作方式,所以成品以細膩、嫩滑、爽口、久煮不爛而享譽區內外,成為橫縣人們過年的美味食品。
橫縣年糕
逢年過節吃的年糕多是以糯米(江米)或糯米粉為原料,添加不同的輔料製成的節令食品。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年糕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煙酸、鈣、磷、鉀、鎂等營養元素。

㈤ 臨海有什麼特色小吃

臨海歷史悠久,風景秀麗,可謂人傑地靈。在濃厚的歷史人文氛圍和平和散淡的臨海性格的雙重浸潤下,臨海產生了許許多多小吃,多的讓人數不過來。臨海的小吃是朴實的,是平民化的,在白塔橋頭的飲食店,你可以看到西裝革履的食客,也可以看到光著膀子的民工,男女老少,坐在熱氣騰騰的一碗碗小吃前,聊天說笑。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做各種地方風味濃郁的小吃,十五羹、清明青團、四月初八烏飯麻糍、六月六漾糕、九月九重陽糕、冬至滾圓等等,一年一年,就在這樣的酸甜苦辣的滋味中度過。作為一個生在臨海長在臨海的人,也算吃了十多年的臨海小吃了,吃了那麼多,不寫點東西出來確實對不起這許多臨海小吃,搜腸刮肚把我知道的小吃全列出來,也算是沒白吃那麼多。
一、 麥餅此物算是臨海的看家小吃了,原來數台州酒樓做的最好,但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台州酒樓已經不存在了。原來的幾個師傅散到各處,但他們似乎再也做不出原來那種令人懷念的風味了。不過麥餅在臨海街頭隨處可見,是不難吃到的。麥餅看起來像普通的煎餅,但往往難以做好,關鍵就在和面的軟硬上,那是接近於麵糊而又不是麵糊的程度,沒點功夫是掌握不好的。抓一團面,包入肉餡,擀成餅,上鍋煎,然後用筷子在餅上跳出一個洞,倒入打好的雞蛋,把洞合上,翻面再煎。這里就見和面的功夫了,太軟,挑不起來,搞不好就成了麵疙瘩炒肉末了;太硬,合不回去,就等著吃豁嘴的餅吧。同時面還要勁到,皮可以做的很薄,加上裡面的雞蛋,整張餅的口感就是滑嫩爽口、蔥香四溢。
炎熱的夏天,一碗清粥、一碟麥餅、一盆番茄,無疑是頓可口的午餐了。小時候,媽媽難得不在家,爸爸自然是懶得做飯的,於是帶我往台州酒樓的大廳一坐,就這么吃起來,翹著腿,看著外面烈日下排隊買麥餅的人們。
據傳,戚繼光在臨海抗倭的時候,臨海百姓家家戶戶做麥餅給戚家軍作軍糧。但麥餅薄,不耐餓,又容易壞,於是誕生了麥餅的「改進型」:加厚,中間穿孔,用麻繩串起,一串就頂幾天的干糧,戰士們吃著這種麥餅打跑了倭寇,這種餅也就被親切地稱為「光餅」。光餅我沒見過,但讓我聯 想起了我老爸下鄉時的一則趣事:老爸的室友從家返回,樂呵呵的說:「我帶回一袋麥餅,大家都嘗嘗吧,自家做的。」老爸巴不得:「麥餅好東西啊,那就拿一個來嘗嘗味道吧。」「一個?!還嘗嘗味道?!」待他取出個餅來,老爸呆了,哪裡是餅啊,分明是個磨盤嘛!老爸後來說,那餅味道也不怎麼樣。我懷疑,那種磨盤麥餅就是光餅的一種。
另外提一句,還有以鹹菜冷飯作餡的麥餅,也算是臨海一怪吧。
二、 蛋清羊尾
蛋清羊尾是上《中國菜譜》的道地臨海菜,在上海一些大飯店也能吃到,是少數上得檯面的臨海風味小吃之一。三、 薑汁四、 麥油脂五、 羹八、 大餅九、 青團十、 炒米糖
十一、 豆面炒沙蠶
十二、 麥蝦
十三、 白水洋豆腐、白水洋狗肉
十四、 麻糍
十五、 豆腐乾煮鑊
十七、 漾糕、酒盞糕、紅糖饅頭
十八、 豆腐圓
十九、 敲梆餛飩
二十、 糯米圓
二十一、 扁食
牛肉碎、大米面、炒麵干、灰塵糕、蜜汁番薯、水晶番薯、番薯圓、吉鴻糕、油泡酥、核桃調蛋、桂圓調蛋、糯米油條、鍋塊、糖糕、廚面、重陽糕、蜂蜜炒栗等等等等,據說有百餘種,我也只能列舉這些了,餘下的,有待大家一起挖掘了。

㈥ 安利幾種你家鄉特有的美食吧

我的家鄉在安徽亳州,是中華葯都,也是神醫華陀的故鄉,中國的長壽之鄉,雖然只是安徽的一個地級市,但是這里的沒事還是挺多的,那麼到底什麼美食能讓我們這么推薦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一一講解:

  1. 亳州牛肉饃

    牛肉饃是安徽亳州譙城區的一種特色小吃,它是以麵粉做皮,黃牛肉,粉絲。蔥等原料為餡,炕出來的一道美食,炕熟的牛肉饃看著色澤金黃,油亮亮,光燦燦的,聞著香氣撲鼻,吃著外脆里嫩,鮮嫩不油膩

歡迎來亳遊客品嘗

㈦ 汕頭有什麼好吃

潮州柑、西岩烏龍茶,抽紗、潮綉、木雕工藝、貝雕工藝。
金園區、歧山鎮:月浦村獅頭鵝。
鮀浦鎮:蓬州大蒜、芋頭。
達濠區:蚶、蚝、紫菜、大蒜。
河浦區:濱海赤沙蚶。

澄海區
蘿卜籽、南瓜、獅頭鵝,膏蟹、鰻魚、抽紗、手綉、竹草編織、漁網、五金工具,版畫創作。
蓮下鎮德鄰村:抽紗,南金遠銷東南亞各國。
十五鄉鎮碧沙村:碧沙楊梅。
東里鎮樟林村:涼果加工。
東里鎮南畔洲村:蘿卜籽。
灣頭鎮:大蒜、蘿卜籽、食品腌制。
灣頭鎮南灣村:大蒜、烏丁白菜脯。
外砂鎮:手工織席、工業牆紙。
上華鎮:刺綉、竹器。

潮陽區、潮南區
潮洲柑、烏蘇楊梅,仙城束砂(花生糖),抽紗、織網,姜薯、益母草,「金漆木雕」、錫器、竹器,「棉城鱟棵」、「冬瓜糕」。
鳳崗村:甘薯。
田心鎮:朥豆方餅。
沙隴鎮:「沙隴魚丸」。
沙隴鎮茆港村:酥臘蔗。
成田鎮:雕制石臼。
臚崗鎮:碰柑、蕉柑。
兩英鎮:大蒜、楊桃、番石榴。
兩英鎮古溪村:大蒜、紡織。
仙城鎮:韭菜、嘉合「束砂」(花生糖)、木雕工藝、梅脯、化皮蜜欖、酸甜水梅。
和平鎮:「和平蔥餅」、「長春葯酒」、熏雞。
峽山鎮:柑橘。
陳店鎮:「溝湖人仔」工藝品、「米糖」。
陳店鎮港後村:竹器編織、竹笠。
貴嶼鎮:抽紗。
谷饒鎮:柿、橄欖、楊梅、香蕉、柑、番石榴。
金玉鎮:「三樓橄欖」、「雷公種」楊梅。
灶浦鎮人家頭村:木雕、腌制豉油。
河溪鎮:膏蟹、烏耳鰻。
河溪鎮桑田村:膏蟹。
西臚鎮:楊梅、生柑、竹筍、柿餅、烏耳鰻。

南澳縣
宅魷、澳菜遠銷海外。
深澳鎮:「深澳石榴」為廣東八大名果之一。
雲澳鎮:魷魚、石斑魚。

㈧ 臨海有什麼特色小吃

臨海歷史悠久,風景秀麗,可謂人傑地靈。在濃厚的歷史人文氛圍和平和散淡的臨海性格的雙重浸潤下,臨海產生了許許多多小吃,多的讓人數不過來。臨海的小吃是朴實的,是平民化的,在白塔橋頭的飲食店,你可以看到西裝革履的食客,也可以看到光著膀子的民工,男女老少,坐在熱氣騰騰的一碗碗小吃前,聊天說笑。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做各種地方風味濃郁的小吃,十五羹、清明青團、四月初八烏飯麻糍、六月六漾糕、九月九重陽糕、冬至滾圓等等,一年一年,就在這樣的酸甜苦辣的滋味中度過。作為一個生在臨海長在臨海的人,也算吃了十多年的臨海小吃了,吃了那麼多,不寫點東西出來確實對不起這許多臨海小吃,搜腸刮肚把我知道的小吃全列出來,也算是沒白吃那麼多。 一、 麥餅此物算是臨海的看家小吃了,原來數台州酒樓做的最好,但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台州酒樓已經不存在了。原來的幾個師傅散到各處,但他們似乎再也做不出原來那種令人懷念的風味了。不過麥餅在臨海街頭隨處可見,是不難吃到的。麥餅看起來像普通的煎餅,但往往難以做好,關鍵就在和面的軟硬上,那是接近於麵糊而又不是麵糊的程度,沒點功夫是掌握不好的。抓一團面,包入肉餡,擀成餅,上鍋煎,然後用筷子在餅上跳出一個洞,倒入打好的雞蛋,把洞合上,翻面再煎。這里就見和面的功夫了,太軟,挑不起來,搞不好就成了麵疙瘩炒肉末了;太硬,合不回去,就等著吃豁嘴的餅吧。同時面還要勁到,皮可以做的很薄,加上裡面的雞蛋,整張餅的口感就是滑嫩爽口、蔥香四溢。 炎熱的夏天,一碗清粥、一碟麥餅、一盆番茄,無疑是頓可口的午餐了。小時候,媽媽難得不在家,爸爸自然是懶得做飯的,於是帶我往台州酒樓的大廳一坐,就這么吃起來,翹著腿,看著外面烈日下排隊買麥餅的人們。 據傳,戚繼光在臨海抗倭的時候,臨海百姓家家戶戶做麥餅給戚家軍作軍糧。但麥餅薄,不耐餓,又容易壞,於是誕生了麥餅的「改進型」:加厚,中間穿孔,用麻繩串起,一串就頂幾天的干糧,戰士們吃著這種麥餅打跑了倭寇,這種餅也就被親切地稱為「光餅」。光餅我沒見過,但讓我聯 想起了我老爸下鄉時的一則趣事:老爸的室友從家返回,樂呵呵的說:「我帶回一袋麥餅,大家都嘗嘗吧,自家做的。」老爸巴不得:「麥餅好東西啊,那就拿一個來嘗嘗味道吧。」「一個?!還嘗嘗味道?!」待他取出個餅來,老爸呆了,哪裡是餅啊,分明是個磨盤嘛!老爸後來說,那餅味道也不怎麼樣。我懷疑,那種磨盤麥餅就是光餅的一種。 另外提一句,還有以鹹菜冷飯作餡的麥餅,也算是臨海一怪吧。 二、 蛋清羊尾 蛋清羊尾是上《中國菜譜》的道地臨海菜,在上海一些大飯店也能吃到,是少數上得檯面的臨海風味小吃之一。三、 薑汁四、 麥油脂五、 羹八、 大餅九、 青團十、 炒米糖 十一、 豆面炒沙蠶 十二、 麥蝦 十三、 白水洋豆腐、白水洋狗肉 十四、 麻糍 十五、 豆腐乾煮鑊 十七、 漾糕、酒盞糕、紅糖饅頭 十八、 豆腐圓 十九、 敲梆餛飩 二十、 糯米圓 二十一、 扁食 牛肉碎、大米面、炒麵干、灰塵糕、蜜汁番薯、水晶番薯、番薯圓、吉鴻糕、油泡酥、核桃調蛋、桂圓調蛋、糯米油條、鍋塊、糖糕、廚面、重陽糕、蜂蜜炒栗等等等等,據說有百餘種,我也只能列舉這些了,餘下的,有待大家一起挖掘了。

㈨ 廣西玉林市有什麼好吃

風味十足,來玉林千萬別錯過了! 玉林白散:承載了吉祥,喜慶。

每逢過大年,如果你到玉林人家中做客,好客的玉林人必定會拿出玉林一樣獨特的食品招呼賓客。它圓圓鼓鼓象篩子倒扣,上面往往伴以各種各樣的陽刻書法,字的內容通常是「福、祿、壽、喜」。

食用之前,主人用手在上面一壓,這個精美的藝術品傾刻間散開,往嘴裡一咬香、甜、酥、脆,回味無窮。這道特產食品就是玉林人稱之為「白散」的大米花。

「吃白散,是祈禱新年吉祥。」玉林人對和諧、吉祥的中國傳統「和」、「合」觀念根深蒂固,這圓圓的白散不正是象徵著「合家團圓」嗎?鼓起的形狀配上吉祥字樣,是在恭祝大家新的一年裡「福多、祿多、壽長、喜悅」。

百年延續

玉林白散始於何年何人,州志沒有記載民間也了無傳說。但據祖父輩的老玉林講,他們小時候,他們的爺爺都已經在繼承著前人的傳統風俗了,這樣粗略算來已超過一百多個春秋了。難得的是現在的玉林人家,每逢春節家家戶戶保留以白散供奉穡人、招呼賓客的習俗情有獨鍾。才使「脆弱」的玉林白散能夠跨越三個世紀,以一種實物的形式繼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流傳。

獨特工藝

製作白散的工藝很特殊,對主要材料糯米有很多講究,對糯米的蒸煮也有嚴格的要求。接下來才是在雕刻考究,選用上好鐵力木或格木的「白散模」里「拷貝」白散。

作成餅狀的白散拿到太陽底下曬一個多月才能幹透,然後是選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給乾爽的白散在糖汁里「過」糖,再次在太陽下曬上十多天,用食用硃砂把白散面上的字描紅。

待到臘月底時,才把干透封存好的半成品白散拿出來,以花生油鍋炸開。成形的白散--大米花的直徑足足有三十公分大。

從選米到油炸,成十道工序都很講究,每一道工序不到位都有可能讓油炸時,出現破碎、不成型、拱不起或炸不開。

家庭自產

玉林白散有個特點,雖說玉林人的家庭家家戶戶都吃白散。但商品經濟搞了二十多年,白散的廠家沒一個?難道玉林人的商業意識這么薄弱?

非也,玉林白散有兩個特點,其一,是食用的季節性,家家戶戶只在春節期間食用。一年長長就只有正月里的二三十天有白散,這年一過完,白散也就隨之消失。其二,代代相傳的白散都是以家庭自產自「消」的形式,或是幾戶聯合一起「生產」。

1.白散印(注意看印子上的字)

2.舊時用禾桿燒大鍋糯米飯

3.製作白散

4.將白散壓放在「簍」上。曬干!

5.成功製作的白散

6.曬乾的白散。清晰的字體。民間吉祥古文!、
需過糖,味道會更佳

7.用大量的花生油油炸,很有技巧的隨時按住,炸開的米花容易跑散,一定要隨時用筷條按住

8.完整的白散,圓滿製作成功

茶泡

茶泡,顧名思義就是日常生活中用來泡茶喝的原料。

長期以來在玉林人的生活習俗中,有一種喝茶的方式與眾不同。玉林人在敬給來訪的賓客的茶中,習慣放上一片白如雪,美如玉的「茶泡」,使清香的茶水增添了幾分瓜果的自然芳香。而茶泡精美的圖案,細致的手工工藝,無不令品嘗者在喝茶時多了一份視覺享受。

玉林人製作茶泡用的材料以冬瓜居多,有時也用木瓜,用什麼料是由製做的茶泡內容而定的。茶泡的製作工序非常講究,從選料到塹花,從過糖到點彩;經過能工巧匠們十幾道工序的精心泡製,一個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冬瓜,最終變成了可口美觀的玉林茶泡。

由於玉林市民生活方式的改變,玉林茶泡漸漸退出了我們的視線。日前,文化部門已把玉林茶泡列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和保護。

1.幾十種工具

2.用冬瓜雕刻出來的吉祥字體

3.茶泡

牛巴
「玉林牛巴」是玉林傳統風味名吃,它是用黃牛臀部肉(俗稱打棒肉)為主料,肉質細而有嚼勁,吃後滿口生香,堪稱地方一絕。《清異錄》載:牛巴「赤明香,世傳鄺士良家脯也。輕薄甘香,殷紅浮脆,後世莫及」。

玉林「牛巴」的來歷傳說
傳說南宋開慶年間,一個姓鄺的鹽販子,在運鹽途中牛累死了。他捨不得將牛丟棄,便把宰割好的牛肉腌起來,曬成牛肉乾。回家以後,他把咸牛肉 放到大鍋里煮。又輔以八角、桂皮等佐料燜燒。牛肉出鍋後異香撲鼻,滿室清香,左鄰右舍聞香而至。主人便熱情地請鄉鄰共同品嘗,席間眾人無不稱道肉香味美。 因牛肉形似牛糞,有人戲稱為「牛巴」,「牛巴」一名由此得。由於「牛巴」的味道香美,「牛巴」逐漸成了一種人見人愛的風味美食。

正宗玉林牛巴,色似咖啡,油亮,香味濃郁,咸甜適口,韌而不堅,越嚼越有味。為下酒美餚,饋贈親朋摯友的佳品。玉林人舉辦筵席以及逢年過節,多喜以 牛巴與油炸花生米拼作冷盤。夏秋季節,各攤檔的涼拌粉,常以牛巴搭配。牛巴的製作以精選新鮮牛肉(黃牛後腿肉最好,前腿肉次之)為主料,拌入甘草、甘松、 丁香、八角、小茴、歸身、陳皮、草果、沙姜粉、胡椒粉、蒜蓉、蔥蓉、白糖、檸檬、上好米酒各適量經製作而成加工。

玉林牛巴的製作歷史悠 久,但初期製作規模小,銷售量少。30年代至40年代,西街吳常昌的牛巴最負盛名,曾裝罐頭,銷往柳州、桂林、貴陽、昆明、重慶等地。解放後,隨著商品經 濟的發展,製作牛巴的數量增加,懂得製作工藝的人也比以前多。牛巴已成為飯店、酒樓、熟食攤檔必備之食品。

在玉林,人們喜歡用「牛巴」來招待客人,以示主人對客人的極其尊重。結婚等喜慶日子,當地人更以聚餐共品「玉林牛巴」為最高享受。

玉林「牛巴」的製作方法
玉林「牛巴」製作不易,主要體現在:一選料講究,做「牛巴」最好選用黃牛臀肉(當地人稱「打棒肉」),因為只有這個部位的牛肉最富 有彈性和韌性,做出的「牛巴」才兼備爽口味厚且耐嚼。而時下很少人養黃牛,故很難買到黃牛肉。其次是配料的繁多。八角、桂皮、桂花、丁香、草果、花椒、桔 皮、沙姜、茅根、蒜白和冬菇一樣也不可少。
做「牛巴」前可先把牛肉製成片,腌曬待用,並把配料用花生油爆香。最關鍵的一道工序是煸炒,把牛肉片和配料放進鍋里煸炒,煸炒的過程,武火和文火的運用要恰當。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往往能把握好火候,「牛巴」的色、味全在此顯功夫。
正由於製作「牛巴」的不易,現在人們已經很難吃到民間傳說的「牛巴」。記憶中「牛巴」的味道和現實中「牛巴」的味道也已經有了一定的差距。

牛腩粉

玉林牛腩粉,採用獨家秘方熬制而成。只有在本土才能吃到正宗的牛腩粉,好比桂林米粉採用灕江水熬制一樣的道理。
牛腩粉為最正宗的玉林風味小吃, 玉林著名的傳統風味食品。因以調制好的熟牛腩做佐料而得名。起於民間。至今已遍及南寧、梧州等。主料細米粉,配料肉蛋、牛巴、全為玉林特色,澆上一勺老火煲制的牛腩粉,鮮美爽口,唇齒留香。玉林牛腩粉為玉林增添了美食文化色彩,也為玉桂走廊增添了那美麗的花毯

製作:
選用白牛腩、肋骨肉、牛板筋、牛舌置清水中漂浸半小時,漂去血污後,移置鍋中,以文火煮半小時,撈起,切成小塊,把切好小塊牛腩再洗一次,晾乾,入調料煲20分鍾起鍋。把姜塊、蔥頭、蒜頭放到熱油鍋中煎香,灑酒少許,隨即把牛腩小塊倒入,與調料同炒,把香料袋置其中,加如高湯以文火煮3到4個小時即可

選用上好白粘米製作的細米粉;待鍋中水沸才投入,邊煮邊攪動,待煮到粉條輕拉即斷時,撈起,經清水浸洗、撈起、晾乾待用;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燙熱,撈置碗中,加進原料、調汁、牛腩

製作工序為:
1、將牛腩洗凈血污,放入鍋中煮30分鍾,撈起切成小塊放入調料腌制。
2、將蔥頭、姜塊、蒜頭放入油鍋中炒香。
3、下牛腩塊並將香袋(裝有蒜頭、沙姜、魚尾、桂皮、川椒、小茴、八角、甘草、草果、陳皮、蟲蛻、胡椒粉、丁香等配料的的紗布袋)置於其中,放入牛骨湯。
4、燜3~4小時,再將原湯倒入煮沸,,並加入味精等。

食用時,將已煮好的米粉在沸水中加熱,撈起濾干水放入碗中,加上牛腩及原汁。其特色鮮美、滑嫩、消渣、甘香、爽口。

肉蛋
「千州萬州鬱林州,甘香酥脆滿嘴油,肉蛋落地跳三跳,牛巴甘香味道優。」

肉丸,玉林人稱肉蛋。玉林肉丸潔白、嫩滑、鬆脆、無渣、味鮮美,富彈性,從高處扔下,可彈起10—20厘米。肉丸湯、炒肉丸是筵席的佳餚。民國時期,玉林的酒樓、飯店多有肉丸出售。30年代至40年代,城區專賣肉丸的攤檔有十多個。
解放後,傳統肉丸的製作工藝,得到繼承和推廣。70年代至80年代,除幾家大酒樓有肉丸製作高手外,許多熟食攤和企業單位的廚師也能製作。有少數肉丸名家,靠此發家致富,80年代後期,城區各大菜市,每天都有專賣肉丸的攤檔二三十個。
肉丸的製作,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一般選用黃牛肉,後腿肉為佳,也可用精瘦肉代替。把選好的牛肉剔筋去膜,切成厚片,捶成肉漿。置肉片於平滑的青石板上,用木槌(荔枝木槌為好)邊捶邊翻動。用力均勻,快慢適度,過快則其熱不散,易成腐渣,食之無味。肉漿以用手抓起放下,肉不粘手為度。把肉漿移置大瓦缽,加進視水、鹽、胡椒粉、味精適量,製作者叉開五指,插入肉漿中,順同一方向不斷攪拌,以使肉漿的微孔增加,形成網狀結構,使水分與調料均勻;然後把整團肉漿掀起,在缽中摔打,連續十幾次,以把肉漿拉開,能自動收縮為度,以增加肉蛋的脆度。先把鍋中水燒至溫度50度之後,左手抓肉團,稍用力一抓,讓肉團條從拇指與食指合成圈中冒出,右手持湯匙迅速一勺,即得拇指大小的肉丸,落入鍋中。把鍋水加溫至微沸,待肉丸浮起,撈放容器中。
目前已引進絞肉機絞肉,取代最費力氣的手工把豬、牛肉捶成肉漿這道工序,三分鍾就可把1.5公斤牛肉絞成肉漿,工效比用木棰打提高20倍,但制就的肉丸脆度下降。用絞肉機把牛肉絞一二次,絞成粗肉漿後,再用木槌打,既提高工效,又可保持肉丸脆度。

地豆餅

涼粽

『涼粽』,它便是最早記載於西晉周處《風土記》中的『角黍』,是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特點是只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或白糖,玉林人稱之為『三角粽』或『涼粽』。

工藝:
製作香糯涼粽時,首先把粒大、純凈的香糯米泡於清水中,加入適量的濃鹼水,攪勻後浸泡10小時,撈出再清漂2次,盛於竹箕中,瀝干,以竹葉包紮成三角形或長條形小粽子,捆好,放到鍋里煮三四個鍾頭即可。涼後剝去竹葉,涼粽晶瑩透亮,呈金黃色,香氣濃郁。把香糯涼粽切成小塊,盛入碗內,撒上蜜糖,香甜可口,且甜而不膩,具有軟、滑、韌、爽等特點。

生料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