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蘇州是聞名全國的四大小吃之城之一,你知道哪些蘇州的小吃
蘇州是個美麗的城市,美麗的周庄、壯麗的太湖、恢弘的蘇州園林等景點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遊客的觀賞。蘇州經濟發展迅速,逐漸發展稱為國際性的大都市。蘇州的小吃有很多,是四大美食之都之一,其中有許多小吃聞名於全國,是到了蘇州必打卡的,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記憶中的蘇州小吃。
1、啞巴生煎
生煎是蘇州的一種帶餡的麵食,差不多就是包好的包子煎制一下再吃。很多人說生煎還是上海的好吃,其實蘇州的生煎一點也不比上海的差,尤其是啞巴生煎,那絕對是蘇州最好吃的生煎,想吃的話還必須排隊才能買上。雖然啞巴生煎的餡味道有些甜,但這就是蘇州的味道,多吃幾次你就會喜歡上這種味道,就如同喜歡蘇州一樣。
以上8道蘇州的小吃特產味道都很不錯,到蘇州的朋友一定要找找嘗嘗,相信你也會喜歡上這些蘇州味道的。當然,蘇州的美食還有很多,松鼠鱖魚、太湖三白、臧書羊肉等味道也很不錯,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我是孤塵一粒沙,致力於給大家推薦各地美食,喜歡我就關注我,你的關注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㈡ 蘇州有什麼好吃的特色美食
蘇州美食:
1、楓鎮大肉面
這碗面起源於蘇州的寒山寺所在的楓橋鎮,因為好吃逐漸被食客傳播開來,也被譽為蘇州最難做得最精細最鮮美的白湯面。一口下去,湯的鮮美,肉的嫩香,去腥去膩的酒釀三者融為一體,真的叫絕。
㈢ 蘇州十大必吃美食
蘇州十大必吃美食
去一個地方旅遊少不了品嘗當地的美食,眾所周知,蘇州有很多特色的美食,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蘇州十大必吃美食,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1、蒓菜湯:
蒓菜湯太湖蒓菜素與鱸魚齊名,《晉書》中曾有這增的記載:西晉文學家張翰在北方做官,時間一長因想起了昔日蒓羹鱸魚,竟然棄官回了江南故鄉。“蒓鱸之思”也成了思鄉戀家的典故。明末清初,太湖沿岸的居民已經會人工培植蒓菜,每年自清明至霜降均收獲。目前在冬春季節,則有瓶裝蒓菜應市。吳縣花果食品廠的瓶裝蒓菜,還獲外貿名優產品稱號。蒓菜,嫩滑、鮮美,又有補血、清熱、潤肺、利尿、解毒等等功效。為蘇式菜餚中的著名湯菜,加不同輔料即可成為不同名湯,如前面介紹的“蒓菜塘片”外,還有蒓菜湯等。
2、䰾肺湯:
木瀆石家飯店的十大名菜之一,也是蘇州傳統名菜。䰾肺湯,原稱斑肝湯。䰾魚,太湖水域特產,狀似河豚,背部青灰色且有斑點,因虎又秀“斑魚”;受驚後腹部會鼓起如球,俗稱“泡泡魚”。䰾魚至多第10厘米左右,但頭大,剝去外皮,魚肉細嫩鮮美,尤其取肝做湯,素屬佳餚。䰾肺湯以斑魚肝、火腿絲、青菜心等精烹而成,斑肝金黃,菜心碧綠,相映成趣。斑肝肥嫩,入口而化;熱湯鮮美,勝過雞湯。此菜已被列入《中國名菜譜》。肺湯的來歷還與於右任先生有不解之緣,1929年他同友人在木瀆石家飯店用餐,對斑肝湯大加贊賞,即席賦詩中有“多謝聞名遐爾”。李根源先生還特意為石家飯店題寫了“䰾肺湯館”四字。䰾魚季節性很強,每年8至10月上市,且必須活魚取肝,因而此菜只在吳中有。蘇州且有“秋時享福吃斑肝”古諺。
3、碧螺蝦仁:
碧螺蝦仁以太湖流域活河蝦與洞庭東、西山名茶碧螺春烹制而成,具有濃厚的蘇州地方特色。蝦仁,以東山一帶白殼蝦為佳,活蝦擠出蝦仁,加上精鹽、雞蛋清、干澱粉製成的漿汁,待熟豬油鍋燒至五成熱時,將蝦仁溜至呈乳白色,漏勺瀝去油,再以旺火復炒,此時加預先用5克碧螺春茶葉泡出的茶水及味精,不可多炒,僅顛翻數下即出鍋裝盤。同時以泡過的茶葉作圍飾邊,綠白相映,形美味鮮。
4、陽澄湖大閘蟹:
據說,背殼上的明顯的笑臉,是陽澄湖大閘蟹的標志之一。陽澄湖蟹的青背上象塗上一層明油,粗看,近似灰色;細看,灰中帶青,青而發亮,由於這種色彩大方潔凈,惹人喜愛,又被人稱作“蟹殼青”。和其他螃蟹相比,陽澄湖大閘蟹顯得神氣多了,簡直象個威風凜凜、光彩照人的“鐵甲將軍”。陽澄湖的蟹形態有四大特徵,當地人不用辨,一眼便識得:一是青背,蟹殼成青泥色,平滑而有光澤;二是白肚,貼泥的臍腹甲殼,晶瑩潔白,無墨色斑點;三是黃毛,蟹腿的毛長而呈黃色,根根挺拔;四是金爪,蟹爪金黃,堅實有力,放在玻璃板上,八足挺立,雙螯騰空,臍背隆起,威風凜凜。就在離開陽澄湖數公里的雉城湖,湖蟹產量亦多,但受海潮影響,肚不白,毛微黑,肉質遠不如陽澄湖蟹好吃。同一境域的湖蟹,尚且不能相比,其它地區的螃蟹,更是大為遜色了。
5、響油鱔糊:
指烹調後的鱔糊端上餐桌,熱油尚在盤中“辟叭”作響,素稱特色名菜。江南水鄉,黃鱔遍及河道水灘甚至田間溝邊。蘇州菜餚中以黃鱔為原料的有不少,膾炙人口的有刺毛鱔筒、生炒鱔片、爆鱔絲等等,響油鱔糊有名就在“響油”上。取活的鱔經沸水燙泡後,劃出鱔絲,將炒鍋內熟豬油燒至七成熱,投入蔥花煸得,然後放入鱔絲炒透,加紹酒略燜後,加入高湯燒2分鍾左右,放精鹽、醬油、食糖,蓋鍋燒10分鍾後收稠用濕澱粉稀勾芡,出鍋裝盤時在鱔糊中撥出一條凹槽,放入蔥花,並將姜絲、蒜泥、火腿未製成三角形飾邊。同時在另一鍋內將一勺麻油加溫,待八成熱時,迅速舀出澆水鱔糊凹槽,立即端上餐桌,撲上胡椒粉。此菜廚師與服務員要配合默契,否則,油溫一降就聽不見響聲了,會使客人掃興。蘇州民諺有:“小暑黃鱔賽人參”。六、七月間的黃鱔,倍受美食青睞。
6、桂花雞頭米:
桂花雞頭米頭是蘇州的傳統甜點,雞頭米,與雞無關,只是一種水生在蘇州葑門南塘的稀有特產,也稱為芡實。雞頭米,也算與雞有關。由於芡實果實上花萼退化的部分形如雞喙,所以大家就給了它“雞頭米”這個親切也貼切的俗名。其果肉色呈玉白,顆粒如珠,甜潤軟糯,即稱雞頭肉,是由農婦手工從果殼中剝出來的。由於費人工,雞頭米本身又是可與銀耳相媲美的滋補品,所以價格相對較貴。桂花雞頭肉,用雞頭肉、桂花糖、綿白糖為主輔原料,製成後香甜可口,是當地老百姓十分喜愛的甜品。以前,雞頭米都在時令的秋季上市時才吃的到,現在,在一些南貨店也可以買到一些曬乾的雞頭米,以方便遊客旅途攜帶。
7、常熟叫花雞:
常熟叫化雞,又稱煨雞,是富有傳奇色彩的吳地名菜,蜚聲海內外。相傳明末錢牧齋攜柳如是隱居虞山,一日散步山道,聞得異香,見一乞丐正在用松枝烤雞,雞身塗滿泥巴,烤熟後剝掉泥巴,雞毛一起隨泥帶掉,雞肉經火烤香氣撲鼻,丐人一無炊具二無佐料,以此帶毛雞塗泥燒烤竟然如此之妙。錢回家後,即命家廚如法炮製,不過雞肚中加入了佐料,柳如是品嘗後嘆道:“寧食終身虞山雞,不吃一日松江魚。”後來,常熟著名的山景菜館,精研創制了這道名菜,因鄉紳們認為“叫化雞”有失大雅,改稱煨雞,但人們習慣稱叫化雞。叫化雞選用當地著名的鹿苑雞(即四黃雞),宰殺後去毛洗凈,腋下開口,去內臟洗清,雞膛內加干貝、香菇、蝦米、火腿片等輔料,以及蔥、姜、酒、糖等調料,用荷葉捆紮外裹黃呢,放烤爐中煨烤。食時敲開泥殼,裝上盤,淋上芝麻油,隨帶芝麻甜醬、蔥白段蘸食。煨雞皮色有光澤,異香撲鼻,雞肉酥爛,味透而嫩,原汁原味,上筷骨肉即離,腹藏配料,鮮美異常,具有獨特風味。叫化雞不僅是常熟名產,還被江蘇省列為名特產品。
8、櫻桃肉:
蘇式菜餚講究“四季有別,按令上市”,以豬肉為原料的菜餚也是如此,冬令是美味醬方,春季則推“櫻桃肉”。將五花肋條豬肉洗凈,入鍋加清水旺火燒煮,至肉皮發軟取出,然後用刀在皮上剞十字花紋,刀痕深至第一層瘦肉。然後在鍋中墊竹算,肉皮朝下置其上,加豬肉湯、蔥結、薑片、精鹽、紹酒及紅曲水,蓋鍋中為燒30分鍾,加冰糖用小火燜至酥爛,再加冰糖用中火收稠,取出肉抽去肋骨,揀去蔥姜,皮朝下扣入蓋碗中澆鹵汁,碗加蓋入籠蒸5分鍾,取出後倒入盤中。同時,用菜油煸炒豌豆苗,將綠油油的豌豆苗圍在盤邊,一盤猶如剛從樹上摘下的“櫻桃”鮮艷奪目。此菜色如紅棗,皮爛肉酥,入口而化,咸中帶有甜酸。
9、生煎:
在吳地流傳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在蘇州這種饅底金黃、硬香帶酥、饅身白色、松軟可愛、一咬湯鹵滿口的民間食品,也有吃了還想吃的時候......”——這是在啞巴生煎臨頓路分店的.店堂里的媒體介紹,可見生煎對於蘇州人是一種口福。 說到蘇州的生煎饅頭,論名氣和口味當數啞巴生煎。之所以稱其為啞巴生煎,是因為老闆是位老實厚道的聾啞老人,由於做的生煎好吃,食客漸漸地淡忘了他的名字,而直呼其為啞巴生煎。啞巴生煎既是蘇州市區遠近聞名的小吃名點,也是蘇州餐飲業一塊響當當的招牌,60年的經營歷史夠得上“老字型大小”了。啞巴生煎老店早年開在閶門皋橋頭,“文革”期間遷至東環路蘇安新村(工業園區蘇安新村24幢對面),現在的啞巴生煎分店很多,其中臨頓路(臨頓路溫家岸12號)的分店人氣最旺,三五十人排隊等候是常有的事,生意十分紅火。
10、松鼠桂魚:
松鼠桂魚以桂魚(又稱鱖魚、石桂魚)加工製成,活殺後去脊骨,在魚肉上剞成菱形狀刀紋,深至及皮,蘸干澱粉後,經熟豬油二次炸制,呈渾身金黃,肉粒翻開如毛,頭昂口張,魚尾微翹,形如松鼠,趁熱將鹵汁淋桂魚身時,會發出哧哧之聲,猶如松鼠歡叫。因其色、香、味、形俱佳,堪稱蘇幫名菜中主角之一。據傳,松鼠桂魚由松鼠魚鯉魚演變而來。當初乾隆皇帝下江南,閑逛至松鶴樓,為應酬皇帝硬要吃魚,廚師急中生智,將供於趙公元帥神案上的鯉魚,炸烹而成。後來以骨疏刺少、肉質細嫩的桂魚替代了鯉魚,松鼠桂魚成為宴席名菜。蘇州名廚又在烹飪上精益求精,光是佐料調料就有河蝦仁、熟筍丁、得菇丁、青豌豆、豬肉湯及酒、醋、鹽、糖、豬油、麻油、蔥段、蒜瓣、干澱粉、濕澱粉…達十五六種之多。松鼠桂魚,被拍攝《中華三味》的日本友人譽為松鶴樓“首席名菜”,1983年11月在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上,被列為江蘇表演菜點之一。唐詩中有“桃花流水鱖魚肥”,因而品嘗松鼠桂魚最佳時節,當推每年三、四月間。
;
㈣ 蘇州必吃的八大美食,你吃過幾種
蘇州人愛吃蛋黃花生,以前,需要將花生加熱後,手工拌糖,耗時耗力,而且產量有限。現在,師傅們採用滾球筒和烘箱加熱花生,產量提升10倍。針對現代人不斷提高的健康飲食要求,當地師傅在糖果製作中也不斷進行調整,以前生產蛋黃花生時,是「斤對斤」,即一斤糖拌一斤花生。改良後,是用六兩糖拌一斤花生,更適合現代人的口味。
蘇州松仁粽子糖
松仁粽子糖是以白砂糖、飴糖及松仁為主要原料,經過溶糖、過篩、熬糖、冷卻、折疊、拉條、剪糖等多個步驟加工而成的。松仁粽子糖做好後,師傅用剪刀將圓條狀的軟糖剪成段,每剪一次就轉動一次,從而形成粽子的形狀。記得小時候,趁熱吃了一顆,香軟得如同松子軟糖一般,略有點黏牙,印象最深的還是滿口扎扎實實的松仁香。當然這可不是粽子糖正確的打開方式,畢竟粽子糖還是得吃那一口鬆脆的口感。待放涼了一會兒,那感覺就到位了,松鬆脆脆,滿口生香,不誇張地說,簡直完敗以往吃過的松仁粽子糖,而且關鍵沒那麼甜,可以不停地吃上好幾顆。
㈤ 去蘇州一定不能錯過的美食有哪些
01.松鼠鱖魚
02.奧灶面
03.藏書羊肉
04.陽澄湖大閘蟹
05.響油鱔糊
06.蚌肉金花菜
07.櫻桃肉
08.母油船鴨
09.䰾肺湯
㈥ 蘇州有什麼特色美食
蘇州特色美食有鮮肉月餅,楓鎮大面,湯奧灶面,雞頭米羹,魚味春卷等。蘇州春卷皮的烙制堪稱一絕。廚師一手持鍋,一手抖動面團,一掀就是一張,干凈利落。春卷皮更是薄如紙,圓如鏡,透明柔軟。
鮮肉月餅:
南方人少有不愛蘇式月餅的,看起來金黃油潤,吃起來皮層酥鬆,口味甜咸多樣。甜餡料有松子仁、核桃仁、玫瑰花、赤豆等;咸餡料有火腿、蝦仁、香蔥等。其中惹最多人回味無窮的,恐怕還是鮮肉月餅。老字型大小的攤位前,常年都能見到等待月餅出爐的隊伍,中秋佳節更是供不應求。
楓鎮大面:
鮮有一碗面,會像楓鎮大面這樣帶給食客撲鼻的酒香,因為吊湯的時候除了常見的肉骨、鱔骨外,還加入了酒糟和螺絲。澆頭是一塊燜肉,但也和普通的燜肉不同,它是白色的,做法復雜,且燜制時不能放醬油,純粹靠鹽調味。於是,燜肉肥美,入口即化;面湯鮮滑,酒香醇厚。
湯奧灶面:
紅油爆魚面,白湯面,嘗過奧灶面的人,多半難以忘懷那湯清面爽、澆頭醇美的獨特風味。胥城大廈的國家級餐飲大師潘小敏十多年前親赴崑山奧灶面館學藝,讓正宗奧灶面落戶蘇州,且不斷改進配方和口味,湯水更精緻,滋味更豐厚,澆頭除爆魚、鹵鴨外,還添了燜肉和野生蝦仁。
雞頭米羹:
蘇州人吃"水中人參"雞頭米有很多講究。一是要吃南塘的雞頭米,質量最好;二是買少量,一次吃完,吃的就是那帶著水的氣息的新鮮味道;三是一定要趕在中秋時節吃,一旦錯過,就只能眼巴巴地等來年的上市了。
魚味春卷:
蘇州春卷皮的烙制堪稱一絕。廚師一手持鍋,一手抖動面團,一掀就是一張,干凈利落。春卷皮更是薄如紙,圓如鏡,透明柔軟。魚味春卷,顧名思義,用鱸魚肉輔以蝦仁製成餡心,魚味濃郁,"魚米之鄉"的地方特色鮮明。
㈦ 蘇州好吃的美食有哪些
1、生煎
生煎又叫做生煎包子、生煎饅頭,蘇州生煎的餡料豐富,有鮮肉、玉米、薺菜等等,能夠滿足人們對口味的不同需求。剛出鍋的生煎最好吃,形態飽滿,冒著誘人的熱氣,上半部有黃澄澄的芝麻和碧綠的蔥花,松軟適口,下半部包底金黃脆香;餡心湯汁飽滿、味鮮濃郁。
㈧ 蘇州推薦啥好吃的呀
1.松鼠桂魚
松鼠桂魚是蘇州傳統特色名菜,選用桂魚為主要原料,配以干澱粉,番茄醬,糖等輔料。制出的松鼠桂魚色澤橘黃,外焦里嫩,酸甜適口。
2、叫化雞
叫化雞是蘇州常熟的地方名菜,其酥爛肥嫩,風味獨特,還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等豐富營養。
3、太倉肉鬆
太倉肉鬆纖維細長,品質柔軟,味道鮮美,入口即化。具有清香可口,肉質乾燥的特點,便於攜帶保存。
4、蘇式蜜餞
蘇式蜜餞素以選料講究,製作精細,形色別致,風味清雅而聞名中外,色、香、味三者俱佳。
5、蘇式糕點
蘇式糕點,品種甚多,類別已有炙、烙、炸、蒸。操作工藝上已有酥皮摺迭,生物發酵、漿皮鬆酥、松糕揉韌、包餡成形等。
6、蘇式糖果
蘇式糖果是蘇州市的著名傳統小吃,它是採用植物果料、花料等原料,與麥芽糖、白砂糖精製而成。
㈨ 蘇州的小吃特色你能說出哪些
一:奧灶面
奧灶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也是蘇州崑山的一道傳統小吃。奧灶面最主要的特點是體現在面湯味道鮮美,這也是區別於其他湯面的獨到之處,主要是用青魚的魚鱗、魚鰓、魚肉、魚的粘液提煉而成,面條也是選用龍須面,軟硬適中,根根勁道。冬天,也是最適合食用奧灶面的季節,這也是來源於奧灶面「三燙」的特點,面燙、湯燙、碗燙,即使是寒冷的早晨,也能讓你渾身暖和。
文章圖片2
二:蘇州鮮肉月餅
蘇州鮮肉月餅讓我對月餅有了更深的認識。顧名思義,這月餅的餡料是用鮮肉製作的,而這種月餅的正宗手藝也只保留在蘇州。肉汁滲透在月餅中,月餅皮脆糯相宜,口感十分特別。蘇州人的月餅手藝更是精湛,月餅在製作過程中,完全不用模具,屬於真正的手工產品。
文章圖片3
三:蘇州糕團
蘇州糕團在蘇州人的眼中不僅僅是美食那麼簡單,已經融入蘇州人的骨子裡,無論是喜宴,還是家宴,糕團都是最亮眼的主角。蘇州糕團主要原料是米粉,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應景花樣,並且不重樣,不管是什麼樣的宴席,也都有合適的糕團樣式,口味軟綿甜糯,酥到骨子裡。
文章圖片4
四:楓鎮大面
楓鎮大面被譽為蘇州「最難做、最精細、最鮮美」的面條,也是蘇州的特色名點。楓鎮大面最主要的特點便是面湯,面湯鮮美,不加任何醬油,完全都是由肉骨頭、黃鱔骨、蝦頭、螺螄肉等鮮味的食物熬制,湯汁清橙。其次,還要選擇上好的五花肉,燜4個多小時,肉質細嫩,口味極佳。
文章圖片5
㈩ 蘇州有什麼小吃
蘇州小吃主要有生煎、蘇式鮮肉月餅、蘇州豆腐干、蘇州糕團、油氽緊酵、糖粥、酒釀餅、蟹殼黃、海棠梅花糕、蘇州粽子、豬油年糕。
生煎
生煎也叫生煎饅頭,是一道常見的風味小吃,生煎皮酥、汁濃、肉香、精巧。上面撒上了一層碧綠的蔥花和清香的芝麻,輕咬一口,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全部的美味在口中久久不肯散去。
蘇式鮮肉月餅
蘇式鮮肉月餅是江蘇傳統名點,屬於蘇式糕點,餡完全是由鮮肉組成,皮脆而粉,又潛伏著幾分韌,豐腴的肉汁慢慢滲透其間,可謂一絕。蘇式月餅用小麥粉、飴糖、食用植物油或豬油、水等制皮,小麥粉、食用植物油或豬油制酥,經制酥皮、包餡、成型、焙烤工藝加工而成。
蘇州豆腐乾
鹵汁豆腐乾是江蘇蘇州小吃,傳統風味,有超過八十多年的歷史。創始人是現在生產「津津牌」鹵汁豆腐乾的廠家,「津津牌」鹵汁豆腐乾由此得名。「津津牌」鹵汁豆腐乾,精選上等原料,配以優質輔料,使用傳統技法和先進工藝生產而成;其鹵汁豐富,吃口鮮甜,軟糯適中,風味獨特,兼有姑蘇鹵菜和蘇州蜜餞的特色。
蘇州糕團
蘇州糕團黃天源牌是蘇州當地比較知名的特產之一,用米粉製作的糕團歷史悠久。蘇州糕團是蘇州小吃中比較有名的點心,製作精良、口味糯香甜軟、花式繁多而揚名於世,"色、香、味、形"都獨樹一幟,頗受歡迎。
油氽緊酵
油氽緊酵又稱緊酵饅頭,傳統名吃,經油炸的就叫油氽緊酵,是一種鮮肉為餡的蘇式食品,油氽緊酵又稱緊酵饅頭。緊酵,即指做包子麵皮時,用酵母不多,經蒸制後膨脹松軟程度低。因此,緊酵饅頭蒸熟後雖不及一般包子軟松膨脹,但一經油炸,卻能繼續膨脹,且能外脆內松,汁多味鮮。
糖粥
糖粥亦稱紅豆粥,江蘇蘇州傳統小吃之一,用紅糖和小米熬成的一種米粥,口感順滑,湯汁粘稠。冬至節吃紅豆粥的習俗,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經有了,據說是為了預防瘟疫。糖粥是甜而不粘,稀而不薄,極是爽口,而焐酥豆並不是粒粒的赤豆,而是烏黑油亮而起沙的豆沙厚漿,非但甜,且有豆沙的口味,非常特別。
酒釀餅
釀餅是江蘇蘇州地方傳統名點,春季的時令點心,外觀和小月餅相似,面是用清酒釀來發的,由於氣候的原因,往往只適合賣一季,最佳的品嘗時節是在清明前後。酒釀餅有葷、素之分,品種主要有玫瑰、豆沙、薄荷等味。酒釀餅以熱食為佳,特點是甜肥軟韌,油潤晶瑩,色澤鮮艷,滋味分明。酒釀餅有葷、素之分,品種主要有玫瑰、豆沙、薄荷等味。酒釀餅以熱食為佳,特點是甜肥軟韌,油潤晶瑩,色澤鮮艷,滋味分明。蘇州著名老店同萬興製作的酒釀餅比較出名。
蟹殼黃
蟹殼黃是江蘇傳統風味小吃,俗稱小麻糕,蟹殼黃因其形圓色黃似蟹殼而得名,餡心有薺菜、蔥油、白糖、明油豆沙等4種。其特點:形似蟹殼,色呈金黃,油多不膩,香脆酥鬆,糖餡甜醇,咸餡味鮮。蟹殼黃做法主要由三種,海派的作法有甜有咸:甜的主要以白糖豬油做餡,也有放玫瑰、棗泥、豆沙什麼的。
海棠梅花糕
梅花糕是江南著名的風味特色小吃,入口甜而不膩、軟脆適中、回味無窮。因其形如梅花,便賜名梅花糕,流傳至今。梅花糕和海棠糕類似,此糕呈金黃色,形如梅花,松軟可口,老少皆宜。海棠糕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以花生為製作主料,海棠糕的烹飪技巧以烘烤法為主,口味屬於甜味。
蘇州粽子
蘇州粽子是蘇州傳統名點,端午節食俗。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製作精細等特色。如豬油夾沙粽子,選用上等紅小豆,煮熟後去皮濾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適量的油脂製成餡,裹扎時餡里還夾有一塊肥肉,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
豬油年糕
豬油年糕,江蘇省著名的傳統小吃,色彩鮮艷,甜糯軟滑,肥美可口,玫瑰味濃郁。蘇州稻香村有名的四色年糕按色澤和口味分為桂花豬油年糕,薄荷豬油年糕以及棗泥豬油年糕。